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浅说(八)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4月2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诸位莲友,大家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众)。
我们来继续学习《往生论》。我们还是一起恭敬地诵持偈颂,祈祷传承、祈祷世亲菩萨加持,大众共入弥陀愿海。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我们昨天已经正式进入到观察门,细致地一门一门地作观察。净土法门五念门这个传承,观察门占了很大比重的篇幅。
净土教法有不共于一切佛法的易行的缘起,这个易行的缘起是仰仗于弥陀的功德——弥陀所展现出来的依正二报殊胜功德,作为一切众生念佛所依止、依凭的缘起。这一点就展现出了净土法门易行的特质,而这个易行的特质带给众生的利益,与通途法门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祖师说的特别法门“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修行人犹如顺水扬帆。
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通途教法思维方式的认知框架,来认知往生、修行这个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听到的一些善知识的开示,其实很多不是站在净土法门本身这个传承来讲,这种讲法蛮普遍的。
我们今天上午讨论的时候就有菩萨问到这个问题,就是某位大德说念某一个心咒念到多少万遍就能往生。这些人,他们都是善知识,包括很多禅宗的祖师也来开示念佛,很多教下的善知识偶尔也讲一讲念佛、讲一讲往生……他们站的角度,其实很多时候站在他自己所依的那个宗义的角度,来开显如何念佛、什么是往生。
所以我们第一堂课就讲到了善导大d师立宗的价值。他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背景,就是很多教内的大德都站在自宗的立场上来讲往生、讲念佛,以至于大家把念佛法门的往生都修成了难行道的特点,大家普遍认为往生都很难。
善导大Da师注解《观经》,写了《观经四帖疏》,前面很大的篇幅就来评破当时一些站在他宗立场上对净土法门的一些诠释——很多时候那些善知识就说上品往生、中品往生都不是凡夫能做到的。
很多人读过《观经四帖疏》,里面说到的都是要么是登地菩萨、要么哪一个阶位的菩萨才能达到的标准,那善导大Da师说所有的这些品位都是凡夫得以往生。所以,他这样一个楷定古今的说法,的确是颠覆了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的往生是圣位、贤位、有很高功夫的人、伏住烦恼的人、证得圣果的一些人才能往生,颠覆了他们的认识。把净土法门仰仗佛愿、一切凡夫众生皆能顺佛愿力得以往生的这个大旗竖了起来,就是“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这个缘起把它标显清楚。
善导大Da师标显这个缘起,才能够让净土这个特别法门的特别之处有机会让大家知道。否则,如果净土法门一直是夹杂在通途教法当中来讲的话,净土法门本身的特点就永远凸显不出来,永远都是大家站在难行道的立场、站在自力的立场、站在“我积累到什么量,换取临终的正念现前,换取怎么样的一个发愿往生的资粮”……都是这种思维,通通都是这种思维。
这样一个思维并不是说好与不好,我们也并不能说那些善知识都错,其实这里面只是大家依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依自力修行的角度,一个是依佛力住持的角度,那修行的效果就会日劫相倍。
在现在这个时代,亦复如是。就是现在这个时代跟善导大师那个时代相比,亦复如是。净土教法长久以来都是被他宗他派的善知识所学习、实践的,但是他们的实践角度,是自己这一生全力以赴地实践他所行持的那个法门,把往生当成一个保底的方法。比方说修开悟,他也知道开悟不等于了生死,他也是“我实在今生了不了生死,我靠净土”——这方面呢,在活着的时候拼命地住持禅宗的门庭,引导大家去参,到最后自力要结束的时候,他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包括律宗的善知识、教下的善知识,他们其实都是在念佛,很多都是秘密地在念佛,但是他们所引导的那样一个方向,跟净土宗本身所建立的净土传承是有别的。这一点,大家要认识到。
