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15-1 契入佛的本怀,生起无量的信心
导学15-2 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功德
导学15-3 主伴与结示之释义
导学15-4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闻记》导学15-1
契入佛的本怀,生起无量的信心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12页-第115页)
「第四讲」
本具光寿无诤誓开示时间:2016年3月13日 开示地点:四川乐至报国寺
「督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学习《阿弥陀经要解》的第五天。我们昨天学习了《弥陀要解》的第三部分。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大家都很精进,法喜充满。我们主讲的法师前几天有点感冒,我看法师回到寮房的时候,有感冒的示现,但是只要一坐上这个讲台,那就是法音宣流,忘记所有的身心不适,给大家精彩的开示,给大家播洒甘露。这几天一直跟在法师身边的我很受感动,很为法师这种弘法的精神所摄受。
另一方面我们常住护持道场,成就这次讲经的法会。常住的法师们、护工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特别是我们的住持和尚,非常的谦卑,非常的低调,心胸宽广,大开山门,广纳一切。我们在乐至报国寺,也就是在极乐世界有这么一个讲堂,有这么一个盛事,恭请法师在这里开讲,是无上的因缘!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恭敬心、至诚心、稀有难得的心、感恩的心,来放下我们的身心世界,来闻法,来修学。
我们昨天学习到第三部分正宗分的一部分,关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通过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种种描述,通过法师的精彩开示,令我们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
我们昨天说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法师在昨天的开示中反复强调这一点。那我们在娑婆秽土,怎么样能够安心,怎么样能够以我们的凡夫心接纳到、体证到阿弥陀佛无上的清凉、悲愿,怎么样能够感受到极乐世界的欢喜,所谓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
昨天法师给我们开示,我也问大家有没有安心。大家都说安心了。我们要是安心的话,就是唯佛是念,直接体证,全体接纳阿弥陀佛的性德庄严。因为我们凡夫总是局限于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自己给自己编织一张网。就像法师开示的,我们总是在想,我们要怎么样,我们希望打造什么样一个目的、结果。那我们为自己的一切造作都是业力的一种显现,都是自设的一种障碍。
法师在最后回答问题时指出,我们的发心在哪里?我们的定位在哪里?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其实我们很多烦恼、障碍的根源是因为有一个坚固的自我,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很强的习惯性的业力在相续。法师开示说,我们的业力相续是多生累劫形成的习惯,那么怎样去处理这个问题?法师说我们要体认到业力业相本空,它本身的虚幻不实性。以佛的愿力,以佛的慈悲,以佛圆满的报德来唤醒我们本具的性德。我们的性德是圆满具足的,我们在修学当中肯定需要一些方法,但是从根源上来说,法师告诉我们:性修是不二的。我们往往会把性和修隔离开来。我们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但是总想修一个什么东西,修出一个什么法来。法师的开示入木三分:性修不二!这都是我们修学当中非常核心的问题,是核心的下手处!包括法师提出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都是辅助我们直接契入佛的本怀。用禅门的话来说,直指人心,当下即是,全他即自。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去体味,慢慢去消化。
蕅益大师造《弥陀要解》的悲心,也是为了让我们契入佛的本怀,生起无量的信心,当下能够安心。我们法师的开示,也是法师悲心的流露。其实从开学到现在,法师一直在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令大家当下体认到、接纳到、回归到佛的信心上来。我们不需要任何障碍,不需要任何隔阂,直探我们的本性,直达本源。
阿弥陀佛,这是我的一个感受。下面我们就接着学习《弥陀要解》第四部分。有请隆实法师,阿弥陀佛!
