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浅说之缘起
时间:2025年3月25日
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新缘法师」
因为我们寺院已经初步建成,寺院众主以及僧众共同抉择,我们寺院确立:在制教上,依南山律学来培养僧才;在化教上,依净土回归。所以基于这种法幢的确立,我们礼请明悉法师为我们四众开演净土教法。
净土一法,多是宗五经一论。五经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从论上来开演的法师在国内比较少,而我们净土行人其实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往生”这一大事因缘,所以我们净土的第一次演法,就以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作为我们的发端和肇始,从此开始我们开演净土教法。
其他的事情我们就不再多说,因为更详细的内容由明悉法师为大家细细地演示、讲演。我们请明悉法师为大家讲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往生论》。
好,大家欢迎。
《往生论》浅说(一)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3月25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感恩常住,感谢新缘法师,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刚才新缘法师跟大家讲了这次我们学习《往生论》的缘起,本寺所立的法幢就是“制归南山,化依净土”。这个也是在当今这个时代,顺应了佛陀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授记——就是末法时期净土当机啊!
净土不分出家在家,不分九界凡圣,都是可以在这样一个法门上等同地得到弥陀大愿的利益,现生可以了生脱死入不退转,非常殊胜的一个易行法门。
我们这一次众缘和合,龙天护法的加持,三宝的加持,以及常住的支持,以及众莲友善根的感召,有这么一个殊胜的法会因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论。
这部论其实在净土法门当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根本论典。谈到《往生论》,必然就会谈到净土宗。净土一宗,它的缘起为何?它创宗的背景为何?它所依的经典为何?我们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佛陀在世的时候应机说法,他并没有分宗立派。佛陀成道之后,大家都知道: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随不同众生的根性演不同的法。
在我们汉传佛教当中,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天台智者大师,他对佛陀一代时教有一个判设。佛陀一代时教讲了非常丰富的经典,非常丰富的内容。那它分为哪些时段呢?他最初讲了什么呢?最后又讲了什么呢?怎么样一个过渡呢?
在我们汉传体系当中,大家公认的就是五时的判教。佛陀最初成佛的时候先讲的是《华严经》,佛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就已经讲到了净土法门。《华严经》最后一品是什么?《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其实也被后来的祖师列为了净土所依的根本经典当中。
净土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有五部经一部论。哪五部经呢?首先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我们晚课都念的,《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这三部经称为净土三经,专门讲净土法门,专门讲弥陀的大愿,专门讲往生净土的修法。后来到了民国时候,印光Da师又把《普贤行愿品》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两部经——其实这两部不是独立的经,分别是从某一部经当中的一品摘录出来或者一章,也补充到了净土根本所依经典当中,加上前面介绍的三部统称为五经。
佛所宣化的哪一部经是最早说的?其实《华严经》是最早佛说的。《华严经》是佛陀为法身大士开示一生成佛的法门,是一个圆满的教法,称为圆教。在这个一生成佛的法门当中,最后由《普贤行愿品》归根结穴,带领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劝进善财童子一同求生极乐世界,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来速得成就佛果。
所以这个法门,乃至于等觉菩萨尚且不能超出其外。大家知道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吧,什么叫等觉菩萨?就是只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就成佛了,其实就差最后那一步他就成佛了,这样的大菩萨仍然需要仰赖净土教法来成就佛果。这是在《华严经》最早宣说的净土法门。
在历史上智者大师就把这个时期判为是华严时。佛讲《华严经》其实是一个乘性直说、直畅内心所证的圆满佛境界的一部经典。当时凡夫、二乘根人他们如聋若哑,听不懂也看不见,甚至都看不到这样一个报身的庄严的开演。佛就隐实施权,施设了方便教法,开出了三乘。
这个情况下,佛就进入到了第二时——阿含时。阿含时但讲声闻教,就是小乘教法。为什么?因为众生根器不行,佛要调伏根器不够的众生,为他开演声闻乘的教法,其实所谓的声闻乘也是为大乘教法作方便的。
所以《法华经》是佛最后讲的。《法华经》里面说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诸佛出世的本怀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能圆满佛果,但当众生无法直接接受无上圆满的究竟了义法的时候,佛就会施设方便,佛讲法就进入到阿含时。阿含时,慢慢众生能够接受了,他能听懂,也愿意修行,愿意发起求解脱的心,佛就会引导他趣向大乘。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又进入到方等时。
