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随喜**,还有我们一起在学习交流实践的很多莲友,大家都有发心去实践五念门的第五门,就是去回向一切众生,也能够去成就一切众生的净土因缘。
所以,就涉及到一个接引初机或者接引后学的这样一个事情。这里面,当然第一个一定要看我们的发心,是不是真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愿,无谓自求,以佛愿来回施,而不是说像我们觉得:我现在佛愿安心了,我可以去度人了。
然后,或者是说来学的人越多越好,有一个拉人的心,或者说各种的,就是说你一定要在这里来学。只要我们没有这些想法,我们纯粹的是以佛愿为内心的所依,然后给他们一个接引的方便,就是给他提供一个方便,这都是顺便的一个事情。
首先,不要有一个特别造作,特别有为,特别想要怎么样的一个心。这个我们自己的心是什么状态,这个是最要紧的,因为后面就会涉及到你真正是否能够以果地觉教法来利益他了。
如果我们内心所依不清晰,我们就会出现现在有一些共修团体里面出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们总想去拉人,这个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果地觉的以佛愿回向一切众生的心,其实是不太相应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一个自我的心在里面,那么后面出现的迷茫、不得力,各种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现在有一些群也在跟师父交流:他们组织学习的一些困难。
比如说,我们呼呼拉了上百人了,结果这些人都不是真正发心来学果地觉的,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缘,是因为人情,一些法缘上的变动就进来了。进来之后,因为他们的发心其实并不是真的要来学习果地觉的传承。
那么,我们也并没有因为他们真实的发心,然后来帮助他们。而是以我们觉得反正都来,这个挺好,大家都能受益。他后面就出现了问题。
这个都是于自心他心不明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事情。那么当然因果是对称的,后面出现混乱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一个内心状态,内心所依。
其实我们去真正的接引果地觉因缘成熟的众生,也不在于说你要有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很多人觉得我都要学到啥程度了,自受用又怎么样了,然后我行,其实这个里面还是免不了那个“我”,“我”怎么样。
但是,也并不是说那我们不谈我了,我就随便咋样都行,也不是这样的。就是,我们都是以佛愿作为内心所依。然后,这个五念门的实践,其实它是齐头并进的。就是第五门的回向,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内心里面都有的。
因为你以佛愿为己愿,以佛心为己心,想要以佛愿来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它是不间断的。那么,这个是第一个,就是我们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心,我们的内心所依。我们去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所依是什么?
然后,第二个就是一定要知道传承。因为既然你给人家支持,拿什么支持?就像我们有的人缺吃,有的人缺穿,有的人缺一些因缘支持。那我们是以守护果地觉为我们内心所依,我们给人家的支持其实也就是果地觉。而这个果地觉它一定是在传承的这个基础上的。所以,第二个我们一定要给到他这个传承的支持。
这就是两个其实特别简单,特别易行的地方。那么接下来如果我们这两方面都很清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观察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一个菩萨,他具体的因缘,这个也蛮重要的。我们就是说,当我们以无染清静心、安清静心和乐清静心来作为我们内心里面所依的时候,其实它必定就是像光明一样的,会照见跟我们有缘的,来接触我们的这些菩萨们。
我们能够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如果不是从我们自己出发,是不为自求的,那么我们就肯定不会觉得我认为这样对,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样,或者我们这个团体是我把你拉进来,好壮大我们的人数,反正我也不管你有没有受益,你现在是初学,你还是老修,你有什么问题都不管,反正一股脑的就这样吧!
