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55

第三十三集:由境照心真正忏悔

我们一如既往顶戴三宝来祈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这一节课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讨论、认知。这一节课想从境界力中谈一谈我们对种子的认知、择取、运用角度或者说择取方便。

由境照心观修方便,正报调整依报随转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也面临着心里境界,就是种子所依,也面对着环境的境界,也面临着我们安排的境界,就是导引出来的境界——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佛菩萨极乐世界,这样导引出来的境界。像在殿堂里,有鲜花,有清净设置,有佛像菩萨形象,这也是一种境界力。在这个境界力中,人的心里种子起着不可思议的根本作用。

往往我们在外围因缘对自身意识或者种子的折射过程中,会忽略内心所依。就是在生活中表达、作为、言说,会忘记自己的状态,而在这个境界中或者环境状态中把它发挥或者把它坚固、把它著实、把它扩大。那样令自身与他人迷失于现行的事相中,就是那种境界力中,被境界所制约、所埋没,受到境界力的一种限制。要是我们了解这些都是内心境界的投射,像幻灯片一样的投射,对现缘的生活环境、意识环境、作为环境会有比较冷静的由境界而知自心的如实照见自心的观修方便。这个观修方便在僧法中的运用是十分极致的。

像极乐世界,我们读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中都有描述。往生论的描述简洁一些,八种佛的主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庄严、器世间十七种国土庄严,来给我们展示我们自心原来也具有这样庄严。他是通过外境而照见自心本具的清净、美妙与不可思议的利益。通过外境照射,像这个法界图一样,像镜子一样。

我们环境的境界力中,所有境界都是我们内心折射的最好回馈。你怎么表达这个?同一境界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来自于种子业力所依的不同。同样一个事情,很多人面对它,会产生很多差异结果,就是人人随类而见、随类而闻、随类择取自己心里种子需求的那个择取对象。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等等,我们看到一些图、这些设置,就是教化的、教法的、名言的、文句的这些外境的境界力,亦是内心的,不过是择取你需求不需求的内心的投射。

再一个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方方面面——行走坐卧、饮食服饰、交往等等,这些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境界;这些境界也是内心种子的投射,这个投射就是我们生活相续业中的投射。为什么许多人希望到寺庙里来修学?或者到一个殿堂里、到庄严布置的环境中去修学?这是引导性的、设置性的外境,就是境界力。这个境界力要是我们对他恭敬、对他随顺、对他的启发有一种契合,就会造成内外一如的功德。像坛城灌顶一样,会给你一个崭新的某本尊、某善知识、某因缘教法的印契。我们这个学习亦复如是。我们每每进到一个殿堂,有这个比较高大空旷的空间,和在自己房间里有很大差异,和在娱乐场所也有很大差异,或者和机场、码头、车站、一些公共设施比起来,这样一个环境、这种境界力给人带来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昭示、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人修过一些止观的修法,像很多人放蒙山,念个什么真言、观想个什么种子字,这个种子字在你意识中会成熟起来;你在观想过程中,你走到任何地方,他都是一个境界力,直接影响着你的身心世界。很多人学佛持咒,持十小咒、楞严咒,在持咒过程中他忘却了周边因缘,这个真言就是他的曼达,就是他的心与对境,也就是环境力、境界力,会给他带来不可思议的内心未曾有的一个感知。

许多人刚到寺庙会有很多新奇的感受,就是境界力带来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心庄严、内心寂静、内心条理、内心慈悲与智慧,这样一些对应感召,严格说就是我们内心的直下的广大的照见罢了。这种内心的境界力在我们学佛过程中运用的十分多,但有些人就忽略了这个东西。

开始到寺庙里每个人都有恭敬心,都很谦下,会说我什么都不懂、我什么也不会,希望受到教育、爱护、支持……基本上都有这种调柔的东西,也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力。这种境界力带来很美好的外围支持空间,这种支持给我们的意识、道德、心里庄严清净带来许许多多增上的滋润,带来你感觉到的很多新奇、喜悦,甚至你能体会到某些未曾有的境相,还是境界力。

我能回忆起来,以前做梦是灰色的,睡眠中会有灰蒙蒙、黑乎乎的梦。刚遇到佛教,都是七彩的梦,你感觉比现实社会中这个光与颜色还要灿烂美妙。为什么?就是突然被开发出来一个崭新的未有涉足过的内心境界。我们每个人在学习佛法过程中,要重视这个境界力与内心的互相推动、互相照应,也很容易理解谏人五德、执事五德的重要性,了解平时所学习戒律的重要性。