我们所说的净土三部根本经典——《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都是在方等时上、方等会上开演的,这里面就谈到了净土根本所依经典的重要性了。方等这一时,是摄一切机都把它导向圆教;所以方等就藏、通、别、圆四教皆讲。这样一个时的讲经的摄机非常广,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
又过了一段时间,佛陀的教法就进入到了般若时。般若时,重点讲的就是般若类的经典。般若类的经典,比方说像我们的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部《大般若经》,属于般若时所开演的。在般若时当中,重点谈缘起性空、诸法毕竟空、人空法也空,这一类的经典也很多。
到最后佛快要入灭了,进入到法华涅槃时。法华涅槃时是佛临入灭的时候和盘托出的,讲的纯圆独妙的教法,就是纯讲圆教,再也不讲藏、通、别接引的这些教法了,他就是只讲圆教。只讲圆教的时候,《法华经》称为“经中之王”,在我们汉传佛教当中非常重视。《涅槃经》也是如此,《涅槃经》就是“谈常扶律”,把一切未度的根基都收了,导向圆教。
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佛陀一代时教教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净土法门所依的根本经典,在佛最初成道的时候就讲了,而且是给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华藏海会的诸大菩萨所讲的。所以这个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也不能超出其外。
到了方等时的时候,是给谁讲的呀?其实就给一切的众生,包括凡夫众生,包括我们这样的薄地凡夫。所以说这个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薄地凡夫,都在它普摄之列,称为“九界同归,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等蒙摄受”这么一个特点,大家要先了解。
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法门特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净土教法看上去简单——一句佛号,但其实它的内涵是极为深广的,它的见地、发心、它的这样一个深度是极为地深广。所以祖师判教会把它判为“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方便中第一方便。”这是说到它所依的根本经典。
那么在根本经典当中,我们怎么样来行持这个净土呢?所以关键问题就来了,其实就是这一部论。
有人说:“我就依经修就行了,我还需要学论吗?”其实依经修没有问题,但是存在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比方说,同样一部《阿弥陀经》,你看有你看的角度,他看有他看的角度,他取他想要的那个重要的部分,他取他认可的那部分,所以就个人的修法千差万别,千差万别!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有的人读净土三经,大家不都是依净土三经来修嘛,可能有人读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怎么怎么样。大家关注到那个“善”字了,觉得:“你看经上说了,善男子才能接受这个教法,才能往生。”然后大家就把重点落到了“我要先做好一个善人,我才能往生”,就先去修世间的善法。
到底善是什么标准呢?那问题来了,是五戒是标准,还是十善是标准呢?是世间的善是标准,还是出世间的善是标准呢?没有标准了。没有标准,就各自按各自理解的去修,结果你没修到重点上去。
净土法门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说你个人的善、善到什么程度,这个不是它的重点。我们如果只读经,如果不能具备择法眼的话,我们会取我们自己想要的那部分,盲人摸象,摸了一个腿就认为大象是柱子,摸个尾巴认为大象就是绳子。
还有人一看经典,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时候讲的都是恶人,一生造恶,没有修一点善法的,没有闻到佛法,一生造恶呀,临终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了,善知识给他开示,跟他说净土还有阿弥陀佛的大愿,称彼名号就能往生;他就一念佛,他就往生了呀。所以还有一类人认为:其实净土是恶人当机——就是你看这个恶人,恰恰是佛用最究竟的方法给他了。
在《观无量寿经》里面,从第一观到第十六观,叫十六观经嘛。它里面前十三观是由定中修观,观佛的相好,观佛的依正二报,这种修法。
到了下三观的时候,就不需要你能够在定中修观,只要你能称佛名就能往生。所以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整个《观无量寿经》既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所以,这个念佛恰恰是最简单、最易行、又最容易得利的一个方法。
那有人就认为恶人当机,大家听说过这个说法吧?他认为恶人当机,就是你越恶,越被这个法门所摄,越是属于这个法门摄受的范围。然后他就也不持戒了,也随便造恶,反正我靠阿弥陀佛就行。这也是一种理解,都是按照经典理解的。
所以如果不学这个论的话,我们对经的理解会各执己见,各执自己的角度。
还有人看《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说到持名:“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好了!他一看这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临终正念现前才能蒙佛接应,然后天天拼命地拼功夫。
但是我们这个业障生死凡夫,我们举心动念都是业,这《地藏经》里面说。其实我们心散乱是一个常态,你要让它进入这种禅定的状态才能够达到往生的标准,那其实全天下没几个人能往生的,是不是?
