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问:弟子在听了师父开示的“佛即念”去体悟,就是心的本质是清净的。对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各种无记业也好,或者是各种习气也好,出来了之后就去觉察它,确认它就是清净的本心所演生出来的各种幻相,然后去观察它,或者去忆佛念佛,就是在“念即佛”这里去确认。那这是不是“一念永念”地顺着这个法则去实践呢?
慈法法师:
“一念永念”这个话题。
一念永念,实际佛教谈论这个问题,谈论的是特别普遍的一个这样的角度。
这个“永念”,就是来讲我们这个真相。真相是一个不增减、不来去,我们称为什么呢?本质?对,本质,万事万物的本质。
这一念就是本质,就本质起念,就本质作用起的念头。这个一念呢,一念永念。
它不是生灭念,也不是一个我们所运用的缘生缘灭的这种生灭法,它运用的不是生灭法,那这“一念”可以谈论,所谓的谈起一念永念的这样一个无量光寿之念,就是佛念。
一念永念,佛念众生是一念永念。他这一念永念,是依愿来令念相续,这个愿是顺性而展示的,所以说称为一念永念。
他不违愿而行,称为依愿而行。愿不违性,称为顺性而行。顺性顺愿故,了达本心,这称为一念永念!
修行者之所以得到安乐,就了解了这一念永念的这种所谓的殊胜。
这不能说是缘起了,这是本位法,或者说在阿弥陀佛称为本愿法,就是此愿合为性,性展示此愿,此愿展示此性,性愿一如,就是性修不二的这种内涵,称为一念。
这一念,称为无上功德、无上如来法力,我们称为无量光寿,弥陀信仰之所依。它就能安稳世间,饶益有情,解救造作迷失者,造作负累者,造作不知所以然者。
因为作为一个有情在这个世间生存、相续,他就会有很多造作。这个造作呢,我们迷失于造作的这个现象,或执著于这个现象,或者依这个现象为相续推动的一个推手,那我们就会产生我执与迷失这种烦恼的习惯。
习惯、烦恼,烦恼、习惯、我执,我执、习惯、烦恼,虽换名词,是一个内容——无明,就成了众生业力的一个漩涡中心。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漩涡中心,每一个人都把世界当成我所依的现象、我所执的现象、我所造就的现象,当成是世界的中心,就是“我是对的”。
每一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这样一个世界观,造成了众生业,所谓纷纷攘攘。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都有自己的我执守护,所以形成了单体性命与整个生命的整体本质的割裂。
这割裂呢,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类别造成了不同的界:人类,天一类,修罗一类,畜牲一类,饿鬼一类,地狱一类,声闻一类,缘觉一类,菩萨一类。当然了,声闻、缘觉、菩萨是在觉悟增上的一个回归过程中,逐渐地回归于性德。不定聚、邪定聚有情呢,不断地在加剧着违性、悖性的作为。
逆性,就是世尊在经典上讲的“好行乖离”。你只要有任何外在的一方或者是表现一个什么,马上会用对立的、背叛的、恶化的一种意识语言,去对抗也好,背叛也好,对立也好,冲突也好,这就是所谓的五浊恶世的五恶五痛五烧或者说减劫的一个特点。
增劫人们就不这样了,人就会做增上缘的事情,随顺啊,支持啊,辅助啊,那就是增劫,人类的寿命就会越来越长。因为人们的辅助、宽容、支持、帮助给人们带来了厚重、喜悦、顺缘、吉祥,那人的寿命空间、生活的内因外缘就会越来越……现在我们用健康说,或者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健康,越来会越有力。
反之呢,我们在减劫的这种因缘下,相互地减损、背叛、悖离、乖戾、减损、障碍,那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逆缘、灾难,就是障碍灾难,使人们生命的依正二报越来越急促,越来越逼迫,越来越窄。
减劫,减劫的特质,它是违性的,不定聚中趣向于邪定聚,这是减劫的特质。
增劫的人们呢,生命会趣向于正定聚。不定聚和邪定聚呢,邪定聚会趣向于不定聚,不定聚趣向于正定聚,或者违性的慢慢地变成顺性的作为、思想、因缘、交流。
我们这同一时代,都在这个减劫时代,有的人就能觉悟地生活在这个世间,有人就很沉重、很极端地活在这个世间,有的人可能是徘徊,就是不定地在这个世间。
那这个跟一念永念有什么关系呢?最主要的“性”,所谓的性德的展示。这一念,回归这一念,因为性德的展示称为一念永念,那个永念就是性德作用。
说无量光寿是一念永念的生命的一个本质的答案,或者说这样一个标志,或者这样一个提醒,让我们认识减劫的生命、增劫的生命,或者成住坏空。这个世间成住坏空某个角度,我们生活在某个角度、某个因缘。
人要想觉悟世间先要了解共业,不了解共业就会陷在自己那个角度上,不能认识人生。认识人生、认识生命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时代的角度,就是顺本质来观察现象,通过现象知道时代,时代的因缘,时代的趣向。
那我们就会少一些责怪与迷失,那我们就会顺性顺缘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志”,来遵循着佛的教诲,这样去延续生命,或者选择生命所依、所作、所为。
过去说一念永念,就是无上心的认知与运用。像果觉因心,实际就是一念永念的一个,善知识们、历代的净土信仰者帮助我们来认识一念永念的一个安心方法。
