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17

【见此事时.即自念言.此等境相摇动不安者.由我贪心动念.致使净境动灭。即自安心正念】

这个念呢,不起不著的系心一处,说来容易。像我们现在一般五停心这个善巧都没有,很难很难契入这种善巧,五停心没有,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去,你坐在这个地方,不昏沉就掉举,不掉举就……总是很难安静下来,很难真正的清清亮亮的、了无所得的、光光明明的安住一处。

【还从本起。动相即除.静心还现】

说这个观的过程,我们要注意,我们真正要观了必须得依从这个因缘。

【既知此过.更不得起增上贪心也】

追求好的境界,反而什么样的境界都丢失了。

【已下诸观.邪正得失.一同此也】

在这个地方总说一次,一般的晃动都是生染著心了,或者是增上染著心,增上染著心就是希望有更好的妙境。

【观日见日.心境相应.名为正观。观日不见日.乃见余杂境等.心境不相应.故名邪也】

这个地方会出现这样的因缘,一般的用七天,保证都能出境界。有的人用疲劳方法,有的人用精神具足的方法观,疲劳的方法观也是很快,精神具足的方法也是很快。疲劳的方法就是把后天的意识彻底给脱落,过去人行般舟三昧,就是实施的这种意识脱落。要是真正运用这种方法,般舟三昧是最容易得到稀有的这种境相功夫,他在行的过程中就会得到这种所谓的不出不入的自在。

当然我们这里面有哪位菩萨真正能发心行般舟,我们放光寺的常住可以发发心护持护持。以前我碰见好多小伙子发心行,我说得有人护持你。护持真是难,一念你要招呼不住,人都会疯掉,会出大事,因为见到境相什么的,那太多了,是无穷无边的幻化相。但是人走到极处的时候往往把念佛的这个概念都丢了,疲惫的时候他都不念佛了,你打着他念佛,“念佛啊”,念不来了,念不来了。所以护持的人最累了,护持行者的人是最累最累的,过去说行道容易护法难,心境不相应故名为邪。要真是我们有因缘了,盖个般舟堂,那真得智慧,这一类的事情,所以要有大威德善巧。

我们都知道慈云忏主,他就是个大彻大悟的人,西方教化主,大丛林的方丈,那禅定功夫好得很,谁到厨房里去偷吃点东西,他在禅观中都可以看到,那首座和尚悲悯大家,给大家想搞点什么小手脚,他都知道,就是禅定功夫好。他对他弟弟,感觉到看不起他,出家白出家,经常就赌一口气,“我就非得干个样不可”。就去行般舟,真行了九十天,行了以后他就想去叫他哥哥给他印许印许,他没有来,动那个心念。那方丈和尚在丈室里,“哎呀,这谁带个华盖要来,这还了得?”就赶紧打板、撞钟、击鼓,大家暂聚,迎接贤圣,有贤圣僧要到我们寺院里,衣钵侍者就托着香盘就去,好像哪个圣僧要来了。一看他弟弟甩手相,一直在甩手的时候,一看他弟弟这个光相,当下就赞叹。

所以过去人重法不重人,你真正行九十天般舟三昧,心里真清净的情况下,那真了不起,你马上真就变,那真是超常的。像我们现在行般舟,近代也有,我听他们前一段说,有几个出家师父在福建那一带行,真希望出这样的人才,给大家带来善巧。

【斯乃娑婆之暗宅.触事无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辉.寄想远标于极乐】

远标一个相,就是从我们心地来说,太阳落下来的时候,那强大的一种光明的吸引力,人心里静下来的时候,地球的运转,日月的运转,我们都会感觉这种力量。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日观竟】

要是大家真正想观,日观必须得入。日观这个地方走不进去,下面可能就……

水想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水比较好观一些。过去人观的地方有水的因缘,要是在小岛上、比较高的湖上或者海上,观水好。当时到普陀山住的时候,我真想住一段,那真是好,那地方真是琉璃世界,整个是大海,珞珈山,太阳落下去,那水托着就是琉璃,作观真是好。你要是没有个好的对象,自己想象就费力了,所以先观后想,想了再观,不断的交织在一起来引发。

〖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逐渐把我们引向到我们思惟中意识中没有的东西,先从水、日引导到这个地方,所以先用三假观,再让我们契入真观。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我在天津见一个居士给我这么说过,他以前就是作这个观,念佛作观,的确看到任何地下都是琉璃,有一米那么厚都是琉璃色,所以心也欢喜,就给大伙说。这说了以后,家里老伴腿被摔断,别人在门前喝酒把他家的玻璃给砸了,惹很多很多的麻烦。为什么不能说呢?到《善导大师全集》后面会说到。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

这观想可能就没有前面的东西很难想象了,因为有前面这种假观的清净缘起,后面再来随着这语言,要不然我们现在真是只能读文字。

〖擎琉璃地〗

一般的看过唐卡的,比较多一些,就是一个大莲华那个样子。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

那你要是像我们现在用想象,肯定是很累,你要是真正的说这个观想成就了,这不是事情,那时候的语言就直接生效了。真正修过观的人可以随文入观,别人一说就进入那个境界了。所以修观对我们还是特别地重要,要是真正的一个出家人,不修修观也真挺可惜。

真正的以弥陀的教化安心了,不妨来观一观也挺好。那要不是专业的人才,不是专门搞这个,一切杂缘都得舍弃,所以福慧就得具足,你得有这样的福报啊!过去真是具这样福报的人太少了。我们知道龟峰山那个龟峰禅师,华严宗的第五祖宗密大师,我们去他那个洞,他在那个洞里住了八年,洞都烧了他都不下去,就是你怎么折腾他就不下去,他就不出这个洞,干什么呢?他也是观想成就,他念佛观想,观想成就以后有大利。

像我们一般的这种说教,这个利有极大的限度,就是我们说的是别人家的东西,可以传递别人家的东西。那你自己的呢,就是别人说“你不要说,你自己的修证拿出来就得”,这可就为难了你了。那你说我只讲阿弥陀佛我不管自己,不管自己的丑陋,也不管自己的下劣,只是把弥陀这种……那你是个了不起的人,其实这样的人是最难做,就是舍弃自我的人,彻底舍弃自我的人是最难做的。所以这个观还是给我们一个如幻三昧落脚的地方,给我们一个自授受的善巧,这个地方是不可染的一个受用处。那当然你要是真正做一个出家人,为了护持圣教的住世,的确……

