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师父开示,我们怎么依经教,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当中超越这些二元习惯?南无阿弥陀佛。
阿玛达:
性体,性体的作用。
性体的作用是以相来嫁接的,不管是现象还是真相,都是以相来嫁接的,就是它的作用力会显示某种作用力。
某种作用力,要是我们对作用力的无著,它自然会显它的体性;
要是我们对这个作用力有染著了,滞留于此,或者执著于此,那就会产生我们脱离真相的一个现象,依现象为真实的这样一个、舍本逐末的一个选择,或者说我们的意识流、业流就会产生。
我们执著这个心就会产生一个意识流、业流,就是因果相续。
我们著于现象、染著于现象了,积累于现象了,重视于现象了,偏颇于现象了,都会发生这样的一个故事。
方法很简单啊,方法很简单啊,就是我们不愿意去用。
这个“不愿意” 呢,并不是说我观察、选择过了不愿意,是我们无明业习或者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惯性的一个不愿意用。
方法,佛也好,经书上讲了很多很多,历代的善知识也很多对这些教法的实践、实践的一些经验,都在传递着。
认真去实践的人呢,并不多,并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去实践,是没有观察,没有认真地去观察、了解、实践。
观察了解了,人就会去实践;没有观察了解,就是直直地去表达自己的这个无明习惯,无明的这种贪、这种嗔、这种痴、慢、疑、不正见,尤其是慢、疑二法。
在这个时代呢,贪、嗔、痴这三毒已经不算毒了,慢、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家中毒犹深了!
过去三毒,大家不以为毒了,都沉浸在三毒之中——贪、嗔、痴。现在的作用的表现呢,反而在慢、疑上,慢、疑它产生的邪见的这六个根本烦恼。这三毒,人已经不当回事了。
减损我,马上嗔心就来了;不相应,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作为,结果马上起嗔心;不顺耳的话,马上有嗔心。
对事情的贪欲,有时有这个法,向往那个法,有这个因缘,向往那个因缘,永远没有止境的——贪,贪欲。
痴,以为现象上的实有,以为得失的实有,以为亲疏的实有,固执于此,顽泯不化。
贪、嗔、痴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体内容了,它更加加深地表达在这个慢、疑上,落脚落在邪见。
现在可以说,“见思二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炽盛的。
我们要看不到这一点,就没有强缘,就是我们就没有意愿或者深切的一个观察,去超越这个无明给我们带来的见思二惑,就是带来的烦恼。
所以这个时代,阿弥陀佛在他的因地做了那么多的观察、思维,最主要是为了这些遇法不能生起正信的人,他来做一个回施的善巧,令我们能接受这个、随顺这个的一刹那,转换生命,破除无明,得见方便。
无明就是个执着,无明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对任何问题的一个滞留、一个积累、执着。
执着,就把它当真,以为事实、以为这个事情的表现就是个事实。
实际它就是一个作用力, 不管你是觉悟还是迷失,它就是一个作用力;不管你是善是恶,它就是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就在作用的那一刹那,生灭都是同时的,因果也是同时的。我们不了解,就推动它的相续。
好比说亲疏,实际你那个亲的表现的时候,它那个无自性已经显示出来了。你那个亲疏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一样的,那个爱憎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一样的。
我们要善观了,那无明,就在我们善观察的这一瞬间,它就破除了无明的蒙蔽,这个作用力,蒙蔽我们了。
习惯、无明二种东西蒙蔽人,蒙蔽给我们带来了种种迷失,就是惑乱的烦恼。称为见思二惑的“惑”,惑乱了我们,让你心智无所依从,就很烦躁、焦虑,心无所依托,心念无所依托。
很多人,我看到有一个老菩萨说的,一个大德菩萨,说现在的学佛人比着世俗人更为的恶劣。恶劣什么呢?世俗人贪,贪图的是什么呢?贪图的财色名食睡。
很多学佛的人呢,财色名食睡之外,又加了一个贪图佛法,更加贪。他不去运用佛法,贪图那个知识。
现在人,你看好比说,对知识的这种贪婪的索取,他并不是用它,他是为了用,不是。他认为学会了就占有了,满足那个贪欲的心。
所以贪欲心就遮蔽了性具的妙用,或者本具的妙用,遮蔽了,它就遮蔽了本具的妙用。
那我们这个习惯性的东西要认知不到,这个时代的共业是什么样,恶劣才不怕它恶劣呢,共有的东西才不怕它呢,最主要是我们观察没观察。
一观察了,契机,方法就现前。
现前,那我们就心生法,业由心生,法由心生,就是觉迷皆由心生了,那就很简单了。自主,完全在你举心动念,完全在你观察未观察。
主要是我们外寻的现象太多,计较于自己作为的现象,他人作为的现象,交往时间的现象,种种聚集的现象。我们太在乎现象了,所以现象就蒙蔽我们。
现象就是枝叶问题,枝叶就有枯有荣。没有枯荣,这树怎么长呢?那个树就死掉了,所以有枯有荣。
被这个枝叶现象就左右了,丢失了根本,本具的功德我们会丢失 。 所以本具妙用啊!
