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各位莲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念门》。大家先一起做个祈请:
祈请上师、三宝加持,祈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本尊加持,祈请传承加持。
今天我们是在学习果地觉教法之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一直是在认识上来接受果地觉。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果地觉实修方面比较精要的一个基础,就是《五念门》。
好,请大家放掌。这一次学习《五念门》,是经过我们上次上师恩准的,也是我们大家从学习理论方面进入实修方面的一个起点、一个缘起。
我们这一次学习因为时间比较有限,就选了师父在2011年夏安居的时候,在放光寺给短期出家的沙弥讲的《五念门》。因为师父在给安居的师父们讲《五念门》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长,整个夏安居90天的时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学,这一次就是学这种提纲挈领的精要。它重点是五种念门和五种果地门。
师父在这一次讲当中,基本上讲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因为它整个只用了应该是4节课的时间就把《五念门》讲完了。那么我们这一次相当于是复讲师父的这一次讲课的提纲。
这一次师父是提出了“以弥陀故得生,以随顺故得入”的要诀。我觉得这个是整个《五念门》的一个中心,希望大家能够作为自己平常我们修《五念门》的一个窍诀来指导自己。
“以弥陀故得生”,我们得生是以什么?是因为弥陀的愿力,是以弥陀。所以一定在这个上面要有一个认识,而且要让自己在上面安心。
“怎么随顺得入”呢?后面我们会次地的来讲,这个是一个要诀。
另外,“修德彰显性德,信德安住于修德”,这个也是一个要点。
另外,《五念门》其实念门它落在“念”上面,这个“念”就是作意。因为我们这次在斐济那边去参学,再请教师父即心即是的问题的时候,师父一再的提示我们要“心作心是”,先从这里入。《五念门》也是这样的,怎么来做?其实就落实在《五念门》。
这个作意。果门就是契入,所以我们是从念门作意,然后切入果门的,以愿力故来成就念门。这些都是《五念门》非常关键的地方。
因为一般我们在讲修《五念门》,大家都知道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实际上这五个次第,它都是落实在作意上面。所以怎么来作意,实际上是一个关键。
因为拜佛大家都知道怎么拜,念佛也知道口称是怎么样的口称。至于说作愿、观察,可能这方面大家也有一定的熏习,最后回向门。但实际上它总结起来都是念门。所以为什么叫“五念门”不叫“五门”?它注意就是“念”字。
那么这些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在修《五念门》上面,我们的心怎么作意。它就跟我们平常只是说把这个过程,比如说我每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号去完成这个形式上的功课,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它最主要是落实在念上面。
在第四门“观察门”,重点是讲依菩萨四种正修行来实践。所以观察门怎么观察?其实我们在以前修净土法门的这样的一个修学里面,大家不是太重视观察门。所以观察门怎么修,很多菩萨是比较模糊的,甚至不知道怎么样来下手。这个地方会重点讲解,其实是依菩萨四种正修行来实践。
师父一直鼓励我们,教法重在实践。我们知道净土实际上它的特点是难信易行。我们可以说在前一段的学修当中,主要是在“难信”这一块下手。因为接受果地觉的理念对好多菩萨来讲,他有一个过程,所以那也是前面这个阶段必然的一个过程。大家在认识上、在心态上有一个接受这么一个过程。
但是接受过后,实际上如果继续在“难信”这一块去深入研究,它就会陷在这个里头。那么我不讲这个“难信”了,现在教法重在实践,要实践。但这个实践我们又不要误认为去拜多少、念多少。因为很可能大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一个学习,又会落在一个形式上、一个数量上的要求,就变成了完成任务了,又堕落到原来的那种地步上去了。
怎么实践?圆满发心。这里就讲到实践,其实第一个是圆满发心。这个实践最后还是落实在我们的心上的。圆满发心过后,渐次增进。我们说果地觉它是圆顿教,好像起步就已经圆满,是不是没有渐次了?实际上我们起步圆满是指的是我们发心是圆满的,我们在因上所种的种子是圆满的,但是它还是有一个渐次增进的过程。
现在好多菩萨很着急,这个东西是着急不得的,他要有一个过程的。以果地心来处理世俗的业,所以这个也是果地觉教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说它不是说在佛堂里拜完佛,然后完成了念佛的数量,最后回向一下,我今天就完事了。而是要以果地的心来处理世俗的业。
也就是说,它不分在座上或者是座下,也不分在佛堂还是在外面。实际上果地觉的功课是24小时都要做的,随时随地的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来看是属于世俗业,但是我们要以果地的心来处理它。那么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当中,举手投足都具足信修二法,就可以安住在每一个圆满的当下。
