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8-1 果觉因心角度的信愿行
导学8-2 依经依教随顺佛的知见去实践
《闻记》导学08-1
果觉因心角度的信愿行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48页-第55页)
那么前面“五重玄义”是统说,下面就是具体对经文的注解。对整个经文,蕅益大师把它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下面依次对这三部分加以解释。请大家翻到第十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 、“我闻” 、“一时”、“佛”、“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蕅益大师都逐字逐句地解释了。其中有一句: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这句话对我很有触动,供养给大家。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里对“比丘”作了解释。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
我们平常讲身、口、意、见、戒、利就是“六和敬”,这里是“事和”。法师经常讲“僧”不是一个人,“僧”是一个集体,所以它对应着“和合众”,我们在经典上找到依据了。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里对“阿罗汉”有个解释。然后对与会大众的声闻众: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如是等诸大弟子。
有十六位大弟子。其中第一位是: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里大家看到第三行:
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这是讲文殊菩萨智慧第一。
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这里讲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萨,无论是声闻众还是菩萨众,这里都讲要智慧第一,那么“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下面还有天人众等眷属: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
这句话比较重要。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是经文。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这里和前面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菩萨众中智慧第一者文殊菩萨,前后有个呼应,“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下面一段是一些名相的诠释:讲了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回事;又讲了极乐世界四土中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是怎么样的。
唯一佛界为所缘境。
这句话比较重要!
今天我们读诵的内容其实就是“序分”部分。《佛说阿弥陀经》大家可以读一读。蕅益大师是对《阿弥陀经》作注解,但它还是来源于经文,所以他注解的再多,我们也要落实在经文上。今天涉及的经文就是到 “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到这里就是序分部分。蕅益大师讲了那么多,都是对这一段话的诠释。好,我的内容完成了,阿弥陀佛!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感恩隆实法师带领我们学习《阿弥陀经》。
在《佛说阿弥陀经》这一部分经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蕅益大师的注解里也说到:“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然后说这个法门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那么我们在学习《阿弥陀经要解》的过程中,这个不可思议甚深难信的法门,我们怎么样去信它?我们皈依佛门十多年了,修学净土法门也很多年了,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在学习当中,我们是不是真实地信?比如我们烦恼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内心生起要攻击对方、反驳对方,或者生起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在信这个难信之法呢?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在接受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呢?所以我们这个信心—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对极乐世界的信心,我觉得可能是大家在修学当中、信仰当中碰到的一个核心的、普遍的问题。
经典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文的意思非常明白: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我们对这部分有一个坚定的信心,那么到后面都是水到渠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
那么法师在昨天的开示中谈到“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就想恭请法师在这个方面——如何产生真实的信心?如何生起不退转的坚固的信心?以及法师提出的“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两者之间怎么样去圆融?怎么样有一个下手处?能够让我们在内心建立起对净土法门、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永不退转的坚定的信心,以佛果地的功德来折摄我们很脆弱的、很无常的、很生灭变化的这样一颗凡夫心。有请法师!阿弥陀佛!
「主讲」慈法法师:
我们有因缘学习《弥陀要解》,实在是要解决心中的一些疑虑。尤其是净土教法,说难信,实在是九界难信!去佛已远,要是依所有的业力差别是没办法正信的,所以净土教法提出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他即自”这样一个印契、抉择。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印契呢?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本质、性德与佛无二无别,差别就在这个修德上。世尊的修德与性德是一如地展示出来了,丝毫委屈都没有。那除佛世尊以外的九界众生,都是有消减的、变异的,乃至像等觉、妙觉菩萨观察一切实相犹如隔纱,就是有极细微的蒙蔽,他还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土一法是十方诸佛亲证的、性修不二的真实功德,也就是生命的极致状态。那么每一个生命可能都有自身的一些业力取向、愿望取向、阶段取向、知识取向……这个没问题。但他究竟依止的本质没有真正彰显出来,难免少受委屈、多受委屈、被迫委屈、全部委屈。像三恶道直接就是委屈的生活—被刑罚、被屠戮、被鞭打;三善道有主动的东西,但往往被斗争所牵制——修罗,被放逸所牵制——天人,被犹豫徘徊所牵制——人类,福德若具不具,这里面都是有委屈的;那菩萨声闻缘觉,尚未究竟圆满于性修不二的真实利益,没有完全的对称功德,他也少受委屈,虽然已经步入了觉悟法界,得到了生命的自由与自在,得到了生命觉悟的实质,但是究竟于性修不二的事实尚差一分、尚差多分。所以净土这一法摄十方九界众生同归圆觉,同归性修不二的真实利益,这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究竟教法!
