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佛在大涅槃经上讲四种颠倒,讲解脱非佛法、涅槃非佛法、智慧非佛法——涅槃、解脱、智慧全体并现是为佛法。若如是说亦为邪见。所以佛无有言说,但为引导众生故,作种种呵护提携,拔众生知见之因缘,使众生入清净觉海,无所住而生其心。言词苍白的很!众生各个着,总要执一个东西、著一个东西——再好的东西,一著一染,已经非佛法究竟教化,非利益真实所在了。
净土法门直接,和密教所说教化有相似之处,和禅宗大德所说也有相似之处:舍弃今生一切受觉、一切运作、一切理解,但作归命,但作出离。善导大师在他的五部九卷中写得更直接,如白道喻,就是不可止步、不可住,住即亡。极为直接!这话非识得佛法究竟利益者不能言说。最近看记载冈波巴故事的小册子,看到密教大手印的加持因缘,与汉地禅宗和净土法门说法如出一辙。虽然语言各有差异,但内容都是一样。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我们能把这四病看清楚吗?现在人多以病为法,虽也有佛法相似处,或者少分佛法。这是以究竟圆觉而发明,所以呵斥这种病。密勒日巴尊者有呵斥四种空性之因缘,说若人妄执空、依空为消除烦恼因缘,是为一病;妄执有空,以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是为一病……他说四种病,都是学佛的善巧处,若一执著,亦称为病。这是以究竟觉来发明。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在我们末世众生心力来说,很难跳出这四种病。能不能?久习也可以有善巧。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佛的戒律是没有人情、没有取舍的,但有随顺。所以说戒律是汝等大师!什么叫善友?能行持戒、宣化戒、护持戒者,都可作善友,这是决定无疑的。不是自以为是,他是护持戒、赞叹于戒、归命于戒、供养于戒。这个地方与炫耀自己、护持自己、骄慢不一样,差距极大。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我们于佛法欲得利益,不断骄慢,根本没法学习佛法。很多人以骄慢心、染著心求佛法,根本得不到利益,是浪费生命。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都在浪费——你不能运用就是浪费生命,没啥好说的。佛这样劝化,亦是为使我们发起利益罢了。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大家做念佛之人或者行持之人,顾不得它了。比如让你每天念十万、十五万南无阿弥陀佛,你举心动念的因缘都没有,只有在念佛。就是逼你之时,逆顺境界你看都不看,就一个事——我要念佛,我要把这佛号念完,那么逆顺境界你不会随顺它;久久熏习,自然会超越。所以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念佛方法最简单!在密教中以真言行持或以结手印、作观想来相应比较多,其实是一样。念佛法门但以大量念诵为方便,特别方便!历代祖师都这么教我们。虽然这不是究竟教诲,也是极方便的善巧教诲,极容易下手,极容易相应。现在人视为小法,不知这是无上教诲。看似简单,甚为难闻,甚为难遇!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阿弥陀佛在因地教导我们:视一切众生若自己,视一切众生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若一子。我们看自己举心动念用在何处?许多不学佛的人跟我说,他感到现在所谓学佛的人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我说不能一概而论。但现在许多学佛的人不明佛法,执著比以前还要强烈,让人看到反而比一般人还自私。
许多人说不要耽误我这个不要耽误我那个,排斥别人,这不是佛法。你可以随顺他,但不妨碍自己修持;一切处不作取舍,不妨随顺,没有什么,伤害不了利益。“如是修持,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说不得成道之因由,我们阿赖耶识这些种子堆得满满的。“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简单得很啊!这四病也不需要用其他方法出离,你视怨家如父母一样,就可以出离!