要是我们了解果觉因心,那你就安心了。所谓的安心,就是于任何造作的因缘上,不去随它,也不去诋毁它,也不去对抗它,那任何一个因缘生起,你都可以轻松地、自然地去觉悟它。
一念永念。
佛教讲安心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我们用心的方法,顺性作为、顺性起修实际都说到了,发无上心都说到了,果觉因心都说到了,大开圆解、起修方便这都说到了,悟后起修都说到了。
说到,我们做到做不到?这就是有没有法的问题了,明晓不明晓发心、安心的内容了。若真安心者,就所谓的一劳永逸。
为什么要提倡发心、安心、明心、知心?就是让我们来知心,回到这个心怎么用最为真实,最为究竟,最为方便,或者说最得自在,或者说他的喜悦真正能完全地展示出来,称为极乐。
我们所有的作为完全合乎于性,完全合乎于本质,随顺本质而动,随顺本质之动而动。本质无动,那我们就无动,所以了解一切因缘幻生幻灭,无有实质。那只有在运用中得自在,运用中有力用而了无所得,说应无所住。这个心就是用,应无所住就是用。
不了解一心,不了解安心,不了解这一念永念,不了解无量光寿,那我们就会迷失于现象。现象是我们无明众生的引领者,你迷失于它,执著于它,培养于它,在乎于它,那就是现象;现象瞬间瞬间在变化,一念一时都在变化着,那不是一念永念了。
为了安稳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比丘因地观察,观察二百十一亿诸佛如来广施的教法是什么,怎么能使一切有情所有的作为达成圆满、清净、无碍呢?最直接地令一切有情在清净、圆满、无碍的三身功德中直下地运用、直下地回归呢?令十方众生皆入如来会,就常说的那个九界同归,咸得往生。
这个弥陀信仰的特质、特点,就是把佛的果地觉来酬还众生,实际众生本位未离果觉。
因为我们迷失于现象,迷失于我执,迷失于无明习惯、烦恼习惯,迷在这个地方了,执著于这个,认贼为父,过去说认贼为父,浪费了我们圆满觉的生命,应该圆满觉的生命,应该清净无所障碍的广大妙用,生命的广大妙用被制约了,被每一类有情自我的那种情类的执著限制住了。
地狱被那种刑罚所制约,不断地在极苦中受种种刑罚,所以嗔恨心越来越重,因为痛苦带来的嗔恨。嗔恨越大,刑罚越重,不断地在受种种恶刑之苦。
像人的嗔心偏激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地狱的那种思维方式,就是刑罚,怎么让人过得更悲惨更痛苦,整个都是那样一个极端的思维、极端的想象、极端的作为,偏执于极端的嗔恨心所引领出来那种恶作。
他被那个现象,被自己那个苦的现象、被外来的苦的现象、被苦所聚集的现象所制约,逃不出这个现象。逃出现象他反而不舒服了、迷茫了,往往到这种现象中,他就感觉到那才是所谓的真我。
这是恶报于嗔心之类的有情,把嗔心发挥到极致,他认为那是真我,就是他心里真正的想法是那样子的。
很多人交流说:哎,我告诉你,我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什么。就是会把自己认为最合乎自己那个嗔心极致的那个感受、那个习惯,当成自己真正的想法、说法、做法或者引导,违性——邪定,越坚固,这个地方的苦难就密度越大。
那畜牲愚痴、愚痴业亦复如是。固执、愚痴、偏执,把对错、规矩、种种因缘都说到极处,这个极处就是一种愚痴的固执。这一类在社会上,在交往中,我们自己心中,经常会生起,愚痴之苦,愚痴就是邪定聚。
像人们的杀戮、战争、仇恨,很多因为这个愚痴业会引发出来的。固化自己的知见,相互争,争自己的知见,争到极致了,人相互地伤害、杀害,愚痴业演化成嗔业。
饿鬼也是这样子,被饥渴所困,他唯一的真理就是能得到饮食,其他的都是没意义的事情。他会被他的业报现象以为真实,其他人的说法,其他有情的说法、表现、表达,他不认同,所以饥馑年间多被饿死,受饿鬼之报。
邪定聚会依这种违性的作为以为真实,因为它这个东西不断循环,就是贪嗔痴不断地循环,造就了他这种见闻觉知的不断地确认,那把邪定聚——就是三恶道的业当成生命之所依。
别人说善良、慈悲、远离嗔心,说衣食丰足,表达智慧的通达、无所染著,那他就会耻笑这一类的人,认为这一类人说的都是谎话,高尚的话,无所意义的话。因为什么呢?他没有去体验、向往或者运用这种智慧、慈悲、布施这样功德的机会,或者说薄少于这样的机会,那形成了邪定聚。
那这一类人在现世中的果报,就是多于嗔业,多于愚痴业,多于吝啬,所有的表述就是负面的情绪,就是违性的情绪。不管是语言、思维、作为,都是违背安乐国土的这种果报的内容,违背正常种性心理的一个正常状态,所以称为邪定聚。
果报如是,形成了三恶道。道,这一道,那一道,那一道。现世可能是,好比说我们在人类,就是善导da师说那个“人皮驴骨”。就是很愚痴地活了一个人,现的人形,但过得都是愚痴的,想的是愚痴的、做的是愚痴的、说的是愚痴的,或者说是嗔恨的,或者说是吝啬的,这叫邪定聚之果报。现世人的样子,这一生生命、这一段生命一结束,恶道里去了。
所以这个减劫中呢,人类有情堕地狱三恶道的如射箭,就是多。为什么多呢?减劫中违缘多呀!外缘中、我们内心中,给我们制造贪嗔痴三毒、三恶业的这种机会多,就是因缘多,那他堕三恶道的机会就多,所以邪定聚的引力就重。
在三恶道有情的面前,你要说慈悲、智慧、布施、方便,这类人就会否定它、攻击它,以为此为虚假,把贪嗔痴,就是不脱离贪嗔痴这样的一个思维、作为、言说当真实,就顺着贪嗔痴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言说是真实的,那就形成了三恶道的果报。
现世就是三恶道的果报,那就生活在张嘴就是苦、合嘴还是苦,张嘴是情绪、合嘴还是情绪,思维是情绪,言说是情绪,离开情绪他不舒服,但把情绪释放出来的那种舒服就很痛苦,所谓的恶道之苦啊。常受恶道之苦,以为我执,以为我实,以为是真实,形成道,恶道。
