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25

就是现在学教的人根本不讲他,大家认为争论大嘛,你这么讲,你不把教给杀了吗?就是不准依教,就依佛的教诲,就是拿刀“咔咔咔”给你驳倒完了,特别痛苦,我一开始看,我也痛苦,真痛苦。所以到这一段,我就特别小心了,那时候是穿出家人衣服,不穿出家人衣服,肯定被人掐死了,就问你“你为什么写《往生论》?你什么时间写的?”那还是有名的大菩萨,就是特别猛利。善导大师的话也特别猛利,他把什么东西都给你剥除掉了,就显佛真容、佛的教化,就说佛的功德、佛的善巧,你什么戏论的东西,不攀缘于佛,不说佛的名号功德,佛的果德的东西,都给你剥掉,你再好的伪装,都给你剥掉,你再圆满的语言都给你剥掉,就直接说佛在干什么,佛的知见,佛的教化,佛的利益,佛的威神,什么都不让你说了,就是特别残酷。所以提示提示再读吧,要不然我感觉到下面的情况,我们不定是啥因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四

刘宋畺良耶舍 译经

唐沙门善导 集记

【○散善义】

这是第四帖疏了,整个的归结都归结到这个地方,下面就是针对当时的状态,那个文字就很利了。

【△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

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言九品者.至文当辨。应知。今略料简三福差别义意竟。】

【△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讲的很明白,一个是以三福为正因,二是以明九品为正行。

【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中国的传统就是仁义礼智信,传统的教化,这个地方就是没有佛教分,但有仁义礼智信。

【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那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以戒的因缘了,人天有五戒十善,那声闻、比丘戒,或者说出家五众戒、菩萨戒,或具受不具受,或具持不具持,就是具足不具足的因缘,只要能回向都能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

“舍恶持心”,就是说以大乘心回向的利益。这个三福,一个就是人天福报,人天之福,一个是戒律之福,就是声闻之福,一个就是大乘之福,历代都这么判。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

所以说我们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诽谤,有人行世福回心一样可以往生,这里你不能说你持戒你就骂别人,这世间人一样可以往生,回心就可以往生,就是只要回心即得往生。

【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

那你不能轻看持戒的人,因为啥? 一样的,现世得安稳,然后一回心,亦得往生。

【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

就是说发大乘心,回亦得往生。

这从三个方面来说,就是不管是哪一类的福,只要回心,即往。善导大师这个话,不坏任何人的根性,不像现在人说话偏激,你看虽然后面善导大师话猛利,但他不骗你,利真,真情,真切。这个阿弥陀佛再来,不说虚妄语,不说谄曲语,不说迎合语,但说真实语。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

就是说持戒、人天福报。

【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

持戒,发大乘心。

【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

这里三辈九品都含在内了。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这是骂人的话,你没有福报,你三福都舍了,你是啥人呢?肯定是十恶邪见阐提人,他这个地方,就丢个话题搁这儿了,后面他会讲的。你这个十恶邪见阐提,他先给你揪这了,他先让你吊吊胃口。善导大师这个地方真是有意思,他并不说这一类,他也不说你不往生,他不讲这个,先给你丢这儿,慢慢说,这句话慢慢讲了,要是一下给你讲完了,大家就不痛快了,慢慢收拾这十恶之人。

【言九品者.至文当辨】

到了那个文字上再说。

【应知。今略料简三福差别义意竟。】

料简就是科判,分别解释,这个料简,在宋唐之前这个文字最多,料简就是分科解释,分科就是分段,解释就可以了。

【△十四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一者总明告命。二者辩定其位。三者总举有缘之类。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或就中下辈文前各料简亦得。又此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虽有隐显.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为此因缘.故须广开显出.欲令依行者.易解易识也。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广料简上辈三品义意竟。】

【△十四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

就是把它科判成十一个门,因为这以后每一个行观,都有这十一门。

【一者总明告命】

希望你有所安立。

【二者辩定其位】

所做的成就,所立的位置。

【三者总举有缘之类。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下面说三心才是正因,前面说三福是正因,怎么会下面又有一个三心正因呢?他会讲到的。

【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就是当机不当机啊。

【六者正明受法不同】

所以大家各有因缘,这个地方也不能看死,因为千差万别的人,八万四千法针对八万四千的心性,所实施的法义。所以都不相违背,但是就佛的愿望来说,有直接者,有间接者。

【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就是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

【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就是或者化佛或者报佛或者菩萨。

【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

就是九品,每一品中都有这十一门,都有这十一门所判。

【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

九乘十一那就是一百,一百番义。

【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

总体的来说,来表现。

【或就中下辈文前各料简亦得】

这十一门都这样解释,都通过这十一门来解释,也这样表示,这样解释。

【又此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

有的能表现这个明显不明显,具足不具足。

【虽有隐显】

善导大师把这个文字的表述,隐显二教,跟显密二教是一样的,隐者就是密说,密义;显者就是直说,有的人你直说他不能接受,就密说,根性成熟的人就直接授受,不能承受的,你先放一放,慢慢地来,也不伤害你,所以有隐显说。

【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为此因缘.故须广开显出.欲令依行者.易解易识也。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广料简上辈三品义意竟】

就是你跟哪个地方有因缘,跟那一品有因缘,跟你的心性当机,你来识得它,用得起。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量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个“即便”,发心之时,没有丝毫迟疑的地方。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样的心当下就是利益,往生的利益就现前,何以故呢?下面他会解释的。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你现下具三心者,那就是必生彼国,生与不生,就是必生,利益现前,这一段佛在经典上丝毫迟疑都没有。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

