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回入具足心智,走出自我缠缚

弟子:某某师兄他这次听师父讲《无量寿经》,特别感动。他知道我要来斐济见师父,他就用了一段时间来思惟,然后写下他的感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玛达千诺!亲演法教,彻畅佛怀,单提正印,示法如佛。甲辰安居,恩师斐济开示《无量寿经》,晰明净土真髄,点眼佛德自力之别,全彰果觉因心,行法礼赞如是。”

慈法法师:写得不错。

净土只能单提佛印,那没办法,单提正印,它称为正法眼藏。没有一点点办法,因为打一点折扣就没法讲净土。

净土就是对全体众生、整个世间、情器世间的一个整体的真相认知,或者说整体的一个责任。它不是叽叽歪歪的哪一群人、哪一个人、哪一代人,它不是那样子的,它是对全体生命的一个大任。写得不错。

弟子:某某师兄他多次谈到在师父您这里受到恩惠。我们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真正的感动、触动。他常常说:现在回想到自身啊要多忏悔,主要就是祈祷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加持,这个点。我们更多的,还是提我们自身这一点。感觉之前,好像更多还是提自身这个角度。

慈法法师:我们走不出自我的唯一因缘,就是我们对社会、对生命没有责任感。我们对“他”(指自己)有责任感,这个“我”,离开这个东西,就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来学佛,来观彼世界十七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看佛干些什么,菩萨干些什么,他的国土都是什么。走出自我,我们要走出自我,并不是说真正是什么“走”,就是不再执著于这个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了。

佛如何,我们就看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去学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合于佛菩萨的作为中去了,思惟中去了,言行中去了。

所以入佛功德庄严,忘却了自我的那种丑陋啊,那种计较啊,种种因缘啊,爱憎啊等等,渐渐地就忘记了,实际就是超越了。你回头一看,还有那么个影子,但它已经是个影子了,它所有的作为如梦如幻,皆是生灭相,没有实质。

现在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放弃自我,是没有方法啊,很多人不习惯,放弃这个东西咋办啊?他不得不谈论他、说他、想他,对吧?说他、想他,想他的亲人,想他的周边,他只能这么干,他没有其他的内容。

我说,哎,俄乌战争死那么多人,你念念佛,为他们念念佛。说行啊,但下去了,他不愿意念,跟我啥关系啊?没关系。那边就是生死不得,生死都不自由,但这边的人,说你生一点悲心,为他们念念佛,回向他们像我们一样地安乐,没有战争。答应归答应,但是做的人很少。为啥呢?走不出自我,没有慈悲心,没有无我的智慧。

啥叫无我的智慧呢?无我,就有智慧了;人一有我,就没智慧了,完全就没智慧了。染著嘛,“我”就是个染著相,染著于情,染著于事,染著于正确、是非人我,反正所有的染著都是“我”。走出自我,就没有染著了。

所以佛给出家人授个具足戒,说你不要染著,你具足。那念佛人咋办呢?这世间人咋办呢?一般的教诲也不直接说你具足。净土说,你也是具足的,因为你闻到佛名了,佛的功德就给你了,已经在你心,跟你的心已经印契过了。

闻法正行开始了。

闻法正行,就是果觉因心,就是闻法正行嘛。

那你也就干净了,啥干净呢?具足了嘛,那就可以等持世间了,不再索取世间了,不再排斥世间了。我们对世间一旦不排斥、不黏着、不索取,那是什么呢?叫做等正觉,等持。

所以佛有大三昧耶成就,不出定,不入定,就是爱护一切世间嘛,就是等持一切世间。随众生机而说法,就是等持世间方便。你说你缺失这个、他缺失那个、他缺失那个,他会告诉你真相,如此而已。

三无差别是真相嘛,令一切众生得等持善巧。等持是个善巧,就是他会安稳于此,就是事情发生了,他不会起伏,不会在这个变化中排斥、黏着,他不会。

为什么佛那么安详呢?雷劈死人了,佛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呢。别人就来问,你没慈悲,对不对?那边牛也劈死了,人也劈死了,你怎么就没动静呢?

佛智中无所见,佛业报中无所成。

就佛的本身来说,他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关系,联系不上。佛以悲心可以观察此缘,所以佛以慧眼观察,以法眼观察,那可以跟他交流法则了,说这个人多少、多少、多少、多少劫前,造了一个什么事,雷劈他了,电打他了,那是他的业相。很多人都不会知道的,就是这个业跟他有缘,就把他打死了。

佛具五眼,他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我们只有肉眼,我们的肉眼还是混浊的,不那么清澈。像我以前还得白内障,看不见,混浊。

所以佛观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也好,视若父母也好,视若自己也好,这就是等持,他在等持世间。他不会把人当成其他什么,他是圆满观世间。

弟子:和他是一样的?

慈法法师:不能那么说。在他圆明的法界中,或者说无碍光的法界中,也可以说他一物不见,也可以说他观察到庄严的法界,观察到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庄严,也可以说一物不得。这么说,佛心非我等思惟建立。

他五种眼,就是他五种方便建立,或者说五慧,五种智慧。他建立了不同的东西,不同的角度,什么时间用什么,不用的时候是什么。

大家说性空,是一个描述。一般人说性空,说现象有之时,即是性空妙用。所以觉悟的人,这个现象一出来,它的本质、托付的那个力量就出来了。这个幻生幻灭,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就不计较了。

我们在现象中就计较,是对我有益啊,对我有害啊?是爱我啊,是憎我啊?我们很多分析就来了,这叫分别心嘛,虚妄分别,开始颠倒妄想了。

实际,佛法很简洁、很明了地告诉我们,心与佛心是没有差别的。阿弥陀佛回施的这个报德就是嘛,说大家的心没有差别。

大家开始产生疑惑,怎么没有差别啊?你怎么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他开始告诉你,你要认为有差别,我回施你一个没差别,行不行?但很多人还是不接受。

不接受,佛说,那我的国土可以满足你的愿望。这就是即得利益他不要,他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所以他设了很多……你看,《往生论》整个就是慢慢地,反正是让你怎么能往生就行,怎么能回归到自心庄严上来就行,充分地认识自心,如此而已。

我们兴奋于某一个事情,好比说兴奋于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总认为有什么可得,那个动力就驱使我们去,不顾遥远,什么都不顾,认为什么得。那净土这个教法呢,无一法可得,但它给你一个真实。

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上 ,设满世界充满火,当过此求此法[15]。干什么呢?来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执著、缠缚,入光明藏,入法藏,回入具足心智,往生彼国,自然的一个回归罢了。

实际并不是难事,就是大家那个紧张,憋着的那个劲,那才是难,设置了很多难。把业力、把自他、把种种因缘、把回忆当成一种力量,造成了很多障碍,尤其坚固自我,造成了很多障碍。

实际我们走不出这个自我,无始以来培养自我,所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建立、强化自我,壮大自我,背道而驰。你看,人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糟糕,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反正是越来越糟糕,因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的感知、见闻觉知中了,就越来越狭隘。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大家的争夺的意识越来越强,似乎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了,实际就是人贪心越来越大,对物质、对外在的东西的需求越来越渴望,对内在的具足越来越丢失了。所以战争来了,饥馑来了,瘟疫来了,人心招致来的,感召来的。

–摘自2024年夏安居《往生论》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