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
“五阴”是旧翻,“五蕴”是新翻。旧翻新翻都可以,就是讲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与四大组成这个色身。“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这不是例子,是让我们观察。我们要警觉,不能一带而过,让文字与你的生命意识有个融汇过程。
“五蕴皆空”,读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你照见过吗?若没观察过,你读一读罢了!你说道理我懂,五蕴皆空,但你没照见五蕴皆空,那不行!佛所说教法是让我们领纳与实践。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观过没有?在私下、在人群中、在有病有难时候你观过五蕴皆空吗?色、受、想、行、识。心经上讲了方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世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受想行识都不异于空。
你观察过吗?你说这么简单还让我观察?很多人很“高尚”啊!一读就过去,还用观吗?你若真观一次,就起作用!你没观过,读过去了,文字是文字,你是你;你若观过,文字是法,法是心,心是文字。文字都有意义,有作用力,有内涵。
我们观五蕴皆空。在闲静时,对自己的色身、他人的色身、种种质色等等,有染著或者有排斥了,你可以观色空——观色,观一切色,通过色身等等色,都可以观察。然后观受。同一个受,感受冷、热,什么受都可以观,观种种受,了解它的无常,了解它无本质的事实。一个一个了解,它就起作用。你不了解,一带而过,真是手有珍宝而行乞讨。我们真有具足功德之守护,但处处觅法。此处应该实践,这个实践无代替者!我们观想、种种想——善想、恶想、是非想、种种想,观想是不是无常?是不是无我?其本质为何?行,种种行为。识,种种意识的释放、展示,分辨的根源。
你拿出时间观五蕴皆空,是有意义的!比你看电影、是非闲话、翻来翻去睡不着、低头空坐或者冷水泡石头有意义。观五蕴皆空,应该实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拿出时间与机会,可以先从色、受、想、行、识中挑出一个,观察一遍。以此类推。我们会在无常、无我、受是苦、空等事实上对执著有轻轻的如理的放下过程或者内涵、操作。这是有生有灭的观法,但十分有用。
“四大无我。”我们色身的五蕴与四大——地、水、火、风。地,粗重的;水,流动的;火,热的;风,喘息的。你把五蕴四大拆开一观察,就知道这个生命所依不过是个假象,不过是一时表现或者作用。你可以主动运用这个作用,也可以被动地在这个作用下。被作用会迷失、逼迫,主动运用者会觉悟自在。还是同样一个色身,包括受想行识,包括四大所组合的这个假名我。
你若被业力牵制,被它所用,被它制约,迷失于此,以为实有,就开始迷惑,开始负累,开始纠结。若觉悟于此,知五蕴四大一时因缘和合而现,刹那生灭,无常无我,不执著于此,远离诸苦;执著于此,必受诸苦。空性是事实,聚集是一时的现象——主动运用这个一时的聚集现象,作为自利利他、自解脱令他解脱的生命实践,就是主动、积极、向上、阳光灿烂的。若是纠结于此,埋没于此,贪婪于此,甚至强化、放纵于此,就会迷失、负累、纠结、阴暗,那些就必然伴随着生命。
“凡人临欲终时”,哪个终?刹那都是终!人命在呼吸之间。过去我跟一个老菩萨学过观死——这个四大崩溃,观眼所视、耳所闻或者闻尘、触、味等等消失过程,是主动设计一个死亡过程。从地大开始散坏——看地,是地震、天翻地覆还是微微有点动?你感觉到根尘震动,你审观它。然后观水大变化,是海啸、暴风骤雨、乌云滚滚还是清风细雨、风平浪静?火,是遍法界火、内外是火、像劫火满烧世界、火山爆发还是平静地有一点温度变化感知?观风大,是龙卷风、飓风还是细风徐徐?你去观察,这都是实相的善恶的观察。
观地大,你心里第一个概念是山崩地裂,我临终时山崩地裂——这第一个念头不是你加的,你往那儿一坐,说我临命终了,地大是什么样子?你第一个想到山崩地裂、感知到是山崩地裂,那一定有重大恶果报跟着你,你要忏悔自己恶业了。你心里慢慢的,地有微微震动,你得安乐方便了。
你观水大时,第一个概念是惊涛骇浪,你一想到水就像大海潮、钱塘江潮、飓风刮海或者海啸一样,那一定有大的恶业在你生命中聚集着,也要忏悔,调整,令心平和。然后它像细雨一样,像平静的水面——有那样感知,你善缘就成熟了。临命终,你就真有那样境相。
观察火,往那儿一静,遍满是火,无处逃遁,那你一定恶业炽盛,你要想办法调整它,要忏悔自己。未来果报很麻烦,你就会忏悔,心地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佛前求忏悔——佛加持我,让心里宁静下来,火大能柔和下来,慢慢地你体会到身体的暖与平和这种暖相了。
风亦复如是。一个一个观察。过去在五轮修法中有。五轮修法是地、水、火、风、空。有的加个识,有个识大的修持。他修这干啥?就是处理你命终时。这不是你假设的。你说我感觉良好,没问题,但你坐那儿第一个感觉是山崩地裂,你一定有恶果报!
