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01


李老师:我碰到了很多问题,因为同学们不断地给我出难题,不断地出难题,有些难题是我没办法回答大家的,甚至你们的难题也成了我的难题。所以在今年六月份我上山拜见慈法法师的时候,跟慈法法师聊起现在青年人的一些困惑、迷茫甚至一些痛苦,慈法法师表示很理解。我就当场邀请法师来给我们上两次课,从另一个角度来给我们讲一讲我们的人生与对生活的态度。

法师本人我就不多作介绍,因为所有的名头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其实都没有意义。对我们大家有意义的是,如何从法师给我们的方法里面去看待我们自己的人生?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慈法法师为我们上课。慈法法师比较了解现在年轻人的状况,所以准备给大家讲的题目叫作“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

慈师:第一次到这样的环境中来讲这样的课,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现行的认识。现行——希望这个名词不会造成我们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现行包括我们的三个方面:身、口、意。身口意每个业又可以分出来三个现行,一般说有增上的现行、平持的现行、减损的现行。

慢慢坐下来,我们现在这个坐下来本身也是一个现行。所谓现行,就是我们每一个当下的行为,这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最有价值、最可操作的焦点。我们尽量不用佛教名词来交流。身、口、意各有它现行的增上、平持或减损。我们一般在作为中没办法把它分明了解,所以谈这个话题有这样一个缘起,就是我们怎么把握好或者运用好、运用得当自己人生的现下或者现行?在身口意作为中清晰自己的应作、不应作?

在我们现生,在这个学生时代,对自己应作、不应作的认知若是没有思考观察过,对它的了解、参照就不太清晰。那么通过我们对现行的认识,对它的平持、增上与减损的结果与认知——任何一个现行必然有一个过程与结果,这三个地方讲的是它的结果,三种结果。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有大量的语言交流、意识思维、行为作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命相续,每个人都在做。那么我们怎么不辜负自己的人生呢?学生也好,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每一个独立体也好,这都是他应该关注的,或者说是自我尊重的很贴切的话题。

大家每天都有上课学习,谈现行,我不知道大家对现行的认知平时关注不关注?这是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对自己当下行为的关注,是个引导。这个引导,哪怕是入我们耳根,我们能有一分钟两分钟的思维,这个应作不应作的种子种下了。应作不应作实际就是去除我们矛盾、徘徊或者焦虑的一个最好方法。

因为很多学生慢慢地走向人生、走向社会,就有很多莫名的焦虑与矛盾心理,会犹豫徘徊,会在生活的意识、作为、语言中表现出来。要是清晰了应作、不应作,或者现行中的增上、平持与减损这个过程,我们对思维、语言、作为就有明确的选择,就会远离内心矛盾的焦虑。

矛盾给我们带来了焦虑。每一个人都在面对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发展的不适应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无明的、无知的畏惧和焦虑。尤其是大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他会思考自己的未来。但是参照的东西若是没有应作、不应作的分明、了解,没有这个阶段的教育,那我们对未来、对现下就会有很多负重的蒙蔽。

李老师希望我来给大家谈论谈论,我也希望换个角度,尽量给大家作一个有意义的提示。作为一个出家人与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有一些差异,无外乎是僧人生活得比较谨慎,对应作、不应作的了解与训练就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你了解不了解,你都要面对你每一天身口意作为的责任。你每天都要担负这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你必须担负的,你负责任不负责任都要担负这个结果。

我们这个增上、平持与减损,身口意的每一个现行,当下的这个行为,我们每个作为者必然是自己去承担。你要是分明清晰应作、不应作,就变得轻松起来,就远离了矛盾徘徊的压力或者负重。这个学习与认知至少能减少我们的负重。现代人太负重了,包括我们的很多学习与交往都比较负重。当然有一部分人可能是福德因缘有些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若不十分清晰,就一定会有负重。

昨天晚上李老师他们过去坐,谈起这个话题,说给学生有一个什么样谈论的课题呢?我感觉这个课题就能减轻我们的负担、心理负担,使我们的心理清晰起来。通过这两节课或者两个小时,我们尽量把这个问题梳理清晰。

应作、不应作,实际它关系着减损、持平或者增上我们生命的大问题。为什么说现行都是人生的价值?你说减损不也是价值吗?对。要是用平等观,平等观就是像大地一样的心。但在作为选择中,尤其我们中国人所受的传统教育,就是避开违缘、苦难的因素,趣向于快乐、安详的东西,避凶就吉是中国人的一种理念。那么这应作、不应作,我们在平等观的心智下面尽量减少对生命意识、作为的减损,尽量回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尽量做一些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尽量来这样做。

平等观是它的基础,这个基础很重要!要是对这个基础认知不够,后边我们就会把持平、增上、减损的选择当作沉重、负重。要有平等观,或者像大地一样的心,我们再来做,再来选择增上、平持或者减损的作为,就是很自然很轻松的事。有这个厚重的基础,再来择取增上、平持,甚至有作为的减损的习气,你也能迅速觉悟。为什么?安稳的心理基础有了。这个心理基础十分重要!

