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时间:2025年3月26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往生论》,又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学《往生论》的缘起,以及净土宗的一个概述、所依的根本经典、创宗的背景,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脉络,包括本论的殊胜和作者的殊胜。
我们知道,遇到这样的一部论典是有很大的福德因缘的。因为它的作者天亲菩萨,他是“千部论主”,在佛教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位大菩萨,对佛教的贡献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深深影响了整个的大乘佛法。
那么我们在汉地形成了八大宗派,而源远流长、影响越来越久远的,净土宗可以说是整个汉传佛教的一个主体的佛教。因为无论哪宗哪派,大家去了解一下都知道,他们都会以净土为归。你看那些禅宗的祖师们,很多都是求生净土,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律宗也好,那种创宗的大祖师都是修净土,都是密护、密修净土。
为什么净土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和特殊的作用呢?其实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所发的这个誓愿超胜,他在因地所发的“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建立了这样一个超出世间常伦的修行方法,成为了一切佛法的总持和归宿的一个法门。同时佛经当中也授记,越是到末法时期,此法门越当机。
这些基本的对净土宗的概念,大家要有所了解。
我们今天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我们大家一起把《往生论》的九十六句偈颂,我们一起虔诚地诵一遍,也是至心祈请天亲菩萨加持,加持我们在此次学法的过程当中,能够与法相应,得到净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不退转的利益。
我带着大家念。我念一句,大家念一句,我们只念偈颂部分就好了。有很多菩萨会背,背诵也可以。好,我们连经题和作者一块。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好。我们完整地把这样一个偈颂诵一遍,相当于一个传承清净地这样从我们心中与诸佛菩萨、与天亲菩萨建立一个链接。
我们今天继续往下学。
下面谈到第五点——释经题,这个经题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什么叫“优婆提舍”?我们昨天说了,“优婆提舍”是论义。
“无量寿”是什么呢?“无量寿”指的是阿弥陀佛,他是无量光无量寿。“南无阿弥陀”是一个梵文,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就是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翻译过来,具备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含义。
《无量寿经》是取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它的经题,所以这一部《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这部《往生论》,它是在注解《无量寿经》的,这个昨天我们说到了。
“优婆提舍”,它称为对法论,就是论义。论什么义呢?论经里面的修行内涵,它有总摄义。所以《往生论》偈颂第二句,论主就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这就表达了论主作论的一个发心和用意。
“我依修多罗”,这个“修多罗”就是经,指的是《无量寿经》。“真实功德相”,就是把经里面真实的功德,以及他依经所证的真实功德;用愿偈的方式来总持整个的佛经,“说愿偈总持”,总持这个经义,总持净土法门的修行的内涵。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与佛的教导是完全相应的。这样的偈颂才称为对法,称为“优婆提舍”。所以大家要了解“优婆提舍”。
下面说到“愿生偈”。这个“愿”表达的是众生的一个心愿,表达的也是诸佛的愿力,它产生了一个契合的作用。就是于论主他说,我今愿生极乐世界;在诸佛面前、在阿弥陀佛面前,表达一个将生命归命于极乐世界、归投于极乐世界“愿生”的这个特点,所以称为“愿生偈”。
整个经题也在引导我们,《无量寿经》这样一个传承法门,它的重点核心在于“愿生”。我们常说“愿生即生”,这是有依据的,论主就是这样表达的。
“偈”,就是一个偈颂的方式,一种体裁。这里面,它有总说分,有别释分。总说分,就是前面这个五言偈称为总说分;别释分,就是论以下的长行部分,叫作别释分。
这个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偈颂,一部分是长行。长行,就是后面不是五字对仗的那种方式、对称的那个,它是后面解释偈颂的,称为长行。前面的五言偈,五言一句、五言一句的九十六句偈,是对整个《无量寿经》全部内涵作的一个总持。然后论主又通过后面的长行,来解释前面的偈颂,就是由这样一个篇幅所组成。大家对它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这是对经题的一个略说。
下面就说到宗义。这样一部论,它的宗义为何呢?“此愿偈名何义?”
