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11 无著无碍


2024年6月29 日

导读:“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无量寿佛的威神功德就是于十方世界无著无碍。你要作祈祷,如法地修持,如法地实践,那阿弥陀佛就会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要是有心实践,即于今生见佛,我们可以乘佛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来礼拜、礼敬、祈祷、念佛,于现世成就阿鞞跋致。

这是仗借阿弥陀佛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随顺释迦佛的教诲,用最简洁的方法实践的一个念佛方式。有意向了,可以把它抄下来,作为一个修行的功课,若几个人、若一个人去实践实践,有莫大的利益。

(一)珍惜娑婆世界修法的殊胜外缘

好,我们还继续学习。

《无量寿经》,我们通过这一段文字的学习,慢慢了解阿弥陀佛因地的誓愿、果地的成就,他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重点在于“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这个文字,就是来让我们明确,实践净土的关键问题,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及愿力!

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呢,就能把随顺净土教法的一念往生与临终往生这样的修法,或者说随顺佛的愿力,愿生即生这样一个实践方法,与三辈往生、临终往生的这个实践方法呢,作一个对比认识。依着经典,我们来作了一个对比认知。

这个认识呢,就让我们比较方便地来选择,我们是随顺佛力来实践净土,还是我们自力设置,不管是弃欲出家,还是作诸功德,在家修持,还是以平常的生活状态去实践净土?这三辈皆以临终往生,作了一个这样的清晰的指导。

但我们通过学习呢,希望大家能了解佛力住持、佛的愿力、威神功德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能体验现生即得往生,成就阿鞞跋致这样一个功德。

于我们此生修持、舍报往生这样的选择呢,要是我们接受不了,或者从信解上、作为上、种种因缘上接受不了,那三辈往生,就是所谓的临终往生彼国,那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就依着大家多年来学习啊,交流啊,谈论净土啊,实际三辈九品呢,基本上覆盖了这个时代的修行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感觉到大家可以去细细地审观。因为,随顺佛的愿力,闻说名号,信心欢喜,在当下回归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胜功德海中住不退转,在现实社会中呢,这样的莲友少,比较少。

上节课我们把“五恶五痛五烧”这一段文字读了一遍。这个文字呢,来让我们去避开五恶五痛五烧,成就五德,升无为之安。实际一切佛法的修持、实践,(都是)让我们了解这个无为之体,或者无为之安,行有为之方便。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行道十日十夜呢,胜于他方佛国为善千岁。

这一点,上节课的内容,我们要了解。

这个五恶五痛五烧,不光是反面的因缘,实在是我们实践佛法的一个最殊胜的增上缘。我们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光是有负面的障碍,亦有修法的殊胜的外缘推动,我们要珍惜这一点。

(二)闻法奉行,深入实践

我们还接着上一节课的那个文字。

【读诵】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徧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徧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好,这几段文字呢,最主要来显现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照十方国不可思议的功德,宣化教法于一切世界,度化众生,功德不可思议。

诸有众生,因为这个疑惑,生边地啊,胎生啊,不是化生啊,这些障碍,佛在这儿又做了一次提示。

前面已经谈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一个随顺佛的愿力,就是无疑地随顺佛的愿力,或者说在佛的愿力、威神的加被下,一切疑虑荡涤殆尽,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个,是净土教法的整个教义。

实际就是随顺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人的疑虑就能涤荡殆尽,就能在随顺的当下,完成往生的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呢,不说身心往生,也不说生死往生,也不说意识往生,就是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了一个深层的契合。或者说,我们用世俗的说法,就是“约定”,阿弥陀佛与这一类有情的约定,即下成为事实了,就是这个合同签署了,盖上印章了,下面就是执行了。执行就是阿鞞跋致,所谓的佛力住持阿鞞跋致。

那后面这一类的有情呢,都有疑虑啊。因为有疑虑,所以说就不信佛智,不信佛愿,不信佛功德,会边地疑城,乃至说多诸障碍等等,但亦是愿意往生。

我们还顺着他的文字来说。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一定要记住,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无著无碍的功德这个利益。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我们一定要观察到,经典这个文字呢,在叙述什么?世尊说:你要面对西方,你来礼敬阿弥陀佛。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所以阿难就整衣服,来面向西方,礼无量寿佛,说我愿见彼佛及国土、声闻菩萨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

大家一定要看到这一点。

“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

整个世界是一色。

“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的佛、菩萨、贤圣,看到我们这个国土亦是一样的,如对目前。

这一段文字究竟要描写些什么呢?说阿难随顺佛语,来表述欲见无量寿佛、国土、菩萨、圣众,然后就有这样一个愿望、祈祷,面对西方礼敬,礼敬西方,有这样一个愿——愿见,无量寿佛就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那你说这一切有情能不能这样做呢?过去的善知识在讲这段文字的时候,有这么说,说这个跟《观经》是一样的。《观经》有韦提夫人,在佛的加被下能见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等等。那这个地方,也是由释迦文佛导引阿难,来面对西方,恭敬合掌礼拜,然后祈祷愿见无量寿佛及声闻、菩萨等。

愿见即见,这个皆是本土世尊的威神功德,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阿难无疑地随顺,就会成熟这样一个愿见即见的事实。

