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内容:
导学22-1 净土法门到底怎么个“不共”?
导学22-2 以佛愿为己愿,净土法门之关键
导学22-3 自己要认知清晰是休息还是懈怠
《闻记》导学22-1
净土法门到底怎么个“不共”?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69页-第171页)
不敢含糊!一旦含糊,净土教法就淹没在通途的修法与意识上,就是对业力、现行这个比量、非量状态的一个评价,滞留在业力之中不能自拔。“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九界同归阿弥陀佛的愿力,同归阿弥陀佛的修德海中,也就是依正二报中,得到回归与安住,以显自心本自圆明之事实。那中间这个环节,九界众生所有的业力分只是回归,只是随顺,不予评价!这种评价太浩瀚了!这种评价令人迷失!这种评价纠缠不清!所以忆佛念佛,唯佛是念!唯佛是念是一个抉择性的利益!
大家应该在这个地方细细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因为净土一法不是通途的教法,它是特别法门,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它出生即压群臣,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实在是利益所在,是无尽悲心的彰显,不可似是而非。所以不能混同于我们常规的意识与教法所言的一些业力与业力的改变、业力与业力的对治、业力与业力的差别,全然不顾,直奔王家!顾不得了!我们再顾忌九界的业力差别,浩瀚无际,没(注:读mo)人心智。
我们今天学习持名念佛这个正行的文字,给大家做这个提示,希望得到大家的警觉。
佛说一言词都有无量义,持名念佛,一心不乱,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是什么障碍,是一切善知识对我们的支持。这个支持,就是要了解,不要死在句下,要活在文字上。
明悉法师:
我们接着上次说,在净土的这样一个不共于通途法门的缘起上,一定不能含糊。这个地方一旦含糊,净土的利益就失去了。
净土法门,它非通途教法的教理体系、修行方法所能含摄,它是一个特别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学净土的行人一定要把净土的修行理路搞清楚。
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是非常习惯于站在通常的一个角度来认知、修行。那通常的角度,其实都是说我们自己要修到一个什么程度、要把业力改变成一个什么程度,这个是很容易被接受和被理解的。
但净土它这个教法,它非常非常特别。它这个特别的角度,是我们凡夫乃至于圣人都很难揣度的,唯有佛陀,唯有佛陀能够彻底地了解、认知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所以《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也说这个教法难信难宣。
那恰恰这是应该我们关注的点,就是净土教法它不共于一切法门。它到底怎么个不共?它这个不共不能含糊!
它这个不共,我们经常说“佛力住持”,那“佛力住持”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它?怎么来运用这个“佛力住持”?在我们常规思维习惯现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觉悟这个习惯?我们怎么样从对业力的评判、这些计较,从它当中得以超越?这个是一个用心的关键点。
所以在现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一门深入一个法门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老实念佛的人不容易,因为我们太容易就被很多的说法所牵动,或者说我们的意识里面,那些久远劫来形成的一些思维习惯的种子,它经常会现行。
那在这个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一定对一个法则要认知得清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你对你所修的一个法门认知清晰,你才能够运用得精准。如果这个认知不清晰的话,我们其实无法超越我们这样一个业力的思维习惯。
因为这样一个业力的思维习惯,它太浩瀚了。这个所谓的浩瀚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评判的角度来看待九界的业相,看待修行,看待自己证量的提升、功夫的提升这些东西,其实很吸引人的。一个人很难安于平凡,一个人很难安于平凡。
我们都是希望通过学佛,让自己变得不平凡,让自己变得完美,变得像圣人一样,我们内心其实都有这样的一个动力和愿望。所以说其实很多的圣教,就是通途教法的一些功德,它会吸引我们,会趋之若鹜,这个也可以理解。
但是作为一个念佛人来说,如果我们这样一个心不死掉的话,其实它是一种贼心,就古德说“贼心不死”啊!其实这个“贼心”听起来比较难听,但说得很真切。其实就是我们不肯老实唯佛是念,我们不肯老老实实地将这一切的九界业相打包供养阿弥陀佛。