《往生论》偈颂之后,有一句“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我以偈颂总说竟。论曰。”下面就开始说“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无量寿经,修多罗是经的意思;修多罗章句,用偈诵的形式总说了修多罗经。下面就是开始进入长行了。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这样一个愿偈,这个九十六句称为愿偈,这个愿偈明何义呢?它是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这句讲的是,论偈的大意是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九十六句偈诵的大意是什么——“明何义”呢?就是“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观察极乐世界叫“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通过对极乐世界的观察、实践,我们就能够见阿弥陀佛;何为见佛呢?“愿生彼国故。”
见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还是“愿生彼国”。所以这一句就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净土法门的修行,它是通过观彼安乐世界,达到的结果就是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我们现在对净土法门要追根溯源,从它最根本的源头的经典上来认知,净土法门是怎么修的?它的目标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它的结果是什么?这里面直接就说到,其实净土法门的修法是通过愿偈来明一个实修的方法,实修就是五念门。
我们昨天谈到了五念门——身、口、意、智、方便智,通过五念门,就是九十六句偈颂,它呈现了五门修法而实践的观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就直接把这个法门修行的一个要义点出来了,也就我们常说的往生。
净土,我们经常说往生、往生,但是我们脑子里概念里的往生,很多时候是认为死了是往生,是不是大家以前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其实《往生论》里面讲到净土法门的修法,并没有谈到你死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得利益,才是与法相应,才是实践的要义;它谈到的是观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往生彼国的这样一个实践。
在《往生论》里面谈到了二种往生,这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
什么叫二种往生呢?一个就是往向往生,一个是返向往生。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都是往生的重点,这些对没有学过《往生论》的人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这恰恰确实是净土法门最源头的一个清晰的法脉所呈现的,也就是这里面往生这件事情包含了自利、利他两方面的内容,而且是在当下实践的过程中都要展现出来的。
前四门,称为自利行。就是我们在实践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实践了一个往向往生,就是你与阿弥陀佛的功德相应。与它的相应,就会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就是你当下的这样一个心,从对轮回业的纠缠中摆脱出来了,我们去与佛的功德产生了一个链接,产生一个相应,产生一个融入,产生一个往生的事实,这个往生就是我们心相应于极乐世界了、相应于佛的愿了。这个称为一种往生,就是你自受用具足。自受用具足,就是我不再沉溺于烦恼业海当中无力自拔,是心与佛愿功德产生一个链接的作用,与它相应的作用。
还有一部分,叫做返向往生,返向往生实际上是第五门实践的核心。第五门是什么?叫回向门。回向门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这一门是不是说等我们死了之后去修的呢?它不是!它就是要你在学习《往生论》的过程中去实践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实践内容,它称为返向往生。
就是我们在现缘当中,你、我、我们所有众生实践的现缘当中,我们都要去展现出往返二种往生的利益。你不但要自受用具足,你还要他受用,还要利他功德。利他是什么?无非是传递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令一切众生都能听闻到这个教法,同生极乐世界。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回向什么?回向佛的功德这样一个殊胜了义的法于一切众生。或者说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回向给一切众生,那也是;如果你有因缘的话,你传递这样一个教法,那也是;不一定非得要所有人都讲经说法才叫回向,你在你心当中用返向往生的这个作意,用佛功德的这种回施一切众生的发心来念佛,那也叫回向。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实际上是大乘法门,它不是一个自了的法门。
我们以往念佛,可能都是求我能往生,我临终往生了,瑞相现前了,这说明我修行成就了。但是它缺了一块儿,就是你有没有在实践过程当中,你每天念几万声佛号有没有想到是为一切众生在念,为正法住世在念,为回向一切有情同生极乐在念,你有这样用心过吗?
《往生论》就是教导我们,这样用心也是修行的重中之重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这个传承,必须要学习天亲菩萨所作的这个五门修法,它是怎么实践的。
所以我们讲到明宗义,这个宗义是什么?就是二种往生。二种往生,以佛的功德作为我们一切念佛人所依止的一个清晰的缘起。
净土法门有一个极为不共于通途法门的特点。这个特点大家知道吗?我们昨天谈到了龙树菩萨的判教,把净土判为易行道,一切佛法判为难行道。那这个易行道不共于一切佛法的地方在哪儿呢?它凭什么是易行道呢?其实在于它修行的缘起不同。它的缘起是仰仗佛力成就的,这一点是不一样的,就是称如来名号、仰仗弥陀的功德、仰仗佛的功德来完成的自利利他二种修行。
这个法门到底以什么为它的宗?它是以佛功德、佛愿或者佛果作为修行缘起,这是它的纲宗,所以叫做佛力住持。佛力住持一切法界,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乘如来的愿力得以往生,得以普利世间,得以九界同归,得以凡圣同修。
这个关键点,大家一定要知道。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关键点,你修行就无法下手。就是你用心,你到底这个心往哪里用?
