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偈》讲解

《出家偈》                            

–恩师阿玛达

出家孤独行,三界无影踪,

唯尽善上缘,失却世事情。

舍戒共世俗,沉沦劫何数,

皆愿觉未觉,共入性德海。

风和日丽天,山清水秀间,

灿烂人生事,七彩净土诠。

庆幸弥陀教,导师慈父心,

本土原在此,不假漫游寻。

若行真悲心,契佛愿力深,

携亲朋怨怼,悉融光明域。

这个《出家偈》是师父第一次舍戒之后做的。这个写作背景要交代给大家。按理说,那时候是师父舍戒了,为什么做一个《出家偈》呢?大家要思考一下。其实,就是彻底出九界之家,一个更大范围的出家。这个是师父当时内心里面的一个特别璀璨光明的觉悟处,真正的除了一切的束缚之家,得到大解脱。这一个偈子,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是我们平常发个心,短出、长出—-声闻乘的这种出家。

所以一开始出家孤独行,这个就是我们彻底的解脱。实际上,它是一个孤独行。大家能不能体会?实际上是你从自我这个里面彻底解脱出来过后,那佛性它是孤明历历。这是出一切束缚,一切的无明,真正的是孤明历历之行,就是出家孤独行。三界无踪影,三界之内再找不到,就已经脱离三界了。但我们在这里可以把这个三界看成是:一是我们轮回六道,这是一界;然后是声闻缘觉,这是一界;然后菩萨是一界。出这个三恶道,出三善道,再出这个三圣道,一直在佛法界。为尽善上缘,失却世事情。这个时候只做一件事情:善上缘。这个善上缘,就是我自己认知。我不知道师父到时候他做的时候什么,就是这个最胜上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弥陀的这个,我们说诸上善人,这个上善,在这里去尽,完全的唯一的去尽善上缘。然后失去世事情,一切的世间之事,没有彻尽解脱的这些,全部都在这里舍弃了。

舍戒共世俗。你看,这时候就把师父做这一首偈子的背景交代出来了。他舍了戒,共世俗。那么这个沉沦劫何数,按理说,一般的舍戒,然后去跟世俗混在一起,会沉沦无量劫,都数不过来的那么长的时间。这是一般的舍戒共世俗。但是师父他的发心是什么呢?皆愿觉未觉,他是为了去觉悟这些未觉的一切有情,共入性德海。他是因为这个原因,来舍戒共世俗的。这里说到师父他的发心,跟世间一般的是完全不同的。

然后他这样做了之后,第二段:“风和日丽天。” 这个在唱歌的时候,你都能体会到。一下子前面就是有一点那种,好像是比较悲凉的那种情怀,在这里,一下子就变得特别明亮:“风和日丽天。” 就一下子师父他的这个心,乘着弥陀的愿力,而入到了这个性德海。最后就展现出:“风和日丽天,山清水秀间,灿烂人生事,七彩净土诠。”  就辉煌灿烂的人生。因为这个以前师父在开示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讲到他最初舍戒之后,他那个心完全是光明灿烂的,就是七彩净土诠。就是过的就像是七彩的生活。这都是用净土的内涵来诠释这一切人生出现了特别灿烂,就像风和日丽天,山清水秀;展现出这种依报,都是特别的明亮灿烂,璀璨的这样的一个境界。然后内心里面的体验就是庆幸弥陀教,特别庆幸是遇到了弥陀的教诲。导师慈父心,就体会到阿弥陀佛大导师,这一个慈父一般的心。

那这个时候就真正的认知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本土原在此。本土就是指的是七彩净土,就我们的老家,本家本国是净土。结果在这里,就在此,不假漫游寻。就不需要你到处去找。这就是师父当时体验到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七彩净土诠。这个后面,就是一个非常的殷重的发心。若行真悲心,如果你要行这个真实的深刻的悲心,一定要契佛愿力深,要契入佛的愿力。很深的去契佛愿力,携亲朋怨怼。就是把你的亲人、朋友、冤家对头,全部一起,跟他们一起悉融光明域,一起去融到阿弥陀佛的大光明的领域里面去。

这就是师父他真实的出家,是这样一个给大家表述的。所以很多时候,出家人唱这个,其实他们不太知道,这个不是唱的出短出、出长出的那个出。他是真的出了九界了,在这个里面去体会到净土的真实意了。就是净土原在此,庆幸弥陀教。然后就是冤亲等持了。不管是亲人还是冤怼,在他内心里面是真悲心,平等的用弥陀的愿力来对待他们。而且是提携、拉拔他们一起去融到弥陀的光明域里面。所以他的这个方向,是带领一切众生去融入光明域,这个就是他的出家。

所以我们在唱的时候,要能够体会到师父当时做这一首偈子的背景心态,把我们的心也融到他的这个光明域里面去。因为我们不管是谁,只要是遇到这个教法,遇到师父,都算是他的亲朋怨怼。你不是亲朋,就是怨队,反正算在里面,悉融光明域。你如此的发心,好吧!我们一起来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