其实就是你不顾它,不缘它,不在这个地方计较,你也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能障碍你往生的,或者说你没有这些功德你就觉得自己缺欠什么,这样的一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承担和认知,会令你无畏,会令你内心富足,会令你没有什么遗憾。
所以古人说如果能够对净土法门有所抉择、一门深入实践的话,其实不学其他法门是没有遗憾的。没有遗憾,就是说他确实是确认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圆满的,它是具足一切的。你念佛的这颗心,它当下是具足一切的,当下是圆满的,当下是清净的。能在这样一个点上确认,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而且净土教法它修行的起步极高。这个所谓的起步极高是什么呢?就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缘起极为殊胜。这个缘起如果你不用的话,其实你说是口上念着阿弥陀佛,你内心并没有在修这个法。
很多时候,我们嘴里面念的阿弥陀佛,内心我们想的是很丰富的、很多的。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是想通过念阿弥陀佛来达到明心见性,通过念阿弥陀佛来达到心一净行,通过念阿弥陀佛来对治我的习气,通过念阿弥陀佛来得定,通过念阿弥陀佛让我的心能静一静、没那么散乱,通过念阿弥陀佛呢我能够长相庄严。其实这很多很多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想的是这些东西。
其实你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内心是想着这些东西,它并没有在修净土,它并没有在修净土,而是在修你自己想要的。比方说禅宗,它有这个参念佛是谁?你嘴上念着阿弥陀佛,内心在参究这个念佛是谁?其实你在修禅,你并没有在修净土。但你修什么都没关系,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作为你一个真正要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你一个专修净土的念佛人,如果你这样用心的话,那你就走错路了。走错路,其实就错失了净土的大利。净土这个特别法门的优势、它的殊胜功德,你就无法得到。那这个就本宗来讲,它是一种遗憾。
所以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谨慎地去思维、去观察。我们所处的一个大环境,就是娑婆世界,《阿弥陀经》后面也说到这个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那其中五浊当中有一个叫作“见浊”。见浊,就是见解的浊乱称为见浊。这个浊乱,当然很多的那些邪见呐、不信因果呀、诽谤三宝啊就不用说了,还有就是法门之间的这样一个混滥、相互地批判、相互地不认可、相互地争高低,这其实也是一种浊乱。那我们如果被这些种种说法所动的话,其实你就错失了净土的大利。
所以一个念佛人,他不要被种种非净土之外的种种说法所动摇,这个点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也是很关键的。就是你对这个法门的理路能够认知清晰,具备正见,这个是很关键的。
所以说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了解它的依止、它的传承、它的经典,那这个就能够把一个法门的修行理路认知清晰,你就不至于走错路。所以,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不然的话,你用力多而见效少;不然的话,你就会走很多弯路。那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其实走弯路,还不如不走。因为你走了弯路,可能你沉淀在我们意识当中就有很多很多错误的东西,你依着这样一个错误的东西去修行,就容易盲修瞎练。这个大家要清晰。
所以并不是说一定要排斥其他标新立异,绝对不是这样的。你修一个法,它就有一个法的修行路径,实际是必然的。
你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对呀,的确是没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人适合坐飞机去罗马,有的人适合坐火车,有的人适合步行。你没有步行能力的人,你偏要步行,你就到不了。这个就是一个客观事实。
就是我们在末法时期,我们自己修行功德力不够的时候,那你按照通途的修法来修呢,其实你走不到终点。虽然那条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资质、我们的根器、我们的福德力、我们种种因缘它不具足的时候,你的确是就会走不到。
