如何正确发心?


问: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感恩三宝,弟子今天想请问一下 :发心。弟子听师父讲经说,“俱生智”有一个是圆满发心,弟子听后,我当时想有法: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得究竟无量光,平等无上觉这种发心,不知道发心如法吗?这个问题,听师父讲经时候想起来的,请师父给予(讲述一下)开示。我不太会说。

妙果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发心是一切修行的首要的一个需要清晰的,因为一切众生它都是在发心这里迷失,才成为众生的。因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诸佛它所证悟的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像我们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开悟的时候,它开了个什么悟?它就是开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以,你看到师父在讲经当中说到我们的“俱生智”,这个“俱生智”就是我们本心里面,与佛无二无别的,俱生的智慧。包括我们说的“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我们的五智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是显现不出来了?就是被无明障垢覆藏了。那修行为了什么呢?就是发明心地,就是把这个本来光明璀璨的、具足一切智慧的,这样的一个本心把它重新的显露出来,所以称为发心,就是发明心地。

这个地方它没有任何造作的,它只是回到我们的本来。那我们如果不知道修行是干什么?所以很多人说:修行是要成佛,好像佛成是要变成一个什么,就是我们从凡入圣,大家高推圣位,觉得圣位是一个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所得到的一个另外的东西。其实,不知道从凡入圣只是回到我们的本来。那这个发心一定要非常清晰,所以诸佛如来出兴于世,都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众生,令入佛之知见。因为众生它会分凡夫还是圣人,它会觉得自己有非常多的业相,肯定是不堪,在这里需要不停的去改造,最后变成一个特别圆满完美的那种生命存在。这是很多人以为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最后修成正果,就变得非常的圆满完美,没有任何的缺陷,金光闪闪的。但实际上,这个是不明发心,因为那些都是现象上面的。

一切众生本俱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是一切诸佛出兴于世要告诉一切众生的,这个是我们修行的起步。要以这个为我们的起步,所以不管是通途法门还是特别法门,它强调的都是发心!发心!发心!这个地方一迷失,那么,所有的所谓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练。

所以,我们看这个文殊菩萨的发愿文,它就是:“愿与一切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一切众生本俱的,那我们是回到这里,而且是一切众生同入“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一切众生本俱无上正等正觉,要发这个心,从这个心来起步,来觉悟生命。那就会消融我们的无明业习,让我们的佛性完整的显露出来。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修行,明发心是首要的。你看现在很多人去烧香呀,拜拜呀,都是求人天福报。有的人不求人天福报,求来世。有的人不求来世,求证果。它认为你说证个“阿罗汉”果,或者要修成各种各样的菩萨,或者我要修成佛。它认为佛的果位是一个有可得的有可求证的,那样一种有形象代表的实体的什么样的生命。那这些都是不明发心,但现在大量的人急急忙忙的修这个修那个,不管是参禅、学密、持咒、念佛,它不明发心的时候这个都是盲修瞎练。

在通途法门来讲,它是要到开缘解,开明心地,这个地方才是一个起点。也就是到这里你才知道什么是发心。就比如说发心,发菩提心,它指的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的心。那发菩提心,像你说的,我这样对不对呢?在这个时候我们是不知道什么是心的。那我们可以发相似的,比如说:愿菩提心,我愿意与一切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先发出这个愿望,那这个愿望方向就是正确的。那行菩提心,它已经一定是要在这个发愿菩提心的基础上,真正的去行持“六度万行”,慢慢的来达到这个过程。最后入圣意菩提心,那就是入本心了。那在这个本心的基础上才是无量劫的来消除我们的这些种种的尘染。

但是在果地觉,像净土法门,那是倒果为因,它用的就是这个圆满的心,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它的这个发心是很特别的。通途法门的发心,你不到发明心地这里、不到明心见性、不到大开圆解这里,你真的不知道什么叫作发心。你最多就是有个“愿菩提心”。就像你这样说,我来发一下,我有这个方向,那是一个“愿菩提心”。它要成熟为“圣意菩提心”,是要经过很漫长的过程的。那中间还有种种这种修持。但是净土呢,这个是“阿弥陀佛”所设的非常特别的,称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容易法门,就是特别法门。它是直接把这个圆满的心给你。就是阿弥陀佛它无量劫,兆载永劫所成就的这个圆满的佛果,它回向给你,回施给你,授予你,作为你的发心。它超越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直接的把这圆满的心给予一切众生。