除这三种心之外,又说三类众生。

〖具诸戒行〗

这并不是要每个人必须得这样做,这是又分出来三类。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六念的说法比较简单一些,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一样可以得到利益。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那你一样的,只要是回向心。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量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者,就是有三种心是一类,下面读诵大乘经典是一类,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一类,三者修六念行者是一类,回向往生是一类,这都是上品上生所摄。下面文字解释由善导大师来解释,我们明天再细细的,今天我感到大家能下去能自己看一看,有的东西看能不能接受,我感到不能接受呢,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时候,那文字就特别重了。

《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这一生所留下来的五部十卷著作的最重要的四卷著作,因为在一千四五百年前留下这么个文字,也是经历了很多曲曲折折的事情,除《四帖疏》之外,其他的都是从南韩、日本又辗转回来。这个《观经四帖疏》在我们中国虽然也有所流传,但是大家这种认真地来研究、学习、继承的,是比较少一些。

净土一法因为受到中国比较大的这种教化,就是宗下、教下的这种影响,都是以教来判净土,因为净土一法是个法,是佛来直接开显的一种教义,所以若菩萨贤圣以权教,哪怕加入自己的行持,就很难彻底的、无所疏漏的、合盘的把佛的真正的教诲托出来,他都有所遮障,这个遮障是无意识的,在传播中的无意识造成的,所以留下来一些使人所遗憾的弊病,法义久传必有流弊,这是必然的现象。

净土一法亦复如是,千百年来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结,像现代人就是以疑惑心来称念佛名,以求功夫心来称念万德,所以丧失万德洪名的根本的给予,就是万德的直接的给予,欲在这个万德之外欲求万德,在这个佛果之外欲另证圣果,在这个真实面前欲求其他真实,慈悲面前欲行额外的慈悲,所以往往不能真正的相应,真是很悲哀的一个事情,很可惜的一个事情。

那么善导大师的著作,那会开我们,尤其是净土法门行持者的眼目,给我们指出来一个清晣、明亮的路子,这个路子特别清晣。由于《四帖疏》这个散善义,下面的文字分量要重一些,我们昨天提示这个,大家要有因缘,希望我们每个言词,尽量地不要把它放过去,它能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启迪。有人以前看过《善导大师全集》,你自己看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因缘还是不一样,我们不妨体验一下。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一。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二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缘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三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徵.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乃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犹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总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被机.大有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罗汉辟支地前菩萨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不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总不违佛教也。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故使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成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切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然于中路乃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民。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现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相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进西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犹有教法可寻.故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

四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五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杀故名止善.教他不杀故名行善。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虽有止行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行善根也。二明读诵大乘者。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持法各异。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次第二人.唯将读诵大乘为事。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法即熏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得法.不惜身财。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念兜率天上住最后身一生补处菩萨功德。此等菩萨难行之行已过.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无始已来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踰于大地微尘。然我尚是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

六从回向发愿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向所求处。

七从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时节延促。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应知。

八从生彼国时下.至往生彼国已来.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标定所归之国。二明重显其行.指出决定精进者.亦是校量功德强弱。三明弥陀化主身自来赴。四明观音已下.更显无数大众等.皆从弥陀来迎行者。五明宝宫随众。六明蒙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与化佛等同时授手。九明既接升台.观音等同声赞劝行者之心。十明自见乘台从佛。十一正明去时迟疾。

九从生彼国已者.正明金台到彼.更无华合之障。

十从见佛色身下.至陀罗尼门已来.正明金台到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者初闻妙法.即悟无生。二者须臾历事.次第受记。三者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

十一从是名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上品上生义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还是这三个过程。他都是这么把这个文字给大家举出来,然后编成段,分成段落来辩识,然后总结出他的利益。

【即有其十一。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

这个“告命”二字,就是以他的教导来指导你的行为,没有什么选择,没有什么推诿,也没有什么第二条路,“告命”,佛的教诲就是命令形式,在这个地方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就是说正观,不是正观就是邪观,直接来给你个依托。

【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无量寿经》不管是哪一品哪一位都有这么一个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欲引发大家的这种大乘心性。像净土一法,若以声闻乘心性就是自力心性来修持,特别地艰难,不是不行,利益艰难,就是说你要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或者说行持到什么样的功夫情况下,才有个信心,这是通过行持而得到的信心。净土一法的实质,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你的信心,这是决定无疑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心包括信心,包括行愿心,菩提心,一切都是从这个真实心中流出来的,就是佛的给予的果德来指导你的行为,加被你的行为,成就你的行为。这个心非是你能修证出来的,所以这是大乘心性,大乘无上菩提心的无上启发。所谓无上者,人人本源清净之真实教诲,非是修证幻化染缘所成就。你这个染缘,不管是善缘是恶缘,那都是生灭的,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地方。

【二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缘之类。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

那你有这个因缘,能信之人,就是所谓大乘凡夫,大乘上善凡夫,因为这是上品上生,这一类,他现在开始散善区分类,三辈九品开始区分了。

【二明求愿往生】

在这个唯心净土之说,没有求愿往生之说,,就是说自心净国土净嘛。善导大师说这是不相类的,这跟阿弥陀佛的教化是不相类比的,就是说你这说法不对头,不是一个路子,就是说弥陀这个报德,众生若不希求,必不得用,极乐世界我们要阿弥陀佛回施给你,你又不向往,决定是无益无利的,这跟这个净土法门的这种报德摄化是不相应的教化,所以明求愿往生。

【三明发心多少】

“发心多少”,他举这几个例子,三心者即得往生,具这三心即得往生,佛不离三种众生,所谓的以慈心不杀,具足众戒,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六念,回向发愿,这三类有情都是上品上生,不是说完全得具足行,他是具足其中一类就可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现在我们往往判一个人,比如说学佛的人,相互地指责,因为啥?有的就是发菩提心的人,有的是学习大乘、读诵大乘的人,有的就是持戒的人,那个行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回心即往,利益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远离诽谤。

