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
弟子今天想做一个汇报。前段时间学习了师父讲的《无量寿经略说两种往生》。内容是两种往生:一个是随顺佛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个是根据自力,就有三辈九品,临终往生,然后佛来接引,得不退转。就是以前在群学习果地觉,也学了《往生论》。就是实践五念门,就是总是实践不明白。就是感觉一会儿好像用上了,一会儿又用不上。其实就是在这个佛力跟自力这儿没有搞懂。很多时候以为用的是佛力,其实还是自力。那这次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个临终往生这儿还是有不解的地方。因为各种经典里,包括什么《慈云忏主淨土文》里面也都有谈到这个临终往生嘛。就不明白师父为什么一直特别强调我们当下去顺佛愿,而不是临终往生。所以就这个地方纠结了很长时间。
然后有一节课也进行了一个比较激烈的交流和讨论吧。就是虽然教授师一直在让我们要观察佛的功德,你要随顺佛力,不要老纠着三辈九品的内容去细致地抠。但是自己还是一直耿耿于怀吧。包括下课以后其实也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不能了解清楚这个临终往生啊三辈往生。我想了解清楚有什么问题吗?师父不是也说在这块儿是一个分水岭,要把它清晰吗?就是为什么不能深究呢?就这个问题其实想了一个晚上,然后也没想明白。到了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就是绕着观音持咒的时候,然后忽然感觉也还是一直在思维这个问题。但是忽然有那么一刻脑子转不动了,就是心力也跟不上了。然后那个时候就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自己体会是不是这个时候就是临终往生了?就是因为自己自力挣扎不动了,然后就只能佛来接我吧,佛来接我吧。所以这个时候能感受到一股轻松的感觉。因为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在思维法义,就只是想搞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觉得不搞清楚那怎么实践呢?就不承认自己是在打妄想。就是因为如果确认自己是在打妄想,就不会纠结那么长时间了。但是如果一直想搞懂,想理解,那可能就没有后面的实践了。所以当自己脑子转不动了,然后心力也跟不上的时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反而是感到佛力住持在起作用。
然后这个是一次。还有就是净土班结束之后,就想着趁热打铁,就是把书再翻一遍,再巩固一下这个认知嘛。如果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就再请教师父。然后当读到临终往生和三辈往生那,这个思维的习惯又上来了。因为师父在书里面也,就是举了其他的版本的《无量寿经》,也做了对照。所以我也就是把五个原译本找出来,包括《观经》里面写九品的这块儿,然后把他们对应的那个下半卷开头的那段文字就都读了一下。然后一顿对比和分析,但是反而更疑惑了。就是因为不同译本之间差异也比较大嘛,很多时候找不到对应的这个文字。就是感觉也没有明确什么佛愿往生啊,就是来做这个佐证。所以自己就会设计这个问题。某某情况下,那他也不属于三辈九品中的,那这种情况能往生吗?然后就这种疑惑产生的时候,心就开始慌了。然后慌了一阵,就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感觉到这种情况,这种情景似曾相识,好像前两天才出现过。这个时候就在脑子里踩了一个刹车,就是我现在在干什么?我是为了证明佛愿佛功德不圆满吗?就是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往生吗?那证明了呢?对我有什么好处吗?那如果证明了,那岂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往生的机会了?那我这个就是在忤逆谤法,就是用自己的所知所见的那一点点东西,就是一叶障目嘛。所以当踩了这个刹车的时候,其实当时也没有主动地去念佛。我就只是这个疑惑和妄想的心歇下来,那那个热恼的感觉,好像就清凉了一些。然后那个轻松感和喜悦感也就升起来了。
弟子对比了这两次实践的这个区别,就是第一次纯是因为自己挣扎不动了,然后没有办法了,那就最后就南无阿弥陀佛,就很像临终的那一刻。那第二次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可以主动地停下来。所以更像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那他们区别就是一个就是,嗯,要经历了很长的实践,一个后面就实践就会比较短。所以弟子的体会就是,哦,那我们可以去念念都可以抉择,嗯,抉择是当下,那佛力就可以起作用。还是说呢,我们就是自力挣扎,挣扎不动了就变成了临终了。以前会不以为然,佛力住持嘛,得不退转。好像是说我每时每刻都得处于这种安心啊,或者觉悟的状态。那如果我不安心,那是不是就是没有用到法上?那就会因为这个而产生不安。然后也会习惯在文字上有信解。但是这个信解,它其实就是一种自力,它没有办法给我带来当下的解脱。反而越思维,烦恼就越炽盛。
所以就是,遇到事情会习惯于用脑子,用经验来解决问题。那我如果是先念佛的话,那至少心没有那么热恼,心能明亮下来,能呈现自己的业习了。那智慧可能反而会升起来。因为本来如是吗?也无需自己去用力。然后如果一旦分析,是为什么会这样啊?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啊?其实很没有必要。就是自己以为把不理解的事情搞理解了,心就轻松了。其实不理解的事情多了,然后也理解不过来。那只要我们去做的话,那其实作用力就会显现,反而简单。
