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法则依本解脱,寂灭一心无得妙用
男众代表:昨天和尚讲到无余供养,比如一念法中说将自业、他业、共业、身业、口业、意业一时无余供养。既然是无余的供养,业障也供养,忏悔业障这个法则还需要吗?这两种法则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单用一种法则就可以,还是两个法则配合起来?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种种心中显种种法。或者说因为种种心,说种种法。我们这节课原本就希望我们四众能把安居中遇到的一些在依法修学过程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学会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现行的烦恼、障碍、疑虑,使学佛机制通畅起来。就是具足法的喜悦,不会滞留在某个障碍的现缘中。
忏悔也好,无余供养也好,十大愿王每一条来说也好,或者总结来说也好,因为在智慧与运用中有总说、别说,或者总相智、别相智,或者有权教、实教。这若是制造矛盾,处处都有矛盾,因为是制造出来的。我们世间这种对错的语言在佛陀教法或者教诲机制中是没有的,他不建立。对啊,错啊,是啊,非啊,这是我们三界世俗有情思维言说的意识,就是边见意识,是非、善恶、凡圣、空有、人我等等——这两个见碰到一起就是矛盾,这两个见永远伴随着世俗有情。这是我在学佛或者和大家交流法则中相对比较大的一个共有现象。
不管是出家师父来交流也好,学佛人交流也好,基本上都是问我这个东西对不对?就是我们受的教育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割裂、对立。佛陀的知见是圆明、无对、平等、一如。所以有时我们讲东西就不得不把一个东西打成两段,说性说修,说理说事,说人说我,不得已!为啥?不这样就好像没有交流余地,没有是非、人我、对错,好像对方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们读心经说观自在,实际他讲的是圆明,圆明的心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智慧行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圆明的智慧,一切对法都融入圆明的光明藏中,没有对待。就是一切本身不二法门中这种流畅的善巧。但我们在世间一出生或者一投胎,就是依父母的爱欲、对父母的染著——对父亲的染著成为女,对母亲的染著成为男,投胎就是有对立、有爱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因缘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边见在我们人类世间坚固到极致了,就是生命的全部。
尤其释迦文佛,在娑婆世界人寿百岁这个有极其坚固自我意识、对错意识的环境中施教,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边见的障碍、对错的障碍。好比说冬天加衣服,他到夏天说这个;夏天都在减衣服,为什么说加衣服?他把那个季节的东西搬到这个季节来了。夏天很热,不断地减衣服,他又把它搬到冬天去了,这么寒冷怎么要减衣服?时节、因缘、机遇不一,把此语挪到彼处,把此言挪到彼言,就会出现矛盾。
所以在权教中对机说法,此语不能挪到彼处,挪到彼处就出问题。很多人说佛教中很多有矛盾的说法,实际不是!说有宗说无宗,说无常说常,说无我说我……权教中有这样一些对着我们思维习惯、语言习惯、认知习惯从应作不应作的角度来引导我们。应作就是是,不应作就是非;戒是不应该作的地方,那地方作是错的,应该作是对的——这样说完全是顺应我们凡夫边见心的习惯性来作方便对接。要不然全然无力施教,不知道怎么给我们传播世尊这种圆明、无碍、自在的朗照十方圆摄圆成的广大心智。
以前我经常会有这类经历,许多出家师父或者居士说这个对不对、那个对不对?你就突然受到一个制约:你是给他谈佛法还是谈是非呢?你要单谈佛法,交流不了;你要给他谈是非,就在这个是非中感到苦处。怎么出离?这时可以说一些法则。因为是非很苦,是非的择取本身就苦。圆明就不苦了。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我们受想行识是不可得之事实,不可得那个对法就消失了,它的作用力消失了。要不然那个对法就使我们的心产生诸多碰撞。他提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让我们这个是非对错本质皆不可得,无有自性。无有自性——又回到法则上来了,佛说的法则上。是非、凡圣、持犯、人我这些是世间法则,我们在这个法则上十分坚固。世尊怎么让我们从对立的法则中步入解脱的法则?就是从是非中解脱出来!了解它的无自性性,了解它的本质,依本净、本具而得度脱。从什么地方度脱出来?就从这个烦恼对立中直下解脱,即是本质显现。就在这个业相中能得到解脱。