所谓的难信,世尊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一切世间”世尊说得很直接了当。你说“我们这个人类,我们学佛十年、二十年信不了啊!”那你根据自己的业报、习气差异,你想想那些恶道众生、蜎飞蠕动怎么能够同成菩提呢?怎么能够一生不退呢?在你业报差别的择取中,你没办法去想象、去设置、去认知,你透视不了这个过去现在未来相续果报的实质内涵,你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你就是众生业分,你没有三明四智的透达,你没办法解决这些幻化业力带来的蒙蔽。
我们现在学习《弥陀要解》,要真正正信于十方诸佛性修不二的功德,就一定下手在修德的差异上!我们一定是在性德的大地上来起步的,要不起步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在认知上不了解佛与众生修德的差别,就不会忆佛念佛,人没有忆佛念佛的理由,就不愿意去做。你会说本性一如,我何以念你呢?对不对?这么一个概念,就造成了人我对待、二元心智。所以全他即自,彰显自性,就是以佛圆满的修德而彰显众生本具性德,实际就是诸佛如来亲证性修不二的事实是佛的果地觉,我们没有亲证。就像一个贫穷的人一样,你要建一座一百层大厦,你没有那样一个资粮,没有那样一个能力;但要对具有无量财富的人来说,那建一座高楼大厦也没有什么,因为他有那个能力和财富。
明悉法师:
各位莲友,我们今天学的这一段,重点是永真法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师长对他这个疑问作一个相应的回答,他这个疑问其实是教内修净土的人普遍容易提出的一个疑问。
因为蕅祖他在《弥陀要解》当中,他提出了“信愿行”这个说法,就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嘛。那我们很容易落到一个思维上,就是说我怎么样算是信?我生烦恼的时候,我算不算是信?我贪心、嗔心、愚痴心、对立心这些起的时候,想要攻击对方的时候,被烦恼完全笼罩的时候,我这时候算不算信?那怎么样来衡量这个信的标准?
作为一个凡夫他怎么可能,能对佛的境界——他无法亲证的一个东西彻底信、信到没有疑虑的程度。这个其实变成了一个 ,明明佛在经典上说此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但却要要求一个凡夫信到一个毫不怀疑的地方,它好像成了一个悖论的东西,是很难做到的。
那如果这个信很难做到,那后面的“愿”和“行”,那就更难说了。因为信才能愿,愿才能行,所以这样一个次序的建立,就让大家产生了这个疑虑,这个疑虑又是很普遍的。
这个问题一定得解决呀,不解决,你净土怎么下手,对吧?一想到我信得不够,你就觉得自己完了,学佛二十多年;一来烦恼又觉得自己不行,这个信心不坚固,没有到像大智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那样智慧第一的人才能彻底必信无疑,那我们能往生吗?这样的不能往生,担心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那怎么解决呢?我们看师父的开示,他其实讲到的下手之处,是在于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们从自身业力的角度,想要去信一个超出我们业力范畴之外的一个境界,那个其实就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块儿下手,其实他谈出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性德一如,再有一个就是修德的差异。净土其实它的下手点是在于修德的差异上,就是佛他以他修德圆满的功德来成就一切众生、九界一切众生回入性德的这样一个大方便。
所以净土它其实,要说谈到这个下手处,一定是从佛的修德这一边来下手。佛的修德也就是弥陀大愿所建立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力,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成就了一切众生回归本性平等、庄严、圆满、无碍的这个事实,这称为往生。
所以要说到修德这一块,那它跟九界就要作一个比较,十法界当中唯佛的修德是圆满的,九界众生乃至于等觉菩萨他对实相的了解仍然差那么一分,就犹如隔纱,还有一品无明未破。
所以这里面说到:“乃至等觉妙觉菩萨观察一切实相,犹如隔纱”,这个地方其实等觉菩萨观一切实相犹如隔纱,妙觉就是佛了,妙觉菩萨其实就是佛,这个概念上有一点小的不精准。其实等觉菩萨是与实相法仍有一分隔障,到了佛就是妙觉,佛这个妙觉他是彻底圆满了修德,彻底地整合了性修不二的事实。
所以唯有佛力住持是一切九界众生回归实相、回归安乐的一个自始至终不变的一个缘起、一个下手处,所以这个地方、这个点作为我们关注的点,而不是说关注你自身业力的信与不信。这个关注点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大家这一块儿一定要听明白,你作为一个净业行人,你的关注点不要落在说我自己的业力上我能信到什么程度。你凭着你的业力,其实你信背后伴随的一定是疑。它这个是一对的,信和疑它是一对,凡夫的二元的一个心智。就是凡夫心当中,它有善心就有烦恼心。善心就是信,烦恼心就是疑,它是相伴的。
所以如果我们从自力这个角度下手的话,你想要去增加这个信心,然后对治这个疑,你是没办法搞定的,就是很难,很难超越这么一个二元的东西。