所以净土法门,为什么祖师却说万修万人去呢?到底它往生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不是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我们对一个法门的修行,你就把握不住它的核心在哪儿、它的要领是什么,它修行的纲宗、要领、传承所依的修行方法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一论就尤为重要了。这一论,这个论是作什么用的呢?其实论它是来把经典的修行脉络总摄出来,指导我们实修的,就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这一部论非常非常重要,它总持五部经义。但最主要的是宗承《无量寿经》,所以叫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它就是把《无量寿经》所开显的弥陀净土法门是如何实践的,以最全面地、系统地来楷定出来,作为这一个法门、这一个宗派所依止的传承所依的方法,这是论的作用。
所以这个“五经一论”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这一部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个有历史的原因、有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就不作过多地分析了。
总之,在我们汉传佛教体系当中,对经的学习大家比较重视,对论的学习远远不够。不信你问问我们学净土的,有多少人学过《往生论》?有的人甚至都没听过。但是祖师都说“五经一论”、“三经一论”,我们如果没学过的话,我们对这个法门的传承就会容易模糊。
接下来说到创宗的背景。既然佛法是一味的,干嘛还分宗立派呀?有好多人就觉得宗派其实没有必要,我们回到最原始的佛教去,直接佛法就是一个嘛,不要分宗。这也是一种误解。
净土宗在汉地是在唐朝的时候立宗的。唐朝的时候,由善导大师他楷定古今,把净土宗的修行纲要、理论建构阐述得非常清楚。他注解《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这是一个立宗的祖师。
那其实在后人对净土历代传承祖师有这样一个推举,其实后人推慧远大师为初祖,善导大师是二祖。因为慧远大师他做了一个壮举,大家都知道吧?他结莲社念佛,庐山东林寺。因为在庐山那个地方,一百二十三贤一起念佛都往生。但有一点,慧远大Da师他对净土宗修行的这样一个理论奠基上面,他并没有主要做这件事情;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伙人一起来干、一起来修,来展现了净土在汉地初次的一个结社的、集体共修的形式,共同求愿往生,完成了这个壮举,这是他的贡献。
真正净土宗奠基——所谓的奠定了理论基础,把这个宗的要义非常清晰地阐明出来,把它跟他宗不同的点很明确地标立出来,这个事情的完成是由善导大师完成的,所以善导大师的著作很重要。
我们要知道善导大师的师承。你要了解一个大师的思想,一定要知道他的师承。因为没有师承,佛法不可能相续,佛法都是讲究师承的。善导大师的师父是谁?有知道的吗?(众答:道绰大师)对,道绰大师。道绰大师著述了很重要的叫《安乐集》。道绰大师的思想从哪来的?他所依的师长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注解了《往生论》,其实他的《往生论注》是很重要的净土宗理论奠基的一本著作,这个《往生论注》就是昙鸾大师直接承接了《往生论》的思想作的《往生论注》。
所以说真正立宗的这个祖师,他所依的思想、对这个法门的认知、实践的脉络源头是依《往生论》,这个大家要搞清楚。你去读善导大师的著作会很明显地看到里面有关于五门修法的阐释,这是二祖。
二祖之后一直到现在,有多少位净土宗的祖师?(众答:十三位)十三位,对,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印光大师。那前面,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省庵大师、截流大师、彻悟大师、印光大师,他们对我们目前这个时代净土宗的修行,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们前面也有很多位祖师。
我们现在学习净土宗,要知道从佛陀宣说了这个教法,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在我们这个土,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了这个教法,他承接的是阿弥陀佛的愿,他在我们本土才能宣说净土,所以其实源头在阿弥陀佛那里。
这个法门的源头在阿弥陀佛那里,这个法门所依的师——本师其实是阿弥陀佛!这点要认清楚。释迦牟尼佛只是完整地、不增不减地宣讲,给我们本土的众生来宣讲了弥陀教法的内涵。
由释迦牟尼佛接下来,是西天的祖师来传递。西天的祖师,一个大乘的“八宗共祖”是谁啊?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有对净土宗理论非常重要的一品,叫作《易行品》,清晰地谈到了“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判教。
所以如果学习净土法门你不了解“难行道”、“易行道”的判教,不了解“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你是无法实践净土的!在我们汉传佛教里面,八宗都推龙树菩萨为祖师,叫“八宗共祖”。所以在此土,在这个娑婆世界,龙树菩萨首先提出了净土宗的思想,就是易行道。
佛灭度后九百年,天亲菩萨出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论的论主。