过去我听过一位法师讲故事,说以前我们汉地有个大德,嗔恨心特别大。他有一个特别不能饶恕的人,出家了也不能饶恕。后来遇到一个善知识说:你要想修法成就,只有一条路,就是把这个冤家相片放在那儿,每天礼拜与诵经回施他、赞叹他。他说我看见他就起嗔心,听到他名字都咬牙,你还要我拜他?善知识说不妨试一试。他就照做了。
开始时他一看见这相片就咬牙,慢慢地这个牙咬不起来了。三年后看见这相片就欢喜。后来真见到这个冤家了,从心里喜悦、赞叹,说我这几年特别想见你!这冤家还记着仇,说你不要给我来虚假的。他说没有虚假。后来对方听人说他这几年都对着你的相片在礼拜,如何如何。对方特别感激,就去找他说你真是善知识!说我们本来没有仇,以前我们那么好,结个仇也是虚假的。大家心里都特别畅快。最仇恨的人解决了,以后再看一切人,仇恨也不可得了。
这个方法在藏地运用也比较多。许多方法并不复杂,一法入手、一个小事情入手,能把它搞真,一真全真,法界全体;一假全假,亦复如是。
“观彼怨家,如己父母。”现在人不但不能视己怨家如己父母,还唯恐不离怨家。经常有人说这个人我可以饶恕、那个人不能饶恕!这根本不是学佛的,是外道混入佛法中。佛法没有这样教诲。佛法打脱亲疏,打脱差别,自然消除种种病患、种种执著,拔生死之根。“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此处我们要反复地善思维。佛哪一句话都说到了,我们多解释一句都是多余,佛讲的法最直接了。我们读一读。!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不是让我们自己发,还是佛引导我们发。你信得及这个就知道什么叫佛教,佛教不是你的教诲!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你把这句话拿得起、用得起,邪见永远不能与你相应,正见永远随身。金刚经中所说是这个话,文殊师利菩萨发愿是这个话,阿弥陀佛发愿也是这个话:设我成等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不说谁闻我名号或者哪个人闻我名号,哪个人往生我国土——没有这么说。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的号就是光明遍照,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接度一切。此处与阿弥陀佛愿言等无差别,十方诸佛种种宣化根本无差别!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我能令吗?依佛威德能令!何以故?佛是成就者故,佛是真实语者故。所以依顺佛语能令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为众生得度。何以故?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金刚经中说:云何安住?云何降服其心?又说: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此处与金刚经中这两句相应,同出一辙。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这与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名菩萨,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名见佛”是等无差别的。这不是话,这是法!这不是法,这是真实利益!这不是利益,是我们本性。这个地方是无作起的,这个地方是大海。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佛在此处讲得很明确:要远离二乘,要消除这四病。四种病是二乘说法。这是从大圆满觉中说出来的法益光明,呵斥一切过失。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遇这样的善知识,一切处一切时作真心供养,常生稀有之心,如佛住世无异。“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所以诸佛的戒律,尤其出家人戒律,都是治有漏。有漏是有人我相,无漏是无人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为持戒?清净心不取四相,是为持戒者,是为持律仪者。
“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希望大家能在圆觉经上思维,能迅速得增上利益。这是很好的机会!
前面十位菩萨于世尊前为我们末世修行众生发起启问,释迦佛作种种回答。这些文字我们进行了读诵。我们这是一种读诵,不是讲经。读诵能不能启迪?一个人读诵与大家一起读诵差别很大,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也有差别,因为有一种相互的语言的启迪。大家有这么好的共同学习机会,很难得很难得!切莫把文字当作机械的没有生命的教化。
这个文字是描述十二圆觉菩萨与无量菩萨、十万大众,是释迦佛宣化这个道场的全体描述。这个描述不能作描述想,要作法会想、真实教化想、亲临世尊想,那么这样教化利益能迅速得见。若没有这样发起,我们会失之交臂,与大的法益不能现前当下启用。
我们不管是凡夫还是贤圣,现前这一念都最为尊贵!现前这一念最稀有、绝待,现前这一念最易发生自在或者无明、颠倒。这一念我们有掌握与运用的因缘。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现前;现前一念,念念在流失,念念本来是无住的。若我们能发起利益,这一念的启发可以横断三世,圆用圆起。这一念真实,过去未来都可以全体真实;一念虚妄,也可能流转于未来际不能知晓。所以这一念极为重要,是学佛下手最方便之处。
