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25


本讲内容:

导学25-1  层层剖析难信之法之“难”

导学25-2  再说这个“难”

导学25-3  一念归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闻记》导学25-1

层层剖析难信之法之“难”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6页-第187页)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明悉法师:

好,今天我们看这段经文是《阿弥陀经》已经到了尾声,就是流通分——劝行流通。

那么,佛告舍利弗,“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佛就自言,说十方诸佛亦称赞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教主,也能为甚难稀有之事,就是什么呢?能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得成就佛道,然后为众生说这个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这个难信之法,是我们这一段要关注的。

在蕅祖的注解当中说,“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的确是,一切诸佛他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智慧是平等的,佛佛同证一法身,但是在教化众生这个方面的确有难有易。那在净土,成就菩提道,然后度化净土的众生,这是容易的,因为净土它没有造恶的因缘,纯善的一个因缘当中呢众生很容易教化;而在浊恶的世间就难,因为它善缘少恶缘多、众生刚强难化,在这样一个刚强的世界中,尤其人寿这么短促,五欲炽盛的世间有佛出世来教化我们,这件事情是很难很难的。

那我们为什么了解这么多的难呢?其实它是有深意的。你知道它难,你才能够死心塌地珍惜这个教法,才知道难遭难遇,能生起稀有之心,所以教主苦口婆心告诉我们这个有多难。

那蕅益大师细致地把这个“难”层层地剖析。

第一层就是说:为净土施教容易,为浊世施教难,成菩提、施教都难。

那第二层难,就是“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第一个是成菩提,第二个是说法,成菩提和说法这两重。

第三个就是“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给我们讲渐次法是容易的,这个为什么呢?因为它符合众生的思维习惯,你就容易接受。讲顿法,它不符合众生的思维习惯,接受起来就难。在佛法当中有渐有顿,这个在一般判教当中会讲。判教,就是把佛陀一代时教的施教方便它的法类不同有一个判设。所谓渐次教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不断地提升,最后再证得那个果位,这都属于渐法。顿法,就是不假次第,不假方便,直截了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渐次,这种的就叫做顿法。

所以,你看达摩祖师当时到东土来传这个直指人心的顿法,当时是没有人接受他的,他就跑到少林寺后山闭关去了,面壁去了,因为人家都认为他这个是邪说,不接受。众生根性未熟的时候,的确很难接受。那这里面就有一个比较,说渐法易顿法难。

接下来,就是“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你看在圆顿之法当中呢,禅宗也算是顿法,净土也算是顿法,在这个比较当中,其实靠自力还是容易接受的。你看现在大家来接受这种禅修,大家都去好乐禅宗,觉得很高妙,对吧,然后靠不断地修证,能够达到一个什么境界。这个相对来说,我们也能够从理解上认可这件事。净土它是一个横超之法,它是仗佛力,不假修证仗佛力而横超三界。所以这种说法非常特别,非常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奇谈,它是一种通途教法所不能去套用它的,所以蕅祖说一切教法所不能该。所以它就是难于接受,所以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那在一切净土教法当中,其实还是有不同的修法,对吧?比方说观经,观经里面讲到的定善,就是十三观,那后面到了散善十四、十五、十六才讲述这个持名妙行,能接引一生造恶的众生就直下往生。

所以最后一个比较呢,就是“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持名一法,看上去简单易行,没有什么条件要求,但是能够接受这件事情,能够接受你持这句名号就能横超三界,就能入不退转,就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至极圆顿的这样一个大法。能接受这一点,其实难。

所以我们能够深信这个法门,能够自始至终地不变地去实践这个法门,的确是难中之难,它是的确是“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所以这个地方,蕅祖一再地比较、一再地这样层层比较,告诉我们法门的难得——“难中之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那在这个世间弘扬这个法就是大勇猛之士,佛陀这样的一个大威德、大智、大勇、大悲示现世间,为我们众生开了这个药方,疗我们五浊恶世的这个生死大病。

那下面就讲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每一个浊都不得了,它都其实是很大的一个浊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起着作用。任何人也逃不掉,只要你的业力感召你来投胎了,你展现在这个世间,你受了这个五蕴身,你都被这五种浊深深地影响着,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那劫浊呢,“浊法聚会之时。”就是你感召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共业我们都有份,都有份。你比方说疫情,疫情谁能逃得掉呢?大家都要面对,对吧?战争,你虽然说有的地方在战争,有的地方没有战争,但是整个战争它一旦发生了,我们所有的众生都会听闻到,都会看到,都会感受到这种战争的恐怖、逼迫。这些就是共业,只要你生在这个世间,你就会感受它。所以“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只有净土这样一个横超三界的法才能度这个劫浊。

见浊呢,就是“五利使”,这些炽盛的知见、颠倒的知见,“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那烦恼浊呢,就是“五钝使”,贪、嗔、痴、慢、疑,“非即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你看这里面讲到“即心是佛心”,

这句话把净土的关键点出来了。净土的关键,它是念佛的心即是佛,这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因果互彻、因果不二。只有这样的用心才能超越烦恼浊,才能超越见浊。

所以净土法门的实践弘扬,它一定是依的传承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果净土法门不是这样用心的话,它其实是很难超越这个见浊、烦恼浊的。就是说,你虽然说嘴念着名号,但你的内心你不是这样用心的,你不是承担这个佛心印自心——果地觉为因地心,你是把佛号当成一个积累数量的工具,当成一个改变自己习气、积累资粮、对治烦恼的那个工具,那它就不叫作“即凡夫心是佛心之行”。

所以净土之所以威猛,它的力量之所以这么地不可思议,是因为它的圆顿,它的这样一个顿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运用。因为它本身的作用力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法门的设置,佛建立这个法门的设置,就是观察到了五浊恶世的众生刚强难化,他有很大的程度是从这个角度来建立的这样一个法门。所以它是一个奇特之法,它才能够九界同归,就是再怎么恶劣的环境、再怎么陋劣的众生都能够得以超越九界的业相、得以回归。

所以这个法门它在最初设置的缘起上就是一个甚深的缘起,就是以佛心印自心,用佛的功德来承载一切众生、超越一切众生业力,这样的一个缘起来建立的这个法门。所以说我们要用,也一定要随顺着这个缘起用,我们明了这个缘起、随顺这个缘起,那它的作用力就能展现出来。而这个作用力展现的是什么?就是圆超五浊。它就能够突破五浊恶世这样一个浊乱的因缘对众生的一种限制,就深厚的业力它能一下子突破掉。

所以这一块儿,大家又再次看到蕅祖把这个关键之处一再地强调。所以呢,《弥陀要解》里面有很多点眼的地方,就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这个法门的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具备择法眼,看到这些点睛之笔。

然后说众生浊,众生浊就是“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就是你这样一个邪见、烦恼它感召的果报就是五阴和合,形成了这样一个五阴的假合的一个生命体,成为众生。那我们已经受用了这个果报了,我们的身心“并皆陋劣”,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它事实就是这样。

你说我们色心陋不陋劣呢?我们这个身体极其地危脆,极其地不堪。就算你身体相对来说在这个世间可能身体很好,但是你跟那些净土的人比一比,你跟杰出的人比一比,那简直无法相比,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比,它本质上、性质上就不一样了。

净土的人,那个色身由什么组成的呀?大家读一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的色心由什么组成的呀?它组成的物质,我们这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色身它本质就是各种不净物所构成——精血和合。种子就不净,对吧?因就不净,那感召的果报就是生病、四大不调、各种的不堪重负,那这就叫作色。那心呢?心,大家自己观察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心力是不是不堪?