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很多人说,我们也去模仿啊,我们也去这样子,像世尊来教育我们一样,我们面对西方,恭敬心啊,整理衣服啊,面对西方来礼敬祈请啊,能不能见佛呢?说这就是一个引子。我们能以阿难为榜样,这样地作为。

所以很多人就拜,像净土忏啊,念佛啊,来随顺佛的愿力,不作希求地作了一个祈祷,就是有一个愿望放在那了,不用妄想,再去推动这个愿望实现,不再打妄想了,把这个愿望放在那儿,好好地去礼敬,去随顺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呢,现世见佛不为难事。

这个文字,很多过去净土的大德都有实践。阿难在佛的准确的指导下,在释迦佛的准确指导下,这样去实践,我们也这样去实践,说愿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声闻菩萨等。

就像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说[17],“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那个祈祷文是一样的。很多人在临睡前作这么个祈祷、礼敬,在梦中也能见佛,有的人就去这样礼拜。

像我们以前在念佛堂,或者是专门去实践念佛的这样的环境呢,就也经常会用这一类似的文字。善导大师的发愿文,慈云法师的发愿文[18],《无量寿经》这一段文字,都用过,还有什么净土忏文[19],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忏[20]。我以前就用过夏莲居老居士的那个净土忏,跟这一段文字。若是这样地去随顺、恭敬、实践呢,说这个见佛,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难易都不是我们想象的。

所以,这个文字就是闻法实践的一个重要性。闻法就去实践,不用去推导它什么什么,理解它什么什么,就很容易达成对闻法实践的这样一个认识,而不是说我去理解这个法则。

大部分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就是聪明的意识走在前面了,就是理解,就是我学了一个法则,我理解了,我有个概念了,就罢手了,就去学习更多、更好、他认为更强的法则去了,没有去实践、深入实践。

“闻法奉行”这一段文字呢,实际就把“闻法奉行”给我们最直接地指出来了。

要是闻了一个,解了以后,人就放下了,就不愿意去实践。以前,我们遇到比较老实的一些老人家啊,自认为自己比较笨拙的一些念佛人啊,反而在这一类的法则实践中受益、深入,受益的比较多,深入的也比较多。年轻人啊,或者说比较聪慧的人啊,根本就不会去实践,他一读就过去了,或者一读,感觉到跟自己没关系。

(三)依止圣言量实践,印契身心世界

像这一段文字,说这是阿难嘛,这是世尊叫阿难做的,实际阿难是代表着一切众生。那这一段文字,世尊是在教授,通过教授阿难,让我们来实践我们遇见弥陀的一个修法。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

你看,他这是在教授阿难,怎么去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无著无碍的功德。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

你看,礼拜、合掌、恭敬,世尊教授他说,十方诸佛常共赞叹彼佛无著无碍。这是把无量寿佛的威神功德的内容告诉我们了,他的功德就是于十方世界无著无碍。你要作祈祷,如法地修持,如法地实践,那阿弥陀佛就会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他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

“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这就是重在启发我们。阿难实际就代表着一切众生,或者说末世一切有情,或者说接触这个法则的有情。

这一段文字特别特别地重要!

像我们以前在念佛堂啊,学习净土,就读经典啊,读诵经典要找到一个可行的……他这是教导你怎么行持、怎么作为的,或者说怎么依止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无著无碍的功德。

这跟前面那个“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跟这一段文字是一样的。

那个是一个理论的,对这个法则的总结;这个是一个行持,怎么作为,从怎么整理衣服,怎么面对西方,怎么发愿,给我们作了一个清晰的提示。

这样实践的人多不多呢?实际依止着经典准确的教诲去实践的人,不多。“我念佛了,怎么还没静下来”“我念佛了,没见这、没见那”,这个妄想的比较多,疑惑比较多。

像以前,我们在寺院拜《往生礼赞》,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从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个方面来做礼拜,实际也就是想通过身、口、意、智、方便智的转换,依经教所指导的法则来实践。

这一段文字特别地重要。

大家要是有心实践,即于今生见佛,或者说不在所谓的舍报之时见佛,那我们就可以乘佛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来礼拜啊,来礼敬啊,祈祷啊,来念佛啊,面对西方,就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是所谓的于现世成就阿鞞跋致,不是舍报往生彼国成就阿鞞跋致。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反复地提示大家呢?经典讲那么多那么多东西,就是让我们找到实践的地方,你可以实践,指导我们实践的地方是最重要的,其他讲得再多,跟你没关系,又有啥意义?

要不然,我们读诵一个经典,读来读去,没有找到跟自己有最直接关系的、可行的那个教诲,那我们读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你读来读去,你没味道,你就不愿意读了。

但你要去实践,你把他对你的教诲,或者对阿难的教诲,来引导我们去实践的这样的短浅的文字,或者很短的文字,我们要精致地去实践、去了解,那就有味道了,跟你有联系了。你再读诵这个经典,这个经典所指导的东西呢,对你是有支持的。

我写合订本这个序[21] 的时候,我说,来支持一切念佛行人,就是圣言来支持,要不然圣言量,你修持,修来修去,没支持啊!