他这部论是清晰完整地把净土宗的实践内涵彰显出来了。龙树菩萨只是有一个判教而已,他没有具体地、这么细致地告诉你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怎么去实践,他只是有一个判教,而且有一些窍诀的教授。但至于说作一部论来解释、来注解经、来论述经义,他还没有做到。天亲菩萨他做到了,这是他的使命和他的因缘。他也称为“千部论主”。这个《往生论》就一直影响到现在。
然后到了我们东土,就由昙鸾大师承接了《往生论》,他作了《往生论注》。然后他影响到了道绰禅师,又影响到了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立的宗,才把净土宗立起来。
立宗这件事情不得了,不得了!因为一个宗不立的话,是没有办法跟其他宗派、其他法门、其他经典区分开来。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不同的经典、不同的宗派,修行的理路和所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依的经典不一样,那么修行的理路就不一样,所以佛教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
我刚才说了,佛在一代时教说法的时候就是应机说法,应什么机佛就说什么法,释迦佛并没有把讲的法分门别类,就是随机说。包括净土的三部经,他也是随机说。
净土的三部经,比方说《佛说阿弥陀经》是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讲的;到了《观无量寿经》是给韦提希夫人说的。韦提希夫人是一个在家人充满着烦恼,因为被他儿子给……他儿子是个逆子要杀父杀母,在极大烦恼的时候她去求佛给她开演一个法门。你说舍利弗的机跟韦提希夫人的机能一样吗?一个是出家证阿罗汉的,智慧第一;一个是世间一般的女子。对机不同,佛说的法侧重点就不一样。像《佛说无量寿经》是给谁讲的?对机是谁?给阿难,阿难启教,最后流通的时候是付嘱弥勒菩萨。
所以不同的因缘、不同的听众,佛在宣讲这部法门的时候,所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因为这样一个有所不同,所以净土宗这一门的法就是不共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唯识宗、三论宗……它跟它们的修行方法都是有不共的地方。所以祖师立宗才能把这个法的法幢竖起来,这个法修行的不共之处竖立起来,标显清晰。那他就能够把佛陀的易行道——阿弥陀佛这个“易行道”的本怀展现于世间,来利益众生。
如果没有祖师立宗这个壮举,我们在家人想今生了生死,难于登天,难于登天啊!
你看,如果没有净土宗这个宗的确立,比方说我们现在有机会参学到南传,南传的那些上座部国家,你解脱只有一条路,就是证阿罗汉。很多在家人今生可能就没机会了,你可能要等到来生。你都七老八十了你才遇到佛法,你才开始皈依,你说你今生证阿罗汉怎么可能呢?那些善知识也只能给你授个皈依,给你个祝福,念一段经文,希望你来生能生于善趣。
到我们汉地就不一样。因为有祖师把这个宗立起来了,这个宗一旦立起来,这个法门的特点就彰显于世间——就是弥陀大愿普摄九界,仰靠佛力得以即生了生死,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横超三界直入弥陀报土。这样一个净土不共于通途的一个无上大利就得以彰显。
所以我们汉地佛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生在这个大乘佛土——中国汉传,是很有福报的,大家要知道。因为我们能听闻到这么清晰的一个了义的教法,它是有传承的,是有完整体系依据的,是有完整体系依据的!有历代祖师在守护着这个教法,一直到今天。它是完整的,它是有传承的,它是有经典依据的,是有源头的,而且它是直畅佛的本怀的,一佛乘了义的。
我所说的这些话句句都有经典依据,都是从经典中来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脉络理一下呢?不理的话,你心里会有疑呀,对不对?你光听我说,你能取信吗?我是一个凡夫充满烦恼,但是我所说的都是依经典来说的,我是依传承来说的。每一句话,你只要认真学你都能找到经典依据。这样你就踏实了,你有依止啊!依止什么? 依止佛的了义经典,依止净土的根本经典。
这样的一个依止根本经典,是由谁帮我们楷定出来的呢?由过去的这些净土宗的祖师们。他们具备择法眼,他们能够把这个宗立起来。这个可信吧,对不对?如果这个你再不信,那就没办法了。我们所依的是净土根本经典,依的是历代传承祖师给我们楷定的“五经一论”,尤其是这一论。
那么现在我们就进入到第三个话题,就是本论的殊胜。前面就是重点讲净土宗是如何创立的;它创立的价值在于哪里;它是一代一代祖师来传递的。
这一论的殊胜,在于它宗承《无量寿经》。在净土根本的三部经当中,其实《佛说无量寿经》的篇幅最大,讲得最详细。古人祖师有说小本的《阿弥陀经》和大本的《阿弥陀经》,它们的思想是一贯的,只是一个广略不同而已,这种说法也没问题。那我们如果想详细地了解净土的缘起,其实你要读《佛说无量寿经》。因为在三部经当中,唯有《佛说无量寿经》详细地讲到了阿弥陀佛的因地——发愿,所发的四十八大愿。那两部经没有讲到这一块内容。
你了解这个法门的源头,一定要了解建立这个法门的佛——阿弥陀佛,他是怎么发愿的?他怎么思维的?怎么观察的?怎么建构、建立这样一个超胜的国土?其实《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讲得最详细,而且是唯有《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了。
其实《佛说无量寿经》是我们一切修行净土行人所必读的一部经,必须要读的。
这一部论其实就是来总摄《无量寿经》的经义,总摄法义——称为“优婆提舍”。“优婆提舍”叫作论义,它是一种佛经的题材。佛讲经有各种题材,我们叫作“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是啥意思?就是十二种不同的讲经题材,有一类就叫作“优婆提舍”。“优婆提舍”其实就是以论义的方式来总摄经义,它完全符合经典的意义,就称为“优婆提舍”。
