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9-1 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
导学9-2 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导学9-3 有没有念佛是步入净土法门的标志
《闻记》导学9-1
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57页-第60页)
所以世尊在这个经的收尾讲到:“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甚难”是真实说。真实到什么程度呢?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或者人、天、修罗等,你只要依着自己的知见、依着自己的修持作为等,你欲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一生成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读到《普贤行愿品》之类的文字,像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亦要临终导归极乐,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很多人说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早已成佛了呀,都是倒驾慈航呀,对头的!如是大士若不导归极乐,一生显现成佛之事实是不可能的。
所以极乐世界又名“如来会”,就是诸佛海会之处。极乐者唯性修圆成圆现才能称为“极乐”,那菩萨国土、声闻国土不名“极乐”。许多人读过《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其中有这样一品来提示我们,所谓的极乐世界就是十方诸佛如来会集之处,或者说往生彼极乐世界就是十方如来会。除此之外其他的方式方法,在经典中的的确确难见难闻。当然许多人学过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学过什么唐密、台密、东密、藏密等,也有即身成佛的修法,但是我告诉你:这个成佛的方法是绝对的保证,是十方诸佛同一授手的保证,那个成佛的方法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学过。这是十方诸佛同一授手、此生必成佛道、必得不退的一个教法。或者这么说:普遍接引一切众生、无问自说的一个悲心的传递。他是广泛接引,不是对某一类成熟或不成熟的有情,他把一切众生的善根一时激活,这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修德力,是他完整的性修不二的作用力,展示在十方一切国土、一切众生面前。这个角度希望大家有一个听闻和思考,那我们在平时的念佛中、生活中去观察,所谓的妙观、胜观、乐观,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喜悦与安乐。
今天我们学这个文字,是它序分的内容,实际就是召唤我们,召唤我们什么呢?从诸大声闻阿罗汉——世尊的十六大弟子,第一弟子都是这个第一、那个第一,不管是神通第一、智慧第一、方便第一、密行第一……然后就是文殊这一类的菩萨们;再就是天、人,种种生命,实际就是九界众生。这个序分中的闻法众就是所摄众。这个序分就是来招呼大家步入这样一个圣殿、这样一个法殿,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教化区域中,来受此摄化。你要有向往,你要有依止,你要愿意解决这个性修不二——就是我们心地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完全挥泛出来,展示出它真正的自在、方便、究竟与圆融。你要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毫不受委屈地展示出来,显现极大方便地展示出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机制呢?这个教法就给我们这样的揭示。
所以欲在这个法中生信,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每一时刻的因地心!修行也好,观察也好,了解也好,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不要拿你那个识心——你那个所谓的知识,你那个理解与不理解,你说我开悟不开悟,在这个地方没用!你也不要对自己客气,一客气你就步入歧途,你认为你理解了,你有信心了,来一个打击、一个疾病、一个烦恼、一个痛苦、一个违缘,可能你的信心就一时涤荡一尽了。你清晰的时候说“我有信心”,可能一糊涂,一犯迷糊,你那个信心就不知道跑哪去了。
所以我们上面这个“自信”,从人人都有自性这个佛性的角度是可以生信的。但我们没有彰显出来,佛彰显出来了—佛把他的性德通过修德彰显出来了,我们照见了自心原本具足这样一个功德藏。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原来是我们自心的庄严啊!我们自心的庄严我们认不得。每一个有情这个性德是具足的,但是这个性具你从来没有展示出来。我们要把它展示出来!怎么展示出来呢?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彻底圆彰一切众生本具心性,所谓的全他即自,彰显自心庄严。这个本是自他不二的,因为性德是一如的,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性德的本家本国。
明悉法师:
我们今天继续学的内容讲到,“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是佛在宣說《阿弥陀经》最后的一个收尾,讲到这个法的难信。这个甚难,它是真实说,因为这个法是佛所亲证的功德,它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它是无问自说、难信之法。
那么,一切众生唯有随顺佛的功德才能够步入这样一个法界。靠自力的话,靠我们自己的信解力,自己的知识范畴的这种了解,他是无力触及的,这一点我们要认知到。所以,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凡夫有情,九界一切的有情,都要仰靠佛力,才能完成这样一个不退转的大事因缘。
包括这些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其实都在为我们示现导归极乐,或者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一种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种修行的展示。所以它也说明了这样一个法则,是一切教法的一个归宗结穴之法。
因为乃至等觉菩萨都要仰仗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其他的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以及凡夫众生呢。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成佛的究竟的一个法门。
既然是成佛的法门,那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圆满佛果,都是会一生得不退转,就经典里说“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个“一生补处”就是一生补佛,所以说极乐世界也叫无量寿如来会,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不会再退转,那就都会成佛的,也就是佛都会给一切往生的众生的一个平等授记。
那我们遇到《阿弥陀经》,其实也相当于说,你遇到了佛给我们一切念佛人的一个平等授记。所以《阿弥陀经》里面就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你看,于彼国土他是必定往生,叫已生、今生、当生,那他也就是毕竟得不退转,所以往生彼国跟得不退转,它是同样一回事情,是于无上道终不退转的这样的一个无上大利的保证,而且是保证一切众生,不拣择地去保证一切众生,十方诸佛共同授手的一个保证。
《阿弥陀经》它有很大的一段篇幅就讲六方佛各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个其实就是六方佛也代表着十方佛,它用佛的广长舌相来给一切众生作证明,证明这样一个法门的作用力是真实不虚,是平等普摄,九界同归。
那它跟其他的一些教法讲到的这个“即身成佛”的教法,它其实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有一些教法它的确也是即身成佛的法门,但是它是有条件的,所谓的有条件就是有根性的要求、有师资的要求,所以它是密。
净土它是广泛的、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的、毫无保留的这样的一个保证,这一点我们认知到,我们才能够得大安心、得大安乐。否则,一旦有要求,我们就会有顾虑,就会有担心,就是你条件够不够啊?你修得好不好啊?你是不是那个根性啊?有没有师长、善知识摄受啊?就种种条件一旦有的话,我们就会有疑虑。
阿弥陀佛这个愿——平等普摄的这个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是没有条件的要求。没有条件的要求,不是说你就可以放逸,你可以随便不修、不学他也保证你,那不是佛法,佛法还是如是因如是果。
佛这边他能做到的,他已经圆满地做到了;他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对一切众生来说,给了一个究竟成佛的一个大方便。但是对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你要真实地去实践它。不是说佛他能把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接到极乐世界,那你就不用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你不用发愿也可以,你天天造恶也可以,那这个理解就是错的,你还是要依法去行,感应道交才能相应。佛他不是上帝,这一点大家知道。
