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印契揭示性德,俱生智用遇无空过
女众代表:这里有一位居士想请师父详细讲解一下四种俱生智,我们在现缘中或者业习烦恼中该如何运用四种俱生智?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我们活在很多名相中,就是意识、言说。可能每一个音声或者言词后面都潜藏着大家一些业报不同的感知、认知。比如说“佛”,每个人对这个名词都有自己的认知、想法、推导、附加等等。俱生智、俱生烦恼、后得智、修德等等名词也是。
就是换个角度提示。这些名言本身没什么内容,是在交流,在这个需求上让我们种种心歇息下来、清净下来,回归万法未生前之事实上来。过去古人讲本来面目等等,即是寂静的如来藏的揭示。一说名词就一个牵一个,这些名词的确没啥内容。种种心中佛欲安慰、欲直指、欲揭示,就说了种种法——顺应大家之说,畅心智本质之说。这些说没有一点杂染,没有一点沉淀,是直指本源的善巧。所谓俱生智、后得智等等,或者说法性、自性、觉性,都比较亲切,即是性德所具。这个地方没法增减!任何人任何生命,这个地方皆是增减不得,只有用与不用。
无始以来,我们在无量劫以来的轮回中,在忽明忽暗的人生中,在三恶道的黑暗中或者愚痴贪婪嗔恨的黑暗覆蔽中,在天人的放逸中,在修罗的斗争中,在声闻的寂静中,在独觉善观妙用、善观十二因缘这种觉悟法界的善巧中,在菩萨六度万行的一切作为中——这一切一切的显现、一切一切的表达,乃至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作为,说性、说修、说后得、说俱生,在不同角度上不断地这样那样,就是让我们的心智能表露出来,不再被遮蔽!
过去说深海探珠——我们人人心中有一颗摩尼宝珠,能出生无量功德善巧,所需的物质、精神、宗教安慰、智慧善巧乃至证悟的、不可思议法界的一切功德都能出生。但我们在深深的业力海底,够不到他;没有佛的知见与极大善巧,我们取用不出来。说人人具足,个个无用。你用不出来,他就埋没在深深的业障中——业与障碍中,俱生智慧变成了俱生烦恼。我们俱生的烦恼,身障、烦恼障、所知障、见思惑等等,给我们带来无量无边的疑惑、苦楚、压抑、焦虑、不安等等,带来不断的恶作与迷失。所以谈到所谓俱生烦恼。
在这些俱生烦恼休息处,俱生智会浮现出来。原本是自见自明,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实践,没有准确法则的认知,俱生智就被俱生烦恼代替了。本来觉悟畅明的心智就被种种业力蒙蔽起来,变成灰暗的生命相续。
阿弥陀佛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直接揭示了性德,就是俱生智的细分作用。把分别,就是我们千差万别的业报,直下引导到妙观察方便上来。这种分别心在分别业报中妙观一切如幻业相、差别繁荣,它就变成了妙相庄严,过去的荆棘丛生变成了七宝行树。唯识所现,不是真有什么变化。因为无自性的折射,俱生烦恼,即是荆棘丛中,让我们伤痕累累;俱生烦恼歇息、忏悔、回归,回到妙观善巧,就是歇心刹那,妙观成熟。这不离现行一念,不离弹指顷。所谓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识心之刹那,展示它与自心无别的本质,即是俱生障碍与俱生智的一体性。
主要是这种相或者业力相续、迷失相续,给我们带来许多痛苦。大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常说的昏沉掉举,常说的粗重烦恼与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伴随着我们生命,就是俱生烦恼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再现。因为不知此与彼的一如本质,所谓性德一如、体性一如的事实,就迷失在所谓俱生烦恼中,或者说俱生身障、俱生所知障、俱生见思惑中。骄慢者继续骄慢,自卑者继续自卑,迷失者继续迷失,一如既往。很多人把什么都贴上去,但最后相续的……因为种子没有彻底转换,没有真正认识到本质事实,就是“我”的巧妙转换:化了个妆还是那个人,又化了个妆还是那个人……心智无改,业报无变。