上午带着大家去拜八十八佛,在拜佛之前我会跟大家讲,我们怎么用心来拜。你到底是用什么样的一个角度来拜佛,这个很重要吧?你要没有这样一个概念的话,其实拜佛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消业障,觉得自己业障深重,那我拜了好像业障就能消了,这是一个角度;有的人拜佛可能是为了求健康,我生病了我去拜佛;有人拜佛,可能是为了培养一下我对佛的一个虔诚心……你会带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发心、不同的愿望去拜佛。
其实你一个想法、一个发心它就对称着一个因果,因果由心决定的。你这个发心,如果不是随顺了净土法门的这个发心,那就是随顺我们自己各自的想法去做这个事,所以这里面就有差别了。什么差别呢?如是因,如是果。你如果随顺个人的求身体好、求消业障、或者说各种求、求升官、求发财,反正不管你求啥,你这都是一个角度。
我们如果能够随顺佛的愿力这个角度来拜佛,你随顺佛的愿力这个角度,你安心于佛愿的这样一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角度去礼拜,那就为令正法住世故、为令往生彼国意故、为令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故来拜佛,那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拜佛,你的角度不同,你的发心不同,它对称的结果就不一样。这里,你仔细比较一下这两种用心方法的两个结果是什么?一个结果是靠你的自力,一个结果是你仰靠佛力。
你如果随顺佛愿来拜的话,你就有一个心与佛愿相应的这个作用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周遍于法界、周遍于一切,他已经成就了,你去相应他,跟你不相应他产生的作用力,对你个人来说,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的。
你如果不是随顺佛愿、与佛愿相应,你完全是随顺自己想法的时候,你同样也是拜佛,那产生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会得到人天福报,你可能业障会消或者身体会好,或者怎么怎么样,但是你不会达到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往生的大利、以无上的大利回施众生,你不会达到这样一个结果。因为你没有那个发心,你没有去仰仗佛的这样一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缘起,来融入这个缘起,来体验这个缘起的作用力,来拜,那就不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去体会。天亲菩萨给我们传递的是一个法则,是一个如何去实践我们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让它与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周遍法界的这样一个普摄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的大愿,与他产生一个印契和相应,让我们乘着佛愿力得以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净土的传承!它给我们一个修行的大方向,就是你修行的大方向要明确起来,发心要清晰起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是省庵大师(所说)。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他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大家都听说过。“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是一切修行最关键的地方,要把这个先搞清楚的话,那你的修行就会顺水扬帆、一日千里。所以“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这个愿——随顺佛愿的这样一个心如果能够清晰的话,那一切众生皆可得度,佛道都能够成就。
《往生论》就是清晰地来教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去相应于佛的功德,它就教我们这件事,它是做这么一个事的。
所以学习《往生论》就是学习如何实修的,不是学一套理论知识的,这点大家要搞清楚。就是要学习如何实修,如何用在我们生活中,用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处,用在我们日常一切身口意的作为中。
拜佛你会用了,那你平时工作会不会用呢?你扫地会不会用呢?你与别人吵架的时候会不会用呢?你都要会用才行。那就把这个传承落实在我们的身口意当中,它会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怎么样落实、怎么样落实,会很详细地讲。
所以这个明宗,先把修行的大方向指出来,缘起指清楚。
大方向、缘起是什么?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作为我们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一个所缘,这是它的所缘,这就是它的宗趣。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礼拜的是什么?是佛的功德,是佛的愿力,随顺于佛的愿力,为生彼国意。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还是与佛的功德去相应,与名号的功德相应,与它的名义相应,成就这个功德。
意业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就是止,止是什么呢?止九界的一切业相,心与佛的愿力去相应。