接下来就讲佛陀的大弟子当中他各有第一,有的神通第一,有的智慧第一,有方便第一,密行第一……那这个第一也就是说明一点,其实十方诸佛他不会说哪一尊佛神通第一,哪一尊佛智慧第一,哪一尊佛方便第一;十方诸佛他是圆满了这个生命一切的性德的功德,全部地展示出来才是究竟的佛陀,才是圆满的。
所以其实十方诸佛他的功德是平等的,同证一法身嘛。但佛佛道同,他摄化众生的方便有所不同。从这个方便来说,阿弥陀佛这个方便是方便中第一方便。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有一点差别,就是本愿所摄受众生的方便来说,阿弥陀佛他有他更加——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更加对机和易行的这个特点。
这个其实也是十方诸佛的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十方诸佛的共同愿望跟阿弥陀佛的愿望,它都是最大化地去利益有情。只是说阿弥陀佛他与我们娑婆国土特别有缘,他也是把十方诸佛的愿望总集在一起了,他通过因地二百一十亿国土的观察和五大劫的思维,他会总结十方诸佛一切的愿,浓摄在了他的四十八愿中,用这一尊佛的愿望把所有的佛,二百一十亿国土的那些佛的愿都满了,所以他称为大愿王。
王,所谓的大愿王,就是佛他这样一个愿可以代表十方诸佛一切的愿。就是我们念一尊佛,也相当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有一个抉择,唯一的抉择。不要去觉得念一尊佛会不会有缺欠,其他的佛你没念,他的功德会不会与你相应呢?其实是会的,是可以相应的。这个也就是净土传承它的一个特质。
所以说我们这样的一种信心,它其实不是说你用你的识心所建立的一个信心。这一段还是在讲这个“信”,其实这个信是来自于对佛陀功德的一个抉择,佛陀功德的一个随顺,在佛果地觉为地因心这样的一种实践和体验上,来超越我们凡夫的知识的局限,从这个角度来谈这个信。
人人都有这个自性,这个自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此为缘起来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佛把它通过修德来彰显出来这样一个性德。而这个性德就是自心具足的一个功德藏,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原来是我们自心的庄严,全他即自,自他不二,所以说极乐世界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
《闻记》导学09-2
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0页-第62页)
你要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是没问题的,所谓的顺性生起信心没有问题。诸佛如来有清净的法性没有问题。我们一切凡夫从来都没有离开这个清净的法性。你可以生信,极乐世界是你的本家本国,你要认得呀!他不过把它显出来了,你没显出来呀,没显出来你就“南无”,你就皈命;你一皈命,你自性的心智就彰显出来了。本来是不二的,它没办法二。
所以导引一切众生回归极乐并不是佛的私心,也不是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佛的专利,他不过就是给你制造个镜子,让你照见自己的样子罢了。什么样子呢?性德圆融的样子,清净的样子,无碍的样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就是让一切众生照见自己、认知自己生命意识一个究竟样子的方便。你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这个信心可能会有一些方便。那到底能信到什么程度呢?就在我们这个性德的认知问题与修德差异的认知问题上了!性德无别这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内容,修德的差异——你认不认,它都在差异着、表达着。各个单体都有差异,这个差异放在这个地方了!
所以极乐世界是众生的本家本国——这就是信心!你要信得及本家本国,那你就是回家。我们知道念佛回家这个事情, 再“南无阿弥陀佛”也就简单了。“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回家的意思。回什么家呢?性修不二的家,生命究竟清净、究竟圆满、究竟无碍的家,我们内心世界极为向往而不知的家。人们都在追求、追求、追求……无量无边的追求,每一个生命都有个愿望、向往、想法等等,但这个地方是极为清净、极为真实、极为圆满、极为究竟的一个回归。
这个地方世尊不必要设计陷阱,不必要设计欺诳众生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性德的本质在这儿放着呢!所以历代祖师在这个地方彻底地、不断地诠释这样的内容,善知识们不断地表达这个性修的差异,性修的本质。佛陀怎么把本质给圆融在一起了?就是所谓的顺性发愿、顺性起修、顺性圆满的事实。我们众生业分是违性的,就是没办法把性德彰显出来,因为没有去顺性地立愿、顺性地作为,也就没有顺性的结果。我们只是顺着业力的差异,在不同的业力差异中不断地坚固自业,不断地取取舍舍。
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想认识清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通过文字的支持、经典的支持、自己实践的支持,慢慢了解“性修不二”原来是一切众生心地向往的一个真实功德所在。它真实在什么地方呢?究竟,圆满,没有障碍。我们平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
明悉法师:
这一段重点就是在讲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这个性修不二,这个名词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东西?所谓性德,就是我们心的本质;所谓修德,就是这个心的本质它要彰显出来,它需要在一个因缘上、在作为上、在功德的这样一个呈现上,它需要有修德来圆满。
这个地方,我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性德它是平等的,性德是一如的,性德是不增不减的,性德是无论你修不修它都不会有增减的。
它虽然本质没有增减,但它在作用上是有彰显与不彰显的这个差别。十方诸佛就是彻底地把这个性德的一切功德全部彰显出来了,那就称为佛陀;而众生就是他性德完全埋没了,埋没于无始的烦恼和颠倒的二元知见,被遮蔽了,那就成为众生。所以,众生与佛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别,但在修德上有差别,在因缘显现上有差别,在这个作用力上有差别。
我们凡夫众生最可怜之处就在于此,就是冤枉地受苦。受这种生死的大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彰显这个性德,而让它一直埋没着,没有顺性起修、顺性立愿、顺性地作为,都是违性的作为。
这样一个基本的知见我们要有,你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知见认知下,我们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愿望,就是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嘛,我们不再违性地作为了,我们从此以后要顺性地去作为,顺性去立愿。
那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发心,我们才会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向往,我们才会有生命圆满的一个向往、清净圆满无碍的这样一个回归的向往,就是“流浪得太久了,我们想回家”。我们在生死当中,这么多的苦,生生世世地受这些苦,流浪在三界当中,一会儿做人,一会儿做狗,一会儿做地狱,一会儿做畜生,各种的流转,其实不知道何处是家乡,也不知道哪里是依止,就是在一种极度的迷茫、极度的彷徨、犹豫、徘徊的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
在苦海当中,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他都有这个性德,所以其实每一个众生最究竟的愿望都是想要回到这个生命的本质上来,每一个众生最真实最究竟的愿望其实都想回到这个本家本国,回到这个极乐世界。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
其实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想得到安稳的,不想回到生命的源头上来的,没有一个生命它是希望受苦的。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跟我们生命是最亲切的一个展现,最亲切、最贴切于我们生命本质的这样一个究竟的皈依处。
我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认知,我们再念阿弥陀佛,你就会觉得亲切,你就觉得它是你分内的事,它就是回家的意思。这里面不用去刻意造作一个信心,或者说我一定要信什么,实际上它就是生命的本质而已,就是生命一个自然而然的回归而已,它是百川归海,顺性的这样的一种认知、回归的事实。
这样我们来看净土这个法门,其实它也没有什么高妙的,它也不是一个心外的东西,它是自然而然,是你心本来应该这样子的。我们一切众生其实本来都应该去念佛,本来都应该去回到极乐世界,回到这个性修不二的究竟的安乐处。
那这样的话,其实佛是真实语、真实言,你就不可能再有什么怀疑的。因为佛他就是彰显我们性修不二这样一个真实功德的呈现,也是我们内心本具的这样一个功德的显现而已,一个彰显而已。
我们一切众生其实心地都有与佛没有差别的这样的一种庄严相,只是阿弥陀佛他替我们展示出来了,阿弥陀佛他把我们一切众生的心最究竟的那样一个功德藏,他给开显出来了,他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借着这个因缘能够看到一切众生自心本有的、究竟的真实样貌,就好比像一面镜子一样,借着这个因缘一照,就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这个时候,我们跟佛其实是很亲切的,它是没有隔阂的,它是没有隔阂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实际上是我们心地中的一尊佛,是我们心地最深处的那个功德藏的一个彰显。那你这样念佛,那不是弥陀念弥陀吗?