主要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呢,我们所能参照的都是跟我们差不多的人,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本来已经很陋劣了,但还是傲慢,还是自以为是,还是觉得自己很好。你要是有佛眼,有天眼,有他方道眼,你一观察,其实我们要生极大的惭愧。

我们的确是这样一个南阎浮提五浊恶世人寿不到百岁的时候,身心的陋劣是很不堪的,人寿就这么几十年,迅速就衰老了,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被病业所缠。

那这样的一个状态呢,它“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那就是欣求极乐,愿生极乐世界,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彻底地仰靠阿弥陀佛。对世间这些东西不要在意,知道它是如幻的,知道它本质是不可得的,知道这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客居,不是我们的家乡。

这样一个知见要确认,你确认这个知见,你就会确认这个心行。所以一个念佛人呢,我们知道、我们时刻知道我们的家乡是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一个客居,客居。每天早上起来,你最熟悉的丈夫、妻子、孩子,你要知道,这都是客居在这样一个旅馆里,我们只是暂时地聚会那么一下,我们真正的家是极乐世界。在这儿呢,只是各自扮演一个角色而已,一会儿扮演孩子,一会儿又扮演成人,一会儿又扮演老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短很短,就像做梦一样。我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到中年了,有时候经常是你的意识里还是停留在自己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像做梦一样。有时候一照镜子一看,自己怎么已经老了,但是心态上还是觉得好像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似的。其实我们在这个世间真的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他就是在做梦一样,然后你就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这样一个身份。但是这些呢,不要当真。

所谓的“欣厌之行”,这个“欣厌之行”,大家不要误会。

不要是“厌”就觉得很讨厌、很对抗的那种、马上要怎么样要离开的那样一个厌恶,不是。佛法不是说让你讨厌什么,让你对自己的身体也很讨厌,对别人也很讨厌。这个“厌”它讲的是一个不染著的、不当真的这样的——不把它当成你是亲切的、你的是真实的、你的家乡就在这里,这个叫“厌”。

那所谓“欣”呢,就是愿,愿生极乐世界,确认你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我们生命的真相是与佛无二无别的,我们的家乡是极乐世界,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广大无边的,本来是无始无终、湛然清净、清净圆满无碍的佛心佛性。在这样的一个生命本质上要抉择,那这样的话就能转众生浊。

所谓的命浊,就是“寿命短促,不到百年(乃至不满百岁)”。那在这样一个不到百年的石火电光中,你说你修什么法能来得及?修什么法能来得及?你算一算,我们能够用在修行上的时间有多少?你如果不是说净土这样一个“不劳勤苦之行”、“不费时劫”这样一个法,你修什么能来得及呢?你连路子都没摸清呢,那我们寿命就没了;你刚上手,一个因缘来了,一下子就又间断了。

这个世间的确是,大家如果真正认真修行的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在一个法上,除了净土之外,任何的一个法你想要上手,想要相续,想要有所成就,那都要费很大的功夫,要长时间地熏修,要具备种种的因缘,要不辞辛苦,要具备超出常人的悲心,和意志力,和福报,和环境。那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所以这里面说“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这些话说的都是真实,生命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认知到的话,就说明你没有智慧,愚痴颠倒,身在火宅不知火宅,等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良药,你不以为然。所以大家要当真,这是真正的苦口婆心的这些智者们,以他们的智慧真实所见,告诉我们。

所以,这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这句很重要,“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这讲的就是果地觉授予一切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因为果地觉它不是我们自己自力所能证得的、所能了知的,乃是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能究尽”,只有佛能知道、深知这个法门的作用力的不可思议。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你看这里说的,不是靠你信解能触及的。别说凡夫的信解了,连菩萨的信解都无法触及,是佛所行之境界。所以凡夫九界众生,唯有随顺得入,唯有仰信佛语,唯有全体靠倒,没有你自己信解的份儿。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所以,这一段再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难得难遭难遇,要珍惜这个机会。你知道它难,你才能珍惜,才能认认真真地不改题目地毕生投入去实践它。

好,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闻记》导学25-2

再说这个“难”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7页-第188页)

(丁)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㶿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最后这两段。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教主再次说这个“难”有多么地难。

信愿一法,持名一法,“不涉施为”。“不涉施为”,就是不用其他的任何修证等等,或者是繁杂的种种修行。

“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就这个法门,它的实践太简易了,太直接了,超胜的利益太巨大了。所以如果不是我们释迦本师在浊恶世示现成佛,以他的大智大悲来把这件事情说给我们的话,我们一切的人都无法超越五浊恶世的这种困顿。

是决定,你看他用了五个决定。“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就是他用的都是决定,你肯定是会被五浊所困扰的。那只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甚深妙法,能令我们直超这样一个火宅。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的难,你就可以“宝此一行”不改题目,“死尽偷心”。

净土最大的忌讳是什么?修净土最大的忌讳就是偷心不死。偷心不死,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修了一段时间,净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也这么平常、平实,也没有放光动地啊、没有得神通啊等等,没有什么见光见花呀……这个偷心就起来了。你看人家别的法门,有禅定啊等等,就去羡慕了,其实都是偷心。偷心不死,这个法门的利益难以得到。

所以因为这个法门的利益,它唯佛与佛乃能亲证。所以说我们真正的净土行人,其实他对佛陀没有真正地皈依,皈依才是它的关键,就是佛所说的真实言,你是无条件地接受。它就是毕命的彻底的一个交付,这称为皈依。所以其实净土法门它就在于全体“南无”。

所以我觉得,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这样对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是不会有任何的对抗、怀疑等等、自我意识的评判。因为佛亲口所宣这个法,那你就去实践就好了,所以善导大师说“宁可错信佛语,不信菩萨不了义教。”不了义的说法,你不要被它所惑,死心塌地地一门深入,那就能即生成办生死大事、不退转的大事。我们借着祖师这样的一个开导,我们彼此互勉,大家要“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他就是嘱咐我们这些孩子们,我们都是佛的孩子啊。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我们有很多人都做过父母,你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个嘱咐、千叮嘱万嘱咐:一定不要走上错路啊!佛也是这样,嘱咐我们这一条光明大道,佛所亲见,一再地告诉我们要依教奉行。

在结劝中,“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舍利弗及诸比丘乃至一切世间也包含了我们,对吧?包含我们所有的众生,这经所流通一直到未来,一切能够听闻到的众生都包含在内。我们当如何呢?当“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无一人能发问,只有佛能知道它的秘义。

所以“佛智鉴机”,佛的智慧看到了这样的众生大机已熟,知道众生成佛的缘熟了。你看说的是“成佛缘熟”啊,不是说仅仅了生死的缘熟了,不是说仅仅能够学佛的缘熟,是成佛的缘熟——净土是一个成佛的法门。

“无问自说”,亲自就来说这个事。

“令得四益”,令得四悉檀的利益。

“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那什么是“欢喜信受”呢?身心愉悦,名欢喜。大家经常有这种体验吧?当你听法、听佛讲经的时候,你会心生欢喜,身心愉悦。那这就是欢喜,我相信大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利益——欢喜信受。

“毫无疑惑名信”,你内心生起了决定见,抉择了,确实是依教奉行了,我就要依这个法门去实践,我此生必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发起了这样的誓愿,那就叫作信受了。