「辅讲」隆实法师:
各位同修好!请大家翻到《弥陀要解》第二十五页。我们今天从“(辛)二化无情声”这里开始。还是我来念,大家可以小声地或者默默跟随。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徧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来学这段《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文字。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句在讲极乐世界它的有情和无情共同宣扬妙法,“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其实全体都是阿弥陀佛的显现。
阿弥陀佛他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所化现了情和无情,共同宣说四教道品,就是无量的法门。那让众生闻者,随他所喜好、他的根性不同,都能令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也就是极乐世界全体都是一个道场,全体是一个心性所展现出来的不可思议微妙境界,一切都是顺性的展现,没有一丝一毫违性的造作、违性的不相应的这种显现,它称为极乐。
那从众生闻法开启心性的功德这样来说,就是从悉檀而获益。悉檀就是佛说法的普遍的法布施,众生闻到这样的法布施呢,他“大踊遍身”,就是法喜充满。那我们当下在此刻此时来听闻这个弥陀教法,我们同样也获得这种四悉檀义,也就是所谓的依正二报的功德它也不离我们当下。
那我们这样听闻的过程中,大踊充遍身,就是法喜充满,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欢喜益”。
那如果我们听闻的当下,我们跟三宝的“气分”相接,就是说我们融入到三宝的功德中,那它就会引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佛的功德引发起的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就是佛的果地功德唤醒、印契当下的因地心,它就是与三宝的“气分”相接,它就是接通了,就是感应了、相应了。那就是“生善益”,会生起最殊胜的善心,就是念佛的心、念佛的愿,这个是“生善益”。
那么接下来由于我们心念于佛,由于我们闻法,由于我们与无诤的和合义相应,它就能泯除烦恼,超越一切烦恼的这样一个束缚,就是我们常说的念佛就能不念业,对吧?就可以与一切现行无诤,那它其实就是“破恶益”,就是破除众生轮回之因,破除九界杂染之因,建立这个最清净的圆满的往生之因,也就是佛果地觉为因。这样,它就是那个破恶之益。
最后说证悟一体三宝,“入理益也”。所谓的证悟一体三宝,也就是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开启自心本具之无量光寿,这就叫证悟一体三宝。
所以这样一个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它当下具足这个四益。这个“益”是利益的意思。
接下来说“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重重结示”,就是每说一段佛就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成就,都是佛果地所成就的一切种智所显现。
那它同时也是“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它既是佛的功德,也是我们一念心本具的功德,这个叫作“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现”。因为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性德一如。
所以阿弥陀佛所成就的这个功德,也是我一念心本具,它就“互为影质”。所谓的互为影质,就是互为这种感应的因缘,弥陀念弥陀嘛,以我具佛的心,念我心具的佛。从具佛的心这边说呢,就是我心本具自性弥陀;而念我心具之佛,就是念这样已经成就的一尊果德圆满的佛。这叫互为影质,弥陀念弥陀,古弥陀念今弥陀,今弥陀念古弥陀。
“如众灯明,各徧似一。”就像一个房间里有无量盏灯,都通明,光明遍照,那整个房间充满着光明,好像是一个整体一样。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体的理性就是事相,全体的事相就是理性。“理”就是众生本具这个性德,“事相”就是依正庄严,所以全体的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的性德,全体的修德就是我们的性德,这叫性修不二,叫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这个要长思啊,叫“长思矣”。
所以说我们念佛人呢,他不是心外求法,他不是心外去靠一个救世主来救我。当然我们随顺弥陀大愿,大愿有救度我们之意,但是这个事相上的救度,这个愿力的超拔,它其实彰显的是自心本具的功德,因为这个是不二的。
如果你这一点不认知到的话,我们离了极乐净土而别谈唯心净土,这个就是蕅祖在批评当时一些修禅的人他们否定极乐净土而偏谈唯心净土,然后蕅祖就说“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就是一种偏空嘛,知见不够圆满。
好,那这样的精彩的开示其实处处都是贯通果觉因心的这样一个实相义,这样一个极乐世界的真实义,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闻记》导学15-2
无量光无量寿的正报功德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15页-第117页)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己)今初。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明悉法师:
我们看这一段,“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开始讲正报的功德了,正报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他的名,为什么叫阿弥陀呢?这里面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就是“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它其实是无量的意思,这个无量其实是无法言说的,但是我们释迦本师用光、寿两种无量来收尽一切的无量。
也就是,实际阿弥陀佛他不光是说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他是一切皆无量——神通也无量,智慧也无量,慈悲也无量,方便也无量……种种种种皆无量,但是他用光、寿二义来收尽所有的无量。
光就是横遍十方,寿就是竖穷三际。一个是从空间上来讲,一个是从时间上来讲,勉强这么说吧,用现代人的语言。光,就是横遍十方,在一切空间它都遍及,能够照耀,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横遍一切;寿命,就是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它都是无量的。
这个横竖交彻就是法界体,法界体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体。
所以说阿弥陀佛他的身和土的这样一个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来作弥陀的名号,所以说弥陀的名号他也是众生本具的性体——理性。
这一块儿蛮有意思。这个横竖交彻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实际上就是整个法界的本体,法界的理体。那整个法界的理体,就是我们众生本觉的理性,本觉理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这一念心。
那我们要这么认知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啊?这样来看待这样一句名号的功德,你是不是觉得阿弥陀佛离我们很亲切呀,距此不远啊?他实际上就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或者说他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一个彰显而已,一个彻底功德的彰显而已。
那佛就在我心中啊,极乐世界就在我心中啊!我这个心周遍十方法界。那你这样往生,不就是往生自己的本家本国吗?往生到哪里去呢?就是自己的本家本国。那你的本家本国,它从因缘上显现上来说,不就是这个经典里描述的“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我们的生命本来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不认知我们的生命如此庄严、如此富贵、如此圆满、如此清净,我们就冤枉地受这个轮回之苦。我们误以为我们是张三、是李四,我们的家在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年我们出生那个地方是我们的家,其实这个是我们错误了、颠倒了、迷失了。
错把他乡当故乡,在这个轮回、无明所变现的幻现的魔乡当成了故乡,善导大师说“魔乡不可留”啊。就是我们实际上轮回当中是魔的家乡,我们其实在轮回当中都是魔的眷属。哎呀,其实很可怜,很可悲的。
但是阿弥陀佛不舍我们,我们的本师不舍我们,他们垂慈接引,唤醒我们,示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给我们指示家乡在哪里,我们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我们应该发愿,应该回家。所以《阿弥陀经》里面我们的教主苦口婆心说汝等“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个“应当发愿”实际上就是应该回家了,不要再流浪了,应该去认知我们的本来面目,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人人本具弥陀。
通过念佛来唤醒自性之本具,这样就叫作“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就是它是一个和合相应、回归印契的过程,它不是心外求法,不是说等着临终才怎么样。它其实是一个回归,“一念相应一念佛”,当下念佛,当下相应,当下圆满,当下清净,当下印契,当下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叫阿弥陀——“是故号为阿弥陀”。
你看这里讲的是不是很究竟?是不是当下就是极乐呀?是不是当下往生?所以谁说信愿行它是自力、是临终啊?是后人的误解。蕅祖这地方讲的都是当下,都是即心即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那好,接下来“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直接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叫阿弥陀。
先说他的光明,这个光明其实就是心性的寂而常照的一种作用。佛他彻证这个心性无量之体,佛其实就圆满地觉悟了自心嘛,就是佛了。彻证了这个心体,所以他就光明无有限量。
其实一切诸佛他们都彻证了这个心体,对不对?一切诸佛都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一切诸佛都可以名无量光。只是说阿弥陀佛他因中立的愿不同,他随因中所立这个愿,他就别名无量光。
那他这样一个无量光阿弥陀,他跟十方诸佛其实从法身和报身来讲,都是佛佛道同的。十方诸佛的法身也无量,光明报身也无量,所以这个都是佛佛道同,唯有应化身阿弥陀佛超胜于十方诸佛。《无量寿经》里面说,或有佛光照于一尺,或照十由旬,或照百由旬,或照一佛世界,或照百佛世界,这个讲的是应化身,应化身;唯有阿弥陀佛光明彻照十方世界,所以他号无量光、无量寿,号阿弥陀。
那这一块呢,就是阿弥陀佛他因中所发之愿不同,所以果地所呈现的光明所照应化身、光明所照的国度不同。阿弥陀佛与我们众生因缘深,所以他佛光能照耀到我们这个世间,令这个世间都能够与它相应。
这先说的是光明无量,下面说寿命无量。
寿命无量,就是经文说“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不光佛的寿命无量,他的人民寿命也是无量。