就把这个里面的东西着实了就称为道,称为他的世界——畜生的世界,饿鬼的世界,地狱的世界,以为为实,他就越来越坚固于此,形成了那个“道”的必然。
这一点呢,我感觉每个人都可以审观自己的举心动念,是不是这样经常在十法界徘徊。
那徘徊了,我们还不了解一念永念的这个安心或者说无上菩提心这个发心,还不了解阿弥陀佛普摄十方、安稳众生,一切众生本位之法或者本位真实我们不了解,还会把九界种种生命的现象以为是我所守,以为真实。
哪个跟你近,你就认为哪个是真实的,以为有所得,你坚固于它。所以物以群分、就分开了,以类聚、类聚起来了,一类的东西归类了,一类的东西分开了。
所以这一切中皆无一法可得,当然也包括人、天、修罗、声闻、缘觉、菩萨,这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中无一法可得。
所谓的众生频用于种种法,而不知无一法可得,频用种种法,在种种法中迷失。法无我故,认为法有我,那就是迷失于法,是迷失于现象。
所以迷失于现象,我们称为不了圆满;善用一切相而无所染著,那称为圆满。
圆满生命诸功德、角度、因缘,在任何角度、因缘中都能运用而无染,不执著于此,不滞留于此,无所住。无住无碍,善用生命种种幻化、种种因缘、种种自在力,那是诸佛菩萨圆满生命功德,我们称为大般涅槃,或者得大自在。
生命,尤其是六道生命、六道众生,各执己见,各自以为是,坚固自己的业、类,坚固自己的道,以为实有,造成了轮回的一个机制。所谓的唯心所造、唯识所显,不同的识显不同的法界,不同的造就、造作显不同的造作的相续。
弥陀观察了这些世间,观察了觉悟的世间、善法的世间、恶法的世间,就是所谓的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他们的差异,尤其在究竟这个正定聚上说,就是所谓的彻底顺性上说,与九界众生之别,所以他建立了这样一个极乐国度,就是顺性的国度,接引十方,令其究竟回归。
所谓的究竟回归,就是一切众生的性德本质如是。没有一个众生说你能违背这样的性德去有一个生命产生,或者说是一切生命之根源——无量光寿,我们不过是回到生命的根源上来、真相上来,那就是极乐国,寿命无量。
极乐世界怎么描述,我们读读《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这些介绍净土的经典中,我们都会了解到所谓的极乐国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满足众生的愿乐,无著无碍。
一念永念,这话题容易走到死胡同,就是断常二法、无常与常之法,人容易堕入那样一个另外一个偏执中去。
众生执著这个名词是不得了的,是个大筐子,什么都往里面装,就是什么东西来了我就执著它,什么东西来了我就执著它。习惯,这种习惯,也是这种烦恼繁荣得很哪。
人执著的角度真是参差不齐,难以总说。但用“执著”这个名词呢,就可以表现他的特质,就是所谓的无明业相续的特质,或者众生业的特质。众生就执著众生相、众生业,众生以为是、非的这样一种固化的业相,称为众生。
所以我们学习弥陀信仰呢,无外乎是想,或者说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了解,予一切众生真实功德,直下地取用诸佛如来所证的果地觉,在现行中不再造种种众生业,来觉悟众生业。
过去的因因果果还在相续着,但是佛的果地觉直接引领我们觉悟众生业,觉悟无始以来所造就的所有的业,了解它的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了解它的无我的实质,从一切执著中解脱出来,从一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中解脱出来,也就是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或者说就烦恼得以圆成佛道。
因为佛的果地觉的给予,或者说果地觉的一个印契,果地觉给我们作的证,让我们无畏于一切业,不染著一切业,不断灭一切业,不随顺一切业,所以清净缘起中觉悟一切现行果报,以果酬因。
说我法无修修,是佛悲智方便的给予,是他的慈悲,是他的智慧,是他的方便。众生也具有这种智慧、慈悲、方便,我们被贪嗔痴慢疑这六个烦恼或见思二惑所惑乱,迷失于现象,久劫以来纠结不清,形成了一个无明蒙蔽的大的状态,就是六道轮回。
佛来拯济群萌,予究竟大安,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乃至说善觉悟法界的不圆满,以圆满觉来觉悟现行,以清净觉、以清净法则来清净现实,以无所得来在一切有所得的执著的这种习惯下,让我们行无碍法。
不习惯,佛就慢慢地来,慢慢地来,用时间来等蒙摄受,来同化我们。顺性来同化我们,顺我们在因因果果中的苦难的这种难以承受的、有逃逝心的这种推动下来摄化我们、引导我们。
所以若佛力若自力,若临终往生若随佛愿即得往生,皆是我们自身现前这一念的选择。
《无量寿经》上说,哪怕你去怀疑,但是你没有其他路子,这是个路子、路径啊,就是六道不可择取呀,你认为你能择取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哪一道呢?哪一道都不好择取。哪怕你有怀疑,但你选择了极乐世界,生边地疑城也比你在六道中轮回有意义。
所以我们择取往生彼国,若顺性、若顺佛愿、若顺六道不可择取的业相我们来择取,就是自愿愿生彼国。
随顺佛愿,顺性观察,了解生命,我们自己择取,顺性之力——愿生,顺佛力——愿生,我们自己观察过了、了解过了,再做唯一的择取——愿生,愿生必生!