对比来说,就是佛力住持,那就是即下不退转,就非常简单和明了。那如果自力呢,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也就是细分了很多很多,因为众生这个遇缘不同嘛,就是很杂。就好像细分,就好像总要从中给自己找一个,找一个位置而已。然后也终于知道自己以前那种,就是感觉有的时候安心,有的时候不安心,然后进进退退,有的时候愿往生,有的时候不愿往生。就那种焦虑感是从哪来的?就都是自力闹的。
所以我们经常串习佛力,就是串习这个,也就是为了熟悉佛功德在我们生命中起作用,代替原来的那个业力的状态。
其实我今天的汇报内容就是这么多,就是因为这次汇报也紧张的。但是想到师父,就是以前谈到这个责任嘛,就是每个人的实践都是对这个教法负责。确实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学习不就是为了解决现生的烦恼,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就佛道的广利有情吗?那如果不把这个真实的情况呈现出来,那也不知道问题在哪。
就是向师父做一个汇报。如果没有问题,那我们就继续实践。如果有问题,就请师父指导开示,然后接下来调整,然后以这个教言,师父的教导来实践。不然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走错路了也不知道。毕竟这个无常太迅速,现在一周就只剩下一节课的时间了。
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认知啊还不够精准,实践也非常的浅。但是还是很愿意在这个教法上深入的。因为真的就是每个果地觉行人的责任,就是如果我不学,不深入,不实践,那可能这个法就灭了。对,所以今天的这个启教,如果能有一丝一毫利益到他人,就也算是对自我想要求好啊,或者是护藏的这个心的超越。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然后请师父慈悲开示。感谢师父,南无阿弥陀佛!
慈师:
净土,净土,在我们,尤其是汉传佛教,对净土的说教上的东西是挺多的。就是理论对净土的分析、历史、对古人的一些实践方式、方法的记录,一些文献,对大家在社会上交流、传说的一些因因果果、因因缘缘。就是关于净土方面,说的念弥陀的这个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对,那就净土这个教法,或者说净土这个法门,它的传承与实践是一个应该引起每一位莲友重视的一个主体思想,或者一个主要的问题。
我们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净土教法,它究竟传播些什么内容?怎么实践净土教法?达成什么样的成果?或者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请问这个净土的教法,去依教奉行,就是去实践它。实践能达成什么样的效应?这是净土教法的一个所谓的教法的传播、我们的一个承接、一个实践、一个结果。我们怎么来准确地学习、实践,成就这样一个净土教法的完整过程?那莲友们应该面对这个事情。不面对这个事情,我们就会学得比较纷纷攘攘的,就是多头多绪。或者说在哪个过程中你并不了解:你是一直在学习认知的过程;还是在认知清晰来实践的过程;还是在一个真正的安心,或者说得不退转的这样一个净土教法的结果中;或者说愿生即生,得不退转的这样一个结果—–这个得不退转,阿鞞跋致的相续的实践体验中。就是说你一生成办,得不退转,那一定是一生成办。就是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也就是说无量无边诸佛所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刚才这个菩萨讲他没有依据,就是自力往生也好,佛力往生,没有依据。那是她没有依照《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下半卷里,他一开始的确有讲,说:“佛告阿难,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往生彼国皆处于正定之聚”。就是阿弥陀佛国土里,皆处于正定之聚,没有不定聚。
《无量寿经》种种译本中,虽然有异说,但是这个正定之聚,往生彼国正定之聚,这个是清晰的文字,有内容,有依据的。有经典,有《无量寿经》这么说:诸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什么叫往生彼国正因?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龙树菩萨所说: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人,随顺了佛力住持,来实践觉悟人生。它这个佛力住持,得不退转,就是说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内容是一样的,说法不一样,但角度一样的、内容是一样的。
那这就是所谓的佛力,在我们这个意识法界中,我们真正的提纯出来了。或者说,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了,那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在我们这个意识作为的过程中,完全整合了,或者说显现出来了,那就是阿鞞跋致。我们这个一念,这个法义,一念就是法则、意识法界,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按教相来说是,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一直的,展现出来的就是如来藏,所谓的诸佛如来的功德全体显现,得不退转。