实际过去出家师父……我以前没有认真接触净土之前学戒律,它就是本具,本具的功德。
就是你要识得这个体,具足这个体,具足体。
具足体是为出家人,就是王子出家,或者太子出家、储王出家。就是你本来就是具足了,你才出家呢,而不是说我这也缺那也缺,我是一个什么,我去出家了,不是这样子的。
现在南传佛教还保留着,人剃度前要穿上太子的那个服饰。短出的人现在还都有,穿上那个服饰去体会我们在家世俗中的具足——我已经具足了,才去迈上出家的这个出世俗、出三界的或者出九界的这样一个善巧法则上去。
我们不运用具足,那出家人就很难做三界的福田,要用自己的福德因缘、自己的修证、自己那一点知识,去做三界的福田,根本做不了,没法儿做。
所以三师七证代表十方诸佛授受予汝等一个法位。什么法位呢?僧位,僧人之因缘,清净梵行者作三界福田,所以应供于天下。
托钵是应供的特质,不是乞食,也不是要饭。乞食是一种方便,对任何有情都带来一个培植,或者说结出世胜缘的这样一个机会。
具足,它来启用这个具足,三世诸佛授受予汝等一个僧人的位置、梵行的位置,也就是圣行者之位,说行佛事业者。大家来供养衣食啊、汤药啊、房舍呀,来供养阿阇黎,四物供养。
干什么呢?来出离三界的烦恼,有法则的回馈,有法则的缘起。
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学佛人,尤其是现在念佛法门,他就是,“佛告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应安住无疑”。
干什么呢?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他证实了这个,所谓的阿弥陀佛这个功德的具足证实了一切有情本自具足,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
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你没有这个具足的安住,利益何生?怎么生起来呢?
为什么说无上呢?具足跟无上是对等的。
所以“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两足尊,就是具足之意。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什么一乘啊?三无差别就是一乘,唯说一乘教。
那我们要了解这个一乘教,了解一乘,就是具足的启用。
我们闻名是为具足,那出家人的三师七证更加特定的,在世间的一个庄严作法,来给你证实这个。跟你说广略二分,广说、略说,让我们便于操作,便于实践,便于立信于世间,便于世间接引众生。
不单是自利,行者自利,接引众生,二法具足。
在世俗人就难一些,因为世俗人不是标志性的,他没那个幢相。僧衣、袈裟为幢相,圆顶方袍是幢相。
这个幢相就是你安立在那个地方,就起到二利;你的作为你只要是依这个具足戒行,已经二利具足,自利利他的具足。说行佛事业,出家师父行佛事业。
那我们作为一个居士,在家的修行者,怎么来行佛事业呢?
现在念佛也能行佛事业,只是说幢相未立呀!
要么你的名声、你的修行、你证得种种善巧,你是倒驾慈航的菩萨,有明显的这个特征于世,可能这样呢,他有一些自他二利的机遇善巧。普通人太难!
