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往生论浅说


开示时间:2025年3月28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我们还是在学习之前,大家以恭敬心至诚地来诵持九十六句偈颂,也是作一个至诚的祈祷,祈祷天亲菩萨加持,大众共入弥陀愿海。好,我们一起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好,诸位菩萨,在学习净土法门以及一切的佛法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用心方法就是善用祈祷。因为在经典里面授记说,末法时期我们能够讲说一句大乘了义经典,都是来自于诸佛菩萨的加持。

我们在这里有因缘能够一起来交流学习讨论这样一部净土的根本论典,的确完全仰赖于传承、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说如果没有祈祷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凡夫的身口意三业,是无力赞叹诸佛,无力宣说正法。我们只有在大家共同的这样一个发心,就是守护这个传承、去实践这个传承、以净土《往生论》的传承广利世间的发心,来一起学习交流,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大家要善用祈祷这样一个方法。你如果习惯的话,内心随时都会有佛,内心都会有三宝在背后的支持,你就很富足、很安稳,所以也会无畏,无畏于一切现缘。

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这样一个忆佛、念佛其实就是一个祈祷发愿的过程。

这些偈颂凝聚了诸佛菩萨的智慧、慈悲与方便,文以载道。就是天亲菩萨用他的心与佛的功德相应,把这样一个甚深的净土教法的修行内涵,用九十六句偈诵写下来,传递于未来世。当你每次以恭敬心去读诵九十六句偈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读天亲菩萨的心,你就是在与他的甚深的智慧去相应。

所以文字般若也是实相般若。文字是一个有为相,能够传递给我们众生,能够呈现在我们凡夫世界里。如果你能够善用文字的话,深入文字,以文字来印心,以文字来契入佛法,那也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方便。

我们昨天重点学了“身业礼拜”,今天重点进入到“口业赞叹”。

说到口业的修行,对于一个人来说,口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了。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这个口业最方便,只要一说话就在造业。“业”是一个中性词,我们不要认为说造业、造业,就一定是造恶业才叫造业,造善业也叫业,无记业也叫业,清净解脱业也叫业,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也叫业。

我们善用我们的口业,与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去契合、去相应,那就是口业作为一个念佛行人要去实践的,所以叫作“口业赞叹”。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一句精准地传递了口业实践的方法,就是赞叹、称名、相应这几个关键词。

“口业赞叹”,首先就是称这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它是一个赞叹的心行,是感恩于佛陀的这样一个难遭难遇的六字洪名凝聚了万德的功德。我们有幸听到了这个万德具足的洪名,心生欢喜而由衷地赞叹,这是口业称名的一个正行。

善导大师他楷定古今,在《观经四帖疏》里楷定了称名为正行,净土行人称名是正行。也就是,持这句名号统摄了整个净土法门行的一个中心。

我们很多时候称名是不是以赞叹的心来称呢?我们还是为自己达到什么功夫成片呐、或者要求自己不要起妄想、要求自己要以这句六字洪名作为一个功夫来压自己的烦恼呢?其实这都是一些念佛的方法。

天亲菩萨所传的五念门的法门,这个口业赞叹的重点不在于以名号作为工具来达到自己预期的一个自我状态的结果,这不是它的重点。它的重点是在于,以名号为佛功德的承载,来如彼名号的功德相应,就是“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跟这句名号的名义去相应。

这句名号的名义,光明智相是它的核心,它传递的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一尊佛全佛功德而成就的这个名号,全德立名,以名昭德,是佛的果地圆满的功德。

我们在称名的时候,因为佛愿的作用、佛愿的召唤,佛愿是一个任运展现在法界当中的不可思议的力,这个力,这个大愿业力,在你称名的当下会作用在一切众生身口意当中,会令我们众生称名必归,称名与他的功德相应,称名就能够得不退转,称名能够入正定聚。这是称名用心的一个精准的点,也就是随顺于名号的功德相,“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随顺这个如实的功德的一个作用力,然后与它相应。这是我们称名用心的重点所在。所以这个地方很关键!这个地方很关键!

