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这个佛是报佛。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这个佛为什么有报佛还有化佛应化呢?就显现威德差别,就像云彩,云彩透过来的光明,云彩越薄啊,光透过来的越强,真是没有云彩全体大光啊,所谓的授手之时。
【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这个业就是乌云遮蔽的有薄有厚。
【次对中辈三人者】
我们要把它破到底,要破不到底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还是有些地方不得安稳。
【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
因为这样的人就是自利心重的人,多于善法发起勇猛,得以现前安稳,因为善法是现前安稳相。你看我做个布施大家欢喜,我持五戒、行善法大家也欢喜,你自己也欢喜。
【以此文证.乃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就是说,怎么说小圣呢?只是凡夫罢了,因为受持五戒八戒你不能说是贤圣。受持,有持有犯过,就是有持得,也有犯过,方为持戒,要不然就不叫持戒,叫成就者,就是圣贤,他就不说持戒者,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他是做这样的说,说入四相四行,说入四相四果了,他就不这么说了。所以有持得,有犯障,这时候说持戒。
假如我们说凡夫比丘有持有犯,佛法住世,戒法住世。要证得阿罗汉果了,你归入阿罗汉位,住于寂灭,这个地方不存在持犯因缘了,他已经不存在这个事情了。他到忉利天,去阿耨达池去打坐了,跟你不相干了。所以这不关小乘之事,这个小乘就是小乘圣人,这个小乘是针对大乘说。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
像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
【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
“内凡”,我们知道信位住位啊,十信十住,内凡,今天上午我们学菩萨戒蕅益大师判的那个异教,以天台教判的。
【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
因为授声闻戒是小戒,这个利益只能自身发起利益,威仪戒嘛,自身利益了。
【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善导大师这个方法,因为启迪这个《观经》说的是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阿阇世演这一出弑父弑母的戏,提婆达多来策动,频婆娑罗王来演出,大家来参与这个戏,让我们看这世间为王者之苦,况且平民百姓呢?王者尚需出离,来让我们观于世间,说此利益实不关圣人哪!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就是自己连佛法可能都不知道,我听很多人这样说,我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佛,也不是念佛,但是临终安详得很呢,经常遇到这样的说法,遇到这个圣因圣缘。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
闻此必生啊!
【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
就是言下利益啊!像释迦佛在世的时间,言下证得十地,从一地至十地的菩萨无量无边。佛在讲经的时候,四众弟子闻法证得阿罗汉果的,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无量无边,就是闻言即得悟,闻言即证果。我们都知道初转法轮度五比丘,那都是闻言,言下证阿罗汉果。释迦佛那时指着鼻子说,“你修,你修二十年我让你证阿罗汉果”,他不那样说,“善来比丘”就证阿罗汉果了。所以头十二年,多是闻法即证果啊,就是多疑根者七日之内亦证果,多有疑根,对佛还有怀疑,七日以内还能证阿罗汉果。
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闻七日了,闻半年还不知道佛要干啥。就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闻而生信,闻而得利的人越来越薄少了。六祖大师给我们示现宗下这种善巧,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生智慧,常出光明之心性,常出这种光明心性,常感觉到欢喜踊跃,常得无碍,实际是启迪我们大家,所以能使无量的人天得以利益,启迪于后人。所以诸佛菩萨出世,都是饶益启迪于人,安稳有情,提携众生,并不是说他多大的本事,跟这实不相干。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他告诉我们,根本都不是佛法行人,但是闻佛,闻这种极乐净土,弥陀的摄化,亦得往生。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就是天主教基督教的人说,“你们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事啊,像我们能不能生?”我说太好了,你要这样一念,依佛愿力必生彼国。