说运用于现行,直接支持!什么叫直接支持呢?你去实践了,它支持你,你也支持它,你随顺它。这样,圣言量的这个印契啊,就是对我们的一个支持。我们去实践,就是印契我们,我们去实践这样一个法则,也就是等于经典在印契我们的身心世界。

读诵经典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就是教诲我们实践的地方。

(四)接受无著无碍的功德力,去实践,去礼敬

这个文字呢,像前面“五恶五痛五烧”讲那么多,让我们认识现前的这个社会环境,认识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然后又讲,阿难你怎么来做,我来教你。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段文字,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重点。

就是把“佛告阿难,彼国无邪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往生彼国皆住于正定之聚,十方恒河沙诸佛菩萨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22]”, 他把它又重复了一遍,这个地方又重复一遍。重复一遍干什么呢?让你实践。

所以“佛告阿难”,佛讲那么多,哎呀,越来越人心不古啊,法灭尽啊,什么什么唯留此法止住百岁啊,这讲很多文字,这讲很多内容,目的是让我们……

阿难这一块,说“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为什么礼无量寿佛呢?“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赞叹他什么呢?“无著无碍。”

“无著无碍”这四个字就告诉我们,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的是什么?那我们可以来运用佛的这个无著无碍,或者接受他这个无著无碍的功德力,去实践,去礼敬他。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

这是跟释迦佛讲。

“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

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什么呢?无著无碍的功德、利益,或者他的威神善巧。

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啊什么,不得见佛呢?或者没有见佛这样的机遇呢?我们要知道,观察观察自己所依的方法,是不是像释迦佛这样教授的去做的?释迦佛这样的教授呢,说“十方国土诸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你看——于是阿难。

释迦佛告诉阿难什么呢?“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在这个因缘下,阿难……

他这个关键问题,就说的佛力住持阿鞞跋致,佛力住持见佛,礼拜见佛,愿见彼佛,即见彼佛。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圣言量呢,去熟读、实践。熟读,不要去理解,一理解就卡壳儿,一理解你就跳过去了,你去实践才好,你去实践才有意义。

这一段文字呢,希望大家就放自己一手,不要去作理解。他怎么说的,我就怎么去实践,我就做阿难,转身来做阿难。世尊这么教诲的,我就依着这个教诲来实践,一遍、两遍、三遍,不行了,百遍、千遍。不要作理解,一作理解,一步就迈过去了,一作理解,一步就迈过去了,根本不愿意实践。

这个地方呢,若作解,就变得十分地没有意义。因为这个文字在经典中也很短啊,就这么一段文字,比说“五恶五痛五烧”,说得少得太多了,可以说是最短的一段文字了。但这是个方法,这是我们可行的一个方法。

这个地方呢,超越了临终方获其利,得不退转——临终往生、见佛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实践利益,他能超越这样一个利益,就所谓的自力实践的一个利益。

我们沉淀沉淀,这一点。

你看,佛教不都让我们教、行、信、解[23] ,你要不信解,你不是迷信吗?不信解怎么有动力实践呢?这个地方你不能作解,你一作解,你就不愿意做了,你一作解,你就行不下去了,很奇怪。很多法则,一作解,说“我理解”,好了,这个法跟他没关系了。

法,是实践的,不是让我们理解的。

尤其是净土教法,尤其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无著无碍,不是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你只能去体验这个无著无碍,你理解了无著无碍,没有用啊!你理解的无著无碍,不是无著无碍,就是我们没有接受佛力的支持,只是接受了这个名言,在我们所谓的意识海中,做了一个“我理解了”,这样一个妄想概念。

(五)不作解,念佛实践,效果不可思议

这一段文字呢,某某师领着大家再读一遍,大家一起读。

【读诵】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最好让大家有一些感受。不作解,我们有实践的动力;一旦作解,实践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过去跟我师父学戒的时候,就是不允许你理解,你先去读诵做一次,或者是说观想着做一次,不让理解。人一理解就过去了,就跨过去了。

闻而奉行,是为正解。要是我们不能去实践呢,尤其像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是他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我们怎么理解呢?没法理解。一旦作解,就是名言嫁接过去了。

这一段文字呢,要是莲友们,不管出家在家,有意向了,可以把它抄下来,作为一个修行的功课,若几个人、若一个人去实践实践,有莫大的利益。

这里面看着很简单,但是这个地方呢,是仗借阿弥陀佛无著无碍的威神功德,随顺释迦佛的教诲,去用最简洁的方法实践的一个念佛方式。这是释迦佛亲自教诲阿难的一个方法——于现世见佛。这个地方没有写临命终时,大家一定看到的,没说阿难舍报之时,这时候怎样怎样。

佛法呢,真是说舍报的时候这个因缘并不多。那在净土宗呢,三辈九品多说舍报。这一点呢,许多学习其他教法的人,认为这才是净土的修行法则。起码以前学过教的人,接触净土了,他就不会认为三辈那是怎么样的一个修行的优势,因为其他方法也都有那样的修行内容。

仗借佛力这一块,说诸佛如来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阿难因阿弥陀佛的无著无碍的功德,他这个缘不一样。