一切现行实际皆是——“皆是”是下定义性的、抉择行的说法——皆是人生的价值。我们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人类的四大宝藏。往往人类会回避这个话题,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又拥有这四个必然的过程,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个过程。

这个宝藏我们要是认识得到了,一旦面临生老病死某一个事情发生,我们把它当成生命的一个宝藏来看待,面对它,就不会急急忙忙地排斥它,心里就会安住于这个当下。这样我们再来择取是增上、平持、减损的作为,再来认识这个,就有极大方便,因为这样会远离焦虑。现在人的心理焦虑状态十分普遍,焦虑、烦躁。这个基础可以让我们身心清净下来,打这样一个好的基础。这个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皆是”——皆是人生的价值。就是下一个定义,给大家这样一个抉择,不要在这个地方徘徊,那么我们整个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整个生命过程,我们就不会在一些违缘或者失意情况下去指责自己的人生或者指责周边因缘、社会、家庭,我们就比较感恩地生活在这个世间。所谓感恩就是人心会宁静下来,如实下来。

所以现行对我们每一个人——当然学生时代是更敏感的一个时代,大家可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这个年龄段,是最敏感的阶段了,也就是知见、行为还不是十分成熟、还在受教育的情况下,稳定的清晰的知见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财富,是我们生命中极大的支持。我们怎么把敏感的接受教育的这一段最美好时光充实下来、宁静下来或者说使它健康呢?现下、现行皆是生命最珍贵的价值这个认知是很重要的!

一般人会说谁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有价值呢?实际我们回头看一看自己每一天的作为,真正把自己生命每时每刻都看得很有价值的人不是十分多。大部分人的行为是怎么安逸,或者怎么过得比较适合自己的习气、比较放逸、怎么多休息,可能这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太多了,网络啊,人的交往啊,地球村的形成啊,大量知识像爆炸一样在社会上扩散,每一个人接触信息的量十分大,所以许多人就比较疲惫。因为这个社会在飞速发展。

这个社会的整体性,现在很多资料都清晰判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状态。过去五千年人类精神、文明、物质的发展,没有近一百年的速度快,没有近一百年的量大——我们近一百年的变化比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还要大!对能源的开发、使用,知识的爆炸。我们近一百年的人是很辛苦的人,十分地辛苦!这个辛苦来自什么?信息量太大,变化速度太快,他就很辛苦。

过去人的幸福指标比我们好得多、宽松得多、宽容得多。现在大家被整个变化在驱使着,你要不断地随着变化而变化。很多人使用手机、电脑,现在基本上三个月就有一个新款出来,你要不断地面对别人设计的一些软件、信息,你要去适应它,不适应就落后。在过去五千年中十分稳定,在变化中人性的东西比较多,是人性的变化,很人性的,就是很稳定地在变化,是随着需求而变化。现在已经不是需求的变化,现在是表达的变化,大家不断地在表达!实际一个手机可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够用了,但是智能手机一扒出来就几十个软件,里面有大量的内容。它已经不是人性化的变化或者内容了,充斥了大量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重叠,我们能使用的东西并不是十分多。

过去五千年,中国人也好,整个国际社会也好,人们过得比较从容。近一百年大家就比较仓促了。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手机、电脑,前五年不是这个样子,再过五年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了,变化十分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比较辛苦地接受着必须接受、必须面对的现实。

所以这里面有大量的顺心不顺心、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在发生,每天我们都在面临着大量的喜欢不喜欢、顺心不顺心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没有这么多。现在许许多多年龄很小的孩子拥有的知识量比过去成年人知道的都多。假设现在可以时空错位,这里面所有人到唐朝,每个人都可以做国师,因为你知道的知识、内容古人没办法对比。现在你拿一台电脑到唐朝去使用,李世民没法跟你比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极大的福德因缘,就是要接受这个东西;要是负重,反而变成极大的业力、压力。我们怎么把人生的价值在每一个当下充分认知到呢?这跟我们讲的减损、平持、增上的选择有关系。我们尝试着把减损、平持、增上这几个角度认识认识。

佛教的学习实际是个觉悟的学习,没有其他过多的东西。我来这个地方本来也不是讲佛教的,希望大家对这个现行认识,通过我这个不同的角度。很多同学肯定很好奇,感觉这个出家人坐在这个地方——实际没有什么,从我们人生的角度来说,差异很小。