那你说,既然我心地本具,我还要念阿弥陀佛干啥?你不借着这个因缘,你是永远开显不出来的。你必须要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借助这样一个强缘才能回头,才能看到我们本具的心,能回归这个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性修不二,它不能落一边。
不能只说性德不谈修德,那就偏到一边了,那你就会狂,就觉得我也是佛、我干嘛还要念佛、头上安头,这是一种狂妄,狂人。
那我们如果只谈修德,我们不知道性德与修德是不二,那我们的这种卑微的心——修德永远不如佛,佛修德圆满、我修德啥也没有,无量劫来都是违性造业,那我们就永远是一种卑微的、一个自轻自怜的、一个无法在一切实相面前坦荡承担的这种心态,那就容易偏到一种像信上帝的那种方式来信佛。上帝比我们高得多,他是能创造宇宙万物,我们会用这种心态来投射,觉得佛的修德我们永远也赶不上,我们只能永远仰靠它。
其实所谓的性修不二,它是一个究竟的圆满的实相的一种认知和回归,这是佛法。佛法讲性修不二,佛法的中道、实相见才是最究竟了义的。所以大家在这儿对净土法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偏颇,要有正知见。
所以经常说性修不二、性修不二,不要只是留于口头,要真正地这样去认知到它的内涵。那你这样念佛,其实你就是不会心外求法,这样念佛你也不会掉到断灭中,不会觉得“既然我都是佛了,还要念佛干啥”,这其实是一种狂妄和在事相上的断灭。
这个性修不二,要有这样的一个认识。
《闻记》导学09-3
有没有念佛是步入净土法门的标志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2页-第66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我们刚才恭听了法师精彩的开示。法师开示我们在对净土法门建立信心上,要有 “性修不二”这样一个概念,通过佛的果地觉、佛的功德来开发我们的自性,让我们能够彰显自性,能够毫不保留、毫不委屈地展示自性,这样我们自性的力量会在佛功德的加持下壮大、彰显,我们才会有更大的信心。
那么刚才在学习《弥陀要解》的文字当中,我们发现像蕅益大师、智者大师这样的祖师,他的文字非常优美,他的理论体系也非常完美,我们读着是一种享受。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步入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的关注力会投注在文字上,在理论上我们总是在赞叹、在仰慕,“这个祖师好厉害呀!这个祖师的论述真好啊!祖师把这个义理阐述得如此完美啊!”但其实我们修学根本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烦恼问题,达到和佛陀同样觉悟的境界。
这就是禅门说的“标月”——手指和月亮的问题。平常在我们学习佛教理论的过程中,可能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追逐着佛法的理论体系,忘记了法师开示的“念佛就是回家”,忘记了自性本具和佛性无二这样一个根本。
我们在这里恭请法师:就是在修学当中,我们是通过佛教理论慢慢地引导自己去建立信仰走下去;还是以法师刚才开示的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让自身首先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站在与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上,去学习佛法的理论。首先自己站得高,知道自己的本性,这样来学习祖师的言教,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还是说我们只关注在祖师这种圆满的佛法理论体系当中。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建立信心、为了修行,但我们可能会迷恋于佛法这个完美的理论体系,而忘记最根本的回家之路。在这方面,我们恭请法师以自身多年修学的体悟,来给我们作开示。阿弥陀佛!欢迎法师!
慈法法师:
念佛这个法门,它比较简单,就是“念佛——法门”,念佛就是这个法门的一扇门,出入自在。那么我们有没有念佛,是能不能步入这个法门的一个标志。
你说以什么样的心念佛呢?可能这个念佛要有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是所谓的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这个专念,或者说发无上心——像《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咸以无上菩提心来作为起步,实际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没有果地觉来作因地心,你这个凡夫心念佛,你只能是熏修了。就像刚才提这个问题,这么说是渐次修持——我们一点点地串习熏修,像香一样慢慢地熏染,使我们心灵一个感知、一个感知……这样行不行呢?那我们以前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亦是这样说。这个地方是需要漫长的修持的。因为众生心分的回归,是所谓的众生心忆佛念佛,要是不了解众生心分的回归,坚持众生心分相续去念佛,这个利益就更遥远了。
现在我们念佛人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于众生心分——就是我们的业报心分、分别意识执著,现前一些状态的坚固守护,一个是当真,一个是守护。众生心分相续——嘴巴在念佛,但是心分中相续的东西不是忆佛念佛。这个地方就会出现一个修行上的背道而驰。因为他的心分中还是业力感知:我今天感觉到身体很健康;我今天感觉到心情很愉快;我今天感觉到什么都很顺畅。这可能是学佛学对了,可能是有意义的。把这种见闻觉知的觉知,当成了自己念佛的成果。那又有事情来了:被人误解了,被人骂辱了,被人找麻烦了,身体不适了,事业家庭出现障碍了……我这念佛又出问题了!念佛怎么不起作用呢?我念了若干佛了,我老伴怎么会有病呢?我修行这么多年了,家里怎么总不顺畅呢?有的人跟我说:我也学佛了,我怎么没发财呢?有的出家师父说:我出家这么多年,一心修行,我怎么落到这个下场呢?什么下场——你看我病了没人照顾啊!没人理解啊!没人爱护啊!没人关心啊!或者自身感觉应该越修行越像金刚不坏一样。尤其是念佛呀,对不对?佛的果地觉什么都具足呀,对不对?这一算账,一对比,感恩心全然找不到了,实践法则的欢喜心全然找不到了,只留下了怨恨迷失。甚至信仰都会退失,说不修了不修了……很普遍呀!
那你说我们念佛为什么呢?我们要先接受我们这个生老病死啊!我们不接受生老病死,我们不感恩生老病死,我们的感恩心就没法生起来。我们就自己本分的业相中、本位的业相中,要生起感激,对父母感激、对天地感激、对社会感激、对师长感激。你这个感恩心成熟了,你忆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那你怨恨自身的生老病死,怨恨家庭,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当然有的人到佛教圈子里怨恨佛教。全然就是个怨恨的心,没有其他的。很普遍呀!我们刚来到寺庙,什么都好,出家也好,居士也好,真好啊!这报国寺好啊!有山有水,还有土地种,还有红苕吃,对吧?但吃久了,不行吧?胃酸吧?干活干久了,有想法了,这么累呀!第一天扫地很愉快,第二天扫地感觉还行,第三天、第四天……第一年、第二年……会不会呢?我们要是跟着业习走,就会这样子;我们要是真正地忆佛念佛,那我们只有感激呀!我们会感激生老病死,感激环境,感激三宝,感激寺院道场,感激僧众,感激一切莲友!要不然我们只有怨——累啊、苦啊、不被人理解啊、相互有隔阂啊……所以众生业分的心理就是迷失负累。我们真正地用众生心去忆佛念佛,看看佛的慈悲、佛的善巧、佛的作为,我们那样去回归,就越修越不可思议!这是渐次修持的理念。
明悉法师:
这段开示关键就是说,步入这个法门它其实是有两种角度。
一种角度,从自己的众生的业分这边起修,就是大家很习惯的这种方式。我们人都习惯自己的状态——自己好不好、自己有多大变化、积累了多少,这是我们非常习惯的,然后不断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状态越变越好。这样的一种方式它称为渐次修行,就是从业分积累的方式。
净土这个教法,其实它如果这样修起来就比较负累,也比较难,它也不是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的本怀,他其实不想让我们这么的辛苦,才建立了净土这个易行法门。如果净土也是这样,它易行就展现不出来了。
净土恰恰不是从众生业分这个地方下手,是它的一个命脉。净土的命脉其实是从什么呢?是超越众生业分,是不执着众生业分,是以佛的功德作为因地心来觉悟你的众生业分。它是从这个角度来下手的,这个称为念佛,这个称为念佛。
那如果说从自己众生的业分这边作为你的守护的话,其实就是你嘴上是念佛,但内心与佛的功德很难相应。因为你一直盯着都是自己的业,第一个是把它当真,第二个就是守护它,对不对?