所以他如果说我们一再地关注说我自己的业力能够了解多少,我能想象多少,能设计多少,我能推理,能演绎,你怎么弄你还是逃不出你的业力范畴。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说蕅祖他说这个信愿行的用意,不是说把我们拉到我们自身的业力里面。他的用意实际上还是让你去随顺于佛的功德,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具的这个缘起上。这个之前我们一再地在这个地方作了辨析。
因为当时的文字比较古奥,距现在的时间也比较久远了,大家对祖师真正的想要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法门的传承越来越搞不清楚了,就一再地纷纷地落在了一个自力的难行上去,自力业力的纠缠上。你纠缠自己信与不信,这就是一种纠缠,这就是纠缠,你纠缠这会儿我烦恼这么重,那我肯定是没有信心的,这就是在纠缠。
但这一点很难看清楚,就是这个坑,这是一个修行的误区,确实是很难看清楚。
所以这个要善知识来剥离,帮我们剥离,帮我们不必要在这个地方纠缠,你可以绕过这个地方,直接从传承给予的下手处,你去下手。你去下手,直接从哪下手呢?从佛的修德这个地方下手,随顺佛的修德,你认知到佛的功德是圆满的,这一点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你都可以接受,你都能接受,在十法界当中佛的功德是最圆满的,对吧?这个基本的一个佛弟子都能接受的。
那既然我们知道十法界当中唯有佛的功德是最圆满的,唯有佛的修德是超越了九界一切众生,无法相比的。那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去思维佛的功德,随顺佛的功德,去忆念佛的功德,去抉择佛的功德,然后让佛的功德承载我们,这称为忆佛念佛。
从佛的修德这个地方你抉择于此,那它会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就是它能够回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性德这样一个自性圆满,回到现缘当中,当下这颗心它一念往生,回到这样的一个清晰的抉择上来。
这一念回归,它就超越了二元心智,就超越了我们识心的犹豫、徘徊、怀疑还是分别,会超越这些东西,它就休息了,你的识心就会休息下来。所以这个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它的妙处所在。
果地觉为因地心它下手处是从佛果这边下手,它不是在我们业力这边,用我们凡夫自己的能力去种种对治,种种地去求解,种种地去用我们的思维、用我们现量的东西去推演,用我们的比量、思考能力去推演,你现量所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无法跟佛的功德对称。所以它唯有一个地方,就是从佛的圣言量,从阿弥陀佛的果地这边,你去随顺它。
那如何随顺?其实就说到了方法,方法其实天亲菩萨给出了清晰的方法:用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在这五个下手处去实践。
实践就是与它契合嘛,与佛的果地的功德去相应。在这个相应就会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力,而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力其实是易行的,它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力展现在一切众生的心智当中,那就是易行。
也就是佛念在前,佛的功德承载着我们,佛的愿力回施给一切众生,这个是一个大的缘起。
那就像善导大师他立宗也要把这个东西立出来,就是“一切善恶凡夫往生莫不皆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那你在这个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下手方便,就是我们在这样一个佛的功德的住持下,我们体会交付,体会那样一个仰靠,体会去忆念,体会他这个功德力载负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的心智。
佛愿在前,你的心随顺这个佛愿,体验这个佛愿,以佛念的心来念佛,那就是念佛所念,那这个就是弥陀念弥陀。弥陀念弥陀其实它就是直接契合我们本性的一个回归的缘起,这个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那它就会全彰“全他即自”,全彰这个自性圆满的回归法界不二的事实。那在这样的一个作用力下,我们一切的那些误区、那些障碍都不成为障碍。它本身并不是障碍,障碍是因为你缘它了,障碍是因为你去在那儿纠缠,障碍是你设定了一个障碍,你自己设定了一个障碍,用我们凡夫的思维习惯觉得很合理,你这么越想越合理,其实你就陷到了那个障碍中了。
这一块儿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看清楚,把它思维观察清晰。