二边见,对错、空有、凡圣、是非……我们的所有思维在边见中左右着,这个边见就是矛盾,这个矛盾会造成我们人类凡夫有情的特质的苦痛,就是徘徊、择取不定、得失择取不定等等。经常有人问出家好还是在家好啊?或者说做这个好做那个好?在这个地方跑来跑去、跑来跑去,消耗了人类的短暂生命力,把它消耗掉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在这个地方,在这种择取的徘徊烦恼中浪费了一生,把自己弄得浑浑噩噩。很多人的作为也是为了对才去作为,为了好、为了是才去作为,结果产生了我、好、是的骄慢。
像《大心材喻经》中讲的一样,持戒的人就轻视不持戒的人,有禅定的人就轻视散漫的人,有智慧的人就轻视愚痴的人,有解脱方便的人就看不上被缠缚的人……造成了慢心、割裂。真正成就解脱知见,得解脱知见方便者,此心可认了,就是寂灭方便了,寂灭一心。一心者,就是无差别的显示,无差别的作用,在一切是非中解脱出来,得到真正的休息、安乐住。这是声闻法则中展示出来的“阿拉航三玛三布达萨”这样正等正觉的歇息,超越了是非、善恶、人我、对错的纠结与习惯这种蒙蔽、制约、择取,回到了这样一个休息的寂灭的安乐住中。
学习佛法,于边见认知若是没有进趣方便,我们要多念无一法可得的金刚经这一类经典,多念心经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所得就是让我们从是非、人我、善恶、凡圣、持犯等等对见或者凡夫的徘徊、择取、负累、计较、沦陷之处解脱出来,离这个苦厄。
刚才隆时师说这是自己一个知见,对不对?这个不允许设立。我们所有人的习惯,从生命之始或者说从投胎就建立了爱憎——男孩子憎厌父亲,喜爱母亲;女性喜于父,憎于母。投胎之始就产生了爱憎种子,爱憎会带来择取:爱就择取,恨就排斥。我们人类一来到这个世间,至少大部分人在投胎之际,是非边见、爱憎边见就建立了。我们在生活整个相续中或者教育中就培养是非概念、好坏概念、人我概念、如法非法概念、凡圣概念、高低概念、大小概念……
我经常遇到一些出家师父谈论,喜欢谈论高尚或高大的东西,不愿意说平常的事情。再平常事情也要把它装得很高大、很高尚、很玄,不喜欢平实。为什么?所受教育导致的这个心智;遇到佛法,他更加在这个高上大上用功夫。那与世间人喜欢大事业、大权力、大钱财等等是一样的思想基础,不能如实了解性具的事实,于本来具足的事实不了解,一定在无始无明中建立高大。干什么?满足自己某些心理,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某些心理。因为我们的作为是择其需求——需求了我才去做,择取的才去说、才去思维。这些需求就是喜欢的、爱的东西;不需求的排斥,距离、嗔恨、攻击可能都会建立。
我们为什么赞叹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他的名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这个无上正等是至真等正觉于一切世间现行,所以佛能悲悯,给一切众生以尊严,悲悯一切众生。我们不行,我们的爱憎是非概念就有取舍。要是不建立是非,人与人之间交往就会出现很怪的状态,就是没有动力。
本具本净消融业习,知法无我常行忏悔
刚才问忏悔说、念佛无需忏悔说,或者无余供养说、忏悔说,像季节不同,穿衣不一,有时需要加衣服,有时需要减衣服。忏悔可能要减衣服了,因为忏悔是我们内心的执著,对自己心中的固执。尤其一贯正确的人最应该忏悔。要是读《普贤行愿品》,能读到替众生忏悔、代众生受罪、代众生受苦这样的慈悲心。不是说谁对谁错,他不建立对错!他只是说这个事情的固执给这个人带来了痛苦,他与对错不相干。
有一个法师跟我说我做事情从来没错过!我说你肯定没有错,我相信。对了我就去做、错了我不做——这是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认取,是一般认为。这个地方解脱不了,可以把自己弄得很强大,把自己弄得很有那种什么样力量,就是强大自我!这种人没办法,慢慢地自大与骄慢东西多多的。
经常有人很自责地说我什么都不行,我做什么错什么,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是违缘……这类人自卑到没办法了,灰暗得很,做事无力;什么也不敢碰,一碰就感觉到那种自卑的东西,就是残害。还是个边见。这样人对什么都没信心,压抑着。尤其是在社会上受到冲击——疾病的冲击、感情的冲击、事业的冲击、违缘的冲击……貌似把自己打垮了,想到寺庙里养伤,或者来学点什么,或者说换个环境,就自责特多。