那佛陀以无尽的悲心在末法时期,他在经典中处处说“此法当机”,这个点大家要知道。所以说遇到净土法门,要把净土它“不共于通途佛法”这样一个殊胜的缘起,一定要认知清楚,这个是重中之重!这个地方不能含糊!,一旦含糊,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因为无量劫的生死大事,旷大劫以来,我们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抉择的,立宗的祖师。
他说建立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这个是善知识以他通达无碍的智慧观察到的一个真实的情况,然后以大悲心来告诉我们,帮助我们看清楚这个事实真相;那第二个深信呢,“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个也要抉择。
所以如果你能够在这两点上抉择的话,那我们就能够真正地深入净土,真正地得到净土法门的真实利益。所以这一块儿大家要注意。
《闻记》导学22-2
以佛愿为己愿,净土法门之关键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71页-第173页)
太多人死在这个“理一心事一心”上了,我希望大家都活过来。怎么活过来呢?于业力分中全然不顾,直奔王家!不顾!这个“不顾”甚为重要,不去东张西望,不去评论他人,不去评论自身,但以念佛功德,念佛愿力,佛力住持,即得不退,究竟安乐。在这个地方多实践,所谓的“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此生即行阿鞞跋致,生也无畏,死也无畏,安然无畏。为什么呢?全然来自于佛力住持、佛愿住持、性德具足故。它是这样的一个熏修、认识、实践与回归。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九界的摒弃。摒弃它干什么呢?不谈论、不纠结、不言说、不计较,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
把九界的业力要打包一次,必须打包。用什么打包呢?南无阿弥陀佛!要不然我们太辛苦了,九界业力的差异、内涵太浩瀚了。所以佛给我们一个至简至明的方法,以一句万德洪名统摄十方九界众生同缘菩提,展示一切九界众生同一法性的真实功德所在,就是极乐世界。一切众生顺性回归,必然回入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它是这样一个大手笔、大善巧。大雄、大力全显于此。把九界一切业力的幻化,若凡若圣,若智若愚,一时打包了,一包都给阿弥陀佛了——南无,皈命于此。
这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有讲的。只是在我们心目中,一旦被一个东西挡住了,就叫一叶障目,这个东西就把我们障着了,所有的东西都看不到了。
希望这个“理一心事一心”是个放大镜,不要挡着我们。因为这里面直接的说法的确是对贤位、圣位菩萨的一个宣化。但“系念不乱”的内容,凡夫完全可以作为。功夫的高低我们可以去实践运用的,但那不是我们的方向,不是我们的目标。那是辅佐我们抉择往生彼国的一个过程,让我们体验阿弥陀佛无所障碍的一个过程,让我们体验九界同归的一个过程,不要把目标错失掉!在净土的修行方法上,就是九界业力打包,同归极乐世界。要是觉得不形象,你就念一念“百川归海,咸同一味”。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净土行人就迷失在九界的差别上,不断地计较,不断地比较,不断去找说法,而没有在乘佛愿力咸生彼国、顺性咸生彼国这样一个殊胜的利益上安乐下来。就这一点点障碍。
诸位善知识可以在下面去思维思维,我想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掉。为什么呢?原本不是障碍!原本没有障碍!只是我们在某些角度,造成了对九界业力一个滞留的计较状态,我们滞留在这样一个名言上。我们要站在这个名言之上,让身心解脱出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同得安养,同成佛道。
明悉法师:
这里面呢,“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希望大家能够活过来,就是全然不顾这些业相的差别而直奔王家。这个“不顾”很重要,所谓的“不顾”就是不要计较这些东西,这个仍然属于九界的业相差别。这点一定要看清楚,这点一定要看清楚。
就是这个人修的好、那个人修的不好,这个人一心、那个人不是一心,这个人有禅定、那个人没有禅定,这些仍然是一种业相的差别。如果你计较这些东西,你就丢失了佛力住持这个缘起,你心就不安了,你心就起伏了,你就在这里面一计较,你的傲慢和自卑就生起了。
大家去仔细观察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认为某一种功德非常好,你没有的时候你就会自卑;你没有禅定的时候,你遇到有禅定的人,你就会自卑,那你一旦有了,你就容易傲慢,你就觉得没有禅定的那些人不如你;甚至包括持戒也是这样,你如果一不觉察,你就会觉得自己有戒的功德,别人没有,你的傲慢就会生起。
所以这些地方,作为一个念佛行人,他是在一个大手笔的地方着眼。在一个大手笔的地方,这个大手笔是哪里呢?是佛给的一个角度,是佛通过五劫的思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等持于一切现行的一个大方便、一个大手笔。所以净土修行确实是太大方了,大善巧,大雄大力呀!