今天这个地方大家下去要审思审思,依佛愿力必得往生,依我们大家的心智呢千差万别,在这个地方善自思惟。
第六讲
我们这几天把三辈九品返对立破这一段文字做了一个学习。历代祖师所造论、著疏,对三辈九品的判法,善导大师以无畏心随顺如来所说究竟教义,把这些疏论的论点一一地给破除掉,使我们对净土法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善导大师这种判法,后面有他的判法的标准,就是说净土一法立宗,他这个标准特别地清晰,就是唯信佛语,唯依佛教,一切菩萨不了义教,决不可依从,宁错信佛语,不信不了义教。这念佛一法,甚深难解,如《无量寿经》说,诸大声闻与菩萨,欲行开导人,犹如从生盲,何以故呢?未彻底究竟无上道故,于一切法义未得圆满,不能彻知诸佛究竟果德。因为净土一法这种回施与建立最初的因地,就是以佛的圆满果德而发起。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佛这个授手,本质回施摄化是无异的,唯有众生障缘所现,授手有异。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乃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善导大师反复地提示我们,这一卷《观经》种种判法最主要的告诉我们但为凡说,就是救溺水之众生。那么贤圣亦得安稳,不需佛来急救,那么沉溺的诸有情呢,正是《观经》施教的对象,他反复地强调这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
就是行世法之人,一生没有行持过佛法,那要临终闻到这种劝善,亦得往生,这就是说这净土一法不可思议,这个地方非是汝有什么资粮不资粮,但遇圣缘,必得度脱。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那要没有这样的因缘,缘阿弥陀佛这种大愿业力,也能成无上道业,这法门实是不可思议啊!我们知道用其他法子没法这样判别的,往生就标志着必成佛。一生不修出世因缘,遇到这样的因缘,缘佛愿力,亦得成佛。净土一法甚深难以思惟啊,功德力甚大,不可揣测。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辩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
下品下生他讲得就重了,世间善法也没有,出世善法更没有,这跟前面三辈九品诸师所判的是决定的那差别就特别大了。我们要把它对比出来,对一切善恶凡夫我们就放心了,因为啥呢?只要这个方法回施于对方,对方只要能听闻乃至一念净信,于这个往生大利是必然得到的,所以此法甚深不可思议。
【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
这太相应了,太相应了,就是不看别人看自己都可以。这个出世善根与世俗善根,这是好说实是不好做。因为在这个五浊恶世,世尊灭后,五恶五痛五烧越来越炽盛。在这个炽盛的罪恶的年代,无量众生以罪恶为掩饰,来庄严自己,那就是少有善法者呢,多遭诋毁,所以说这个时代带来的。
“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善导大师在他那个时代这么说话,那到我们这个时代呢,你要真是有天眼,你要看看这个世界,你肯定想办法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确是过患甚多啊。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战争,不管怎么样大体的一直都还是很好。像许多非洲国家、中东国家,包括俄罗斯就是苏联解体,现在的阿富汗,这些很多地方,现在印度、巴基斯坦这一带,就没有安生的日子啊,战争、恐怖、饥饿、瘟疫……一个接一个,人死就像打农药杀虫子是一样的,真是就不算什么呀,就是非洲那些儿童死掉都是用汽车来拉的。你要看看新闻联播,经常就是饥饿、瘟疫带来的死亡,都是一批一批的死亡。像战争给人带来的死亡更加地残酷,这些东西都来自于恶缘、恶业所造就的这种异熟果。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到中国大体的还是特别地平和,但大家的业相呢,只是没有成熟罢了,一旦成熟,也是不好调整。所以希望我们真是好好审视这个时代,要不遇到净土法门,那真是不好处理。我们也知道许多善知识一直在修法,特别向往一些修法的地方,但是往往外缘不具,众多违缘常常现前。所以说大家要珍惜法缘,这稀有的法益莫失之交臂。
【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所谓的善缘者就是弥陀愿力回施者是,这是决定的,没有什么含糊的,不要含糊其他东西。你自己所做的善恶之事绝非善缘,唯有弥陀这种大威德善巧,“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种决定的摄化,给你一个决定的功德,决定的摄化,决定的利益,决定往生的力,这个决定的加被就是一个真正的善缘,不退的善缘。在这个地方能信得,一念信及,我们就会得大方便,得大安慰,真正有一个出离的正因,出离生死苦海,得此生即身成就。这个成就必须要一个强缘依怙,你要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依怙,你是决定不能了生死的。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