因为现在大量的学“信愿行净土三资粮”的这样的莲友们,他们都在这个问题上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滞留,不安心。不安心一个是用“信”来衡量自己。你看前面说的,大智舍利弗自己都信不及,还得佛亲口给他说,无问自说。那九界的众生都不知佛的功德呀,那你说你怎么能算是信呢?信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障碍。再有一个就是“行”。“行”又谈到了“一心不乱”,是念到什么什么伏住烦恼,保证临终落在正念上,这又是一个根本就望尘莫及、千万亿人中难有一二能达到的。前后这一衡量,那自己“愿”肯定也不行了。
所以,如果从自己的资粮这个角度来看信愿行,它的确是一个障碍。
我们这次学习,我们要回到什么呢?回到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角度来看信愿行,来认知这个信,认知这个愿,认知这个随顺佛力的行。那这个时候其实一切都回到简单上来了,一切都回到清晰上来了,一切回到安心上来了。
他其实讲的信,也无非就是接受佛的依正二报、性修不二的功德作为下手缘起,来回归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本具的事实。这样来看待信,其实它说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那你以这个缘起来发愿,它就是随顺佛愿的愿,它就是以佛愿为己愿的愿。那这样的认知引导下的一个发愿,它是一个清净缘起,是一个平等缘起,是一个佛果为因心的缘起,它是符合经典依据的。
那在这个前提下你去行,它本身就是一心的,这个一心是你抉择了这个一心,这个一心是一切时处你都可以回归的一心。
你这时候——我就是很烦恼、我就是这时候很愚痴、我这时候就是很生气,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当下就回归这个本具之清净圆满无碍的这样一个平等缘起上来了;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蕅祖说的“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更无疑虑。”
那他这个就可以实践了,就可以下手,随时都可以安心呐,随时都可以在这个平等缘起下去体验呐。它是易行,这个净土才是易行,对不对?不然的话,明明说着净土易行,又弄出一套难行的标准,那个标准那么高,那这不是把净土的大机给遮蔽了吗?不是用我们凡夫处理的东西来遮蔽了这个传承吗?那这块儿不是很可惜吗?
所以大家这一点一定要认知清晰!我们所有的修行不得力都不是出在法门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接受这个法门的真实相,没有接受这个作用力,没接通它,没有接通它,你自己还在自己的那个业力范畴设定了一些东西。这块儿大家一定要把它认知清晰,你一旦你在这个地方认知清晰了,你的实践它是没有障碍的。
你的实践肯定是没有障碍的,你实践没有障碍,这个法门的受益——自受用、他受用都会在这样一个传承下展现出来。我们不管是学什么,我们其实大家都是九界同归的莲友,其实我们共同所依都是一个,都是弥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
可能现在这个时代“信愿行”这套说法,它的传递方式上被人们误解得多了一些。其实说法这个东西是一个方便,它没有实质,它是一个方便,语言都是接引方便嘛。
如果已经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已经形成了一些共业上的障碍的话呢,其实你可以换一个说法,但你讲的还是那个东西。然后你帮助那些人,从那样一个没有必要的一种纠缠当中超越出来,得到这个真正法的利益,真正得到大安心,那你得到了大安心,其实你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它都是方便。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说这个,把这个缘起说清楚。这个缘起直截了当的一个说法,比较容易听明白的就是“果觉因心”,或者你用他蕅祖的语言就是“全他即自”。“全他即自”这是蕅祖的语言,印光大师说“果觉因心”。
我们在这个点上要去着力,在这个点上不能偏,你不能撒手。你在这一点上一撒手,你一下子就会落到我们那样一个自力的、种种的那些理不清的东西上去了。一旦回到这个点上,其实你就很清楚,就再回观一切问题都很简单。
这块儿确实是一个点眼。
《闻记》导学08—2
依经依教随顺佛的知见去实践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 55 页 – 第 57 页)
世尊在十方法界中有他不可思议的绝对权威,这个权威就是亲证性修不二,所以是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决疑一切众生。决疑什么呢?他超越了九界所有众生委屈的疑虑。我们就是有疑虑,在我们业分中就是难信。我们依照自己的思想、意识、果报等就是疑虑。你说“我要生正信”,你喊口号吧!随你喊,喊了口号下去还是不信!为什么不信呢?你没有随顺佛的功德、佛的知见、佛不可思议的境界力——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去步入诸佛如来性修不二的庄严境界、真实功德的这样一个一真法界的事实,你没办法。你欲得大利,想通过自己那一点造作出来的所谓善根,就像我们这一生穷其作为,又能做出些什么呢?就像一个贫穷的人想奋斗,这一生奋斗成世界首富,行不行呢?要是没有宿世的善根,没有巨大力量的支持,没有巨大的背景,一定是个妄想。要有多世的积累、善根的成熟、种种因缘的聚集,才能显现出一种世俗的福德与出世的福德。那你说这九界众生都难信,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要有正信,那就要随顺佛之知见,随顺佛这种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力的召唤,步入佛的境界,依教奉行去实践,随顺佛的知见去实践。