那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关注,一定要运用,一定要善于运用。就是你能够于一切九界的业相于不顾,不谈论、不纠结、不言说、不计较。就是你在这儿不纠缠了,这个地方要真正地用用心,真正地用用功夫,这是真正地要用心的地方。
其实你去体验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它这样一个作用力,不是你修出来的功夫,是它本然如是,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本然如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本然如是。
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果地功德,它就是令九界同归的,就是令一切众生安乐、安心的,就是令一切众生在这地方抉择就能够与业相彻底撒手的,它这个作用力本来如是,你只是需要去用它就可以了。
这个修行是极其特别、极其特别的一个修行,所以历代善知识都说它是特别法门。大家要在这一点上重视、重视、再重视。
你在这一点上重视,你才有资格去参学,你再去跟其他的通途教法去比较。如果你这里站不稳,你一参学,你一下子就会被那些通途法门的说法带跑,因为这些通途法门太殊胜了,它的功德太吸引人了,它的那样一个思维方式太容易与我们的思维习惯相契合了,而且它有丰富的教理基础、严谨的一个教理体系的支撑、又有经典依据。
所以净土这一法,它的重点、关键大家要认知清楚。它其实就是老实守护住这个佛力住持——平等印契一切现行的平等,其实这个是一个非常大气的、非常大处着眼的这样一个大智慧行。
古德说呢,有大智慧始念佛,这个是一个善知识讲的。但这个所谓的大智慧,不是说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个般若智慧啊,你有禅定所引发的那样一个观照的智慧啊,它其实真正讲的是你能够在佛力住持这样一个缘起上非常笃定地抉择,这个称为智慧。所以甚至有一些人显现上好像是愚夫愚妇、那些老太太们,也没学过什么教理,但他就是能够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就是能够在佛力住持这样一个缘起上安乐、安心地去实践。那这个其实从净土法门来说,他就是有智慧。
这一点,其实不同法门所关注的角度不一样,不一样。就像说我们同样是登泰山,都要去登顶,但是从东坡上、从南坡上、从西坡上、北坡上,它的风光、它的路线、它所走的方法就是不一样。你从东坡上,你就一定要从东坡的这样一个路标去走,它用的方法。比方说东坡它就用缆车走的,那你坐缆车,你就要老老实实地坐缆车,你不能坐一半你就跳下来,又走一走,然后又到南坡去看一看,又到西坡去比较比较,那其实你永远也上不到顶上去。
我们人生的时间短暂呐,人身难得、易失,人身难得而易失啊。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这样一个见浊的时代,你如果东张西望,如果你用我们的凡夫识心总愿意去比较、去言说、去纠结,其实你没法一门深入地修净土。净土这个地方非常至关的重要。
所以看上去说好像很平常,其实它的妙用无边。你如果在这个地方,你能够去体验深入的话,它真的是妙用无边、安乐无穷,它给你带来的利益,唯有实践者能知。这是一个真正的安心、真正的大安心。
你看那些有很大胜功德的人,其实他最终学佛,他还是要求一个大安心。比方说禅宗的二祖见初祖,他刚开始在见初祖的时候,他还是蛮傲慢的,因为他自己已经修得很厉害了,讲经天花乱坠,那禅定就更不用说了,眷属啊、各方面呐在教内也都是很有名气的,所以他也没看起达摩祖师,据说还用他那个念珠把达摩祖师的牙打掉了一颗。
后来呢,他慢慢慢慢地,越深入修行,越发现自己其实没有得到这个究竟安心。这个究竟安心到底是什么呀?就是他能够于一切现缘处,能够于无所得处彻底抉择,能够于一切法本来平等的这样一个大缘起上彻底地抉择。
所以如果在这个地方他没有透过去的话,他其实发现自己在佛法的究竟处仍然没有得到究竟安心。所以后来呢,他又生起了惭愧,又认知到达摩祖师是一个了不起的善知识,他又去达摩祖师那里求法。他怎么样求法?他断臂嘛,然后去问祖师。祖师说那你要求什么法呀?他说我心不安,我求一个究竟安心的法门。
所以这个究竟安心有多么重要啊!究竟安心有多么重要!净土它的确给我们的是一个究竟安心。这个究竟安心,其实你什么也没有得到,它于无一法可得处抉择。
所以达摩祖师说“你将心来,我予汝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因为在祖师的这样一个加持力、祖师的这种慧力、这种功德力的加持下,他直透本心,看到其实一切法本来不可得。在这个自性本来不可得、一切法本来平等这样一个大缘起上,他彻底抉择了。但他这个抉择靠的是自力,靠的是善知识的力量,靠的是自心与善知识那一刻相应的那样一个甚深的因缘,他完成了这样的一个究竟安心。
所以说究竟安心于佛法当中有多么重要!但我们一般心智陋劣、目光短浅,我们不觉得究竟安心有多么重要,我们没有说深深地渴望能够有一个究竟安心的法门。所以净土这样一个殊胜的法门,它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对这个究竟处也没那么地重视。
但我们希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希望的都是那个差别相上,你功夫做得怎么样啊?你福报积累多少了啊?你做了多少功德呀?等等等等。我们其实关注的就是这些所谓的能看得见的,能够超过别人的这些东西。这个其实就像经典中说,“世人习小术,不乐无上道”。
