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释迦文佛,或者说观世音菩萨,或者说讲经的人,在称讲法的对象,实际就是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子。
闻到这样的法,都是智慧第一的善巧者,闻到法界心、心相、心的作用,智慧都会提高到一等一的这样一个状态,实践这个法则,都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前面的一句话讲得很认真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行这个大智慧、深入这个大智慧之时,实际就是深入法界心之时,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之时,那就是智慧第一的人。这个不分你我他的,不在于名相,在于你对法的实践,对法的学习与运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开始讲相貌了。透过我们前面讲“观自在菩萨行”这样一个法界心的相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样一个法界心的作用,我们来认识、实践法界心,主动运用法界心。
所以智慧第一的人会认识到什么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在讲什么呢?这是不是予世间的人矛盾呢?色、空,这不是个矛盾体吗?怎么一会儿又“色不异空”,一会儿又“空不异色”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受想行识亦如空,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这都讲的是一样的。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的。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受想行识,这样就简单一些。
这是不是矛盾呢?这个经典为什么要把“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给大家来展示这个真实真相呢?那觉与迷,觉不异迷,迷不异觉。不异是什么呢?
本体,讲的本体。这就讲的所谓的依法界心体,来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这样一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矛盾,是以法界心体而言,以法界心相而言,以法界心用而言。
这个话题,用你那个对立思惟、边见思惟、不正见思惟,是难以思惟下去的,所以说以法界心思惟,以法界相思惟,以法界用思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不异空,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在解释这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内容。
因为这个受想行识,就是所谓的五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受想行识皆空的这样一个法界心,法界心体、法界心相、法界心用。
我们透过这一点,来认识十法界一切生命现象未离法界心,就很好认识这个心体。我们认识这个心体,就能大安心。这个“大”,是周遍义,平等义,清净义,无舍离义,无逃逸义,你任何有情也逃逸不了这样一个实相、真相、法界心,这就会得大安,就是究竟安乐,全在于此。
你就能真实安心于世间种种现象、种种作为,就是“从容处处妙吉祥”1,那个从容的来源、从容的支持有了,因为你安心了,安什么心呢?法界心。你就能行“观自在菩萨行”,你能行“行深智慧行”,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1 选自《吉祥偈》: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须造作行圆满。烦恼菩提本一如,觉悟起用动念间。调御自心善抉择,从容处处妙吉祥。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认识法界心”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