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心经法由心生自在行


我们所描述的有种种心:世间心、出世间心,三恶道心、三善道心、三圣道心、佛心,我们会表述种种心、种种意识。法界心呢,谈的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根源所在,十法界所有的意识行为,它的根本依止,就是所谓的法界心。那我们运用这个法界心,就是“观自在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行”为什么说是法界心的心相呢?因为我们在运用法界心,就会表现在自在、自在行、深入智慧的这种作为,能度一切苦厄的善巧,它的作用,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是为了使自己对情世间、器世间的作用,对生命、对人生的一个认识实践,不单单是知识层面的一个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去实践觉悟的法则,或者慈悲智慧的法则,就是所谓佛子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实际就谈论的“观自在”的这个自在,自在的表现,自在表现的细微角度,就是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的即空即色、即色即空的这样一个真相。所谓法界心的清净,无所对待、无所障碍、没有对立、没有矛盾的这种真相,就是法界的清净相。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或者自在菩萨行,深刻的智慧行的这种内容,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怎么来照见?他说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亦不异于色受想行识。

这不是一个理解,是一个运用的方便,运用的法则。

法则跟你理解不理解,不作关系。你去随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说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法则,去审观世间,跟你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说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或者说空即色受想行识,那个理解,跟依这样一个法则去审观世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还是以前课上说,吃苹果、吃梨子,品尝滋味,就是我们依这个法则去实践,那就是所谓的尝苹果的滋味,去评价苹果,就有意义。只看、解说,什么苹果、什么梨,什么大小啊、味道啊,描写得再细致,你再理解,但你也不知道苹果、梨子的滋味,因为你没有去亲口尝一尝。所以法则是实践,是品尝法味,品尝苹果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要运用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亦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观自在菩萨行”的法则,那我们就能体验法界心的作用,或者说就能了解佛所讲的一切法由心生这样一个自在菩萨行。

掌握了法由心生,那就是自在行。

法由心生,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在于大家去运用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或者说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的自在力,就是无染无著的清净力,这样一个清净无染的善巧,那我们的法界心就激活了,我们的法界心的运用就展示出来了。

那就能知道,什么是“观自在菩萨行”,为什么称“自在菩萨”?就是在一切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现前、现行中,无疑我们在运用一切法空的这样一个大智慧行,所谓的缘生缘灭这样一个生灭现象的游戏。我们就能善用生灭游戏,而不执著于色,不执著于空,不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不执著于色受想行识异于空、不异于空,善用于色受想行识即空的善巧,就超越了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对空的执著。

世人不执著于“有”(色受想行识)、以为“有”,就是执著于“空”。空,他就要断灭;执著于有,他就要排空,他就否认空。那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行”,也就是法界心的一个于色边、于空边,就是世俗人认为二边法中的一个“即”字的运用,就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自在妙用,不染不著,不居边见,不执有无,这样一个智慧行、清净行,去一切执著行,所谓的方便行者。这样的一个行者,称为自在菩萨。

如是自在菩萨呢,能度一切执著之苦恼,执著的苦厄,执著有、执著空的这种给有情带来的无明执著、无明我执的一种烦恼,乃至断灭空、顽空的执著的烦恼、苦厄,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心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