所以其实知见很重要。你修一个法,对这个法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怎么行;你依什么样的见地,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发心;有什么样的发心,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持;有什么样的行持,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果不虚,对不对?
所以我们要回到那个源头上,就是你的发心,你在什么样的一个认知下来发心。所以我们现在就一再地提,在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认知上来发心,那它就会超越我们对业相的执著,会超越这部分难行的一个障碍。
这样切换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境遇,看我们的业相,我们都会生起感恩,而不是说要好的、不要不好的。如果说你只要好的、不要不好的,其实你的抱怨是不可能停止的。这里面举了很多例子,修到最后生病了,修到最后不顺了,就抱怨了“佛法不管用啊”,对不对?
如果你能够站在佛的功德,果地觉因地心我们来看待一切因缘的时候,你肯定是感恩的,这是必然的。大家有实践就一定有体会!
你一定会体会到这样一个普遍的感恩一切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把它当真嘛。你在一切现缘当中都能觉悟,你体会到了觉悟的喜悦,体会到了这个回归实相、回归本质的安乐,你就会感恩这个现缘啊。顺境逆境一如的感恩,所有的现缘你都会感恩,你都会把它视作是弥陀的加持。因为你抉择了这一切都是佛力住持,抉择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你就会把一切现有因缘都看成是弥陀的加持。
所以其实“法无自性”取决于你怎么看。以佛眼看,他就是佛;以凡夫眼看,他就是业障。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入心。佛法讲的这样一个法无自性、万法唯心,一定要入心,不要只是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其实是取决于你怎么去用它,完全在于你当下这个心怎么去用它。
所以学法关键是学怎么用心,而不是学理论。前面永真法师就提了,我们现在很多学佛人,他觉得祖师这些文字好、精美,理论讲的太美了、太了不起了!他就去学理论去了。其实佛法不是的,它所有的文字也好、所有的方法也好、所有的教诲也好,它是引导你去修行的,它是标月之指。你天天研究那个手指头,你不去看那个月亮,你不去奔着那个方向去实践,那就误入歧途了。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没有讲太深太广的理论概念,它就是一再地教你怎么去行,一再地在这个行门上下手,五念门含摄了一切行法。
善知识就是把这个五念门怎么细致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给我们开显,引导我们去念佛,引导我们怎么样细致地去念佛。在这里面,他讲得都是很清晰的,有方法,有体验,有一些善巧。
比方这里边谈到的,念佛很重要一点其实是感恩。接纳你的业习,接纳你的业分,所有的一些发生,你都不要执著于它好啊坏呀,守护这个好啊坏呀,这个不是你守护的地方。守护佛功德,守护佛眼看世间,守护这个感恩。
这个感恩不是说我造作——我一定要感恩,我一定要勉强自己要去感恩,它不是。它是因为你抉择了它是佛功德,一切都是三宝功德在承载着我们,不管你遇到什么,你都能够深深地去体会到佛力的不可思议。
只要你站在这个角度,你就能够体会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佛恩的浩荡,佛恩的不可思议啊!我们这么地庆幸,你会感谢你身边一切发生的事情。这就叫作往道上会,这就叫作忆佛念佛,这块儿大家要去体会。就是你这个念头,要善于从执著于业相的这个心,转变成守护佛愿,守护佛功德住持法界的这样一个缘起,这是念佛法门的关键,这是关键之关键。
你这个守护一旦稳定了,一旦专一了,一旦纯粹了,那由你心所展现出来的法界,它就彻底的不一样了。你就会展现一个佛的法界,展现了一个极乐世界的法界,展现一个接纳一切、包容一切、感恩一切的法界。你心就会体会到《往生论》里面讲到的柔软心,体会到这样一个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那就会得到佛法真实的自受用、真实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常常地去忆念三宝,常常地去忆念佛恩浩荡,而且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住持在、展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当中。所以佛不离我们的现行,佛法不离我们的生活。
你的生活,你生病了,你这个病是不是佛力住持?你敢不敢这样去认它?你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来体验它?你如果真能这样细腻地体验,你会真正受用这个病,你会在病缘当中体会到念佛的自在,体会到佛用这种方式加持你的意义,你会体会到它刚刚好——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众生,它如果不这样的话,我就不能念佛,所以它刚刚好就是佛力住持。
大家善于这样去体会。比方说你的事业,你钱都被别人骗光了,一无所有了,刚好你就念佛了;如果你依然是事业很顺利,你那个我执,你那个自我的标榜,你那个把世间当真,你不想出离,你能念佛吗?你这样想一想,你就会感恩这是佛的加持。
它怎么刚刚好我就因为这个因缘,我就能念佛了呢?我就遇到了佛法了呢?这其实都是法性在作用,都是佛无时不刻地在对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不间断的摄化,不间断的一种恩德的回施、恩德的载负,呈现在我们每一个现缘中。
这样去体会这个念佛法门,这时候就是易行;这样体会念佛法门,就会很容易心与佛相应。你就会感恩你生命当中出现的一切,感恩师长,感恩教法,感恩传承,感恩阿弥陀佛,以及感恩一切。
因为一切都是这个缘起的展现,无一法不在其中,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哪一个不是弥陀的示现呢?我们这样,我们在道场,我们就会感恩道场;我们在家里,我们就会感恩家庭……我们在哪儿,时时处处都会安心,就平等安心了嘛。你身边的道友,那都是你感恩的对境。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吧。有问题吗?
莲友提问:每个人性德都本具佛的功德,但是每次做事的时候,还要再祈求佛力加持。请师父在这个地方再开示一下。
明悉法师:
你这个问题刚才我在讲“性修不二”那个地方讲了,就是你这个问题啊,性德本具恰恰靠修德来彰显。
你这个修德你就要仰靠佛力,就要祈祷。如果你单谈性德不谈修德,那你还用祈祷干啥?你还用念佛干啥?就跟我刚才说的一模一样,你这个问题。
不单是把生命视作加持,你一切的事情都要视作加持。果地觉就是一真一切真,你一个现缘当中这么用了,你在一切现缘当中都要这么用,不是说有的事我用,有的事不用。生老病死,它都是宝藏。
莲友提问:什么是因地心?
