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丁酉年二月十七日(2017年3月14日)
【都讲】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刚刚我们隆时法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解读,特别是提到彦琮法师。彦琮法师是一位天才法师,隆时法师也提到,在彦琮法师那个年代,修学净土法门依据的是观经。因为彦琮法师他出生的年代大概在昙鸾大师和善导大师之间,有记载说他在昙鸾大师圆寂之后的十五年出生,彦琮法师圆寂三年之后,善导大师出生。也就是说,彦琮法师刚好是处于昙鸾大师和善导大师之间这么一个历史的时间段。那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当时呢修持这个《观经》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应该说是比较盛行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往生礼赞》也是在赞叹、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那么当然我们现在修持的方法主要是持名念佛,这个观想念佛我们都少有涉猎。或者说我们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彦琮法师大概是五百多年的时候,到现在是一千年了,差不多这个时间。
现在这个彦琮法师的墓现在还在河北邢台,现在还在保留着。我们对这个当时的背景,历史背景,也对彦琮法师有所了解,也对《往生礼赞》能够更生起信心。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里面,我们看这个69页,上面有一句话叫“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啊,“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那么在73页的最上面,也有一句话叫“于彼心能系,当必往非赊”,就是我们心里头系念啊,“当必往非赊”。然后在第76页的中间,也有一句话叫“疑多边地久,德少上生难”。疑多,疑惑多的话生在边地;德少上生难,福德因缘,德少,上品上生难。
那么为什么把这三句话挑出来呢?就是我们前面的几天,法师一直在帮助我们树立对净土法门的绝对的信心。那么我们也知道《观经》上所说的往生的正因,净业三福。那么在这里呢,就是我们想请法师就这个,我们“唯佛是念,生起决定信心”,和这个“净业三福,往生正因”之间,这种互相的、互为支持或者说互融,这方面给我们做更多的开示,有请法师。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阿弥陀佛!
这是东西两土,报身与化身施教的差别。化身是应机施教,应众生心分差别,显示一个对称,对称先接引我们的这个心智,令我们的心智有所理解,或者说令取相有情有相所依,以此因缘真谛无生,回入实相。
释迦文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顺众生业分于人寿百岁之时,示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展示这个应化身的教育。他所宣化,机一定是来与我们有交流的。这个交流从他舍兜率降王宫,到弃位出家,菩提树下,圆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说法四十九年等这些过程,皆是以应化方便来接引大家。
好比说,投生于舍卫国王城之中,摩耶夫人受孕这个过程,一直到腋下出生,蓝毗尼——佛出生处,这样一个过程,都是以我们人类生命的特质,来给大家来演化生命相续与成就菩提的这样一个人生之路。
阿弥陀佛不然,阿弥陀佛是现在世尊,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这个报身佛呢,按过去古德蕅益大师讲啊:应化身有始有终,报身呢有始无终。回入法性,安住法性故,他不会有一个取灭的这样一个特质,所以说呢称为有始无终,那就是无量寿。成佛十劫以来,一直到无量无量劫无量劫的这样一个报德的相续中,来圆满住持法界,饶益接引无量有情。
这二尊施教呢没有矛盾,可能就是我们会有一个感觉:一面说我们自己要去做三福啊、三辈啊、九品呢往生;一面又说,皆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他是不是有矛盾呢?一个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载负,得生彼国,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面又说我们要修三福,我们来有三辈往生,有九品往生,又是上品下品之异等等,这是为一个什么呢?取相与取佛愿二法所产生的心理差异与教法依止差异。