所以过去的人,欲弘法者,当剃度出家。你想弘法嘛,你当剃度出家。
六祖是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六祖并不是说出家、在家,他没那么想。他只是感觉到,我这个心生喜悦、心生光明,是为什么呢?他想找这个根,想让这些大善知识给他做一个确定,心生喜悦、心生光明能不能确定下来。
虽然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一个《金刚经》的口诀,这样一个句子,印契了心智,但他这种印契是自发性的,他需要善知识、人类善知识的抉择,就是对等生命的抉择。
对等生命的抉择,实际就是立法幢的意思。他就给你标立出来了,因为他有幢相。
好比说,弘忍法师有幢相。因为他就是一代一代的,传到他这个地方第五代,达摩传到第五代的一个祖师,他就是一个幢相。
像僧人,剃头出家就是幢相;受了比丘戒、具足戒,就是幢相。
那六祖为什么弘法要……他证悟就证悟了呗,拿着衣钵就可以了嘛,对吧?
不,还要剃度,还要受戒;不受戒、不剃度,他只能在猎人堆里混。他要是自己搭上袈裟,拿着钵,就有命难、亡难,种种难缘随之而来。
就是那像师许的一样,那要剃头了,就是立幢相。所以宣妙法,无异于宣妙法。
因为啥呢?他那个幢相立起来了,就是对等的人类知识、善知识的幢相立了;立了幢相了,把他引导过来,在这个幢相之下,他就可以宣化了。
僧人是这样的,六祖 da 师就是为了弘法,说“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做狮子吼,龙天推出。推出了不行,还得有剃度这个过程。
所以过去人呢,欲弘法者,当剃度出家,行作沙门,广立法幢。立幢相,或者高树幢相。
像近代的这些善知识很多都是,想弘法就出家。想弘法不出家,在家障碍重重,实际大家都听过这些故事应该。在家大德弘法障碍重重,因为人类对等的导师,这个一旦是……很多也是阿 阇 黎位置,但是一样障碍重重。
若是一个出家人弘法呢,他就有一个所谓的宗教式的一个名正言顺的团体来筛选、来护持,来把他有一个坚固的或者稳定的基础,团体基础,这样不容易出差错,不容易出问题。王者呀,国家的种种机构啊,力量呀,团队呀,都能接受。
我们观察观察近代历史就知道了,那一些大德、居士弘扬其他的,实际障碍很多很多的,障碍都很多,会局限在某一个因缘上。虽然也在弘法,但他就不像僧人弘法那样准确。
所以我们知道六祖 da 师的故事。实际像六祖 da 师的故事还是挺多的。
现在人弘法者,真正自身的因缘或者说真是不是那种幢相已立,或者说在大家的这种清晰的认知上,很难弘法。就是会造成很多障碍啊什么,疑问啊,说法呀,自身的压力会很大,尤其在对等业缘中,人的压力就很大。
这也是跟住持三宝、一体三宝相 应 有关系。
那我们还回头说这个相、用的问题,与体的问题。
刚才某某提这个话题呢,实际我们在这个地方呢,要有这种所谓的遇事都有观察的能力,遇事就有“要观察”,不轻易放过现缘,也不轻许于现缘,也不轻易把现缘给予……把问题推给别人,不要那样做。
遇到一个缘,遇到一个问题,遇到一个事相,自己要观察。观察清晰了可以表述,也可以观察清晰了放过去;不清晰,不要轻易放过。
这种依法而行呢,行是什么呢?就是遇事都要依法去观察了解,认真地去体验,依法来体验。
所以净土重在观察门。五念门中,观察门是最大的量,其他一句话就带过去了,一句话的口诀就带过去了。
观察不,观察就要仔细观察,总相的观察,远的观察,近的观察,顺性的观察,顺众生业习业力的观察,种种角度都要观察,横看竖看,经纬都要看得清晰。横看是什么,竖看是什么,俯瞰是什么,仰望是什么,都要观察,就是多方面地观察了解。
依法实践,那人生就变得丰厚起来了,就是繁荣、有味道。
现在人,很多人无聊。你经常听到一些小孩子呀,一些大人啊,一些什么人呐,就说这很无聊,这很无聊,日子过得很无聊。因为啥呢?缺乏观察力。
妙观智呀!它称为智慧呀!我们人人都有妙观智,为什么不用呢?