【四明得生之益】

就是这三类,各各都是如是,利益是一样的,都得往生,下面善导大师开始具体涉及到内容了。

【三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正因。

【即有其二】

三心,实际说你有没有利益呢?是不是真实的利益呢?是不是现下决定呢?真正的生起决定心,现下这种成就决定呢?那么用三心来对照自己。

【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徵.无由得解】

“徵”,是个繁体字,证明验证,佛自己说出来,自己来证实这个事情,其他的菩萨贤圣都不能,你没法发明,菩萨在这个地方都没法发明佛的这种果德之相,要是能发明了,他就不名菩萨,是名诸佛,这是个大问题。现在在我们国内有一个传统因缘,大家信得起祖师,信不得起经教,信不得起佛说,就是说佛在经典上说的话,他也不以为然,不以为真,是个大问题。

【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

下面这个三心看看善导大师是怎么来解释的,这个分量是特别地重,因为这三个心直接标示到我们是不是有现前利益的大问题,你学佛没有现前利益,你学什么呢?为以后打算,你连小乘心性都不如。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大家看看自己,什么叫真实,我们这个地方必须得讨论的,不能说我发的是真实心,那个人不是真实心,这真实心究竟是个什么相貌什么状态呢?怎么来印许它呢?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得不认真。这个真实心,就是佛的果德,佛所证实的果德是决定真实心,一切众生本源清净,非来非去,非生非灭,非假修为而显现的真实安住,是真实心,实无自性的真实心,无色无相,包含于法界。如是真实心,要没有这个真实心,你认为你上哪能得到真正无漏的法益呢?所以佛要不是依佛果给我们证实这个功德,我们怎么能认为是真实心呢?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人心真,怎么叫真呢?就是说他这么说就这么做的,是不是真呢?这还是生灭心罢了,生灭心,质决定是真实,咋用得上呢?大家染著的时候就是妄。所以这个众生身口意业,那可难说是真实心,要是不明白佛的这个果地的回施,是无以发起的,所以必须真实心中做。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审思,剖解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你看别人没用,我们任何人看别人没有用,是无疑无虑的,真正地要剖析自己,决定不要手软,要深刻地、细微地来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

【内怀虚假】

这是凡夫心。上次大家学菩萨戒时,学一个戒文上,那种所谓的相互轻慢诋毁的东西多。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带来的。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

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不惜作假,为什么呢?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

这话够就重了,这是说众生颠倒心性、虚伪心性这种因缘,善导大师的话重,悲心彻骨,我们有时候说很多迎和的话,很好听,不治病,不治本。听的时候欢欢喜喜的,高高兴兴的下去了,结果烦恼比以前还炽盛了,为什么呢?相互地吹捧,相互地聊,越聊越高,越吹越大,到事上不顶用,这是现在的一个大的弊病。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

虽然行持精进,这个地方争论比较多,也希望大家争论争论,不妨争论,只要不离题。

【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是从有漏心中、染著心中、众生心中生出来的这一切作业,包括善的作业,都是这一类的虚假之事,有漏的轮回业流。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这下面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这是说到病根子上了,现在人只管行持的多,“你念了多少?现在睡不睡觉啊?我们昨天三天三夜没睡觉”,都是这一句话,发心上没有人去探讨,没有人去明确。

【纵使苦励身心】

一定要看这文字,就直接指着我们现在人的鼻子说话呢,以前我看到这,这句句都是说自己的。

【日夜十二时】

善导大师按中国的判时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按这十二个时判的。

【急走急作】

那我们行般舟,什么都可以,都包括在内,这话啊,你一定要看清楚。

【如救头燃者】

就像头上已经被烧着了一样。

【总名杂毒之善】

我们今天读到这个地方,一定要好好的读一读,他这个地方说的极为的刻薄,残酷,不留情,但是极为的真实慈悲,彻底的智慧的给予。在这个地方要是不真正的审思,就是深刻的反思自己,反思周围的因缘,很难从这里面走出来,就是走出虚伪之行。

以前我们常说佛法中闲人,佛法中闲人才是真正的修持者,为了饶益众生,摄伏骄慢而发起修持,所以诸佛如来为削减平等慢故而行持。现在我们这个行持,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很多人在引导大家干什么呢?不知道为什么修持。诸佛如来、一切善知识的行持,都是为了消减众生的平等慢、骄慢心,而发起的修持。释迦牟尼佛的六年苦行,一日一麦一麻,就是为了削减外道的这种慢心,你苦我比你苦到极处,你再苦总比不过一日一麻一麦吧?释迦佛六年苦行之后才知道,此是非证无上菩提之道、之路,然后才去恒河下去沐浴,乃至说菩提树下发无上菩提心,入于金刚座,铺以吉祥草,这才真正震动魔宫,使十方诸佛起于法座,咸来赞叹,加被,印证。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这就干脆把一切人都否定完了,你不以佛的教诲为无上菩提心,不以佛果来行持,不行!给你否定了,这否定有没有来源呢?我拿经典给大家印,不是替善导大师说的,必须得说一说,因为善导大师的话有出处,的确有出处。我们大家都有《无量寿经》这个译本,《净土五经一论》都有这个本子,我们可以拿这个经典来证实这个话的来源与出处。要不然,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不能产生决定的信心的时候,就会说“这是一个教派的教化”,不是!不光是净土一法,不光是善导大师的教化,万法,千法,亿法,只要是佛法,离不开此因缘。

《无量寿经》下半卷,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真是需要记下来。“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这告诉我们清晰得很,彼国就是正定聚,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是正觉华开,不是虚妄心中生出来的清净,决定是不行的。“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给你认定得清晰得很。“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这下面说这个利益,这个信心从哪里来,这个真实心,不是你自己来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心,这个真实心从哪里来的,非是自己,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并不是说你通过多少多少的修持,得到的一心,得到的不乱,得到的往生。他这个真实心中,跟我们自己的修持有差别的,我们自己的修持就是杂毒,就是不相信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启迪与给予,就是威神加被,因为啥呢?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是他的名号,闻到了他的名号,信心欢喜,你闻到了他的名号信心欢喜,就是他的威神功德所在,非是你的修持业所成就的,这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看不清楚,很麻烦,这是经典,你能印证它,它有出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一段文字先放一放。