“领纳不忘(名受)”,不再忘怀了。不是说听课的时候,觉得我听懂了,下去之后把佛法丢在一边,完全还用自己的老一套,那就不叫“领纳不忘”。

这个“领纳不忘”,就是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内在的主动地思维世间、观察世间的一个角度,不再改变了。就是你的佛法的世界观,佛法的正知见,佛法的发心,的确融入到你的生命中了。的确这一生的生命,就是以佛的教导为一个准绳,为看待事物的一个唯一的标准。那一旦有了世俗的知见来了,你就去觉悟它,就调整,再回到这个正见上来,回到正思维上来,回到法义的安住上来,回到自己的发心上来,这就叫作“信受领纳”。

“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你真正在这个法门上去实践,你必然是感恩戴德,你感恩的心是无法抑制的。“感大恩德,投身归命”——知恩报恩呐。大家都有体验吧,你受益了,你就会生起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师长,感恩传承,感恩一切,感恩一切的因缘成就了我们这样的一个觉悟的体验,成就了我们此生能够学佛,能够遇到佛法,能够在无论顺境逆境都感恩,那都是令你觉悟的,那这叫做作礼,“感大恩德,投身归命”。

那“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就是依教一往不退,从此以后再不退了,再不改变了,就没有什么东西再能够颠覆你的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心清晰了,这叫作“名而去”。

其实这个几句话几个字,我们要对照一下自己的心行。每个人都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子?那是,你就可以随喜,心生欢喜,也随喜自己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呢,那你就要生惭愧,要及时的去依教奉行,要调整,不要再耽搁了,不要再耽搁了,我们已经耽搁了无量劫了。

如果我们听了法,没有欢喜;如果我们听了法,还是疑疑惑惑的;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没有领纳不忘,一会儿就忘了,讲了很多遍,也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为因地心”,还是“我、我、我”,天天都是围绕着自我,那你就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太对不起这次因缘了——这一生能够遇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传递这个法则、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则,那我们真的是可能那就行尸走肉吧。估计就是没有一点点的惭愧心,那太惨了,那就可能还要在轮回当中流转,那再等到无量劫之后吧。我们千万不要那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要作“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然后“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

祖师也在感叹呢,“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样的大问题呢?这都是祖师的苦口婆心!我觉得还是很感动的,看到这些文字。

就像一个老人,一个智者,一个充满着智慧的老人,把他一生修行的经验、他走过的路、他所感悟到的,和盘托出,嘱咐给我们。因为他自己拿自己的经历来劝诫我们,他就是从小出家,资质特别好,以宗乘自负,藐视教典,自己臆测说这个持名它是只为中下根的,结果后来读了这些古德的著述,才深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死心塌地地去一心归命,“万牛莫挽”。

后面讲到他写这个《要解》的缘起,我们就不详细说了,大家自己看。

到这里,蕅祖的文字就结束了。

我们通过这样消文,简单地消消文,把重点的地方跟大家做一个提示,还是觉得蕅益大师的文字很悲切,充满着慈悲、悲心,也是独具慧眼,在当时那个时代。

虽然说那个时代,他们那一代的人,那一代的祖师,没有说像我们有机会看到《往生论》这一类的著作,像善导大师之前的著作有很多都遗失了。但是他凭着那种超人的智慧、慧根,对净土的这些点眼的地方还是说得很到位的。

所以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反复去体会、去推敲,甚至把那重点的话要记下来。比方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些重点的话,你最好把它背下来,你就会很受激励,你知道我们所学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历代祖师都是这么讲的,只要是净土的祖师他不可能不这么讲。所以你也很有底气啊,你在跟别人说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你们学这个果地觉到底是哪儿来的呀?你就告诉他,蕅祖是这么讲的,印光大师也是这么讲的,《往生论》是这么讲的,佛是这么讲的,你能说得清清楚楚。那这是报佛恩、报祖师之恩,对不对?

你也能看到它里面因为时代因缘,他的一些方便说、一些接引众生的说法,你也能看清楚。

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它的核心,把握住它的精髓,把握住它的点眼之处、用心的关键在哪儿。关键就是,这里面也说到了——“即凡心是佛心之行”,这是它的关键,“至圆至顿”这样一个关键的画龙点睛的地方。

其实蕅祖对净土法门在那个时代的这种开示,也算是对净土宗有巨大的贡献。因为这些在同时代他也说到了,在同时代很多人对净土的这种讲法,都落到了一个通途上去了。他前面也说他写的《要解》的发心:“唯有呕心沥血而已”,把这个真实义讲出来了。

那我们这个时代同样如此,对不对?同样仍然是大量的人都在修资粮,大量的人都在说临终往生,大量的人都是说“你不做好人,怎么能往生呢?”“你不积累福报,怎么能往生呢?”“你不念到一心不乱,怎么能往生呢?”都是这样的。

那我们也要像祖师一样,要做大勇之士,要真正自己死心塌地地去实践,也要把净土法门的真实义呈现给这个时代。

《闻记》导学25-3

一念归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9页-第194页)

「辅讲」隆实法师

今天就读到这里。大家翻到第三十八页,我们来回顾一下,全文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今天这里就是流通分了。以前大家读文章或者写文章,都知道文章也分为三段:开头、正文和结束。但是注意,我们这里虽然也是三段,最后这段叫“流通”。流通不是结束,正好是个开始。不是这部经学完了,就是结束了,它恰恰是个开始。尽未来际无尽地流通,生生不息,所以它是流通之意。

下面从第三十八页最后三个字开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讲佛的境界,佛才能流通。下面就是六方佛,都在他们本国来赞叹这个不可思议的经典—“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这个经典的名字,玄奘法师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你看这里也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它是经的另外一个名字。

下面看第三十九页倒数第五行,“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色。法师最近也在强调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第三十九页最后一行,“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名以昭德,所以每一尊佛的名字都是佛功德的一个诠释。这里六方佛的种种名号,其实也都是在彰显佛的功德。下面讲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翻到第四十二页倒数第四行,“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这个经是遍缘法界的,佛的名号也是遍缘法界的。

第四十三页,前面讲六方佛赞叹阿弥陀佛和这部经典。下面讲“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什么诸佛都要护念这部经呢?因为如果能够听闻这部经典,或者听闻诸佛的名号,那么所有听闻的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阿鞞跋致。一旦听闻,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

大家翻到四十四页这一段,如果已发愿就已生,今发愿就今生,当发愿就当生。法师这几天也讲了,我们愿决定,往生就决定。经典中也有这样的相应之处。然后看经文,再次劝请:“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是“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第三次了!经文中三次殷勤地劝请我们要发愿往生。

大家看到第四十五页,讲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甚为稀有难得,能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首先成佛很难得,为众生说这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更为难得。第一娑婆世界成佛难,第二在娑婆世界说此经典更难,这是两难。

下面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倒数第三行:“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大师讲的,但持名号就能径登不退,这是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乃难中更难。

这一页倒数第九行:“祗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大师强调信愿持名,能够把整个五浊恶世转成清净海会、无量光、常寂光、莲花化生、无量寿,就是整个转成极乐世界。一句佛号,当下就把五浊的娑婆世界转换成净土的极乐世界。

下面更精彩:“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里其实就是法师讲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它也是经典中的一句,蕅益大师也专门提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就是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融在这一句佛号里,把这个果地觉全体授予我们众生,毫无保留。

第四十七页这一段是释迦本师自己的感叹。诸佛赞叹他,他自己也有个确认:“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那么释迦佛本人也很感叹:我来这个世界成佛很难,在这个世界说净土法门是难中之难!他自己的感叹啊!