我们这所有烦恼业习的现行,能直下歇下来。世尊在许多经典上就是这样引导:透视诸相得见本质,歇心休息即见本心。楞严经中说的那么直白:狂心一歇,歇即菩提。你看看周边,包括自身,所有言说作为是不是狂心?很多人亢奋于修行,修行后那个骄慢心炽盛得很;不相应就压抑得要命,自责得不得了。有人就经行两天,有人就搭件衣,有人可能受过戒,有人可能会诵一卷经,就不得了了,飞扬跋扈——这就是换装没换心。为什么?俱生烦恼伴随着!什么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伴随着我们的财、色、名、食、睡,在实践运用着。
阿弥陀佛给我们这个教法,我们能不能就路还家,不再装模作样地搞东西?还家,还你那个远离贡高下劣的本来平等清净的家,就是俱生智现前。能不能回到这个我们本来没有失去的家?性德无失啊!任何人都失不去。不管你怎么打碎、怎么轮回、怎么恶劣、怎么被自身或他人不认同,性德无毁,就是俱生智无毁——他毁不掉!我们启用他,要么是随顺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印契,要么真正依佛亲证的不可思议的佛知见,在歇处认取法性——还是仰仗佛的神力,就是觉性的神力,回归到清净智海中来。
能不能在这地方抉择?能抉择,俱生智就会展示出来。妙观察智、平等智、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说法,个个具足,无有增减,无有来去,非建立,非破坏。在启用处,净土最为方便——他平等回施、平等印契,直下彰显性德,就是人人具足的性德,让我们妙观世间,一切差别本质一如,就是回入平等智、妙观察智的善巧。他直下直指于此,他愿力中直接给予了这个事实,法界体性智自然彰显,圆照世间,自然无余。
一般说后得智,就与修德往一起靠拢,实在没办法分别。但在说教、交流、认知方便中,就是佛陀给种种心、顺应众生心,设立种种方便。这些言说皆是戏论,皆是无戏论——依止教法得利益,无戏论;不依止,大家谈说方便,就是戏论。
许多人读到经中说释迦文佛在此娑婆世界应世已八千返。这一次往返,在我们娑婆世界展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于减劫中人寿百岁时五浊恶世显现无上菩提,以人类应化身而显现。我们人类听到的教诲或者文字记载等等,无外乎是两类说:权说、实说;显说、密说;自说、化说;真说、方便说。世尊一说就是无说,因为他本质一如,法尔如是,千说万说是无言说,世尊不立一说。因为世尊的心已经圆满真实,无余彰显,他没有说,不设立说。一切众生在替他说,他不需要说。一切众生作为圆满彰显了法性每一个角色、每一个角落。十法界就是圆满法界,九法界众生都在配合一切诸佛彰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无上功德,即是法界庄严。众生在替佛说。
畅佛普度众生本怀,度什么?无一众生可度,一切众生本质一如故,他就畅明了。无造作地接引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若有造作,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言还不能对称。所以世尊所修,从因地发愿直到圆满无上菩提,远离一切自业造作,顺性展示一切众生本际光明之事实,不作增减。
众生为什么相互侵害?相互给予苦恼、伤害、逼迫、压迫、痛苦等误导?诸佛如来给予我们的皆是揭示我们内心本具功德,他没有增减任何东西。所以说俱生,恰恰是诸佛最省力之处,也是诸佛亲证了这样的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在此处没有昧失过,没有真正丢失。貌似昧失,只是被业力覆盖起来,业力的盖子一旦打开,它的本质作用直下就起作用了。所以世尊在心经中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讲无智亦无得等等,给我们施无畏。众生的畏惧就是得失、凡圣、善恶、是非等问题。我们平时的烦恼一样来自于人我、是非、善恶、大小——没有不来自这些东西的。