我们要真正做过了,再来让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真正有些体会,在这个地方我感触也是很深的。因为一年一年的走动,以前的确还是有一点好心境吧,慢慢在外面走的也多了,真的有倾家荡产的那个味道,以前你一说大家就信服,现在你说大家考虑考虑呢,你说的还是一个东西,“我得考虑考虑”,那不是不相信,以前是信服的,那种力量就信服的。因为啥?他走到这个地方他心就亲和,清凉,喜悦,你一讲他就能感觉到是这么个样子。你那个卖劲卖完了呢,自己的业障犯起来的时候,别人呢“你看浅薄一些”,甚至有的比这个还那个的。过去我们到一些地方,大家都这么个感觉,来了,一肚子问题,一大帮子人来了,都是一肚子问题,来了,五分钟一坐没话了,那大家说话实在是找不到问题,不是不想提,怎么都找不到问题了。那我说大家就测问题,包罗问题,激发个问题,那激也激不来,真没啥可讲的。慢慢地说,三五个人可以了,再慢慢一两个人可以了,现在看来一两个人也不行了。这个地方跟自己的确可能有直接的关系。

那一年在放光寺,我们初来的时候,那心就是个静,那就是不会起啥,因为几个月把你心给放那个地方。但的确是有很多的杂缘要舍弃的,你心里一定要把它舍掉。那时我发的愿可恶了,我说生死都不问了,包括放光寺的出家人,不要说是这个世间的人,就是放光寺的出家人我都不愿问,就是要舍弃一切杂缘,从心里彻底抹除掉,真恶。真有的时候也是痛苦,你说牵上一个缘,你就不能安稳下来,他的业障跟你这个因缘都会泛衍出来。彻底斩断杂缘,此一生没有问题,那时候就是一天念二十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念诵,念得哭鼻子,跪那累得,我给他们说过,就是真跪那哭,我说“他们都睡觉,我在干啥?他们一天在那睡觉,我在这念啥?”释迦佛的像“啪”收起来了,不干了,我后悔,你念一天又一天你干啥呢?不干了,心里后悔。后来还是得干,因为你没事干嘛还得干。有时实在是烦恼大了,佛菩萨就会给你现现瑞相,现个身相,有时烦恼了也就发脾气,好好好,这个瑞相那个瑞相,我一点瑞相都没有见;或者晚上来给你安慰,不要退心,就这么个意思。人真还是有意思,但是说实话,要断外缘的时候很苦的。这个地方就是提示提示,希望大家有个概念。

〖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过去像琉璃帝网珠,一个珠一个珠放大光明,每一个珠子像千百亿个太阳的光明是一样的,相映相彻,我们没法去想象。像修过六明法的人特别容易得见这种影像,以前有个昆明的居士,因为他有个特别因缘,他修六明法,他第二步加行也在做,一般人的思想都能见,就比较方便一些。要是我们真正的想在这行法,也可以通过宝瓶气,特别快,但太苦了,那就是苦得很,必须得六时,必须,没有第二个理由,你不六时修法,你就不能启用起来,或者把你烧废掉,难度比较大一些。像我们现在人这种放逸,看到念佛这一会想睡会觉,那根本行不出来。那真得像鸡抱卵一样,唯恐它凉掉,凉掉它会死掉。这个六时修法,意识不敢间断,苦,比较苦。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

这只能随文入观了。

〖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第二观就有声音了,因为这个光相一出,这种光相宝流相一出,决定会出美妙音声,这个音声绝非世间音响,就是说法音声,过去说梵音微妙,我们是没法想的。因为以前作的时候有些真是没法描述,我听他们说境界,我常常是目瞪口呆,因为我见一点相似的境界,感觉到没法用言语表述出来,没法表述,因为这个世间的东西特别地苍白,不好表述,都很勉强。就像说这个七宝塔,这个宝塔庄严,真是很难用这个世间的话说,你没那个概念,你找不来那种比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个地方必须得自己亲自去体察,这不像弥陀以心智启发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觉受上的东西启发我们,那你就必须得去对自己的行为作认真的审视。

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能下去结伙也好,结伴也好,晚上不休息,调一调。这个月进入五月份了,五月份是修观最好的时间,也是最稳定的时间,特别容易得定功。这个地方就是其他大善知识,有甚深禅定神通功夫的大善知识,就在寻找这种根苗,看看谁够有缘,他们不是白活人的来寻求,那么你要在这个地方付出的情况下,他一看他就加持你,他就给你攀个缘。你要是有上师,你宿世因缘通达,那你当然能得见;要不知道呢,你祈请也可以,但是你要真正的付出代价了,真正的勤行者,能如法的勤行者,很快这些善知识都找来了,他用神通力、通力加持你,真是这样的,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大家要相信这,很快就会得一个不可思议的加持,尤其在这个地方,的确要付出。

你要说我天天腿伸着我想睡大觉,你说我想得禅定相,你得睡定吧!实际也可以定也可以得光明相,但是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你要费很大的心,的确费心,我有这感觉。撂在里面的时候,我又骂又打的就是急得要命,有些不好招呼,人一多思想就杂,放逸的人也多,真是到后面,你那个板子惹了我再说,你板子一抬人就睡不着了,“你咋的我呢?你最好把我撵了才好,我还不想念呢”,那是最糟糕的了。

所以现在修法呢,大家向往修法,真正修进去的时候真受不了。我走了多少出家人的场合也好,在家的居士,他鼓动,北京一伙居士,“我们要打七”。我说“我鼓励,我随喜,但我不参加”,因为啥?我护不了。折腾一宿才八个小时,第二天再不当着人说这个话了。他原来怎么说的呢,“听你们打一百天七,我们要好好的干他几个月”,这一修才八个小时过来,再也不提这个事了,说以后怎么怎么打七再也不提了。听的时候要跟着去,拱进去了,心就激动,包括这个七都是这样,大家说的时候慷慨激昂的,举手表决的,签字的时候都是那样,但真正执行的时候,那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哪!所以说我们每个人修法,对自己择法一定要有个认真的择取,要不然浪费自己的生命。

所以现在人劝化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为什么呢?就怕你半途而废啊!无著菩萨那个洞我们去了,二十三年修禅定 ,逃跑了多少次,他不是不逃跑,你不要说他一直坐那就得禅定了,没有那样的大善知识,菩萨也不行,他到了业缘他也受不了,三天跑出来一回,四天跑出来一回,一直跑啊。我以前也认为人肯定是搁在关房里面肯定是了不起,我就搞那几天我知道那真难受,那我这不说跑了吧,有时候烦了吧,把佛像给收起来,就不干了,收佛像干啥?就是发脾气,“去去去,不要给我啰唆了”,就这个话,没有人嘛对不对?实际人真的无始以来的业习重得很,发心容易行持难,一步一步走下来。所以观想呢,真正要发心观,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与精力,要舍弃自己的杂缘。

