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助念不是判官,运用佛心佛愿

有人谈到往生问题,我们提了四个角度:第一是佛力佛愿的问题;第二是个体业的问题;第三是助念者的愿望问题;第四是交织业的抉择问题。我们说到往生,这四个角度都应该观察到。

很多人帮人助念往往关注于个体业相,对佛力的平等、无碍、圆满关注不多。在《圆觉经》之类果地觉教言、如来藏性教言中,其教法体系表达了一真皆真,以一真而成就一真法界;若以一妄,法界皆妄。一真皆真,一妄皆妄,全体承担,这是真心一如之说。我们若关心个体的业力状态,就是一妄皆妄的效果;要是观察佛愿佛力的无碍平等、无对无待的事实,我们就一真皆真。

你可以抉择众生业力分,可以抉择佛力分,也可以抉择矛盾,就是一会儿念佛一会儿念业。大部分人在徘徊,看看业,这人往生不了,但是看不到佛。“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要清净一味才能看得到。若看不到,他就看业力,就抉择业力,说此人未能往生。结果成了业力一妄皆妄的评判者。在佛力、业力、助念者愿望这三种力量中,他抉择了众生业分,把它当真了!

现在大部分人学习念佛教法,运用这个教法利益众生之时,没有运用佛力的无碍、平等、法身周遍之事实,运用的是众生业分。运用众生业分怎能达成令众生往生?找不到对称!

有的人多于矛盾交织状态,一会儿说佛力无碍,一会儿说业力也不可思议。他说你看这个人本来应该身体柔软顶上发热,现在不柔软也不热,这样的人不能往生——这是业力分,业力分就是我们把它确定,它就成业力事实了。我们若随顺着佛力,引导他随顺佛力,他这个业力还会改变。我们不断地用佛力来引导他、照耀他、劝化他,即使他那个业已经成那个样子了,我们还在影响他,帮他抉择;他已经达成某个状态了,仍要帮他抉择!

我们这样来帮他助念,不是助他堕地狱里,不是助他去六道轮回,也不是助念他是坏人所以往生不了,而是助他往生!怎么助他往生?念佛忆佛,佛力回施。若念他的业力,怎么能帮助他呢?他从膝盖上凉,所以去了畜生道;从脚底上凉,地狱道;从肚脐上凉,鬼道;心口上凉,人道——这样怎么能往生?这不叫助念,这叫判官!不需要我们判,十阎王殿中有判官,我们活在人间,判什么?我们在助人往生!

亲人、朋友、同一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我们是为了他们,摄化众生往生彼国,生起大菩提心,这是乐清净心。怎么乐?予众生究竟安乐。怎么予?仰仗佛力佛愿,运用佛心佛智,别无方便。

所以这种带有判官意识的慈悲方法不当。一探头,完了,这儿不热;又一探心,还不热;再探肚脐,更不热;摸到膝盖、脚底,完了!他一定性,大家就说我们念了半天佛,他没往生——这样就把一个大事因缘放到业力判定上了。这样一个修行的绝好机会,忆佛念佛、助人往生、劝导往生、引导往生、仰仗佛力回归佛国的机会就丢失在业力业相上了。这是天大的事情,人生百年仅有一次的临终机会被坏掉了!

我们的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是念佛法门的特定。无染清净心,无染什么?无染众生业分,随顺佛力。无染众生业你才能随顺佛力,染著于众生的业怎么随顺佛力?我们会把业力当真,所谓真就是这样了!它只是一个无常相、变异相,但你若认定就这样了,铁判官就来了,判官笔一划,就不知到哪一道去了。因为亡者在刚死亡或中阴状态下飘忽不定,人的心力导引作用很大。当然上上根性、利性根性与预知时至的人就不需要你助念了。需要助念的人一般是有一定认识不清之处,需要有人帮着清晰导引与推助一把。

所以助念者要无染于众生业分,随顺佛果地觉。若有染于众生业分,虽说无染清净心,但取相了,染上了,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念众生业,必然到众生果报上去。

所以有四个角度:交织业、个体业、佛愿佛力、助念者的抉择。抉择是助念者以佛力帮助他,他自己听闻了这个助念的因,依法的引导,乘着佛力、无染力、慈悲力,往生彼国,永出轮回。这是乐清净心,是真正的大菩提心,是真正的慈悲结果与智慧结果。

所以如果有助念机会,需要思考怎样得当地助念。为人助念不是判定人,判定人会带来伤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业就是那个德性,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无明轮回、习惯等等,若细若粗,都在那儿放着。你若把它一确定,它就起作用。你要是把它一放到佛力上——有例子说若凭业力,哪怕业力只剩下一根针那么大,放在生死海中也必然沉到海底;若运用佛力,即使业力像大山一样沉重,放在佛力大愿船上也自然会被载负到彼岸。

所以助念时要提醒佛力载负不可思议、业力执著亦不可思议,劝导令他择取。让他分析并帮他分析趣向于极乐世界的殊胜,以及趣向六道轮回的迷茫、不可自制,帮他忏悔,引导他趣向极乐世界。让他清晰生死大事,了知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警觉于这个机会,随顺佛力出离生死苦海。这是个特别大的事情!(节选自《现行果地觉——为利众生而成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