净土教法最主要用我们这个妄想纷飞的习惯,观察的习惯。我们的观察都用在得失的现象的引导上了,得失啊,好坏啊,亲疏啊,这个现象上。
那我们去细致地观察这个现象,观察它的本质,观察它的现象,观察它的本质,观察它的作用,从种种角度。
所以过去人呢,把体、相、用三位一体,就是说如伊( ∴ )三点,什么都用三点来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点,恩德、断德、智德三点,都是用三点来说。为什么呢?这个法之稳固,法之周全,它不遗漏什么。
妙观智很重要、很重要!
一旦妙观智启用了,我们这个平等智呀,清净智呀,大圆满智呀,法界体性智呀,所有的都能运用出来,那现前的因缘都成为不空成就,就是我们不空过于世,不空过一生,不空过任何一事。
为什么人不能运用觉悟世间的方法去完成人生,而用迷失的这种被动、消极、沉沦的一种因缘去浪费一生呢?
人要观察了,人都不会去浪费,就是“若知心作心是,何人枉受轮回呢”?印光法师的话特有份量啊!
我们要善于观察,谁还选择迷失,惑乱自身、惑乱他人呢?善于观察!
实际净土教法就是让我们用具足的心、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去观察现缘罢了。
所谓的依顺性念佛也好,顺佛的愿力念佛也好,实际它都在起着作用。就是你这个念佛,反观世间种种因缘,自身种种因果,他人种种因果,交织种种因果,共有的种种因果,我就去观察这些东西。
先观察自身的因果,再观察别人的因果,再观察交织的因果,观察共有的因果。观察来观察去,那个自性,或者说它的本质、不可得的本质自然显露,显露得越充分,你能破诸相。
先是破某些现象,某些突出的现象,骚扰你、烦恼你,给你带来压抑的那些现象。好比说有的人负债了,好比说有的人受人歧视了,好比说有的人受人欺辱了,好比说有的人种种违缘——很多人认为违缘应该舍弃,病难来了,王难来了,种种违缘。
那我们先从这些因缘中去观察它,从它的本性去观察,从它的现象去观察,从迷失业去观察,从觉悟它去观察,都要观察。
就是一个问题把它多样化地去体验一遍,你看你择取什么?你择取顺着见思惑、被迫于见思惑跑啊?还是我们来觉悟、分明于此,主动运用于此?
都是生命的一个现象,都是一个作用力。但这个作用力,你把它引导到体上去,还是引导到现象上去?
你引导到现象上去,那这个现象的作用就会埋没你、吞噬你,就会制约你;你顺性回到体相、不可得体相,你会得安心,你就清净解脱,所以清净行就生起了,人得轻安、得喜悦。
要观察!哪个事情我们不能观察呢?都能观察啊!
好比说,难缘来了,就是让你焦虑不安的东西来了,那焦虑不安它就促成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啊。怎么来解决呢?依法去观察。
依法观察,我不知道啥是法,好比说我们念佛观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是焦虑,一个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实相名号、功德名号、报德名号,一个是我们所谓现前的业相的成熟。
因为念佛来反观它,因为念佛无得无失啊,念佛就是具足啊!什么具足啊?就是你不用去操它的心,就是具足啊!
我们这“事毕君子”,办完一个事,人心里没事了、休息了,那就是具足的一个样子。
那具足,就让你不在这儿用心了。不在这儿用心,我们观察现象,这个心念,这个清净的心念、不动心的心念来观察这个现象。
这个现象是什么呢?这现象的作用力是什么呢?迷失它是什么?固执它是什么?回到本自具足上来,不用心是什么?
不用心,现象自然就消融了,自然就回归了。
那我们焦虑的烦恼,我们种种违缘的烦恼,在你所谓的“以缘合性”,或者以缘融入阿弥陀佛的实相名号,或者阿弥陀佛实相名号透视了这样一个缘,我们不用做圣解了,心自得清凉。
那有什么法不可以这样用呢?