佛如是发愿,你也随顺这个愿去发愿,让我们的意,意就是你的心。心是最重要的,心推动了一切的作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其实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让你的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大方向的引领,生命的大方向建立起来,生命的这样一个远大的愿、志向——必归于极乐世界的这个愿望清晰起来。这个就是《往生论》,净土法门修行的关要所在。
历代的净土宗祖师都讲这个愿,都在讲净土法门其实核心在于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从信愿行也好,从安心起行作业也好,还是从五念门,其实重心的地方是在于愿;而这个愿不是说离开了阿弥陀佛的愿,我们自己去造作一个愿,而是阿弥陀佛的愿已经成就,你要融入到他这个愿的导引上。
众生自己如果能够出轮回,就不用佛出世了,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把生命的大方向标立清晰,那还用十方诸佛来示现世间引导我们吗?之所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阿弥陀佛,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愿已经周遍法界了,已经成就了,他这个愿力的作用能够令一切众生走出轮回、令一切众生归于无上菩提。它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十方诸佛同共赞叹。
所有的净土三经也好、五经也好,关键的关键就是赞叹。就是以佛的无碍智、究竟智、圆满智看见了一个法界不可思议的缘起,有这么一尊佛,他的愿力这么地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知道这个甚深的缘起。然后,以佛的功德出广长舌赞叹,赞叹佛的功德,赞叹佛的愿力。
这个愿力其实就导引了九界众生,明确九界众生生命的去向、方向、必归之处是什么?你究竟的意乐抉择是什么?它把这个给你标立出来了,显示地非常清晰。
那我们就有归趣了、归投了,有依靠了,你生命就得以真正自在了,你生命就回归大海了,我们就像百川溪流一样,我们知有了佛的愿力的引导、十方诸佛的推动,我们去随顺它,我们去融入它,去将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归投于此,那我们的生命就回归了。
净土法门的修行,关键就在于你去回归于佛愿。所以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义,“南无”就是回归义,“南无”就是全体交付义,“南无”就是彻底融入、彻底地礼敬、彻底地将你的生命交付于此,这称为“南无”。
这个第三门,就是引导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大方向归投于此,这就称为愿。所以我们众生在苦海当中,在轮回当中,我们苦就苦在生命的大方向不清晰、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乱抓,世间人拼命地抓各种世间的名利、财色、地位、男女、感情,这些是你的生命大方向吗?不是!但你迷失了。
我们一旦学佛了,我们生命大方向就清晰了吗?也未必。我们只要没有清晰在这样一个究竟的愿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在苦海当中挣扎。你学佛了也不一定就清晰了,你可能抓的就是另外一套东西——我的眷属要更多,我的事业要做得更大,我要当法师、建大庙,怎么怎么样,你也有很多想法,我要考一个什么学位,怎么怎么样。
这些呢,当你大方向清晰之后这一切都没有问题,你都不会真正地把它当真,你只是善用它的方便。但是如果你那个大方向没有清晰的话,你抓这些东西带来的都是苦,全都是苦,有漏皆苦,轮回这些东西都不能着实。
凭一个业障凡夫,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法则授予我们,我们自己能理清这些东西吗?你能真正做到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染著吗?你能不抓这些东西吗?你的心念能不归于此吗?其实做不到的。哪一个世间人能做到不贪著感情?不贪著儿子?不贪著事业?你都会粘著的。
但是如果你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方法,你心抉择了极乐世界,你心必归于此。你再回观这一切的时候,你就高屋建瓴了,你就有一个智慧的透视了,你就能够以南无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无碍光、智慧光的力量去照见你的妄想、照见你的业相、照见这一切了不可得、照见这一切如梦如幻、照见这一切缘生缘灭,那就是自在呀!
所以如果你的心愿决定,你的自在力就会展现出来,这就是“往生意”。往生,事实上在当下可以去实践的。所谓往生,就是你的生命与一个最究竟、最圆满的这样一个实相功德——佛的功德产生了链接,南无于此,归命于此;你的心不再与轮回链接、与轮回纠缠、与五欲六尘纠缠、与业力纠缠,它就是往生,这就称为往生。
这就是《往生论》要传递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要传递的。愿生,不是死那一刻才完成,是我们当下的心要愿生,当下的心要随顺佛愿来觉悟世间,来利益世间,悲智双运。觉悟世间是是智慧,利益世间是慈悲,一个大乘佛子要有这样的心量和胸怀。一个念佛人,不是于世毫不关心,我一个人躲到一边儿念佛,这世间这么浊恶我不理你们,都是怨亲债主……不是这种小心小量的心态;他看一切众生要有怜悯心,要有承担的心,要有责任心,要不忍众生苦,不忍教法的衰落,这是慈悲。这个,都是在往生,在法的实践当中要去展现、去体会、去运用的。
天亲菩萨所传递的这个心怎么去运用,讲得很细致,也非常清晰。他就引导你朝着这个方向这样去用,方向如此明确,你就每天朝着这个方向去体会“往生”这件大事、大利、无上的功德,给你生命当下的支持。不但支持在家人,还支持出家人;不但支持凡夫,还支持圣人,乃至于等觉菩萨,都受到这个愿力的支持。《普贤行愿品》嘛,我们昨天讲了。
所以这个无上大利涵盖九法界,这就是第三门我们要去实践的。第三门重不重要?!