现在我们为什么这个修观不成就,就是杂缘大。去年有个善知识专门从一个山上下来跟我说,“我想你来帮我”,“好,我帮你”,“我在雪山上有茅蓬,4500公尺,好得很,你这个地方一丢就对了”,“我交待好就上去了,到时候去找你”。我看这劲走不掉了,后面交待这个话一说就走不了了,还得有福报啊。有些人真有这种福报,你一动念就成了,一动念各方的因缘都具足了,有些人你白动念,你动念不生效,宿世没这点善根,业重。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复恐疑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有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同此水耶。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地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现。答曰.若住身威仪.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行者等于静处取一碗水.著床前地上.好满盛之。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著一白物.如豆许大。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又水初在碗.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暗之相也。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碗内。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更著豆许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由水动故也。言碗者.即喻身器也。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泊。所求之相显然。又细想及粗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如细尘及以粗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

二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正明地下庄严.即有其七。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之际。六明光多异色.色照宝地.随机变现.无时不益也。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新往者睹之.卒难周悉。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八方八面百宝成.见彼无生自然悟。无生宝国永为常.一一宝流无数光.行者倾心常对目.腾神踊跃入西方。又赞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三从琉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正明地上庄严显标殊胜。此明依持圆净。七宝池林等是能依.琉璃宝地是所依。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此由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清净.即无漏为体也。赞云.宝地庄严无比量.处处光明照十方。宝阁华台皆遍满.杂色玲珑难可量。宝云宝盖临空覆.圣众飞通互往来。宝幢幡盖随风转.宝乐含辉应念回。带惑疑生华未发.含华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法音。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或以杂宝为地.琉璃为道。或以琉璃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作道。或以不可说宝为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或以千万宝为地.二三宝作道。如是转相间杂.转共合成。转相照曜.转相显发。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无杂乱。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无余宝作道也。

四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下.至乐器以为庄严已来.正明空里庄严.即有其六。一明宝出多光。二明喻显其相。三明光变成台。四明光变成于楼阁。五明光变成于华幢。六明光变成于宝乐之器。此明地上杂宝.一一各出五百色光。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台。一一台中宝楼千万.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宝以为庄严合成也。言如华又似星月者.佛以慈悲畏人不识.故借喻以显之。言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者.宝地众多.光明无量。一一光等.化作光台.遍满空中。行者等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五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即有其三。一明八风从光而出。二明清风即出.即鼓乐发音。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赞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六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水观竟。】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

晖。复恐疑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有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同此水耶。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地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现。答曰.若住身威仪.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行者等于静处取一碗水.著床前地上.好满盛之。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著一白物.如豆许大。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又水初在碗.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暗之相也。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碗内。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更著豆许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由水动故也。言碗者.即喻身器也。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泊。所求之相显然。又细想及粗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如细尘及以粗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

二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正明地下庄严.即有其七。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之际。六明光多异色.色照宝地.随机变现.无时不益也。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新往者睹之.卒难周悉。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八方八面百宝成.见彼无生自然悟。无生宝国永为常.一一宝流无数光.行者倾心常对目.腾神踊跃入西方。又赞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三从琉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正明地上庄严显标殊胜。此明依持圆净。七宝池林等是能依.琉璃宝地是所依。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此由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清净.即无漏为体也。赞云.宝地庄严无比量.处处光明照十方。宝阁华台皆遍满.杂色玲珑难可量。宝云宝盖临空覆.圣众飞通互往来。宝幢幡盖随风转.宝乐含辉应念回。带惑疑生华未发.含华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法音。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或以杂宝为地.琉璃为道。或以琉璃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作道。或以不可说宝为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或以千万宝为地.二三宝作道。如是转相间杂.转共合成。转相照曜.转相显发。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无杂乱。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无余宝作道也。

四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下.至乐器以为庄严已来.正明空里庄严.即有其六。一明宝出多光。二明喻显其相。三明光变成台。四明光变成于楼阁。五明光变成于华幢。六明光变成于宝乐之器。此明地上杂宝.一一各出五百色光。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台。一一台中宝楼千万.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宝以为庄严合成也。言如华又似星月者.佛以慈悲畏人不识.故借喻以显之。言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者.宝地众多.光明无量。一一光等.化作光台.遍满空中。行者等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五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即有其三。一明八风从光而出。二明清风即出.即鼓乐发音。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赞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六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水观竟。】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复恐疑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有无高下之处】

你到大平原可以看到,一望无际像大海是一样的大沙漠,有些大沙漠,站那也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到云海里也可以看得到这样的情景。

【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

不知道大家到过大海没有,真正到过大海,大海的水也不平,我这话不好听,大海的水也能不平,就是再平的时候它都不平,所以说这个地方是个比喻罢了,比水就比较好比喻。

【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同此水耶。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

“正习”二字,我们以前学过,就是结使已尽,习气已亡,圆满果德。

【能感地轮之映彻】

这告诉我们,极乐世界这个地方,让我们来观相应的教化。

【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地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现。答曰.若住身威仪】

下面他讲方法了,我们可以试验,这真是个好方法,可以做试验。

【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

就是相对的境界。

【行者等于静处取一碗水】

这个碗,过去的碗不知啥碗,过去叫海碗,可能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小碗,应该是大碗。你要说现在就像这么大的小碗肯定是不行,我感觉到最少也应该像西安这碗这么大,吃面的碗,就那么大。

【著床前地上.好满盛之】

过去床高出来八指,就是床不高,像我们现在那就出事了,就太高你也不好观,高出来八指,一尺多点。

【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著一白物.如豆许大】

这个地方提婆达多搞过,提婆达多就是粘那个白毫草,印度有一种白毫草,一到秋天这个白毫草就长成,他的弟子问他,“尊者,为什么你到秋天就有白毫相呢?”他到春天、冬天、夏天就没有白毫相,他到秋天就有了,他的弟子就问他。他用那毫草取下来粘在这个地方,然后一按就按在这个地方,这个有记载,他的弟子就问他,“尊者,为什么这白毫相到秋天才有?”因为秋天才有这个白毫草,你要洗脸就要把它洗掉,然后再粘上,他一洗掉到秋天以后就没有了,他就没有白毫相,所以他比释迦佛少二种相好。

那我们这个地方可不是学提婆达多,那是要观相,粘棉花,可以用浆糊、胶水,白棉花粘一点就可以,粘在额头。印度女人把那个地方点一下,她有个特别喜悦的东西,但我们男子汉点在那肯定是不好看对吧,他是种喜悦的感受,你不相信,你这要有颗红痣你点个东西你感觉到一种喜悦。你要说那个人印堂发红,健康的意思,喜悦,一种喜悦相。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在这贴一个什么红东西,点一个什么红东西,大家看他这个注意力,就人那注意力一下注意他那个地方了,它激发一种力量。你要真正的有大善知识、有修持力的人,看你一眼,那加持力可大了,但是看的不是地方也麻烦。