所以这个实践它不仅仅是做功课的问题了,实际上就要求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落实,能够贯彻。因为这一次讲座是恩师专门针对短期出家的沙弥,它的受众非常的单一。其实就有一个好处,就像我们大家在往生论群里面学习,它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是有一定基础,而且都是至少在心态上是接受果地觉。
所以为什么也选这个本子来给大家讲,因为它教法非常猛厉,他是直指人心的,夺人心智,畅佛本怀,直指大用。他没有弯弯曲曲的东西,或者是要通过很多的善巧来接引的,基本上是直心的,就是直接告诉你怎么做的。
在教法上形式它是有很多的这种互动的气氛,还是很活泼、很轻松。也就是说把大家内心里面很多的疑问,在教授当中直接的也就把它开导出来了。所以这个本子我觉得是比较适合我们本群其他的人。我们现在还顾及不到的情况。
那么讲法有限,所以他基本上都是提纲挈领,非常精要。那么利根的人,特别是有基础的人,一闻就容易契入缘起大力。其实他也特别的适合平常事多,也没有力量去学习长篇大论的。
那么如果是说我们这次学了,我们那种有时间的菩萨,其实还是特别的建议大家能够去学习2011年师父讲的《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还有就是2012年安居的时候讲的《现行果地觉,为利众生而成佛》。这两次是特别系统的讲《五念门》的。当然这都是对于时间很充裕的菩萨,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
那么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五念门》的依据——《往生论》,可以说是果地觉教法它一个根本的依据的一个论点。但是我们确实是对这个不是非常熟悉。虽然说大家也一直在学《往生论》,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认识是比较粗浅的。
我们这一次再来学《五念门》,它是属于《往生论》里面非常核心的实践的这种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听到以后,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能够真正的去实践,让我们修行和人生过得主动、清晰、自在、安乐。
修《五念门》它的结果是什么?在《往生论》的结尾有说:“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多次强调,我们现在实际上大家都应该在“心作心是”这一块上面去实践。那么实际上它不慢的,他是能够速得成就的。像有的觉得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即心即是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没有“心作心是”这个过程的话,很多时候实际上我们可能会偏离了“持理废事”。在修行上面,很多时候就会落入一种自欺。
所以师父反复的强调要修《五念门》,因为他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非常圆满的果地上起修的,没有缝隙的这样的成就。所以这一次能够学习,也是非常感恩师父的加持。那给我们直接指出来,应该从《五念门》开始。
我们这一次也觉得特别感动的是,师父很多老弟子已经修学了很多年的,他们也是这样很谦虚的说,现在是从头来学,从头来修。也可以说我们觉得果地觉是非常直接的顿法,但实际上它非常的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又是从头开始。今天也算是一个从头开始。
那么这里师父前面它有一个对于短期出家这样的一个功德的赞叹,我们也可以随学一下。因为出家的问题,我们好多菩萨也都有发心。
在娑婆世界,现在我们是处于减劫当中。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能够出家的话,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出家他必须是有善根、福德的因缘具足,才能够出家。《出家功德经》我们大家以前都有学。我们这个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成熟,特别是在末法时代,这个善根、福德、因缘都在衰减的这么一个时代。
一个人还有想要出家的心,这个心本身是非常珍贵的,它也是需要很多的善根、福德的积累才能够发起这样的心。如果能够出家一日一夜乃至终身出家,福德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在贤劫当中必得度脱,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出家功德的一个授记。
哪怕是一日一夜现出家相,出家相也就是说剃头,然后能够穿出家人的袈裟,现圆顶方袍的形象。就是来自于你只是现形象,还没有受戒的这样的情况。那么如果能够受持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戒法,从沙弥戒乃至到具足戒,一日一夜就是只有一天,你就舍戒的话,在贤劫中也必得度脱。