所以念佛就是个总持法。这个总持法,能总持一切众生业,能消融一切众生业。
有什么样的业不能消融呢?我们刚好拿它来体验、来观察。
实际我们现前每个人的业——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这个业的成熟是源源不断的,你不用再去额外地用力,你念佛,你就能观察了。
念佛,用这个所谓的具足的名号、万德的名号、摩尼宝号,让我们歇心安心的、不再动心的、安稳的一个宝号,我们这个清净的宝号,我们来观察。
你要是感觉到这个宝号不行了,就大声念,大声念见大佛嘛!用大声念来看这个,来弱化你的这个业缘、现象。
平时我们没有这个,我们就是在业相上迷失嘛!所以原来我们念佛就是“以缘合性”。这个性,佛号就是性德的一个特质嘛,它不动摇、不增减、不来去,本自清净,能生万法,本自具足。
那我们就……原来念佛观此,就是以缘合性。
原来我们念佛,就能观察到此缘——此缘生缘灭呀,幻化如是,无常如是,自性不可得。那这性,起作用!
性的作用,本性的作用,就是本来清净,本不动摇,本来具足,能生万法。这样它就起作用了,起什么作用?该起哪个作用就起哪个作用。谁知道该起哪个作用?每个人实践的不一样啊,人需要的不一样。
它这个自性就能……它具足万法嘛,它能生万法嘛,所以说它就能生种种法,就是这个心——自性心、法界心能生种种法。
简单,简单,简单也得用;不用,再简单还是简单,跟你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跟这个法有深刻的约定啊!要不然,唉!就日日空过呀,枉受轮回,大好时光,就是觉悟的时光,被我们浪费了。
过去人一讲,就上负诸佛菩萨;中呢,对自己就辜负了己灵;对父母、对师长呢,不能报恩呐,多行逆行、悖行。
所以妙观察智很重要!观察很重要!
佛已经给我们了,给予我们这样一个——闻名是为具足,闻名是为具足,闻名是为具足!过去称闻名印心也好,闻名即得也好,得什么呢?后边说,是为具足无上大利,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
过去人简单,没那么多思虑,没那么多解释,没那么多想法,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他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朴实。
现在人呢,杂缘炽盛,自己杂缘少了,还去攀杂缘,劳顿身心,枉受其苦。勤苦得不得了,一生也不知道干个啥,就是苦。勤苦啊!勤苦是为啥呢?
哪个菩萨找一找,就是我们念佛解决不了、观察不了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找一找。
很多人说我欠债了,念佛解决不了。能解决!能解决这个现象,你要纠这个现象,那你解决不了。
有人说疾病,能解决!你要纠这个现象,解决不了。你要是观察本质,以缘合性,能解决!
关键是大家不愿意解决!大家要的是现象,要的是现象。以现象想解决现象,就像自身想把自己抓举起来是一样的,用不上力呀,你是用不上力的。
很多的人呢,好比说有债务,用其他金钱解决了这个债务,实际你又欠了新的债务,你解决了那个债务还是债务,没有解决问题。貌似解决了,解决了一个问题,增加了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要是从自性、本质上来解决,从自心上来解决,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还能触类旁通,给其他因缘带来很多殊胜方便。
现象上解决现象——解决一个现象,产生另外一个现象。过去是欠张的,现在欠李的,你以为你拿李的钱解决了张的债务,对不对?也可能拿你父母的什么能力解决了其他人的问题,拿其他人的问题解决了你父母的问题,反正你总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增加了一个问题。
事相解决事相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它因为不是从根源上解决的,因果的那个因没有解决,还在不断地制造业相,业流相续,所以那个东西是自欺的。
从心地上解决就是彻底解决,过去称为根本上来解决——因心,人的这个心,发心问题,根本的问题。