教法的依止,我们要依本土导师释迦文佛顺应我们的说法,让我们理解,大家靠得住,感觉到有抓头、有捞头,那就是三品三辈,上中下九品中有三辈往生。三辈:上辈、中辈、下辈,如《无量寿经》讲,九品如《观经》讲。
那在阿弥陀佛的教法中呢,那皆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增上缘,十方九界众生,欲生彼国,皆以佛愿为增上依止,别无他法。矛盾吗?实际是我们大家可以去审思。可能就是施教的一个方式问题了。那对我们著相有情来说呢,说三辈,大家接受,因为什么呢?有的人呢闻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舍欲出家,行作沙门,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得生彼国,其名为上辈往生。《无量寿经》有如是宣化。
其中辈者,闻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但舍不了家,也弃不了业,怎么办呢?供养寺庙,守护道场,守护教法,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那临命终得生彼国,是为中辈往生。
下辈者,那听说极乐世界稀有难得,也发不了什么心,也出不了家,也护持不了什么道业,怎么做还是怎么做,为怎么为还是怎么为,但是呢有一个心,有愿往生的这样一个心。这一类人呢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亦得接引,彼人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下辈者。
实际这心都择取啊。为什么说此三辈呢?欲摄一切众生故。那皆是依无上心而成的。那有的是出家无上心,有的是在家无上心,有的是那还行世俗无上心。但他都是以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殊胜的国土,来作为一个回奔依止一生不退的一个往生取向,安心于此,毕竟安心于此。
那阿弥陀佛的愿力呢,成为这样一个国土,接引众生的方便,那就十方众生欲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发愿往生彼国,若凡若圣,亦复如是。
《观经》中所说三辈九品,这个九品中说那是依止众生业分择取。好比说,有人就一生五逆作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给予提示,说西方有极乐世界,念彼佛名,顿时呢,能使地狱火化作清凉,亦得往生,这是下品下生。择取,依众生业分广泛接纳,这样一个接纳相。
那说三福呢,是一切宗教住世的必然宣化。像应化身要说大家作恶吧,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教是住不了世的!大家为非作歹吧,这样你就可以成佛了,这个佛法住不了世。五戒十善也好,读大乘经典也好,三皈依也好,做种种福德因缘,这是令法住世的基础,就是应化住世的基础。那没有应化住世,佛法不住世,我等连闻法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呢此处亦是正因,它不矛盾。
那归结到根本上,我们究竟来怎么在这个时代来修学佛法呢?修学这个利益?安心真是唯一要点。
这上面也有文字,说,这是多少页,我看一看啊,78页,比如说,这个第二行,“同生机易识,等寿量难分,乐多无废道,声远不妨闻”。它这个“同生机易识”,这个同生安乐国啊,我们念的所有文字后面,都有一个“愿共诸众生”,“愿共诸众生”。实际这个“同生机识”,同生这个机,这个机我们容易看得到。净土这个教法,我们心中要像阿弥陀佛的愿一样,九界众生咸得往生,这就是平等接引、圆满接引的这样一个佛心,就是佛的果地觉。我们现在一定要用佛的果地觉来念佛呢,就甚为方便,这就是大机所现,就是普接十方九界众生,这是佛心。那我们一定要拿捏自心,就是你的功夫如何啊,你做什么如何啊,这是个人的自受用,就是业力分中的修行自受用。这个东西呢,不能去阻碍九界同生的大机,就是佛心。
我们是念佛人,要念佛心、佛愿、佛力,这是个正因。要说这个人善,这个人好,这个人坏,我自己的功夫如何,这是别因,这不是共同守护的净土教法的依止,这是个人的福德因缘差别了,个人的福德因缘差别,那要是完全按我们个人的修为差别,那太多的能生与不能生的差异了。同来忆佛念佛是净土共生彼国的大机,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正因。这一点,我想大家呢就可以去善观察,善了解,善运用啊,就是善择取。
释迦文佛顺应我们来说九品,来示三辈,示众生心分的单体差别。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众生,是他的果地觉;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是他的大愿;成就一切众生,一生成就菩提的教法,是他的施教给予;乘佛愿力,往生无碍,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的一个缘起。顺着自己的业力,我们诸多有情,愿生的、不愿生的,善恶的,择取清净的与不清净的,那这些呢就是杂缘类的有情,各有取舍,若生不生,这是众生业分。要依众生业分来修持,就是说以我们的差别业报,若善若恶若凡若圣,来说往生与不往生,杂缘纷飞,杂果,杂色的果也是不好统一。