下面再看这一段第四行:“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㶿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我们如果知道它难,就会珍惜,不会另外再去寻找别法。宗下的人经常说“偷心不死”,还有其他的想法,还给自己留点余地。“死尽偷心,宝此一行”,那么就以此法出三界,出娑婆,了生死!这是大师一片呕心沥血的悲心!

下面最后一段,就是经文的结束:“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翻过来第四十八页,“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大师讲是佛看到我们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没有人祈请,他自己无问自说。所以净土法门是成佛的经典,是成佛的法门。我们经常听到法师讲,念佛时即是往生时,即是成佛时,即是度生时,这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所以我们往生就是成佛。一旦接触佛的名号,能够承当,就是成佛,成佛的机缘就成熟了。所以末法时代也是成佛机缘成熟的时候。

这整个是《弥陀要解》的结尾。大家回忆一下,《弥陀要解》开始有一个缘起,讲为什么要写《弥陀要解》。最后是呼应开头,有个结束:“今正是其时矣”。后面这一段是大师对他自己的一个判断:“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总结,然后是别人怎么劝他作这个《要解》。“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这是大师的发心,普益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作整个《弥陀要解》,大师花了九天时间,年龄是四十九岁。

流通分结束。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谢隆实法师消文释义,非常精辟,也非常到位,把整个流通分的思路和要点给大家作了开演。

刚才隆实法师提到,流通分是经文的最后部分,但是作为我们修学,它也是一个开端。在过去的几天里,法师开示我们信愿行种种法门,那么我们学习了净土法门之后,也要令它流通。这种流通,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此生的流通,我们往生以后乘愿再来,还是要流通净土法门。这个流通贯穿于我们法身慧命的生生世世!法师也开示到,我们要为众生得安乐,把这个法门流通至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样横向的、纵向的流通。

在过去几天的学习中,我一直在扮演一个抛砖引玉的角色,我向法师抛了很多砖头,法师也给我们作了非常精辟、到位的开示,令人耳目一新,解脱本怀。现在是最后一堂课了,这里还有最后一块砖头抛给法师,然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法师。那么祈请师父,有净土祖师说“念佛人无需忏悔”,也有净土祖师说“念佛人需要忏悔”。弟子祈请师父慈悲开示,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忏悔之法于念佛之中。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好,今天就先读到这里。大家对今天所讲的内容有问题或者想要表达的吗?

莲友1:

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今天学习到这儿呢,整个经文部分学习完了,非常感恩这个安居,能够把这个给师父伴读的机会给我,我觉着我是这次学习的最大的受益者。

是师父刚才讲的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点眼之处,就是一百八十七页,师父讲到这儿的时候,我都要流泪了。就是“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就是这一段,我觉着跟我们果地觉和因地心是特别特别的相应之处。

就是蕅祖所讲的《弥陀要解》点眼之处就是畅佛本怀,就是二土世尊的这个开演,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个实相就给我们众生和盘托出,令我们九界众生安心于此。

学到这个结尾处了,就特别地激动,就觉着从开始学不清晰,到一点点儿清晰,到今天坚定地抉择了果觉为因心,就觉着完全仰仗于弥陀的大愿,令九界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教法太殊胜,太殊胜了!就是对佛德的这种赞叹是没法说的,我们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感动、激动和感恩。非常感恩师父,阿弥陀佛。也感恩各位莲友的倾听,我就供养这些。

明悉法师:

随喜某某,难得。哪怕一次讲经,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抉择,那都不可思议的一个利益,因为“一人往生,就是一人成佛”,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如果我们对一个法门传承不清晰,你就是有疑虑,有疑虑你就很难去实践它。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把我们内心不清楚的地方都扫荡干净,就像这位莲友说的越学越清晰,到最后彻底抉择,那真的是没有白学。这个非常随喜赞叹。

莲友2:(简略概述)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这里的“全体授与浊恶众生”,就是佛是把所有的功德全体授予我们了,那我们怎么接?我们怎么接的话,也是在佛力的加持下去接?那接的多与少,或者是全体容纳,我们怎么能全体地去接、全体的容纳、全体地接受?

明悉法师:

这块儿,你不要用你的分别心。

其实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是在用自己的分别心在评判怎么样能够,这其实是一个自力的思维。

净土这个,你接受佛全体回施这件事实,你确认它的时候,你唯有感恩,你唯有欢喜,唯有顶戴。

所以这个随顺得入,它不是说我们先分析分析,我们研究研究,我们能接了多少了,怎么样接的更多。它就是当下授予你,你承认这个事情了,你就接受了,你就接受了。这个缘起要清晰,你一旦你用你的分别心去琢磨,你就没有用这个缘起。

所以这块儿,刚才有一位菩萨打了个文字,其实他这个问题跟你的差不多。他说,难信为什么又要说唯信乃入呢?这的确是,他其实也落在这种凡夫的思维的一个怪圈子里去了,用你的分别心你是想不通这件事儿的,你是想不通的。佛讲难信,佛讲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那你就不能用你自力的信解,你用你自力的信解是接不住的。

所以善知识说唯有随顺得入,唯有随顺得入!其实我们能够实践这个法门,它不是说靠我们自力造作。你不去缘佛的果地觉,你就在你的这个分别心中,你转、转无量劫,你也是一个迷惑,它用的是一个疑烦恼,它的缘起就是一个疑烦恼,这个缘起就错了。

那它怎么样能入?你不用你的凡夫业力的缘起,不用你这个二元的识心。你二元识心当中,你那个信的另外一面就是疑。

所以为什么师长他不用“信”这个字呢?他就用“随顺得入”,因为“信”这个字被大家用烂了,大家一说“信”就会落到那个我这会儿信了、我那会儿又怀疑了,那本来就难信,你又让我去信,那我怎么信?它就绕在这里面,出不来了,知道吧。

所以说净土法门,它这里面有时候也说信。它这个信是什么?它这个信,就是全体随顺佛的功德。有时候蕅祖他也会这么说,“非唯信得入”。他说的这个信,不是说我们凡夫二元分别的造作的那个识心,那个理解那个信,你理解那个信肯定不是净土的缘起。

不是的,他已经说得很明显了,“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它不是那个因,它那个因只有随顺佛功德。

这块儿你只有实践,这不是一个掰扯能掰扯清楚的,只有去实践,你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接受的人,他就像这个经典里说的“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那大家只有这样,对吧?什么叫欢喜(信受)?仔细地把这几句话去体会体会。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是一个实践者的心行。

“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如果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你都没有一个感大恩德、感恩于佛的心,你没有这样一个投身归命的心,那我们就要生忏愧心,对不对?

你还是在这里面绕这些没有用的,说难信为什么又要说信?其实你在打闲岔。

你当下去感恩、归命,才是你该做的;你当下去欢喜信受,难遭难遇啊,我们有机会遇到了,对吧?佛给我们开显了,传承这么清晰,你一念归投,其实这个才是我们要去做的。是不是?