为什么要在额头上,就是个尊重心、平实的心,所以他把这个注意力引导到这个地方。我们观这个,也可以粘一个白物,真是可以做的,因为镜子也可以观,这样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地方。善导大师这个说法是个善巧,给我们提示一下。

【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

大家可以看水,观白物。

【又水初在碗.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

这样观肯定就会慢慢出现相应的利益,不行下去可以用个脸盆试一试。有的人因缘好,随着这个因缘就进去了,那宿世的业缘他就相应了;有的人就是个屠夫,你要他搞这个,肯定是他有很多违缘;那有的人宿世善根就有,也可能一引发就出来。

【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

因为那个水不稳定,会变形。

【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

就是也没啥妨碍的,就这么一个碗,容易摄住人,这有一个白点。

【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

不要染著它。

【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

最主要有个相应参照物来修观,参照物特别重要,省力,你要瞎想,用脑袋瓜子死逼自己,很苦很苦的。所以在密乘修法,他们一般观个坛城,观个本尊,观个什么相,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画一个佛像挂那个地方,说佛像无所来无所去,佛证的果德也……最好有人带,有成就者带,带就是说带动你,自己是不行的。我们都知道像玄奘法师那样的大行持者,他对自己还有疑惑呢,他有病了,他说我一生译经,戒律精严,为什么还会有病呢?这时候就出现白莲华,发出音声安慰他,不开玩笑啊,你自己是个啥啊?

弟子启问:

师:宿世的种性,这种性特别重要,就像过去你有这个底子,你好搞了,没那个底子特别难。实际我们每一个现在可以择一择自己的心,《占察善恶业报经》也是为了择法方便,看你自己是哪一类的根,很多人不能如实的知自己,根本不能如实,就是你并不能正确地知道自己,所以用占察法,用善知识来启发我们。

它有个仪轨,仪轨就是使你修供养身心轻安了,向往了,没有啥思虑的东西,有个过程。他就看跟哪个德相,跟哪个法有关系,有因缘罢了。你说我们汉传佛教为什么占察不出什么?这么说,关键是我们汉地有几个人真正行法,说句实话,啥叫行法呢?真正拿整个生命投入一个法的因缘,不容易,有,少得很。你投入这一类人自然会摄你,好比说你是宗下的,宗下的路,那宗下的大德摄你;净土呢,净土大德摄你。你哪一层哪一路,你只要归进去了,他自然就摄化,那必然的,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因为你在不断祈祷这个因缘,祈祷这种利益的增上,就会这样的,因为你自己是什么?你自己有什么呢?所以善导大师这个加持力也是不可思议的,大家在这个地方好好的审思审思。

今天晚上大家谁能梦参梦参,跟善导大师有个因缘见一面,反正我这个人可能宿世的恶障多。要是你善根厚,你稍微一标心就出来了,因缘足的情况下一标心就会出现这种因缘。因缘特别深厚的人,就跟某师举的例子一样,你宿世业缘深厚的人,你要天天修供养,好比说你一天用两小时给善导大师修供养,或者是你拜《善导大师全集》,一般拜一遍,保证这个因缘就出来。很多人与佛因缘薄,拜《大方广佛华严经》,拜完了,当下发心就欢喜。那要发心不好,拜完了,像上次举的那个例子,拜《妙法莲华经》拜了三遍还是四遍,最后惹麻烦了。因为啥?主要是发心的问题,发心也挺重要,拜是拜还是要发心,所以发心跟行法得配合起来,你要是光盲目地拜,生骄慢心了,当下就生新的障碍了。

因为我们现在就是大家都没有实践过,只是想通过这个文字来提示一下。有心劲的,有宿缘的,你可以行持行持,你可以去做一做,当然我们真是鼓励大家做一做,我想大家能实践实践最好。

【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暗之相也】

这实际说观到外境,不为外境所动的人,那瑞相、清净相太容易得了。我们心水晃动,外面境才能左右你,你要心境不晃,外境就转不动你,那你真是有善巧了,过去叫禅定功夫。人天所摄唯依禅定,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大威德的示现都在禅定上,真正转天换地的人是最有禅定的。你说这个善恶之法能不能转人,也能转人,但这个地方得有其他因缘,特别地难度就大,但有禅定的人特别。像虚云和尚到泰国,这么一坐七天七宿,一个国家,从国王下到臣民大家都来供养,为什么呢?就是禅定功夫深。

以前我们讲过那个笑话说,外道为了化缘,就坐蜜罐子,一坐七天七夜,他不坐也不行,他不坐他胃会涨坏掉,他必须得坐,一坐七天七夜,大家对他特别供养,供养完了,把东西拿走了,这是骗人的。你要是吃一肚子蜜走动,蜜也会把你人身体伤掉了,他只能坐那,它是两种背佛性的东西,蜜本来就凉,凉性的就沉静,特别容易坐。所以过去人欺骗人就坐蜜罐子,吃一肚子蜜,他能坐那了,他能坐几天几夜,他坐几天几夜他又不饿,蜜就反胃,反出来就不让他消化,那叫坐蜜罐,那是骗局,这个不需要修持,我可不是叫大家行骗去啊。

有人吃一肚子蜜,你要乱跑,会把自己闪死,只能坐下来,一般的腿上再有点功夫,干几斤蜜往那一坐,功夫就上来了。这过去是骂人的话,就是这人坐蜜罐子呢,就是行骗的意思。那些人腿真是好,“啪”坐那了,几天几夜不动,骂人的话。实际说这个地方,他的确能震撼人,你坐第一天大家不在乎,好奇,第二天……

我们都知道金山活佛那个故事,金山活佛到一个居士家,这个居士家在缅甸,人家说“你好好供养他,他是大德,他是活佛”,说“瘦疙瘩一个和尚有啥了不得的”,又不敢,碍面子,就请他吃饭,吃饭摸摸这叉子,摸摸那勺子,就是那不锈钢的,亮亮的,就说“这啥出家人,像猴子一样”。这一句话把他气坏了,他一撂,坐那了,一天。这一天这家人还生气呢,“你给我请了个猴头猴脑的人干啥,这抠那摸的”,过了一宿,这家人慌了,怪了,这咋搞的,第二天就趴地下磕头。一干三天还是不起来,这菩萨就问了,“你介绍那大德怎么坐那就咋个地了?”“你肯定说啥话惹他了”,“我骂他像猴子一样”,骂他像猴子一样,你看他一坐三天像猴子吗,就把人折服过来了。你要说骂我们肯定都完了,除非坐蜜罐,没有其他的,你没有功夫对不对,那把你的信心给摧毁了。他坐这个禅定功夫真能折服人骄慢,“啪”一坐,三天过去了,这一带人就服气了。