因为佛力不可思议,随顺佛力不可思议这个功德,愿生即生、得不退转。愿生即生得不退转,这是结果,这是实践净土教法的一个结果。什么结果呢?就是所谓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所谓的佛力的一个依经典所展示的这样一个,所谓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样一个净土教法的一个教。
依经教嘛!圣言量所施教。那我们依这个教到去实践,那就是依教奉行。奉行是什么?有什么结果呢?(就是)“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它展示了,所有的大乘佛教所传播的教法的根本,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它这样的一个性,所谓生命的本性,或法性、觉性、知性,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从本质、本源上来说,一切众生本来往生。
就是真相,是没有差别的,就是十方圆明,那都是性德所显。由于弥陀的报德,或者是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是直指本性的大用,或者说一切生命的根本依止,就是真相依止,生命真相依止;或者回归—-那就是无量光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依止了无量光寿,或者说每一个生命就来自于无量光寿。不管是回归,还是展现这个单体生命的作用,都离不开无量光寿。那无量光寿就成众生真实心之所显,所以一切法未离开心,那一切生命亦未离开心。唯依心性啊,展示生命的妙用啊。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它产生两种东西啊,我们从两种角度可以来审观它。一,就是所谓的佛的愿力圆满,究竟无碍,摄化十方有情,没有一个遗漏。它的愿力功德成就,没有遗漏一个众生。在佛的功德海中,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或者令无量众生无碍往生,皆得不退。这是所谓的佛力,或者佛的愿满功德,报身功德所显。就是依佛自受用的展示的功德,就是圆满十方,摄化十方有情,同成佛道,或者共入如来会,或者说无碍往生于彼国。这是依《无量寿经》的金句所谈到的依佛力。
除此,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所成就的愿满的报德、事业,说阿弥陀佛的事业成就,如实成就。我们随顺阿弥陀佛的事业成就,步入阿弥陀佛的愿满报德,就是说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为你在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摄化的这个过程中、体验中、实践中呢,阿鞞跋致,我们会有一个清晰的实践了解。就是我们过去那个意识,什么往生啊,不往生啊,不断的变异的感觉啊,好啊坏啊,轻安啊,理解啊不理解啊等等,无量无边的思绪、杂念就变成了正定之聚,或者说就转换成,或者展示出来它的本质,就是无量光寿摄化的不退转的本质,就是正定聚。
那我们这个阿赖耶识的所有记忆,就一时汇入,或者契合于阿弥陀佛的愿满报德。我们阿赖耶识无量无边的记忆内容,储存的内容,一时都转化成阿弥陀佛如来会,极乐世界里二十九种庄严。纷纷攘攘的十方众生,九界有情,一时同归,阿弥陀佛极乐佛国。这是阿弥陀佛的报德成就,摄化十方,皆入正定聚,或者皆往生无碍。这是弥陀的报德救度,报德的力量,或者如来法力所呈现的全体功德。
今天讲得很清楚,我们可以把《无量寿经》的那一段经教,可以熟读熟悉他。没有依据说佛力往生,或者说佛愿、佛功德力这种摄化,那没有依据,谁能编故事呀!谁也编不了这故事。这就是依《无量寿经》的文句、教法、圣言量,所展示的所谓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那我们随顺佛力,就入正定聚,或者说就是往生彼国,得不退转。这跟任何人的想象啊、说法啊,感知啊,辩议啊,那些纷纷攘攘的思绪不相干。所以说,佛力,佛愿力功德所成就,佛的报德所成就,佛所实践的性修不二的这种,我们称为大圆满功德所成就。那我们随顺这个力量,随顺佛的成就,说的果觉因行,来实践这个净土教法,那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个是净土教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大家实践净土的、依止《无量寿经》实践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样一个方式、方法、教诲。有什么教诲呢?我们实践这样的圣言量的教诲,去实践,念佛实践,了解我们阿赖耶识的这个无始劫以来无量无边的这种储备,一时转换成如来藏,或者展示出来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
那我们这个阿赖耶识中,或者说我们无量无边的记忆,一时转换成了,转换成什么呢?或者说就是往生,或者与阿弥陀佛的如来藏完全契合;或者十方诸佛,跟一切众生的阿赖耶识,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一切众生的阿赖耶识,完全与诸佛的如来藏融合在一起了,与阿弥陀佛的报德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念,从无始劫以来的这个记忆、储备,一时就接受了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就是所谓的十方众生,皆入阿弥陀佛如来会。因为我们很多人的实践教法,不依经典,不依佛的果地觉来实践;只是拿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有时安心、有时不安心,这样思考、那样思考,一会儿理解、一会儿不理解。没有用果觉这个的圆满报德,随顺这个圆满一切众生的报德、消除一切众生障碍的报德,展示一切众生心性的报德。没有运用这个,没有随顺这个入正定聚,所以就有纷纷攘攘的想法、念头。我感觉这,我感觉那。