我们没有这样修持,平时可以观四大、四大的转换,所谓四大无我。四大为何无我?你观四大之时,好比说地大山崩地裂——它是无我的,这个幻化业缘中是无我的;因为在修持,你不怕它山崩地裂。你说:哦,无始我做的这些业的阿赖耶识记忆,一旦命终时,其凶恶果报会现前,令我堕入地狱。所以你要忏悔与调整,知道自己业报的恶相,会平和下来。所以四大无我。四大无我并非四大断灭或者坚固不变,无我是取用不定。在此修行过程中,你可以方便运用四大无我来调整四大、运用四大。否则四大对我们修法无益啊!
所以此处要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每天男众有个禅修课,完全可以观察。每个人对四大的第一感觉差异很大。你坐下来,静静地作个祈祷:让三宝加持我,让我如实知我现行果报相续——这是修行调整,让我清晰知道这如幻业缘何以调整得当、自在,你可以这样实践。你祈祷说我现在就是命终之时,让我观的这个“大”业报自显——你去观它就行!一放松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一个蹦出来,你就来调整它。这是修观的好方式。
【真心无相。不去不来。】
若没有对五蕴四大作过观察,直接说“真心无相,不来不去”,你很难确认。一旦业报到来,像突然有病了、发高烧,过去老一代出家师父这时就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知道:病者,良师益导。老师来了!怎么来了?让你观察自己去。他们就到佛前作个祈祷,要么拜忏,要么打坐。我以前遇到很多老一代出家师父都这么做,说良师来了。他们观察这个发烧,这是火大先起,这是不是周遍?无从逃离,就恶报炽盛,临终之时一定从火大触动你,或者火大环境触动你的畏惧。
作诸恶缘,他会在你四大崩溃时让你产生畏惧心。所谓天崩地裂,惊涛骇浪,周遍大火,飓风所吹。你会不安稳,会产生恐怖、畏惧,又伸又抓又喊又叫!这一定恶道去,或者一定是恶道果报现象在催他。我们身体有病时,往往也是某种东西在催我们,是修行的很好时间,也是念佛忏悔的很好机会,供养舍报的最好因缘。舍什么报?不是死掉。一般不能把舍报当成死掉,就是因缘转换特别重要的一个机、一个缘起。
我经历这个事情多一点。以前老师要求修行不喊口号“我修行”,不是那样,要真有一个法,认真实践。喊口号没用,你要认真实践。怎么实践?在你难缘时、顺缘时、迷失时、痛苦时,时时处处修行。法则一旦认取,要真正用功。我们学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直指人心大用的教法,也要用功。用过功夫,佛法对你有味道,这个味道实践者知、佛知。佛是觉悟者,通达无碍;实践者亦知。像我们说得太多,不见得知道;真正实践者清晰其中内容,他们的生命、意识、业报都很自在、自由、自主,都是福德因缘。
化一切过去迷失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果报,乃至五蕴身四大身,变成四智,变成五智,变成方便。此方便为何?依法而行,即行方便!在你那个烦恼当下方便会现前。让人真生感恩心啊!喜心啊!守护传递实践法则的心会真正生起。那时你感到佛法比生命更重要,比你的荣誉更重要,比你的习惯等等更重要。那时说为法捐躯、弘扬佛法、实践佛法,你感到不是在说,生命的确是这种相续。否则空泛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蹲在寺庙里,对你一点点触动都没有。不去不来——
【生时性亦不来。】
这给你观察的直指——投生来,性亦不来。前面讲真如实相之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之性,远离生灭、善恶、净染等侵害,永不可坏之性。此处我们慢慢碰触。性在一切时处表达着不同质色、不同因缘,来来去去表达不来不去,净净秽秽表达不净不秽,生生灭灭表达不生不灭。其体你怎么碰触?真需要一些因因缘缘,需要一些法则。生时性亦不来——
【死时性亦不去。】
我们会把“人死了去哪个地方、活着去哪个地方”这种奔波变异的意识安顿下来。生也安顿,死也安顿。安顿在哪?不来不去的智慧体中。若学会不了这种意识,所谓了解的观察力的安顿,你了悟机会没有——虽然无所得,你要体验它、验证它、运用它,契合自心而用于现实,达成法性清净功德的事实。我们先从理解或者认知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一定要认知!没有认知,后面怎么作为?你的作为与认知是同步的,你要有认知。
认知——生,性亦不来;死,性亦不去。实际是通过认知!我们的生死是无来无去的,安住在无来去的智慧的法性中,自性之体中。这个体在无来无去的意识或者认知抉择下产生力量,产生安乐,远离生死来去的怖畏、疲惫、迷失与挣扎。需要思维,需要运用。你若不善用,认知没有,领悟机会没有,契合自心的抉择没有,大用现前肯定渺茫。
我们先从认知上随顺、观察、了解——生无所来,死无所去,让自己对生死来去的心作个休息的调整,让它“生也不来,死也不去”地安住在生死不来去的智慧观体中、智慧观察的法界中。此法界远离虚妄认为“死有所去,生有所来”的奔波、迷失或者妄想假设——离开这种自欺的虚妄业与认知,这是十分重要的熏修!