三皈依,说祈请三宝加持,实际就是我们设置了一个境界力——内心与他一对应,三宝对我们的思维、语言就有具体的对称的关照。我们内心对此的关照与提示,也会生起这种感动、这种契合,每个人有不同角度。

究竟我们要择取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力?要把它固定死,肯定很辛苦。我们在学佛的整个历程中,想断除烦恼、生起悲智愿望啊!断除烦恼一定是很重要的行为,就是自利的行为过程。断除烦恼怎么断?只能在烦恼出现的那个境界中我们去觉悟它的本质。在它本质上,在那个本质的境界力我们认取了,无一法可得也好,一切如幻也好,如梦也好,一切本具本净也好——我们在那个根本的境界力中,就是种子上、种子对我们现行的作用上——在那个地方真正认取,悲智方便的愿望一定会推动我们的生命意识。你剩下来的事情就只能做一些利益世间的事情。

要是自身在外境因缘、内在的习惯生起上,还被粗重烦恼缠缚着、蒙蔽着,你想学佛法或者想得到利人方便,所有能力、感知力都会终止在这个烦恼空间里。已经消耗在这个空间里了,没有力量去帮助别人或者其他的苦恼迷失有情。我们已经被自己的烦恼消耗掉,这个烦恼就是境界力。

佛教有个话:转境者是智人,被境转者是愚人——觉悟者常能转境,迷失者常被境转。境界力,我们根尘识所见、所用、所碰触的力量就是我们最亲切的东西。许多人就是很大的烦恼,心里迷茫、骄慢、压抑得不得了。过去善知识喜欢说你背个什么东西吧!啥也不要管,你就干干净净地背个东西,背好就好了。你背、背、背,在背的过程中境界换了、对境换了。他是利用他被境转的这种习惯,结果心境转换了。那个压抑、放逸、迷失得到了调整,得到了新的展示、新的境界的引导。你说这个法挺好,真把我的烦恼降服了。实际就是偷换一个境界罢了,或者说转换了一个境界。

这个心理所依就是个境界。像现在人喜欢看图片,境界也可能是个图片,我们内心这个图片投射到外围环境,往往我们会忘记这是内心的投射、是内心种子取舍的对象、是你关注的某个角度。要了解是由心折射出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极大的自主权,掌握了极主动的机会,就不被境转,不被境界力牵着走了。喜怒哀乐不再被境界牵,知道是内心的折射,我们来直接处理内心,由它而反思内心状态,觉悟内心的法则所依,就是内心境界。

调整自心,是最自主、简洁、方便、彻底、完善的着手处,这个地方很好着手,十分轻松地我们就可以处理内心投射的这个点。如果不顾及这个,去管环境,投射的环境面积太大了——这个内心的投射点没有调整,你再调整那个环境,投射出去的还是它!我们费了很大力量,似乎把环境一点点地调整了,想着尽量把它做得如意、合心、合乎自己需求等等,结果心里这个投影的焦点没有改变,它投射出去还是那个东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现在很多人修行,在表面上很用功,就是投射出来的东西。像以前有法师说我不要装,装什么?在表面上作为很多,很累人,很辛苦!有人用了很多年,就造这个势、作这个为,但心里那个种子所依、那个内境或者内在境界力没有改变,外面费了很大事,结果还是老一套。让人看着貌似这个人形象改变了、穿戴改变了、年龄改变了,但是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没有改变。就是对烦恼根源没有真正清理,在投射的业相上当真当假地不断地劳心劳力,想在人面前表白个啥、作为个啥。内心世界的清净没有运用出来,内心染著依旧。那个被动的事相还会使这个人不断地在烦恼支使下,不断地被动活着。慢心依旧,慢心烦恼; 压抑,压抑烦恼;徘徊,徘徊烦恼。我们要是知道这些东西,就掌握了内心的主动权。

所以佛教讲依正二报,你的正报要是调整得当,依报就随正报转,就是心能转境。要是想转依报来调整自心,那个工程比较浩瀚。内心这个处置虽然有相互的一点点的影响,但那个被动性比较强,费工耗时。所以说被外境转,人的烦恼会更炽盛,心灵的迷失更坚固。