因为阿弥陀佛彻证了这个心性无量之体,所谓心性无量之体,心性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是湛寂常恒、无始无终,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性都是无量寿,所以法身寿命它是没有始终的。报身寿命是有始无终,就是成佛,他有成的那一刻,成了之后,他就永远都是报身佛,不会再有变异。所以法身、报身他寿命都是无量的。但应化身不一样,应化身阿弥陀佛,他的应化身是无量寿命。那像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他不是无量寿,对吧?他应化显现这一期,八十岁就取灭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有不同。
下面说到人民,“其人民”,就是从等觉菩萨一直到凡夫都叫人民。那佛的寿命和他的人民的寿命皆是无量。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什么叫“本众生建立”呢?就是众生心的本质、本体与佛平等,依这个性德而建立的。
“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就是这个佛的功德、佛的名号的功德,能够令我们持名的众生回到这个心性的本体上来,那他所成就的事实就是与佛无二无别。我们经常说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与佛无二无别,它这里面讲出了它这个原因所在。它这样的一个契合其实就是我们由于称名回归心性本具的这个事实,就能够令持名者与佛同寿无异,与佛寿命同佛无异。
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也是往生到十方一切的佛国,见阿弥陀佛也见十方的诸佛,我们自度的同时也能普利一切,这个就是无量寿义。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他们都是一生补佛,一生补处就是一生必定成佛,不再经历来生,这一生就必定成佛了。
所以“当知离却(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这样一个净土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要去思维啊,要去观察啊,我们心性这样的不可思议,佛的功德这样的不可思议。
离开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功德,我们怎么能开显我们这么不可思议的心性呢?怎么可能开显呢?所以唯有弥陀的大愿、导师的愿行、名号的功德。我们幸闻弥陀具足名啊,才能彰显自心的圆满,才能得以究竟安心。乃是万幸中之万幸,难得难闻,要好好地思维!
《闻记》导学15-3
主伴与结示之释义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17页-第118页)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明悉法师:
这段经文是“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这段在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他是今现在说法、正在说法的一尊佛,他不是说已经灭度了或者说未来还没有成的一尊,他就是正在说法,成佛已来于今十劫。也普劝我们“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就是劝导要珍惜这个因缘正当事实这样的一个说法。
那么“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极乐世界是一个大乘的国土,其实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所谓的阿罗汉,他们都是回心向菩提、回小向大的这样的假名罗汉,其实他已经是成就了这样一个菩提心。
所以“他方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所谓的“定性二乘”是什么?就是其他世界里面的已经决定在小乘法当中取灭,或者是以小乘法为他们的所依、没有发菩提心,这样他们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那只有什么呢?只有他曾经先学的是小乘,到后来转向了发菩提心,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这样才能往生彼国。
所以说往生之正因,它往生之正因如果你只是发一个自利心,你与往生之正因不相应,他也不会去念佛,也不会去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在这点也知道,我们修行净土其实它这个三种菩提门很重要。为什么净土要依经论来修学呢?尤其是实践上要以五念门来实践,因为五念门它是自他二利圆满的一个实践方法。
尤其是三种菩提门和避免三种违菩提门的那样一个阐述,其实讲的就是不要落在一个为自求上,不要落在一个自己要得解脱利益的这个小小的发心,要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样其实它是一个净土的发心。所以说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是大乘行人。是一个大乘法门。
那“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这是讲罗汉他只是断见思惑。它是佛随顺这些小乘根基的人所讲的方便法,是一个化城。
大家正在读《法华经》,《法华经》讲那个化城喻,就是有一伙人,一个商主领着一伙人去求宝,宝山嘛,有五百由旬。那这些人走,走得太辛苦了、太累了,不想走了,走到三百由旬的地方就要回去了。
这个商主就在三百由旬这个地方化现一个化城,就告诉他们终点就是这儿,你们可以到了,在这儿休息吧。他们一高兴,就走到了这个三百由旬这个地方。然后,等他们休息好了,这个商主又把那个化城变化,又告诉他们这不是终点,这只是我化现的,还有二百由旬,还要继续走。他们也已经休息好了呀,他们就继续上路,就走到了这个宝所。