好,这个话题就这么几个角度说一说。
我们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想通过现象解决现象,这是我们的习惯,不愿意从……
以前念往生咒,以前我提倡念往生咒提倡了若干年,后边因为讲阿弥陀佛这个教法,要偏重于《无量寿经》,后来就把那个什么都……
以前偏于《阿弥陀经》,大家交流啊。
它那个经题是:拔一切业障,拔一切业障根本,拔一切业障根本,拔一切业障根本,结果是啥呢?得生净土。
它是什么方法呢?陀罗尼。它是个总持,大总持。
拔一切业障根本。我们解决问题,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貌似你很勤奋,还很勤苦,看着很修行的样子,这个那个,天天忙忙叨叨的,没有闲 过 ,但你要不解决根本问题,解决一事生一事。
就像 那 个对治法中,就是现象解决现象。不究竟法,现象解决现象。
嗔恨心大的用慈悲心,因为这慈悲心也是个现象,解决了嗔恨,解决了嗔恨心,解决一个问题,又增长了一个问题。慈悲心太厚重了,应用太多了,就有爱、爱染心,就有副作用。
现象解决现象总是有副作用的,不了义教中总是也有副作用的,所以说一定要从根本上——所谓的总持,一切根本问题,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何处,就是本质问题。
从这个问题的本质上来解决这个现象,你就能拔这个业障的根本。你处理一个现象的根本,那你看其他现象的根本也能一目了然,越来越清晰或者,越来越娴熟,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熟练。
现象解决现象不彻底,菩萨们!人们都在现象上很认真、很拼命地去作为,总是怎么做了还是不安稳呢?做了还是不安稳呢?没有把这根拔除,根本拔除,就是没有依着事物的根本来解决这个现象。
所以说佛教考究就考究到事物的本质——无自性性啊什么,无所得性啊,空性啊,不思善不思恶呀,六祖大 da 师那五个对自性的描述啊。
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令心生光明,心生喜悦,心得轻安,心得三昧,或者心得等持。
要不然,我们这个作为啊,就在那个枝叶问题上、现象上纠来纠去;迷失于现象,纠结于现象,用现象来解决现象,来调整现象,弄来弄去,进进退退。
净土教法难能可贵,就是阿毗跋致。阿毗跋致就是解决了根本问题,就是拔除业障的根本,是从这儿下手的。
佛力住持就不是在九界众生的业力住持、见思惑住持,是佛力住持!分明佛力住持九界,就拔九界众生的种种现象的根本的业障,这是佛力住持。 总持或者陀罗尼分。
得大总持!过去人念佛得总持,犹如摩尼宝。
万德洪名,具足,具足无上功德,摩尼宝号,人给它起了很多很多说法。什么宝王剑,什么伽陀药,什么……反正无量无边的名字,赞美之词给它说完了。实相名号,报德名号,或者说法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
反正你怎么说它,我们要认知了它,就能拔除我们业障的根本——就是我们在枝叶相上的纠结。所以归本呐,归元呐!
佛法就离不开这个。离开这个,大家就是搞世俗,佛法名言搞世俗,拿佛法名言搞世俗,那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跟你格格不入。
找一找,谁找一找,用本质问题不能解决的现象。找一找,要有了我们可以去分析分析。
我分析过很多次,就是念佛观察、审观这个世间的因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我们拿现象说现象,用现象来解决现象,制业,造业,解除一蒙蔽又来一蒙蔽。
怎么观察,也是这么个结果。
我接触最多就是这个时代的,因为国内经济不好嘛,很多人贷款买房子啊,贷款买车子呀,贷款送儿子出国上学呀,贷款建立厂矿啊,贷款治病啊,负债。
有的付的利息很大,有的利息少,但是款项很大,负债。
追债的人很狠,又很凶,很决绝。自己又没有工作,又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真正的什么支持者,很多人债务积累越来越厉害。
可能有的时候无奈,又来问我,师父怎么办呢?我说,怎么办呢?