为什么要突显这一点?因为这点如果不突显的话,普通的人,我们都不是那些开悟的善知识,都不是那些具量的教下的大德,有很高的证量,我们普通人如果靠自己的功夫来换取临终往生的资粮的话,大家都不安心,担心自己行不行啊、够不够啊、临终能不能保证正念现前啊。我们纷纷落到了这样一个思维框架当中,以至于修行了很久,我们这颗心安顿不下来,无法真正得到净土法门真实的大利,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犹如顺水扬帆、犹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特点、利益,“佛力住持、得不退转”的易行,易行道被淹没了,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所以我们学习《往生论》是它的有意义的。因为《往生论》这个净土根本所依止的传承经典,学的人不多,了解的人少,以至于我们脑子里没有净土这个法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修行方法,这种概念非常少、非常模糊。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通途的东西,听到的都是教你如何站在自己功夫的立场上去修,而没有站在随顺佛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的这个角度来入佛功德。入、出二种功德,这种说法大家听过吗?很少听啊。
净土这个法门,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古人的时候因为社会环境也好,人的根性也好,通途教法仍然有机会,修行的那个大环境——师资相摄也在、人的根性也强。不像现在手机这么普遍,你的心能那么专注地一心不乱吗?古人可以做到,我们今人做不到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如果仍然还是拾人牙慧,还是说那些我们做不到的东西——全天下人都在喊“一心不乱”,但是有几个人做到了呢?谁做到了?我们一方面拼命又做不到,一方面又高举这些圣人能达到的、特殊人能达到的、有一定禅定功夫能达到的、有宿世积累很深善根的人能达到的,但它不是三根普被,不是利顿全收,不是净土法门弥陀的本怀。
弥陀的本怀没有要求我们这样才能往生、那样才能往生,弥陀的本怀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用他的成佛来扫除众生往生的障碍,是“愿生即生”,重点是在于“愿”这个地方的修持。这些都要通过对法门传承的梳理,建立清晰的认知,建立这个不动摇的正知见——这个法门本身的正知见。那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安心,就算是你没有条件出家,你可以实践教法,不动摇本位,但是又能此生了生死、得佛力住持的这样一个无上大利,同时又能回报社会、支持世间。这就是入功德和出功德。
所以五念门对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的时候都重要。如果离开了这个法脉传承,净土一定会走到通途。如果离开了净土本身这个法脉传承,修行的理念、框架一定会走到通途上去。不是说通途不好,其实法法皆好,但是应机为妙啊!
我们既然学净土,就要把净土搞清楚,净土法门的依止传承是什么,我们要去实践清晰。这是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所以大家要认知到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有多么地大。否则,法不应机,用力多而见效甚微;法如果应机的话,如果相应的话,这个易行就不是口头上的了,是真的——它无上大利,经典里所赞叹的这么多的功德大利,我们都能去用生命实践它。
现在佛法呈现一个衰微的现象,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大家觉得佛法讲得理太深了、讲得太好了,但是我们实践者有多少人体会到了?就觉得实践太难了,所以人们纷纷地去学那些相似的东西。人们想得到利益,但是佛法难学、高深。大家都向往开悟,但是开悟到底是啥?谁开悟了?有几个明眼人开悟,能引导你开悟?我们慢慢地就越学越会失去信心,因为这么殊胜的利益得不到,那怎么办?
所以佛法修行这件事情一定要得到真实的受益。像《往生论》里讲到的,“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都不是空话,是深切地可以去实践、体验到的东西。我们一旦在法上受益了,信仰才会不动摇;如果不受益,你怎么可能守护佛法的信仰呢?慢慢就动摇了。所以,这很重要。通过学习五念门,我们要把净土法门中混杂在不同通途理念下的知见能梳理清楚,这样才能得利益。
我们昨天学到了“庄严量功德”,今天学“庄严性功德成就”。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句叫庄严性功德成就。佛何故起此庄严呢?佛看到了三界火宅的因是爱欲,是欲界,攀缘禅定,所以就有了色界、无色界。这些三界之因都是有漏的,皆是杂染的,皆是邪道,所以佛起正道——这个正,无上菩提为正道。三界当中,虽然也有善趣,也有世间的善法,但相对于无上菩提的觉悟之道仍然属于邪道。唯有顺应我们的觉性、法性,才称为真正的正道。
所以阿弥陀佛建立了这样一个法门——极乐世界,他从因地思维的时候就是顺性思维的。顺性,我们这几天一直在强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性德——这个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这里面说“庄严性功德成就”,指的是庄严我们自性功德相应的正道,它的因就是大慈悲。