我们一定要谨慎这个语言,这个教诲,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呢,大家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悄悄地实践:我只管放弃理解,这里面的文字我不作理解,只作具体的指导,我实践这个法的一个指导,我一遍一遍地去实践,看看是什么样子。尤其是在阿弥陀佛无著无碍,这样的威神功德,这样的基础上,我来去礼拜,来去祈祷。

很多方法呢,只要精准,拿得精准,效果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自力妄想中的设计,修行一万遍,没有真正地对上那个口,没有印契。要随顺释迦佛的教诲,认认真真地对照着去实践,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佛所说教法,实际佛在经典上说教法,有直接这么说,有,但都是一言带过,一言带过,一言带过,我们稍微不注意就过去了。因为佛说的,整体都是法啊,所以他不可能说“我说重点说”,他不可能的。

我们末世的人呢,或者说我们后学者呢,要是找不到我们可行的重点,那我们就白读了。长篇大论,你总是感觉到,哎呀,这讲这么多这么多文字,这样那样。它对你没有支持,直接的支持没有。

我们在经典上真正找不到方法了,我们才去学论啊,论是对法的一个论述,就是稀释稀释,我们再去学。像《往生论》,就是稀释了,天亲菩萨把这里面修行的方法给我们,从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稀释,分解开来,让我们去实践。

就这一段文字,这么短这一段文字,这五念门都有。“佛告阿难”这一段文字,实际具足五念门。你要认真了,你要认真稍微观察一点点,五念门都有,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有。

为什么这么大的密度?你实践就知道了。

读诵《无量寿经》呢,以前读过,后面读得少了,因为大家不断地在交流、交流,还是依止着经典,不过是,像我以前就把净土的五种原译本,翻来复去地去读啊,去实践啊,去交流啊,一个版本的,反而读得少。

像这一段文字呢,它的重要性就是佛亲宣,对阿难,阿难没有问啊,他直接告诉阿难,你这么做一做。可以说,这一段文字是整个经典,世尊指导阿难来实践法则的唯一的篇幅。

大家读嘛,你就读嘛,这个就是针对阿难,或者代表一切众生,很具体的、可行的方法的一个指导。我不知道平时引起大家的重视没有,反正我以前特别重视这一段文字。

在实践净土的时候呢,了解这个什么缘——说果觉因心。阿弥陀佛无著无碍,是他这样的威神功德所在,你要缘这个,就是果觉因心是一样的,说法是一样的。但这很具体,怎么作为,很具体,讲得虽然不多,但是它很具体!

希望有心的莲友们,下去可以实践实践,或者这么说,可以熟悉这一段文字。熟悉这一段文字了,我也可以不拿本本,我到哪个地方,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或者说找几个同参道友,大家一起去实践实践,十分有意义!自己实践也好,莲友们一起去实践也好,自己要熟记这一段文字。

世尊就是教你一个可实践的方式方法。在经书中,尤其是在大乘经典中,一本经典最多有一次直接让你现行就去实践。

所以希望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因为这一段文字,超越了临终往生这个话题,那就是由佛力加持,成就阿鞞跋致的内容。

所以依教奉行啊,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你看,这通篇文字那么多,佛告弥勒,佛告阿难,那么多文字,讲了很多很多,观察得多,但这很具体的实践,可能就这一段文字,大家可以扒扒捡捡。

其他的,基本上大家观察,随着佛的教诲去观察,阿弥陀佛的因地,阿弥陀佛因地的成就,阿弥陀佛摄生三愿,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摄化成就的众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后有三辈,那有疑虑心啊,自己愿意往生,又不是那么清晰,佛的愿力不那么清晰,不能随顺佛愿,那就是所谓的三辈九品——《观经》上的九品,这上的三辈——三辈往生,那就是舍报往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如何如何引导,导引其前,往生彼国,得不退转。那往生彼国,肯定是得不退转啊。

这个,就是见佛得不退转。“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转退”,就是闻到他的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随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你一作解,你的心就卡壳;你不作解,去实践,去念佛实践,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六)承接弥陀无著无碍功德,实践即下见佛

这是断我们妄想的一个殊胜的加持。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断我们妄想了,让我们随顺佛愿佛力,去相续实践这个法则的一个善巧。他还继续打妄想,还是说,我怎么没见佛,我怎么体会不到,我怎么就……怎么怎么,妄想纷飞。 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是来遏制我们的妄想,消除我们的妄想。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念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就是佛的威神功德的住持,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住持,无著无碍的住持。我们随着这个佛力住持,令心相续,就会体会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住持。

这一段文字,跟《无量寿经》下半卷刚开始那一段文字的叙述,内容是一样的,但这是操作性的。

这不光是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单谈这一念,是让阿难闻到,释迦文佛说十方诸佛世尊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干什么呢?无著无碍。“于是阿难”,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果觉因心。

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什么呢?无著无碍。阿难乘着无著无碍来作为的——“于是阿难”。他在这个基础上,就是我们谈的果觉因心。

果觉因心,岂是你能思考的?但你看,哪个人不思考地去实践净土呢?我们不思考地念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站在阿弥陀佛这个角度来说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就是果觉因心嘛。

我们天天上课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愿力如是,我也如是愿”,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怎么是可思议呢?它不可思议啊!众生可思议的因缘,处处是障碍啊。所以,阿弥陀佛如是誓愿,我亦如是誓愿,那就是说果觉因心嘛。