康僧铠的这个本子,处处都是印契的,就像印文一样,一段一段给你印证清楚。这个名号功德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威神功德,十方诸佛都赞叹的,赞叹什么呢?其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不退转的功德是来自于佛的正定聚的给予,果德威神的给予,非是你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修持带来的这个利益。所以往生彼国,皆住于正定之聚,非是不定聚的修业。我们的修业,在凡夫地都是不定聚和邪定聚,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都知道,三圣道是正定聚,三善道是不定聚,三恶道是邪定聚,虽然说是相互交织的,像菩萨为了饶益友情,他也可以入邪定聚,邪定聚中饶益邪定聚众生,不定聚中,那他是游化善巧。

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个所谓的杂毒之善,就是众生业,众生这个身口意业。这个业要不是真实心中流出来的,就不是正定聚业,不是正定聚业就是有漏的,有漏的成就往生彼国正因,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

实际这文字分量特别地重,说它重呢,就是决定,没有什么迟疑,告命!没有商量,这个地方不好商量,你说有些事慢慢的可以商量,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余地,可以讨价还价,这个地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商量的余地,就是告命,告诉你就这么做。

【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乃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那就是顺性发起,就是无漏心智中流出来的清净行为,大愿力依愿而行持的一种无漏心智,法义善巧,身口意三业不离饶益众生,不离无漏心智,不离本源清净,不离佛性圆满,以真实心,以此心才能真实修持。

你离开这一段文字,下面可能我们这个修法就没有意义了。这段文字,大家就争论争论也好,因为这一段文字争论是最大的。至于后面的文字,《无量寿经》下半卷文字后面都证出来,皆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大家可以提一提反面的,或者说我认为有余地的地方。我读到这段文字,我感觉到是没有余地,就是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没有第二条路子可以选择。因为平时我们大家对这个地方都有所争议,还真是有争议的,有感知上的差别。

蕅益大师在他的《弥陀要解》上说,这个非九界自力所能为,那么这个九界自力在弥陀的果德回施面前,都是虚假行为,如珍宝牢狱,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应当安住无疑,说的是这个话,这个真实心的给予。佛的果德就是给我们一个真实心,所以净土法门一开章,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菩萨声闻缘觉一切人天,都不作因缘。这听起来是比较残酷,实质是直截了当,一了百了,这样的教化。所以净土一法,一说就是直奔王家,出生即压群臣,就像中阴,哪都不投,直接生到王家去,一生下来就是太子。这不是高低的说法,这是所缘的直接,所缘的究竟,在心在缘在决定,决定之处,决定是这样的,你投生之处,投奔之处。

《无量寿经》这一段文字,就是“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段文字,过去不判在三辈之中,他跟三辈不相干,这纯粹是佛力所加持加被,那下面呢,三辈往生,还离不开发菩提心。这个地方因为佛的名号就是菩提心,佛的名号就是具足,佛的名号就是果德,佛的名号就是一切成就,就是不可思议的威神,就是大善巧。

下面这三辈,才开始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管舍家弃欲也好,不能舍家弃欲也好,不能修诸善法也好,都要发菩提心,于大乘教诲不生疑惑,这是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以佛的这个愿力来说,是没有三辈的,佛的回施是没有三辈的,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个名号就具足这样的威神功德,使众生欢喜向往,这样三辈不摄,就直接乘佛愿力,生佛报土,这是决定的。下面的人呢,这个地方我不能接受,才说发菩提心,还要缘这个;缘这个,你要舍不得自己的因缘,你慢慢地做;慢慢地做,舍报之后,还是往生报土,因为啥?无上菩提心还是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还离不开这个,正定之聚的给予。所以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迷惑,认为我修我的,我发啥心我随便发嘛,那不行!你念的是圆满的佛名,你用了亏欠心,那佛名也不佛名了。实际说这个地方特别地深刻,我们要真正地深深地思惟思惟啊,分量特别重。

现在在净土法门的争议、毛病,结都结在这儿了,看他们在网上争论,基本上都是这一点。就是没有人管这个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善巧,都在说自己的知见,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人做错事,那个人做对事,这个人是大德修持,那个人不修持,就远离了佛陀的平等究竟的给予,还都在这里犯病呢,病都犯在这儿,虚伪杂毒之善,说的是有对、有善的地方,行持有善的地方,但是又说的是个人的因缘,非说赞叹佛陀的果德的给予,启发众生的真实心。真实心怎么有二呢?怎么有对错呢?有颠倒呢?有这些无益的争论呢?最好多提提反面的、正面的给大家说一说,我们拿经典来把这个地方讲清楚,因为这个是讨论性学习的机会,不是讲法性质,比较宽松,那要是有疑问能提出来是最好的。

我看那些善知识说往生有几个标准,举出古代先贤们说的那几个标准,说往生必须具足那几个标准,我说这不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祖师的净土,不是不行。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开玩笑,你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你只能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望,缘阿弥陀佛的果德的给予,你不能缘祖师的给予,那你说“你这不是谤祖师吗?”