我们平等地审视一切世间,接纳一切世间因缘,烦恼当下没有立脚之处了,就能直下在平等觉中觉悟一切世间,安顿一切业相。要是不好理解就往法性上靠,俱生、先天、法性等等都可以往一块放。主要是让你的心歇息下来,安定下来,不再狂躁,不再压抑,不再高扬;让我们在最省力最精彩之处,就是休息处、歇心处、本具处,让这个作用发挥出来。
我们把精彩丢失了,因为骄慢丢失了,因为自卑丢失了,因为犹豫徘徊丢失了——丢失在我们犹豫徘徊的当下、压抑的当下、骄慢的当下,丢失了它的精彩作用。什么精彩?省力精彩!这是宗下大德的闲言剩语,真是很方便。我们现下精彩不精彩?你扪心自问,是精彩还是高举自心?还是压抑自心?还是在迷惑、彷徨、摸索?这三个故事会把你的精彩省力丢给高举的负累、压抑的灰暗、徘徊的迷茫——一定在这里面丢失,你可以去寻觅,可以发现它的本质。
佛说种种法,众生随类而解。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辞与意识表达也都在随类而解。佛说一语无量义,我们每一个人说每一句也有无量义,其性一如,因为无自性而展示这样一个本质的事实。能了解俱生智,对其确认无疑,你会在这儿真正歇下来,不再有得失的困扰,或者有要放逸自己、放纵自己、高举自己、压抑自己、灰暗自己的困扰。我们就能走出业力的沼泽地,真正步入广袤的智慧的自由空间。要不然我们会被困起来。
有人特别害怕失去自我,哪怕最丑陋的恶习,也不愿意摒弃。所以世尊说就路还家的法。这是阿弥陀佛五劫的观察,一定不要藐视这个!不要说五劫的观察,你做过五分钟的观察没有?对你的作为、业相、思维、言说,你做没做过二十分钟的观察、二十天的观察?阿弥陀佛五劫观察,观察什么?就是怎么令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我们思维一个问题,可能分分秒秒就过了。阿弥陀佛五劫思维我们不要一带而过,五劫的思维!你对一个问题认真一点,用五小时思维,可能也会对五劫思维生起极大感恩心。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能承接俱生智直下的运用。因为平等回归,不贡高,不下劣,就这么直接的揭示,九界同归的事实。哪怕你念念这个名言,也会得到庆慰的安心的昭示、招呼或者清晰提示,你不能把自己开除在九界外!平等接引——我们在这儿休息了、随顺了,平等智就直下揭示出来。揭示出来我们再观察世间,九界同归就可以产生妙观察的直下作用,法界体性智就迎刃而解。圆满照见、九界同归一样的。这一个内容可以揭示,四种俱生智直下就可以起作用。
我们的慢心真没意思,压抑也没意思——这个地方找不到了,再愚的人若是真正思维观察于此,那些没有意思!有人说我就坚持自己的业——坚持自己的贡高,坚持自己的骄慢,坚持自己的压抑自卑,坚持自己的犹豫徘徊——一定有这样的,没法反对。但这个地方愿意觉悟,直下可以回归;不愿意觉悟,可以继续运用。世尊也没有反对我们继续骄慢、继续自卑、继续徘徊,没有!他只是呵这个地方,呵护此类众生,不要受这样苦。这个苦就是你冤枉了自己这个生命单体。
往往我们把自己的执著分别这种苦恼习惯当成生命之根了,当成“我”的唯一资源了,当成自己生命资源了。认为这个去掉,生命不知会出现什么故障。那么我们本来具有的智慧用不出来,还在那三个业相中徘徊与不断运用,像沼泽地一样,你一脚陷进去,越用力越拔不出来。业力如沼泽地,深一脚浅一脚,不知道哪一脚就把你埋没了。
俱生智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现行方便,就是现行不空过。很多人读往生论中四句偈子: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观佛的愿力,就能使我们的心智把俱生智直下起用,所谓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满足什么?就是直下地回归。
名言善巧指归心源,入佛智海显用本具