我们希望实践果觉因心,那你就站在一个无得无失的角度,去念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立这样的誓,立这样的愿,而不是其他的妄想纷飞地去念这个东西。

这一段文字重要,重要!虽然很短,但是五念门的内容都有,都有。净土这个修法啊,大家要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用不上力,我们就自力修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哪怕你张嘴念佛,你心里还是想的自力的修持、自力的见闻觉知,还是难中之难,还是很难很难。

要闻到这样的法,是很难,闻到这样的法你不奉行,意义何在呢?只结缘,只结缘了。那我们结了一辈子缘,舍报的时候,急急忙忙地去念佛,想着往生,那你现世怎么不受益于此呢?说息诸妄想,得现前安乐住。

你能不能去随顺佛的无著无碍的功德,无著无碍地念佛呢?无著无碍地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世间呢?

这段文字,大家要实践,要实践!我希望,真我们是莲友了,大家就把这一段文字会背它,这一段文字特别地重要!

我们再看一看,过去净土上的这些发愿文啊,这些善知识们的发愿文、祈祷文,什么净土忏,都有这一类的文字。但这一类文字,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的笔文次序把它写下来了。

但这一段文字是“佛告阿难”,佛给阿难说的方法,就没有第二转手。就这么说,这不是零售,也不是批发,这是第一手资料。

你说圣言量有这么重要?圣言量最为重要!

你认真了,你可以把这一段文字抄下来,拿个卡片也好,把它熟读熟背。有时候,我们真不见得这么做。这么读一读,你慢慢地就会,过去说,书读百遍,温故知新,你不见得去理解啥。

那我们实践净土的,为什么不去按照释迦文佛的教诲,承接阿弥陀佛无著无碍的威神,来即下见佛,实践净土教法呢?

这段文字,不是说世尊没事了,故意给阿难说个啥小故事,搞个小插曲,不是这样的,不是彩蛋,不是博大家眼球的。他真是要把这个净土修法,用最简洁的方法告诉阿难。

告诉阿难,等于告诉大家嘛,因为阿难多闻第一,他要把这个经典传下来的,对不对?告诉了阿难,就告诉了一切有情。

那我们可以整合下半卷。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们跟那个文字对照对照,把这一篇文字跟那一篇文字对照对照,再来读三辈往生。

三辈往生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见佛,这个得不退转往生彼国的特点是什么?

把它分析清晰了,你怎么做都好。你用三辈往生的修法也好,你用这个修法也好,都是不可思议的。但你一定要把它们两个弄得清晰,就是它们在说些什么?我要清晰。

依阿弥陀佛的本意是什么?

依释迦佛的本意是什么?

依我们的角度,我们可以择取了,但你要观察清晰。

重要,这是重点。

我们学习经典,要没有一个重点,我们又没有那么高的、像世尊那样一个正等正觉的量,世尊以陀罗尼句,整篇的说法都是陀罗尼句,你没办法信解啊,你不知道咋执行啊,不知道怎么作为啊,不会印契自心啊。

好,我们这一节课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

课后开示 佛力住持,无著无碍

第十一课课后

导读:佛力不可思议,无著无碍。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即得不退转,说佛力。佛力使然是正法,佛力一谈就是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佛力住持,令不退转,而不是说我择取了不退转。你择取不了,你择取了了,那就不用佛力了。这是个特别容易混沌的地方。佛力,就是我们在一切业相面前,能平等安心,那佛力就会显现出来。真正在佛力的随顺上,那你所有自身业力的造作,苦与乐的纠结,你起码不那么用力了。他实际摒弃了自我,或者于自我不顾了。

(一)清晰佛力与自力的差异,方能准确实践教法

现在能不能联系上这两段文字跟那个三辈往生?没有哪个更优势,没有哪个更劣势,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它们中间的差异。不了解这个差异,你就择不了法,你是迷糊的,你实践法中,你就不知道怎么实践。

好比我这个人,我这一生就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也不管信啊疑啊,我也不管这个,我就愿生彼国,其他没有路子了,我就临命终时,能佛来接引我,我安心了,我这么实践。也行啊,你会守护这个法则。但你要是不把这两个法则观察清晰,你这么实践就不可能,你会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那我就相信这个即下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使然,不是我的妄想,也不是我的业力,什么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的作用,就是即下往生,我随顺就是即下的显现;我不随顺,就是我妄想自力的一个业报显现。我坚信于此了,那我实践也清晰。

这个一旦不清晰,我们就在似是而非中,实际是彷徨的一个状态,或者说不清晰的一个状态,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你不准确。不准确,就没有效果,很奇怪,有效果你也看不到,你也看不清楚。所以说,拿得准确就好了。

(二)诸佛的果地觉就是无著无碍

某某师,这两段文字能不能联系起来,跟《无量寿经》下半卷一开始的那一段文字?(师父问弟子)

弟子甲:佛力嘛?我自己心里不清楚的一点,就有点害怕您骂我,就是也愿意抉择这个佛力,但是我心里面感觉……

慈法法师:你抉择佛力,还是佛力来抉择我们?这是最重要的!