所以,我们众生呢,以果觉为因心的时候,就是发无上心。这个相当的精准。 你说:我愿发无上心。 那是一个概念,所以它并不精准,到底落实在心上面,落实在行持上面是啥样?一用就偏,因为这个确实不是我们的证量。但是阿弥陀佛把这个佛果给我们作为我们的因,那这是很精准的。比如说 “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名号,它就是一个圆满的佛果的一个浓缩精华。而且,它是凡夫可拿来念,可拿来把持的。所以执持名号,它其实就是执持无上心,而且是不会偏的。因为这个名号本身是已经成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凡夫来持佛的名号,以无所求的心来持,本身在当下就是无上心。它一念,它就在圆满的心这里了。为什么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为它已在佛果了,它是完成时,它不需要我们修证,它是佛的给予,你只需随顺、接纳、安住在这里,你的无上心已经成为一个事实。

所以,为什么说在回向门,它是依佛本愿力,在烦恼丛林来游戏神通。那这个游戏神通不是我们凡夫的能力。但是,佛果它是有这个能力的。你只有依本愿力,依这个无上的心,你就可以游戏神通。在烦恼丛林当中游戏自在。所以这个“无上行”是一切修行的核心。但是,在通途法门其实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但是,在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法门,它就特别特别的易行,你只需要接纳、随顺、安住,因为这个也是你的本心。这个直指人心,它比宗门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要快。因为,宗门的那只是你能够见性,它是一个起步而已。但是你在这个素法身的基础上,就是朴素的素,就好像你画一副画是白描,还没有上颜色,那么以这个基础再来六度万行,再来上颜色。而果地觉不是这样的,它一来就是圆满的报德,它是圆满的一个佛果。所以它是法、报、化三身的功德同时具足的。那只需我们接受,安住在这里,“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发心它易而且精准。它马上就可以在这里去启用佛果的作用力,所以它是大用现前。

我们一般的凡夫做一点什么事情,实际上基本都在造业。如果我们有无上的发心这个方向呢,可以说有一点点的功德,那得看你里面夹杂的贪、嗔、痴习气重不重。要说纯功德的话,就是进入到无我、无相的时候,才会具足的,就是三轮体空,才会有真实功德。但一般我们做个啥事我们都脱不了这个“我”,这是我做的,我做的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所以它非常难以进入到真实功德,就是这个大用一定是真实功德才行的。所以有非常多的有漏,就是它有烦恼在里面。但是我们启用佛的功德,它是远离凡夫的这种造作的,是非常的清静的真实功德,那个无上心是真实的。所以在这个时代造作种种的善法尚且不易,更何况功德。所以大家要特别的清晰,一个是修行以发心为要;第二是一切发心当中,“南无阿弥陀佛” 是为真实发心。它已经成就现前给予,你只要接纳安住在这里,它就是在这个正定聚上面了。即得不退!即得不退!因为这是佛果的事实,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大家要知道在这个上面它的分量有多重。然后也要知道,我们不要说,我这个该不该做?那个该不该做?我应该拜佛?还是应该绕佛?还是应该去做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或者是说各种各样的这种功德?它不在于形式上,它在于发心。所有的一切,忘失发心是为魔业。这一点是根本教诲。因为现在的人比较关注形式上的作为。你在做什么?他在做什么?某些人看起来是不是很有修行的样子?或者像个菩萨的样子?其实,都不是那样的,就是论发心。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行持,其实它在实践方面,它这个发心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以佛的心,佛的圆满的果地觉来作为我们的发心。就是我们面对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管你在家出家,你什么样的情况,你都是圆满心来面对的。什么样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因为它只是在觉悟人生,它并不造作什么,但是它已经被佛果所承载。怎么来运用这个发心,它就是实践的根本,一定要知道果地觉为因地心它一种发心的所依。