明悉法师:因地心就是你当下这念心你去用它,你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因地心。
《弥陀要解闻记》导学第九讲
本讲内容:
导学9-1 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
导学9-2 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导学9-3 有没有念佛是步入净土法门的标志
《闻记》导学9-1
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57页-第60页)
所以世尊在这个经的收尾讲到:“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甚难”是真实说。真实到什么程度呢?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或者人、天、修罗等,你只要依着自己的知见、依着自己的修持作为等,你欲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一生成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读到《普贤行愿品》之类的文字,像文殊、普贤这样的大士亦要临终导归极乐,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很多人说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早已成佛了呀,都是倒驾慈航呀,对头的!如是大士若不导归极乐,一生显现成佛之事实是不可能的。
所以极乐世界又名“如来会”,就是诸佛海会之处。极乐者唯性修圆成圆现才能称为“极乐”,那菩萨国土、声闻国土不名“极乐”。许多人读过《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其中有这样一品来提示我们,所谓的极乐世界就是十方诸佛如来会集之处,或者说往生彼极乐世界就是十方如来会。除此之外其他的方式方法,在经典中的的确确难见难闻。当然许多人学过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学过什么唐密、台密、东密、藏密等,也有即身成佛的修法,但是我告诉你:这个成佛的方法是绝对的保证,是十方诸佛同一授手的保证,那个成佛的方法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学过。这是十方诸佛同一授手、此生必成佛道、必得不退的一个教法。或者这么说:普遍接引一切众生、无问自说的一个悲心的传递。他是广泛接引,不是对某一类成熟或不成熟的有情,他把一切众生的善根一时激活,这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修德力,是他完整的性修不二的作用力,展示在十方一切国土、一切众生面前。这个角度希望大家有一个听闻和思考,那我们在平时的念佛中、生活中去观察,所谓的妙观、胜观、乐观,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喜悦与安乐。
今天我们学这个文字,是它序分的内容,实际就是召唤我们,召唤我们什么呢?从诸大声闻阿罗汉——世尊的十六大弟子,第一弟子都是这个第一、那个第一,不管是神通第一、智慧第一、方便第一、密行第一……然后就是文殊这一类的菩萨们;再就是天、人,种种生命,实际就是九界众生。这个序分中的闻法众就是所摄众。这个序分就是来招呼大家步入这样一个圣殿、这样一个法殿,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教化区域中,来受此摄化。你要有向往,你要有依止,你要愿意解决这个性修不二——就是我们心地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完全挥泛出来,展示出它真正的自在、方便、究竟与圆融。你要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毫不受委屈地展示出来,显现极大方便地展示出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机制呢?这个教法就给我们这样的揭示。
所以欲在这个法中生信,唯有随顺果地觉来作我们举心动念的因地心,每一时刻的因地心!修行也好,观察也好,了解也好,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不要拿你那个识心——你那个所谓的知识,你那个理解与不理解,你说我开悟不开悟,在这个地方没用!你也不要对自己客气,一客气你就步入歧途,你认为你理解了,你有信心了,来一个打击、一个疾病、一个烦恼、一个痛苦、一个违缘,可能你的信心就一时涤荡一尽了。你清晰的时候说“我有信心”,可能一糊涂,一犯迷糊,你那个信心就不知道跑哪去了。
所以我们上面这个“自信”,从人人都有自性这个佛性的角度是可以生信的。但我们没有彰显出来,佛彰显出来了—佛把他的性德通过修德彰显出来了,我们照见了自心原本具足这样一个功德藏。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原来是我们自心的庄严啊!我们自心的庄严我们认不得。每一个有情这个性德是具足的,但是这个性具你从来没有展示出来。我们要把它展示出来!怎么展示出来呢?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彻底圆彰一切众生本具心性,所谓的全他即自,彰显自心庄严。这个本是自他不二的,因为性德是一如的,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性德的本家本国。
明悉法师:
我们今天继续学的内容讲到,“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是佛在宣說《阿弥陀经》最后的一个收尾,讲到这个法的难信。这个甚难,它是真实说,因为这个法是佛所亲证的功德,它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所以它是无问自说、难信之法。
那么,一切众生唯有随顺佛的功德才能够步入这样一个法界。靠自力的话,靠我们自己的信解力,自己的知识范畴的这种了解,他是无力触及的,这一点我们要认知到。所以,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凡夫有情,九界一切的有情,都要仰靠佛力,才能完成这样一个不退转的大事因缘。
包括这些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其实都在为我们示现导归极乐,或者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一种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种修行的展示。所以它也说明了这样一个法则,是一切教法的一个归宗结穴之法。
因为乃至等觉菩萨都要仰仗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其他的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以及凡夫众生呢。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成佛的究竟的一个法门。
既然是成佛的法门,那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圆满佛果,都是会一生得不退转,就经典里说“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这个“一生补处”就是一生补佛,所以说极乐世界也叫无量寿如来会,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不会再退转,那就都会成佛的,也就是佛都会给一切往生的众生的一个平等授记。
那我们遇到《阿弥陀经》,其实也相当于说,你遇到了佛给我们一切念佛人的一个平等授记。所以《阿弥陀经》里面就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你看,于彼国土他是必定往生,叫已生、今生、当生,那他也就是毕竟得不退转,所以往生彼国跟得不退转,它是同样一回事情,是于无上道终不退转的这样的一个无上大利的保证,而且是保证一切众生,不拣择地去保证一切众生,十方诸佛共同授手的一个保证。
《阿弥陀经》它有很大的一段篇幅就讲六方佛各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个其实就是六方佛也代表着十方佛,它用佛的广长舌相来给一切众生作证明,证明这样一个法门的作用力是真实不虚,是平等普摄,九界同归。
那它跟其他的一些教法讲到的这个“即身成佛”的教法,它其实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有一些教法它的确也是即身成佛的法门,但是它是有条件的,所谓的有条件就是有根性的要求、有师资的要求,所以它是密。
净土它是广泛的、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的、毫无保留的这样的一个保证,这一点我们认知到,我们才能够得大安心、得大安乐。否则,一旦有要求,我们就会有顾虑,就会有担心,就是你条件够不够啊?你修得好不好啊?你是不是那个根性啊?有没有师长、善知识摄受啊?就种种条件一旦有的话,我们就会有疑虑。
阿弥陀佛这个愿——平等普摄的这个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是没有条件的要求。没有条件的要求,不是说你就可以放逸,你可以随便不修、不学他也保证你,那不是佛法,佛法还是如是因如是果。
佛这边他能做到的,他已经圆满地做到了;他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对一切众生来说,给了一个究竟成佛的一个大方便。但是对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你要真实地去实践它。不是说佛他能把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接到极乐世界,那你就不用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你不用发愿也可以,你天天造恶也可以,那这个理解就是错的,你还是要依法去行,感应道交才能相应。佛他不是上帝,这一点大家知道。