好比说,有一种力量把我推到这里面了,跟我自己走到这个地方,那是两种力量。你要认为是佛力把你推到这个地方了,那你得不退转是事实。你认为我择取了佛力,那你厉害了。

往往人认为自己有择取力,所以说我们就说择取力,实际是你有择取力吗?不,你没有择取力,你择取了,你还会晃动。

弟子甲:对对对,我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慈法法师:说摄取不舍,一定要想想——弥陀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愿力住持,即得不退转,说佛力。佛力住持,令不退转,而不是说我择取了不退转。你择取不了,你择取了了,那就不用佛力了。这是个混沌,这是个特别混沌的地方,容易混沌。

我再给你念一遍“其佛本愿力”。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他不是说大家如何,他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其佛本愿力”。

“诸有人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这个“欲”啊,是佛带领我们成熟的东西,不是你愿意往生,你愿意往生就是三辈往生。你读嘛,这经典你读。

你愿意往生,就是三辈往生,就是你择取了“其上辈者,弃欲出家,行作沙门,愿生彼国”,一生怎样怎样怎样,这是你的择取,这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这是“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不是那个正法,是这个正法。

你认为的正法,就是我们认为“我这是在乘佛力啊,我在实践啊”,不是正法。正法是佛力,佛力使然是正法,佛力一谈就是“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你的就是:我能不能往生,他能不能往生?这就是我们的“择取”,三辈往生,这就是我们的“择取”。

弟子甲:我不想来这个,我想来那个。

慈法法师:跟哪个都没关系。你再听“观佛本愿力”。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天亲菩萨转了个角度说,对吧?他说是“其佛本愿力”,就直指佛的愿力。这个呢,是观察,观察了解。

弟子甲:师父,您这一刻我没问题,出了门我就可能……

慈法法师:你忘了,跟我啥关系呢?

弟子甲:我就又来别的了。

慈法法师:我也是这样子,我要不念“其佛本愿力”,我也是我择取,你知道吗?我也是我择取,我也认为我怎样怎样。实际那不行,那就只有临命终才受益。

弟子甲:那怎么能现在是佛力,出门也是佛力?我想知道这个。

慈法法师:门里门外没有佛力,你就出门是佛力,这儿也是佛力了。就是你有佛力的区分了,主要是。

所以他说“无著无碍”,这个讲的就比前面讲的——他跟阿难说的,说诸佛啊,十方诸佛都赞叹无量寿佛,常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干啥呢?无著无碍。

无著,你那儿说:哎,有佛力,我这儿有佛力,出门就马上没佛力了,这佛力我又丢给谁了,对吧?你有“著”了,就有“碍”了。 十方诸佛常称赞阿弥陀佛功德,什么功德呢?无著无碍。

“于是阿难”,阿难借着这个无著无碍,开始做事了。

这听不懂啊?

弟子甲:听懂了。

慈法法师:对,对。我们坐上飞机了,飞机起飞了,就这么个事。无著无碍就是飞机。

你想象有啥用呢?为什么一定要我用想象呢?这就是你的障碍嘛。

弟子甲:我老怕我松手,一松手就丢了。

慈法法师:你那个抓举,就是以为有所有。它本来不可得,你一抓举就丟了,它本来不可得,你要抓举它,它就……

弟子甲:你一不在,我就丢,我真丢,我出门我就丢了。

慈法法师:主要是你不在乎是咋丢的,你要在乎咋丢的才好啊!你光说“我丢了、我丢了”,我咋丢的呢?就是你“著”了嘛,你“碍”了嘛,你一“著”就有障碍了嘛。他说的是无著无碍。

弟子甲:嗯,行,那我体会体会。

慈法法师:对,要念念“无著无碍”。

弟子甲:无著无碍,无著无碍。

慈法法师:诸佛的果地觉就是无著无碍。

弟子甲:无著无碍。

(三)无记现前,念圣言量或者陀罗尼句,就是修法

弟子乙:师父,您在,他就觉得有(佛力),他在您跟前就觉得有,很安稳。

慈法法师:他这是人情的一个妄想假设。好比我对这个,我已经习惯于一种依赖了,人情啊,或者说我看到你、我听你讲了,我就感觉到我能接受,出门我就忘了。

出门呢,这不是我的心念,只是我的一个记忆。记忆跟心念不一样,心念就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念头,记忆是可以抹掉的,可以变化的,可以丢弃的。

他不是用力,他不是用力,由心生。我真心地接受了这个,咋接受了?无著无碍就是佛果,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让歇我的妄想的,我就这么简单。经典那么写的,说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那我再思议就是惹麻烦,那我就随顺他这个功德去作为就行了,没法思惟了,我再思惟都是多余的。

“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读了这句话就……我坐在那儿,你让我打妄想很难。要是真想想东西了,就“阿弥陀佛”,真想想东西了,“阿弥陀佛”,要不然“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或者念一点啥。但你要我去没事打妄想,我一个妄想也不愿意,没有用,招烦恼。

你感到自己心里空洞了,就念一段经文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念得感觉心里有东西了,不念它了。

无记现前,即念圣言量,或者念诸陀罗尼句,这就是修法嘛。你比丘应该学六念嘛,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你有吗?