我们就谈一谈现行中的增上、减损与平持。我们先谈增上。现行有身、口、意三个——身体的作为、口业的言说、意识的思维。我们这个增上是通过这三业的表现来作为增上,或者平持,或者减损。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作为都离不开这个过程与结果。对这个地方认识不清晰,很容易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后悔的事情。很多人说我做这个事情后悔了——你要是通过对现行的身口意的了解、认知,能清晰了解它应该作、不应该作,在增上、平持、减损中就有清晰的认识,又有清晰的操作方法,后悔的结果就会避开。

佛教认为我们人生,三善和三圣是增上的。三善:修罗,就是有力的持有者;天,大家大概没有什么概念。人中也有天,也有修罗,也有贫瘠的灾难多的人。像我们来大学里学习,基本上是福报很好,六根具备,有思维能力,有语言能力,有作为能力,能接受种种知识,也是人中的天分;很多残疾人、智商低下的人来不了大学。

为什么增上中说三善道呢?我们本来就是人嘛,具有人的行为,但是我们现在在人类中,真正能行人的行为的人不多。人的行为严格说就是五戒十善,有五种不应该做的作为、十种应该做的作为。这不是人规定出来的,因为这五戒——不杀、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个角度实际是人类自我健康的基本保证。杀、盗、淫、妄、酒这五类假设别人对我们实施,基本上我们是不许的——杀你不许,偷盗你不许,欺骗你不许,不健康的往来你不许,在你身上肆无忌惮的意识状态你不许。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这实际是我们人生的自我安全的基本表达或者基本需要。五戒,实际是我们人身的基本保障。

五戒是不应作,十善是应作。平持人生,五戒十善。我们人生要想平持地相续,那么五戒十善十分有意义。你要看得明白,从你自身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被人杀,没有人愿意让人偷盗,没有人愿意受欺骗,没有人愿意别人对自己有种种不健康的作为乃至失心的作为。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违背了这些就是减损业,行为减损于平持人身,破五戒,行五种恶行,行违背十种善行的恶业,就减损我们的人生。

但减损行在这个时代比较普遍,减损行他就会出来三恶道的结果。破五戒,行十种恶,就是减损人生。我们一般把这个东西当作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但你要平时善于观察,减损行一般情况下不会去作为。要是没有观察,我们的习惯中会有这种作为,潜意识中会有这种作为。

平持人生,五戒十善的应作、不应作假设有认识了,那我们慢慢地可以去了解五戒十善。增上呢,不光是五戒十善的修持,是什么?趣向于三圣。佛教讲声闻、独觉、菩萨三圣。这给大家只是一个提示,对现行的提示。平持呢,五戒十善应该作为。要了解这个内容,下去可以查查这些名词。

减损,一般是破五戒,杀盗妄淫等,做减损的人生,违背十善就行十恶。增上者,就是在人、天基础上进趣于声闻、独觉、菩萨这些行为——菩萨的六度万行,声闻向往寂静的行为,独觉的十二因缘观察等等修法。增上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机会十分稀少;一般人接触到平持的教育,平持人生的教育还是有的;减损的作为在这个时代比较多。

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概念认知,对现行身、口、意三业作为是增上、平持、减损的认知。要详细了解,自己可以下去用用功夫。因为我们讲现行本身是人生的价值,为什么又把它区分开?正因为皆是人生价值,我们才把它区分开,这样对自己作为的择取就比较方便。

还回到题目上来——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我们把它分为增上、平持与减损,现行中把它分成这三大类。这三大类一定皆是我们人生中有价值的作为,都有其价值。它的价值来自于这三个行为,不管是增上、平持还是减损,不管它是什么名字的行持,皆能使我们觉悟人生,所以它都是人生的价值。

这个价值重在于觉悟。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做减损的事比较多,但是能觉悟它,一样是人生的价值;在平持中能观察觉悟,一样是人生的价值;增上作为中能觉悟它,一样是人生价值。

我们这样反观现在人的减损、平持、增上的作为,主体就是觉悟人生,主体就是人生要有一个觉悟的过程。要不然我们昏昏噩噩地度过了一生。觉悟人生是什么?是反观的方法或者作为。每个事情做过去或者做之前,我们都有一个反观、反省的价值观。这样人生的可操作性在我们现实作为中就会变为一个现实。所以现行与价值,主题在于人生需要觉悟。

我们看到周边,尤其是现在,自然灾害、人为战争,现在人的色身多病、短寿,带来了我们对人生价值这种刻不容缓的觉悟的自我尊重。要没有这个尊重,人生很快就过去了。现在的人寿平均说是七十岁,很多地方到不了七十岁。你读完书也就二十多岁了,人一瞬间就过来了,很快很快。可能学生时代希望早点毕业、早点工作,但是你不用着急,要把你现在学习人生的自我价值能反观、能觉悟、能认知,又能把增上、平持、减损的差别有自我分析,那我们人生就变得比较有次序。

“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题目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认识或者思维。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虑或者不了解,我们还可以在下一堂课中继续学习。好,休息十分钟。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