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往生论》,它主体就谈的往生,谈往生。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和我们中国人传统谈论的往生,内容差异很大。我们通过题目的学习,包括观察门这一些文字的学习,我们就能体会到,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呢,是让我们来跟阿弥陀佛约定。阿弥陀佛引导我们观察生命的本质、无量光寿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来随着这个观察礼拜、作愿、回向,往生彼国。那个所谓“往生”就是让它起作用,让我们这个自性的所谓的无量光寿起作用,本性起作用,超越现象对我们的制约。超越现象对我们的制约,使我们得解脱,使我们圆成佛道,或者说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何以故呢?无上菩提起作用故,或者说真相起作用。
让我们通过观察,观察要多角度的观察,从主庄严、眷属庄严、器世间庄严来观察,观察阿弥陀佛种种庄严功德,令我们的心庄严。随着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角度、一个角度,来印契众生心,就是成就往生意。成就往生或者是说让我们认知、体验、融入无量光寿,或者说融入无量光寿依正二报,让我们体验自他不二的功德,超越我们对现象的执著,超越对现象的这种迷失,超越现象对我们造成的种种制约。
这个《往生论》呢,没有谈到一个所谓的死亡问题或者说什么问题。那他为什么不谈这个呢?他就谈“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佛教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来让我们体会到佛法究竟要让我们干什么,我们作为佛子要做什么,就是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每天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想法是什么,业报是什么。那诸多莲友呢,很多时间就谈自己念佛相应不相应,烦恼不烦恼,清净不清净。佛法谈论的是一切生命的现象,一切生命共同运用的法则,就是所谓的佛觉悟世间、觉悟一切有情所成熟的法则。
那我们平时呢,在私下里都是讲自我的执著,自我的颠倒,自我的感觉,自我的什么利益,自己的得失想法、见闻觉知嘛。说起那些东西斤斤计较津津乐道,但那是个人的东西,就是个人都是现象。你说你个人的种种感觉、种种知见、种种业报就是一个现象,就是在种种生命中你那一个角度的感知现象罢了。佛法是超越了一切现象,在讲现象的本质。
所以许多莲友到一起,一张嘴谈不了佛法,只能谈自己如何如何如何。我的执著,我的知见,我的感受,我的现在的什么什么身体,我的情绪,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对别人怎么样……只能谈现象,谈不了佛法,就是觉悟有情,觉悟世间。
那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就是佛来导引我们觉悟生命、觉悟世间的方式、方法,不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对九界众生,对一切生命作总结,对一切现象作总结,对一切生命有真正的责任,对一切生命共有的所谓的本质,我们去探讨、了解,那是佛子!每天都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就是斤斤计较于自己的见闻觉知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芸芸众生,那就是个颠倒的自我,那就是一个深陷其中。什么其中呢?现象这个其中,不能自拔者。
昨天有一个莲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怎么说呢?就是要做大手术,有大的灾难呐,认为自己面临的可能就是生死问题。在这个大的生死择取的面前,很恐惧,很迷茫,很挣扎,又接触点儿佛法,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问我咋办。我写了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我给大家讲一讲。
因为人们超越不了这个地方,我们天天看着都是学佛的,都在玩自己皮囊那一点东西,超越不了。做个佛子,就是个空名字,就是不愿意去觉悟生命、觉悟世间,就是我这个皮囊有个什么感觉,我这个皮囊有什么变化,我这皮囊面对的是老、是病,天天就计较这些东西。
我是咋回的信呢?大概我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说,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我们少一点,这个生命就不完整。那我们只要生,不要老、病、死,这生命的大部分我们就会排斥,就会以为是负担,以为是难缘。所以大部分人呢,就是怕老、病、死的人呢,就会一生落于苦难之中,委屈、压抑、徘徊、排斥、怨、多病、多灾多难。为什么呢?老、病、死是生命的大部分内容。生与健康,这个时间是很短很短的,这个内容占我们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整个组成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我说君子或者智慧者呢,全部接受生命、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老病死,坦荡于生老病死。贤人呢,善人呢,于此处安慰世间,对生命充满了喜悦、协调、平和。所以小人常戚戚,君子常坦坦。坦坦荡荡的那是君子,那就是生老病死的面对。
我说所以很多人就活在生命的极少一部分,他认为那一点是顺缘,就是生、健康。大部分时间就丢失了,大部分就是排斥,认为是违缘,老、病、死;就不断地对抗老、对抗病、对抗死,埋怨病、埋怨老、埋怨死;惧怕老、惧怕病、惧怕死。以此因缘呢,浪费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那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单体,要是不尊重生老病死的全部,只活在你认为的顺缘中,那你这一生,就多诸委屈、多诸责难,活在阴影中——所谓的老病死的阴暗中,你认为的阴暗,你认为的负面的东西。那你的生命大部分都在负面的状态下延续着。
所以佛、菩萨啊,都是把这个生老病死一如看待啊!他们正觉于世间,等持生老病死,圆满觉悟生命。他们那个生命不是自我生命,不是他的生命,是一切生命的一个总结。说生老病死,世尊观生老病死,观一切众生。不是说我有生老病死,我要解决。人进入狭隘的自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狭隘。所以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一切众生因缘去习法,去觉悟,去观察。那我们学习《往生论》呢,亦复如是。
观察阿弥陀佛国土的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让我们回归圆满、清净、无碍的心智,那就是往生啊!观察回归。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认不清这一点,天天就在你那个皮囊里。你那个皮囊的感觉,天天就那一套,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想如是,做如是,说如是,一切就围绕这个躯壳子,这个我执。所以佛法第一个就破我执,破身执。尤其戒律,就是破我执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们的功课,出家人的生活,学佛人的念诵,都是为了破我执。啥破我执?就是我们深深地执著在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个知见中,结果浪费一生,空过一生。所以我们有机会遇到佛法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正见呐!不珍惜,学也是学了,就是不珍惜的人学也就学过去了,学过去跟自己不相干,还是天天抱着自己这块儿皮囊,一直抱到老死,也不知道要干个什么!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