那你说这是不是难事呢?实际不是难事。主要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所以天亲菩萨在《优婆提舍愿生偈》中反复提示我们,这样一个教法,九界只有随顺得入,没有你所谓开悟的地方,也没有你所谓信心的地方,你只能随顺得入。就像大海一样,百川归海了才成大海,你不能说我建立一个大海,对不起!因为佛亲证的性修不二的功德,这个功德充塞着一切法界,你再建立个什么呢?那许多人说“佛有这个,我也能做出来这个”,那你要久大劫地熏修,慢慢地来,一生得阿鞞跋致是难中之难了,你就不要打这个妄想了。我们在这一生中欲得阿鞞跋致,若不随顺佛的果地觉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抉择,从理、事上回归造成一如的事实,阿鞞跋致亦是一个虚名。
这是关系到大家法身慧命的事情,绝对不敢似是而非!什么是法身慧命?大家要知道。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着、轮回着……这个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以说“久劫轮回”。这个久劫有多久啊?没办法记载。我们要出这个久劫的轮回,这无穷无尽的无意义的轮回,要出枉受其苦这样一种重复的作为,令生命步入究竟觉悟的世间,若是没有净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诸佛所守护的彻底悲心,我们这一生想得到这样一个究竟安乐的大利,那可能亦是个借口、说法。
净土一法出现于世,的确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福德因缘。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彻、全他即自的功德,不是要假设的,而是必行的、是唯一所行的!因为九界难信,九界没办法跟它同步;一旦同步,那就是佛陀了。所以我们以佛的果地觉,随顺佛的果地觉,九界同归;我们随顺着九界的差别业报,是名九界。
明悉法师:
好,我们接着看。
这个地方说得很痛切呀,这个关系到大家的法身慧命的问题。的确是这个地方关系到法身慧命的问题,不敢似是而非呀!
就是如果我们这个缘起搞不清楚,你不知道净土法门的自力和佛力的差别,我们嘴上说的是净土易行,嘴上说的是净土靠佛力,其实不知不觉你用的是自力,你用的是自己的造作,用的是你要信到什么程度才能修,用了这些东西的话,那我们修这个法门它不得力。
其实在莲友当中,有挺多人都是有这样一个经历,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学了很多年的净土,天天搞信愿行,结果搞到最后不安心,拼命地修啊拼命地修,越修越不安心,这个就是他那个方向没有搞清楚。
这个法身慧命的问题不能似是而非,也就是你如果不是在随顺佛力来实践的话,没有用佛果为因心这个缘起的话,“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样的“全他即自”的功德去实践,那我们必然会步入九界业力的差别当中,必然是这样子的。
你步入了这里面你又不知,又觉得好像就是要这么修,那就惨了,那就很惨,是不是,大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认知清晰,不能似是而非,一定要把它认知清晰!所以我们不厌其烦地讲,反复地在这个地方锤炼,其实是很重要的,其实很重要的。
诸佛出世之悲心,尤其在《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样的经典当中,世尊也是苦口婆心地来,把我们接到这样一个仰靠佛力回归极乐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上来。其实佛在《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这些经典中,他的确就是这个用意,只是经典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这样的一个角度。
你看比方《阿弥陀经》里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它讲的就是你不能靠自己的善根——自己无始劫来你自己积累的那点善根,你造作的那点善根,你修的那点自力的东西,所谓的信解、善根、福德、你去放生、你去做好人等等,你用这个作为往生的条件,它是不可“以此得生彼国”的。
那怎么样得生彼国?只有接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闻彼名号信心欢喜,若一日乃至七日名,持名。他以持名来表达什么呢?表达你的随顺,表达你的接受,表达你融入佛的功德,因为全名而彰德嘛,以名立德,以名昭德,以德显心,回归自心嘛,这个才是佛要给我们的一个无上大利啊!