莲友2:

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实质上用我们自力,就是有一个我在理解,那你就没办法接受这个法。

明悉法师:

好,大家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我们一起做个回向。

《弥陀要解闻记》导学第二十五讲

本讲内容:

导学25-1  层层剖析难信之法之“难”

导学25-2  再说这个“难”

导学25-3  一念归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闻记》导学25-1

层层剖析难信之法之“难”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6页-第187页)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明悉法师:

好,今天我们看这段经文是《阿弥陀经》已经到了尾声,就是流通分——劝行流通。

那么,佛告舍利弗,“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佛就自言,说十方诸佛亦称赞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教主,也能为甚难稀有之事,就是什么呢?能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得成就佛道,然后为众生说这个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这个难信之法,是我们这一段要关注的。

在蕅祖的注解当中说,“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的确是,一切诸佛他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智慧是平等的,佛佛同证一法身,但是在教化众生这个方面的确有难有易。那在净土,成就菩提道,然后度化净土的众生,这是容易的,因为净土它没有造恶的因缘,纯善的一个因缘当中呢众生很容易教化;而在浊恶的世间就难,因为它善缘少恶缘多、众生刚强难化,在这样一个刚强的世界中,尤其人寿这么短促,五欲炽盛的世间有佛出世来教化我们,这件事情是很难很难的。

那我们为什么了解这么多的难呢?其实它是有深意的。你知道它难,你才能够死心塌地珍惜这个教法,才知道难遭难遇,能生起稀有之心,所以教主苦口婆心告诉我们这个有多难。

那蕅益大师细致地把这个“难”层层地剖析。

第一层就是说:为净土施教容易,为浊世施教难,成菩提、施教都难。

那第二层难,就是“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第一个是成菩提,第二个是说法,成菩提和说法这两重。

第三个就是“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给我们讲渐次法是容易的,这个为什么呢?因为它符合众生的思维习惯,你就容易接受。讲顿法,它不符合众生的思维习惯,接受起来就难。在佛法当中有渐有顿,这个在一般判教当中会讲。判教,就是把佛陀一代时教的施教方便它的法类不同有一个判设。所谓渐次教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不断地提升,最后再证得那个果位,这都属于渐法。顿法,就是不假次第,不假方便,直截了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渐次,这种的就叫做顿法。

所以,你看达摩祖师当时到东土来传这个直指人心的顿法,当时是没有人接受他的,他就跑到少林寺后山闭关去了,面壁去了,因为人家都认为他这个是邪说,不接受。众生根性未熟的时候,的确很难接受。那这里面就有一个比较,说渐法易顿法难。

接下来,就是“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你看在圆顿之法当中呢,禅宗也算是顿法,净土也算是顿法,在这个比较当中,其实靠自力还是容易接受的。你看现在大家来接受这种禅修,大家都去好乐禅宗,觉得很高妙,对吧,然后靠不断地修证,能够达到一个什么境界。这个相对来说,我们也能够从理解上认可这件事。净土它是一个横超之法,它是仗佛力,不假修证仗佛力而横超三界。所以这种说法非常特别,非常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奇谈,它是一种通途教法所不能去套用它的,所以蕅祖说一切教法所不能该。所以它就是难于接受,所以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那在一切净土教法当中,其实还是有不同的修法,对吧?比方说观经,观经里面讲到的定善,就是十三观,那后面到了散善十四、十五、十六才讲述这个持名妙行,能接引一生造恶的众生就直下往生。

所以最后一个比较呢,就是“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持名一法,看上去简单易行,没有什么条件要求,但是能够接受这件事情,能够接受你持这句名号就能横超三界,就能入不退转,就能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至极圆顿的这样一个大法。能接受这一点,其实难。

所以我们能够深信这个法门,能够自始至终地不变地去实践这个法门,的确是难中之难,它是的确是“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所以这个地方,蕅祖一再地比较、一再地这样层层比较,告诉我们法门的难得——“难中之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那在这个世间弘扬这个法就是大勇猛之士,佛陀这样的一个大威德、大智、大勇、大悲示现世间,为我们众生开了这个药方,疗我们五浊恶世的这个生死大病。

那下面就讲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每一个浊都不得了,它都其实是很大的一个浊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起着作用。任何人也逃不掉,只要你的业力感召你来投胎了,你展现在这个世间,你受了这个五蕴身,你都被这五种浊深深地影响着,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那劫浊呢,“浊法聚会之时。”就是你感召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共业我们都有份,都有份。你比方说疫情,疫情谁能逃得掉呢?大家都要面对,对吧?战争,你虽然说有的地方在战争,有的地方没有战争,但是整个战争它一旦发生了,我们所有的众生都会听闻到,都会看到,都会感受到这种战争的恐怖、逼迫。这些就是共业,只要你生在这个世间,你就会感受它。所以“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只有净土这样一个横超三界的法才能度这个劫浊。

见浊呢,就是“五利使”,这些炽盛的知见、颠倒的知见,“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那烦恼浊呢,就是“五钝使”,贪、嗔、痴、慢、疑,“非即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你看这里面讲到“即心是佛心”,

这句话把净土的关键点出来了。净土的关键,它是念佛的心即是佛,这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因果互彻、因果不二。只有这样的用心才能超越烦恼浊,才能超越见浊。

所以净土法门的实践弘扬,它一定是依的传承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果净土法门不是这样用心的话,它其实是很难超越这个见浊、烦恼浊的。就是说,你虽然说嘴念着名号,但你的内心你不是这样用心的,你不是承担这个佛心印自心——果地觉为因地心,你是把佛号当成一个积累数量的工具,当成一个改变自己习气、积累资粮、对治烦恼的那个工具,那它就不叫作“即凡夫心是佛心之行”。

所以净土之所以威猛,它的力量之所以这么地不可思议,是因为它的圆顿,它的这样一个顿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运用。因为它本身的作用力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法门的设置,佛建立这个法门的设置,就是观察到了五浊恶世的众生刚强难化,他有很大的程度是从这个角度来建立的这样一个法门。所以它是一个奇特之法,它才能够九界同归,就是再怎么恶劣的环境、再怎么陋劣的众生都能够得以超越九界的业相、得以回归。

所以这个法门它在最初设置的缘起上就是一个甚深的缘起,就是以佛心印自心,用佛的功德来承载一切众生、超越一切众生业力,这样的一个缘起来建立的这个法门。所以说我们要用,也一定要随顺着这个缘起用,我们明了这个缘起、随顺这个缘起,那它的作用力就能展现出来。而这个作用力展现的是什么?就是圆超五浊。它就能够突破五浊恶世这样一个浊乱的因缘对众生的一种限制,就深厚的业力它能一下子突破掉。

所以这一块儿,大家又再次看到蕅祖把这个关键之处一再地强调。所以呢,《弥陀要解》里面有很多点眼的地方,就是点睛之笔点出了这个法门的特点。希望大家能够具备择法眼,看到这些点睛之笔。

然后说众生浊,众生浊就是“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就是你这样一个邪见、烦恼它感召的果报就是五阴和合,形成了这样一个五阴的假合的一个生命体,成为众生。那我们已经受用了这个果报了,我们的身心“并皆陋劣”,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它事实就是这样。

你说我们色心陋不陋劣呢?我们这个身体极其地危脆,极其地不堪。就算你身体相对来说在这个世间可能身体很好,但是你跟那些净土的人比一比,你跟杰出的人比一比,那简直无法相比,简直是没有办法相比,它本质上、性质上就不一样了。

净土的人,那个色身由什么组成的呀?大家读一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的色心由什么组成的呀?它组成的物质,我们这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这个色身它本质就是各种不净物所构成——精血和合。种子就不净,对吧?因就不净,那感召的果报就是生病、四大不调、各种的不堪重负,那这就叫作色。那心呢?心,大家自己观察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心力是不是不堪?