你看我这个业障,这个掉了,我不知道划了多少遍,我真是看一遍我感觉到没法思惟,看一遍看一遍,一共划了五六遍,真是这个话分量重的很,我感到是这样的,越堆到现在的因缘分量越重,尤其是这一卷。要是这一卷能观得过来,我感到不单单是净土法门,我感觉学了这,我们可以学密去,可以学禅去,你也可以学教去,他尤其是把这真实心这东西,彻底地给你彰显出来,把佛的大方便善巧处给我们说出来,分量挺重。

课间开示:

弟子启问:……

师:“恶性难侵,事同蛇蝎”,他是这么说的:就是说有人做的不知道我们无始以来的那种虚妄作业,并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他说的是故意之人,故意这样做的。有没有这样故意的人呢?像世间行无义法的人,真就是这样的。好比说,像社会上搞欺骗的人,他已经投入了,走不出来了;像有些高位上的人,他自己也捧自己,别人也捧他,已经进入那种状态了,他明知道这是假,他也假下去了。那么这样就是说,恶性难侵了,所谓的恶性就是他已经不动摇了。

好比说那时候说李某某这个事,他说他比释迦佛高三层,我说他高八层都可以,这个没有个啥说法,但是说比佛高,那肯定不是佛了,这都没个啥,这太直接了,比佛高十层都可以,因为啥?颠倒过来看嘛,高一层往下面堕一层,这不是刚好嘛。就是他已经进入这种状态了,他拼命护持这个因缘,越编越远,越编越远,越编越远,圆满自己,这叫难侵,怎么难侵?你动摇不了他了,调整不了了。他做的事就是残酷毒辣,这个残酷毒辣并不是故意的,有的是推到那儿,骑虎难下的东西。众生恶业啊,因为被这个虚假的东西骗了以后,进去了。“恶性难侵,事同蛇蝎”,就是恶性已经成立了,不能动摇了,你再动摇不了他了。

你像刚才在下面给我谈的,社会上现在贩毒这些家伙们,这些作业,这些伤害,那比蝎子比蛇都厉害,因为啥呢?真是残害人的生命,抓住你,你逃都逃不掉,他们去买这个东西的时候,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给钱还得磕头,被他锁住、控制住了,那比蛇和蝎子还厉害呢,咬了你你还得给他磕头,还得求,还得说好话,那不比这还厉害呢,魔女的使者嘛。

前面说恶性难侵,最主要的是啥呢?“贪瞋邪伪,奸诈百端”,这是个铺衬,他是一步一步往前推的,前面说内怀虚假,这是往前推的,外现贤善精进,他是一点一点推的,他逐步会形成这种虚妄的虚假的名声,实未了生死,说自己了生死了,实未得到利益,说自己得到利益了,慢慢地,别人也赞,自己也感到是不是这样子呢,慢慢地出现虚假业,慢慢就是这个恶性难侵了,形成了一种自欺欺他的作业。

前一段国家打这个宗师那个宗师,打了很多宗师。这个宗师呢,他那个说法,开始肯定有一些什么因缘,发起来大家,“你成了,那你了不起啊”,他自己也感到这么个样子,像五十阴魔所写的是一样的,各领眷属,慢慢慢慢地搞虚假了,慢慢慢慢的就……,最后一下子就完了,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这第一步要踩不稳,下面可能就麻烦了,因为学佛的人这个地方不如实,可就麻烦了。

“恶性难侵,事同蛇蝎”,他这个句子通顺,可以这么说,因为他这个语句可以断一下,从文字上通顺。他把“贪瞋邪伪,奸诈百端”归结到这个地方,这个恶果,恶的效应。以前我看到这我也不舒服,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呢?无始以来我们虚妄业还是多啊,感觉到是不是有点刻薄呢?也可能大家善根深厚,在这个地方一带就过去了。我真正看到这儿心里难受,看到这就翻过去了,不看了,心里感觉难受,难受啥呢?感到话太重,就是宁愿做苦事,不愿意受苦报。

我们要细细地想来啊,我们没有证得圣果之前,没有发现真实心之前,可能作业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起码说我是这样的,我现在感到很多很多是这样的,通过这几年念佛的因缘,逐步地感觉到过去无始以来,许多的确是虚假因缘。就菩萨来说,在佛面前是虚假因缘;就声闻来说,在菩萨面前是虚假因缘;那就人天来说,在这些了生死的圣人面前,是虚假因缘;地狱饿鬼畜生在我们面前来说,是虚假因缘,这是决定的,是对比性而言,没有啥好说的,因为净土一法要舍弃九界杂染之业啊!

就是究竟真实,这个真实心中,非是说是你有尘沙惑,也不是真实心,这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你是无明惑也不行,见思惑还不行,就必须以究竟心、真实心,依佛的果地心,那我们自己的超脱,要不以佛的果地觉发起信心,就没有办法,唯一的路子,善导大师把我们逼到极处了,就是这意思。

第一次我看到这,我说,你给大家点个亮处不行吗?就是给大家点余地不行吗?不给!后来,再读《无量寿经》也是不给,实在没门了,好,下面开始开了,三辈,还不行,九品。就这么说吧,他第一步要给你逼不成就,才松口,他希望我们第一步就有成就,就是这意思。是真慈悲,我感觉是真慈悲。假慈悲呢,老早给大家长长个口子,你想咋干都可以,让你无所事事,无所适莫。这干脆就不给你路,就给你逼死,那你走出来就成就,走不出来,再开口,下面会开口的,慢慢地开口。真实心,至诚心,下面就开始一个一个慢慢地解开。

善导大师的这个著作在我们国内流通呢,像《四帖疏》,广化寺印过,九二年九三年倡印过,后来印的就比较少一些,台湾也印过一些。但是大家一直把他当作一个什么样的著作呢,大家都这么提,你要是于净土法门发生真正的利益,你必须得看《四帖疏》,但一带而过,下面就不讲他了,《四帖疏》讲的是什么,不管他,只是提提。