我们都知道来果和尚,来果和尚还是行同沙弥的时间,到一个地方了,说他是大修行人,穿的纳衣,他也不管这个大修行不大修行就请到炕上,炕上有个窗户太阳照着,炕下面烧着火,穿着百纳衣,太阳照着热炕头。来果和尚心里打鼓了,我要出一点汗可就丢大人了,所以把心一下子沉到底,一日半天就没淌一滴汗,大家趴地下就磕头,这是功夫折服人,人家就服这一点。那一出汗,我们这样一晃,一折腾,肯定完了,你再走动出去讲法,人就惹麻烦。你一坐坐那十个小时不动,你也不用讲,他就趴那磕头,“这了不起”。他一坐就半天不见动,啥也不会,你坐着不动,这个不动就把他“冻”住了,人就是这个人心在晃动,看到不动都感觉到安稳,都向往。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大家审思审思就对了。

【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碗内】

拿一个米砸一下。我感觉到人最会玩,我感觉到出家人、过去修禅定人都会玩,我去看过道宣律师住过的几个山洞,龟峰禅师住过的几个山洞,他们都是,我感觉到那太会玩了,就是太会调节自己的生活了,那都是最好的地方,都是朝东的山洞或者朝南的山洞。你看达摩祖师住那山洞,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到华严洞,那太好了。我说会生活,还会玩,玩中也把功夫拿出来了,禅定也修出来了,不像现在人脸一拉大修行一样的。净业寺上边有个卧佛寺,道宣律师在那住过,你看他把那山洞掏得,你看他待的那地方,真是会享受,他享受啥呢?就是修法利益真大,抠个大井,井大得很,石头井,就跟观音洞那井是一样的,青石头抠出来的井,你说咋抠法,你说他会玩不会玩,抠出来的大井,蓄水,那是山顶上的水。

以前我到童山,山上去八里地,下面有个隋朝的寺院,那成就好几个大禅定功夫的人,真阳洞还有道家的一个白日飞升的道长。那时人真是会享受,他把那水池掏得,你看着特别艺术,那蓄水的地方,住的地方,打坐的地方,那真是……所以我感觉到过去修行人会生活,修行人最会生活了,真会修行,真会享受人生的这种法益,他们真是人间天堂。所以不要感觉修法苦,要感觉修法苦,我感觉到也没有意思了。

要是大家有时间真到磐陀石去看看,你坐在磐陀石上,你要真是心静下来,就有那种感觉,现在很多学法人就是强吃一些无意义之苦。宗密大师那山洞,你看一看,他坐的那个地方也是好的,东西龟峰他都住过。近代在西龟峰山有一个老和尚,他们说他禅定功夫特好,某师去拜过他,我们上去了,我说“我不下去了”,那出家师父居士不让住,“明天你得下去”,这太可惜了。某师就在那拜,我说“你要拜就拜一宿”,韦达师说“可以,拜一宿”,真拜一宿,他就看到龟峰禅师来给他说偈子了。龟峰禅师就是证悟之后,讲了经以后,一般讲经三个月,就得上去闭三个月,在那住三个月,经行念佛,就这么反复的干。某师在那拜了一宿,我说“你一定要点香拜一宿”,就拜一宿,我没有这个福报睡觉去了。西龟峰那个地方真是好,你到那个地方你的心境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感觉到,学佛并不是说是把自己苦得苦不堪言,的确学法有乐趣。

【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更著豆许投之】

这波就大了,豆子肯定比米要大了。

【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

还是观那一点。

【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由水动故也】

这个地方让你自己来审视心不动的时候,这碗什么水都不起作用,我们可以观一观,试一试。

【言碗者.即喻身器也】

他这是参照物,你再用东西投它,身心静的时候不起作用,什么东西都不起作用。我们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现在还有这样的善知识,我不知道听哪个人说过这么个事情,一个老和尚,就是我们在东北的时间,老和尚的名字就不说了吧。那一个居士带我见一个老和尚,说是虚云老和尚的法子、侍者,我们在那就待了两天,老人家腿子好得很,禅定功夫好得很。他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个老同参,就作这水观,别人调皮把棍子给扔进去了,他受不了,就起不了坐,结果坐在那喊,喊也不行,最后就又入观,让人把棍子取出来,不是砖头,就是瓦块。他这个就生气入境了,就是化掉了,他就像虚空定一样,你找不到他的影相了。这个地方三昧耶成就的人真是自在,现在还是有这样的善知识,很多人的功夫还是挺好,但是太难成就了。那老人家,我们去就坐在他对面,他老人家早上起来就坐,一直坐到晚上做晚课,大家聊天,聊到几点是几点,然后可能是歪一会吧,倒单不倒单我也没问,他那双盘腿子一点都不会动,今年是九十多岁,就像孩子,就像一个娃娃脸一样,皮肤细腻得很,这倒没个啥,禅定功夫是自受用嘛,他方便得很,大家要真正在这个地方用用功夫挺好的。

【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

就我们身心要不晃动,你投下东西也不起作用。

【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泊。所求之相显然】

恬淡,恬泊。古人喜欢用“恬泊”二字,这个“泊”字就是恬淡,古代汉语解释也是那么个解释。

【又细想及粗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如细尘及以粗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

这个告诉我们,我们这些烦恼、杂缘使我们心动,要是这个地方静下来了,那么身器也有静了,静下来就现稀有庄严相。

【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

这是个参照的镜子,这是善导大师教我们的一个方法,怎么来入观,后面观的方法挺多的,你跟哪一个有因缘了,你可以观一观。

【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

前日观讲过了,什么叫邪正,观日见日,观水还是见水,观冰那可能见冰。

【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

希望大家能透过文字,引发一下我们对法的向往。对法要有向往,引发我们宿世善根,对法麻木不仁,或者是感觉到无所谓,就会引发自己无始以来的业缘。所以遇法生欢喜是特别重要的。

【二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正明地下庄严.即有其七。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

非是生灭心智所建立的。

【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

这圆相是正影相,方相一般是安稳相。大家要是真正的打坐,体会特别地明确,要是个地形,像我们放光寺这个地形就是个正影相,你身体真是不好,心里只要不犯其他因缘,在这个地方,很容易把身体调整过来,它就是个圆形的东西。