接下来就讲佛陀的大弟子当中他各有第一,有的神通第一,有的智慧第一,有方便第一,密行第一……那这个第一也就是说明一点,其实十方诸佛他不会说哪一尊佛神通第一,哪一尊佛智慧第一,哪一尊佛方便第一;十方诸佛他是圆满了这个生命一切的性德的功德,全部地展示出来才是究竟的佛陀,才是圆满的。
所以其实十方诸佛他的功德是平等的,同证一法身嘛。但佛佛道同,他摄化众生的方便有所不同。从这个方便来说,阿弥陀佛这个方便是方便中第一方便。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有一点差别,就是本愿所摄受众生的方便来说,阿弥陀佛他有他更加——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更加对机和易行的这个特点。
这个其实也是十方诸佛的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十方诸佛的共同愿望跟阿弥陀佛的愿望,它都是最大化地去利益有情。只是说阿弥陀佛他与我们娑婆国土特别有缘,他也是把十方诸佛的愿望总集在一起了,他通过因地二百一十亿国土的观察和五大劫的思维,他会总结十方诸佛一切的愿,浓摄在了他的四十八愿中,用这一尊佛的愿望把所有的佛,二百一十亿国土的那些佛的愿都满了,所以他称为大愿王。
王,所谓的大愿王,就是佛他这样一个愿可以代表十方诸佛一切的愿。就是我们念一尊佛,也相当于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有一个抉择,唯一的抉择。不要去觉得念一尊佛会不会有缺欠,其他的佛你没念,他的功德会不会与你相应呢?其实是会的,是可以相应的。这个也就是净土传承它的一个特质。
所以说我们这样的一种信心,它其实不是说你用你的识心所建立的一个信心。这一段还是在讲这个“信”,其实这个信是来自于对佛陀功德的一个抉择,佛陀功德的一个随顺,在佛果地觉为地因心这样的一种实践和体验上,来超越我们凡夫的知识的局限,从这个角度来谈这个信。
人人都有这个自性,这个自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此为缘起来建立对佛法的信心。佛把它通过修德来彰显出来这样一个性德。而这个性德就是自心具足的一个功德藏,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原来是我们自心的庄严,全他即自,自他不二,所以说极乐世界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
《闻记》导学09-2
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0页-第62页)
你要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是没问题的,所谓的顺性生起信心没有问题。诸佛如来有清净的法性没有问题。我们一切凡夫从来都没有离开这个清净的法性。你可以生信,极乐世界是你的本家本国,你要认得呀!他不过把它显出来了,你没显出来呀,没显出来你就“南无”,你就皈命;你一皈命,你自性的心智就彰显出来了。本来是不二的,它没办法二。
所以导引一切众生回归极乐并不是佛的私心,也不是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佛的专利,他不过就是给你制造个镜子,让你照见自己的样子罢了。什么样子呢?性德圆融的样子,清净的样子,无碍的样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就是让一切众生照见自己、认知自己生命意识一个究竟样子的方便。你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这个信心可能会有一些方便。那到底能信到什么程度呢?就在我们这个性德的认知问题与修德差异的认知问题上了!性德无别这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内容,修德的差异——你认不认,它都在差异着、表达着。各个单体都有差异,这个差异放在这个地方了!
所以极乐世界是众生的本家本国——这就是信心!你要信得及本家本国,那你就是回家。我们知道念佛回家这个事情, 再“南无阿弥陀佛”也就简单了。“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回家的意思。回什么家呢?性修不二的家,生命究竟清净、究竟圆满、究竟无碍的家,我们内心世界极为向往而不知的家。人们都在追求、追求、追求……无量无边的追求,每一个生命都有个愿望、向往、想法等等,但这个地方是极为清净、极为真实、极为圆满、极为究竟的一个回归。
这个地方世尊不必要设计陷阱,不必要设计欺诳众生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性德的本质在这儿放着呢!所以历代祖师在这个地方彻底地、不断地诠释这样的内容,善知识们不断地表达这个性修的差异,性修的本质。佛陀怎么把本质给圆融在一起了?就是所谓的顺性发愿、顺性起修、顺性圆满的事实。我们众生业分是违性的,就是没办法把性德彰显出来,因为没有去顺性地立愿、顺性地作为,也就没有顺性的结果。我们只是顺着业力的差异,在不同的业力差异中不断地坚固自业,不断地取取舍舍。
所以说在这个地方想认识清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通过文字的支持、经典的支持、自己实践的支持,慢慢了解“性修不二”原来是一切众生心地向往的一个真实功德所在。它真实在什么地方呢?究竟,圆满,没有障碍。我们平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向往。
明悉法师:
这一段重点就是在讲性修不二这个事实。
这个性修不二,这个名词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东西?所谓性德,就是我们心的本质;所谓修德,就是这个心的本质它要彰显出来,它需要在一个因缘上、在作为上、在功德的这样一个呈现上,它需要有修德来圆满。
这个地方,我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性德它是平等的,性德是一如的,性德是不增不减的,性德是无论你修不修它都不会有增减的。
它虽然本质没有增减,但它在作用上是有彰显与不彰显的这个差别。十方诸佛就是彻底地把这个性德的一切功德全部彰显出来了,那就称为佛陀;而众生就是他性德完全埋没了,埋没于无始的烦恼和颠倒的二元知见,被遮蔽了,那就成为众生。所以,众生与佛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别,但在修德上有差别,在因缘显现上有差别,在这个作用力上有差别。
我们凡夫众生最可怜之处就在于此,就是冤枉地受苦。受这种生死的大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彰显这个性德,而让它一直埋没着,没有顺性起修、顺性立愿、顺性地作为,都是违性的作为。
这样一个基本的知见我们要有,你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知见认知下,我们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愿望,就是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嘛,我们不再违性地作为了,我们从此以后要顺性地去作为,顺性去立愿。
那你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发心,我们才会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向往,我们才会有生命圆满的一个向往、清净圆满无碍的这样一个回归的向往,就是“流浪得太久了,我们想回家”。我们在生死当中,这么多的苦,生生世世地受这些苦,流浪在三界当中,一会儿做人,一会儿做狗,一会儿做地狱,一会儿做畜生,各种的流转,其实不知道何处是家乡,也不知道哪里是依止,就是在一种极度的迷茫、极度的彷徨、犹豫、徘徊的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
在苦海当中,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他都有这个性德,所以其实每一个众生最究竟的愿望都是想要回到这个生命的本质上来,每一个众生最真实最究竟的愿望其实都想回到这个本家本国,回到这个极乐世界。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
其实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想得到安稳的,不想回到生命的源头上来的,没有一个生命它是希望受苦的。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跟我们生命是最亲切的一个展现,最亲切、最贴切于我们生命本质的这样一个究竟的皈依处。
我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认知,我们再念阿弥陀佛,你就会觉得亲切,你就觉得它是你分内的事,它就是回家的意思。这里面不用去刻意造作一个信心,或者说我一定要信什么,实际上它就是生命的本质而已,就是生命一个自然而然的回归而已,它是百川归海,顺性的这样的一种认知、回归的事实。
这样我们来看净土这个法门,其实它也没有什么高妙的,它也不是一个心外的东西,它是自然而然,是你心本来应该这样子的。我们一切众生其实本来都应该去念佛,本来都应该去回到极乐世界,回到这个性修不二的究竟的安乐处。
那这样的话,其实佛是真实语、真实言,你就不可能再有什么怀疑的。因为佛他就是彰显我们性修不二这样一个真实功德的呈现,也是我们内心本具的这样一个功德的显现而已,一个彰显而已。
我们一切众生其实心地都有与佛没有差别的这样的一种庄严相,只是阿弥陀佛他替我们展示出来了,阿弥陀佛他把我们一切众生的心最究竟的那样一个功德藏,他给开显出来了,他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借着这个因缘能够看到一切众生自心本有的、究竟的真实样貌,就好比像一面镜子一样,借着这个因缘一照,就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这个时候,我们跟佛其实是很亲切的,它是没有隔阂的,它是没有隔阂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实际上是我们心地中的一尊佛,是我们心地最深处的那个功德藏的一个彰显。那你这样念佛,那不是弥陀念弥陀吗?