大家知道这个缘起:“发心”!其实发心它是本来如如不动、湛然常住的。它为什么要说 “发”呢?就这个“发”字,它就是跟我们凡夫,你的心起动一下有关系。起心动念,你在用什么呢?这个缘起,心上的缘起。你是用的 “南无阿弥陀佛”,还是 用的是“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这个地方要看得很清楚。现在很多人,我们在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心上起用那一下是什么?我们只能在嘴上说,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它非常的笼统,非常的令人好像是没有办法去运用。实际上,不知道它用的是心,在心一起的时候,你用的是佛的这个圆满的心,还是用的“我要干什么”。你只要是真的知道这个佛果是作为你的心所依,你自己,自私自利的,或者说你按照你的习气,你的见解,你认为,你感觉,你一动,这个地方就知道。所以它称为“大圆满镜智”,就是俱生智的其中一个,它是非常清晰的就能够看得到。

像我们念佛人,西方极乐世界代表“妙观察智”。五智当中的,那也是心一动,这个妙观察,不是说我们能够观察,而是佛果启用,能够启发我们的本俱妙观察。大家试一试,你念佛,你一直念佛的时候,你起一个什么妄念,其实你马上就看到了。如果你不念佛,你不以这个作为你的缘起,那么我们平常打多少妄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在打妄想。所以这个“妙观察智”,它也是这个本心启用。“平等性智”,我们说:“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阿弥陀佛 ”,平等摄受九界一切众生,共入弥陀愿海,它不分是凡圣、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什么都是平等给予,平等回施。所以你的心一但不平等,你起了一个这个好那个坏,这个亲那个疏,这个“平等性智”会起作用。你一下会看到你起了分别,就在这里去消融它。包括我们说“成所作智,不空成就智”就是你念 “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是真实的佛果,在运用佛果一切成就,因为“因该果海,果彻因缘”,这个是真实的。世间你看我们很多人忙的挣钱、结婚、或者忙碌世间的一切的事业,最后落个啥?最后都是一场空。只有佛果是不空成就的,所以念佛是绝不空过的。

这些种种,我们就从俱生智慧这里一起 “南无阿弥陀佛”,这些俱生智慧都是同时具足的。只是我们在分述的时候,我们把它分开来表达,但实际上它是同时启用的。我们要运用的时候,你才能体验到,你在运用佛的智慧,而且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消泯九界它的分别执着、种种的烦恼。它不看你这个业相,但是它会自然而然的消融业相,就像是洪炉片雪。只要你的心是把你这个凡夫的恶心以果地觉来替换它,那本来也是你本来的心,来启发你真正的真如自性发光,而不是用你的业习来遮蔽。就这个起点是在我们心上训练的,实践其实实践这个地方。很多人注重念佛念多少?我这个功夫有没有?临终能不能往生?这都是谬谈!谬谈!因为它只是论你这个发心的时候,你用没用佛果。你用佛果这个智慧当下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很多人,以前没有怎么样念佛,一念佛它觉得感受到妄想特别多,好像烦恼更重了。其实,是因为你有烦恼,以前你根本觉察不到。啥叫有智慧,其实智慧它是非常锐利的,你有一丝的烦恼它就能很迅速的捕捉到。

捕捉到是什么?就是明如镜的心,就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等。它这样一下子就把它捕捉到了。你像不平等,或者你在这个地方是被无明蒙蔽的。我们众生最苦恼的,其实就是我们观察不到我们的烦恼。我们有时候觉得烦得很!别理我!但是不晓得是为什么?反正就是你别来惹我!就好了。要不然我就要爆发了。智慧它为什么能够令心安乐呢?并不是说你没有烦恼了,而是烦恼一起就知道它是什么。或者说它起了烦恼,其实有的人起了很久的烦恼,自己根本不觉得,人家说:哎呀,你不要这么大的火。没有啊!我没有啊!就是贼都把你家的东西偷光了,你都不知道贼已经进家门了。这个贼就是烦恼。烦恼贼偷功德财吗。所以我们有这些俱生智慧然后它一下就看到,哎哟烦恼来了,一念就觉悟了,特别是佛果,它一念不仅是觉悟,一念就令它消融了。那么你在这个地方面对烦恼你就是很轻松自在的。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你只有这样运用的时候,那么才能够烦恼即菩提。就把你耐不何了。这就叫火中生莲终不坏,在火里面生出来的莲花它是不坏的,就是在烦恼当中你仍然是清凉的,这个是来自于佛果的运用,所以它是大用现前,时时刻刻用这个圆满的心、用这个圆满佛果来面对无量劫以来的无量无边的烦恼,就非常好用!非常好用!