这可能是最普遍的了。现在触目皆是啊,不说触目了,我们自己看就对了。这要按常规来说,那十方僧物,现前僧物,那这个常住物,一一物前在十方一切僧前,一一散坏,那罪恶是无穷无尽的。但现在呢,说实话,贼住于寺院,贼住于佛法,不守持僧戒、菩萨戒,盗用僧物,真是不可穷计啊!用人信施,毫不在乎,浪费信施。因为偷常住僧物,这个偷字实际说一切人都应该知道的,包括无意损坏,就是没有利益的用不上把它损坏掉了,包括在偷盗之内。
那在家的、出家的犯五戒,这个过失就毁了根本,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没遮没护,根本没有人在乎,不管是出家在家的,受戒不受戒的。要是真按这一条来说,这个时代的人哪,修法障缘多,往往大家不知多在什么地方了,就是为什么多,障缘多在什么地方,这个时代为什么我们修法无力,修法多障,不得轻安,不得圣智,不得神通,都是这些障缘带来的。
【不净说法】
大家满口就是佛法也是戏论,在一起学法不起于自己的实行,不真正地去学了就用一用,多落于口舌。
【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
现在你看真正出来忏悔的人,做过失了,能知道忏悔,知道羞愧的人越来越少啊,真正知道忏悔的。
【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一定要搞明白,我们现在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那么我们这一生的习障过失就是无始以来的业习过失,不能自制的过失,身口意三业的这种过患,那么要是以弥陀愿力呢身心自然地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你要是运用自己那种违性的修持,往往多增骄慢、邪见,自以为是,徒受疲劳啊,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所以这个地方说皆是弥陀愿力加被带来的这种善巧与利益,实际说弥陀愿力直接标示着这种顺性的修持、顺性的给予、顺性的成就。我们要享受这种成就,这在最上乘教诲呢,直接以弥陀的回施给予了。说佛法现成啊,转身即用,就是回心即得不退,即得大利,即是具足。这个具足就是佛法用于现下,不假修持,归于大觉位。
这个地方的确让人震撼,也让人感觉到不容易接受,但是的确是诸佛的甚深究竟教诲。因为它彻回本源故,以本源回施清净故,一切法的修持莫离本源清净,真是明白自心自性,才能发起真正的修持,善法的随顺。弥陀的回施是究竟圆满的回施,消除一切众生幻化业流,使一切众生幻化业报当下消融,归于真实,随顺得以度脱。你要是不随顺,那还是你的业流所在,我们还被自己的无明业流催使,出现异果成熟,还受轮回之报,这怪不得弥陀,这只能怪我们自己不闻不用。若闻用者,回心者,必得其大利,就是了生死。
唯有善导独畅佛之本怀啊,开众生眼目,没人敢这样说啊!你看现在人说委屈说,什么叫委屈说呢?“要以幻修幻嘛”,委屈说。不是的,因为啥呢?幻即是实啊,那么你这一念随入即得无上大利,这个地方就是你不敢认,弥陀圆满回施直接得以安住,那现下就是知恩感恩,感恩戴德就会来报恩念佛,自他二利,饶益十方,同生彼国。那样真正会生起感恩心,那对三宝、对弥陀的这种大恩大德真是无以言说,无以言表的,你只能至心归命,欢喜踊跃,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因为这是佛法的唯一途径啊,旷劫修持啊,大利莫过如是,所以弥陀当下之语,就是甚深不可测,难得难闻难遇啊!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上反复告诉我们,此法难遇难闻难得啊!有无量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听闻,这个欲闻就是此法甚深究竟,他以这种最浅显的说法,予人最究竟的利益,你怎么能思惟呢?我们不离这个凡夫业流,转身即得大解脱,你怎么能思议呢?
现在人说这个方法基本上是以妄消妄。弥陀的回施就是以妄归真,妄本是真,真妄不二,圆满回施,究竟解脱。一定要审视这个地方。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五逆重罪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能真是比较普遍的。这下三辈是这个时代的普遍正因。
【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
在我们这个时代,就从我个人的感觉上来说,基本上是天天都在地狱里享受地狱的果报。没有弥陀这种大悲究竟的愿力的彻底摄护,反正我知道我慈法是决定堕地狱,没有第二个路子,就是所作所为所行,真正以这种甚深教化,因果报应来对照,决定难逃啊,没有啥好说的,可能是单单生地狱也不错,可能生阿鼻地狱。
【命欲终时】
这个“命欲”就是说地狱的果报尚未成熟这个时间,像我们这个色身还能支撑着我们,身体还没有空立,受报还未尽,过去的少善缘还支撑着自己的时候。
【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
这个“令”就没有选择了,不许选择,下下者他没有善根哪,这下三辈就没有善根,只能劝,只能令,只能为说,策进他了,不许走其他路了,他没有选择的善根哪,他不知道什么叫向善,就是令行说了。
【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
这四个字啊,也可能唯有阿弥陀佛再来之人才可以说吧?谁敢这样说啊?有什么权力这样说呢?若不是亲证之人怎么敢这样说呢?若不是深契佛心怎么敢这样说呢?若不是倒驾慈航,分身余处,不是垂迹之人怎么敢这样说呢?这样的具足罪恶之人,临终劝令,称佛必生,这是什么样的法啊?这不是普度众生,怎么样能普度众生?什么样的教化能普度众生呢?