那诸佛有方便,他引导众生成佛这条路其实挺遥远的。他就会针对这些心力羸弱的人,让他们先证得阿罗汉,告诉他们这个就是解脱,这就是涅槃,跟他们讲声闻法。然后他们就取灭了,就证得阿罗汉了。
那这些证得阿罗汉的呢,如果他不再继续往前走,不再发菩提心,不去行菩萨道的话,那就叫定性声闻。就是他已经决定在这个地方不变了,叫定性。所以这样的人他跟净土是不相应的,净土是要成佛的法门。这个就叫做定性罗汉。那如果他能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他就能往生极乐。
这个讲的就是“极乐世界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那诸菩萨众也是这样。菩萨众就不用说了,他就是发大心的,就像我们现在所学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都是菩萨种姓,都是一发心就是大心。
那下面说,“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说“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就是极乐世界的佛也好,声闻也好,菩萨也好,其实他们都是一体的,都是弥陀因中愿力所成就的。
所以“果上一成一切成”,就极乐世界这个果一旦现前了,他这个眷属也一起都成就,现成。就像《往生论》里面说“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就有很多的天人丈夫围绕着阿弥陀佛,包括菩萨的四种庄严,这都是一成一切成。
所以“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都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其实是一体的。
“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既然这都是一体的,那我们信愿持名,我们现在当下修行的众生、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些行人们,我们其实念念也成就这些功德。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也是莲池海会嘛,其实在极乐世界那个莲花也有我们的一朵。
而且时间、空间也都是如幻的嘛,它其实并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都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无量的这样一个功德所显现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本家本国呀。
所以以上就是“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蕅祖对这个《弥陀经》,他给它正宗分呢,用这个启信,然后劝愿,然后是行,就是来分判嘛。
以上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启信就讲完了。
《闻记》导学 15-4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 118 页-第 119 页)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丙)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明悉法师:
这段讲得很精辟啊。这段讲的阿鞞跋致,这是一个不退转的法门。
这个阿鞞跋致详细来说,就是位不退、念不退和行不退。
首先位不退,就是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了,他已经入圣流了;第二个行不退,就是不再会退到二乘——小乘的地位上去,就是他菩提心不会再退了,恒常地度生;第三个念不退,就是他心心念念都会与这样一个性德相应,就叫“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所以这样的功德其实在通途教法当中是很难,而且它是有阶位的。什么样算是行不退,它会详细说,你证到什么果位可以是位不退,证到什么果位是行不退,证到什么果位是念不退。你没达到那个果位你就不是,你达到了那个你才是。如果你没达到那个,你说你是,那就是大妄语。
所以后面说“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意思,你是凡夫你就不可能是初果,你是二乘人你就不是菩萨,你是异生就不是同生性。异生就是凡夫了,同生性就是法身大士。通途教理都是这么讲的呀。
而极乐世界它就不一样了。在通常来说“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就是你本来是凡夫,你说你已经不退转了,这就是大妄语啊。你本来是凡夫,你说你见法性了,那你这不欺骗别人吗?所以叫作“躐等则成大妄”。
“进步则舍故称”,所谓进步则舍故称,就是如果说你证得了初果了,你就舍去了凡夫位的称呼了;如果你证得了菩萨位了,你就舍去了小乘行人的名称了;如果你证得了八地了,那你就不再是退转的这些小菩萨了,就是不退转的菩萨。它叫做“进步则舍故称”,就是二地你就会舍去一地的名称,等等往上进步。通常情况下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唯有极乐世界,唯有极乐世界的众生,唯有极乐世界念佛的众生是什么呢?“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所谓的“一切俱非”,就是你说你是……比方说我们一个带业往生的念佛人,你烦恼都没有断,那其实你不能说你是等觉菩萨,你也不能说你是阿罗汉,因为你其实还是带着业的,你还是有烦恼没有断的,它一切俱非。
但它又“一切俱是”,一切俱是是什么呢?你凡夫,你同时又不退转,你凡夫,你同时又不会落到轮回中了。凡夫你就能一生成佛,叫一切俱是。
这就是它的很不可思议, 所以“十方佛土无此名相。”其他的一切佛土,没有一个身份是这样子的。就是十方的国土没有一个身份像祖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这么一个特别的身份,它没有这个名相,也没有这个阶位,也没有这个法门。
这就讲净土法门特别之处,超胜之处,它是一个特别法门。
如果不是心性的极致,持名的奇勋,弥陀的大愿,何由至此啊?