骄慢的人责怪他人比较多。因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就责怪别人,指责别人毫不留情的;自责的人责怪自己也毫不留情,都很苦。这苦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这苦就是边见带来的,自以为是,是个骄慢的边见;自以为自己不是,是个自卑的压抑。我们周边这样人比较多。但他有转换机会——有人压抑久了,突然逮着机会就会膨胀;有人膨胀久了,遇到一次一次挫折,也会把自己压抑得受不了,委屈压抑。
佛陀给我们的东西不是这样的。他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压抑你。我们把自己的心无余地放在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本具事实上,骄慢你也没有一点点必要,自卑也没有一点点必要,在任何人面前都具足——在佛面前都是具足,你在任何人面前不具足吗?你骄慢啥?自卑啥?徘徊什么?这个地方可以反复审视。这是真忏悔,真正依法忏悔,忏悔我们的骄慢业,忏悔我们压抑自卑的业,忏悔徘徊犹豫的业习烦恼。学佛人若离不开这个边见,是十分奇特的必然结果——压抑、骄慢,必然的。不管你粗重还是细腻,隐藏很深还是暴露,这个果报你逃不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智慧之行一定会照见我们所有的见闻觉知,十八界中的对法、一切对法一时会散坏。散坏什么?实际融入在这样一个圆满的光明藏中,所以令心光明,心会生起喜悦。
骄慢是很无端的东西,自卑也是很无端的东西,就是委屈自家——你委屈了自己的心。骄慢是一种很痛苦的委屈,他实际是感到自己不足才用骄慢来扩张自己。自卑一定是灰暗地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人自闭、忧郁,事业上总是受挫或者感情受挫、家庭受挫的人,自闭的挺多。也有人得意于自己怎么样、总是正确,也伤痕累累。人本来具足,你何必那样子弄得伤痕累累?责怪他人、责怪自己、伤害他人、伤害自己,意义何在?就是没在本净本具上,即是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给予上认真过。认真了,我们只能感恩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不会残害它;你残害别人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我们如实地依法思维,能形成真正的忏悔,自利利他,真正地无余供养阿弥陀佛,把自业、他业、共业无余供养。什么供养?就是九界回归罢了。他本来如是啊!三无差别之本质在这儿如实地周遍地起着作用。你说这个人骄慢、这个人自卑、这个人徘徊或者谁有啥过失没有啥过失——那个苦的作用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力,自作自受!
你有时冲击别人,貌似别人受到了冲击伤害,终将还是自己这个心地源头承受了最大因果,就是他自作自受的因果。许多菩萨不了解这个地方,认为环境、他人给自己带来了这样那样,全然不注意自己因果,就是没有观自在、没有明自心的迷失者——骄慢是骄慢的迷失,徘徊是徘徊的迷失,压抑是压抑的迷失,或者在这三个地方跑来跑去的迷失。
我们真正接受佛陀给予了,人我是非概念至少会淡化,骄慢、自卑、压抑的东西至少会淡化,让我们能逐渐体会到佛法与佛教教义带来的安乐,就是解脱;从那种压抑、张扬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那的确是烦恼。那样的人不光自己烦恼,一样给别人带来烦恼。压抑很重的人一说话,谁都感觉冷冰冰的、灰暗的;骄慢的人鼻孔朝天说话,谁都受不了,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受不了!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失心了!失什么心?失菩提心了,失智慧心了,失本净心了,失自利利他心了。失去了,你很费劲,你失去了真正的利益的功德、觉悟的机会。费了很大劲,把自己弄苦了,把别人也搞苦了。骄慢真是装,自卑也要装,什么装?失心了!要端着弄着,很辛苦!自自然然地你试一试,就复本心源,恢复了自己健康的心。骄慢没啥意思,自卑也没啥意思,他坦坦荡荡地面对自己的三无差别的心,就是得心了,得心应手了,人就恢复心源,恢复了菩提心,恢复了智慧心,恢复了慈悲心。如来智慧德相是具足的,不是你能端出来、压抑出来、造出来或者说点大话狠话就出来了,不可能!