主要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呢,我们所能参照的都是跟我们差不多的人,所以有的时候自己本来已经很陋劣了,但还是傲慢,还是自以为是,还是觉得自己很好。你要是有佛眼,有天眼,有他方道眼,你一观察,其实我们要生极大的惭愧。

我们的确是这样一个南阎浮提五浊恶世人寿不到百岁的时候,身心的陋劣是很不堪的,人寿就这么几十年,迅速就衰老了,在整个过程当中都被病业所缠。

那这样的一个状态呢,它“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那就是欣求极乐,愿生极乐世界,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彻底地仰靠阿弥陀佛。对世间这些东西不要在意,知道它是如幻的,知道它本质是不可得的,知道这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客居,不是我们的家乡。

这样一个知见要确认,你确认这个知见,你就会确认这个心行。所以一个念佛人呢,我们知道、我们时刻知道我们的家乡是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是一个客居,客居。每天早上起来,你最熟悉的丈夫、妻子、孩子,你要知道,这都是客居在这样一个旅馆里,我们只是暂时地聚会那么一下,我们真正的家是极乐世界。在这儿呢,只是各自扮演一个角色而已,一会儿扮演孩子,一会儿又扮演成人,一会儿又扮演老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短很短,就像做梦一样。我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到中年了,有时候经常是你的意识里还是停留在自己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像做梦一样。有时候一照镜子一看,自己怎么已经老了,但是心态上还是觉得好像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似的。其实我们在这个世间真的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他就是在做梦一样,然后你就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这样一个身份。但是这些呢,不要当真。

所谓的“欣厌之行”,这个“欣厌之行”,大家不要误会。

不要是“厌”就觉得很讨厌、很对抗的那种、马上要怎么样要离开的那样一个厌恶,不是。佛法不是说让你讨厌什么,让你对自己的身体也很讨厌,对别人也很讨厌。这个“厌”它讲的是一个不染著的、不当真的这样的——不把它当成你是亲切的、你的是真实的、你的家乡就在这里,这个叫“厌”。

那所谓“欣”呢,就是愿,愿生极乐世界,确认你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我们生命的真相是与佛无二无别的,我们的家乡是极乐世界,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广大无边的,本来是无始无终、湛然清净、清净圆满无碍的佛心佛性。在这样的一个生命本质上要抉择,那这样的话就能转众生浊。

所谓的命浊,就是“寿命短促,不到百年(乃至不满百岁)”。那在这样一个不到百年的石火电光中,你说你修什么法能来得及?修什么法能来得及?你算一算,我们能够用在修行上的时间有多少?你如果不是说净土这样一个“不劳勤苦之行”、“不费时劫”这样一个法,你修什么能来得及呢?你连路子都没摸清呢,那我们寿命就没了;你刚上手,一个因缘来了,一下子就又间断了。

这个世间的确是,大家如果真正认真修行的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在一个法上,除了净土之外,任何的一个法你想要上手,想要相续,想要有所成就,那都要费很大的功夫,要长时间地熏修,要具备种种的因缘,要不辞辛苦,要具备超出常人的悲心,和意志力,和福报,和环境。那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所以这里面说“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这些话说的都是真实,生命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认知到的话,就说明你没有智慧,愚痴颠倒,身在火宅不知火宅,等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良药,你不以为然。所以大家要当真,这是真正的苦口婆心的这些智者们,以他们的智慧真实所见,告诉我们。

所以,这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这句很重要,“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这讲的就是果地觉授予一切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因为果地觉它不是我们自己自力所能证得的、所能了知的,乃是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能究尽”,只有佛能知道、深知这个法门的作用力的不可思议。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你看这里说的,不是靠你信解能触及的。别说凡夫的信解了,连菩萨的信解都无法触及,是佛所行之境界。所以凡夫九界众生,唯有随顺得入,唯有仰信佛语,唯有全体靠倒,没有你自己信解的份儿。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所以,这一段再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难得难遭难遇,要珍惜这个机会。你知道它难,你才能珍惜,才能认认真真地不改题目地毕生投入去实践它。

好,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闻记》导学25-2

再说这个“难”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7页-第188页)

(丁)二教主结叹。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㶿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最后这两段。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教主再次说这个“难”有多么地难。

信愿一法,持名一法,“不涉施为”。“不涉施为”,就是不用其他的任何修证等等,或者是繁杂的种种修行。

“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就这个法门,它的实践太简易了,太直接了,超胜的利益太巨大了。所以如果不是我们释迦本师在浊恶世示现成佛,以他的大智大悲来把这件事情说给我们的话,我们一切的人都无法超越五浊恶世的这种困顿。

是决定,你看他用了五个决定。“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就是他用的都是决定,你肯定是会被五浊所困扰的。那只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甚深妙法,能令我们直超这样一个火宅。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的难,你就可以“宝此一行”不改题目,“死尽偷心”。

净土最大的忌讳是什么?修净土最大的忌讳就是偷心不死。偷心不死,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修了一段时间,净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也这么平常、平实,也没有放光动地啊、没有得神通啊等等,没有什么见光见花呀……这个偷心就起来了。你看人家别的法门,有禅定啊等等,就去羡慕了,其实都是偷心。偷心不死,这个法门的利益难以得到。

所以因为这个法门的利益,它唯佛与佛乃能亲证。所以说我们真正的净土行人,其实他对佛陀没有真正地皈依,皈依才是它的关键,就是佛所说的真实言,你是无条件地接受。它就是毕命的彻底的一个交付,这称为皈依。所以其实净土法门它就在于全体“南无”。

所以我觉得,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这样对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是不会有任何的对抗、怀疑等等、自我意识的评判。因为佛亲口所宣这个法,那你就去实践就好了,所以善导大师说“宁可错信佛语,不信菩萨不了义教。”不了义的说法,你不要被它所惑,死心塌地地一门深入,那就能即生成办生死大事、不退转的大事。我们借着祖师这样的一个开导,我们彼此互勉,大家要“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他就是嘱咐我们这些孩子们,我们都是佛的孩子啊。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我们有很多人都做过父母,你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个嘱咐、千叮嘱万嘱咐:一定不要走上错路啊!佛也是这样,嘱咐我们这一条光明大道,佛所亲见,一再地告诉我们要依教奉行。

在结劝中,“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舍利弗及诸比丘乃至一切世间也包含了我们,对吧?包含我们所有的众生,这经所流通一直到未来,一切能够听闻到的众生都包含在内。我们当如何呢?当“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无一人能发问,只有佛能知道它的秘义。

所以“佛智鉴机”,佛的智慧看到了这样的众生大机已熟,知道众生成佛的缘熟了。你看说的是“成佛缘熟”啊,不是说仅仅了生死的缘熟了,不是说仅仅能够学佛的缘熟,是成佛的缘熟——净土是一个成佛的法门。

“无问自说”,亲自就来说这个事。

“令得四益”,令得四悉檀的利益。

“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那什么是“欢喜信受”呢?身心愉悦,名欢喜。大家经常有这种体验吧?当你听法、听佛讲经的时候,你会心生欢喜,身心愉悦。那这就是欢喜,我相信大家都得到了这样一个利益——欢喜信受。

“毫无疑惑名信”,你内心生起了决定见,抉择了,确实是依教奉行了,我就要依这个法门去实践,我此生必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发起了这样的誓愿,那就叫作信受了。