法界不离一心,一心具足万法。万法都在因果之中,也就是我们的心念所依对称了不同的道、不同的因果,展现了不同的界。这样一个佛教的宇宙观、因果观,佛弟子要有最基本的认知。一切法不离因果。在三界之中,我们所运用的发心、作为都非顺性,都是违性,所以不是正道;乃至于修人天的因果,相对于顺性的解脱、无上菩提,都不是正道。唯有彻底顺性的发心,才称为正道。
阿弥陀佛因地证得了无生法忍,也就是彻底地明心见性,依性德的回归而任运地发起了顺性的四十八大愿。这个顺性的四十八大愿,才建立了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因果,就是“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妙因,是他发起了四十八大愿;不可思议的妙果,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圆满的佛果、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这个因果是真实的,是彻底顺应了法性的,所以是大慈悲。这个大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所亲证的彻底顺性而展现的平等慈悲。
凡夫众生的慈悲不叫大慈悲,是有条件的。有生缘慈、法缘慈(注:蕅益大Da师《灵峰宗论》讲“慈之名一,义有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也。”),唯有佛是无缘大慈大悲。所谓的生缘,就是看到众生在现缘当中对称的这样一个因缘生起了慈悲——众生在受苦、在造业,你不忍,生起了慈悲心。
佛这个无缘大慈是彻底平等的大慈悲,他对一切众生没有拣择好坏、凡圣,平等对一切的这样一个大愿的回施,发起了无上的了义的四十八大愿,念念都为众生、愿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这是他的成佛正因。
极乐世界建立的庄严相所对称的因,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因是出世之善,世间的善无法相比的,是“出世之善”。
在善法当中,有“出世善”、有“世间善”,或者说“有漏善”和“无漏善”。有漏的善,就是众生世界里的,我们很好乐的做好人、学弟子规,或者佛门里面讲到的行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这些,包括意业上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都属于世间善。包括修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四禅八定,也是世间善,它对称的就是色界、无色界的果报,那个果报都是很妙的。到无色界、非想非想处天,人的寿命八万大劫,在很微细的禅定当中去受用快乐,但是他不出轮回、不能解脱,因为它是世间的善。
出世的善,我们要去学习,要去实践,要去认知了解。它是顺性所建立的一种实践法门,所以它一定是大慈悲。净土是大慈悲所展现出来的万德洪名,这个是它的正因,因为它是平等的,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或者说在佛眼中看到的一切众生本性都是佛。它是在这样一个出世的正见、实相功德的确认下展现的慈悲,就是一切众生都是佛,都具有佛性。这个正见在世间人的因果当中是没有的。
世间,你去做一个世间的善人……你看,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我们中国本土,也有很多圣者,像孔子、诸子百家,有很多的学说、很多善法的引导,唯独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样一个见地,没有这样一个彻底平等地认知生命本性一如的、内心具备如来藏的究竟的见地,“一切法缘生缘灭,了不可得”,没有这个见地。所以你再怎么去行,再怎么去做,你的德行再高,也不得究竟解脱。他是世间的圣者,他不能是佛。
所以佛法不共于世间的善法。佛法跟我们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很多人认为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孔子讲的东西跟佛讲的都是一样的。这些说法是没有建立“三皈依”,是没有认知到这样一个究竟了义见地的珍贵,出世的善跟世间的善分不开,没有这个智慧的抉择。没有这个智慧的抉择,你行的不是出世善法,你的知见还是凡夫的知见,是有漏的善心。