因为我们外寻外觅的心习惯了,在这九法界的徘徊中、根尘识的徘徊中习惯了,被八风吹着习惯了——久久习惯这些东西了。是赞、是誉、是谤、是毁、是苦、是乐、是利、是害,我们一直在这里面激荡着自己生命,没有歇息过,没办法照见本具,没办法启用。就在这激荡着,被边见牵制着,被得失牵制着,被人我牵制着。非一生一世功夫,我们基本上都多生多劫在这里面熏修运用,所谓业力海中滚爬啊、轮回啊、沉沦啊……
我们认识俱生智,说性德,强往一块套也可以,不要害怕它。因为这个名言不是僵化的,全部是善巧,来接引我们。每一个经教都没有建立死的文句,都是令人心开意解、歇心回归、直指本心等等善巧——哪个地方能接引你、能达成一个事实就好。
中国道家传统文化中说先天后天,佛教里讲有为无为,亦讲理事,亦讲性修,这所有言说相差无几。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你要读隋唐以前文字,会感到佛教像道教一样。那些文字你一读,分不出来什么,讲佛是大罗金仙,讲和尚是道士。早期时候,和尚不是姓释,是称呼张和尚李和尚或者张道士李道士。所以这些名言不要弄成死句,知道是个法缘接引就好,不要死死地抓着,过去叫死于句下。世尊说了《无量义经》,可以读一读。世尊只说未曾有,世尊的教法都是未曾有!
《妙法莲华经》我们也读了,说世尊恒河沙劫以来所有说法没有重复的。若是重复,不是世尊说,是凡夫阿赖耶识的记忆说,染识所表达。像我们现在学佛,习惯就用染识,就是意识——我们意识中是记忆的拉进来、倒出去,就是杂毒的业相名言,非是未曾有。你要是从俱生智中流出来的一切作为方便,皆是未曾有法。凡夫有情为什么迷失?就是记忆或染识造成的重复给我们带来困惑、疲惫、厌倦、排斥、对错、割裂。
我们要善用于本具因缘,最简单的开启方法莫过于平等觉。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这样的话念一念再观察,你再看平等、妙观、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就在当念之中各个具足。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生起之时,这四种俱生智是具足的。只要休息下来,歇下来了。或者说揭示本质,即显本具——这个本具就是俱生智的事实,它的立足处。烦恼像外包装,是我们执著的一个外包装,一旦打开它,好坏、是非、凡圣等等一如的事实会展现出来。平等性会表现出来,妙观会展示出来,“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常住相会告诉我们法界庄严这种一如之功德,佛所亲证,十法界是庄严相。
在我们六道轮回有情的心智中就是苦、重复。所以佛眼所见、菩萨眼所见、声闻眼所见、独觉所见——十法界心所见就有种种受用,但皆由心生,佛亲证这个心了,就是圆满心、平等心、妙观心、法界体性心。说智,不如说心法——说智是用的一个相,说心是安住的相、回归的相。你在这横说竖说,已经不能远离造作与染著;一旦造作染著,横说竖说总是颠倒。
怎么用我们的倶生?多念念佛的光明名号。佛有十二光名号——平等光、安稳光、解脱光、智慧光、炎王光等等,他有无量光,你念任何一个都可以;你也可以念妙观光、法界体性光、大圆满光。你说这不是编故事吗?我不知道!佛有无量义名,有无量名,有无量光名,能除众生心性的蒙蔽就是方便,能令我们得到身心解脱。
激励大家入佛无碍智——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能入佛无碍智,直下启用我们本具性德、本具的俱生智,直下启用我们在现行中就路还家的善巧,使每一个现行不空过。像释迦文佛一样,成为不空成就,就是应化世尊这种实际的现行作为。
这一点我们每一个莲友可以静静地思维。不要说五劫思维,你可以用两小时去思维思维,用五小时去思维思维,乃至用五分钟去思维观察。可能我们都有对佛陀修德的尊重,对他因地不可思议付出的尊重,对他为利一切众生而发这样不可思议大愿的尊重与随顺!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