“领纳不忘(名受)”,不再忘怀了。不是说听课的时候,觉得我听懂了,下去之后把佛法丢在一边,完全还用自己的老一套,那就不叫“领纳不忘”。

这个“领纳不忘”,就是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内在的主动地思维世间、观察世间的一个角度,不再改变了。就是你的佛法的世界观,佛法的正知见,佛法的发心,的确融入到你的生命中了。的确这一生的生命,就是以佛的教导为一个准绳,为看待事物的一个唯一的标准。那一旦有了世俗的知见来了,你就去觉悟它,就调整,再回到这个正见上来,回到正思维上来,回到法义的安住上来,回到自己的发心上来,这就叫作“信受领纳”。

“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你真正在这个法门上去实践,你必然是感恩戴德,你感恩的心是无法抑制的。“感大恩德,投身归命”——知恩报恩呐。大家都有体验吧,你受益了,你就会生起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师长,感恩传承,感恩一切,感恩一切的因缘成就了我们这样的一个觉悟的体验,成就了我们此生能够学佛,能够遇到佛法,能够在无论顺境逆境都感恩,那都是令你觉悟的,那这叫做作礼,“感大恩德,投身归命”。

那“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就是依教一往不退,从此以后再不退了,再不改变了,就没有什么东西再能够颠覆你的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心清晰了,这叫作“名而去”。

其实这个几句话几个字,我们要对照一下自己的心行。每个人都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子?那是,你就可以随喜,心生欢喜,也随喜自己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呢,那你就要生惭愧,要及时的去依教奉行,要调整,不要再耽搁了,不要再耽搁了,我们已经耽搁了无量劫了。

如果我们听了法,没有欢喜;如果我们听了法,还是疑疑惑惑的;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没有领纳不忘,一会儿就忘了,讲了很多遍,也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为因地心”,还是“我、我、我”,天天都是围绕着自我,那你就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太对不起这次因缘了——这一生能够遇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传递这个法则、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则,那我们真的是可能那就行尸走肉吧。估计就是没有一点点的惭愧心,那太惨了,那就可能还要在轮回当中流转,那再等到无量劫之后吧。我们千万不要那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要作“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然后“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

祖师也在感叹呢,“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样的大问题呢?这都是祖师的苦口婆心!我觉得还是很感动的,看到这些文字。

就像一个老人,一个智者,一个充满着智慧的老人,把他一生修行的经验、他走过的路、他所感悟到的,和盘托出,嘱咐给我们。因为他自己拿自己的经历来劝诫我们,他就是从小出家,资质特别好,以宗乘自负,藐视教典,自己臆测说这个持名它是只为中下根的,结果后来读了这些古德的著述,才深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死心塌地地去一心归命,“万牛莫挽”。

后面讲到他写这个《要解》的缘起,我们就不详细说了,大家自己看。

到这里,蕅祖的文字就结束了。

我们通过这样消文,简单地消消文,把重点的地方跟大家做一个提示,还是觉得蕅益大师的文字很悲切,充满着慈悲、悲心,也是独具慧眼,在当时那个时代。

虽然说那个时代,他们那一代的人,那一代的祖师,没有说像我们有机会看到《往生论》这一类的著作,像善导大师之前的著作有很多都遗失了。但是他凭着那种超人的智慧、慧根,对净土的这些点眼的地方还是说得很到位的。

所以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反复去体会、去推敲,甚至把那重点的话要记下来。比方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些重点的话,你最好把它背下来,你就会很受激励,你知道我们所学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历代祖师都是这么讲的,只要是净土的祖师他不可能不这么讲。所以你也很有底气啊,你在跟别人说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你们学这个果地觉到底是哪儿来的呀?你就告诉他,蕅祖是这么讲的,印光大师也是这么讲的,《往生论》是这么讲的,佛是这么讲的,你能说得清清楚楚。那这是报佛恩、报祖师之恩,对不对?

你也能看到它里面因为时代因缘,他的一些方便说、一些接引众生的说法,你也能看清楚。

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它的核心,把握住它的精髓,把握住它的点眼之处、用心的关键在哪儿。关键就是,这里面也说到了——“即凡心是佛心之行”,这是它的关键,“至圆至顿”这样一个关键的画龙点睛的地方。

其实蕅祖对净土法门在那个时代的这种开示,也算是对净土宗有巨大的贡献。因为这些在同时代他也说到了,在同时代很多人对净土的这种讲法,都落到了一个通途上去了。他前面也说他写的《要解》的发心:“唯有呕心沥血而已”,把这个真实义讲出来了。

那我们这个时代同样如此,对不对?同样仍然是大量的人都在修资粮,大量的人都在说临终往生,大量的人都是说“你不做好人,怎么能往生呢?”“你不积累福报,怎么能往生呢?”“你不念到一心不乱,怎么能往生呢?”都是这样的。

那我们也要像祖师一样,要做大勇之士,要真正自己死心塌地地去实践,也要把净土法门的真实义呈现给这个时代。

《闻记》导学25-3

一念归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9页-第194页)

「辅讲」隆实法师

今天就读到这里。大家翻到第三十八页,我们来回顾一下,全文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今天这里就是流通分了。以前大家读文章或者写文章,都知道文章也分为三段:开头、正文和结束。但是注意,我们这里虽然也是三段,最后这段叫“流通”。流通不是结束,正好是个开始。不是这部经学完了,就是结束了,它恰恰是个开始。尽未来际无尽地流通,生生不息,所以它是流通之意。

下面从第三十八页最后三个字开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讲佛的境界,佛才能流通。下面就是六方佛,都在他们本国来赞叹这个不可思议的经典—“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这个经典的名字,玄奘法师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你看这里也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它是经的另外一个名字。

下面看第三十九页倒数第五行,“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摄佛功德为自功德,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色。法师最近也在强调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第三十九页最后一行,“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名以昭德,所以每一尊佛的名字都是佛功德的一个诠释。这里六方佛的种种名号,其实也都是在彰显佛的功德。下面讲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翻到第四十二页倒数第四行,“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这个经是遍缘法界的,佛的名号也是遍缘法界的。

第四十三页,前面讲六方佛赞叹阿弥陀佛和这部经典。下面讲“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什么诸佛都要护念这部经呢?因为如果能够听闻这部经典,或者听闻诸佛的名号,那么所有听闻的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阿鞞跋致。一旦听闻,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

大家翻到四十四页这一段,如果已发愿就已生,今发愿就今生,当发愿就当生。法师这几天也讲了,我们愿决定,往生就决定。经典中也有这样的相应之处。然后看经文,再次劝请:“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是“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第三次了!经文中三次殷勤地劝请我们要发愿往生。

大家看到第四十五页,讲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甚为稀有难得,能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首先成佛很难得,为众生说这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更为难得。第一娑婆世界成佛难,第二在娑婆世界说此经典更难,这是两难。

下面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倒数第三行:“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大师讲的,但持名号就能径登不退,这是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乃难中更难。

这一页倒数第九行:“祗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大师强调信愿持名,能够把整个五浊恶世转成清净海会、无量光、常寂光、莲花化生、无量寿,就是整个转成极乐世界。一句佛号,当下就把五浊的娑婆世界转换成净土的极乐世界。

下面更精彩:“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里其实就是法师讲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它也是经典中的一句,蕅益大师也专门提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就是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融在这一句佛号里,把这个果地觉全体授予我们众生,毫无保留。

第四十七页这一段是释迦本师自己的感叹。诸佛赞叹他,他自己也有个确认:“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那么释迦佛本人也很感叹:我来这个世界成佛很难,在这个世界说净土法门是难中之难!他自己的感叹啊!