所以果觉因心,大家要关注,果觉因心的实践,大家要去实践。果觉因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圆满报德,我们随顺得入。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的现象、现行,那就是果觉因心的一个实践。那这一点,我们说,作为莲友们,真是应该关注、关注。我们学得多也好,少也好,如果不准确地去学习,依着佛的圣言量去实践,依着果觉因心—–佛以果酬因,酬还众生,把他的果还给众生—-每一个众生,顺性地还给每一个众生。
什么性的? 本性、实性、佛性、德性。你认为哪个性,认为哪个契合就可以。名字是(别的?)。
我们作为念佛人,念佛人,要念佛。我们念于佛,于佛,于阿弥陀佛的果觉契合称为念佛。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在我意识思维中起作用;它来起作用,那就是果觉因心,那就是念佛的一个实践。
实践的内容,就是果觉在我们现前心中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同摄受,咸得往生,十方众生,同入阿弥陀佛如来会。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圆满的果地觉的这种展示,展示给众生,回施给众生,令一切众生随顺此理,随顺此如来法理,入阿弥陀佛如来会。
所谓的佛力使然。愿生即生,得不退转,是佛力,佛的果地觉的妙用,是佛的佛德所起到的作用,是佛力修德所起到的作用,是佛这个顺性起修的修德所起的妙用。因为佛顺性起修,才能顺性酬还众生。他不是顺性起修的结果,众生就接受不了他所圆满的报德。因为他是顺性起修的,这个性是一如的。不管是诸佛如来、菩萨、凡圣一切有情,这个本性一如,或者觉性是一如的,法性是一如的。
像禅宗讲自性,这个六祖大师讲自性。那有的讲佛行,有的讲觉行,讲什么都有。佛顺性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顺性酬还众生。顺性酬还众生,就是果觉因心。顺性才能酬还众生,就是以他的果觉酬还众生。要不然,我们的果觉因心,或者说这个实践的机会就没有。你接受不了他的果地觉。你凭什么接受他的果地觉呢?他是顺性酬还。
这一点大家要依经、依经典、依这个传承。我们谈论、思考、实践法则,都要有一个依据,不能自己编故事。自己编故事,能有无量无边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故事。随顺佛力,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的实践,就是果觉因心的一个实践。那是净土教法主要的一个提倡。
依照《无量寿经》,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的一个教诲,我们去实践,就是所谓的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里面有教,有实践的内容,有结果。果觉因心,以佛的报德,酬还众生,作显性之因。就是说果觉因心的实践,就是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结果。
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现生即得不退转。这一点,《无量寿经》很清晰地有描述。刚才菩萨说,在《无量寿经》中找不到,这个地方是很清晰的。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中,下半卷一开章的一段文字,就将你这个说清楚了。佛力住持,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文字十分清晰、精准。
我以前学习净土,最主要依止的就是康僧铠的这个本子。所以就依他这个本子的学习、观察得多一些,其他本子也学习了解的少一些,就是用得少一些。康僧铠的本子用的多一些,康僧铠的本子就很清晰地有这一段文字。
那个所谓的临终往生,那个经典记载得很清楚,说“复有三辈”。往生者,复有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上辈弃欲出家;中辈不能出家,但能做诸善事;下辈者,不能出家,也做不了善事,但能有愿生彼国的这样一个发心。三辈往生,这三辈往生,就是自力选择、实践临终之时,就是所谓的舍报往生;不是说随顺佛愿,就即得往生,是佛的愿力功德,所谓的佛的报德所成熟的一个结果。我们随顺佛的报德,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是随顺自己的业力尽了,称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间,接引往生,得不退转。临终往生,得不退转。这文字很清晰。
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要编故事,只需好好实践就行了。编故事,我怎么想,我怎么认为,我怎么感觉,那无量无边。现在就是说,净土教法难于实践,难于交流的地方,就是大家的想法太多。你想一套,你感觉一套,你说一套,你理解一套,就纷纷攘攘。
所以佛的传承称为依圣言量的传承,依祖师的口诀传承;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实践。那不是传承。所以依止圣言量的传承实践简单;依口诀传承也简单。
依圣言量;依口诀(依祖师的口诀),消除我们的妄想、设计。依照圣言量,依照祖师们的口诀,去准确实践就好了。或者依善知识的教授,去清净实践就好了。要依我们的想法,就太复杂,没有秩序,没法深入。因为太复杂多变,你没法深入。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后天又变了,你怎么能深入?