顺性是必生,根本得生,那就是本家本国;顺愿,佛力不可思议,佛愿不可思议,众生顺性也不可思议。那我们就可能随顺佛力往生,随顺我们自愿观察了佛的国土,随顺这个愿望,观察了六道,随顺愿望,愿生彼国。
以愿生作为安心。愿一切众生往生,那是顺性往生;愿一切众生往生无碍,那是顺佛愿往生;愿自身往生,是在现象、每个现象现前之时无碍往生。
那我们能圆满觉悟世间,就是所谓的往生无碍者就是心地无碍,安心极乐者那就是所谓的安心净土。
我们的心念、意念没办法把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隔开,但我们的执著可以把它隔开,放下执著可以圆融于此,所以放下执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顺性故、顺愿力故、顺我们的究竟观察对比所产生的一个愿望,我们都会这样做。怎么做呢?圆满回归。
意识与心性呢,只有执著这一个业力造成了割裂,坚固的执著造成了割裂。本无割裂者,亦无割裂的成就,因为它无自性故,只是你那个坚持,你埋没于此,以为真实,坚固于此罢了,哦,它业相续着。
就是像你深睡之中,你做梦了,你不能认为你有梦别人都有梦,那醒着的人他就没你这个梦。就是你这种执著只有你这个执著业力相续中才能产生这种所谓的境界因缘,醒来的人他没有这个因缘了,不会被这个梦境所昧着了,获得了自由。
说觉说醒实在是无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安我们的心,让我们远离平庸慢。平庸慢就是无法可依、无法可从的人,就认为这样就可以了,结果还是迷失在无明中。
佛说法就是饶益这一类迷失于平庸的业报中的无明有情,给予方便,佛说种种法,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弥陀教法就是给这些迷茫、偏执的有情带来机会呀!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是偏执,就是把自己的感觉,把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果报——不管是贪嗔痴慢疑哪种果报,当真哪,当成唯一呀!
所以佛陀给我们这样一个广大法界,就是十方无尽的光佛刹,就是所谓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一个光佛刹,这个光佛刹非极乐、非娑婆、非众生心、非佛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如是啊!
所以我们要回到本质上来,人就能得究竟安乐,一切对待法、二元法就会散坏,说障碍没意义了,说没障碍也没有意义了,就了解原本清净、原本圆满、原本无碍,不需要我们去再设置东西了,真正安心。在佛教的名词中,说“究竟涅槃”。
一念永念。
所以过去“南无阿弥陀佛”是誓愿,誓愿就是表达一念永念,誓愿称为大三昧耶,就是此定不可入不可出,但你有发起之时。
我们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毕竟成佛道,必然往生彼国。跟你信不信没关系,它讲的是个真相,讲的是个事实。
所以《妙法莲华经》有一个《方便品》,大家可以读一读。读一读《方便品》,特别容易了解净土究竟讲些什么?弥陀信仰讲些什么?佛予大方便予众生。佛予大方便予众生,就是佛果予众生,酬还众生因地缘起,就是大方便。
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塔庙中一合掌,一弯腰,一鞠躬,什么集沙为塔,一切只要跟佛有联系的,动这一念皆共成佛道,这是真实说!
在意识法界中就是如是,动念即是,完成无缺,称为一念永念。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永念,就是摩尼宝号,摄化十方无所遗漏。所以佛恩浩荡就浩荡在这个地方,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苦恼众生,就是我们悖离啊,就是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啊,就是我们那样固执己见哪,就是那样在减劫中发挥得充分、淋漓尽致啊,就这些苦恼众生。
佛给予果觉酬还,来作我们的因地,以他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的心,使我们因地的心像佛的果一样圆满、清净、无碍,来让这个圆满、清净、无碍起作用于我们的现行,来让我们觉悟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本无一法可得,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本无一物可得,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本是个名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若无执著,何言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所以执著令你相续故,产生了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业、恶业。若有贪嗔痴慢疑的生起,不相续,你不执著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有何意义呢?了无意义。
所以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作誓愿,诸佛授受,各出广长舌相,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证此不可思议功德。你这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已被诸佛所摄受,令其不退,必成菩提!