诸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缘,欲使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清净道业。这个能使一切众生得生彼国,得生就是成佛嘛,所以彻畅佛的本怀啊!大家读到这个文字,真应该生感激想、难遇想、难遭想,你要感觉到不震撼,那可能你也真是麻木的人了。
“乘念即生”,一生造恶,临终乘念必生,这是什么样的法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真实,无始以来我们的幻善、幻恶、幻无记啊,这众生三业必不可得,但要是没有佛的这种强力接引,真实加被,虽是幻业,流转无穷,无有出离啊。我们这不是善根成熟方遇此法吗?有可能我们现在还不在乎,哪一天你地狱境界现前的时候,可能这四个字就重要了——乘念必生!那你切莫把这四个字忘了,不开玩笑,我们不要以为自己那一点儿善一点儿恶怎么个样。过去的祖师说,就是我们作的业犹如大红炉边飘的一朵雪花一样,弥陀的真实果德的给予那是大威德光明,就像一个大红炉一样,你那一片雪花,禁不住这个大红炉的高温的炽热的这种热量,必然溶化,溶化于无形。
我们无始以来的幻化作业啊,实是真如之本质啊!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所归之处就是弥陀的摄化,弥陀的摄化就是顺性的全体,现下就以报德随顺得以解脱,真正地安下心来,身心都有所归、所依,这样我们得一个南无的机会、成佛的机会、出离生死苦海的机会。要不然三界的因缘决定维系着我们,我们没有因缘能出去的,所以不遇强缘不出生死苦海。我们在这个无尽的虚妄大海中,已经不知道沉迷了,真是出出没没不知道多少劫了,就像遇一个究竟坚稳的大船一样,遇者必得度脱啊!
【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
这三辈九品,这一段文字善导大师下面说得特别地重。希望我们大家有一个清晰的对净土法门的这种认定,要认准了的。昙鸾法师告诉我们,一切修法善巧,莫过于“在心、在缘、在决定”,那我们要认定了,那就决定,决定就不散坏、不退失,再也不被疑见疑解所惑乱,就会得真正的安住。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善导大师给我们作评判。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大凡夫这个名字就是好啊,把我们一切有情之类能包括在内了。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遇大遇大乘者,遇小遇方便小乘教诲者。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
遇大乘可以发大心,可以成就大善缘。那遇小的呢,也可以成就这种小因缘。那遇恶呢,也可能成恶众生。虽如是。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这三辈九品彻底地都给你含到一个地方了,你的善恶自力全部不起作用了。因为你的恶缘必定堕落,善缘亦是轮回之欲,轮回之缘,没有什么好说的,所以或生或沉皆是轮回。唯有弥陀这种大愿业力载负众生,必生彼国,所以非九界自力所能为,彻底给你彰显出来。大家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不然《善导大师全集》倡印出来了,他这个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提携力、决定力,还是摄化不了我们,那样真冤枉。
【到彼华开.方始发心】
这个利益的给予的究竟啊,就你现在若悟不悟,若知不知,若见不见,若用不用,咸得利益。那知者得大利啊,就像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一样,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我们这个地方出几个戴角虎也可以,不出亦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嘛。历代祖师有真正眼目啊!现在的人都是野干叫,一说就是万修难得一二,一听就是这个,先摧人信心,把人信心给击垮了,让你修行去了,怎么修呢?你没有信心,没有种性你修什么?使人惶惶不安。所以信愿行第一门,信得及啊,愿行必真啊!
【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他一直把弥陀的摄化都放到我们身上了,就是我们这些具足贪瞋痴慢疑诸多过失的有情,就是末世有情,无力修持的有情。有力修持他自己安稳了,他不需要他力的善巧了。所以软心菩萨嘛,善根薄少,虽是善根薄少,但是乘佛的愿力加持呢,也显现深厚善根,成熟善根,这个薄少是幻化业相,非是真实。这个地方给我们开一个大方便,莫自以为自己善而堕落,而轮回,莫以为自己恶业而轮回,而堕落。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欲使”,这是善导大师的彻底悲心所在。这句话落到根本的愿望上了——普度众生。你要说听到这样的法使懈怠的人更懈怠了,不念佛了,那肯定是没有听闻这个法,你放心了。这样大慈悲究竟的给予,你说感恩戴德还来不及,还说“这可有放逸的机会了”,你放心,他放逸不了,真正地听闻了,那是没有法去放逸的,放逸的时候感觉到对不起自己,上对不起诸佛,下对不起自己,或者下对不起有情,中对不起自己现前的这种灵性,何以逃逝呢?