所以《往生论》,它就是直接对《无量寿经》的经义作总括、阐述,而后这样的一部著作,就叫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内涵叫作“统摄三藏要义”。你看这句话分量很重,“统摄三藏要义”——这一部论它能够。所以历代净土宗祖师怎么说净土呢?说“净土法门是总持一切佛法”,它有统摄义。为什么分宗要把它跟别的宗分开?分开是把它不共的缘起说清楚,但不等于说它跟其它宗派就没有关系了。它的修行方法是不共于其他宗派的,因为它修行方法是仰靠阿弥陀佛愿力,求往生,得以不退转。但真正深入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它能够总持一切佛法,它能够融摄到、支持一切宗派。所以它其实密护三乘,总持一切佛法。
所以《往生论》很深,你别看就这么九十六句偈颂,它是指导实修的,一旦你与它相应的话,能够对你学经也好、学律也好,都有一个支持。
你看我们学南山律有这个体会。新缘法师在给大家讲的时候,他就是在那个最关要的地方,都是用净土的这样一个圆顿的知见来支持着这样一个究竟解脱、戒体的回归,这就是它统摄三藏的要义。
所以其实你学好净土宗,对你出家来说是有非常大的支持,对你学经、教有非常大的支持,对你去持戒有非常大的支持,这是它的一个特点。这块儿是真实的,只要你去实践,就知道净土宗它就有这个特点。
那接下来说这部论“畅佛本怀,示五门修法”,它直畅佛出世之本怀呀。佛在入灭的时候告诉我们四依法,大家知道吧?有知道的举下手,某某你说一下。
某某: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明悉师父:
对,学佛,佛弟子这个“四依”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大家要把它记住。“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为什么在他临走了的时候,他要嘱咐我们“四依”呢?因为他一生讲经,他有讲了义的教法,有讲不了义的教法,他都讲了。不是说不了义的不好,没有这个意思,它不是好坏;不要用我们凡夫的二元心去对立它。其实佛讲不了义,他背后仍然是了义;他的发心,讲一切的方便教,其实背后都是那个圆教。只是众生根器未熟的时候佛要接引他,把他引导到那个究竟上来,引导到佛的本怀上来,所以佛施设了很多方便说、方便法。声闻乘、缘觉乘这些二乘的教法就展示出来了。所以到《法华经》的时候,他就再次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告诉我们一切法其实都是圆教,都是圆法,他要把本怀讲出来。
畅佛本怀,就是畅佛普度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往生成佛这个本怀,这叫畅佛本怀。也就是,佛出世真正的用意是希望:无论是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你是善人也好、你是恶人也好,你是圣人也好、你是凡夫也好,都希望你成佛。这是大慈大悲,是不是?平等的大慈大悲,无条件的大慈大悲。
佛说,如果我对一个人,我没有给他究竟教法,我就堕于不慈悲,这是《法华经》里有这么说,乃至一人我不给他最究竟的,我只是给他一个方便就完事了,那我就不慈悲。所以,其实佛对所有众生都是希望我们能成佛的。
但是我们众生在择法和听法当中,就会听到你自己相应的想听的那部分,所以“如来一音演说法,有情随类各得解”。那没有办法,众生就依他的所需,取他想要的那部分,这就出现了了义经典和不了义经典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经典,它确实有了义有不了义,那我们一定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净土这一法——《往生论》所揭示的这一法,它其实是了义教法,它不是不了义的教法,叫畅佛本怀,畅佛出世之本怀。
净土宗的祖师有说过一句话:净土这一法,法华的要义,华严的密髓,都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因为《法华经》是最后说的,《华严经》是最初说的,都是圆教,都是直畅佛本怀的,成佛的法门,其实都在净土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中所含摄。
所以这一论,它是畅佛本怀,这样一个法则。
它提到了五门的修法,五门是哪五门呢?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众答:作愿),智业(众答:观察),方便智业(众答:回向)。
这个五门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的修行人,你的修行能离开这个五个方面吗?身、口、意、智、方便智。再简略一点说,能离开身、口、意三业吗?就你一切修行离不开身、口、意三业,对不对?我们一个生命它无非就是身、口、意嘛。
一个法门如何相应?在净土当中讲得非常详细。告诉你身业礼拜;然后口业要怎么样?要赞叹;在意业这部分,他把它分开说了,都是从“心”这个角度说的。在“心”这个角度,分成了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三个方面。首先从“心”这个方面你就要——意业上要作愿,智业上要观察,方便智业上要回向,讲得很详细。
如果我们没有学《往生论》,我们平常人对净土法门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重点是在口业上,对不对?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法门很简单、没什么好学的、就持名就好了、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往往我们就是这么一个肤浅地理解。