这债务,把一家子人逼得活不了,要不然我们一家人跳楼啊,什么。一伙儿、一伙儿、一伙的,买房子的,上学的,治病的,当然也有赌博的,破产的,什么都有,但负债的挺多,无力偿还的挺多。
很多人拿东钱补西钱,实际就是挖了东墙补西墙,越补窟窿越多,越补窟窿越多,最后就行骗。
那就是以现象解决现象,解决不了;以现象说现象,以债务替换债务,解决不了问题。
那你说这些业报咋办呢?实际坦荡接受的人很少。 花钱的时候他很容易,借钱的时候也很容易,但是说还债的时候他就很不容易了。
为什么呢?这个就没有观察它的本质啊,在这个现象中就会迷失这个东西,迷失这个东西无力偿还啊,越滚越大呀,你观察现象就越滚越大。你挖东墙补西墙还是债务啊,所以很多人就很绝望。
那我们要从本质上去接受它了,知道债务也是因缘,心一下踏实下来了。
能偿还多少偿还多少,能用啥方法就善于运用,不影响自己生活下可以还债。那你再逼,你要是认账了,一般人他不着急了;你不认账,害怕你逃跑啊,害怕你赖账啊什么的。
所以以现象说现象,很多人都是绝路,没法走了。
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呢,要知道生命的本体是无量光寿,你那一点儿的债务,多大的债务不能还呢?多大的债务你不能担呢?只要不赖账,没有赖账的心,能担的心,基本上就缓冲了。那我们再有因缘、福德,它就会成熟。不赖账本来就是福德因缘成熟了。
很多人感觉到不赖账,已经没有路子了,所以说以现象解决现象,越解决越复杂。人一旦走到那样的因缘上,没有一个法则,决抉于这个根本问题,人就没出路了。
有些人的疾病,好比说,大家认为的绝症。现在的绝症太多了,或者终身的疾病、慢性疾病等等,人都会绝望。很多人就感觉到没啥意思了,就是一个病人活着太辛苦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就被这一个现象,用现象想解决……哦,不好就没法活了,用现象来解决现象。人活不下去了,痛苦不堪,不堪忍受,所以就是想办法用吃药啊,用那个手术啊,用比较恶劣的方法把自己治死算了,或者心中存在那个,开始存在那个:嗯,算了,反正是混到啥样子算啥样子,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有的人经营啊,生活呀,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了,不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东、西借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生活在那样的一个……
负债是一个样子,疾病是一个样子,什么,什么,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个负债,都有自己的那个违缘,都有自己那个疾病,都有自己那个障难。
每个人都有,从国家元首到下面最贫穷、最贫穷的光棍儿,最倒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解决根本问题,不安心,都是一样的。在这个短促的人生中都会受很多侵害、很多逼迫、很多无奈。
是不是这样子呢?大家观察。只是名字的差异,有人看着什么也没有,实际已经负了很多债了。
我说以前那个出家师父、居士问我,哎!你怎么不接受供养什么的?
我以前跟他们讲,尤其是学戒那若干年,我说最主要是还不起。不是不敢接受,是还不起。生死未了还不起呀 , 或者说不依法而行还不起呀,不常于众生修法回施,还不起呀,不敢用。
负债不负债呢?哪个人不负债呢?负的什么债呢?是明显的,还是暗藏的,潜伏的?是转生就是债呢?大家好好地想好。
有的人说我负债,他负债,他负债,他负债。哪一个人又不负债呢?佛菩萨不负债了。众生有几个不负债呢?种种债——人情债,世故债,金钱债,什么债都有。每个人都是债务累累。
我们不解决根本问题,就是个负债人!不管你装得多么富,不管你装得多么穷,你都是负债人,是不是,大家看。
有钱的人也都是负债人,没钱的人也是负债人,负的债不同罢了。有权的人负债,无权的人也在负债;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负债,也在负债;有的人知道负债,也在负债。
生死未了,哪个不负债呢?生命未得圆满的功德成就,哪个不负债呢?大家可以观察。
负债就会被债务所欺压嘛,就会沉重嘛,你就会在心中有一个堵心的东西,委屈呀,压抑呀。
所以“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的;
“佛种从缘起”,我们要解决根本问题,那就要种个佛种,我们要在一乘教法上去实践,才能解决这些所有的个人债务。
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大家要勇敢地睁开眼睛看一看。不睁开肉眼,要睁开法眼、慧眼、佛眼、天眼,看一看。
所以天眼善观未来,佛眼圆明,法眼清净,天眼通达,慧眼无染,慧眼能自他二利呀,我们都要观察呀!
实际说眼,就是观察力的问题。人必有眼目,实际就是观察力。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不培养观察力……
念佛培养观察力,使人生变得有味道,也在生老病死中,但它有味道了,有味道。
观察力观察久了,慢慢就会跟宿命啊、天眼啊、漏尽啊能联系起来。因为你是依根本法则、唯说一乘的法则来观察的,来种种角度实践的,很容易联系起来。
很容易连接,很容易跟所谓的智慧力、方便力、通力、神变力联系起来,使生活、意识变得丰满,变得有味道、有意义,不会再说真无聊、真无聊、真无聊,也就是真无奈、真无奈地活着。唉呀,真是没味道啊!