我们来讲种子,是比较强烈的一个祝福或者愿望,以祈祷大家能认识内心、内心所依境界,来调整这个境界、认识这个境界、主动建立这个境界。对我们每一个学佛者来说都挺省力,不会那么负累、被迫、被动,这个主动会给我们带来省力、精彩。本净的启用亦很省力,本具的启用也很省力,阿弥陀佛圆满给予也是很省力的!这个地方容易休息,容易落地,容易使自心真正安顿下来。因真,相续就回归真实,投射的也容易清晰下来。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教育中、受的教育中,基本是外看:好坏、是非、应作不应作……都在外围因缘上建立,没在内心世界真正认知过它本净、本具、圆满、清净这样的智者的内心境界。佛陀对这些地方作了一些简单的教育,好比说观佛相好、种子字、发一个音、画一个什么样殊胜坛城,实际就是让你了解自心,让我们在这纷纷攘攘的世界中、无量无边的业力交织中回到内心这样一个比较简洁、自足、容易审观、容易调整、容易认知、容易安定的根源上来。

所以,种子真是个源头,我们在源头上处理问题就特别省心省力。如果已经泛滥出去,已经波及到很大空间中,你在那些空间中去解决,它还是不断地越来越衍生事情。那样我们内心的迷失加剧,增加更多的头绪。所以很多人在纷纷攘攘的外界环境中会蒙了头脑,不知所措,迷茫业会出来。

主动择取顺佛无碍,深观差别本自一如

以前在世俗生活中,我经历过一段特别痛苦的迷茫生活,生活失去了方向或者动力,度日如年。像人开一台车子停在十字街头,不知道到哪个方向去,心里那种焦虑。时间又在推动着你,周边因缘又在给你一种必须行的生活推动,你自己又不知往哪个方向,充满了徘徊的焦虑。它会把人的性格、意识作得很乱,很多说不清楚的无明烦恼。实际也是境界,混乱的无明意识、犹豫徘徊的一种混乱境界,内心是混乱的,这种混乱是无始无明带来的种子。

外境,内心。我们要认识这样几部曲:内在的意识、外在的折射、我们设置的境界,就是我们受教的境界、引导出来的境界。现在我们对引导的境界没有足够认识、训练与抉择,所以内心的如来种性或者说本具往往发挥不出来,被外在的依报境界所困扰。被困扰的许多人都想迅速改变生活样子,想改变自己,想通过环境改变这个、改变那个,以达成自己内心的安乐。

在从居士到出家、到受戒等等过程,在顺缘中很多人真有简单的机会。但一旦安定下来,无始以来的内在种子又出来了,外围环境或者你的戒律遮盖不住新生烦恼,因为你没有依止新的境界力。所以佛陀给我们应作不应作之庄严分——不应作的休息地方,应作的善巧智慧。在这样的教法境界力中没有作为,你内心那种无始无明种子还在起作用,搭着这个衣,吃着这个饭,心里想的还和在世俗生活中一模一样,甚至更为加剧。

我听到一些往返比较多的出家人说是围城。他在家时特别想到寺庙,寺庙还是清净啊!上上殿,敲敲钟,很简单。回家被感情、儿女、衣食、交往或者房子车子所负压,每一顿饭都是血汗挣来的钱,每一个东西都要辛辛苦苦地付出,感觉还是寺庙好。一到寺庙里安定下来,又感到在寺庙里天天啥意思?撞钟、上课,真没意思!又想世俗这样那样了。这是被境转了,到这个境界里转那个境,到那个境界转这个境。正常不正常?就是主动择取境界力的力量没有、主动运用发心的机会没有,或者说用心机会没有;被境界转、被习惯转、被无明转表现得比较充分。这种充分,貌似你这样那样了,内心东西还在起着根本作用,内心感受还是一切感受的根源。

所以在佛教有个名词——坛城。过去授三皈,要简单地摆个桌子,有个师父,有些什么模式。至少要有经书、佛像、僧人,给一个住持三宝的印象,就是设置个坛城。干什么?感召他内心一体三皈依之事实,让他照见自身本净的这个佛陀、本具的这个佛陀,让他了知能出生万法、能接受一切、能利益一切的佛法僧功德。通过这个设置来照见内心清净庄严。