第四门是观察,观察什么?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通过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功德,实际上最终回归的是对我们自心本具如来藏功德的观察、认取,如数家珍。我们本家本国原来这么地富有!一切众生原来心地都是佛,一切众生原来本家本国是如此地庄严。
这个庄严由佛来为我们展现出来,佛怎么展现呢?二十九种庄严。有国土的庄严,讲的依报的庄严;有正报的庄严,就是佛自身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以及他眷属、菩萨的功德。这就是佛自身的八种功德,眷属的四种功德就是菩萨功德,加上前面国土的十七种功德,就是二十九种功德。
而二十九种功德全体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展现,愿力所成就,愿力心业所展现的。所以,依正不二。依报,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重重宝树、罗网,无量无边的这样一个依报;正报就是佛的身口意三业。这一切功德就是愿心庄严,这一切功德最终回归到我们一念心——与佛无二无别,你自心也具备这样如来藏。
你这样去认知的话,你不会再自轻自怜、自怨自艾——我造了很深的罪业,我这个业障深重……你自己这么认知自己,你也会这么看别人,天天都是业障看业障,那不就苦吗?
如果你能够认知到我自心是佛,一切众生自心也是佛,那我们都仰靠于阿弥陀佛来回归这个究竟的安乐上来,这是一个如来藏最了义的见地在生活当中的一个运用,那它能够疾速消融我们的烦恼,它具备极大的威猛力量,摧破九界众生业相的无明。
你去用一下试试,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归清净。所谓的清净,就是回到这个本质具足、本来具足圆满功德的这样一个生命本质上来。这也就是我们戒律里面讲的戒体清净,它通一切大乘法。你在这个地方南无阿弥陀佛,随顺于佛的功德,观察佛的功德,来认取它、抉择它,我们就能够以佛眼看世间,以佛的心来互相地支持,佛眼相见,佛心相向。那不当下就是如来会清净海众的一个体验和运用吗?
所以净土法门,它就在你当下去体会,佛所创立的这个法门给我们众生的支持、给你的觉悟的机会。就是看你用不用它,你不用它,它再好,它天天都在,它跟你的实际也不发生作用;你要用它,它随时都现前,随时都现前。
法门现成,大道至简,你随时起用,它就随时显现。所以祖师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其实你念不念它,它都在承载着你,佛的功德都在支持着我们。就在于说,我们到底是随顺于佛的觉性、随顺于法门,还是随顺于我们的烦恼、随顺于我们的二元分别、随顺于我们对业的执著呢?这就在于我们去实践了。
所以你的身三口意三业要顺着这个五门去入佛的功德、出佛的功德,入出二门往生,你就会入出自在,你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极乐人,身在娑婆,心在极乐,当下取用佛的功德来支持我们的生命,来利益世间。
扮演好你的角色,出家人就扮演好出家人的角色,在家人你就扮演好在家人的角色。这时候,你做什么都是自在的。我们出家人就是好好去持戒,好好去庄严道场,好好去引导信众,最终都是导引我们往生极乐。在家人,士农工商,每一个都不妨碍你去念佛,不妨碍你以佛心佛愿来利益世间。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用这个角度来观察,来觉悟,来超越对业相的执著,来回施予一切众生究竟的大利。
这是第四门引导,我们要这样去观察,观察久了你就熟悉了。刚开始可能很生,因为我们作穷子作太久了,作乞丐作太久了,突然间让你成为一个大富长者,你觉得挺陌生的,这么多庄严跟我有关系吗?久了,你就觉得太亲切了,这才是我生命真正的样子。
天天颠三倒四地起烦恼、起妄想、恨这个怨那个的,其实只是一个习惯业习积累久了而已,它没有实质。你就不会长时间滞留在你那个轮回的业相中,你总有一天就南无阿弥陀佛了,你总有一刻就回归了,总有一刻你想到了:哦,天亲菩萨这样教我的,师父这样给我讲的,我必须得用,我体验一下。
你用南无阿弥陀佛,你去观察这样一个缘起的时候,你就从自我编造的那个故事当中解脱出来了。你就会念佛,念这样一个缘起,仰凭这个缘起来把我们从无始劫来的业力纠缠当中直下顿超、直下超越。这难道不叫往生吗?这个难道不是往生真正的利益吗?你不在这里受益,你期待一个临终怎么样,那不是打妄想吗?