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下去能思惟思惟,我也经常听到出家在家的这些善知识们这样提问,说你这个讲法怎么不是某些善知识那种讲法呢?我说的确我没有什么讲,只是把这些古来已久的善知识们的依经的教诲,给大家一个介绍,决定不是我们妄自杜撰个什么,或是讲出来个什么,都是历代善知识不增不减的真实惠利的教化,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
何者。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是其七证也。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
“返对”,就是前面举的那些诸菩萨、大善知识那些论,三辈九品都是菩萨、贤圣、内外凡,他们往生的利益。那对这些具足凡夫来说是无份的,他把他给返对,就是一一的破解。
【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
善导大师说的话,都是定字、必字,没有含糊的地方,是唯有希望大家决定依顺,并不是说泛泛的告诉我们一大套理论、道理,让我们觉得有一个法可依,有个章法可以遵循,有个路子可以走通,所以说的是决定语、真实法。
【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你说是不是以人情呢?好比说是来拿佛法当人情了,实际不是,普度众生决定不是人情,迎合某些人说这一类人能往生,那一类人不能往生,你功夫不成片你不能往生,你达不到一心不乱,你不修福慧,你不修这不修那,不修四无量心,不修禅定不能往生……这才是迎合众生罪恶区分心。
一切众生咸得度脱,这是佛心,这是决定无疑的,这不是迎合人情的心。在这个地方一定不要错会诸佛甚深的真实功德、真实教化。真正迎合人情,就是那些差别语,迎合人情的人自误误他啊,必受其害。因为啥呢?他委屈啊。清净平等回施没有委屈的地方,他什么也不委屈,平等的回施他委屈什么?广大真实不二的回施有什么委屈呢?有什么人情呢?决定是果德的这种大圆满回施,所以没有委屈说。
【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
不是我们推测的东西啊。
【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
下面善导大师给我们拿经典来证明。
【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
这是善导和尚说,你这么问,说不为圣人定为凡夫,那么拿什么来作证呢?你这说法是不是人情话呢?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他取这几句话来证实,但为凡夫,不为圣者说。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大家读过《观无量寿经》,是有这样的文字的。因为诸贤圣者,已伏烦恼、断烦恼,他没有烦恼所害的因缘了,所以称为圣、称为贤,那佛就不需要这么说法了。因为佛是诚实语者、不异语、不妄语,这种真实语就是如实说。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
这“一切众生”那也可能若凡若圣,但是凡包括在内,因为前面诸师所判就是圣贤之类,那容易使薄地凡夫产生恐恫,感觉到与自己无份,他就不参与修法了,那也就对弥陀的这种向往,他就没有向往的正因了。
【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善导大师悲悯我们哪,唯恐我们这些薄地凡夫不相信,真正说是为我们凡夫说,真是一把抓住我们,死死地抓住我们不放啊,真是弥陀垂迹啊,来摄化我们。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
“五苦”,大家都知道,八苦,三苦,五苦,五蕴炽盛,那五苦比较直接一些。
【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是其四证也】
这都是韦提替我们这些末世浊恶众生,五苦所逼之众生,为烦恼贼所害之众生,来一个清净道业的这种缘。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
“一切众生”,这两个所证都是一切众生,那都是不单是说什么凡圣了,包括一切有情。实际善导大师啊,反复的偏重于这些沉溺有情啊,拔济我们这些沉溺有情。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是其七证也。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这是说众生分。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这段文字分量挺大的,大家可以发表发表过去所听到的不同的意见,或者自己心目中的不同的想法。大家能争论争论,提提疑议,把善导大师这个话有一个争论,跟自己有个联系,一定要跟自己联系起来,不要把自己放在圣位凡位,好好看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位,能用了即得利益,是正定聚,邪定聚,还是不定聚,只能自己成就自己,还是佛力来成就自己,这个地方好好的审思。
今天没人发言,没人发言不是好现象。以后鸡足山放光寺再来听法的必得从山下拜上来,不拜上来不许进殿堂,可能这个法就有意义了,就没那么多戏论了。就是有的听闻也太容易,实际不是,背后很难很难的,机遇看似好遇,实不好遇,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无量菩萨欲听闻此法而不能听闻,善知识啊!