许多人读过迦叶尊者的故事,世尊拿一个花朵,他在底下笑什么?就成一个故事了。经典上有这样记载,拈花一笑。他这种契合,实际我们在时时刻刻中都会有这种机遇因缘。主动设置、发心设置是不可思议的极大善巧。有人很害怕,说你念念观世音菩萨吧!就是把那个慈悲境界推过来了,把这个恐惧、害怕、怖畏的境界换掉。能不能换掉?我就读经,以什么身得度我就现什么身。他说我很恐怖——恐怖就是观世音菩萨显现的,就是慈悲显现,不恐怖了吧?置换了一个概念!观音菩萨就现前了,慈悲现前了,人不恐怖了。我们要学会运用内心境界力的择取,就是发心的择取,人会变得很自主、很自由。

我们就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与作用:万德洪名,称念是为具足无上功德,是为无上大利——你这个利益已经具足,无上功德具足了。自己内心的本净本具,通过佛修德的名号,直下印契了这个事实。若不印契你不相信,你自己想象心里有个本具,是胡扯的、听别人说的。怎么让他起作用?看看阿弥陀佛,称念称念阿弥陀佛,他形象圆满、眷属具足、国土清净——他这个清净圆满印契了你的心,你清净圆满展示出来了。怎么展示的?通过极乐世界展示出来了,那就是你的本家本国,是我们本心所现。

佛菩萨利用这些善巧,利用我们对境界力的关注或在意,设立了这个完整的境界力,来无碍地摄化十方众生,他说你什么样众生都可以来我这国土。我们私下里想这个人我喜欢他,肯定能去;那个人我仇恨,不能去……我们心中出现了障碍,出现了通畅与不通畅,极乐世界就被关门了。极乐世界具足的给予、圆满的给予就变成自己的爱憎心,把极乐世界大门关在爱憎后面了——通过这个爱憎你才能往生,通不过这个爱憎的因缘你往生不了。尤其嗔恨心比较大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人。有人说你不能往生,你往生了我就不去!我们心里的对立通过境界会照见,爱憎会通过这个境界照见。

极乐世界,发心圆满的人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咸得往生、毕竟无碍——佛心来了,那是佛的境界。说这个人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就开始设立一道一道的门卫、门岗,他内心世界出现了很多设置与障碍;极乐世界在他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了,他这个照见可以看到一道一道的障碍。

可能菩萨们认为六度万行回向极乐世界,能往生;声闻证得阿罗汉果,说回小向大,从寂灭光中走出来,运用智心悲心能往生;可能天人说不放逸,我们念佛忆佛能往生;人类说不徘徊,直取极乐世界,“汝直来,我护汝”,能往生。人心不一样了。恶道众生的感受,嗔恨的可能说我恨的人不能往生,贪的人说我爱的人能往生……要是没有佛愿力同一摄化,这个世界会使这个境界力千奇百怪,无量众生就折射出来对他千奇百怪的取用。

为什么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乘佛愿力人人往生?“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无量寿经中说“其佛本愿力”,他的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佛,这是佛极乐世界的无碍力!我们内心也有这种力量啊!但有时我们没有用佛愿力。他这个愿力能同摄九界、同生彼国,一点点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佛心无碍故。随顺佛愿,你也就成就了无碍、无碍的光寿,成就了往生无碍的心、心力、心智的境界力,就是无碍的境界力、圆明的境界力、自在的境界力。

要是随着个人想法,从菩萨声闻到三恶道这九界中各个角度、各个法界的心理来看极乐世界,真是千奇百怪。所以净土教法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定是以佛愿力、以佛的觉悟来接引一切众生,咸生报土,一生成就,皆入如来会。要是以九界众生心理,不知是什么样子了,极乐世界就不名极乐世界,不知是什么样世界了。因为每一个生命阶段的生命,就是九法界生命,都会把他全部处理一遍,我们的业力、心力、境界力把他全部处理了。那么极乐世界不是正觉化生了,不是正觉化现了,纯粹是杂缘的业力,成娑婆世界了。

净土教法为什么一定要观佛本愿力、依佛本愿力、依佛愿、依佛心来随顺这样一个利益?因为九界众生本具中有,就是性德中有;业报处无,就是修德中无。你把他打成两段了,现在果报就还在分别业相中,还顽固守护着自己无始无明的果报!佛说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十法界都是由心生,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了。这个大的依止如实展现了,我们人人都可以往生,没问题。要依止这个,人人都往生。