圣言量不然,祖师的口诀不然。真正有一个法则的教授,它不会天天变,天天变。所以我们顺着圣言量,口诀,或者一个体系的传承教法,我们的实践才能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体验圣言量讲何内容?口诀讲何内容?传承究竟表达什么?我们去体验他。不断地深入,细致地去体验。
刚才在菩萨讲得很真切,没有这个经典的依止,这个自力、佛力,那我们就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下半卷一开始,就讲得很清晰: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或者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谤法正法。
这一段就讲的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一念往生。因为佛的果地觉的一念回施, 回向佛的果地觉,一念随顺佛的果地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我们的一念随顺了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力,就像一个人一念登上飞机了,就在一个步骤登上飞机,飞机就可以载着他到达目的地。我们的一念随顺佛的果地觉,就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念融入佛的果地觉,就是这一念与佛的果地觉完全整合了。
我们把阿赖耶识的无量无边的记忆,通过这一念汇入,全体就是为众开法藏嘛。就是所谓的打开了如来藏,也就是法藏。这一切记忆都转成了十方众生同往生彼国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皆被佛的愿力功德所摄化。或者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显现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在我们阿赖耶识的记忆中,或者在我们现实世界中,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一切众生,同生安养。
一念往生,即得不退,佛力住持故。这跟你的任何想象都不相干,任何理解也不相干,任何不理解也不相干。这就是佛力使然,佛力住持。
自力它一定是结束在临命终时的,因为我们自力的坚持是人们不会放弃的。说放下、放弃,人舍不得的。舍不得我们要用自力,就是不愿意去随顺佛的果地觉,或者不了解怎么随顺佛的果地觉,那我们就用自力选择。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往生彼国。上面写得很清晰。三辈往生,当你读《(观)无量寿经》,根据《(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有文字记载,大家可以去实践。定散二善的实践方法,大家可以去实践。九品往生,这个上品中有三品,中品中有三品,下品中有三品,所以就成为九品。那些文字清晰地记载着,大家可以去实践。
那我们在这个地方说,依知《无量寿经》。早年,就是九十年代,学习了净土思想就接触了印光法师所说写的这个《净土五经》的这个序言。他倡印《净土五经》。关于净土,在之前是《净土四经》,在更早的一段时间是《净土三经》。
印光法师在他的《净土五经序》中写到,净土五经各有摄化的修行方式、方法。他把《无量寿经》判定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三根普被的要点。就是在《无量寿经》这个经典中所宣化的一个佛愿力摄化众生,成就众生的一个修法,这个主题。
当时学习净土宗,这个引起我的关注大概是在九四年。当时,与一位法师去温州的路上,我带着一本《净土五经》,读这个序的时候,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我很认真地去反复在净土法门去剥离、实践、认知。究竟我们应该实践哪种方法?
是自力选择三辈九品临终往生;还是随顺佛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以果觉因心的实践净土;还是依自力选择往生彼国,得不退转,这样一个临终往生的实践?这种问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
后来,我与许多莲友交流,大家讨论佛力与自力选择净土教法的这样一个区分。也有很多诤,大家说的角度不一样,纷纷攘攘的说得很多。在实践过程中,每个人各有收益吧。各有各的角度、认知。
我随着《无量寿经》的实践,对佛力与自力的观念:随顺佛力,即得往生,圆满的报德成就故。随顺自力,因为我们的执着不到尽头,你不会接受佛的愿力。不接受佛的愿力,那么你在自己修行的那个角色上去实践。实践什么呢?实践临命终时,舍报,你没有力量再去我要干啥、我要干啥了,这时就会接受佛愿,佛愿的摄受就成立了。随顺佛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临终往生,得不退转。
这一点大家把经典的文字,一定要弄清晰。实践过程中,不断依圣言量,叫复正,叫依契合语。我们实践这个法则,用圣言量就是一个来印契它。你实践的是不是这个法则?实践法则用圣言量,是最得当的一个印契方法。你这个方法的实践,跟这个圣言量契合不契合?契合了,没问题;不契合了,你又要观察为什么不契合?那不契合,你到底在搞什么?
