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佛的教言、教法,最主要是我们把这个教言变成生命的一个交流过程,或者生命对这样一个教言的一个体验,一个融入体验,来形成了一个法力,称为如来法力,就把这个教言变活泼了,有意义了,有力度了。
那要不然就是学识,很多学问、学识。学识、学问呢,很容易变成自己妄想的一个推动者,给别人去多谈资的一个推动者,就很容易跟别人谈些什么,自己没事儿就是妄想纷飞。
这个意业的这种不自制啊,在我们修——实践法则的过程中,最主要是要对这个意业有一个认知,有一个方法,来让它回归无为,或者说回归到真实的状态中。
身业、口业实际是很好把握的;意业,就是我们的正见、正思维清晰,那个身业与口业是好把握的。最难认知,或者运用、把握的就是这个意业,说本净缘起最为方便,那就果觉因心最为方便。
所谓的方便,就是不假造作,不需要什么设置,无为而至,就是你歇心、随顺即可。
意业,在我们众生三业中,在五念门中整个是调整意业的,在意业中训练。
“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身业的礼拜要训练这个“意”。
“口业赞叹,与如来光明智相相应”,意业。
“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意业。
观察,亦是意业的一个指导,不过是止观二法来调整、善用,令其回归,这样一个意业的训练,说观察门。
智业,超越了我执、法执,破除了无明,了解了法界的真相或者生命的真相,那就是所谓的方便智业。就是人的真正的智慧认知了这种清净缘起,或者说回归了这种清净缘起。
要是我们了解我们每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因缘现前,你每一个念头,你自身的一个有为、无为的一个实践——还是果觉因心的实践,还是我们执著某种相,被某种相所制约或者所牵制,或者说无奈于自己的劳虑,那这是我们实践法则的一个关键,或者说自觉的一个关键。
人要是未完成自觉的这样一个实践,或者说没有在破除无明,就是破除我们对相的执著的根本问题上处理过,我们对法的认知或者说交流,就会出现不清晰、相似,现在人说“用不上”。
节选自阿玛达2024年12月11日开示 《不为自求 顺性念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