圆觉经,乃至一切了义教,基本上都从我们现前这一念决定运作发起的给予。印祖反复提示我们:佛法从恭敬中学,从恭敬中修,从恭敬中得!恭敬即是现前一念之真实归依,现前一念之真实发起,现前一念之真实启用,现前一念之真实归命。现前一念归命不了、运用不了,在无明业流中念念流失;念念,若作无益的执著,若作无明的执著,若作善的执著、恶的执著。种种执著差别,有意识无意识地都在无明业流中无休止地丧失自己宝贵生命。
佛法若是没有觉受,所谓现前利益,大家是不喜学佛的。现前觉受是现前一念启发。你说等以后再有利益——这是自欺之处。先种个因,这是对佛法轻蔑之处,是不了义之教。你说我等以后再来解脱、方便,再入大智海中、再生清净、再生虔诚——你丧失现前真实,未来也只种个虚假的因。为什么?现在一念都是绝待的,丢失不会再来。把它看得珍贵、绝待、稀有,我们就会发起生命每一时刻极珍贵的运用。
过去祖师启教我们,说念佛方法别无善巧,但把“死”字贴到额头,时时刻刻作临终想。那么世间一切贪欲、一切分别皆不能作追忆因缘,唯有发起最尊贵之珍惜与运用,真心归命,真心依靠于法,运用于南无这个归命之处。过去祖师讲的是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对自己生命往往认识不到这个地方,多行放逸、懈怠。可以审视自己的作业!我们学着圆觉,圆觉性若不能启用、不动法性不能启用、光明平等的真正智慧不能现前,反而把他推到一个旋转流变中,真是太可惜了!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我们读诵这样文字,也是启发自己的圆觉性。哪一个能自觉觉他、圆满回施、圆满地运用、普通地运用、横断三际地运用,也就是所谓圆觉菩萨!是哪一人?是哪一事?他没有定说。
佛法是活活泼泼、广广大大、大大方方的,含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都有圆觉之分、都有自觉觉他之分、都有成就之分。切莫把自己开除在圆觉菩萨之外!你能不能与圆觉菩萨相应,是不是能从大众中站立起来,可以看自己的作业。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令,必定、决定、无疑的教化。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决定的。就佛本意来说,是启发我们当下的全体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爲首。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因为圆觉菩萨即是真正彻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说已得开悟!在会的我等是否已得开悟?能了晓这种教化利益并来运用?可以审视自己。若不得利益应生惭愧想,切莫作其他因缘。若不如是,我们学佛机会越来越少。
重法,学佛机会逐渐炽盛,运用法的因缘与机遇逐渐多,一直归到圆满运用中。我们运用不起来应生惭愧想、羞愧想。末世众生多是无惭无愧,不得法益。认为自己生命还长久,机遇还多——不是!学法的因缘都很薄,堕落的因缘都很足,是名末法!
过去的老修行,一到三十或者春节这天晚上,因为未了生死,相互见面会痛哭流涕。无始无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广大,真正安住不动,惭愧得无地自容,感觉不能见人。你审视自己学佛是不是有这种紧迫感?若没有这种紧迫感,学法欲发生大利极难,没动力故。这种极端自尊,意味着迅速能使我们成就。若不如是,我们宝贵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生命太短暂太短暂了。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这是启发我们。“云何安居?”安居不单是佛教,过去在印度外道沙门亦作安居因缘。佛在世时,最初都是贤圣僧,头十二年大家无事相安,闻佛说法即证圣果。所谓一钵之食,恬淡护命,没有多余事情,也没有其他言辞。后来僧团扩大,出家人渐渐多了,凡夫僧也多一些,到处游走,乃至到雨季也到处走动。这时外道讥嫌说:释子沙门何以得正见?何以修正道?不爱惜种种生命,如是雨季三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涂炭。所以招种种讥嫌。
释迦佛依种种因缘就制定夏三月安居,敕令诸比丘或者说出家五众,于三月中精勤行持,以出离生死压迫,趣于圣道之果。安居利益很多,在家人也可以了解。到夏三月,人心性浮躁,人的智慧力、欲望力、作业力都达到一个顶峰。以前我与做公安工作的人有个交流,他们说一到夏三月,犯罪率是最高的。这时天地之间的气息特别活泼、炽热,生机特别强,都表现了一种极端。按我们中国传统说法,就是达到太阳[32]之状态。许多作为很难自制。所以这是个过失最多时候。
释迦佛制定这三个月为安居的因缘,使我们在一个固定环境中安心办道,于一个方法或一个学习因缘能具体地条理地学习、修证、修行、运用或者享受这种法益。现在南传佛教出家人,若不安居还是白衣,不称为出家人。安居是沙门的生活,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不是出家人。这讲得很简单。
我们中国的佛教现在已经走到一个边缘地带,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教、什么叫作僧人、什么叫如法、非法,以非法为法;认为放焰口、到处走动、建寺院都是僧人的事——当然这也是僧人事情的一部分,但出家人的本分是学习戒律、安居、自恣、布萨、诵戒、羯摩、传戒、说法、修持,这更重要!建设寺院或者其他经忏之事都是一些方便因缘,可以随顺做一些,但主要的本分不能丢。
这个地方讲安居是给七众讲的,所以提醒一下。
“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三种净观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若佛不开显,不给予我们教化,一切众生包括菩萨贤圣在此处如聋如盲。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