下面再看这一段第四行:“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㶿宅里,戏论纷然。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我们如果知道它难,就会珍惜,不会另外再去寻找别法。宗下的人经常说“偷心不死”,还有其他的想法,还给自己留点余地。“死尽偷心,宝此一行”,那么就以此法出三界,出娑婆,了生死!这是大师一片呕心沥血的悲心!

下面最后一段,就是经文的结束:“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翻过来第四十八页,“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大师讲是佛看到我们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没有人祈请,他自己无问自说。所以净土法门是成佛的经典,是成佛的法门。我们经常听到法师讲,念佛时即是往生时,即是成佛时,即是度生时,这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所以我们往生就是成佛。一旦接触佛的名号,能够承当,就是成佛,成佛的机缘就成熟了。所以末法时代也是成佛机缘成熟的时候。

这整个是《弥陀要解》的结尾。大家回忆一下,《弥陀要解》开始有一个缘起,讲为什么要写《弥陀要解》。最后是呼应开头,有个结束:“今正是其时矣”。后面这一段是大师对他自己的一个判断:“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总结,然后是别人怎么劝他作这个《要解》。“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这是大师的发心,普益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作整个《弥陀要解》,大师花了九天时间,年龄是四十九岁。

流通分结束。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谢隆实法师消文释义,非常精辟,也非常到位,把整个流通分的思路和要点给大家作了开演。

刚才隆实法师提到,流通分是经文的最后部分,但是作为我们修学,它也是一个开端。在过去的几天里,法师开示我们信愿行种种法门,那么我们学习了净土法门之后,也要令它流通。这种流通,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此生的流通,我们往生以后乘愿再来,还是要流通净土法门。这个流通贯穿于我们法身慧命的生生世世!法师也开示到,我们要为众生得安乐,把这个法门流通至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样横向的、纵向的流通。

在过去几天的学习中,我一直在扮演一个抛砖引玉的角色,我向法师抛了很多砖头,法师也给我们作了非常精辟、到位的开示,令人耳目一新,解脱本怀。现在是最后一堂课了,这里还有最后一块砖头抛给法师,然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法师。那么祈请师父,有净土祖师说“念佛人无需忏悔”,也有净土祖师说“念佛人需要忏悔”。弟子祈请师父慈悲开示,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忏悔之法于念佛之中。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好,今天就先读到这里。大家对今天所讲的内容有问题或者想要表达的吗?

莲友1:

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今天学习到这儿呢,整个经文部分学习完了,非常感恩这个安居,能够把这个给师父伴读的机会给我,我觉着我是这次学习的最大的受益者。

是师父刚才讲的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点眼之处,就是一百八十七页,师父讲到这儿的时候,我都要流泪了。就是“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就是这一段,我觉着跟我们果地觉和因地心是特别特别的相应之处。

就是蕅祖所讲的《弥陀要解》点眼之处就是畅佛本怀,就是二土世尊的这个开演,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个实相就给我们众生和盘托出,令我们九界众生安心于此。

学到这个结尾处了,就特别地激动,就觉着从开始学不清晰,到一点点儿清晰,到今天坚定地抉择了果觉为因心,就觉着完全仰仗于弥陀的大愿,令九界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教法太殊胜,太殊胜了!就是对佛德的这种赞叹是没法说的,我们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感动、激动和感恩。非常感恩师父,阿弥陀佛。也感恩各位莲友的倾听,我就供养这些。

明悉法师:

随喜某某,难得。哪怕一次讲经,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抉择,那都不可思议的一个利益,因为“一人往生,就是一人成佛”,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如果我们对一个法门传承不清晰,你就是有疑虑,有疑虑你就很难去实践它。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把我们内心不清楚的地方都扫荡干净,就像这位莲友说的越学越清晰,到最后彻底抉择,那真的是没有白学。这个非常随喜赞叹。

莲友2:(简略概述)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这里的“全体授与浊恶众生”,就是佛是把所有的功德全体授予我们了,那我们怎么接?我们怎么接的话,也是在佛力的加持下去接?那接的多与少,或者是全体容纳,我们怎么能全体地去接、全体的容纳、全体地接受?

明悉法师:

这块儿,你不要用你的分别心。

其实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是在用自己的分别心在评判怎么样能够,这其实是一个自力的思维。

净土这个,你接受佛全体回施这件事实,你确认它的时候,你唯有感恩,你唯有欢喜,唯有顶戴。

所以这个随顺得入,它不是说我们先分析分析,我们研究研究,我们能接了多少了,怎么样接的更多。它就是当下授予你,你承认这个事情了,你就接受了,你就接受了。这个缘起要清晰,你一旦你用你的分别心去琢磨,你就没有用这个缘起。

所以这块儿,刚才有一位菩萨打了个文字,其实他这个问题跟你的差不多。他说,难信为什么又要说唯信乃入呢?这的确是,他其实也落在这种凡夫的思维的一个怪圈子里去了,用你的分别心你是想不通这件事儿的,你是想不通的。佛讲难信,佛讲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那你就不能用你自力的信解,你用你自力的信解是接不住的。

所以善知识说唯有随顺得入,唯有随顺得入!其实我们能够实践这个法门,它不是说靠我们自力造作。你不去缘佛的果地觉,你就在你的这个分别心中,你转、转无量劫,你也是一个迷惑,它用的是一个疑烦恼,它的缘起就是一个疑烦恼,这个缘起就错了。

那它怎么样能入?你不用你的凡夫业力的缘起,不用你这个二元的识心。你二元识心当中,你那个信的另外一面就是疑。

所以为什么师长他不用“信”这个字呢?他就用“随顺得入”,因为“信”这个字被大家用烂了,大家一说“信”就会落到那个我这会儿信了、我那会儿又怀疑了,那本来就难信,你又让我去信,那我怎么信?它就绕在这里面,出不来了,知道吧。

所以说净土法门,它这里面有时候也说信。它这个信是什么?它这个信,就是全体随顺佛的功德。有时候蕅祖他也会这么说,“非唯信得入”。他说的这个信,不是说我们凡夫二元分别的造作的那个识心,那个理解那个信,你理解那个信肯定不是净土的缘起。

不是的,他已经说得很明显了,“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它不是那个因,它那个因只有随顺佛功德。

这块儿你只有实践,这不是一个掰扯能掰扯清楚的,只有去实践,你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接受的人,他就像这个经典里说的“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那大家只有这样,对吧?什么叫欢喜(信受)?仔细地把这几句话去体会体会。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是一个实践者的心行。

“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如果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你都没有一个感大恩德、感恩于佛的心,你没有这样一个投身归命的心,那我们就要生忏愧心,对不对?

你还是在这里面绕这些没有用的,说难信为什么又要说信?其实你在打闲岔。

你当下去感恩、归命,才是你该做的;你当下去欢喜信受,难遭难遇啊,我们有机会遇到了,对吧?佛给我们开显了,传承这么清晰,你一念归投,其实这个才是我们要去做的。是不是?

莲友2:

阿弥陀佛,感恩师父。实质上用我们自力,就是有一个我在理解,那你就没办法接受这个法。

明悉法师:

好,大家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我们一起做个回向。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