因为你只知道口业该怎么做——称名,是不是?大家基本上都是这么想。但你身业该怎么做?净土,你身业怎么去行?一般人就说不清楚了。包括最重要的,你的意业该怎么行?就说不清楚了。那结果我们……
其实一切法修行最关键的是意业,身、口二业是由心推动的。我们学律的知道,判你有罪没罪一定看你的心,心是造业之主嘛。你口念弥陀,心不相应,祖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
但是由于我们对一个经论的学习缺乏,我们不知道怎么用心,怎么称名才叫相应,结果我们嘴上天天在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内心不知道依在哪里。有的人想:“哎呀,我不能往生啊!”天天想“我不能往生,我业障深重啊……”天天想:“我临终能不能落在正念上?”……其实你的意业都在念你自己的那个妄想去了,念你的那个业力去了;你没有把你的意业归于一个传承里面,融入到一个传承的实践上去,那其实就很可惜,你下了很多功夫,结果不相应。在这个论里面详细地告诉你,意业要如何去用心,如何去作愿。
还有很重要的一大部分修行就是观察门。观察门在《往生论》里面占的篇幅是最大的,一共九十六个偈颂除去第一个偈颂和最后一个偈颂,就是八十四句都是观察门,就是告诉你怎么去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往往我们现在广大的念佛人可能都不太了解,不知道怎么去实践,以致于造成了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修行不太得力。
所以说《往生论》详细地开示了五门修法,它指导我们怎么用心,怎么去实践,这一块要了解。它诠释了净土宗的修行宗旨,提纲挈领,把握核心,知道如何下手,你就会得利——你就真正得到这个无上的净土大利。那这是本论的殊胜。
这样来讲,大家听得懂吗?因为有挺多第一次接触《往生论》的,我一定要在这个……大家第一次听,就对这个论,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对传承是什么有一个了解,那这样你的概念就会清晰。
接下来,这部论是谁作的呀?这个论主可不可靠啊?我们也考据一下论主是谁,这个也很必要——就是论主的殊胜,因为佛法重点在于信心。一切法门,你对它没有信心你就没法修。但你对它的信心生起靠什么呢?其实还是靠来自于圣言量,来自于佛陀的授记,来自于历代的这些公认的大德。
这一部论的主——论主,不是一般人,他是在佛经里有授记的一位大菩萨。他在佛灭度后九百年出世,对整个的大乘佛教是一个重量级又重量级的人物。
佛陀在这个世间教法流传的世间相上来看,经历了几个时期,世间相上来看。
首先第一个时期就是佛陀在世的时期,佛陀教化众生,带领弟子。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印度佛教进入到了一个声闻乘佛教占主流的时期,就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不是那个时候没有大乘法,是大乘法隐伏在根器成熟的——就是大范围的没有成熟、少部分人根器成熟在修持着,或者在菩萨的境界当中任持着,它其实一直在流传着。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到了佛灭度七百年,龙树菩萨出世。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他就真正地把大乘佛教的旗帜竖起来了。
龙树菩萨,他开创了中观学派,他老人家承接了文殊菩萨的这个法脉,在这个世间把大乘佛教旗帜立起来。他当时辩倒了所有的外道跟小乘的论师,大乘佛教的旗帜竖起来了。从此以后在整个印度,大乘佛教成为主体。这就印度佛教进入到了大乘佛教时期。龙树菩萨,我们刚才讲到了“八宗共祖”,他对净土宗的贡献,判教这个说清楚了,这个要记得。
然后又过了二百年,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就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出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他有三兄弟,大家有的知道,他的哥哥是谁?(居士:无著菩萨)对。他的弟弟是谁?(居士:师子觉)。他们三兄弟其实是三位菩萨一起投胎来的。
他的哥哥和他,二人把唯识学派的理论完全地完善起来了。他们承接的这个法脉体系,是弥勒佛菩萨这个体系,就是唯识宗学派。
早期世亲菩萨他不信大乘,他信小乘。在声闻乘里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就是世亲菩萨作的,叫《俱舍论》。学声闻乘的非常重视这部论,又叫“聪明论”,就是你学这部论,你就能聪明。他到晚年的时候,他哥哥为了度化他,觉得他这个弟弟天天学小乘,诽谤大乘。他哥哥就托病说,你老哥我病了,我有一个心愿,你给我读一读经典吧。他说行啊,那既然老哥都病了,这个要求当然要满了。让他读大乘,拿一部大乘经典,让他帮他哥哥读。他一读一下子不得了了,一下子就契入了,生起了极大的惭愧,知道前半生都在诽谤大乘,他就要割舌谢罪,你看以前古人的道心!他哥哥说,算了!你割舌也没有用,你那个罪太重了,你就用你这个曾经诽谤大乘的舌头去赞叹大乘。
这个也在教导我们——我们一切众生,这些菩萨来他都示现过错,何况我们呢?你有过错不要紧,你要去赞叹大乘,你去实践大乘。
结果他后半生作了五百部大乘论,前半生作了五百部小乘论,称为“千部论主”。就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在后半生五百部大乘论,他到晚年的时候作的《往生论》,就是我们所学的这个。
他对整个佛教,无论是汉传,还是印度,还是藏传,影响都巨大。就是他这些论,对宗派的修行具有指导意义,不光是净土宗,你要学唯识你也要学他作的论,你才能知道唯识宗,你能学清楚。所以他是唯识学学派的这样一个奠基人。