所以我们要去品味人生、观察人生,依法来觉悟人生、觉悟生命。
用佛眼观,用法眼观,用慧眼观,用天眼观。我们借助于法,借助于智慧,借助于佛陀的功德,来让我们圆明地观察世间,通达地观察世间,清净无染地观察世间,自他二利地观察世间,观察种种因、种种缘。
睁开我们的眼睛吧!借助法则,借助智慧,借助慈悲,睁开我们智慧的眼睛、慈悲的眼睛、圆明的眼睛、清净的眼睛,去审观世间,审观种种因、种种缘。
若依本质来观察现象,若依真相观察现象,现象的确是妙用无穷,因为本质妙用无穷故。
你把现象回归到真相上来了,现象即是真相。所以现象的用处就是真相的用处;现象的用处无量无边,那真相的运用、用处也是无量无边,就是妙用无边。
我们迷失在现象上了,一个现象就把我们制约了,我们舍本逐末,在末梢问题上去纠结,还不得安乐、不得安稳、不得透彻,在这个现象上迷失迷失迷失,不断地循环。所以纷纷攘攘的业力变成了众生业,芸芸众生不可思议的一个三恶道、三善道,这样的六道众生,芸芸众生。
这个觉悟者,未离于此;迷失者,亦安住其中。
诸佛如来来观察这个法界,层层清晰剥离,观察明明了了的。我们借着佛的这种果地觉、愿力,也来顺愿观察。
观察,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观察,用“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来观察。
像摆围棋的一样,哪个地方布子,哪个地方下个“手筋”,哪个地方点一个子,点个金角银角的,你去来摆布自己的人生现象、共有的现象,去下一盘好棋,做一个好的形象。不为赢谁,也不为输什么,只为觉悟人生,主动地运用人生。
这个法是至简至明的!净土教法简单到就是最简单最简单的,最简单最简单的。
易行就在于佛给我们,来支持我们的观察,来支持我们的觉悟,来支持我们安心,来支持我们。他不断地支持你,摄化十方,归于究竟。
阿弥陀佛不断地摄化,依愿力摄化十方有情,支持我们来觉悟、来观察,支持我们来审观每一个现缘,支持我们无畏地面对世间、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面对恶道众生、面对善道有情、面对觉悟法界的有情、面对一切世间因缘,来支持我们。
要不然你心里空落落地,你自己不知道咋办。
他做你的后盾,就是我在你的前方,我在你的后方,我在你的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十方如来所护念经。摄护我们,做圆满的摄化,不舍的摄化,令你安心啊!
所以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摄护此人,所谓的诸佛摄受法门。
这个教言就是诸佛来都给你承诺,阿弥陀佛来作为一个承诺的总体相,细分起来,十方诸佛来给我们作证于此。
什么呢?来支持你。你要无畏地来面对生命,无畏地来面对一切业报,无畏地来面对十方九界的因因缘缘,每一个当下,去面对它,去观察它,去体验它,一定不要舍它,要觉悟它!
一定要观察它的本质不可得,所以就没有啥可舍的。你去觉悟它,不排斥它。
不排斥它,就是所谓的大慈悲;接纳它,给予究竟觉,所谓的大善巧。
让我们来学诸佛,照顾一个众生,来十方面显示,种种身相、种种诸佛身、种种诸佛名号、种种诸佛功德,来护持我们、摄化我们。
每一个有情,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被十方诸佛所摄化。
就是十方诸佛把每一个众生当成他们生命的中心、摄化的中心了。
就是我们周边十方诸佛放大光明,说种种法,给予种种方便,让你不退转,摄化你不退转。
你明晓于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那你就成为所谓的佛法之父,就是常行道得安乐,常行道必然得安乐。
什么安乐呢?诸佛必然现前,时时事事自性显现故。那自性显现,你不见佛见什么呢?
自性如来从未舍离,明晓于此,那身心就脱落,人就没有再去纠结的东西了。纠结什么呢?又为什么要纠结呢?纠结什么呢?想要纠结啥呢?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