好,我们开始,大家参与参与。善导大师以《观无量寿经》这十句来给我们证实,但为凡说,不为圣说。这个必定饶益凡夫有情啊,欲使一切凡夫有情得毕竟的大利,给我们作真实的安慰说,摄化我们。这个文字都很直接,也不需要解释。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善导大师苦心诲喻啊!反复的这么说那么说,就是告诉你,一切薄地凡夫闻佛的愿望,乘佛愿力,必生彼国,如是实话啊,威德无穷!
尤其像我们这些末世无力修持之人,真正有力修持的人不多啊!就像今天我们发心,大家想拜拜占察忏,想来得个清净戒体,或者有一点瑞相啊,得个轻安啊,能有一样相应,三样相应……都有向往。那很多人想在这个地方修修,闭闭关干个什么,往往因缘不成熟。那怎么办呢?大家还要了生死,生死轮回还真是可怖,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难得的人身今已得,怎么了生死呢?这真是个当务之急,很多人还舍弃不了世俗,很多人还放不下自己的妄想劳虑,那怎么能了生死呢?很多人还没有这种福报,真正的专门来作种种圣因圣缘的修持,怎么来了生死呢?可能这个净土法门是当务之急了,当务之急,普遍之教。
五会通别时之意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噵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噵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来论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岂以一愿之心即入。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致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决能遣惑。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
这下面一定要辨好,下面的文字辨不好就会出事,因为他这是说的前一句话后一句话,前一句话是立,后面这一句话是破,搞不好就搅到一起了。我希望大家划一划这一段文字,因为以前最早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把它搅混了,就是善导大师破的话我顺着思惟去了,越思惟离题越远,越思惟怎么跟前面善导大师说的话相违背了。
【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功德,若一时得闻,若当时得闻,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皆得不退转,这个菩提不退转就是佛名、佛果带来的加持、提携、摄化、载负。
【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
念佛是佛四种法度众生之一,就是以佛名号功德或稀有功德胜利,具足万法,具足万行,具足一切功德藏。蕅益大师说[[23]],若真念佛人就是大布施,若真念佛就是大精进、大禅定,就是四种大波罗蜜,他说是六种波罗蜜,实际是具足一切波罗蜜教。这在佛的四法教化众生中,名号教化众生,因为名号本体具足万德,决定无疑。
“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因为论语本来是反克的话,你要反过来。反克的话,就是他不承认这个话,前面说这个话就是不相应。就是在净土一法这是谬论了,这种说法是谬论,但是这是常规的说法,像某某刚才说的那样,是次第嘛,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慢慢上来的嘛,就这个话。
【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这是善导大师来印证这个东西,以念佛能成就这种永不退的功德与利益。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他这是辩释这一句话。实际这“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告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实功德,皆使一切众生安住本心,顺性起修,安住果德,圆满起修,圆满起行作业,得以真正的现下解脱,真实成就,运用于未来际,以至圆满佛果,真实相应。本来就是大解脱相,这个地方就是念佛易行啊,发起圆满,归向毕竟圆满。发起就要圆满,发起不圆满,你何以得以究竟圆满呢?
这不是世间练习琴,练一个什么东西,慢慢慢慢,一个谱一个谱地崩出来,不是!本来你具足,打开就是全体光明,如来藏性,一次性的彰显,彻底回施。如《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证圆觉,你这个“本”就是你具足这样的本,功德本,庄严本,如来藏性本,这是佛以果德给你打开,让你彻见彻知彻用,非从外得啊。
现在我们往往把佛法当成世间法了,以积累为善巧,并不是说以打开如来藏性、彻见本源为善巧,那可就差远了,那路子可不是一回事,那路子可就不一样。所以佛法先从总相上入,别相上出,善巧运用。你要是没个入手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的,生死之根没有断,你就恒河沙去说去吧,无穷无尽。
弟子启问:……
善导大师要把这些论都给他驳倒的,打倒的,要刹住的,就是要用这种苦手段真正地使他自己有一个转变。因为这个法门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是与慢慢来的不一样,所以是一次性的斩杀,要不然我们走不出来。下面的文字举的例子就是越来越重,我现在先给大家打打预防针,下一点麻药,要不然拔牙时就会牙痛。
【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
下面要举的例子,就是善导大师要批驳的话。
【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
那就是一钱要成千呢,多日乃得。
【非一日即得成千】
这个地方说的就是你得慢慢的来啊,你做生意发财你得慢慢的来,一点一点的积攒,就是次第说。
【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
这是善导大师要批驳的论调,你要顺着这思惟可就越来越坚固了,就是矛盾思惟了。这是善导大师要批驳的话,大家把他区分开来,要不然就会产生错觉。这个地方他是两类话,一个是先立,过去这些论师立的,我们把他驳倒,要不驳倒那就麻烦了。
【噵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噵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
就是把愚痴业给杀掉,一次性的归于清净,这个杀就是说一次性,南无本来就是一次性的,舍弃我们众生的业报命,直归清净安稳命。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
这话说的可就重了,他把这些大德们的话都说成凡小之说,越来越重,善导大师说话越来越重。
【诸佛诚言返将妄语】
说汝等若当信受我语,即得不退转,就是言下往生,得以不退转的摄化,为什么佛说怎么是妄语呢?反而信受这些凡小之语呢?