我们称名很多时候是把重心落在了“我把名号当成一个工具来达到我想要的一个状态,我对我现在的状态不满意,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很散乱,我想要达到很清静的状态、不起妄念的状态……”那这个时候你把名号当成一个所缘,不断地来压你的烦恼……这是一种用心;或者你把它当成一个数量的积累,每天必须完成一个功课,完成了这个数量就觉得很精进,这是一种用心。

这里面传递的用心,其实重点在于你接受于佛功德——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这个功德,洗涤我们的身心,令我们的心回归,回归清净,回归你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与功德相应、与实相功德相印契的这样角度的称名。所以并没有要求你的数量,要求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只是我们如实地来接受佛愿、佛名,去赞叹这样一个佛名,赞叹很重要。

你体会一下“赞叹”这两个字它是由心而发的,一种欢喜也好,或者感恩也好,或者说一种庆幸也好,或者说一种“闻到了这个名号,无始劫来的这样一个重罪一时都可以交付了,佛愿给我做保证了”。这个名号凝聚了佛无量的悲愿,佛在四十八大愿当中有非常多的愿,都是这句名号众生闻到之后会得到什么利益、什么利益、什么利益……如果不得到这些利益的话,我就不取正觉!

它背后凝聚了这么大的佛的用心在里面,佛的愿力在里面。闻名即得三种不退转,这是佛四十八愿里面最后一愿说的。闻名就能够尊贵、闻名能够脱离女身、闻名能够种种功德、种种功德、得六种神通等等。所以这个名号满了我们一切的愿,这点大家要相信,这句名号的功德就像摩尼宝珠一样,能满你一切的愿。你像得到了一个无上的摩尼宝,你会觉得由衷地庆幸,“幸闻弥陀具足名”,一种庆幸的心。

《无量寿经》里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众生闻到这个名号,是触动了内心深处与这句名号相应的那个善根,会生起欢喜心,这一念欢喜就随顺了佛的功德,就相应了。相应的结果是什么?佛的功德、佛的保证——保证一切众生往生没有障碍的这个功德,会展现它的作用。所以这叫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念是什么念?这一念就是你那一心与佛功德、佛名号相应的一念。

第二门的称名,关键就是我们以赞叹、欢喜的心或者闻名得到一种感恩的心,你愿意将我们的生命融入到佛的智愿海中,乘彼愿力得以往生的决定,来称彼名号。

所以你的口业就得到了一个从……要么凡夫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或者世间的善语,无非就是有漏的业,世间的善也好、恶也好其实都是有漏的善恶,唯有这样一个名号是无漏的圆满的功德,所以这个名号不是世间凡夫世界的善恶业能够比拟的,不在这个范畴内,它是佛功德最清净、最圆满的无漏圆满的究竟善业所凝聚成的。

所以我们的重点,就是口业称赞佛的时候,是被佛的功德带起了我们自心清净的功德。祖师有句话叫作“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清珠的作用投到了浑浊的水中,水就能被澄清。我们凡夫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有漏的,由于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漏的、是圆满的、是清净的、是无碍的,所以它投到了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时候,我们凡夫心不得不佛。

你碰到了净土法门,只要身口意三业去随顺它,是“毕竟”——不可能再退回到你那个凡夫的轮回状态当中去的,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保证你不退转,这个就是佛愿力的作用。佛愿力已经成就,已经周遍,已经圆满,是一个完成时,是一个圆满的状态。你带着这样的信心,你带着这样的认知,你带着这样的角度,来念这句名号,你就会远离凡夫造作之苦。

修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一个造作的心在修。造作的心不知道佛功德的圆满,不知道去随顺佛力的自在,会以勤苦造作来推动我们身口意三业。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种子、发心不是对称于这样的一个方法。要么就是积累式的,你每天要积累、积累、积累到什么程度,这一个前提是你对现状的一个不满意、你要达到一个满意的状态,那我们可能就会选择一种方式来作我们口业的行持。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像第二门赞叹门这个方式来用的话,你会远离这种造作之苦。

我们这些年修净土法门,遇到了非常多的修行人、莲友,很多念佛人不得力的一个关键点在哪儿?就是以这种造作的心、对自己不满意的心作为初发心来念佛,那个种子是发心没有清晰。这样一个造作让心无法安顿下来,是勤苦的一种积累,勤苦的一种逼迫,勤苦的一个对自我评判、不满的心,来称这句名号,就是很可惜的一种状态了。