到过观音洞他们都知道,观音洞就是这么个山,像这个手是一样的,第一个指头缝是个三角台,是火,第二个是月牙台,风,第三个圆台,水,第四个方台,对面还有一个台,就是这么个形状,每个缝子里面就是个形状,决定的,它就是那个样子。它这个地势就特别,不知道是设计的还是那山形是那样积累出那个样子,第四个后面就是个四方,你们要看看可以去看看,我想它也不会变化太大。我一去那个心里就……古代人太了不起了,太会享受法益了,太会活人了,过去人真是顺应天地而行持,行法自在得很。

【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

这百宝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房子,都是土沙泥石这种东西。

【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之际】

照十方国,无边光。

【六明光多异色.色照宝地.随机变现.无时不益也】

反正像我身体实在不好的时候,说一点不好听的话,实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行行这,用五分钟时间就可以,把呼吸的意识当成,呼吸所有的气色都是五色具足的,就是这个五色具足,一定要把这个五种颜色具足,这五种正色具足,心性五彩的东西是具足的,呼出的是具足的,一般有五分钟身体就特别……他就不会那么弱,起码就是有一个正常状态。

调整呼吸与色彩对人身体调整最快,特别快,这个颜色调整内脏调整得最快。宗义理论运用这是运用最多了,说若人眼睛不好,眼睛不好你看看青山,看看远山,好好看看,没事一天看几遍青山,你把青山那东西都看清楚,看清楚你再给我说,那东西看清了,眼睛也好了,青山养目嘛,养眼嘛。他这东西是很简单的,但是他的确能使你健康,这也是一味药,现在人都是吃药丸子、化学药。

过去人都直接用五大来调,你要平时养成习惯了,你的呼吸就是五彩的,吸气也是五彩,你那意识概念,你身体要除病很难的。好比说某师生病,假设说心脏不好,心脏不好呢,什么能弥补心脏呢?青色就能弥补心脏,木能生火嘛,要多观青色,所以你住在这个地方就对了,青色的东西它就能养心火。你要是说我就不管这一套,我就背道而驰,我就观黑色,黑可以伤水,那你肯定身体马上就不好,你就会感觉到沉重,不得力,就它压你这个因缘。实际这个道理不复杂,什么克什么之理,相生也好,什么子母之理,都是不复杂的。那我们学佛的人在这个地方,虽然是跟佛教不相干,实际还是相干,俗谛上的东西的确是相干。

那干脆一个修法呢,直接就不让你这么搞了,全部的你就这么直接来运用,整个内脏就调整了,整个呼吸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呼吸,都是五彩的,五彩的越浓越好。为什么大家看到那个七彩的祥云都趴地下磕头?他高兴。为啥高兴?那七彩太鲜艳了,越浓身体越好,心智越清净。我们第一年那个七彩真分明,就是你画都画不出那东西,画没法画,现在根本没法画,那你心里就亮堂了。

所以说这个身体可以调整。作观的时候当然得有方法,实际的确得有人教一教,自己盲目地去搞,的确是枉费心机,很多东西很简单,一下就可以进入一些特殊因缘。尤其是小孩子,要是有方法就特别地简单,成年人就是不接受的多,你说的我不信你,我得考虑考虑,我得考验考验你,结果一考验把自己考验掉了,机会没了。

【七明众光散彩】

散出七色的彩。

【映绝日轮。新往者睹之.卒难周悉】

突然的,可能不能感觉,不能相应。以前看过《西藏度亡经》的人都知道,你到中阴身的时候,佛放种种光明,放大光的时候,中阴身因为无始以来的业习要逃跑害怕,喜欢那些暗淡的光,就会到六道里轮回。这个地方太清楚了,就是我们要是作这样观,那往生是决定的,那就没有啥的。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平时我们心里没有障碍,任何人再黑暗的作业他都能往生的,就是你心中无碍,习惯了,那你一舍报,佛一放光,结果随着这光明,你自己本家本国的光,你这心里平时就接受它,自然就归入了,根本不假修持,决定是这样的。

所以平时我们念这个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炎王光……光光印心,心心印光,你这皮囊一丢就是家人——无量光家人,七彩光家人,清净光家人……的确是这样的。平时我们就老给自己设那黑暗的障碍,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这黑那暗的,你到时候呢,你看到大光就要逃跑,找一个暗淡的光就进去了,心不愿意接受。所以平时观这东西、念这东西都很重要的,你就是现在悟与不悟,你作家乡想,自己本心想,想惯了,那你舍报必然相应。所以在藏地这些修法比较多一些,引导你接受本尊观之类,实际弥陀教化纯粹就是这一类的观法,这个十六观也是这样的。

【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八方八面百宝成.见彼无生自然悟】

极乐国是无生之国,所以我们现在要用有生之心修无生之国的法,你怎么能往生呢?善知识们!所以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成就往生正因,很多人就是不服,“我就不服这一口气,我就要修到那个样”,所以你修的都是边地疑城。很多人就不信,因为彼国是无生国,非是作己心,旷劫以来佛都以饶益众生清净心,于刹那间不染不著、不生不灭的心了,自心光明中流露出来的庄严。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过来,审思过来我们很省力,不妨修持,就很省力了,欢喜修持,赞叹修持,随喜佛恩、佛德、佛的威神。

【无生宝国永为常】

那法性常啊。

【一一宝流无数光.行者倾心常对目.腾神踊跃入西方】

这首偈子我们真是写出来读一读,真是把这首偈子读会了,我感觉到西方是家乡一样,要是能随文入观的人,善导大师这个字力量特别大。就像那九十六句偈子,人要是真是一上八万遍,境界甚深不可思议,只要有八万遍的这种行持,保证是不可思议。过去人诵十万遍《阿弥陀经》,白天生活在极乐世界,晚上生活在极乐世界,白天在娑婆世界,晚上在娑婆世界,但心地感受实实在在在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世的时候,人诵一百万遍《阿弥陀经》,五十万遍《阿弥陀经》的人太多了,整个身心都融在这里面了,他就没有其他因缘。

就是这九十六句偈子,我们走动的时候,我是没有啥观,也没有啥功夫,但是从南到北,西双版纳一直到内蒙古,基本上都走到头了,就是这九十六句偈子,真是没有观也感觉观了。说实话,这个文字也有影响,我们心里越干净,越虔诚,可以直接给你带来一个不可思议。你不相信,没事你就念,闭着眼睛就念,它也给你一个真正的这种增上的引导。像过去很多人念念真言,念着念着就归入禅定,念着念着就会进入庄严境界。所以善导大师这个偈子分量还是特别重,大家能多读一读,诵一诵,净化自己的心灵,跟佛结个亲缘,那都是特别方便。