那这个“同生机易识,等寿量难分”,讲的是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来念佛,人人往生,被愿力载负故,被愿力摄化故。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极乐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国度。我们以阿弥陀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念佛,这样的力来念佛,那就是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一个名号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功德国土阿弥陀佛,这样是念佛正行的内涵。
那我们念自己善自己恶,他人善他人恶,他人有没有禅定,有没有福德,有没有因缘,这是个人业分之别,不可混淆。这个地方混淆呢,我们会用自己的实心去破佛的愿力,破坏佛的愿力对有情的摄化,法性的回归;会遮、破佛的愿力,把佛的愿力给遮盖起来,悲心方便给遮盖起来。大家不能顺平等心往生彼国,或者说顺法性直下回归,而是顺业力各自有所业报收获。那跟念佛,跟念佛这个因缘怎么来对称?这一点呢也是我们修学净土一个十分焦点的一个问题。
在这一类问题上呢,是有一个巨大的差别的,就是所谓的过去人讲,觉悟之力与迷失之力的差异,都是一个力用,差异十分大。我们中国有一个先贤,就是大家称心儒的阳明先生,他所证悟的致良知、良知的方便就是众生心性本具,具有良知,具一切法,不再外求之时,就是觉悟之时。不在外在的现象上希求依止与得失,此人觉悟啊。
但我们满眼都是相——善相、恶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不审视自心的举心动念,所依所用。怎么来觉悟呢?那迷失于纷纷攘攘的业相之中,心不得安乐。若了知心本具足、本自清净,那我们人都能安乐。我们不能认知自己的本心具足、本自清净呢,阿弥陀佛给你一个名号来印契,唤醒你的本具本净。所以呢经典上,释迦文佛金口所宣啊:阿逸多,汝闻佛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吾助尔喜。因闻名故是为具足,是无上大利!什么呢?就印契自心,心本实相,心本具足啊!为什么闻名具足?闻名能具足,干什么呢?印契自心故!非是他具足啊,各个具足。那你不用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名号来印契自心实相,这样的一个名号来印契自心,我们实难认识自心本自具足,本自清净。
说报德印契,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印契。那你要说我们可以不可以摒弃这个东西,一定要看自己的功夫呢?实际多是骄慢人,自以为自己是善人、修行人,挑剔世间,拣择于善的这种说法,多有自我标榜。不相信我们拿这一类人来说,都是自我标榜。
所以善导大师,在他那个时代,做了两种决定说,第一,决定我等是生死罪恶凡夫;第二呢就是,决定是往生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观经四帖疏》真是可以看一看二种决定。那我们为什么要标榜,标榜自己是个善人,或者表达自己是个,或者说是个什么样一个一身正气,正法的守护者呢?实际自心不安,心没依止,平等心未建,多是为了名利虚假的一个设立。
说话难听,需要思维,需要反思,我们都需要反思。那善导大师说两种决定,楷定古今啊!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他说这个恶人,他说这个,说我等是生死凡夫,这个凡夫,去佛以远他都包括在内了,你没有圆满,都说你是凡夫。在佛面前,没有圣人。在念佛法门中,没有凡圣这个差别的!你用凡圣这个差别,你为了什么?你标明你是圣?你是善?你是正?目的是你要做什么呢?
阿弥陀佛分明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九界众生,无所遗漏,你要干什么呢?所以他这个“同生机易识”,这个“机易识”,就是同生彼国,平等心生起来。顺性回归,安住,能安乐住。你一定要标明你跟别人不一样,你是正法守护者,你一身正气,你在守护正法,传播正法,你是一个正法的一个修行者,你为了表明个什么呢?跟别人不一样。最多最多是个标榜,没有实利。若有实利,众生心、众生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见不可知的。平等相得知、得用,是法平等,心得安乐。我们的心在法上还不平等的时候,要善自观察自己的心中,是不是有自我标榜?自我标榜的目的是什么?举这个心,动这个念为了什么?