所以他告诉这个法门难信,不是让你信,让你拼命地怎么样自己去信。他是告诉你这个法门难信,那只有随顺而已,那就是佛的一个开演。佛的一个开演,那你唯有去接受、全体接受,而不是说那“佛也能做到,那我也来做”,“佛建造了一个极乐极乐世界,那我也建一个极乐世界,我自己修出个极乐世界”,你自己修出,你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出来。
我们只有是用佛给我们的这样的一个恩德,你去知恩、领纳佛恩,那就能够产生一个效果,就是说一念即得往生。
佛的全体功德授予我们,《弥陀要解》当中说,此一句阿弥陀佛是佛所亲证之无上果觉,今以此果觉,授予浊恶众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个是它的纲要。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建立起来这样一个净土的正知见,一定要建立起来这样一个净土的法脉的传承的一个法眼——择法眼。
那我们就会功不唐捐地,就真正地不会辜负这个学法的大事缘因,不会耽误我们的法身慧命,也不再会像以往那样生生世世地在六道当中流浪生死,苦不堪言。
我们无始劫来流浪所受的苦,那是说不完的。我们在这个受苦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拼命地修行,其实也修了很多生,也修了很多劫,但是为什么仍然没有出离苦海呢?为什么仍然没有超越三界呢?其实就是没有认清楚佛力住持、仰仗佛力来超越生死的这个大事因缘,没有认知清晰,没有全体仰靠。
所以善导大师出世,为我们抉择这件事情,他告诉我们要建立二种深信。
一者深信自身是业力生死凡夫。你靠自力是无力往生的,无始劫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无有出离之缘。不是说你没有碰到佛法,你碰到了,没有遇到这样一个究竟了义的仰仗佛力来出离三界的法则的话,仍然是叫没有出离之缘。
第二个深信,那就是全体仰信弥陀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必得往生。这个必得往生,你一定要在这里抉择的,这个抉择其实就是接受佛的功德,回归到这样的一个平等安心上来。在这个地方不能撒手,这个地方要专复专。所以历代祖师都强调专修嘛,专复专,专的是哪里啊?专的是以佛功德为守护,以佛功德为缘起,在这个地方要专,这是专修。
也就是古人说的持名为专修嘛。这个持名是你领纳佛恩,领纳佛的名号功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全他即自,这个称为持名。不是说你嘴上持名,内心缘的都是自己的业力,缘的是我信到什么程度了、我临终能不能往生,缘的是这些东西。那你心与口也不相应啊,内心都是焦虑、都是不安,那你嘴上一天念佛名,确实看上去好像很精进,其实它不是,它没有像净土祖师所抉择的这个一念回归即得往生、当下安心的事实,没有抉择。
这块地方大家能听懂吧?这个很关键!这块儿是关系到我们法身慧命的问题,这个法脉传承关系到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是一个大事情!