所以佛法在于当下的运用,在于当下的实践,在于当下的与传承、与五念门的每一门去相应它、去实践它。这个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谁实践了谁知道是啥味道;你不实践,光听别人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别人引导你,他无非是推你一把,让你去进这个门。
最后,回向门,就是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所念的一切佛,全体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个就是出功德。就是你受用到了佛力的支持,佛力的载负,佛给我们现缘的这样一个智慧、慈悲、方便的引导,你去运用出来,回向给一切有情,也就是相互之间一个提携、传递,令法久住于世间。
这个其实也并不难。不是我们以前所认为的:我只要死了之后、往生之后,我再乘愿再来,我再利益世间,我现在哪有能力啊?我们都会这么想。当你这么想,你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着实了,把你自己是一个业力生死凡夫着实了。
如果你能够随顺佛愿、体会佛功德给我们生命的究竟解脱的这样一个支持的时候,其实时间相是一个幻相,你当下这一念心就可以遍及过去、现在、未来,你当下这一念心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融入到佛功德当中了。那你再一念回心回施一切众生的时候,它就是出功德。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有过一句最精辟的话,作为净土法门修行要记住的一句话,就是“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这句要记住。
当你自己又在编故事的时候,又在打妄想的时候,你想一想:哦,原来祖师是这么讲的,佛法是这么说的。那你就回到这个实相功德的运用上来:念佛时,就是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即是往生时,即是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那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乘佛愿力,普度众生,广利有情。
你要有这样的决定见,有这样的信心,有这样的愿力去实践,功德是不可思议的,那是不得了的。这是法界心的运用,是究竟圆满心的运用,把我们本具的这颗心它的作用——最大化的作用,顺着佛的愿力的勾招、这样一个引发,把它展现出来了,这是“乘佛愿力,同得往生”。
所以这个法门到底以何为宗呢?这样一说,大家就清楚了。其实以佛功德作为它的缘起,五门都是与它契合,就是仰仗佛的愿力。所以为什么善导大师要把净土宗立起来呢?因为这个缘起极为地不共,不共于一切通途。不共于一切通途,它被判为了易行道。
你可以比较一下,你用佛的这个缘起、仰仗佛力来思维,来观察,来运用,和靠自己的力量,你体会一下就知道了,体会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上午拜八十八佛,你按我说的这个引导用心,和按你自己的想法用心,它是两个不同的用心。所以这地方靠自力和靠佛力就分开了。
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地方剥离开。你要不知道什么叫靠佛力,什么叫靠自力,其实你的用心念念都是自力。因为我们无始劫来都是靠自己才轮回到今天的,你没有把自己交付于三宝,没有交付于阿弥陀佛。如果你曾经交付过,你就不是轮回中的众生,你早就已经往生了。我们无始劫来都是自我强大,都是我执炽盛,都是只相信自己,别人的不会相信。别说交付阿弥陀佛了,离你最近的师长你都不愿意听他,都不愿意交付他,父母你也会叛逆他,谁都不如我,老子天下第一,我们其实是一个刚强难化的思维、刚强难化的众生。
你自己能靠得住吗?佛说,我们一切众生是无明为本,无明是我们的根本,我执是我们生命的根源。虽然说你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因为无明遮蔽,它用不出来呀。
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随顺佛、三宝,一定要把自己交付于三宝,交付于法则,交付于传承,去体会天亲菩萨、历代祖师以他们成就的功德力来守护的这样一个传承——弥陀的大愿——十方诸佛所传递的这个殊胜缘起。把这个点,从此以后作为我们生命的方向去实践。
这个点越清晰,你的自我就会越松动,你的自我就会越消融,你的习气就会越来越不能成为你的主宰。它也会显现,但是你会觉悟它。不是说你一下子就成圣人了,你还是有习气的,我们都有习气,没关系,但是它不是你生命的重心了,你重心在佛愿、在身口意三业融入这个五门,这是你的重心。这就叫守护,这就叫守护。
我们要守护信仰!我们一个学佛人、一个净业行人,你的世界观要切换过来,要从一个轮回的、自我为中心的、世俗的价值观切换成佛的价值观,切换成佛的这样一个缘起,那你就是一个佛弟子。如果不切换,你靠的还是自己那些东西,自己的名闻利养,自己的世界所建构的那样一个判断、那样一个分别心、那样一个识心,包括你从小到大学的那些世间的知识和教育,其实它都是轮回的东西,它都是在强化自我——我的知识、我的能力、我的学位,它哪有一个是导向解脱的呢?