佛法能够成佛,能够得以了脱生死,它的因果是不共于世间的。佛也说了一些人天善法,也说了一些不了义的法,但是那是佛的方便引导。佛真正想讲的、畅佛本怀的、真正想要说的,是把最究竟的实相、真相——“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令一切众生回归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生命的究竟回归上来,这是佛出世之本怀。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作为一个佛弟子,一定要有佛法的正见,一定是“我们是真正的佛弟子”,而不是说把佛法降格到世间法上,变成了世俗的、世俗化了的佛教。那样我们仍然在修的是世间善法,仍然不出轮回呀。
所以要知道,我们守护佛法、传承佛法,不能只讲方便,不讲究竟。如果一味地迎合世俗,一味地只讲方便,一味只讲人天法,虽然你的信徒很多,大家觉得这个简单,这个贴近于我们的人性,但是佛法就越来越没有味道了。就是纯粹的牛乳被掺了太多太多的水,最后没有牛奶的味道,只是水的味道。那众生解脱就无望了,他没有希望啊。
众生在轮回当中,善法其实并不缺。因为轮回当中,三善道肯定是有人行持的,不可能只有三恶道,六道轮回嘛,有行善的就一定有行恶的,有行恶的颠倒过来就是善。这些,没人教你也会做,当然了,有人教你会做得更好。
但是佛法、佛陀圆满的教导,没人教,你自己是不可能找到出世之因的。佛法的传承都是仰赖于佛佛相传、师师相授,从来就不是你自己发明一个东西。净土也是,它是佛佛相传、师师相授,传到至今,它是无上解脱的法。在末法时期,真正讲无上解脱法的声音太微弱了!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我们凡夫心喜欢听的世俗的东西。
弥陀的本怀,他是大慈悲,“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两句把净土真正的正因、佛道的正因讲清楚了。不能把佛法卖人情。佛道的正因,就是出世的善根、平等的大慈悲,这是成就佛道的因。
我们如果想要学佛,真正地要学佛,不是学相似的佛法、世间善法的话,你就要听闻真正的佛法,去思维它、实践它。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要围绕着这样的缘起,去串习,去听闻,去熟悉它,去实践它,去亲切它。
有的人说这太难了,做不到啊,我还是觉得做人天简单。那我们就只能选择继续轮回,你只是今生跟佛法结个缘,佛无量劫也仍然等待你。佛都来这个世间八千返了,他还会再来的。我们这样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所以我还是呼吁,在这样一个法弱的时代,大家还是对纯粹的佛法的传承,无论是哪一个法门都很珍贵,我们汉传的“八宗”皆为大乘。之所以能够立宗,就是这个宗的修行路径是完整的,它指向的结果是清晰的,导向的是解脱、大乘的解脱,堪称“立宗”。
我们在这个时代,净土这一宗的特点,没有门槛,几乎是很低很低的,只要你愿意往生、愿意去实践。五念门其实并不难,所以这是一个极为殊胜而易行、应机又广的一个法门。大家在因上要看清楚。
庄严性功德成就,讲的就是极乐世界的正因,是“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是“出世”这样一个无漏的善所展现出的佛的因果。它是以佛果作为修行的缘起,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法门是以佛果作为九界众生仰凭、仰靠的缘起,一个下手的自始至终不能离的主线。所以它是念佛法门,不是念你声闻的业、菩萨的业、人天业的法门,是念佛的法门,随顺佛力而实践的法门。这个,大家要知道。
下面,“庄严形相功德成就”。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样一个庄严叫形相功德。极乐世界以光明为体相,极乐世界这个光明是性德本具的光明,呈现在依正庄严上。这样一个形相,光明遍满极乐世界。不像我们众生业力所感的世界,它有黑暗、有不光明的时候,我们都要仰仗太阳、日光灯、电力,到晚上还要仰靠月光,这些光不是性德所展现出来的圆满的光明,所以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来个沙尘暴,就把天空给遮了,就不是晴空万里的那样一个光了;有时候停电了,就漆黑一片。极乐世界展现的形相,没有实在的昼夜交替,都是光明遍满的。因为它的因超越了无明黑暗遮蔽,遮蔽自性这个因破除了。阿弥陀佛心地的净光明圆满地展露无余,它折射在依报环境上,就是依报环境是光明遍满的,没有昼夜之分。
我们不要用我们世界的见闻觉受去推想,觉得一直这么光照着会舒服吗?是不是刺眼呢?想睡觉的时候还光照,能睡着吗?我们这么想,都是用我们世界的见闻觉知来揣测圣境,其实不是我们想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受用过性德展露出来之后的那样一个生命的圆满觉受是什么,所以这些已经达到那个境界的善知识,像诸佛、菩萨们就能够用语言文字来传递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语言陀罗尼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读佛的经典,佛就是用我们众生世界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我们众生世界之外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事情是极为不可思议的。