这个“无上道”,“无上道”其实就是佛果的功德回施给九界一切众生这样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全体的功德,凝聚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上,让我们有机会随顺这样一个名号功德,随顺这样一个于一切时处遍及一切的,遍及在一切生命、一切现缘中的一个甚深的缘起——究竟的回归处。是在这样一个点上要唯佛是念,在这样一个点上要专复专,在这样一个点上要去一门深入,去体会它的法味乐。那么这个就是叫作“南无”,叫做皈命,皈命于此。
其实这个皈命是真正地要“皈命”啊,我们每个莲友都可以去在生活当中,在一些现行中,去体会我们有没有皈命。所以一切境界都是检验你的呀,一切境界都是让你来念佛的呀,对不对?你有没有又跑偏了呀?是不是说在很大的一个强缘上我们心就偏到一边去了,我们就忘记了皈命了,我们忘记了这个佛力住持、九界同归了,我们去追求那些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的东西。
比方说祖师一说“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对照自己没有,那你就去追求这个东西。追求这个东西,那你的心如果佛力住持这儿并没有站稳,你并没有是真正地得到了这个安心,你仅仅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夫,其实就偏离了净土的大方向。
一旦偏离净土的大方向,你怎么念你也是不安。这样的修行人、这样的念佛人,在这个时代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可以说大多数吧,可以说是这样的。
所以这么好的一个法门,我们辜负了世尊,辜负了净土的传承,大家都去追求功夫去了。追求来追求去,怎么样呢?就是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恐慌,越来越逼迫自己,越来越离佛法的这种安乐、自在越远了。
你越追求,其实越烦恼。它这个很有意思,佛法本来是消融烦恼的,本来是让我们远离烦恼的。但是我们如果追求一个东西、追求一个功夫的话,其实你那个发心本来就是一个烦恼,它就会放大这个烦恼,所以这就是修错了、修错路了。
所以这块儿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去依经、依这样一个传承,作一些客观的、理性的一个透视和观察,大家应该重视,一定要重视。因为一个教法在传递的过程中,保持它的这样一个纯正性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作为一个念佛行人,要对教法有责任感。要对教法有责任感,这样的心其实是与佛同心的。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并不是说这样一个大的众生法身慧命的问题,因为教法的传递是否偏差,它关系到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关心自己,自己修到哪儿了,自己达到了什么功夫了,自己又遇到了多少善知识了,等等,我们很多时候关心的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我觉得一个念佛人要有对整体佛法、整体的净土、整体的这样一个现状、整体众生所呈现的一个状态,要有所关注,要去观察,要去有一个责任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要令正法相续,要令正法的眼目能够不被遮蔽。
你如果有这样一个发心的话,你学法一定会认真的,你一定会在这些关键的地方去思维、去观察、去反复地去推敲、反复地去研究经典,那你就能够深入一个法门。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问题,我们的思维、思考深度不够,我们系念在这个上面的深度不够,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它的责任感缺乏。我们对它的责任感缺乏,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胸,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没有从为自求的这个心当中摆脱出来。
那我们要想一想这些佛菩萨,这些历代的善知识们,这些为教法不顾一切地去守护、传播的善知识们,他们内心想的所关注的,你以这样的一个发心为自己的发心,那你一定就能够去有动力、有意乐把一个法门学清楚,把它的来龙去脉,把它的传承,把它的经典,把历代祖师是怎么样讲的,你就能梳理清楚。
你这样,其实你就能够为后人、为未来的众生作一个桥梁,给他们就是作一个引路人。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或者说你要是发心荷担如来家业,或者说你要出家,其实都要有这样的发心,这样其实你修行的路会一帆风顺。因为你那样发心,诸佛菩萨就会加持,三宝就会加持,就会护佑。所以在这些大的问题上,大根大本大方向上,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修行人,他其实也是要有大手笔,也是要有大雄大力的这个心,尤其是我们是修大乘法的,我们号称我们大乘佛教、大乘国度。我们来到这些南传的上座部的流传的这样一个因缘当中呢,他们也都说你们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