或者给你界定一个初学,界定一个老修,都是我们还是在自我的认知,站在自我角度,一个法执一个我执的表现。所以其实我们能够在真正想要去利益众生的发心基础上,非常迅速的能够消融我们的我执和法执。是为什么?你要利于别人,你一定要看别人是什么情况,他肯定跟你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地方就要放弃我们这个角度,就我认为你应该是怎么样,而是去观察他。像这个初学其实并不以接触时间的长久来判断是否初学。有的人善根深厚,闻而行之,这样的人其实他在这个上面也许现世的表现是初学,可能过去世是久修的。
我们一定看他在净土教法的契入上,就是果地觉教法的传承上,他接受程度如何。如果是说他一来都是特别相应契合的,那么直接去学习果地觉的传承,这个是特别相应的。那么如果是说他只是说有这个因缘接触了,其实佛法是什么还不知道,就像你刚才讲的,三皈依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些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是蒙的。那这种情况,我们要根据他现在情况给予他一些很基础的一些支持,包括三皈依法要,包括以前我们说到的正见,佛法的根本的四法印,然后还有净土果地觉教法的传承和试验,这些基础应该去支持它。
包括一些道前基础,我们如何依师,如何依止团队,如何培养信心呢,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跟大家相处,其实这些是一些道前基础的问题。皈依的心态,怎么样的能够听闻,包括闻思修他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其实这些也都是需要我们这些已经学了一段时间,有一定心得的菩萨能够以无限的耐心去引导初学。
那么在这些上面确实需要我们用我们的这种慈悲心,就不要染他的业相,但是也不要不顾他的业相,在这里去给予一个方便的接引。在这里也不要排斥说,比如说我们有的时候学佛法概论,有的菩萨就可能会认为这个不是净土的,好像这个是不是通途法门的。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不管是通途还是净土,它都是佛法。他在共法上面道前基础共法上面,其实谁也没有办法去回避这些东西,没有办法建立空中的楼阁。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怎么样组织学习,包括我们个人就是以个人的因缘去接引周边的一些有缘,包括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乃至于路上偶然遇到的一个陌生人,它的原则是一样的。
第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清晰我们内心所依,我们的发心。那么第二个我们是不是以传承来支持别人?那么第三个就是在观察对方的因缘上面,给予他恰当的支持和引导。
如果,我们这三个方面都能够把握得很清晰,其实是成就我们自己在怎么样随顺得入弥陀的大愿,怎么样在生命当中去实践这个大愿,去传播这个大愿当中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也会知道就是一切到我们眼前来的众生,或者是说在我们心上面去回向的众生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这个就不会有,现在我们有好多我感觉到不管是我们的一些地方群,还是说我们有些菩萨就是非常热心菩萨道的,一直内心里面是有度众生的烦恼。其实这个是通途法门行菩萨道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
作为果地觉行人来讲,他是以佛行来随顺得入,其实它跟菩萨道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差别的。最主要第一个就是发心,是说你在度众生还是说是以佛愿。
那么第二个呢,我们是以传承就是果地觉传承这样一个不共的殊胜的法来利益众生,还是我们以自己的六度万行来支持众生。
那么第三个呢,就是我们在观察众生的时候,其实也是以佛愿作为我们根本依止来观察它,然后做一个彻底的,就是一直在这上面的一个方便,而不是说我们要在各个方面,方方面面就是这样子去做一个次第接引的,是令他能够顿入弥陀愿海,只不过它也会呈现出事相上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些我们如果在内心生起烦恼,我们因为想要帮助众生,有的就会要承担,比如说组织学习,还有协调大家不管是生活当中还是学习当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这个当中有时候觉得无力,有时候会觉得有烦恼,跟人生烦恼,跟事情处理不清楚生烦恼。
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就要知道,在这个上面一定是我们第一个发心,其实又回到了自我这个上面了。就是没顺我的意,跟我的想法不符合,然后我又要怎么样怎么样,他又不怎么样怎么样,和几个人不配合,其实都是一念之间发心就不清晰了。