这一点呢,净土教法有两类说,依本土世尊,因应化身故,取相,取相,令众生有取相方便,一时消入、回归入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中,得无生回归,实相印契。他这个接引过程,不是让我们着相修持的,实是个接引,所以说三辈,说九品。
大家善自观察,一定要依经依教,不要依自己的情绪,一定也不要依自己的想象,拿着经典仔细的对照自己的心。因为极乐世界呢,是实相心中生起庄严,接纳十方。那一切众生呢,实相心智从未退失,只是说分别执着,造就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造就了五浊恶世,造就了种种世间,心生种种世间生。
这一点呢,净土教法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念佛、念佛,去佛以远,皆非所依。所以九界不系,唯念世尊,以世尊的愿力、国土、觉悟之力、方便之力,来随顺此力,而得到一生成办,印契自心的成就。
那依众生业分,乃至九界业分差别,大家就依果报一定是纷纷攘攘,言说一定是到处争论。一定呢会出现一大批正法的守护者,去诽谤他人的这样的说法。自是非他,哪个人说自己不是正法呢?谁说自己是邪法去诽谤别人啊?都是以正法的名义去诽谤别人的。
那我们能不能是法平等中呢,平等守护一切教法呢?阿弥陀佛为什么有个无诤的内誓呢?就是顺性展示自心妙用,具足悲智方便,接引众生为要,而不是自我标榜,以为己行;饶益一切烦恼众生,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为大利,为广传!
所以呢一定不会误解世尊的教法,世尊出世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为了饶益十方九界众生。所以呢开示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佛不需要标榜自己什么。那我们这些佛的弟子,为什么很多人会走到那样一个自我标榜,自是非他的这样一个相似法则中呢?心不安,对名利有所追求。
那世尊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世尊说:“实相不可得”;世尊说:“是法平等,法无高下”。那我们这个高下到底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你心生起的,并不是说法真有个高下。那你说这《金刚经》怎么会往这个往生,往生上去说呢?佛佛教法啊,说法有异,内容决定无异的!经典相互可以勘验的,绝不矛盾。矛盾是我们的心念。心念择取了一个矛盾,把它放在一起了。心智本来是清净的,你可以择取清净,择取方便,择取安乐的。当然你也可以择取分别、迷失、斗争、是非、标榜,都是可以的,心作心是!
这一点呢,大家呢可以善观察。刚才这个永真法师提这个问题呢,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普遍的一个,应该细细的观察。因为我们来学佛就是拿自己的未来际来觉悟生命的,来观察时时、事事,观察内心的动态,了解心作心是的外在的作用。我们看到外在所有的物相,听到所有的音声,都是心作心是的一个延续。这样一个延续,完全是由自内心的造作,内心的择取,内心的一个舒展过程。
这一点耐着我们去反复地嚼味,反复地观察。说妙观者,正念观察、智慧观彼,受用法味乐。净土教法重在妙观、正思惟、正见思惟。这个思惟就是……我们每天都妄想纷飞的,那你就拿正见去思惟就可以了,把你那个妄想纷飞变成正念思惟、正念观察就好了!就能受益于此。所以系念彼国呀,“系念”,它这个讲的“系念”是比较多的,“系念”很重要、很重要的。像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有“系念”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系念”,“系念彼国”、“系念不乱”,就是正观察、正思惟。
好,这个问题就这么给大家一个提示。
【都讲】永真法师:
好,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师父,弟子夫人病重,应做点准备工作了。请问,果地教言中的临终助念有什么特点?应注意什么?
【主讲】慈法法师:
前边是什么?