你看“大乘”两个字,它要有内涵,不要说只有一个名字了,没有内涵。没有内涵就是说什么呢?就是真正实践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与它相应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那为什么很多时候人家不承认你大乘呢?不是说法本身不好,是我们佛弟子们,我们这些披着如来袈裟,或者说我们嘴上说着学佛念佛,但是心地没有去承担这个教法,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这个教法。
如果我们真的都能够把大乘法的精神把握住,把大乘法的这样一个精华的东西去实践出来,那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就不至于现在这个样子了,对吧?所以大家学这些东西,一定还是要大处着眼,学这些东西一定要引发我们这样一个对教法的责任感。
你看我们的师父慈法恩师,他讲这些东西,他其实是很勇猛的,他敢于指出一些现代人碰都不敢碰、说都不敢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确实真实存在啊,真实存在啊,很多群里这些菩萨、老修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呀,比比皆是啊!这些问题不解决,难道就让它一直这样存在下去吗?这些问题不说,大家都不说,那就让众生都在这个追求一心不乱、追求事一心理一心、临终不能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的恐慌当中,就这样虚度一生吗?那确实是,如果你是有一个责任感的人,你是不忍心看到一个法门变成这样子的,对吧?
所以如果你多少有一点这样的一个心,你对《往生论》,对净土的经典传承,你就会认真地去追根溯源地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你一旦自己搞清楚了,你实践这个法一定会顺风顺水,一定会非常得力,一定会得到安心,那同时你也能够利益整个时代的众生,对吧?
所以每一个生命其实都有他无尽的自己的因缘。其实从时间拉长了来说呢,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尊佛,他都有他所度化的因缘,尽未来际都要去成佛的。所以实际上我们不要轻视自己,不要眼光短浅,只仅限于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什么样什么样……比方说我是一个老人啦,我没有什么文化呀,或者说我也没有出家呀,这都是业相,都是业相。你的心是无限的,知道吗?每一个众生的心,它都是无限的,每一个众生的心都可以一念与佛心相应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可以让我们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心,让它发挥作用的。
所以,大乘法之核心在哪里呢?就是菩提心。有时候这个菩提心,大家常常挂在嘴边,也都知道,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你怎么实践这个菩提心?我们念佛人怎么样把这样一个菩提心真正地展示出来呢?那其实就是要以佛愿为己愿。
以佛愿为己愿,就是净土法门之关键,所以蕅祖也说嘛,“真信切愿即无上菩提”,这个也是《弥陀要解》的重中之重、核心的地方。
所谓的切愿,就是这个愿,那这个愿,到底什么叫切愿?其实你不是说站在自力的角度说,我要把这个菩提心发的多么勇猛,在净土这个地方,随顺佛力,随顺佛愿,就叫作净土的愿。所谓的随顺,就是阿弥陀佛的愿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也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随顺这个角度去观察,随顺这个角度去思维,随顺这个角度来觉悟现行。
你如果是以随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角度,你再看九界的业相,那九界业相同归呀。那它这个角度,就能够让我们从业相的差别相当中、纠缠当中解脱出来呀。那这样一个角度,它就可以说,你每次用,它每次都会回到清净的平等的这个缘起上来,它就是一个平等缘起。
所以这个角度是最重要的,这个角度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角度就是净土之关键所在。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角度上,把净土教法它的本来样貌认知、实践、传播、守护,那我们就能够怎么样?在我们的意识这样的法界中,在我们这一念心中,令正法住世,像《弥陀要解》里面讲的,能够转五浊为五清,一念就能转,因为法界唯心嘛。
《闻记》导学22-3
自己要认知清晰是休息还是懈怠
明悉法师:大家有什么要交流的吗?