希望菩萨们发心,希望大家对教法有责任感,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去实践这个法,这个法才能广泛利益世间,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这个九界同归的事实,展现出这个作用力。
如果我们不去实践,这个作用力佛已经完成了,但是在我们每一个生命当中,我们有没有展示出来?如果你没有展示出来,那就叫作辜负了我们的法身慧命,那就叫作似是而非,那就叫流浪生死,那就叫辜负己灵、辜负佛恩。
如果你真正依经依法实践了,你展示出来了这个作用力,那就叫报佛恩,那就叫对得起自己这个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没有辜负己灵,那你的法身慧命从此我们不再去埋没它,这就叫往生啊,对不对,这就是往生。
往生是啥?往生就是你从此以后,回到法身慧命这样一个不生不灭的法身,它光灿灿地作用于一切现行,它所展示出来的依正二报的功德都是清净圆满无碍的,这个是往生。
那其实我们在当下一念就能去实践的。当下一念你选择什么?你以什么为发心?你展示什么样的作用?就在当下呀,就在当下去实践去运用。你用它,它就会当下呈现出来,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不用它,你去用九界的东西,那就是一念九界,一念九界众生的世界就呈现出来了。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九界,是心是九界。在这个选择上,大家要抉择,这个抉择其实就叫作愿,懂吗?《弥陀要解》里讲这个愿,其实就是这个抉择。
这个抉择,每个人只能自己来抉择。佛已经平等施设了,已经圆满了,但我们众生的实践,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佛无法代替我们来实践,佛不是上帝,他创造了我们然后把我们都拉到天堂上去,只有我们自己去抉择。从这一点上来说,佛法是平等的。
佛是已成之佛,我们是未成之佛,对吧。我们是未成之佛,说明我们的法身与佛是平等的,那从修德上来说,一定要随顺佛的修德来完成这样一个了生死、回归极乐、成就佛道的大事。
这件大事不能掉以轻心,这件大事一定要当成头等大事,不能似是而非啊,菩萨们。一旦这个地方似是而非,我们一旦错过了这次机会,你再想等到这次机会,可能就是无量劫了。
你看现在的世界,无常多么地迅速,人生多么危脆啊!每天有多少人死于战火、死于战乱,对吧?这个人身多么地危脆,这个佛法有多么地难闻,众生恶业的炽盛已经到了一个极致了,正法的流传是越来越不容易。所以其实再想遇到这样一个机会,如果你不抉择,你再混过去,似是而非,那你可能来生、未来再想遇到,越来越难。
那你不是说净土都九界同归吗?九界同归是你实践,它就同归啊;你不实践,它本质上也是同归的,它在你自己业力的世界里,它还在相续,还在相续。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个地方不能似是而非!
你要去念这个九界同归,你要去用这个九界同归,你要唯一抉择这个九界同归,在我们的意识法界里要与这样一个九界同归的佛的功德去整合,在你的意识法界里要以这样一个事实来整合。
怎么整合呢?其实就要去行,从行上下手,真正地去实践!真正地去实践!
你要知道怎么实践,对吧?事情来了,你要知道怎么实践?那要把这个法学清楚,你要能看清楚自己的心,这个时候看清楚自己的心在实践什么,对吧?我们用的是什么发心,要看清楚,这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这件事情别人代替不了,你要去体会它,去用它,哪怕你一天当中有一念这样用过,你这一天都功不唐捐。所以为什么要提出“一念法”呢?就是你这一念要真的去用了,这一念你真的是用这个九界同归了,用这个佛力住持了。怕就怕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没有一念、没有一刻在用,一直在用我们的凡夫业力,一直在念差别、念我执、念烦恼,从来就没撒手过。那你相继下去的话,就是业力占上风了,业力占上风那就落到了一个自力的修行当中。
自力修行呢,如果你真的是很认真很认真地修行,临终还是有机会往生,那他就真的要等到临终了。所以这次安居讲这个两种往生,其实就是在“你内心到底用的是啥”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分水岭嘛。
你要是能够在这一念,抉择当下往生,抉择九界同归,抉择净土这个传承,其实这个大利当下就现前,不用等到临终,当下就现前。
但是你在这个地方似是而非,你在这个地方没有接受,我们在自己的思维习惯里面,我们在自我的那样一个处理的积累功德、自我造作、自我的拼搏奋斗、自我那样一个意识的坚固,不接受佛的一切智、无等等智,就像《无量寿经》后半卷最后那个地方讲到的那样一个边地疑城,讲的其实就是这种靠自力,不接受佛的一切智、自然智、无等等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犹信罪福就是相信自己业力的因果嘛。
那这样成为修行的主流的话,净土的大利就被埋没了。这样的人呢,如果他非常非常认真、非常非常努力的话,临终还是有机会往生的。因为你自力拼到极处了嘛,临终你再怎么拼也拼不成了,你只能拼命地南无阿弥陀佛,那佛力,佛在临终那一刻他就现前了。这样修净土有点太悲壮了吧,有点太苦了吧。
所以大家有机会学净土这个传承,毕竟我们作为人身,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可以学习,人身最大的优势可以正思维,最大的优势你可以去读经典,你可以亲近善知识,这是人身的优势。所以佛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传承难遇,要珍惜,不能似是而非。
《无量寿经》的后半卷,就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不能似是而非。你看,世人共诤不急之务、之事嘛,这个不急之事就是似是而非,重点的地方他不关心,关心的都是那些不重点的地方。那怎么办呢?那就轮回啊,就受苦,去冤枉地受久劫的苦。
所以佛苦口婆心地嘱咐阿逸多——弥勒菩萨,要把这个法传承下去啊,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善知识此亦为难,“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这个信顺,就是你要随顺,随顺这个教法,随顺这样一个佛力住持的缘起。他跟阿逸多嘱咐,那是九界众生最高级别的众生了,仍然要随顺。等觉菩萨都要随顺,何况我们,对不对?所以嘱咐阿逸多,也是嘱咐我们一切众生,只有随顺——我法如是说,如是教,如是作,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就是你信顺,顺这个,才叫如法修行。你不顺它,不接受它,你似是而非,那就是很可惜呀。有一亿菩萨由于不信不顺都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我们凡夫呢,对不对?