第二个所依不清晰。包括刚才妙莲说到,汕头果地觉学习的时候,说到这个对于悟入佛之知见的,这个上面的大家不同的认知。
其实作为果地觉的学习讨论,一切都是围绕传承的。没有必要在其他的方面去做这样的一个讨论。所以还是传承不清晰,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又把通途法门的很多东西在这个里面来混淆,没有剥离清晰,所以它就会无力。
因为其实就我们众生的智慧来说,我们要真的把这个东西认知清晰,然后表达清晰,说明白很困难!非常困难的!大家在做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这个困难的事情它并不是传承,要我们在这里面是去明确的。我们传承是非常清晰简洁的,他没有那么多的讲不清楚的东西。一旦讲不清楚,你肯定是掉到通途法门里面,你要这样那样。就像刚才说的很多的问题,至于长期浸染在通途法门当中,它有非常多的这些问题。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放下自我的角度,自我的那种强烈的,就是一定要别人认取的,那样的一个心态,放下自我的知见,以佛的这样的一个眼光,就是无限的包容,但是能够很清晰的看到我们众生的业相。
现在我们在这个上面越来越清晰,师父所讲的”业无所属“。众生的自业,他业共业,无量的业海,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但是如果不是以佛愿的角度来观察的话,我们可能就会陷于这种不能够容忍,不能够包容,然后不能够去认可,也不能够最后做彻底的回归。
所以在组织学习上就会觉得无力,就会深深的感叹了。自他都是非常刚强难化的。就会没有办法把果地觉教法的大机大用把它展现出来。
而我们真正发心去做这样事情的人,也没有展现你游戏园林神通之地的那一种自在潇洒。怎么度众生都变得愁眉苦脸的,然后组织学习感觉到非常的艰难。这个都是我们还是在法则上不清晰,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的偏差。
很多时候可能随顺人情,这个是非常大的一个障碍。这个人情不在于说别人,是我们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你问个是什么事情,我们讲出来的就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这个是人情。就是自我的包装。那么别人会尊重你的包装?一群尊重包装的人在一起开化妆舞会呀?
如果我们真正的在这个上面要想去传承果地觉,要想实践,要想去传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要发心去利益众生的,我们经常说”不为自求“。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个口号非常的高尚,但是先是从自己下手的。
第一个就是真诚,去掉你的包装,去掉你的自我的防卫。就是我们总说,”不是那样的,我其实是这样的“。我们不晓得这代表着什么,在这一念一出来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完全没有把真诚心来对待传承了。你没有办法真诚来对待的时候,其实你何谈传播,你传播的是什么?
我们千万不要把共修搞成了一个人情,或者就是我们学师父的教言,大家就是读一遍,不触碰自己的灵魂,不触碰自己的内心,然后我们大家都很好,我们不会翻脸,我们不会难受。我们可以7年8年的就这样相续,大家都觉得是蛮好的。
但是,你真的想要这些吗?果地觉虽然是安乐行,其实是非常严肃的一个问题。我是感觉到我们能够像师父那样做一个赤裸的真诚的人,不会在一切世人面前袒露自己,也不把自己弄得高大上的时候,你才可以说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来学习交流和传播。
如果我们把这些都掩盖起来,然后我们说我们要怎么去传播,我们要强迫某一些业障深重的,或者是说业习是非常非常难以突破的,我们要把它弄到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是特别可笑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个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这一点上面我也特别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多去观摩师长,就是我们的慈法恩师。
他从来就没有想到他要把这个法怎么样的去弄到什么规模,或者把某某弟子要弄到什么样子,或者是说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传播形式。真的我们在随学师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开始都很惊讶,为什么?因为我们造作的心是特别强的,然后我们才惊讶于师长的无为无作,也惊讶于他没有采取我们认为非常有效的一些组织管理方式,来让学习果地觉的团队发扬光大,壮大人员,或者是在全球有什么影响。