莲友: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吉祥。
就像慈师讲的“佛给我们一个至简至明的方法,以一句万德洪名统摄十方九界众生同缘菩提”,因为弟子在实践教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力量,知道它简单易行,可能因为没有责任感,感受到了它的简单易行,反而就像是把自己悬到这儿了。
每天也是在诵经、念佛,因为知道它简单易行了,你能感受到会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好像又无所事事了,就把自己一个“我”悬到这儿了,这一段时间有一些迷茫。
师父今天讲到这个责任感,能看到自己根本没有那个责任感,令正法住世,能观察到众生很苦,做的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祝福他们,但是好像也没有那种殷切心,对这个法不够殷重吧,能观察到这一点。今天听师父讲的时候特别特别地感恩,能看到、观察到这一点。
说摒弃九界的业力,但是我们有时候观察到,九界的注意力会黏著到那上面,很容易的。请师父在这方面开示开示,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我们往往对一个法尝到一点味道,尝到一点它的法味乐,就容易滞留。容易滞留就是像你刚才说的,有得少为足的那个心,就容易陷在一个无所事事、懈怠、满足……其实这个仍然是一个业相,仍然还是要去觉悟它,还是要去觉悟。其实是对一个法实践的深度是不够的,只是尝到了一点甜头。
因为净土这一法,它真正全在于知恩报恩。我们知恩有多深,我们报恩的心就有多深。
其实我刚才讲的这个责任感,它就是一个报恩的心。你受恩于弥陀了,受恩于这个传承了,受恩于这个师长了,我们自然会,就是你的良知自然会想到回报于三宝、回报于众生。所以这样一个回报心其实就是出功德嘛,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要去传递、去守护这样一个心就会生起来。
那可能我们这个时候这个心比较弱、比较淡,其实还是我们知恩的心也比较弱。知恩的心比较弱,其实说明我们对这个法深入得还是比较浅的,所以不要得少为足。那还是要深入,深入地去实践一个法则。
深入地实践,其实大家多祈祷啊、至诚心啊,这些蛮重要的。然后对法的观察、思维要细腻,细腻地去观察,去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粗粗地、大方向知道,也知道念佛,也知道这个法好,可能就满足了,就停留在这儿了。一旦停留,其实就会出现你说的这个状态。
所以在这个时候,多去借助善缘,比如大家共修,师父讲一讲,你又激发起来这个心了。那其实这个就是不断地在深入,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
我们对一个法则不熟悉,必然会滞留在业相上,它是必然的,因为它要不断地用、不断地用。你每次从业相上的觉悟和超越,那都是一次用法的机会,也都是再一次地感动于这个教法,再一次地去体验到净土的殊胜,再一次地从这样一个缘起上得以确认、得以抉择、得以回归在这个安心的缘起上。
所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因缘,都是念佛的机会。你滞留了,也是念佛的机会呀,对不对?你觉得自己好像懈怠了,它也是念佛的机会呀。但是你要念呐,你不能一直懈怠,不能一直处在那样一个状态当中。要及时地觉悟,因为时间是宝贵的呀,你如果一直陷在那里面过了很久,那说明我们时间上就浪费掉了,对吧。
所以说经典里不是说“不落人后”吗?五种原译本当中有一个就讲的要不落人后。本来一切众生都能往生,大家遇到这个法了,其实我们都毕竟成佛。但为什么还说不落人后呢?就是不要懈怠啊。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法则就不努力了,就又回到自己那个放逸的习气中了,然后一放逸就放逸很久,很久了都没有念佛,那其实就是一种浪费。
虽然说时间也是如幻的,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又回归了,但毕竟在作用力上,你就是浪费了那么长时间啊,那从缘起上来说就是落人后啊。
所以古德在这个地方说得还是挺周全的,他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嘛。就如果你愿一旦确立了,你确实是往生就没问题。但他还说到了这个“品位高低是由功夫”,这个看你怎么理解。他这个功夫,不是说你自力做功夫要做到什么程度,而是你对一个法的深入程度、深入到什么程度,你这么理解,他就这句话也没问题。
同样是运用佛的果地功德,那取用,有的人取用得多,有的人也在用,但是他偶尔就用那么一下。但从用那一下的本质来说,还是一样的,就是大家用的都是大海水,对吧?大海水是没有差别的。