弟子甲:有。

慈法法师:对啊!这时候无记来了,开始念佛嘛,念三皈依。

你看,好比说我们功课前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大家心里没个准头,收集收集,大家都往这儿收收心,这么个意思。

没问题啊,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自力的选择就是三辈。三辈可以选择的,你认为那个安稳,你可以选择的,只要安心就好了。

这个呢,不是选择的,这个是完全靠倒了,投奔了,就是没有任何的自我的什么再优化呀,再造作个啥啊,完全都放弃了。完全放弃了自我的这个择取也好,优劣也好,所有的一切思惟、想法都放弃了,就是无著无碍。

你心识一来,就是无著无碍,无著无碍就是佛力,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摄化。

弟子甲:我这听了十来年,我怎么着我也得尝尝味儿啊,要不然……

慈法法师:十年前就这么讲的,讲了十来年,实际过去说鲜花送人手有余香罢了。我这就是受大家的益,就是你这样顽固的人才让我讲的,要不,大家一听都实践了,都见佛了,我就不需要讲了,对吧?

弟子甲:太顽固了!

慈法法师:所以,感恩,感恩,感恩!

弟子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慈法法师:这个经典,以前像《无量寿经》啊,像这个戒本啊,我真都是随身带着的。带着它干啥呢?并不是说它怎么的,它让你不乱想了,想的时候,无记的时候,翻几页,一有想法的时候,就多念,多回忆回忆佛的教诲,习惯了,它提醒你。

以前,我那个僧衣里面有个口袋,就装两本经书,戒本,经书。那就是念兹在兹,常不离舍,犹如坛城,这跟你的心是一样的,维持着。

带了三年五年以后,你有感觉了,你这个感觉,真是说实话,就像你处处都无畏无惧,哪怕摔倒了,掉山崖底下,你都不害怕。习惯带那个东西,你就没有畏惧。以前《圆觉经》我是常带的,因为你没有畏惧,你带那个没有畏惧,不是说你自身没有畏惧,是你带那个东西,你没有畏惧。

这么说,好比说我们坐一个坦克车里面,外面的人最多有一个冲锋枪、有一颗手榴弹,我这个,就是反坦克导弹才能把它打坏的,我就坐在这里面,我永远是安全感,怎么开都是安全感,就是别人攻不破。

就像佛的誓愿啊,经典上的誓愿啊,金刚护法的誓愿啊,他的誓愿在那儿搁着呢,我就带着它,我就不管了,我是对经、对圣言量、对佛说的法放心。习惯了,后面就不带了,因为啥?我记忆中就有啊,也习惯了,就没啥畏惧了。

一有无记,我就念点什么,念念“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念一念“牟尼牟尼 嘛哈牟尼耶梭哈”,不让他去无记空过。有时候我也会打昏沉,昏沉了,呃,不行,念点东西。

空过了,没有啥,主要是你按方法实践就行了。你这人就没啥,你也不需要诚恐诚惶的,对不对?累了,我需要休息休息,脑子也需要休息,那你念个“无著无碍”。我以前念“不制不随”嘛,“不制不随”跟这个“无著无碍”是一样啊。那是莲华生大士传的,不制不随。

有时候我累了,念念文殊菩萨“嗡阿惹巴札那德,嗡阿惹巴札那德”,我认为自己休息休息,像念“无著无碍”是一样的,休息一会。就是清净的休息嘛,智慧是清净心嘛。

有时念不动,那就是愚痴业来了。有时念不动,就得坐起来念,躺着啊什么,念不动了,就坐起来念几声,想睡觉就去睡了,没有啥啊。不需要不吃饭,不吃饭不行啊,不吃饭不是修行,修行不是修那个。

我们学习佛法,一定做对自身、对有情有益的事,不管别人咋说,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对自己身心没有益的事,不能做!有益身心的事情,要做。我们自己的身心都不愿意有益于,那你怎么……不是为了自私,是要做对身心有益的事情。

法由心生嘛,对吧?

苦其心志啊,什么中国那一套话,那个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苦源。中国人,我们这个环境啊,我们不是富有侵略性的一个民族,是一个建立割据,农耕社会嘛就是一个割据,小割据的这样一个国度文化背景,就容易、愿意吃苦,用艰苦奋斗的方法来活人,而不是说扩大环境,对吧?到更多更广泛的世界中去生活,他没有这样的理念,所以他就去找苦吃。

东方人,印度人也有苦行的。要是欧洲人,像雅利安人种,他们不吃苦,他们不找苦吃。释迦佛教,释迦佛也是刹利种嘛,雅利安人,标准的雅利安人,他不会去找苦吃的,你放心。这儿不行了,找个方法去调整,不能死在那个地方,就固守那个地方,那痛苦。

以前某某,说他要吃一餐,我说:不学这,这不是好东西,这对没有禅定的人,没有多修禅定的人,不是好东西。他不信,别人能禅定,我也能禅定。我说:不是,这个禅定,不是一生一劫修持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一生一世能修来的。净土教法可以,其他的都难,因为这是佛力嘛,它不挑拣嘛,其他的都挑拣。

所以,世间有世间的因因果果,次第有次第的因因果果,圆满有圆满的因因果果,对不对?这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圆满的一个因果。拿自力拼很苦的,实际不行,受苦。