那你说,既然我心地本具,我还要念阿弥陀佛干啥?你不借着这个因缘,你是永远开显不出来的。你必须要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借助这样一个强缘才能回头,才能看到我们本具的心,能回归这个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性修不二,它不能落一边。
不能只说性德不谈修德,那就偏到一边了,那你就会狂,就觉得我也是佛、我干嘛还要念佛、头上安头,这是一种狂妄,狂人。
那我们如果只谈修德,我们不知道性德与修德是不二,那我们的这种卑微的心——修德永远不如佛,佛修德圆满、我修德啥也没有,无量劫来都是违性造业,那我们就永远是一种卑微的、一个自轻自怜的、一个无法在一切实相面前坦荡承担的这种心态,那就容易偏到一种像信上帝的那种方式来信佛。上帝比我们高得多,他是能创造宇宙万物,我们会用这种心态来投射,觉得佛的修德我们永远也赶不上,我们只能永远仰靠它。
其实所谓的性修不二,它是一个究竟的圆满的实相的一种认知和回归,这是佛法。佛法讲性修不二,佛法的中道、实相见才是最究竟了义的。所以大家在这儿对净土法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偏颇,要有正知见。
所以经常说性修不二、性修不二,不要只是留于口头,要真正地这样去认知到它的内涵。那你这样念佛,其实你就是不会心外求法,这样念佛你也不会掉到断灭中,不会觉得“既然我都是佛了,还要念佛干啥”,这其实是一种狂妄和在事相上的断灭。
这个性修不二,要有这样的一个认识。
《闻记》导学09-3
有没有念佛是步入净土法门的标志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2页-第66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我们刚才恭听了法师精彩的开示。法师开示我们在对净土法门建立信心上,要有 “性修不二”这样一个概念,通过佛的果地觉、佛的功德来开发我们的自性,让我们能够彰显自性,能够毫不保留、毫不委屈地展示自性,这样我们自性的力量会在佛功德的加持下壮大、彰显,我们才会有更大的信心。
那么刚才在学习《弥陀要解》的文字当中,我们发现像蕅益大师、智者大师这样的祖师,他的文字非常优美,他的理论体系也非常完美,我们读着是一种享受。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步入一个误区:就是我们的关注力会投注在文字上,在理论上我们总是在赞叹、在仰慕,“这个祖师好厉害呀!这个祖师的论述真好啊!祖师把这个义理阐述得如此完美啊!”但其实我们修学根本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烦恼问题,达到和佛陀同样觉悟的境界。
这就是禅门说的“标月”——手指和月亮的问题。平常在我们学习佛教理论的过程中,可能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追逐着佛法的理论体系,忘记了法师开示的“念佛就是回家”,忘记了自性本具和佛性无二这样一个根本。
我们在这里恭请法师:就是在修学当中,我们是通过佛教理论慢慢地引导自己去建立信仰走下去;还是以法师刚才开示的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让自身首先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站在与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上,去学习佛法的理论。首先自己站得高,知道自己的本性,这样来学习祖师的言教,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还是说我们只关注在祖师这种圆满的佛法理论体系当中。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建立信心、为了修行,但我们可能会迷恋于佛法这个完美的理论体系,而忘记最根本的回家之路。在这方面,我们恭请法师以自身多年修学的体悟,来给我们作开示。阿弥陀佛!欢迎法师!
慈法法师:
念佛这个法门,它比较简单,就是“念佛——法门”,念佛就是这个法门的一扇门,出入自在。那么我们有没有念佛,是能不能步入这个法门的一个标志。
你说以什么样的心念佛呢?可能这个念佛要有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是所谓的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这个专念,或者说发无上心——像《无量寿经》中讲三辈往生咸以无上菩提心来作为起步,实际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没有果地觉来作因地心,你这个凡夫心念佛,你只能是熏修了。就像刚才提这个问题,这么说是渐次修持——我们一点点地串习熏修,像香一样慢慢地熏染,使我们心灵一个感知、一个感知……这样行不行呢?那我们以前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亦是这样说。这个地方是需要漫长的修持的。因为众生心分的回归,是所谓的众生心忆佛念佛,要是不了解众生心分的回归,坚持众生心分相续去念佛,这个利益就更遥远了。
现在我们念佛人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于众生心分——就是我们的业报心分、分别意识执著,现前一些状态的坚固守护,一个是当真,一个是守护。众生心分相续——嘴巴在念佛,但是心分中相续的东西不是忆佛念佛。这个地方就会出现一个修行上的背道而驰。因为他的心分中还是业力感知:我今天感觉到身体很健康;我今天感觉到心情很愉快;我今天感觉到什么都很顺畅。这可能是学佛学对了,可能是有意义的。把这种见闻觉知的觉知,当成了自己念佛的成果。那又有事情来了:被人误解了,被人骂辱了,被人找麻烦了,身体不适了,事业家庭出现障碍了……我这念佛又出问题了!念佛怎么不起作用呢?我念了若干佛了,我老伴怎么会有病呢?我修行这么多年了,家里怎么总不顺畅呢?有的人跟我说:我也学佛了,我怎么没发财呢?有的出家师父说:我出家这么多年,一心修行,我怎么落到这个下场呢?什么下场——你看我病了没人照顾啊!没人理解啊!没人爱护啊!没人关心啊!或者自身感觉应该越修行越像金刚不坏一样。尤其是念佛呀,对不对?佛的果地觉什么都具足呀,对不对?这一算账,一对比,感恩心全然找不到了,实践法则的欢喜心全然找不到了,只留下了怨恨迷失。甚至信仰都会退失,说不修了不修了……很普遍呀!
那你说我们念佛为什么呢?我们要先接受我们这个生老病死啊!我们不接受生老病死,我们不感恩生老病死,我们的感恩心就没法生起来。我们就自己本分的业相中、本位的业相中,要生起感激,对父母感激、对天地感激、对社会感激、对师长感激。你这个感恩心成熟了,你忆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那你怨恨自身的生老病死,怨恨家庭,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当然有的人到佛教圈子里怨恨佛教。全然就是个怨恨的心,没有其他的。很普遍呀!我们刚来到寺庙,什么都好,出家也好,居士也好,真好啊!这报国寺好啊!有山有水,还有土地种,还有红苕吃,对吧?但吃久了,不行吧?胃酸吧?干活干久了,有想法了,这么累呀!第一天扫地很愉快,第二天扫地感觉还行,第三天、第四天……第一年、第二年……会不会呢?我们要是跟着业习走,就会这样子;我们要是真正地忆佛念佛,那我们只有感激呀!我们会感激生老病死,感激环境,感激三宝,感激寺院道场,感激僧众,感激一切莲友!要不然我们只有怨——累啊、苦啊、不被人理解啊、相互有隔阂啊……所以众生业分的心理就是迷失负累。我们真正地用众生心去忆佛念佛,看看佛的慈悲、佛的善巧、佛的作为,我们那样去回归,就越修越不可思议!这是渐次修持的理念。
明悉法师:
这段开示关键就是说,步入这个法门它其实是有两种角度。
一种角度,从自己的众生的业分这边起修,就是大家很习惯的这种方式。我们人都习惯自己的状态——自己好不好、自己有多大变化、积累了多少,这是我们非常习惯的,然后不断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状态越变越好。这样的一种方式它称为渐次修行,就是从业分积累的方式。
净土这个教法,其实它如果这样修起来就比较负累,也比较难,它也不是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的本怀,他其实不想让我们这么的辛苦,才建立了净土这个易行法门。如果净土也是这样,它易行就展现不出来了。
净土恰恰不是从众生业分这个地方下手,是它的一个命脉。净土的命脉其实是从什么呢?是超越众生业分,是不执着众生业分,是以佛的功德作为因地心来觉悟你的众生业分。它是从这个角度来下手的,这个称为念佛,这个称为念佛。
那如果说从自己众生的业分这边作为你的守护的话,其实就是你嘴上是念佛,但内心与佛的功德很难相应。因为你一直盯着都是自己的业,第一个是把它当真,第二个就是守护它,对不对?