因为在我们众生世界的现量当中是没有的。比方海里的鱼,在它的现量当中,是不知道人类所感受到的风和日丽、微风徐徐是什么感受,它从来没有微风这个事儿,它从来没有过这种经验、经历。但是它没有过的。不等于这个不存在,它的境界里没有不等于说真的没有。同样道理,我们的境界里是没有过性德圆满所彰显出来之后是什么样一个受用。但是佛有无尽的慈悲、智慧、方便,他就入到我们的境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化身于我们娑婆世界,给我们传递生命圆满之后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我们能对这样的事情生起信心,生起愿往生,其实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真的是善根成熟。
以前有一个故事,一些人都生活在一个山洞里,很深的一个山洞里,从古到今、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很深邃的山洞里,从来就没有出去过,大家都觉得可能世界就是这样。突然一个很特别的因缘,其中有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跑出去了,才看到原来,哦,还有这样的世界,原来我们可以走出来,不是说我们人只能那样活着。他还是有悲心的,觉得应该回去告诉那些父老乡亲,外面的世界这么广阔。结果他又回到那个山洞里,去跟他们描述他所经历的、看到的,就觉得:我们要出去,这里不是真正的世界,世界很广阔。结果,人们都认为这个人疯了,他在说胡话、天方夜谭,最后把他杀了。这是个故事,但是它描述的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就是人的那种固执己见,只知道我能看见的、能听到的、能感受到的。
极乐世界从现量上来说,不是九界众生的现量,所以祖师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它是佛境界所现,佛功德所现。“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庄严形相功德,这种形相是我们肉眼没法见的,唯有心地回归——念佛、顺佛愿力,开启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我们才能与它相应,它是无限的。我们现量的肉眼所见,见闻觉知所感受的都是有限,有对待,都是有量的。
极乐世界,前面说的那个量功德——是无量的。同样它的光明遍满,这个光明也不是我们世间的日月光明能比的。但没办法,我们在这个世间只知道日月的光,所以天亲菩萨就勉强比喻“如镜日月轮”,只是勉强比喻,这是善巧方便。无边的清净光明无不充塞,极乐世界是这样的。
从因上来观,我们凡夫活在二元心智当中,活在有对待的思维方式里,我们举心动念都是二元对立,举心动念就是在“能”、“所”中。我们这样一个狭隘的心投射出了一个狭隘的境,就是我们的境界是局限的。但佛法告诉我们,我们心可以超越二元,心可以从对待的回到无对待的、广大的、究竟的层面上来。
这个自心本来清净的、本来具足的,就我们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突破了二元的局限、突破了二元的分别,回到它本质无别、本质没有分别、本质是超越二元的这样一个无限的心性的回归上来,这是从因上说的。你有如是因,所感召的境一定是无量的。这是从理上来辨析,我们从理上来说,佛法是超越二元的。
所以净土的这个见地跟了义的禅宗的见地,在这个点上是一致的。很多人好乐禅宗,其实他就是好乐禅宗的见地。禅宗见地的确很究竟,它是如来藏的这样一个究竟的见地。在这个究竟的见地的高度上,净土法门也是这样的。
净土是顺性建立的,顺这样一个不二的如实相、实相功德,建立了这样一个从相上来下手的法门。禅宗是从体上下手,从不二的心体上契入。
门槛就不一样。一个门槛极高,禅宗叫“无门观”,二元心想进入不二的心智是没有门的,就叫“无门观”。“壁立万仞”你能撞进去,那你狂心顿歇那一刻,心体现前了,你就契入了,它是从这个体上去入的。净土是从“体”所展现出来的“清净不二”的心体所展现出来的大用上下手的,它是一个大用的法门,从“用”上去随顺,从“用”上去契入,但是它的见地同样是不二的。
所以净土,方便是它的特点,“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一个易行道。这个易行道、这个大方便,我们下手不能偏,这个缘起不能偏。你不从这儿下手,你从别的地方,就没有入净土之门。
所以五念门这个“门”,它是入净土之门,都要从佛功德所展现出来的“方便”上——名号功德、果地功德、二十九种功德,让你的身口意三业去随顺,来入这样一个实相功德。这是净土法门的下手处。