我们今天遇到了这个究竟解脱的法,你要去把自己那一套放下,你知道它是业,不要去纠缠它,你要去念佛的功德、念二十九种庄严,这是它的宗。
所以,它很大篇幅是观察门。你通过观察才能够去运用,你了解了才知道它的作用力,所以这个观察属于智慧的范畴。一个能够真正抉择净土的人是有智慧的,因为什么?他把生命大方向看清楚了,他不再被九界的业相所蒙蔽了,他能够真正把诸佛畅佛本怀的这样一个缘起认真了、当回事儿了。那没有智慧的人,听你说这些东西,你在说神话、天方夜谭吧,哪有什么极乐世界?很多人就是这么颠颠倒倒,那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有智慧。这就是第四门讲的观察。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文。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你看祖师写的,就直截了当地教你怎么做,完全是指导我们去实践的,不像我们现在人说一大堆的理论。这里没有什么废话,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告诉你“云何观,云何生信心”,那怎么去实践?
他马上就说了,“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毕竟”两个字,大家一定要点上重点号。他是用决定语、金刚语为我们楷定这个事儿。“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你要是对天亲菩萨有信心的话,你绝对会对往生有信心的,他用这样一个金刚语来楷定,五念门你依法去实践了,往生是决定的。不像现在人说的:哎呀,往生好啊,怎么怎么往生万修一二人去,怎么怎么难,要临终保持一念落在佛号上才能往生啊……
天亲菩萨他是这么讲的,他说怎么观?怎么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接着就教你什么是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这五门是整个《往生论》的纲,重点——重中之重。
我刚才也把这个五门大概跟大家介绍了一下,这个就是我们念佛人要关注的重中之重、重点所在。
昨天为什么用一堂课梳理了一下,净土法门的传承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法门要从源头上去了解创宗的人是怎么开显这个法门的,要从源头上去了解。最值得信任的经典依据——五经一论,我们从根上、从根源处去学,你不会产生怀疑。你要从这个人怎么说的、那个人怎么说的,肯定学着学着就会怀疑,因为什么?依法不依人,他万一说错了呐。那我们直接回到最源头上去说。
天亲菩萨——千部论主乘佛愿力来作的这个偈颂。他说,修五门行,毕竟得生。怎么五门呢?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彼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上来就教你身业该怎么做了。这个五门,我们现在就进入到重点了。我刚才只是粗略地把五门怎么行,跟大家提纲挈领地说一下。现在我们来细致地说,细致地说怎么礼拜。
所有的佛弟子都礼拜,每个人只要你的身体没有问题,都会礼拜。但是我们有没有依法去实践这个礼拜呢?有没有依着天亲菩萨这个传承去礼拜呢?那就未必了。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怎么依净土的教法来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字,我们一个一个看。
阿弥陀,这刚才讲到了,他是无量光、无量寿,是我们修这个法门的本尊、本师。这个法是以阿弥陀为本师,以佛为师。释迦牟尼佛只是传递这个法门的我们本土的教主,但是这个法门的创立、创宗是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法门行持的关键,无论身业、口业、意业,对应的都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九界的导师。
接下来,他列了佛的十大名号当中的三个:如来、应、正遍知。一个佛弟子,对十大名号要熟悉。十大名号是佛的通号,所有的佛都有这十大名号。(众答: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里面列了三个:如来、应、正遍知。这三个很关键,不要错过,因为这三个传递着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
乘如道而来的这样一个佛陀,他应一切众生的心念,在一切众生的心念当中所求必应,这称为“应”;他的功德应你的心,你念他的当下他就相应,这是“应”。