像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到了临终的时候,还写了一篇《唯依善导》。他为什么说唯依善导呢?他说,我用了八年的时间,看善导大师的书,才把净土法门整体的教化看过。当时这几个大德在一起谈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净土一法已经走到一个畸形之中了,已经走到死角了,若不别辟路径,欲饶益人,实是大难。这个辟,并不是说没有路,原来就有路,只是现在大家把这个路壅塞了,在这个畅通的路上挖满了陷阱,铺满了荆棘,说这个不许你往生,那个不许你往生。黄念祖在一个三经序上写了这么个序言,说现在最可耻之类,口中弘扬净土,在净土法门这个通广的大路上挖满了险坑,铺满了荆棘,是谁呢?就是嘴上说净土的人,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先把你信心打得是一塌糊凃,然后让你迷迷惑惑的来行事,听他的教诲,那就麻烦了,所以信愿行,信心被摧毁了,没法行了。善导大师先给你一个决定的信念,你要是说这个地方不决定,慢慢再给你松口子,下面还是松的。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

真实,就是真实心,还有两种,一个是自利真实,自利真实我们自己可以审思。

【二者利他真实】

我们自己利益真实不真实,自己可以审思,是不是究竟安心,毕竟解脱,随顺佛教,或者利他是不是有善巧,或者说是不是给人真正带来,在这个难信之法中,自信让人信,使人能真正地把这个教导传遍世间,使一切有情真正地得到这样的解脱。

【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

自利真实还有两个方面。

【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

“制舍”,只能用真实心,什么真实心呢?阿弥陀佛的国土回施就是真实心,平等的往生是真实心,照十方国是真实心,闻我名号俱来我刹是真实心,就是佛的果德心、愿力心。我们要不舍弃自己这个分别心,你根本没法接受这个真实心,自利肯定建立不起来。

【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

“想”,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这是第一种真实心,自利真实心。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

他这个怎么修持呢?下面他给你断了。

【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

这如是修善,如是修善,阿弥陀佛是极善之业,究竟圆满之业,所以赞佛,像十大愿王,那真是修善,那是无漏的善业,真实心中是无漏的善业。那你要是说我真实心中是有漏的作为,就是有为之作为,那跟这不相干。

【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

这字写得也就重了,在其他法上是不允许的,在这个法上他就可以。我看也就是善导大师敢这么讲,那老菩萨的行持啊,阿弥陀佛应化啊,他做到了,他敢这么讲。“口业毁厌”,就要你舍弃他;“三界六道等自他”,自己的,别人的;“依正二报”,你看把你那个作业,善恶的作业,让你舍弃的。谁敢说谁做的善业,不服,我们可以试一试,我们站出个人,可以试一试,我们不开玩笑,我也试过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审视。这个地方不能开玩笑,一定要认真,不认真就会诋毁阿弥陀佛的应化了,你心中诋毁会产生很大的伤害的,诋毁就是心里盲目地否定他,你并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

【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

这个善是什么善呢?前面讲的有,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诋毁的是三界六道的因缘。所以我们这个善有区别,有人天之善,有声闻缘觉菩萨之善,有诸佛之善,净土一法这个善是什么呢?是以佛的果德为善。要是看不清楚这一点,是个大问题,所以现在一些善知识就把三乘教化绞到一起,人一听,说这个法师讲的啥啊?你看人天的这有漏的作业也是善,给人一个烧饼吃也是善,老大妈跘倒了扶一扶也是个善,这个善能不能了生死呢?若回向于极乐世界能了生死,若不回向,那是人天之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佛法之善。我们要看不到这一点,念佛法门被我们毁了。善导大师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口这么重,我都感觉到老人家慈悲,就是悲悯彻骨,就把九界的东西给你遮一遮,挡一挡,让你来直接念佛善,忆佛善,行佛善,顺佛善。

天亲菩萨在这个地方说的干净,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佛,你啥也不要说,直接给你打完了,你不罗唆。这是随顺法门,不是其他的,就是你不要装腔作势,话不难听,要不然你就是违菩提,违佛的菩提了,违佛的大道业了,你做的再好,你违背佛的教导了,你违佛的果德了,所以三种违菩提门嘛,这一点要是不看清楚……现在为什么说净土法门被人搞得不知道是个啥形式方法了,就是这个因缘,把世间的善说到极端了,但是世间的人行善都有恶心,他具性善性恶嘛,做善事都要求报,所以又开始杂毒了。有的人就求声闻法,我要自利,自利的时候就要生声闻瞋,要排斥他人,开始实践罪恶,开始自利,大乘心丢失了,佛果的大善巧慈悲丢失了,又开始违菩提了,违佛菩提,并不是违你现前的菩提,是违佛的菩提了,就是无上菩提。

这个地方特别难翻过来个,翻过来个,真正作为念佛法门的行持了,如是念佛法门,非是念声闻缘觉菩萨人天果报。在这个地方我们不生决定心,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话都成废话了,我们就是不能用得起啊!

【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

这给你讲清楚得很,口业的善是什么,身业的善是什么。

【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

我们听了这话难受,怎么难受呢?刚才是什么毁厌,现在又来个轻慢厌舍,让你感觉到都是恶性之词了,所以有性恶法门之说了,所以不学天台教,看到这里也发慌,说这老人家也太……

【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

我们不要说厌舍三界了,有的人禅定都没有,十善五戒都没有,还厌舍呢,向往都不及了。你好比到无色界,那非想非非想,那智慧大神通大威德大得很哪,全部厌舍!不光是自己的,他人的也要厌舍,这叫人感觉到,就有一点必须念佛了,念佛法门,所以昙鸾法师讲在心在缘在决定,他一直把你的心固定到缘佛,固定到决定念佛,没有第二路,这些善知识立宗开代,他有这个胆量。我生活在这个九界中,我就把这个九界的东西舍完了,他有这个胆识。不拿《无量寿经》印证,我们真是不敢信这个,也可能是我胆小,我以前看这个的时候,经常是一身汗,下来抹抹汗说这自己得掂量掂量了,干什么呢?再给别人说,咋个说法呢?话肯定是对,说不好别人就说你魔说。