【都讲】永真法师:
他说夫人病重了,要做准备工作了,就是可能快要不行了。
【主讲】慈法法师:
全国各地的助念团很多,要是助念呢,我感觉到呢,可以请一个助念团来,他们有经验呐,有很多实践呐,这样呢,比较熟习这个助念的人呢,来辅助这样一个工作,就比较好做一些。当然呢,平时要是有修持,正见安立呀。果地觉不是哪个人的,也不是我的专利。净土教法不是哪个人的东西,是阿弥陀佛来传递给大家的一个教法。不要认为是什么,就好像说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样呢,阿弥陀佛这个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人人都可以取用这个果地觉。它是这样一个平等所施给我们的一个教法,传递给我们的一个平等教法。
那我们就这个所谓的共生、共生,同生彼国呀,要是像这一类的人呢,要是平时有这样的学习,十分简单。没有学习,那我感觉呢,就是还是找一个助念团助念,像这肯定是有学佛基础啊、因缘哪。去找个平时就比较帮助人助念的一个团体呀什么的,就比较好处理这些事情。不是果地教有啥方法,净土教法都是果地教。
那你说净土教法是你的教吗?是你自己编的故事吗?那哪个大德能出来说是他自己编排的故事?您告诉我?净土这个果地教不是哪个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去学习呀,依经依教啊。对,这个真不是专利,真不是专利。不是说这个果地教有啥特定的方法。实际净土教法,念佛法门都是果地教,不管你咋表达,也是果地教。为啥不是果地教?你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不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吗?是你的功夫吗?是你的能力吗?这一点呢,我感觉到大家都可以思惟思惟。像这个问题呢,我感觉去找个助念团最简单,比重新去学习作为来得快一些。因为,不要把这个果地教跟哪个什么教对起来。净土教法从哪个角度说都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果地的依正二报。
我们往生彼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果地成就,没有这个成就,你往生什么地方,你告诉我?你根本没有方向的。不要去对立什么东西。这个果地教也没啥特定设置,净土教法都是……所有的人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所发的大愿:闻我名号,俱来我刹。它有啥特定的方法呢?我感觉到大家所学所修啊,随缘最好。当然你说,啥是果地教呢?我不知道哪个人闻到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设我成佛道,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没有阿弥陀佛这个誓愿,你连闻佛名都闻不到。这不是佛的果地觉吗?所以闻佛名啊、持佛名令其往生,一切众生毕竟往生的国土,这对临终之人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提示。
因为有没有这个助念仪轨呢?实际果地教重在于利益活着的人。已故的人呢,那阿弥陀佛他们处理去了。我们活着的人要了解自心、佛心无差别,说往生呢,愿往生即往生,愿生即生,真实不虚。因为心作心是,人人都知啊,但为什么不用这个呢?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有愿意往生的愿望,一定会得到利益的。
果地觉没有啥,果地觉这个净土教言,我感觉到人人都在做,只是说,有的人认为自己讲的一个教言,是自身的功德,是自己的能力。我们所有的讲法都来自于诸佛的加被,不管是多大的善知识讲净土,都来自于诸佛世尊、历代祖师善巧的加被——神通力的加被、功德力的加被,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一点呢,我感觉这个菩萨,最好的建议就是找个助念团,成熟的助念团来助念一下最简单。或者说,帮着开示开示,或者说有这一类的法师帮着去开示开示。因为很多人助念很有经验:怎么处理,怎么忏悔,怎么来申明自心,怎么来令人生起正信,随顺佛愿,怎么往生。这个在我们国内这样的团体挺多的。不行了那个谁,隆时师啊,把我们这个寺院也可以给他们介绍介绍这些团体呀什么的。
好,这个问题这么回答。
【都讲】永真法师:
好。下面一个问题:感恩师父。我以阿弥陀佛的内誓来安心,以阿弥陀佛的外愿来行持各种法,对待各种因缘,这样的运用适合我吗?他说我以阿弥陀佛的内誓来安心,以阿弥陀佛的外愿来行持各种法,对待各种因缘,请问这样来运用是否合适?