若作誓愿,常作誓愿观,你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动念之时、相续之时、长久之时皆是三昧耶,大三昧耶。
誓愿就是大三昧耶,誓愿就是不出不入,虽然以始觉显现、所立,实无所立,顺性故。说此愿顺性,无所建立。因为我们所有的造作,违性的东西是造作出来的,有所立,守护这个就很辛苦。
三昧耶不是守护了,说立此誓,此誓即完成,所以清净、圆满、无碍,本质自显,所以称为顺性之愿,就是大三昧之誓。
很多人说我发了愿、我立了誓、我要去怎么样怎么样去坚固守护什么什么,这都是后话了,这认为有修修,这不是大三昧耶。
这是什么呢?这是后人识心认为造作业分中所立的誓、所立的愿,是违性的,因为你那个造作意识是违性的。所谓的违性,就是你要不断地重复它,那就是违性的。
大三昧耶一立全体,一念永念,显现法界之真实,性德之真实,所以称为顺性立愿,顺性起修。
六祖da师讲那个性德讲得简单嘛,“何期自性,具足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等等等等等。那我们立这个愿,所有的“何期”都会展现出来,就是所谓的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所谓的你的造作,“无所住生其心”即显。
“南无阿弥陀佛”是誓愿,这个誓愿是顺性所立,远离一切识心染著,识心造作,识心重复。
《阿弥陀经》讲,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系念不乱,或者一心不乱”。
什么叫一心啊?它不是造作的一心,是此誓愿之一心,让我们去观察、去认识、去了解、去脱离识心之生灭变化,让我们用所谓的无染的智慧心、无所得的智慧心去印契于此,合乎于此,回归于此,完全整合了,那说即得不退转,即得往生,那就阿弥陀佛临终接引。
永别生死造作,永别意识造作。这个“别”不是说断灭,是告别了这个所谓造作对我们的诱惑、对我们的蒙蔽、对我们造成的一个执著,所以应无所住生心,种种运用了无染著,种种清晰了无染著,种种生命了无染著。
所以释迦文佛这个八千返中,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称为化身、应化身,应化身就是无染著身,有运用无所染著称为应化。千里江水千江月,那个江水中映出那个月称为应化。应而无染,应而无实质,没有实质的,有作用。
我们看到猴子会捞月,我们人也会去抓里面的东西,以为有实,执著那个现象。但它是有作用的,什么作用呢?它造成了众生的执著。
若执著,若解脱,若如诸佛如来自在运用,它有作用啊。种种执著也是一种作用啊,解脱也是一种作用啊,自在运用也是一种作用啊,说应化身中自在作为,声闻法中解脱作为,一切众生执著作为,那不都是作为吗?都是有力量的啊。
执著作为,于此道中相续,业力相续,是作用啊,没有实质有作用。
声闻从此中得到解脱,知如幻、如梦、如露、如电,无所染著,解脱中的作用啊。
诸佛如来了知无一法可得,用种种法而得自在,得大自在;远离造作,得大自在;远离缠缚的执著的这种烦恼,得大自在;远离声闻解脱这个造作,得大自在,就是本位自在,称为应化世间。
一念永念,“南无阿弥陀佛”,大三昧耶誓!
所以《阿弥陀经》原来就讲了一个十方诸佛所现身的一个曼达。什么曼达呢?十方诸佛就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闻说十方诸佛名号,即十方诸佛,即南无阿弥陀佛。
念无隔离故,觉无隔离故,我们的念心,念与心与诸佛没有隔离。隔离是我们的偏执,隔离是我们自认为的隔离,如此而已,没有实质的。所以《阿弥陀经》所表达的曼达就是十方如来会。
十方诸佛摄化十方众生,众生念佛即入如来会,一念法界了无差异,一念法界无相隔离。
佛与众生没办法隔离的,隔离是我们的心念,是我们的执著造成的,是我们认为自己的心念与佛隔离。我们坚固这个隔离了,造成了众生业、众生道、众生界,造成了我们的分别执著的烦恼、颠倒妄想的烦恼。
病人,把病当成我了;有权的人,把有权当成我了;无权的人,把无权当成我了;身体健康的人,把健康当成我了;得意洋洋的人,认为得意洋洋是我了;灰心丧气的人,认为灰心丧气是我了。但这都是某一刻、某一时、某一段、某一念,随时在变化,所以称为无常业相、无常业缘,缘生缘灭,哪有实质?