本来这句名号是给你富足的,是给你安乐的,是给你安稳的,但我们前提是那样一个初发心——就是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我要达到一个我满意的状态,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就去念。比方说,他听某某、某一种说法说你要念到清净心,你现在心不清净,你不清净是不能往生的,你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我们一旦接受了这样一个认知,你的初发心就是:我现在是不清净的,我要达到一个自己设想的清净。这个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评判,你以自我评判、对自己状态不满意为发心来念佛,这个初发心是从自我状态而出发的,从自我状态出发来念这句名号就是造作。

大家要仔细观察我们的用心,要善于观察。这个时候,你无非是一直在渴望着一个未来、想象的一个满意的状态,这个时候这句名号变成了一个工具,就是你拿佛法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用,不是把你的业皈依于佛、皈依于法,而是把佛法拿来作为自我凡夫处理过的一种发心去实践,就是与法不相应。这一点是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过失,也很普遍,因为它符合我们凡夫的思维习惯。

但是佛法妙就妙在,恰恰不是符合凡夫的思维习惯,佛法不是凡夫能想出来的,是佛来引导我们。我们不要用我们的凡夫心去处理佛法,变成了一个佛法为我想象而用。这一点你如果能够调整过来的话,依法、随顺法得满足,《往生论》里面好几处都提到了随顺法得满足、得解脱。所以随顺佛的施教、随顺传承的这样一个引导,能够令我们得安心,这是对口业的一个指导。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身业也好、口业也好,在一天的生活、二六时中,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一个拜佛的动作当中,也不可能永远处在一个念佛号不停的状态当中。当你身体没有拜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实践礼拜门呢?当你形式上没有称念这句六字洪名的时候,你有没有在实践赞叹门呢?这个地方我们要去思考一下。

礼拜门,通过身业礼拜来表达的是“为生彼国意”的决定。如果你的内心已经训练纯熟了,就是“为生彼国意”的这个决定意已经训练得很纯熟了,我知道佛的功德是周遍的、是遍知一切的,这样一个对佛的认知也确立了,那你这个时候身业在行——或者住,或者坐,在其他不是礼拜的时候,你仍然在表达着“为生彼国意”,仍然在表达着“应正遍知”的归命,其实你的身业仍然是与法相应的,也仍然被这样一门所摄。

我们最初实践一定要从礼拜开始,因为礼拜这个动作最能表达我们的归命,最能表达我们的对佛的恭敬,将你的生命最高贵的地方去接佛的足,“为生彼国意”。不能说“既然行住坐卧都是礼拜门,那正好随顺习气,我就天天躺着来修礼拜门”,你可能一开始随顺的都是你的习气,没有真正地去随顺“为生彼国意”。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身业上、在我们的决定意,净土法门与你心没有彻底完全契合时,我们多去行礼拜是有作用的,肯定是会引导你不断地去与法相应,不断地能够在内心产生“为生彼国意”的决定而带来的安乐、带来的自在。

同样,赞叹门也是。比方说,我这时候在跟大家交流净土、在讲《往生论》,我其实也没有在持这六字名号,但是我仍然在实践赞叹门,我仍然赞叹:尽我的全力虔诚地去祈祷,让我的身口意三业能够为三宝所用,不要讲我自己的凡夫知见,要有传承的加持,让口业来传递这样一个清净的教法。这个仍然是口业赞叹,而且是最大化的善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来作佛法的事业,来传递正法,这仍然是口业赞叹。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如果能够这样来认知净土法门的话,净土法门其实是在行、在实践方面会很生活化的或者很灵活的,它不是一个死板板的东西、很僵化的——必须这样、不这样就不行。

你知道佛法,尤其这个五念门,它涵盖了我们身口意三业,而且让你的修行是丰富的、是很自在的这样一个完全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种修行,就不改变你的生活现缘,你只是内心的所缘清晰,就能善用你的身口意三业,一直在与法相应的过程中。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说很多的话,除非你闭关的时候,正常的时候我们都是说很多话。但如果你的说话是带有一个明确的愿在推动,你的说话是在你发心清晰的一个状态下、如理地思维下去说的时候,依净土的佛力住持令你的心回归到以佛愿为己愿的这个频道上,再作一切交流的时候,其实都在实践赞叹门。因为你内心充满的都是对佛的感恩,知恩而报恩。我们就不会再用这么珍贵的时间去讲张三李四的过失,讲这个人的业、那个人的业,说得没完没了、眉飞色舞。因为你对那些其实就不感兴趣了,你真正感兴趣的是赞叹法的功德、交流法,在交流法的过程当中体会法味之乐。