所以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把这个点立得稳,才叫专修净土,才叫“专复专”。这个点一旦丢掉了,你就变成了真正的杂修,你就瞬间回到其他的法门上去了,回到自力上去了。那你与净土的往生之因、成佛之因,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所以祖师大德讲净土法门,关键之关键就是专复专。
专修专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修不至心者,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无三。你不在这块儿专复专,在佛功德这个地方专复专,在佛愿这个地方专复专,那你就今天修修这、明天修修那,学的一大堆大杂烩,你于往生就很难有保证。所以生死大事、法身慧命,这个地方要负责任,要对自己负责任。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图那些漂亮的、好看的、高尚的,结果下不了手,不相应。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下面说“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这一句是说极乐世界具备种种的珍宝的妙性功德,具足无量的妙庄严,这叫“庄严种种事”。我们要多去读《无量寿经》,因为这个偈颂是总持经义的,如果《无量寿经》不读,“种种事”到底是啥,多去读《无量寿经》就知道了。里面讲的宫殿、楼阁……这些都是以无量的杂宝、妙宝、金银、琉璃、砗渠、赤珠、玛瑙庄严而成。七宝池,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玛瑙池者,底水精沙;水精池者,底玛瑙沙……七宝不断地转换、不断地转换,形成了这“种种事”,“备诸珍宝性”。宝树也是,黄金为茎,白银为实,琉璃为花,砗渠为叶,玛瑙为果……七宝不断地转化,形成了这个……一会儿又变,不断地切换。我们去读佛经,其实很美的。
如果你对净土的理路认知清楚了,再来读净土经典,你会觉得很美、很享受,生命“大美如斯”啊,就是性德无尽的美好所展现出来的真实的生命状态——大美如斯,赞叹生命可以如此的庄严。
我们明了自心是不容易的,但佛展现了种种的妙相功德,无非让你认知生命的本来可以如此庄严。你读经,不要觉得是读心外的东西,就是在读你自己的心,读你自己的性,读你璀璨如佛一样的这颗心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圆满的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家本国”。你在这里生起欢喜、确认,你就已经一念回归了。你这样读经就会很亲切,读净土经典就会很亲切,你与佛会很亲切。念佛人,我们跟佛是亲切的,因为我们真的是回家了,不再流浪在生死当中了,回到我们阔别己久的家乡。可以说无量劫的流浪,无量劫在生死当中,不知道性德本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湛寂常然啊!“妙湛总持不动尊”,它具足无量的妙宝,所以叫作“备诸珍宝性”。
心地功德法财,就是佛法要给予我们的。佛法就像宝山一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法财。像《阿弥陀经》里面描述的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都是在表法,对应着七菩提分、八圣道,所以它就展现出七宝池、八功德水,其实都是表法,就是我们心地——这样一个具足佛性的心有无量的功德法财。
这些法我们不熟悉了,我们在因缘上、在事相上不去修持它,从因果上来说,就是法隐没了,而呈现出来的都是烦恼,呈现出来的都是轮回,是苦难。如果我们回到这样一个频道上,开发我们的心地法财,它展现出来的是性德的庄严,是八圣道、三十七道品,是无量的法的妙乐。
它对称的依报环境,七宝池、八功德水种种的宝性,宫殿、楼阁都是晶莹剔透,无量的钻石、黄金。其实它不是我们世间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只能用这些东西来比拟。它的金子不是坚硬的,是柔软的;那个玛瑙也好、砗磲也好,晶莹剔透,而且是无限的面相,能够在每一个宝珠、宝石能够呈现出、折射出十方众生,你可以观察到十方众生的种种境界。这都是经典里描述的,“于宝树中自然得见他方世界”。你想观察你过去生的父母流转到了哪一道,你从那些宝树、宝石当中就能透视到。你自心本有的这些功能——这些无碍的功能、无碍的遍知力,都会展现出来,而且它是心与境完全交融在一块,心境不二的。
所以内心的无量妙宝被开发出来了,那呈现的依报就是这些经典里描述的“备诸珍宝性”,完全是宝性功德展现出来的一个清净的世界。这叫作“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真是无上甚深微妙啊!语言太贫乏了,用人类的语言来说这样一个佛的境界,只能勉强说。但是我们还不得不说,所以说佛法就是这么妙。用我们世间的语言,它是以此为方便,来导引你回归到远离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真实功德上来,就是实相功德,就是佛境界,就是你生命本有的样子。