但可能有的人他就……你像莲池大师晚年的时候,他一天念佛十万。大家不要理解成,“啊,你看祖师都念佛十万,人家是求功夫去了”。其实他在这个地方抉择了,他没别的事情做了,他就是一门深入。他这个念佛十万,他是以佛愿为己愿,以这样一个不为自求的心,令法住世的心,缘念于这个法。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已经在这个法上安心了,安心的菩萨们,那后面就要起行,要去作业,其实还是要精进的,还是要精进的。
虽然说我们这样一个习气上的放逸,从本质上来说如果你对念佛、佛力住持彻底抉择无疑的话,它障碍不了你往生,但是——但是你这样一个放逸,有可能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抉择佛力住持。这是有可能的呀,你于这个法你并不是真正抉择,而是说有一些人他只是智识上的理解,就是概念上的理解了这个佛力住持,而不是说全身靠倒地彻底南无。同时,它又迎合了我们凡夫不愿意修行,不愿意深入的那样一个凡夫心,那就会把法作成自己放逸的借口。那这样就很麻烦了,这样其实你就会怎么样呢?会错失大利,这样就会错失大利。
所以这一块儿还是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呀,真正地对自己负责。还是要知道生死事大,佛法难闻,净土难遇。对自己生命的真正负责任,其实我们放逸来了,你也能觉悟它,习气来了,你也能超越它。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话,要么他就是什么呢?以佛法作为借口,刚好找到了一个可以这么对称我们习气的法,作为一个放逸的理由;要么还有一种情况,他确实是于净土这一个法门抉择无疑了。
抉择无疑了,但是他也没有像通途的那样的一个勇猛精进。那这里面就是像《无量寿经》里面讲到的,如果有众生,他于此法门能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住不退转”,虽然不能修诸功德,他就于一念抉择这个地方,他确实是接受了,此等众生他也必定往生。
所以各种情况跟大家说清楚,大家自己对照自己是哪种情况。我们自己可以选择自己这一生要走的路,可以选择自己这一生要走的路。如果你真的已经于果地觉彻底抉择安心的话,其实你可以选择出家,可以选择在家,可以选择……在因果上你怎么选择都可以。
所以说平等这个缘起,它是支持我们做一切事情的。这样一个净土教法,它是支持一切的,它是支持一切现行的,这个大家要去体会。
净土于一切现行它不割裂,它不排斥,它是支持我们的。那你也可以选择,就是作一个在家人,就是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在家人,每天就是照常地生活、工作,但是我内心就是抉择净土了,都没问题。甚至包括你的功课,你说我念不了那么多,我不能一天念很多万,我就是一天做一个十念法,晨朝十念,其实也是可以的。它关键是在于你抉择,关键在于随顺佛愿。
所以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真正的特质,大家要把它看清楚。那我们就不辜负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好,阿弥陀佛。
莲友: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其实就是能观察到对九界还是有留恋在里面,能够认知到。
明悉法师:你觉悟它就好了呀,觉悟这个留恋就好了呀。它也是一个习气,也是了不可得呀。
莲友:感恩师父,感恩善知识的提醒。要不然的话,真的是就觉得南无阿弥陀佛简单易行,就不想去做什么了。太感恩师父了,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不想做什么,是想休息休息,是吗?
莲友:是的,师父,己经休息很长时间了。其实也是正常的早课呀,诵经念佛还是在做,但是可能是因为知道这个法简单易行了,每天还是照做,但是会空出来很多心力,歇了很长一段时间吧,可能就是说心休息下来了那种。
明悉法师:那休息没关系,休息不等于懈怠。因为我们有时候造作得太苦了,突然有一个机会可以休息了,它就会显现什么也不想干的一个状态,这些状态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是你自己要看清楚,真正地认知清楚,到底是懈怠还是休息?这个要观察。
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一直都是疲惫地抓取,包括修行这条路,一直想努力呀、积功累德呀、造作呀,搞了很久很久了,突然在佛力这儿抉择了,他就啥也不想干,这个也正常。但是你要觉悟,这一切关键是你要觉悟就好,明白吗?你觉悟就好。
莲友:好的,感恩师父。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好,那今天时间到了。我看评论里面有一些留言,估计大家可能对这个地方还有一些没有梳理清楚的吧,可以大家去思考,作为一个问题,自己来想一想,多仔细地去想一想。
想一想这个佛力住持,到底什么是精进?什么是懈怠?什么是休息?什么是放逸?要仔细地去观察观察,这个挺有意思的。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