所以在印度佛教时期只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中观体系,一个是唯识体系。没有说像我们分这么多宗,就是两大体系,两大车轨。到后来,印度佛教到晚期又进入到了密乘佛教时期。这个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然后,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其实中国很早就传进来了,最早传到中国,大家知道什么时候吧?是东汉初年,就是汉明帝梦到金人、白马驮经那个过程。其实经典传到我们汉地之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翻译期,不断地传播、不断地翻译,不断地……但是它还没有形成宗派。因为什么?因为经典没有那么地完整,对整体佛教的把握没有那么的系统,就没办法形成宗派。到了已经很成熟的时候,宗派就出现了。
最早在我们汉地出现的宗派是哪一宗啊?天台宗,智者大师,在隋朝的时候。智者大师的作用非常地了不起,他把当时传播的那么多的经典、那么多的修行法门,他用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它判设清楚了,就是佛陀的一代时教藏通别圆、五时八教,你就知道圆教是最高的见地。依圆教的方法怎么修?依别教的方法、见地怎么修?佛陀整个一脉相承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又讲了义又讲不了义?不同经典之间的矛盾点怎么融合?这是智者大师所做的贡献。
到了净土宗的时候,因为整个佛教已经很成熟了,在我们汉传,所以净土宗立宗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汉传佛教最为鼎盛的时候。这一个不共于他宗的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就得以全面地展现于世间了。大家要了解这样一个……
世亲菩萨他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对净土宗的贡献巨大,他甚至对我们整个的汉传佛教其他宗派,他也有很多重要的著作、论述,都是要学的,是他宗他派要依止的一个祖师。我们了解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所作的论,你就知道它的可信性了吧,你不要怀疑!这个很重要。
我们第一次开课,我们要挑一个含金量最高、份量最重,你又在短时间内能够对这么一个广泛都在修学的一个宗派、一个法门,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和学习,这个机会是很难的,很不容易的。
因为现在在汉地佛教,虽然说八宗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灭佛运动,其实后来能够真正兴盛的或者我们真正能受益的宗派并不多了。从唐武宗灭佛之后,其他那些宗派都已经元气大伤,唯有禅宗与净土这两脉影响一直很深远。
所以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在家的佛弟子,你能够真正修行得利的,其实也只有净土宗了。因为禅宗的要求极高,它要上上根的人,上上根的人。那你对这么一个流行这么广泛的法门,你对它所依的经典,如果对根本经典、根本论不了解不学习的话,其实很可惜的!非常可惜!所以我们要重视这次学习这个法的因缘,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在历史上,这部论由于战乱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它很长时间遗失掉了,就是《往生论注》根本找不到了。后来到民国的时候,才由杨仁山居士又请回来,《往生论》虽然说没有遗失,但是关于它的注解没有了,也没有人研究了,没有人学了。那这部论就没有人重视了,以致于我们净土宗的行持上面就出现了混乱的景象。混乱,不得力,修了半天不能往生。
有很多人说“万修一二去”,那你们还修它干啥?本来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一些弘扬净土的大德都说“万修一二去”,那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出在对它所依止的根本经典缺少学习,尤其是这部论缺少学习。
所以我们能够学习这一部论,它的意义对这个时代极为地重大。
首先,每一个众生只要认真依这个去实践,往生是没有问题的。往生并不难,我们现在已经把往生认为得好像很难的一个事儿了,其实你回到经典上来看,它是不难的。这个是个体的利益。
对整个时代的利益,那就更大了,意义更深远了。
汉传佛教的主体其实是净土,汉传佛教的主体其实是净土!因为净土这一法,它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你看我们现在在学《南山律》,南山律的祖师——道宣律祖他也修净土,元照律师他也修净土。这些祖师他都修,那你说其他的,你后面的学人你能不学?所以这个宗——不管你修什么,那些祖师都是以净土为一个托底,一个回归的一个法。所以其实汉传八宗它背后都是净土托着的,都是弥陀这个愿力载负着的。
所以我们就要知道,这样一个净土法门它这么地当机,这么地摄机广,而且据统计我们在汉地的佛弟子当中,百分之九十甚至以上都是修净土的,这么大的一个比例!那我们对这样一个论的学习要重视,你要对这个净土法门所依的根本经典,尤其是这部论的著论的人要有所了解的。不然你就太可惜了!你都已经全力以赴在学一个东西了,你连你学的这个是谁作的不知道,那就有点太小白了。
所以大家这一节课的学习,要知道论主是世亲菩萨,他对我们的贡献是极为重大的。我们要尊师重道,要饮水思源,要常常忆念这些祖师,祈祷他们的加持,你在修行路上就有传承者支持。
谈到这个地方,我们不得不强调一个重点就是:修行这件事情,传承特别特别地重要!传承特别特别重要!