过去善知识们的实践法则,也都是在实践过以后,就要去找个勘验的方法。看实践这个方法是不是准确的?是不是正法?是不是准确无误?那就用圣言量来复正,来印契它,勘验它。
每个人都不要去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故事。那你往下怎么办?那就是妄想、妄言。你在念业;念业,你就流转于业力之中,流转于业习、无明业习之中。
净土教法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依教奉行,像“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三根普被,利顿全收”。这个全收,哪能说是你个人能往生?你能往生?你安心不安心?你能往生不能往生?这都是我们个人的小情调。他讲的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讲的就是佛的果地觉;佛眼所见;佛的法力所成就;佛的圆满报德所展示的作用。不是你往生,他不往生;你安心不安心。跟这没关系呀!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净土呀!不随顺佛力,我们就说“我怎们样,我怎们样”或者“他怎们样,他怎们样”,这只是个人的小情小调。就是我们总是注意我们那一点见闻觉知,自己那点知识、理解,那些感觉。
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以果酬因啊!我们要不关注这个地方,我们的起步就是业力起步了。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我们的起步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圆满报德来作为起步的。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是一定的—-佛力住持嘛!所以,起步就是不退转,这是大圆满。以果酬因来酬还众生,来利益众生,来作为因地,来作为起步,来作为我们举心动念所依所止。那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个如来法力的一个展示。切念!
所以,念佛人呐!不是念我的见闻觉知,不是念我的理解、我的想法,我的安心不安心、我进我退—-不是这些东西。不是我喜欢,我不喜欢。它起步就是佛眼、佛心、佛念、佛功德。你要念佛、念佛!佛念念佛!
反过来说就是佛念—–佛念众生。我们的实践佛念众生,就是念佛。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念佛方式。就是依止《无量寿经》,世尊告阿难的一段故事,所实践的净土。
莲友们,把心沉下来,对自己实践净土、实践念佛,或者说来佛念,随顺佛念,来观察世间;观察自身的见闻觉知;观察有情的一切业缘。我们来体验“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个如来法力。如来的念力功德,如来的果地觉。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念佛契合于佛力;念佛契合于佛果;念佛展示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念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度生时,成佛时,往生时。
所以,念佛,佛念。佛念众生,我们来念佛。了解佛念众生之念,我们现在念佛就是与佛相应;与佛的果地觉相应;就是念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圆成菩提,同入如来会。不是我感觉如何、他感觉如何、他生不生、我生不生。果地觉展示的是何内容呢?圆满、清净、无碍;摄化十方,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九界同归,这样一个果地妙用,这样一个圆满的觉悟;这样一个解脱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的大方便。这样一个实践是念佛法门,是净土法门,是一个往生法门。
果觉因心。莲友们!依圣言量,依佛的教诲,我们去实践,佛的所有的报德顺性回施给每一个众生,当然包括我们每一个莲友,都是回施对象。我们安一个什么心呢?佛的果地觉来做我们现在的心,就是发无上心,就是入无上心,来展示无上心的妙用,称为念佛。不是我唧唧歪歪,他唧唧歪歪,他善、他恶,他是、他非,谁对、谁错,谁亲、谁疏。跟这个没关系。安与不安,没关系。
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回施众生,以果酬因,是佛的大恩大德,是佛的大威神、大功德、大善巧。能给一切众生做圆满缘起、现行缘起、修行缘起,就是果觉因心。就是来让我们这个念佛最殊胜法门,关键点就是果觉因心。易行就是果觉因心;只有果觉因心,我们才能体验到“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净土、这样一个佛果的功德、这样一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
你求一心也好,求不乱也好,求三昧也好—–你求什么东西,跟这都不一样。这是果觉因心的融入实践,体验观察。所谓顿超九界无难事。易行、难闻、难传—-难以传播。是不是这样子呢?大家因为容易去信解,所以会疑惑重重,容易自己编故事,容易把自己的见闻觉知当作净土。果觉因心,佛力住持,即得不退,是净土教法的易行的根本所在。关注、关注。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