佛不忍众生在业力的世界里,受用业力所显现的宫殿都是土石、建房子多么辛苦……备受辛苦。你看,以前秦始皇建长城,就让老百姓拉大石头,在地球上建了一个在月球上能肉眼可见的,完全用人力建出来的这么一个长城,太辛苦太辛苦了!众生一旦陷到业力里是很无奈的。你在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只能受,果报现前了只能受那个果报,是很无奈的。比方动物,一旦托生到牛、马……一生就是出力气,就是驮很重的东西,走啊,走啊,走啊……没完没了。一旦我们局限在了业力的世界里的时候,苦报一旦现前的时候,生命真的是很无奈、很无奈,你只有去受、无尽地去受。所以你不回归性德本具的话,业力的流转就是无穷相,就是没完没了。你在受苦的时候,又在造因,又在积累恶因,所以因果循环就是六道。
在这个六道苦海当中,佛出世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如此地庄严,生命可以如此地广大无边,可以没有众苦、但受诸乐,你内心具足无量的功德法财。只是我们忘了而已,我们迷失了而已,但是它没有丢掉、没有失去。虽然说我们不认识它了、不认识这个心了,我们认贼为子,在这个幻相的世界里当真了,但是我们与佛无别的这颗心、我们生命的真相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从来没有失去过。
那你要回来,你要归投于此,这就是“皈依”,从此以后我们返迷而归悟,不再顺着轮回的因果去驱动我们的生命了。我们要顺着觉悟的、顺性的、佛所引导的回归的路,来运用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朝着这个方向去作为、去实践,这才是有意义的,这才是真正生命应该做的事情。你的身、口、意三业不再被恶业驱使,不再被习惯推动,而是回归我们本性具足的这样一个缘起,去实践它,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随顺这样一个缘起,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无论你在打坐也好,你是在行住坐卧,不离于道。
行住坐卧不离于道,运水搬柴无非是道。要不离这样一个缘起,这就是修行,这叫顺性起修。净土就要顺这个性、这个性德。
如何去与性契入?就是佛的大愿,是最方便的地方,方便中第一方便。不然,让一个凡夫顺性,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让一个凡夫回到不二的心智上,什么样的根性能契入?所以难行道就是难。净土呢,阿弥陀佛大愿是顺性的,他建立的这个依正庄严相是顺性的,你去随顺它就可以了。二十九种庄严都是顺性展现,用你的心顺着这个缘起去观察,就是顺性实践,就是顺性得入。
所以“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你要常常去思维。在你思维它的时候,你就在随顺;在你忆念它的时候,你就在随顺;在你口业赞叹的时候,你就在随顺。那你就会越来越相应,越来越亲切,越来越在这里不动摇,心不动啊,安心!
安心这个缘起就建立了,这个法门,你就知道怎么样实践净土教法。
今天的这几个偈颂都是顺性而展现的极乐世界的妙相功德:“庄严形相功德”、“庄严种种事功德”、“庄严性功德”。这些偈颂大家要常常串习。
发心一旦清晰了,修学佛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是非要怎么样、造作一个什么样,不是说非要逼自己怎么样。它是一件顺应你本心的愿望而做的事情。
佛法是一个减法,减轻我们的压力,以至于没有任何压力;减轻我们的束缚,以至于没有束缚。这是佛法的实践。因为回到本心,你丝毫不压抑自己的心,顺性地去实践的这样一个心,是没有任何苦的,是没有任何束缚的,没有任何压迫的。它就是不断来消融你由于无始劫来违逆心性、违逆我们的心而造作种种业带来的种种创伤。它会不断地疗愈你,不断地抚慰你,不断地抚平你内心的这些业的创伤。 所以净土是安乐行,净土是一个安乐道。
这个安乐道,就是从此以后你顺应自己的心性,以意乐作为学法的动力,那对修行这件事情会颠覆你的三观。因为在业力世界里,我们建立的三观都是辛苦的、造作的,设定目标,追逐目标,实现理想,都是这些东西。要求自己多少的规划,要拼命、要打拼、要竞争……通通都是这些,通通都是这些思维,但这些思维是违性的。而实践佛法,是让你从业力的习惯当中解脱出来,解开这些束缚,回到生命彻底的自由、彻底的庄严,可以仰俯无愧地去面对人生,真正活得有尊严,这是佛法。
所以念佛人行走于世间,他是光明坦荡的,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不需要压抑自己,也不需要去委屈别人。我们就是如实地、真诚地守护这颗心——赤子之心,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说的就是我们心地的本然,无量光无量寿。
大家对这样一个法则的实践,通过学习,要把方向认知清晰,那下手就很简单;方向搞不清楚,下手就觉得很难。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