【又赞云.西方寂静无为乐】

现在的人吵闹心,那就不快乐,所以寂灭为乐三法印,无为乐,这就是佛给我们一个这么个东西,人人都得往生,给你安一个无为之乐、寂灭之乐。

【毕竟逍遥离有无】

离开有对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持。

【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

分别心一放下了,真正普利天下,不动放光。

【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

后面善导大师有观佛相好的这种观法,以前我们都观过,就是你在观的时候,若有与你有缘的人,禅定功夫稍好一点的人看到你,生大欢喜。我是说这个五月份,大家真是要用,因为在这系心一处,能好好做一做,这诸大有禅定功夫的善知识们真是在觅求他要施教的对象,也不知哪位善知识跟我们有因缘,真要有因缘,他在禅定中加持你,使你迅速得到这种法益。这不是我说,历代的这种因缘的确这么提示我们,修法的传承在这讲得特别重,他把这几个月当成是黄金季,像现在叫黄金周,修法叫黄金季,最好的季节,现在是人的神识最空灵的时候,过去说夏季是学教最空灵的时候,禅定功夫最容易寻求。希望大家真是把自己那一颗清净的心、向法的心,归到无为上,来顺法行,来顺性行,顺佛的果德行,真正的有个善知识来摄化我们太好了。

善导大师这个文字的深刻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意识状态。何以故呢?他的这个文字是从如来藏性中流出来的,的确是一种光明的轨范,或者智慧清净的轨范,不是用情计心推出来的逻辑的教导,所以很多文字分量很重。

后人都说善导大师是圣人,他这个圣,他不是说是像我们现在世间人这个圣,的确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修持力、善巧力。虽然他自称是信外凡夫或者罪障凡夫,就善导大师的行地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常行般舟,常坐不卧,几十年如一日,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因缘,很稀有的事,持戒精进都不必说了,很多超常的行为,所以他有这种大善巧与大功德。

我们能接触这样的文字,来给我们透视释迦佛出世的这种根本的教化,欲使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随顺佛的知见,入清净道业,一生能成办了生脱死,乃能自利利他,这样的教化甚深不可思议,甚难得遇,甚难宣化,也甚难接受,当然能信顺者那是甚为稀有之人。

这两天,他们在一个学校讲《圆觉经》,听的居士打过来电话,讲的居士打过来电话,听的人感觉到欢喜难遇,讲的人感觉到难遇难讲,感觉到累得筋疲力尽。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第一义谛不是我等亲证,只是佛的教诲的给予,所以我们要舍弃自我的时候才能讲佛的第一义谛这种回施,所以这时候就特别地累,特别辛苦。我们无始以来的意识的支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些东西,要把这些东西放下,才能把第一义谛的教诲,平等地给大家交流出来,所以就特别地累。因为他违背了我们平时贪瞋痴慢疑的滋养,实际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运用的贪瞋痴慢疑恶见,所以说要把这些养我们的基本的营养材料都去掉,换成一种清净的、光明的、无所挂碍的、不生不灭的这种教化,要随顺这种东西,特别地累与辛苦,所以讲法也特别难。讲说第一义谛,要认真负责任的人都特别辛苦,不负责任那就不说了,就是自始至终能把第一义谛的教诲,能通过一个凡夫的口回施给大家,是很难很难的。因为啥?他要舍弃培植自己的基地,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些营养,实是很难很难。

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个学习机会,当然是佛菩萨的加持这是决定的,诸大护法善知识的给予,当然也有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善根成熟的因缘,就是作为善知识的善良的存念或者善根的成熟,一定要看得很重的,的确是个大事情,太难遇的一个因缘了。我们走了很多地方,就是善导大师这个书,很多寺院都是希望我们大家印,哪怕读一读,的确是这样的因缘很多,一直都没有读成,就是读一读的机会都没有。走很多地方,大小丛林都有,希望这书倡印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没有机会,或者说心地不愿意接受这个因缘。

今天大家在这个地方完全是读一读,一定要把他看成一个好因缘,那你可能就会得到一个特别稀有的效果。你要产生其他心理那可能是自己自设障碍,所以法不碍人人自碍,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去掉,那么就很容易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味,这些法味不是自己想象到的。《善导大师全集》对我们的提示,以前我真是最不愿意看《观经四帖疏》了,因为啥?看不懂是一个,看了感觉到跟自己不相联系;再就是我看了名字我也不会修证它,这是最大的障碍了。恰巧在这个地方你要真放一放,你真正随顺随顺,就会得到不可思议、你想象不到的利益与加持。

【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这话真警策于人哪!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六道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路子。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真是好,这个偈子的文字根本是不需要咋解释的,平实得很,语言很平实很简单。我们在这个六道里轮回,旷劫以来,的确是苦不堪言的。善导大师的赞偈特别多,就是古代人从自性里流出来这种喜悦与赞叹的话,特别多。

【三从琉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正明地上庄严显标殊胜。此明依持圆净。七宝池林等是能依.琉璃宝地是所依。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此由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清净.即无漏为体也】

我们看这个“无漏”二字。学习佛法这“无漏”二字大家一定要深究它,修证佛法,这个无漏的清净顺性的这个利益与根本所在,我们一定要审思清楚。前面讲无生国、无生宝国、无生悟,这里讲无漏,学习佛法在这个地方要是认知不清楚,生不了决定解、决定见,佛法的利益是不会现前的,所谓的心外求法就是有漏之法、有为之法、有生灭之法。这句话大家虽然是常听,真正能用起来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出家人的戒体叫无漏戒体,那佛法这个顺性的性德是无作无起的,是无为的,也是无漏的,诸佛所证的果德决定是无漏的,所以有始无终。这个无终就是无漏,它以这种无生无灭的大威德善巧才能安稳十方,饶益十方,利益十方。那么大家学习佛法必须在这个无漏体上,真正地生一个决定的随顺心,要不然我们永远识不得佛教这种所谓性德的教化,就是所谓法身的教化,不得毕竟安稳。报德的给予只是说不断地在给予、转换,因为我们生命的运用就是报德的运用,但你性德认识不到,你就没有一个真正的依靠,真正的清净的解脱处。这个地方是我们一切学佛的人、一切善知识必须、必要面对的事情,把它搞清楚,如实的信解才能真正用得出来。

这个无漏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无漏无生,无生教化,这个问题是最多的了。教下的人,学禅宗的人,很多人就会直接问你学习净土法门的人这个话,“佛法讲的无色无相这个利益,性空缘起的利益,你怎么老是求这个求那个呢?取这个舍那个呢?”这是个大问题。看善导大师的赞偈是怎么说的。