可以自己观察,也可以观察周边因缘——周边因缘也没有离开你的心,你自己的因缘也没离开你的心。善自觉悟于此,不要把它定性,可以去觉悟。实在没有什么可忏悔的才忏悔。很多人说我没有做错事我忏悔啥?也有人说我忏悔忏悔,但他的嗔恨心更厉害了,过失更坚固了,变本加厉!以前做一点小坏事,现在可能做更大坏事,嗔恨心更大。真知道自己无所忏了才真正能忏悔。罪由心生将心忏——知道这个心不生,罪就灭了,那你忏啥?知道心生心作的事,人真会忏悔了;幻生幻灭了,人真会忏悔了。
常知忏悔的人,知道无一法可得,真正能认知到法无我;常认为自己是对的人,坚固自我、强化自我、强加自我;常自责的人,虽然看似弱化自我、逃避自我,但还是自我——把业相、衰相当成自我,守护于此,或者迷失于此,或者被迫地陷入这个业相了。
作为学佛人,我们要了解共业特质,人类就是边见所成。你看我们人类,五戒十善就是告诉你那儿有五恶、五个应作、十个恶法、十个善法——它都是对出来的。世尊最早给出家人制戒律,前十二年一个戒都没制,都是应因缘提醒一下。后来凡夫僧越来越多、僧团越来越大,什么因缘都有了——有的犯这个国法,有的犯那个国法,要被王者杀掉,世尊开始制戒,先制四波罗夷,就是断头罪,说比丘们你们不要做这个事,做这个事脑袋会没有!波罗夷这个名字就是断头。他这是给凡夫制的。什么凡夫?这个人愚,他不知道什么能断脑袋,做那个事就会被砍掉头——头砍掉了你修什么行?还是什么比丘?什么也不成了。
就是与世俗接轨。世尊为了在威仪上令僧众安乐,正信于世间,避开世间讥嫌,制了一些戒。他用无作戒体导归到无漏的本具的事实上,通过无作而得到的休息、寂灭为乐的成就——他是个接引。怎么接引?还是从是非概念中接引我们,从我们的自卑骄慢中接引我们。他是接引,接引的过程。你若把那当真,会去攻击别人、攻击自己,所以世尊说无一法可得。
世尊制戒,为什么菩萨不制?怕坚固于此!世尊制戒,从清净心中、无染心中给接引方便,他有十种功德善巧——制每一条戒就有十种善巧与利益,来饶益我们,就是让我们忏悔。忏悔什么?就是我们是非边见的执著有个标准,要不然你会说我忏悔啥?我没有错我忏悔啥?他给个忏悔的方法,有个标杆立这儿——你这个影子斜了,你要忏悔,校正一下自己。
我们真正忏悔,像菩萨忏悔是代众生忏悔,他知无一切法可得,也不造一切恶作,但是代众生忏悔诸过,令众生心性清净。所以忏悔与无余供养不矛盾,各行其事,皆得其利。念佛也可以忏悔,里面含有忏悔,也含有无余供养。别立忏悔也可以,对称方便,也可以,都是可以的。
要是真正想走解脱道的人,很简单,他不粘着一个事情,就是依法回归,回归到自心本具上来了。他不纠缠是非对错,不陷于其中,现下有解脱方便。我们能清晰了知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就是来接引众生心性的方便,令回归到本具本净之究竟安乐住上来,这是世尊说一切法的最原始的缘起。
(众: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