【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佛的话你不信,这真让人感到难受,以前看到这样的话,心里也真难受,我说你善导大师你留点口德吧,你留点因缘吧。他不留情,一点情都不留,真不留情。所以慈悲无量,彻骨彻髓,可不要自己的这种虚假门面,不搞装潢。
【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
我们要自己好好地思惟,这句话是他顶天警地之语啊!
【宁伤】
破上了,宁伤不是破上了吗?
【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这话我说刚才打预防针了,刚才说打了预防针,这话真是重。善导大师我们不见面则罢,一见面真是啊,得好好面对老人家,善自思量。
“宁伤今世错信佛语”,就是错信佛语了,“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这跟密乘的这些大善知识的教化是一样的,你能谤十方诸佛,你不能谤上师,决定无二无别啊。所以佛语是你唯一归依处,唯一随顺处,没什么迟疑的,给你唯一的路子,一刀斩杀啊!以前我读的时候,我真是……现在也磕几个头,想一想再去读,要不然有时心里胆战心惊的,因为啥呢?他对我们这种无始以来的情计心毫不留情啊!
我们大家都要善自思惟,这不是哪个人的事,因为只有善导大师在告诉我们这样的威德施教啊。谁敢现在给你这么说啊,你错信佛语你也得信,哪有这样的话,对不对啊?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决定教诲啊!使一切善恶有对知见当下脱落啊!无始以来幻化业网一时冰消啊!就给你一个大光明决定蔵,给你一个金刚王宝剑,斩杀一切,毫不留情,把你的知见噼里啪啦砍完了,有信就对了,没你的路子,还一大套一大套的,所有都斩,就是这么个话,他不留余地,这样的话真是彻骨彻髓,唯佛与佛敢担此语,敢用此语。你说没有亲证的人敢这样说话呢,不是大威德者真不敢这样说。
所以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不要自失误他,现在人都是在自失误他,以讹传讹,“这是某祖师说的”,我说“你怎么不说佛说的呢?”“佛说,佛说离我们远哪,祖师离我们近哪”。净土一法是念佛法门,唯信佛语,唯依佛教。
【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
这个话是个大问题了。
【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
前面讲的信,因为圆教讲三位一体,信愿行是一个,不是三个。现在的人把左胳膊跟右胳膊都分开了,从身体上拿开了,用左手呢,把右手就是要踢掉。信愿行三个如鼎三足,本是一鼎,所支撑的是一个体。
【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这个地方是个大问题呀,特别大的问题,跟现在世人讲的不是一回事,一定要注意,特别大的问题。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万行,具足信愿行,没人信哪!信中具行愿,愿中具真信。我们看这个问题。
【问曰.何故不论】
你说这个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何故不论呢?