但是接触久了,默默的去体会师长的心,而且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传播当中也遇到非常多的实际的问题。我们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再来回观师长的心态和他所秉持的,就是全身心用全部的生命赤裸的融入教法,而对其他的一切无所要求的。但是他绝不会姑息养奸的。他的这种智慧的犀利,他会照见我们自他内心里面很多的这些固守的东西。
然后就知道其实这些问题师长早就遇到过了,他也早就在这里去彻底的融入弥陀愿海了。所以他能够在那样的一个光灿灿明亮亮的地方,就是他站在那里是非常安稳,他展现的生命的那种自在安稳,这就是一切人能够感受得到的。
所以他在这些方面我是感觉到,我们如果从理论上来说的话,可能我们会说出一二三,但是实际上很多理论我们也学了很多,一用的时候就非常的茫然和迷失。但是有一个就是我们其实都有特别大的一个福报,就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师长,我们可以随学师长就非常简单。这种随顺得入就是他咋做我就咋做。
比如说我们最早参学师长的时候,也是起各种纷争,那个时候也是觉得,那我不是这样的,你们把我说的这么不行。然后师长就说,不要辩解。不要辩解,就包括甚至说:‘师父跟我刚才没说清楚,可能他说话说的客气的’。有的人是说:“师长,你这个没听清楚我说的,我不是这样表达的”。不要客气委婉的说法说我没说清楚,我再说一遍。有的人直接就说:“不是那样的”。
其实这个就是一个什么?在一念之间,其实你跟师长断了你在它那里传承的东西,和他以他的智慧慈悲的角度给到你,你自己完全看不到那个东西的一个可能性了。
后面所说的都是废话!都是废话!所以师长他会在这,如果他觉得你这个人跟他有师徒缘,或者你还有稍分的真诚,还可以让他能够把他的斧子抡起来的话,他就跟你说:你不要跟我辩解。你这时候一旦能够受持,这句话终身受持,你会利益无穷。
如果你这一次问了师父这个问题,下一次就说:“下次我说清楚点,师父!千万不要误解我,我把问题给你讲清楚”。然后这个问题问完了,问下一个问题,永远没招,永远没招,所以说这个地方是相当要紧的。
为什么传播非常困难?其实字面的意思你们都是高级文化知识分子,谁也看得懂。但是传播是一个心和心之间传播的问题。所以为什么刚才悉师父讲,很多人最后就是抱书本,抱着师父那么多的20多年讲的法宝,到一边自学,自学谁也不碰你,永远不碰你。然后你看这个一看挺明白,心里挺畅快,对吧?觉得自己就是顿入佛的愿海。
但是你要知道传承是心!是心!是活生生的!所以我们就是因为你发了一个利益众生的心,你会跟很多的心去打交道。在这个心跟心打交道的时候,能不能够真正的去实现,舍九界之业,唯佛是念,在这里去自他消融。
其实我们也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一个什么传播。果地觉教法是弥陀住持的。我们这种根深蒂固的说,我在做什么。所以,最后就会出很多的毛病。
如果我们把这个心把它消融在弥陀愿海,是弥陀住持,我是随顺得入,然后现前的众生都是来让我能够去融入到弥陀愿海当中的。包括师父也说:这么多年他受到非常多人的冲击,虽然在业习上他也有不悦,但是他深深的知道这个都是让他去消融在弥陀愿海,所以他也深深的感恩。
就这种心态,师父在讲课的时候多次的表达。我们就在这里去随学就好了。所以现缘当中,有的人说:师父你看你那个教团又出事了,这个人又咋样!那个人又咋样了!师父说:天下谁不出事,只不过你们都不说。是吧?
我们不要求世间的一个业相,正好我们发一个弥陀的愿:尽未来际守护,让阿弥陀佛永远驻世,永远接引。十劫以来就是等待我们这样的人。所以我们也不用说一定要做到什么样子。大家都很喜欢世间的相呈现一个欣欣向荣,正法繁荣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整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的业相当中。然后我们最重要的是:在内心里面去唯佛是念。这个真的是非常要紧的。然后其他的一切事情就随顺因缘。只要你是在这里把握住了,那么因缘的呈现我们不强求。
其实在世间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坏可以来评判的。大家特别做这件事情的,不要限于一个你看我做的不好,所以我才没有把学习组织起来。
第二个我们千万不要就是说有那种非要把这个事情做到一个什么样子的那一种心。我们尽力了就Ok了,就南无阿弥陀佛了。
首先要保持你自己内在那种无染,那种安乐。那么自然就像你这样一个生命在世间,你就是如佛一样的示佛法如佛,因为佛就是无染、清净、安乐的。那么其他不需要在因缘法上面去太多的想要去搞组织,想要搞管理,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我觉得就很轻松很自在。
如果一帮人就像我们现在这些小伙伴,我们这一帮人都是非常快乐自在的,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没有想到一定要做出一个什么事业来。因为这里没有凡夫的事业,这里只有佛的事业。就很轻松了。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就消泯了。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