所以我们今天这个学习因缘,到很多地方我都感到因缘不熟,到这个地方讲到那个地方讲,我说读一读有时候都很难。因为有些文字分量特别重,你要看到重点得用得上啊,你要感到跟你没关系,很轻松的就带过去了,你到时候用不上。这个真实心中,这个真实心中,我们好好的要看看真实心中,所以佛果是真实心,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句话好说,要反复地看的,不看《往生论》对这个真实心还认识不清楚,不好认识。

【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

一个是厌舍,一个就是忆念,轻慢厌舍。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

下面写的更苦了。“厌舍”,我说这个文字,你感到善导大师站在你面前在说,那么大声在给你吼,作狮子吼,这他说这话激烈,就是这意思。

你唯一的路,只能真实心才能舍,你要有一点不真实心,不顺性,你就不舍。你说我还挺好的,我现在行善法呢,我遇到佛法了,我在修证呢,你根本不愿意舍。这是唯依佛乘了,仰止唯佛陀,决定在佛陀,随顺在佛陀,的确没有第二个路,他都不给你个缝。所以我开始那一天我说这文字,希望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就是这意思。那真跟我们联系起来,这话从我们口里说一遍,你掂一掂当时是个什么心境。他不单单是对我们现代人写的,是当时对八宗鼎盛的这些有情们写的,你想想那时候的阻力是个什么因缘。当时八宗就是大乘八宗,那小乘的就不说了,就说大乘说,在唐朝贞观年间,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感觉就是真实心,善导大师亲证诸佛真实心啊!皈命如来真实心啊!启发众生真实心啊!在这个地方生决定,决定行为,决定言说,决定给予,要不然不会作如此无畏说。你像这些轻慢轻贱,这就是说决定断灭,没有啥好说的。

【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

就说你所有的善业,身口意善业,还要顺性发起,没有第二个路,不给你路!圆满心中发起,佛的果德心中发起,非是你虚妄心中、差别心中、你我心中、佛魔心中、有对心中产生的,必须的!

善哉善导!稀有善导!伟哉善导!不可思议的善导!导一切众生入光明,绝待之光明。

【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

不管你是内还是外,必须得一律真实。

【故名至诚心】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其他祖师写的这个文字有这么个解释法没有,要是用教理解释,肯定是另外一种说法。他这不用教理,就用大白话给你说,老百姓家常话,轻慢,轻厌,这不是百姓话吗?毁厌,不光是百姓话,可能还超越了百姓话,粗话,悲心彻骨的话啊!我感觉当时看了之后,我以前看得毛骨悚然的,我感觉到没有这样的人出来,我们这个时代麻木不仁的众生,已经不知道怎么接受佛法了,就是自以为是的时代,都认为自己正确。你看那有二十多个站岗的,都是讲阿弥陀佛的,都说的对,到底谁对呢?善导大师的最对,真实心最对,赞佛最对,礼佛最对。说其他的,说大家你我人他,人我作业三界差别,都肯定是麻烦,各执其理,都有过失。

分量是重一些,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到这话也太粗了,也太白了,但也太亲切了。就是跟不懂教理的人,直接就可以接触到佛法的最根本的教义,就不需要佛法的教义,直接使人进入到如来的藏性,归入到这种真实心,佛性,佛性心,顺性发起启用,不给你第二个因缘,所以直接发起这种顺性的利益的给予。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我们看我们这个深心,这可以说是我们两个灯塔,这个灯塔要是摘掉,现在人真没法学佛了,斗争没有穷尽、高低没有穷尽的时代。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那你也可能说,有乘愿再来的人,乘愿再来的人也把你拉到这里面来,先给你个平等心,归到一类上再说,像印光大德讲的凡圣同修,这话是一样的。你的善根大小,一竿子给你拉到一个地方来,阿弥陀平等回施,不二的回施,报德不二的圆满的回施,这是依者生信。现在人这个讲话,我经常听到有的人讲,他是再来人,他是再来人,他是再来人,我说你们这些再来人,能不能给我们一点福报呢?要我现世多点福报,我其他的都不要。这一大群再来人,再来干什么呢?再来的是烦恼,还是业障呢?不是,善导大师这个话干净,把我们这个高低心、凡圣心,凡境圣境给你放一放,放到一个地位。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话说的,前一段就是把你一切人放下,放下你自己,高低大小,你多大的本事的人放下,你没有本事的人放下,你下劣的人放下,贡高的人放下,修持的人放下,不修持的人还要放下。这跟释迦佛说的“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的话是一模一样的内涵,悲心彻骨啊!虽然转个话题,老菩萨亲证,善知识亲证,不可思议。他没有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他说这个,你都是生死凡夫,皆是妄想执著,真是奇哉啊!如佛出世无疑啊!所以不是阿弥陀佛,也是十方古佛应身应世,这是决定的,要不谁敢说这样的决定语呢?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这种信,无疑无虑为信啊,你对阿弥陀佛是无疑无虑,并不是对你无疑无虑。先要放下自己,然后对佛无疑无虑,这才能乘佛愿力,定生无疑。你先对自己都放不下来,你举得高高的,或者压得低低的,你根本不可能随顺佛的摄受,得生彼国,你还挣脱这种摄受。