很多人对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信心,说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传承。大家听说过吧?专业修行的人基本上都会听说过这些说法。其实错矣!不是汉传佛教没有传承,是我们缺少了解和学习。
我们要承担这样一个使命和责任。佛法是由谁来传递啊?是一代一代的佛弟子传递的啊!尤其是出家人,我们大家穿这身衣,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弘扬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
本身我们是汉传的弟子,我们搭的是汉传的衣,如果我们对自己这样一个所生国土的这个法脉体系,你没有兴趣,你不了解,你没有信心,那多可惜呀,那多悲哀呀!
但是我们就通过净土这一门的深入,我们其实能够对整个汉传佛教生起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和要把它弘扬光大的这样一个使命。我在这里也是呼吁大家或者彼此共勉,这是我们这一代佛弟子的一个责任。
因为毕竟汉传佛教呈现着一个不太乐观的景象,就是比较衰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复杂。但有一点,我们对传承、经典的学习不够重视,不够重视!是不是?大家说是不是?你们都是各个道场都跑过,知道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现在在真正认认真真地非常强调传承、在认真学努力学的地方并不多呀!
所以我非常地感恩常住——感恩我们道场主,他有这样一个胸怀和远见,把这个道场建起来,清晰地标立我们道场的宗旨——“制教依南山,化教依净土”。其实也在展示着一个胸怀,就是我们道场的使命是把我们汉传佛教最宝贵的制化二教的内容,要尽我们的努力把它学下来,把它能学多深入学多深入,然后一直——而不是一次两次,要一直学下去。
这个是我们四众弟子要共同完成的。所以也特别随喜赞叹诸位菩萨,能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来学法,因为没有你们的参与,这法也没法讲,对不对?一个法会的开演它是众缘和合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要发心,都要有这样一个使命感,“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
因为净土这个教法这么地当机、这么地易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没人学它的经典,修法——各种说法充斥着世间,大家不知道都听谁的!这个说善人当机,那个说恶人当机,这个说要修入定了才能往生,那个说不用持戒、干啥随便干、最后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各种说法都有,是不是都有?
我们要把论是怎么讲的、经是怎么讲的,先要搞清楚。你先要有择法眼,要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谓的依法是什么呀?不是说某位大德说怎么样就能往生,就是怎么样能往生。你要看他有没有经典依据,如果他说的符合《往生论》,符合《无量寿经》,那我们就要去学他;如果他再大的大德,他讲的那个标准跟《往生论》是相悖的,你就要依法不依人。你要有这样的志气,有这样一个佛弟子基本的一个标准的守护,不要盲目崇拜,不要个人崇拜。
学佛是一个慎重、有理智的事情,是吧?学佛这件事情关系到我们的法身慧命。尤其是学净土这一法,关系到我们即生就要了生脱死啊!
我们无量劫的轮回,一直到今生还没有解决,但是我们今生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遇到了这么一个仗佛力可以即生了生死,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这么一个法门,如果你不认真,你还稀里糊涂的,你还去依人不依法,那你就真的可惜了呀!你对不起自己,不是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
我们既然已经得到了宝贵的人身,又闻到了宝贵的佛法,又闻到了这么殊胜的净土——一佛乘的教法、畅佛本怀的教法,那花点时间精力把它的经论学清楚,尤其是这一部论,因为它就是在总摄经义的啊!这是最值得你投入精力的事情了。
用力少而见效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净土法门的核心,同时也能够支持到汉传佛教的他宗他派,同时又能够续佛慧命、住持佛法。真的是这样,净土宗就是有这个作用。
这样一个无上大利,无上的摩尼宝,已经得到了,要珍惜啊!不要把它又丢到粪坑里去了或者换头牛。以无上摩尼宝贸一头牛,那就是小心小量,那就是非常地可惜,辜负了这一次得人身、闻佛法的机会。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感恩大家。我们一起作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