【主讲】慈法法师:
这说到发心问题了,愿心,愿心的问题了。我们都知道“心”,心呐,任何人的心,见不得、看不得的,就是实相心中无色相啊。
世尊在经典一讲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你怎么来去使它有运用呢?这样一个实相心,这样一个庄严心,这样一个具足的心,我们怎么使它起作用呢?发心、发愿。所以依愿标心,令心明晓。不管内誓外愿,都是来明晓自心与自心作用,或者实相心作用的一个方法。
那我们汉传佛教广泛地传、说,就是发心,明自心。怎么明自心呢?发愿。很多人说,开悟就明心了。开悟也只是一个清晰了他这种实相的一个如实状态。若是没有愿力,亦无作用。所以诸佛如来菩萨个个依愿,依内誓与外愿来作为表明自己实相心作用于世间的善巧的这样一个内在的守护与外在的表达,令世人了知,令自己有所守护。令自身了知,就是他受用传递;令自心有所守护,就是自受用的安乐。
这一点呢,你要是清晰了,你说我发了内誓就不吃饭了吗?我发了外愿就不睡觉了吗?因为一旦对内誓外愿有所认知了,那其它地方人就知道自己怎么来安心于自受用,怎么来传递与利世方便。那这样就很简单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举心动念的所依是实相,还是佛愿,还是自己的习惯,能观察得到的。依佛愿,自有佛愿方便;依自己的习惯、业习呢,自有业习的动态。你自己能觉悟于此。
若了解心无一法可得,我们举心动念都会了解的,举心动念都知道自己在举心动念。在空净法界中,有一物所举起,是自己心念所举,是自己心念所现。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所谓的心作心是的自受用,守护与作为,择取。
那我们开始依佛愿、依佛誓来认知实相心的作用,那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拿佛的果来作为我们现行的指导。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殊胜方便。那我们现世就安住在佛的自受用与他受用的这个明确的善巧上,舍报呢,那就是极乐世界。没有问题的,一点点问题都没有,关键就是我们是在守护这个誓愿?还是把这个誓愿做了一个借口?守誓愿跟借口,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呢,真是自利利他;一个呢,是自我减损与不能给予他人利益,真实的利益。自利利他一定是在这样一个佛的内誓与外愿中的清晰的守护。它是省力的,是清晰的,是明了的,不是正确也不是错误的。
远离了对法,在是法平等中能清净安住。说无诤呢,现平等相、清净相、安乐相,无对无待。那我们这个无对待的心能不能相续?自受用能不能相续?不能相续,那我们有自己的习气犯出来了。人呢,不怕你犯错误,不怕你有习气,每个人都有习气、过失,但我们要警觉它,随时可以调整它、忏悔它。不固化于自己的习惯与恶业、过失等等。人呢,那是正行者,尤其是净土法门这样一个特定的一个回到这样一个性德利益上来的一个教法。这一点,对自己要手重一些,要彻底。手不重呢,那就有似是而非的东西。似是而非,那我们就会将信将疑。
你说将信将疑有没有利益呢?要是不舍,还有利益的;舍弃呢,可能就会真正地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那种五逆说、谤法说了。
那这个时代呢,诽谤正法者遍于阎浮提,就是说是说非、说善说恶,而不是真正说平等法、究竟法、实相法,接引一切,利益一切众生的法。这个时代用这种差别凡圣对待的法则,十分容易混淆。同生安乐,平等的法则十分能予人平等一味的利益。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尖锐到,就是所谓的对立、分别、割裂的斗争心已经到极致了,再去说这一类的法则,无疑更加激化了、强化了我们的分别执著的刚强心。
那平等的教法、实相的教法、顺性的教法、一味的教法,能使众生心分的这种斗争习惯能休息下来,有回入佛陀教法的机会。所以这个实相教法是甘露法,能除一切毒害。
是法平等是接引这个时代众生的一个最大善巧,就是能息除诤论的一个最简单的善巧。很多人认为呢,一定能争论出来一个是非,现在个个人都灵巧得很,拿手机一点,个个都有“百”老师站在背后,都是十分地厉害呀。那就争论不休。说是法平等,法无高下,能令我们的心火休息下来;咸得往生,能令是非的心休息下来;依佛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能令人人生起慈悲心、包容心。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我们应该持这样的名号,传递这样的名号与功德,是真正念佛人。谢谢大家!
【都讲】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感恩法师的开示!也感恩我们常住的法师、我们常住的护法居士对我们这个净土培训班的一个支持和护持!
因时间关系今天就到这里。阿弥陀佛!感恩大家!
整理:净宇、喜心、惜善、果凌
一校:妙一、慧智
二校:观心
三校:明哲
四校:明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