【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
“措”,错失啊。
【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
这历来都这样说,其教越广,其行越孤。就是所谓的依报的利益,就是来批驳前面这个论中所说,使大家遣除这种怀疑惑乱的心智。因为学习净土一法这个信是最难最难的,他不断地在排除惑乱大家的种种干扰的文字,疑见疑解。
(此段疏文录音缺失)【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来论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岂以一愿之心即入。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致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决能遣惑。】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有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总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
《往生论》中有这个“二乘种不生”,有些人在这个地方也作纠缠。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
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我们所往生的是佛的报土。
【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有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酬因”就是报德,就是圆满的意思,圆满成就。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
这个阿弥陀佛就是报德,就是报佛。
【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
报身与应身,眼目就是一物二名,实际三身本来也就是这样,异名而同体,所用无方,体相有异,如此而已。这个异是顺应随顺众生而显现的异,实无有异。
【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
就是像水中月是一样的这种说法。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就是果因,以因酬果,以果酬因,这个地方是相应的,真实不虚的。
【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总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就是无量无边的八相成道也好,名号差别也好,归结起来说皆是弥陀报德分身所分。《无量寿经》中说,一一报佛摄化无量诸佛,分身无量,饶益有情。我们上午学《梵网经》,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各于其世界显现八相成道,饶益无量有情,摄化无量有情亦复如是。这个证明往生极乐世界是报土,给我们证这个。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
下面又问问题了。
【何故观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这儿解释一下。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
就是说这些大菩萨,声闻独觉,也不能得见其究竟,况且我们呢?在这个唯佛境界上,到下面了有说。
【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这一段文字分量特别地重,还希望大家要警觉起来。下面的话大家一定要看到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下面的东西一定要注意,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个放过就会出大问题,一定要注意。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诸佛净土如梦如幻,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要不注意就会出事情,出大事情。下面的文字他就有报德的交待了,这个化中实有报德摄化,一定要注意,不注意就会丧失大利。真是佛教法中,圆融无碍,毕竟饶益,摄化十方,我们一定要小心。
【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我们都知道,有教判诸佛的报德有始无终,一定要在这个有始无终上审思,要不然,我们在前面这个化来化去,一切法皆是化,就堕入顽空,生不得佛法利益想,不得圆满清净觉受想,那可能堕入邪见。一定要小心,不得究竟安稳相,那对佛法就会丧失正受心,那自他受用不圆满,佛法的住世意义就没有了。所以,佛言,何以无生无灭是非变化呢?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所以极乐国土是涅槃界,一定要小心,彼国无衰无变,建立常然。这个地方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小心,善知识们要善自思惟,要不然就会丢失大利。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这是个大问题啊,过去讲《涅槃经》这一段文字,一讲就是讲几个月的。像过去道绰禅师、昙鸾法师、道安法师、慧可法师这些大善知识都讲《涅槃经》,过去讲习,那离不开《涅槃经》,不讲《涅槃经》,那你就没有意义,那最主要的在这个地方真正能把他透视出来。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
这个地方下面的话,我们一定要看自己当得当不得呢,当得当不得啊。
【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
你不惊怖,实际是你没有学到,你学到真是害怕。
【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要不注意啊,弥陀的报德回施你不接纳,你不知恩,你不感恩,不戴德,旷劫轮回亦难出离。这个话题一定要大家下去思惟思惟,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人不能感恩、不能戴德呢?不报佛甚深广大究竟恩德的回施呢?就是在这个地方不知道佛为饶益有情故,趋近人情,作真实说。
第七讲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学习主要是一种直述吧,跟大家在一起读一读,把一些要点作一个提示,或者说大家有一个相互的启迪,或者说一个着眼着手的地方,能有一个相互的提示吧。提示对我们这个时代学习佛法的人来说,极为的重要。
《观经四帖疏》是我们可以依靠得上的一个宝典,这个文字不单单是一般的说教,实是直接传与我等净土法门的方法的实质的内涵,就在传法于我等,实际这个文字直接是一种法卷、法本。那你要是真正地来运用它,那就会对光明善导的这种甚深功德力的加被摄化,能使你迅速地了解、来运用这个稀有难得的法门,就是所谓的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行持十分的简单,就是不离生活的现缘,能如实地修行佛法。因为我们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修持各有异同,那当然有些东西需要别修、专修。唯有净土一法,因为识得弥陀的大愿,究竟果德的回施,一切处一切时的这种摄化,无间无断,那我们在一切生活中,一切顺缘中、逆缘中,都会找到弥陀这种慈悲、智慧的给予,都能得见得用。这样净土一法发起广大的现前利益,就是不用专——真正的专修、专证、专用,他直接从一切众生无作心地上,作一真实的回施。这个无作的性德的真实回施,唯有弥陀一法彻底的、清晰的、不加任何遮掩的给予我们,使我们直出生死一路。说来容易,可能是真正的上路还是要有一个因缘,一个强缘。
我们还以文字来看。《涅槃经》这一段文字,说一切菩萨法,一切声闻法,乃至一切诸佛法,亦如梦如幻。那须菩提就提出来,那一切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变化法,有没有非变化的法呢?释迦佛告诉我们,无欺诳相,涅槃相,无欺诳涅槃,此法非变化,给我们一个真正的大休息处。这个地方可能是学教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正确的思惟方法,掌握不好这种方法就会出现邪见,就会出现故障。
为什么要说这种幻化法、无幻化法呢?最主要是初发意菩萨,要闻第一义谛甚深教诲,多生断灭顽空想,或者生怖畏想,就是不敢去思惟涉足,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