他是正遍知,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知我们众生的心。你有这样一个知见、这样一个认知的话,你不会觉得:我念佛,佛知不知道我呀?我念他,他相不相应啊?你就像一个穷子、像一个孤儿一样地呼喊,喊了半天不知道他应没应,是不是?好多人提倡念佛要呼喊念佛,哭着念佛。你如果知道他时刻在应你,母亲时刻在念着我们,你是有妈的孩子,你是安稳的,你念的当下就能够体会到:佛在念我,佛在念着我,所以我念佛;佛无时无刻不在以他的正遍知来观察着我,所以我念佛。这个心态是不一样的,你要学会用心,你这样来“为生彼国意”。
所以这个礼拜是由心在推动着的一个礼拜,心不是盲目的。我们有时候拜佛是一种盲目的状态,像鸡叨米一样地,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不知道到底为啥拜。这个地方他教你,你的意业要清晰,你作为的动机、发心要清晰,就是“为生彼国意”。
然后,知道如来他是应、正遍知,他是遍在我们身边的,遍在我们身口意中的。那你身业所处的拜垫、大地……其实都是佛的法身功德,都是阿弥陀佛的怀抱。
你躺在他怀抱里面礼拜,这样礼拜,跟你说,哎,我一天要磕一万个头,我为了我临终能佛来接我,这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你拜佛是为了我一天磕一万个头积累资粮,我造了那么多业我把它忏干净,换取临终佛来接我。这个心态是苦苦的呀,这多苦。
但是你能够顺着《往生论》这样一个传承来礼拜的话,它是当下应——应你的心,应你的礼拜。正遍知——知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佛在时刻念着我们,他是如来——乘如实道而来,他周遍一切。如来就是乘如实道,如实道是什么?实相功德,实相功德是什么?周遍法界,一切法的本质,无一法不是实相的展现。
那你就知道无一法不是阿弥陀佛的展现,那整个的礼拜都是在佛心当中、佛愿当中、佛力的承载下的礼拜,你只是与它印契而已,你只是去相应它而已,你只是通过礼拜来表达一个“为生彼国意”的抉择而已,这样去礼拜。这样礼拜你体会一下你的心情,是不是很光明的?是不是喜悦的?是不是与法相应的?是不是一个“我在佛的承载下”的那样一个,有依靠、安稳地、安乐地在一个往生意的决定下去礼拜?这是第一门的实践。
所以这样一个第一门,其实它就已经入到了佛功德当中。
这五门,不是说你要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入佛功德,它是每一门打开都是佛功德,每一门你一步跨入就是佛的功德。所以门门皆是往生,门门皆是佛法不可思议利益于当下的运用、当下的实践、当下的体验。
那你如果能够学会这种礼拜的话,那太好了。你每天上殿你都会拜一拜,你每一拜的时候你都在“为生彼国意故”,都在“如来应正遍知”,他遍在了我的心、我的身口意当中,你就会与他相应,你就是一个喜悦的人,是个快乐的人,是一个身在娑婆、心在极乐的这样一个快乐的念佛人。
我觉得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法喜,需要安乐,需要心有依止。因为这个时代众生太迷茫了,内心没有依止,我们的作为没有一个清晰的导向,甚至说我们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最可怜了。
我们是念佛人,我们是有信仰的,我们内心深处是有弥陀的。弥陀的慈光时刻在照着我们,所以你能够活出一个学佛人的欢喜,学佛人的自在,学佛人的安乐,学佛人的调柔,学佛人的慈悲,学佛人的心地柔软。因为都是佛光注照,那你时刻在感念着佛恩,时刻在知恩而报恩。
我们会用我们的这样一点力量去回报三宝的恩德,回报弥陀给我们的支持,这样的生命是不是展现着璀璨的光芒呢?是不是每个人都在发光、都在发热?都在传递着弥陀的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清净光、圆满光、无量光……?是不是无量光寿呢?所以每个念佛人,都是在你心地当中绽放这样一个佛的清净的、圆满的、无碍的这样一个本具的功德,我们去用它,我们去展示它,去体验它,去回味它。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第一门就入了。你这样去用心的时候,身业在拜佛,你也安乐;这个时候,我没拜佛,就是坐在这里,我仍然安乐,因为身业也是在佛力的承载下,也是在佛功德周遍的这样一个决定意的支持下,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仍然是清净的,仍然是圆满的,仍然是无碍的。
你以这样的发心再来学戒,你是不是很自在呢?你不会一再地纠缠你那个恶业,你用这样念佛的心、这样一个清净圆满无碍的心去观察,其实意业的本质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真正的忏悔。
我们今天先把礼拜门简单地说一下。
好,时间到了。我们一起做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