你看这三句,如果不是说心性的极致,就是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的一个最极致、最圆满的开显;如果不是这句持名的奇勋,这句名号功德的不可思议的奇特的显现;如果不是弥陀大愿的殊胜的加持,弥陀大愿的这样一个普摄的话,何以至此呢?何以有这样的果报呢?何以有这样的现象呢?何以成就这样一个凡夫入不退转的事实呢?
所以“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啊。一生补佛,这是观音弥勒这样的人才叫一生补佛,观音、弥勒、文殊、普贤这些人才能称得上是一生补佛位。那极乐的人民都是这样的,极乐世界的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都能够证这个一生补处。所以说“其中多此上善之人,不可数知也。”
你看这个教法有多么地神奇,多么地神奇!就是一个凡夫,我们这个时候由于接受了弥陀大愿,接受了弥陀的名号的功德的回施,我们随顺了这样一个法门,那你就可以跟观音、势至、弥勒这样的等觉菩萨,同样享受一生补处的这样一个大的功德,一生皆可成佛。这不是天上掉馅儿饼?别说掉馅儿饼了,天上直接掉佛果,我们直接就受用了,你说这个法门有多么地难得呀!
所以他后面就感叹道:“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他一代时教讲的一切的法门、一切的经典,唯有《华严经》讲了一生圆满佛果、进趣佛果的一种开显的圆满的方法,只有《华严经》讲的。
那么华严这个一生圆满之因在哪儿呢?在末后的《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所揭示一个修行人一生成就佛果,必须所修的因是普贤行愿、十大愿王。而十大愿王最终导归安养,而劝进华藏海众。华藏海众就是华严世界的像大海一样的众生,来修这个十大愿望,然后导归安养,让他们怎么样呢?让他们一生圆满佛果。这么一个广大的法门就是《华严经》。
你看他在感叹什么呢?他说“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
而恰恰我们这样一个凡夫,可以跟华藏世界的那些法身大士们都例登补处,都是一生去圆满佛果,这真是“奇倡极谈”呐!一代时教当中没有这种说法,就是奇倡极谈。
“不可测度”啊,这个法门真是它的力用、它的作用是不可测度的,唯佛与佛能知,连菩萨都不知道这个法门、佛力有这么的不可思议、这句名号功德有这么的不可思议,所以叫“奇倡极谈,不可测度”。所以这个法只有佛亲自说,众生连问都问不出来,它的作用唯佛乃知,所以叫“奇倡极谈,不可测度”。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华严在佛陀一代时教当中最圆满的一部经典,最究竟地揭示了一生成佛的法门的这部经典,它所禀持的宗旨“却在此经”——却在《阿弥陀经》里把它点眼给点出来了。就是这个地方说的一生补处、阿鞞跋致,而且是给一切众生、往生者皆得成就,“却在此经”。
“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天下古今那些善知识们,他们都无法相信这个法门,无法开示这样一个佛不可思议的教法。
所谓的“辞繁义蚀”,就是他们说的其实是讲错了,没有讲清楚,把净土法门的教理讲偏了。所以蕅祖说,我只有剖心沥血来写这部《弥陀要解》,让大家知道这个弥陀法门是多么的圆顿,多么的了义,多么的殊胜。然后让大家安心,让大家唯一抉择,让大家不再东看看西看看,这个法门也好、那个法门也好的这样一种无法抉择的一种错失大利的,避免这种过失。
所以蕅祖悲心深切呀,“剖心沥血而已”来写这个《弥陀要解》,让我们认知到净土法门的究竟了义,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真实内涵。
今天就学到这里。这段是不是很好啊?大家有问题吗?
莲友:
师父,没有问题,就是感觉特别地激动。今天才知道我们这个凡夫就能享受一生补处的佛果。就像您说的,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天上掉个佛果给我们?我们这凡夫现在就跟华藏海众的大菩萨一样的身份了,然后去极乐世界。
这一点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太欢喜了,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随喜!欢喜嘛,一念欢喜——“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大家这一念欢喜心,其实已经入弥陀愿海了。
好,随喜大家,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听闻到了,“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
好,那我们一起把这样一个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同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