我们是不是真正能依止法性、三无差别来思考、言说、作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要真正依止这个审思观察,你心中一定没有障碍,平等安心一定成为事实。佛陀教法给我们设置的无碍境界,清净圆成,本自具足。在这个地方有人用得上,有人用不上。用得上,即心就即是了,得了;用不上,又要依佛愿力了。依佛修德往生彼国,就是说皆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增上缘。

这样一个决择的语言,从古到今也有人不服气。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的国土观察,你用几天观察几天思维?是不是狂妄一下、脑袋热一下你就认为自己不得了了?那没有用,没有效果!你没有如实观察器世间与情世间生命的特质与状况,你就撩了个泡,没有用。一定要去他的实质因缘上——虽然是无穷无尽的幻化业相,但各个都在起着作用。这个作用力谁要把他否认,就是断灭——你怎么能否认这个世间的作用力?不管是六道轮回如幻还是九法界十法界如幻,作用力炳然啊!处处都在示现作用力。三界未岀者就在六道轮回;觉悟法界者,在未如佛圆成之前,就在觉悟法界中,就没有像世尊那样圆明圆照。

所以提示这个方面,使我们无对地回入一如的或者三无差别的安乐住之事实。要是没有这个清晰认知,而盲目地笼统地说三无差别,你这个作用力不能展示出来,三无差别的作用力会消失在你那种莽汉式的认取上,产生不了作用力。若是如实契合,你的爱憎一如、烦恼一如。为什么?就是作用力。我们忽略了他这种差别果报的庄严分,忽略他了。

因为很多人容易盲目地说这个,所以在佛教很多传承机制中,这个地方他要捂着,一直不轻易提三无差别之处。他让你修很多加行,让你认知三无差别,从见闻觉知中去感知三无差别、感知如幻,而不是给你讲那个道理。道理有时是夺人心智、迷人心智,就是人一听就认为知道了——这个知道会出现很大的障碍,习气一来就把他这个知道彻底打翻了;习气、违缘、不顺心的事来了,所有的知道就变得一点力量都没有。因为他不是在这个习惯作用力的事相中觉悟三无差别之事实、运用三无差别之事实。好比说同得往生,实际是让我们在一切时处运用三无差别的力用,认知这样一个力用。

要是不关注境界力,人的被动性,就是被境转的被动性触目皆是,经常发生。有时人迷失了都不知道怎么迷失的!人的苦难就是在这个幻化的业、这个游戏场中很容易着迷。像演电影,演着演着他把自己真当成皇帝了,或者把自己真当成某个角色了,进入角色了。

我们在十方法界中、在心地法界中,一定要认识自己无始无明的种子,是不是真正对它有一个认知?是不是对如来种性真正有一个认知?不是在高兴时候认知,也不是在违缘中认知,在一切时处真正能认知它、它的作用差别。这个差别中的无差别若不了解,我们不能善观自心。

社会上有性善论、性恶论。很多人会背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提出性恶——佛教不讲性善,也不讲性恶,讲性具。能如实了解无始无明种性与如来种性,了解性具所在,你就不会排斥你的所谓恶劣之处或者众生恶劣之处,诸佛圆明之处也不会有什么,你在一如处体会性具之真实安乐,就路还家会产生极大殊胜方便。

往往我们对性具的认知缺了一大块。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标榜到很高的佛陀地方去,但这个无始无明的恶劣、丑陋、迷失种子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海!要没有这个功德海,也就没有诸佛正遍知海。性具我们要能善观,就不会排斥于自己喜欢不喜欢的诸多因缘了,令心真正回入平等智、妙观智、法界体性智、大圆满镜智——我们自然就回归,自然就启用俱生智慧,把俱生烦恼自然融入在不空成就的相续作为中了。

从事实上说,如来种性与无始无明的种性原本无别。只是为了令我们认知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烦恼中这种排斥力、割裂力、爱憎力、是非力或者对待的力用,就是我们不能圆明、不能清净的造作。这个造作歇止处,就是如来种性之真实彰显,不离于本位。说无始无明,名言;说如来种性,亦是名言。此处真要在心地上细细认知捶打。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