你观察观察,健康哪有个我的实质?不健康哪有个我的实质?烦恼哪有个我的实质?觉悟智慧,哪有个烦恼的实质?哪有个实质?没有一法有实质的,所以我们称为本质。
本,无自性性,来让我们一切执著有情顺性解脱。
无自性性你若随顺,其性德作用,就令你执著这个现象的习惯,从你执著现象的习惯中解脱出来。顺性解脱,就是顺性起修,顺性脱离生死,顺性回入涅槃。
性德这个作用——无自性性遍融法界,广接众生,予究竟菩提。诸佛如来在这个菩提的本位上,只是不动不摇罢了;众生把这个执著现象以为本分,所以各自流转。
无有实质,佛告诉我们,这个流转是没有实质的,“若放下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那就是我们与诸佛如来的这个如来智慧德相一如。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性德海中本无差别,一念海中本无差别,觉悟海中本无差别,所以一切法中本无差别,差别原来是我们的执著、妄想执著造成的颠倒业,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来学弥陀信仰,“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顺性的、无造作的誓愿,是一立永立的誓愿。
因为顺性立,不需第二次造作,过去人称为一念永念、一劳永逸、易行之法、果觉因心,圆明于每一个当下,通畅每一个当下,清净每一个当下,如禅宗的大彻大悟,如教下的大开圆解,如诸佛如来圆证菩提。
如如不动啊,所以称为本位自在,也称为本家本国。极乐世界的妙用就全在于此啊,安稳十方众生,安慰十方众生,同住如来会。
以前读《大宝积经》这个《如来会》,真是很震撼人,就这个经名《阿弥陀佛如来会》。
立此誓故,闻其名故,称念名故,发此愿故,皆得究竟菩提道业。就是一称南无佛,一闻南无佛,一念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久远以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不知,迷失于现象。不是佛轮回,是众生执著造成轮回。诸佛怎么会轮回呢?诸佛怎么会迷失呢?无明我执相续,以为众生业,以为我业,这造成了众生,非是诸佛有倒见哪。
一切诸佛如来安住法位无所动摇,光照十方法界,没有阴影的。不要认为我们这众生业多么坚固的业是阴影,在诸佛如来光明藏中就是无量光佛刹,“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皆不可思议的功德。
像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是一切众生业分所显、业分受用所显,非是诸佛如来业报如是。
说阿难问释迦佛说,诸佛都有自己的净土、报德之土,称为净土,那你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成佛了那为什么还生活在五浊恶世?释迦佛就大脚趾一点地,此界顿时化作如极乐世界种种清净、种种庄严。佛的果报自知佛的果报,所以觉悟者自知觉悟,蒙蔽者自被蒙蔽。
一念永念是为誓愿,誓愿无所造作,非识心认为那个修行。所以很多人识心修行,就造成了识心业尽之时才能回归的这个自设的业报相。所以觉悟法界也好,意识法界也好,一切生命本位如是,了无障碍。
心念回归即入如来会,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这个方便说、究竟说、远离方便的真实说,都告慰我们一个生命的真相,让我们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就现象而觉悟正是佛法妙用。
不拒绝于现象,不排斥现象,不迎合于现象,即下即觉。不迎合它,不排斥它。排斥、迎合是我们的习惯,勤苦之处,一切众生的勤苦就来自于这个东西。
所以许多佛教的修行者或者说自称为是佛教徒、修行者,远离佛法,远离佛法正教。就是所谓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佛法如是教诲,这个乐不是世间对待之乐,是远离对待、顺性之喜,就称为法乐。
过去说法喜充满,这个充满,这个充盈,是佛法受法、受益者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你体会到发心了,你真正了解了发心了,安心了,第一个会有一个充盈的喜悦,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喜悦。
心智的回归,就是往生的事实;心智的回归,体验无量寿无量光的这种果德妙用,就是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以称名即得不退转,称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名自归啊!
自归者,心念回归,本质回归,法尔如是回归,非你的识心分别所能产生的意识回归。你那个分别意识回归,就有一个不回归的强制意识在监督着你,拉你去所谓的没有回归,或者说假设回归。
我们的意识是二元建立的一个强制习惯,所以很多人说佛法修行,结果就很勤苦、很艰辛,但又很烦恼,比世俗人多了一层在自己设计那个虚假的造作业分上以为是佛法,远离七菩提分。
因为以正确的正念,我们就会有择法的方便。择法,择什么法?择智慧也好,慈悲也好,方便也好,会有喜与轻安,就有定,就会生慧,就会舍,就所谓的无所得中得安乐住。
世尊在他的八相成道中,舍苦行,去沐浴,然后饮用牧羊女的乳粥,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金刚座上升座,立此誓愿——若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誓不离此座。
就那个愿,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后面的种种观,苦集灭道之观,十六观中,《初转法轮经》中有说,那是誓愿之相续,就是那一念永念的相续罢了。
这个相续就是一念永念的相续,就是大三昧耶,立那个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起座那个大三昧耶的延续或者推动。
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或者摩尼宝号,或者实相宝号,或者顺性的宝号,就是让我们顺性起修,非染识心能生不能生、善恶是非,搁那儿反复用识心折腾自己折腾他人。
说系念不乱,一日二日……所谓的系念,观察于此,以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观察世间种种因缘,种种角度。
所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七日,不过是个说法,什么说法?变化的说法。使我们对世界观会发生巨变,什么巨变呢?以果觉作因心故,以圆满作缘起故,以无碍作缘起故,以清净作缘起故,来观察世间种种因果、种种因缘,远离识心染污。
识心不再染污了,所以不造新的祸,不造新的业,随缘延岁月。随缘延什么岁月呢?随这个佛的果地觉,依佛的果地觉,来观察种种因种种缘。
一念永念。
说无上心念佛,菩提心、愿生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心得以往生彼国,随顺佛愿即得往生,都讲的是一个名词,都讲的是一个顺性的指导、印契的指导,三昧耶、大三昧耶的一个初始作用。我们像打开电脑了,把那个程序一点,初始化完成了,开始运作了。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的功德、愿力、国土等等,十方诸佛名号实际是一样的,不过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来作为一个引领者,让我们了解闻一切佛名得不退转,究竟菩提的事实,就是这个所谓的“念即是”啊!