(四)佛力不可思议,无著无碍

“其佛本愿力”,真应该常念念。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这就是一个圣言量的支持。对你啥支持呢?就是你怎么认知、怎么实践、怎么随顺佛的愿力呢?他就告诉你,怎么实践,怎么随顺。

好比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你看,前面有个“皆悉到彼国”,这是佛力;“自致不退转”,各个不退转,这是表现我们观察的现象;我们的心不退转,在哪表现出来呢?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一个不往生,那就退转了,那就不是佛力了。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这就是佛力。

“我不理解,九界怎么能同归啊?”你咋理解啊?你的理解,怎么九界同归啊?我们去假借、嫁接说只有佛力统摄天下,弥不普摄,那这样的法则、这样的因缘,能九界同归,对吧?还是得推导到佛力上去。

我们自己的修持,怎么能让九界同归呢?只能随顺佛力,实践法则,你才能九界同归,要不然你这个脑袋瓜子,怎么也达不成九界同归的力量。

净土实践有一个话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此处易行嘛,龙树菩萨谈的啊,《易行品》中。佛力住持,就像水路行船一样的,顺风顺水,还有扬帆,这就省心嘛,省力嘛;旱地徒步,你一步不到,一步就不到,对吧,一步到了一步到,这就是自力嘛,他比喻嘛。

佛力没有我们费力的地方,也没你放逸的地方,你一放逸也成自力了嘛。

我这么讲,像以前,我这个人,我认为疾病也好,我宁愿死掉,我也不愿让我去得病,折磨自己。实际等于说,我还是潜在的意识还有怕病,对吧?结果你怕啥,就来啥嘛。

我经常问自己,你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是佛力,还是你自己的业力在支撑着你的生命与意识,对自己观察观察、分析分析。

业力太苦了,不堪忍受啊!佛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是啥?你去体验嘛。你起码说不能在这个地方(指业力)去纠结,沉沦于此,那你就受不了啊!

以前我最怕吃药,那我吃了半年药,一下把我校正过来了,也无所谓了,吃药吃饭都一样,没啥。

佛力,就是我们在一切业相面前,能平等安心就好了,那佛力就会显现出来。你真正在这个佛力的随顺上,那你所有自身业力的造作,苦与乐的纠结,你起码不那么用力了。你了解它们,它生起来了,也就休息了,生起来,就休息了,他不会真忙叨这个事,真为苦乐去忙叨,真为如法非法去忙叨,都不可能的。他实际摒弃了自我,或者于自我不顾了。

以前,日本真宗有一个亲鸾法师,他学习净土,他认为他自己的一个弘法的理由,就是于自己丑陋而不顾。因为啥他于自己的丑陋不顾呢?他就为了弘扬弥陀的功德力,于自己的丑陋而不顾。不顾这些东西,并不是说自己是什么,他用丑陋来形容自我,如此而已。他不是说“我”自我丑陋,是一切众生的“自我”都很丑陋。说奋不顾,顾不得这些,奋不顾身了,顾不得这些东西了,不是没这些东西,是顾不得了,就是有急务要行。

实际,学习佛法的各个角度,我们都可以看一看,还说我打算怎样、打算怎样、打算怎样,那一定是临命终时的事,没有办法,谁也没有办法。那你就是,到你挣扎得你没力量挣扎了,这时候说,你去哪儿?说阿弥陀佛来接我吧!

要是我们不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没有这样的一个专修专念的过程,临命终往生还不见得有机会。为啥呢?可能有更强的业力拉你走,强缘所致嘛,众生业力趣向都是强缘,就是成熟啥缘了,就把你拉走了。

所以三辈往生,他就放在什么呢?一生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其人临命终时……你看这个话,那么严肃,这是自力的修持。不管你疑惑不疑惑,但你一定愿生彼国,你得专修专念这个东西,要不然强缘就把你拉哪儿去了,你不知道。说“自力修持,万中无一二”,不是骂人的,就是他还掌握不了自己的强缘。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这是强缘哪!这里面写得都是强缘。你天天培养这个强缘,天天培养这个强缘,一直到自己没有能力了,撒手了,这时候佛说:来吧,该我帮你的时候了,平时都是你自己在帮你自己,这时候我来帮你。就这么个。

他就是:法子,我来接汝!啥叫法子啊?你一直不是唠叨着来我这儿嘛,但一直不愿意来,现在不愿意不行了。

我们自力的一个保持啊,或者说把握啊,不愿意撒手啊,实际就是不愿意往生,不愿意回归。你观察观察,就是我还有啥事要做,我还要做啥做啥,我还要做啥做啥,我还想做啥做啥。你看,很多人很高明,临命终了,舍报了,弄得一塌糊涂。为啥呢?说得多,理解得多,作为得少。

很多老人家就稀里糊涂,但是人家就只有极乐世界了,没地方去,其他的也没法把握,也没法认识,只有阿弥陀佛了,哎,人家就很好,临命终时就很好。平时很好强,显得很修持的人,反而不好。我见这样的大和尚、所谓的修行人挺多的,不如一般的老人家,不如一般的普通人。

佛力不可思议!无著无碍,无著无碍!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