【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让你安住从容,不动不摇。在从容生活的观察力中、作为中,人有不可思议的大智慧。湛然圆寂。尤其真正实践佛法的人,死得那么安详从容。以前放光寺有个老和尚,大概是清朝人,行般舟、念佛,很久很久。快死了,他说你们给我做个龛。龛做好了,他就念着佛,往里面一坐,说你们烧吧!他已经培养出来了,已经契合生死自在的心与作为,在其中已经自如。在中国僧人中,这样的人其实很普通。有人说他死了还能唤回来吗?一唤又过来了,这不算什么。
这种熏修是生死自在智。生啊,死啊,该死了你去做,不该死那样做没意思。若是这样熏修习惯,心境一如,善用自心,令心安乐,就是事毕君子了。这一生的事做完了,可以休息了,一放松人就走了。上哪儿走?无所来无所去。
这里你若害怕,说不来不去我受不了,那就极乐世界去!因为极乐世界去也无去,最重要的是满足你那个来去心。说“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你说不行;说“去者决定去,生者实不生”……反正让我们那个妄心得到满足的休息就好。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这不是断灭的灭,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顿了。】
若不熏修这个,我们那个妄想心闭上眼睛就想:我临命终时……想了一大套,结果到时全不起作用。你想象的东西与生死去向没有关系。你还不如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这个事实,还有善巧方便。
很多老一代出家师父,他们感到自己生命弱的时间,就停止进食几天。就是算了,没作为了,也不要进食了,浪费饮食。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啊!不行诸善缘,滴水难消,不进饮食了。然后他们观四大怎么崩溃,一点一点观,把它调整到平和、柔和。包括识的从容,地、水、火、风,包括空的回入与识的安住。他们训练一遍、两遍、三遍了,那一天到了,观着观着就结束了。
我们因为有执著、分别,有未了因、未了缘、未了业、未了情、未了事在心灵深处等着,说死了就圆满不行!干什么?我还要度众生,还有未了情缘,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还有很多事业……没问题,极乐世界倒驾慈航,你一定去极乐世界了。你要观想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观音势至伴随而行,清净海众各放光明,说赞美之词:善哉善友,随我来。我们就阿弥陀佛了。常作如是观,人可以在未了业、未了缘、未了事、未了情中最后去完成,修短自在于他方世界。
你说我很多未了缘、未了业、未了情,我到极乐世界后再来酬还——你在那儿一日这儿一劫,你等着吧!你在那还高兴地说我好好拜佛,多听听法!三天过去了——三劫过去了,回头一看,业也没了,情也没了,什么也找不到了,不知转到哪儿了。那时你再好好发你那个天眼、慧眼、佛眼,观察你这些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慢慢度他们。
这个环节很重要!你现在若用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循环无休无止。不光帮不了他们,自己也帮不了。不如把自己的事彻彻底底、究究竟竟、负责任地解决一次。在未来——因为你心未了,就是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业,未了的事业,再返回。
很多人说哪有这回事?那么多人往生,远公大师他们一百二十多人往生了,怎么不回来一个说一声?年年代代都有往生,说六十七亿不退转菩萨往生,小行菩萨无量无边[1],有一个回来给我们说一说呀!实际很多人一天还没过去,他们想多呆几天。到饭食时,如《阿弥陀经》所讲,他们去十方供养诸佛,高兴得不得了。在佛前听一天两天或者半个月法,一想不行,娑婆世界我还发过愿,那么多同志还等着我!一回来,这个世界几劫过去了。很多净土行人发愿说:往生彼国刹那间即返回娑婆,饶益有情无所舍离。说是说,那时你忘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们也完了,不知多少亿年过去了。亿年后我们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所以净土教法中有返向往生。第五门——出功德,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干什么?游戏神通于生死烦恼林中,至教化地,以本愿力故,饶益有情[2]。就是以佛功德回向有缘,同生安乐世界。很多人读过莲池大师的发愿文,说不违安养回入娑婆。你说怎么不回来?今天晚上就问问他。他忘一刻钟,我们就完了。明朝距现在几百年,在那儿一个呼吸间都不顶。我们要知道业报时空的差异!
所以我们不要等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了(众笑),你要对自己负责任!若等他们,他们忘了怎么办?他不是不负责任,很多人很负责任。像阿阇世弟弟的故事,无著天亲师子觉的故事——到其他法界,一刹那就忘了。那个地方太广大、太殊胜,你还在那儿赞叹,几天过去了,这里就多少劫过去了。不要心存妄想,要对自己负责任,不要等别人对我们负责任,一定要珍视自己的福德因缘。这一点要深思熟虑!(节选自《传心法要闻记》)
[1] 《佛说无量寿经》中,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2] 《往生论》教法入第五门:“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出第五门:“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