南无阿弥陀佛!念即是。十方众生因此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缘起真实故,性德全显如是,无一众生可得。说众生相全然于众生心啊,没有众生心何谈众生相呢?
一念永念。南无阿弥陀佛若作誓愿,弘扬南无阿弥陀佛能够作誓愿了,非出入、非得失,本质所显故,佛愿所显故,称为尽未来际弘扬、传播、交流、实践南无阿弥陀佛——誓愿!
诸佛如来为什么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能得大自在取涅槃?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众生相,了解了无一众生可得度的这种大涅槃功德,了解了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可度的这个度众生的大方便,就是众生予佛之恩,就是众生是成就诸佛功德的一个大恩德相。
佛来度尽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就是众生予佛的恩德。因为皆是化现故,所以佛因众生业相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予佛恩。佛予众生恩者,佛显实相故、真相故,回施众生,回归真相,这是佛之恩德,佛予众生之恩。
众生之所以众生,以种种现象、自我现象、个体现象以为真实,称为众生;建立各个层面、各个层次、各个道,狭隘之身、制约之身有限有量,称为众生。
极乐世界称为无量无限,寿命无量无限,国土无量无限,果报无量无限,自在力亦无量无限。
一念永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多人求长寿,求这个那个,这个修那个修,怎么修你那个色身是无常的。唯有此名、此念、此行无量光寿,生命之本质无量光寿,所以愿生就是自然回归啊,乘佛力回归啊,顺性回归啊。
坚持己业,己业报穷尽之时,报怎么能穷尽时?无力把持了,你认为你果报穷尽了,就是我们那个把持控制力、控制那个习惯走到尽头了,你控制不了了,那时间佛力就会出现。
念佛人平时念佛念佛念佛,跟佛结缘结缘结缘,实际都是造作分的缘。就是你那个造作心没有停止,你用造作心在攀缘,你用造作心在认为你在发菩提心、在专念,你认为那个东西是个抓手,你抓着那个东西。
识心不断在变化,不断在变化,怀疑、生信,怀疑、生信,一会儿有利益一会儿没利益、一会儿安乐一会儿不安乐,这都是识心的作用,变化纠结。
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或者是“一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是在念法界、觉悟法界、心地法界,那是不可思议法界,放弃了我们对无始以来的业的把控,执著习惯。
我们对自己的意识、感知、果报等等,善恶、是非、得失、取舍那种把握心,就是我们的命,我们认为的那个命。
很多人走过般舟,走般舟走着走着最后就管不住自己了,一动念,人随着念头飘出去了、摔出去了,为什么呢?这一念怎么这个样子呢?失控了。
我们的念都在自己认为、自己设计那个有限有量范围内一个自我调控作用,就是所谓的我执,那个散坏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临命终时,那就认为我命。
所以过去人讲中阴,就是这个生命舍报了,那个新的果报还没成熟,中间这个阶段称为中阴。
我们现在就活在中阴状态,人的意识没有择取,还在自力中,在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这种我控、我得我失、我善我恶、我成我败,还在去把握这个东西,坚固这个东西,就是妄想执著中以为是我命,以为是我之全体。
我们不敢认为这里面不可得的,无一法可得的,你一定认为你那个把控,就是你那个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管哪一个角度,你以为那个“我”在把控,我在得失,我在成败,我在喜忧。
那个尽头,你就知道了,那个尽头你没办法把控了。人认为那个东西没办法把控,消尽了,人认为就死亡了,造成中阴阶段。
我们现在就是在白日中阴,大家瞪着眼就管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妄想,管不住自己的嗔心,管不住自己的慢心,管不住自己的爱染,管不住自己的取舍,管不住自己在衰老,管不住自己……唉,任何一个东西管不住。
但是想管它,又要管它,又必须管它,不管它就会发慌。就像刹车没了,车开那么高速又是一个下坡子,你不慌才怪呢,所以很多人焦虑不堪、烦恼不堪,这样人就灰暗不堪,算了,摔到哪算哪儿。实际上人心里还是在把控,悄悄地想弄,怎么能管得住?
人就为这个无明业、业习我执,一生啊,一生啊,一生啊……因为这一生一生的我执中,又有有所得在引领我们,在欺骗我们,在以为有所得的引领下——我执。所以众生烦恼就来自于我执啊,菩萨们,看哪一个有情不来自于我执啊!
我们是不是要认识这个大三昧耶、认识这个真相、了解这个安心?你一安心,得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嘛,阿鞞跋致就是安心,不退转是个安心,真相何以退、何以转呢?