这块儿,作为一个修净土的人要搞不清楚,那你真的就是共诤不急之务。这么重要的事情,净土的命脉没有接受,那就是共诤不急之事,那就是很可惜。我们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大量的人都在干啥?都在诤不急之事。所以经典当中就说“易往而无人”,这就是佛说的。
大家要对照着经典来学,对照着这个论,我们再看看善知识的开示,它全都是符合经典的,它也印证了这个时代的事实。
那我们这样地来建立对佛法的认知呢,我们也睁开了我们的慧眼,我们也能够看清楚这一切,我们也能够同样受益于佛的恩德。那我们就可以说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与一切菩萨把手同行,我们也能够荷担如来家业,也能够传递教法。因为它是一个平等的教法,九界共有的、共同拥有的一个无上的宝藏,无上大利嘛。
究竟无上大利,佛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和盘授予,彻底悲心的展现、展示,这是不是符合佛出世之本怀啊?佛陀出世之本怀,是不遗漏任何一个众生,都想令一切众生圆满成佛。
那是不是只有净土这个法是畅佛本怀?只有净土这一法,是诸佛出世、一切教法的一个归根结穴,这个是真实不虚的,祖师的这些开示都是真实不虚的。
那我们作为一个净业行人,你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念佛人,名副其实的一个净业行人,全在于说你有没有在这个地方认真抉择、没有辜负,不是似是而非。
希望大家,每个莲友都要对自己生命负责。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一定会对教法负责,一定会对这个教法负责。那你就能把法则全部地承担过来,全部地去实践,全部地去传播,去利益那些如母有情,这就叫以佛愿为己愿,对不对?
好,那我们今天就学到这儿。还有两分钟,大家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交流的都可以。大家这些听得懂不?
莲友:听得懂,师父,非常开心,非常欢喜。
明悉法师:
好,你们以前也都是从那样一个所谓的信愿行自力当中走过来的,是要在这些地方认真,然后去实践,包括去传播,这是我们的责任。知道吗?
莲友:
是的,师父。因为过去我们就是按照信愿行三资粮这个系统去学习的,我们过去的学法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每一天要专持名号,到临终时候正念现前你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你才能不退转。永远是你担心临终是否会有正念现前,这个就是安不住的。
但是学了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净土教法以后,是随顺佛愿,仰靠佛力,然后一念回归,当下往生。这个就是让我们安心于此,这就是简单易行,当下得不退转,回心即往,全他即自。
学了这个以后,今天您讲的时候,就无比无比地安心了。这就跟过去那个资粮道是不一样的了,因为你现在当下已经往生了,没有那个忧虑了,没有临终往生那个忧虑了。要不永远学的路上你担心,今天有一个小时不念佛,你也会担心,你不敢不念佛,所以才去做助念,助念就三十六小时佛号不断嘛,就是过去这个修法。
但是现在这个修法,让你特别地安心。然后,菩提心与果地觉和因地心都是一样的了,你就更安心了。因为过去就是学发心,根本就没有这个果地觉的认取,所以就很迷茫、很糊涂。
现在剥离开了,就特别清晰了。我现在来看,通途的教法是学习的,它是有次第的,是资粮道嘛。但是现在没有了,一念即往,这个就特别特别简单,特别印心,也特别地安心。
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这块儿大家听懂了一定要去实践!一定要去实践!
要在心行上去越来越纯熟这样的一个体验,就是实践的受用。不然你光是道理上懂,这套说法也会说了,但是如果不实践也不行,听着欢喜,接着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