一个众生不管你烦恼有多么深重,比起佛果来根本不算啥!根本不算啥!所以大家经常会觉得那业力是无量无边的,其实哪比得上佛果呢?所以,这个大家很多是没有体会到,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上面是不够的。所以现在为什么谈实践实践,大家总是在这里有时候是非常的不清晰的,就是因为觉得一说实践,马上就想到的是身体要做一些什么?而不知道它是在心上面的起心的地方用。所以为什么五念门它也是说的是什么? “念” !是落在“念”上,是这个心!“念”这个字就是:“今 ,心”。当下这个心,你这个心在哪里,这个是实践。而不是说你的这个身体在干啥?你如果没有心作为前导,你身体在干啥都是造业。你如果心为前导,那身体做啥它是随着这个心的。

那我们说到果地觉它是法体,为什么说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它的本体这种光明如来藏,它就是“法界体性智”的一个体现。所以所有人我们都在法界体性智里面,你的烦恼有跑出去过吗?但是你认不得。所以我们认得烦恼即菩提,是入法界体性智,它们的体是一个,烦恼,菩提体是一个,都是这个“法界体性智”。所以我们在这里这个不用转,因为一般像唯识它讲转烦恼成菩提,要转识成智。但是如来藏系的这个,它不是这样用的,它是直接起如来藏的妙用。那么果地觉它其实直接起的是如来藏的妙用。它一起这个五种俱生智慧马上就升起来了,就是五方佛现前,“南无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作为总持。

这个发心它就是法界整体的心,法界之心,所以它不是你的心我的心而是指法界本体的这一个心。这个心一用的时候,体、相、用是一起的,这就是大用现前。所以,为什么就不是说你能往生它能往生这种事呢?是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我们在学《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带领法藏世界的这些法身大士往生极乐,其实,它是代表所有的已证法身的这些大菩萨,它们一时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文殊菩萨的发心,它也是同等的。那么在“阿弥陀佛”这里,就不管你是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皆得往生,这个是大总持!大发心!

所以,大家如果能知道什么叫发心,那么整个修行就很容易了。如果不知道发心,那管你头磕破,你做了很多很多的供养,你的供养恒沙诸佛,你不明发心就为魔业。所以,为什么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就一点不给面子说:“并无功德”。这一下子把他弄的很恼火,其实他说的是真实语。那我们是怎么样的呢?所以现在我们碰到了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一个无上的法,它就是无上的心呐!大家要在心上面去接纳,一切是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体验这个无所障碍,圆满具足、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心。你在实践当中,你会真实的去体验到这种智慧,“大圆满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它实际上是一直在启用的,只不过是我们以前观察不到,都是被我们的无明蒙蔽了。你开始启用佛心的时候,慢慢,慢慢你就体会到了,体会到那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这个不是找感觉,只是说你体验到这是佛果的给予,而绝非凡夫境界,也不是我们造作的。

所以这个发心,以前古大德说:净土的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上菩提心。它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就是无上心”。你往生就是往于无上心。那么实际上你不需要来,也不需要去。就是本来当下的这个印契,用“南无阿弥陀佛” 来印契、来开启、来运用,这个就是无上心了,所以这个真是妙不可言之心,大家要在这个地方反复的去体会。

所以你看我们很多时候,我做这个,我该怎么做?做那个,应该怎么做?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事儿,就是你的心是不是安住在这个无上心,行持它是属于因缘的。如果忘失发心,大家的实践它都没有真正的精准的去运用到,没有精准的去运用到,那么就是凡夫造业了。这个风水岭,师长一直强调的风水岭是非常清晰的。大家在实践当中一定要注意在心上面去运用。好!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