所以他是前一个和后一个配合起来,二种深信,二种决定。“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要没有前一个决定,第二个决定就没有力了。现在普遍的学习净土法门,在这两种决定上认识不清,有的人叫别人认识,“你要认识到你是罪恶凡夫,但是我已经被度脱了”,就要教化别人去了。为什么呢?他认为他自己被得救了,得度了,成就了。那你这个地方,你本身已经产生了你不是生死凡夫,你闻到阿弥陀佛了,别人没有闻到,所以有那种先入为主的那种劲头了,这个一主,贡高心的就出来了,会产生不清净、不平等、不安稳的热恼。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这个深信,就是叫你向往极乐世界,这个三福、九品、定散,唯一的目的,叫你心向极乐世界罢了,这是最大的福,最大的善,这是九品所归,所以他把这个归向清晰地描述出来了。以前我看过一些近代的善知识讲的净土法门,落脚的地方往往落到自己的知见上,在这个地方落脚都要落到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给予上,慈悲智慧,这差异很大的,就是讲的这个落脚处不一样,这个地方就是干净,清净。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劝证”,先劝后证,证实,许诺,授记,予法授记安慰,一直到你成就。净土一法,禅密在其中,一切最殊胜的法义利益都在其中,决定无疑。以前我对社会上一个白衣大德有很大的看法,后来写了一篇文章,他说这个净土一法是诸佛甚深秘密藏教诲,如是能深入一切秘密教化,知道一切秘密善巧,若能从此走出,能知道一切显教善巧,这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那种对弥陀的赞叹,对诸佛甚深教诲的密意的这种感激。我感觉到了不起,说很多人真是看到这净土一法的甚深的功德处了,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佛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上说,此法门能产生无量威德异方便。

我感觉到大家看了这文字真应该痛哭流涕的,大家没有感激心,但我挺感动,真是浑身发烧,差一点没有燃着了。实际这文字很难说出来啊,我们很难有真正的机遇去面对他,审视自己,也可能我们以后真正成就的时候,得利益的时候,真正地会赞叹他,感激他,顶戴他,供养他,随顺他,也可能真是这样。现在可能有因缘没因缘,大家自己审思。

像这样的决定的话,说实话,在现代人手笔下、口中,是很难说出来、很难写出来的,你没有那种决断的心,没有那种决断的果,没有那种决断的力!真的我感觉到,我们应该像面对世尊想,面对善导大师想,面对十方诸佛想,要不这样,谁敢说出这样的话。“又决定深信”,你不要看这个决定二字,没有善导大师给我们提出来,往往我们不决定不随顺,所以人就这一个概念,唯心之一念,佛力一加被,推你一把,把你推到那个利益上。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

“仰愿”,给大家合着掌说啊!善知识们,善导大师,我感觉到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真是上与诸佛同一慈心,下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之人啊,的确是这样的。像我们现在的行法者,是不是有这样的智心悲心呢?为了别人得到利益,不惜屈自己的因缘呢?你看老菩萨这么说,“仰愿一切行者等”,像在给我们合着掌作着揖,期望我们这样做啊!我们对他能轻慢吗?能有疑惑吗?那是自己的事情。

【一心唯信佛语】

这一句话,前面的都是铺衬,前面这说那说,轻贱这轻贱那,就归结到这儿了,说到眼睛上了,说到眼目上了。“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这话的分量啊,字字千金,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触及到我们灵魂深处,你会震撼的。这个话震撼法界的,能使一切有情得到最上乘的利益,怎么不震撼呢?这是金刚语啊!这是诸佛的决定使者,金刚乘使者,最上乘使者,来给我们说决定的信心,决定的教化。

【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不光一心唯信佛语,这个唯字就没有选择,还要决定依行,这善导大师讲话不含糊,不搞第二线,我感觉到这是最难得,最难得,最难得。至于授法呢,不是说授法就是真实说了,不是授教,慢慢地影响你,没有那一说,不作影响,直接就是命令,告命。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这段文字你读一读,你读一读,善导大师就站在你面前给你摩着顶说,“孩子,这就是念佛法门,不念任何东西,就要你唯念佛语,唯信佛语,唯依佛教,唯依佛愿,做真佛子,不做菩萨子、声闻子、缘觉子、人天子,就做佛子!虽然是没有这个话,这个地方就是决定的话啊!净土一法难得难见难闻难说难讲难宣难化,这个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了。我感觉到这个文字,字字都是大家的座右铭啊,现在人学法的座右铭,真是座右铭啊!看能不能做我们的座右铭呢?像口诀一样,修法必得有口诀啊,要不然你应行不应行你不知道的,做得对不对你不知道的。

“是名真佛弟子”,我们现在大家看看,自己审思审思,是佛子还是什么子呢?当然我们这个地方出家人有声闻子,也有菩萨子、人天子,也有可能,像我这样的人,地狱饿鬼畜生子,肯定也都是有的。能不能真正回心做一个佛子呢?问问自己啊!所以缘佛者必是佛子,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必见佛,缘什么决定能成什么,这话太重要了。

所以善导大师不讲理,我认为善导大师没有讲过理,就在说法、授法、予法,决定告命。因为大家都熟悉了,我这说的重一点,实际说,还是帮着善导大师打气鼓风呢,也不是,真是我的确是这么感受的,这话太中肯了,说这话累人哪,为什么累人呢?九界众生都不愿意舍弃自身,是名九界众生,就是以九界为敌,怎么不累人?

这个敌不是敌人的敌,希望大家都归入一真,不愿舍离肯定就敌起来,所以最难说,真难舍。所以说,舍利弗,于此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为什么说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呢?就是欲使九界众生,同归无量光无量寿。这些不愿意归,那就敌了,他就难说了,所以释迦佛也是遗教于世人,你信不信,反正交给你了,善导大师也是说这话,说拜拜吧,因为再给你说第二遍会累死了。

这话分量真太重了,因为啥呢?我们看看那儿,就把一切因缘给你舍完了,就归到这一个路上了,所以白道喻就那么快,就让你走一条道,就这么快,白道喻后面会讲到的。他的整个著作在第四卷后面讲的,步步都是悲心彻骨,句句痛作决定,各个直至究竟,时时只念弥陀,不要你搞其他东西。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