一个修行人,你应该是对佛法的交流也好、实践也好,充满着意乐,这就是你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以意乐为推动,好乐佛法,“爱乐佛法味”,你是这样的心态的时候,你的语言都是善语,都是能够启发人信心的,都能给人一个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从业障的纠缠当中摆脱出来,给他欢喜,给他对佛的信心,给他愿生彼国的不断的清晰化。这都属于口业的范畴,口业赞叹。

一个佛弟子是有很深的那样一个情怀的,这个情怀就是弥陀的情怀。就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弥陀的深恩,他在我们生命最深处支持着我们,丝毫没有变动过地、源源不断地、恒常地支持着我们,你以这样的一个心地所说出的语言,充满的是对三宝的信心,对佛给你、给我们一切众生的生命的支持的一种感恩,一种由衷而发的一个赞叹、一个传递。

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现缘,你内心的发愿都是希望能够跟他结弥陀缘,一切的缘你都能够通过各种善巧的语言,或深或浅地跟有缘结弥陀缘。其实靠的都是口业,基本上我们这个世间交流靠的就是口业。这方面,大家慢慢地,你的语言这个方面由于佛力的加持,你会表达、传递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与法相应。这样的一个正语,内心是以正见、正思维推动的,这个正见是弥陀教法的正见,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正见,一切众生皆能往生的决定意的正见,以此为正思维来推动的。

当你看到别人造很重的恶业时,你也不会觉得他完蛋了、他不能往生、他就该轮回,你仍然觉得业只是暂时的,他的自性也是光明的,他也是必归极乐世界的。你在语言上就不会去攻击人家,不会给人家判刑,像判官一样,最负面的投射、加持,不会的。你仍然是以弥陀的愿来祝福也好,或者是安慰啊等等,都属于口业的范畴。

这个法门含摄很广,净土五念门含摄很广,甚至包含了菩萨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爱语,就含摄在赞叹门当中。看你用什么发心,你真是一个弥陀行者的话,你所说的话能够导人于信心。尤其我们出家人,出家人就是专业自利利他、以此为使命传递佛法的这种发心,由于佛功德的加持能够披上如来的衣,这样的一个身份履行的职责就是化导众生——一方面是自利,就是自我道业的成就;一方面是化导众生,有很多的机会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众生。由于我们穿了这身衣,我们现了佛的形象,也自然带着佛的光芒。就算是我们内在没什么德行,但众生会把对佛的恭敬和信任投射到我们身上。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把心里话、他的烦恼、他最难的事情都会跟你讲。那这时候,你要善用你的口业来给他信心,给他不要把业障着实的信心,让他把各种压力转化为信任三宝、归投于弥陀、相信佛愿承载一切没有问题、一切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一个正见的传递,信仰的传递,这些都属于赞叹门。

所以你能够这样去实践《往生论》的话,你就会觉得《往生论》真的太好了!整个指导的都是我们怎么样作一个弥陀使者。你在这个世间就是一个弥陀使者,就是一个弥陀信仰的守护者和传递者,你的存在就是展现了信仰弥陀的人应该展现的身口意三业的作为。你这样的话,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在这个五念门所摄。

这个重点在于什么呢?重点在于不是以自力的方式来修身口意三业,而是通通都是随顺佛力住持。赞叹是因为佛力住持,所以才赞叹;礼拜是因为佛功德成就,佛的功德成就往生决定的这样一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大愿的保证,我去随顺它了,我在这里起决定意,所以我去礼拜。所以这是一个佛力住持的法门,这是个佛力住持的法门!

昨天在课程结束最后,我念到昙鸾大师著作的一段,他在注解《往生论》开篇就讲到了,修行有二种道,一者易行道,二者难行道,这是龙树菩萨所讲。难行道有五种难,那易行道呢?易行道完全因为“信佛因缘,随顺佛愿,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是净土法门点眼之处,净土法门用心的关键之处。你的身口意三业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用,就能展现出净土易行的特质。

我们以往很多时候修净土没有关注到这个关键点的时候,易行道总是落在口头上,心里体会不到易行的自在、易行对生命的支持和喜悦。因为我们的思维没有切换过来,仍然是以难行道的那个思维作为频道,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思维方式——自我对现状不满而要去改变它、改变成一个好的状态,作为修行起点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这个才是重中之重要关注的地方。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