【赞云.宝地庄严无比量.处处光明照十方。宝阁华台皆遍满.杂色玲珑难可量。宝云宝盖临空覆.圣众飞通互往来。宝幢幡盖随风转.宝乐含辉应念回。带惑疑生华未发.含华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法音。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这个文字主要是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利益都是有的,那么大善根的人直接可以得到这种所谓的游化十方自在的教化,那么带疑往生的人处胎,以待除疑之时、忏悔之时,下金台才能见佛,能闻法受益。所以以疑惑心、以修持力、自身力,求愿往生之人生懈慢国,五百岁不能见佛,这叫胎生,《无量寿经》写得十分清楚,这一段文字是根据《无量寿经》的文字撰出来的,真是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现在要是疑惑,就是你虽然念着佛也是处在胞胎之中,你不能于法自在,你不能闻法,不能见善知识,不闻三宝的名字,只是没有苦了,你也在念佛,真正的念佛人还是没有苦的,只是疑惑心把你给包起来了,不能发起广大的交流。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的心量,真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要不然我们这个正道不会在我们面前运用出来,受到很多狭隘的制约。

【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

道路,黄金为地,金绳界道,这都是一种比喻,我们这个世间有黄金,大家用黄金来比喻,真正黄金也没有什么,只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太珍贵它了,如此而已。

课间开示:

谈论这个有与无的地方,很多人就说,“你不要说了,唯心净土嘛,心净国土净”,我说“你不要扯,你心净你国土也不净下来,你心净你看娑婆世界净不净,没有亲证之时只是学舌啊”。心净国土净是佛亲证,非众生听闻之词,你听闻了你也没有证到,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之依怙、之归向,像文殊普贤之类,尚须发愿求生彼国,我等薄地凡夫切莫自以为是。在这个地方很多人就落入顽空了,现世不得报德的给予,就是舍弃长者之家,自己说“我想搭个茅蓬,我想建个最殊胜庄严的国土”,结果搭来搭去,一阵大风吹来了,没家没舍的,无归无趣,不知道到哪去了,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净土法门的一个认识的最大的一个误区了。

所谓的唯心净土之说,这个唯心是佛心者是,唯有佛果亲证亲见。要在这个地方你踏实不下来的时候,总有虚妄之心,妄自承担,虚妄承担之心,就是我不求生了,我知道心净国土净了。你不知道这个心不是你现前这个凡夫心能做成的,你凡夫心随顺可以得到,随顺可以搭上这个清净国土的加持力的车,得到这样的利益,但是你要是自己妄自发起,决定虚妄的承担,失利于当下。就像我们凡夫的腿不能代替飞机,你说我明白飞机的道理了,不顶用,你不搭上飞机,飞机就不载负你,道理很多时候是你没有亲证的时候是不起作用的,像我们说心净国土净大家都明白,似乎是一张嘴都可以说得到。

今天中午回去那一段时间,大家谈这个事情,有的居士善知识这么说,“你看莲花生大士那样的善知识,很多大善知识,那就是证得空性,那入火就是不焚,入水就是不溺的,那行空就是自在的”,虽然这个地方他也证不得,他也没有真正圆满证得心净国土净,依正二报不具足,还在这个浊世,这还不敢说亲证心净国土净。所以诸佛依正二报具足圆满,心净国土净,报德也是圆满的,依报也是圆满的。

很多人现在在这个地方妄自承担,苦受轮回啊!妄自承担,就是我自己知道心净国土净,我知道心净就可以了,我们自己看自己那心,不是贪瞋痴慢疑恶见,那都离不开那个东西,包括我们修法的时间,一泛起来那个念头,保证不是贪就是瞋,不恼就会生瞋心,痴,就是无明心荡漾出来了,不慢就疑,不疑就生见,认为这个对那个错,五种见你看,不管是身见、见取见,不管是边见,也不管是断见,包括戒取见,你自己看,你离不开这五识支使你的生命,包括你心净。很多人认为我已经明白这个道理我心就净了,非也,所以现量不足,现量不是,这个地方切莫作相似般若,自害害他,危害最大的就在这个地方了。

为什么一直在《观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这种稀有的庄严?阿弥陀佛说,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就是告诉你有,十方诸佛都给你作证,极乐世界就有这么个极乐世界,西方就有这么一个殊胜庄严的地方,一切诸佛国土这些佛菩萨都劝大家往生彼国,如《无量寿经》说,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化自己国土的菩萨及其人民往生彼国。我们在这个地方审思不透,就会出现大问题,依假修持的方法来想完成无上的道业,就是完成这种无漏业的归向,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下面善导大师会讲到的。现在很多人,修行净土法门,违背净土法门的教诲,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可能这个文字学完了,我们大家就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很多有很多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法,这错误是什么呢?就是根据自己推导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亲证出来的法义,没有真正的安心。这个安心就会自他二种安心,自他二种饶益,决定的饶益会现前的,因为以弥陀威德会示佛法如佛,饶益有情,作不退的回施,这个回施是回施给别人一个不退的利益,不光自己能得到不退的利益,能使一切有情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跟圆教相应了,菩萨戒讲五种判教,圆教菩萨一发心就成正觉,一发心就坐道场,一发心就转法轮,一发心就度众生,入佛位,这个一发心就是圆心,一举全体,前后不相隔离,虽在俗位,说佛法如佛。何以故呢?他说的是佛法不是自己,这就不可思议,所以圆教发心,胜于一四天下成就的阿罗汉,其功德力不可赞喻,你这样发一个心都不可赞喻。

很多人看过《性善恶论》这本天台的册子,他讲了很多这些诸佛菩萨诸大善知识,不惜自己的身命就是为了劝一个人发这样的心,你只要能发一个圆满的心,你要我什么都给你,就假如你说这样话的都可以,从你嘴里说一遍都可以,你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那真是不可思议啊!所以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机遇,我感觉到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就是念佛了,就舍弃一切众生杂染的因缘,决定归向念佛,唯佛是念,唯佛是从,唯佛是教了,其他的彻底舍弃,所以非九界自力所能证位,这个唯心不是我们的心了,连菩萨的心都不是,六度万行心在这个地方不能成立。因为啥?他不是弥陀的报德故,我们要是认识不清,就出大问题啊!

这个地方,我们转的时候都很难,吃了很多苦。以前有时候我们也看到一些就是妄自承担,妄自以为怎么样的人,受了很多苦,再回头看,才知道弥陀慈父慈悲的教导、给予、摄化,才知道为什么称为诸佛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慈父,养育我们这个法身,才知道佛力、佛愿、佛的存念的加持,才能使我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狼养的儿子,就是养的狼儿,佛养的儿子就是佛子。每年我们基本上都提狼儿的事,小孩子被狼叼走了,吃狼奶长大,就是人孩子,就会做狼的事情。佛要不存念我们这些学佛的人,我们被其他东西存念了,被自己的妄想存念了,你得到的果报你会清晰地认识到,所以缘什么会成什么。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