所以其实知见很重要。你修一个法,对这个法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怎么行;你依什么样的见地,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发心;有什么样的发心,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持;有什么样的行持,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果不虚,对不对?
所以我们要回到那个源头上,就是你的发心,你在什么样的一个认知下来发心。所以我们现在就一再地提,在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认知上来发心,那它就会超越我们对业相的执著,会超越这部分难行的一个障碍。
这样切换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境遇,看我们的业相,我们都会生起感恩,而不是说要好的、不要不好的。如果说你只要好的、不要不好的,其实你的抱怨是不可能停止的。这里面举了很多例子,修到最后生病了,修到最后不顺了,就抱怨了“佛法不管用啊”,对不对?
如果你能够站在佛的功德,果地觉因地心我们来看待一切因缘的时候,你肯定是感恩的,这是必然的。大家有实践就一定有体会!
你一定会体会到这样一个普遍的感恩一切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把它当真嘛。你在一切现缘当中都能觉悟,你体会到了觉悟的喜悦,体会到了这个回归实相、回归本质的安乐,你就会感恩这个现缘啊。顺境逆境一如的感恩,所有的现缘你都会感恩,你都会把它视作是弥陀的加持。因为你抉择了这一切都是佛力住持,抉择了果地觉为因地心,你就会把一切现有因缘都看成是弥陀的加持。
所以其实“法无自性”取决于你怎么看。以佛眼看,他就是佛;以凡夫眼看,他就是业障。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入心。佛法讲的这样一个法无自性、万法唯心,一定要入心,不要只是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其实是取决于你怎么去用它,完全在于你当下这个心怎么去用它。
所以学法关键是学怎么用心,而不是学理论。前面永真法师就提了,我们现在很多学佛人,他觉得祖师这些文字好、精美,理论讲的太美了、太了不起了!他就去学理论去了。其实佛法不是的,它所有的文字也好、所有的方法也好、所有的教诲也好,它是引导你去修行的,它是标月之指。你天天研究那个手指头,你不去看那个月亮,你不去奔着那个方向去实践,那就误入歧途了。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没有讲太深太广的理论概念,它就是一再地教你怎么去行,一再地在这个行门上下手,五念门含摄了一切行法。
善知识就是把这个五念门怎么细致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给我们开显,引导我们去念佛,引导我们怎么样细致地去念佛。在这里面,他讲得都是很清晰的,有方法,有体验,有一些善巧。
比方这里边谈到的,念佛很重要一点其实是感恩。接纳你的业习,接纳你的业分,所有的一些发生,你都不要执著于它好啊坏呀,守护这个好啊坏呀,这个不是你守护的地方。守护佛功德,守护佛眼看世间,守护这个感恩。
这个感恩不是说我造作——我一定要感恩,我一定要勉强自己要去感恩,它不是。它是因为你抉择了它是佛功德,一切都是三宝功德在承载着我们,不管你遇到什么,你都能够深深地去体会到佛力的不可思议。
只要你站在这个角度,你就能够体会到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佛恩的浩荡,佛恩的不可思议啊!我们这么地庆幸,你会感谢你身边一切发生的事情。这就叫作往道上会,这就叫作忆佛念佛,这块儿大家要去体会。就是你这个念头,要善于从执著于业相的这个心,转变成守护佛愿,守护佛功德住持法界的这样一个缘起,这是念佛法门的关键,这是关键之关键。
你这个守护一旦稳定了,一旦专一了,一旦纯粹了,那由你心所展现出来的法界,它就彻底的不一样了。你就会展现一个佛的法界,展现了一个极乐世界的法界,展现一个接纳一切、包容一切、感恩一切的法界。你心就会体会到《往生论》里面讲到的柔软心,体会到这样一个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那就会得到佛法真实的自受用、真实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常常地去忆念三宝,常常地去忆念佛恩浩荡,而且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住持在、展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当中。所以佛不离我们的现行,佛法不离我们的生活。
你的生活,你生病了,你这个病是不是佛力住持?你敢不敢这样去认它?你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来体验它?你如果真能这样细腻地体验,你会真正受用这个病,你会在病缘当中体会到念佛的自在,体会到佛用这种方式加持你的意义,你会体会到它刚刚好——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众生,它如果不这样的话,我就不能念佛,所以它刚刚好就是佛力住持。
大家善于这样去体会。比方说你的事业,你钱都被别人骗光了,一无所有了,刚好你就念佛了;如果你依然是事业很顺利,你那个我执,你那个自我的标榜,你那个把世间当真,你不想出离,你能念佛吗?你这样想一想,你就会感恩这是佛的加持。
它怎么刚刚好我就因为这个因缘,我就能念佛了呢?我就遇到了佛法了呢?这其实都是法性在作用,都是佛无时不刻地在对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不间断的摄化,不间断的一种恩德的回施、恩德的载负,呈现在我们每一个现缘中。
这样去体会这个念佛法门,这时候就是易行;这样体会念佛法门,就会很容易心与佛相应。你就会感恩你生命当中出现的一切,感恩师长,感恩教法,感恩传承,感恩阿弥陀佛,以及感恩一切。
因为一切都是这个缘起的展现,无一法不在其中,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哪一个不是弥陀的示现呢?我们这样,我们在道场,我们就会感恩道场;我们在家里,我们就会感恩家庭……我们在哪儿,时时处处都会安心,就平等安心了嘛。你身边的道友,那都是你感恩的对境。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吧。有问题吗?
莲友提问:每个人性德都本具佛的功德,但是每次做事的时候,还要再祈求佛力加持。请师父在这个地方再开示一下。
明悉法师:
你这个问题刚才我在讲“性修不二”那个地方讲了,就是你这个问题啊,性德本具恰恰靠修德来彰显。
你这个修德你就要仰靠佛力,就要祈祷。如果你单谈性德不谈修德,那你还用祈祷干啥?你还用念佛干啥?就跟我刚才说的一模一样,你这个问题。
不单是把生命视作加持,你一切的事情都要视作加持。果地觉就是一真一切真,你一个现缘当中这么用了,你在一切现缘当中都要这么用,不是说有的事我用,有的事不用。生老病死,它都是宝藏。
莲友提问:什么是因地心?
明悉法师:因地心就是你当下这念心你去用它,你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因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