我们认识不了真相,回归不了真相,不敢在真相处安心,或者说消融自心,在每一时刻消融自心,那我们就要高举自心,就是执著嘛,要高举它。
或者压抑自心,就要压抑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想再一个如法行。高举,压抑,或者麻木不仁,就是无明业,或者无记业。善、恶、无记,众生业分。
一念永念,阿鞞跋致,它讲的不是一个所造作出来的,说诸佛如来的功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造作,所以我法无修修、无证证、无念念,世尊讲的是真实之法。
一切外道有情都认为我法有修有证有念、有得有失,所谓外道就是真心之外之道,真相之外之造作。这个造作、造作之力,我们随着这个造作之力就会流转无穷。
所以我执难破,我法难动摇。大家不要害怕,你说没有“我”咋办呢?对不对?会不会疯掉呢?很多人只要没有这个“我”,在没有“我”这个地方一动摇,人就会恐惧、迷失、迷闷、消极。无我了,我干啥呀?无我了,我干啥呀?
所以佛教它简单地作了一个引导疏通。说无我了,人就说我啥也不用干了,它就说为利众生愿成佛,拔众生苦故,作一个引导。
一个不应作一个应作来引导你,要不然你心里就茫然或者消极等待。咋样呢?熬日子呗,混到哪一天菩提道业成熟了,就成熟了。
混呗、等呗!哪一天突然哪个神仙摸摸你的头,你就成了;哪个大喇la嘛摸摸你脑袋,你就成了;哪个天人吐口吐沫砸在你脑门儿上,你就成了。很多人在等待那一刻——妄想执著。
我们念佛,它要有一个不应作的东西,那我们有应作的东西——为利众生愿成佛!你要当成口号,你就不愿意去做;没当成口号,你说那我不为自己我干啥?那还得为自己做,为自己作为,那就是所谓的无明相续。
这分水岭咋处理呢?一切众生因为我执而建立,你说谁敢放下我执?放下我执咋办呢?所以为利众生愿成佛,为利众生、令一切众生脱离烦恼我们成佛。
凡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不会有,所以说这需要教导、教法,需要誓愿,所以愿一切众生往生是为大菩提心。
蕅益da师在菩提心的这三类分中:自己愿意往生是声闻菩提心,愿众生往生是菩提心、是菩萨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往生是大菩提心。
原来念佛愿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我念佛是这样子的,那你念佛就有味道。“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也行,那你要一心不乱,你要求很多东西,要不然你不安心啊。
念念一切众生往生,念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念念随顺佛圆满觉悟世间、清净回施世间。所以在实践法则过程中,渐渐认知了我执的苦处,我执的狭隘,我执是无明造作的这样的一个内涵。
所以发无上菩提心容易觉悟于现行,或者说发无上菩提心,随顺之即是觉悟于现行。果觉因心,就是以佛的果地觉来体验现行。
你不会,慢慢地学吧!全体即是,那是念佛。你认为是慢慢地学,那就慢慢地学。你等待着你那个善根成熟那一天、那一时、那一刻,那就是贼心呗,想走捷径呗;你等待也好,什么也好,妄想呗,分别呗。
南无阿弥陀佛!一念是为具足无上大利。
“阿逸多,汝闻佛名,吾助尔喜,闻名是为无上大利”,这在意识法界、觉悟法界、平等安心这样一个法用上来说,真实不虚;安一切众生心,顺性说,真实不虚。
我们要不顺性去思维、顺性得解脱,从我们自我中解脱出来,那你怎么来解脱?怎么来圆成佛道?
(师父,这节课的题目?)
“一念永念”嘛!
阿弥陀佛就是誓愿了,阿弥陀佛是誓愿,一念永念!
南无阿弥陀佛——誓愿。
一念永念,誓愿之力,或者顺性立誓。
它这个性德我们没法表达它,性德的作用我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一念永念,就是顺性展示了这个东西。顺性起修、顺性立愿、顺性安心,这都是说法,我们要去实践这个法呀!
一念永念就是顺性起修的推手、推动啊。
好,活动活动,到雨季啦!到雨季啦!
大家平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问题的,但你要是造作的,你越念越焦虑。
你要是为一切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焦虑不起来,我不为得失去念佛,你焦虑不起来。
你要为自己的安心,自己的功夫,自己的任何东西,神通广大等等,你越念越焦虑,为自求人就会产生焦虑。
活动活动,因为阴天了,阴天生命容易积攒这些东西,就是不舒服的东西,阴阳平衡就要活动活动。
圣诞、平安夜,佛教这个我们念念都要平安的。所以随顺实相,现象即得解脱法;不随顺实相,现象就蒙蔽我们自心,一看现象,就会被现象所牵制。
大雨这个现象把我们困在这儿了。困在这儿了,你要了解这个业报你就不会为此生烦恼,这是共业嘛,对吧?也不去对抗它,也不去迎合它,多好!安住现行,不急不躁嘛,对吧?
你要排斥它,这多辛苦啊,你排斥它干啥?你要迎合它,也多痛苦啊。
我们那个识心按照这些什么唯识所判,就是七识、六识,分别、执著这两个东西在我们所有的识中,它这两个是最活泼的、最活泼的,或者说它们真正在起着作用。
执著分别,执著分别,分别执著,能不能把这个分别转成妙观智呢?能不能把执著变成平等智呢?实际那个转识成智,过去就是它的机关就是顺性、违性的问题。
顺性,顺性就是无所得失了,顺性那你就会妙观于此,你就平等于此,顺性我们的识就会变成智。
顺着识就会流转,顺性即显智。
它转没啥转,中枢就是个顺性与违性,违性就是识,顺性就是智,一点点都不复杂。
好,雨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