但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可能听到这个话,都觉得贤劫不是太遥远了,一劫多长呀!都觉得今生往生极乐世界比较近一点。那么实际上在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轮回,一劫算是很短的时间了。从对比来说,我们这一生来讲确实是短的不能再短了。
旷大劫以来,我们都在生死苦海当中沉沦,头出头没,无有出期。现在遇到一个增上缘,像师父他老人家一直都在提倡集体出家、短期出家,实际上也就是成就大家在贤劫成就的这么一个机会。
反正现在虽然有的对短期出家有质疑,但是师父来成就大家短期出家发心,实际上也就是说让大家在贤劫当中必得成就是这样一个发心的。但生死大事情,生死逼人。因为我们一般学佛的在普通的社会大众当中,现在很大一部分是求世间的福报。身体不好,家庭不顺,种种的世间的福报出问题了,然后就想到要求佛,要想到求三宝加持,最后来改善人生的状态。
实际上佛法真正是解决生死大事情。生死逼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死的困惑。解决这个大事情比解决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其实要紧迫得多。因为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好解决的。那么我们大事情似乎对我们一劫等待,我们觉得要那么长的时间才能够度脱,我们就觉得遥遥无期,心里面是不能够安心的。
因为一旦我们这一生结束了,下一辈子到哪去,还能不能够听闻佛法?我们心里面是无法安稳的。虽然有佛的授记说贤劫中必得度脱,但是实际上对我们这样的薄地凡夫来讲,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安心。
那么恰恰有净土法门的殊胜,我们如果能够真正的依法修持,在这一生这么短,应该说不满百年就必成无上菩提。所以这个一对比,应该说得遇净土法门,你能够接受,你能够真正的去相信的话,那么应该更为殊胜。
所以印光法师曾经讲了,净土一法是出生死的无上妙法,他是比我们下一生做人还容易的。大家如果不是了解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在十法界当中,每一个法界它的因是什么,什么样的状态,你能够在什么样法界就不知道。其实做人比往生净土还难。
轮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大家随业流转在当中,觉得好像不觉得什么难,实际上非常难。每一个人说做人难,这就是真正的一个难、艰难的体会。那是做畜生难不难?做恶鬼难不难?做地狱道的众生难不难?那更难。想死还死不了。但是净土一法事实上非常简易的,就是出生死的无上妙法,称为无上,没有比他更容易的了。
生死大事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你是苦恼的人还是快乐的人,你都必须面对的。他是特别平等的一个如实的业相。但是我们经常都是在世俗的生活当中都不能够对它有警觉,而且我们都觉得还远着。
我们平常都是被世俗的烦恼所困惑,没想到有个大烦恼在等着我们。我们对生死它一般都是麻木不仁的。我们关心的是吃什么,然后住的好不好,我今天心情好不好,每一天都在贪嗔痴这种当中沉沦不能自拔。这个不能自拔是什么?就是不能警觉,或者说是没有力量来警觉。
你说就像我们很多修行的人,他的心力也很弱。今天我们也谈到有的菩萨住在一个地方,总是不能安稳发心出家。实际上最后又没有去做这件事情,即使有短期出家这种胜缘,他还是没办法去。为什么呢?无力,没有力量来把握自己的心。
想要保持警觉,没有力量保持警觉,经常都是处于那种放肆的状态,或者身不由己、麻木不仁的那种状态。有的是无意警觉,因为我们这种业习的尘垢比大地都还厚。所以如果没有这种稀有之法,我们这一生想要了生死,乃至这一劫要想了生死,其实都没有机会。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尘垢,深厚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读过《普贤菩萨行愿品》:“假使一个人的业习,业力它有形体,它有一个固态的形体的话,尽虚空不能容受。”就是多的简直没有办法。那么我们都知道业无始以来,虽然业习伴随我们,但是有一点大家在常见里面就认为这个业是实在的。
所以经常会听到我们修行的人在说“业障重”,有什么事有什么烦恼,反正“业障重”这三个字就是一个评判,也是一个挡箭牌,一挡就算了。对于修净土来讲,其实业障这个问题很多人没有把它处理好。说到是带业往生,但是大家在这个上面是非常不安心的。
但是我们也把有一点忽略了,就是业是无有自性的,它是无常的刹那的一个过程。但不断的过程和累积就是天天的这样累积,它不处理的话,它就会造成我们的潜意识。像我们这几天来的菩萨们,我就是不舒服,我就是难受,我就是不想在这待了。
这个东西从哪来的?它是从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它都压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去了。潜意识它是有力量的,它是一股暗流。当它发作出来的时候,好像我们表面的这一面第六意识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我们就会出现很大的迷茫和困惑。
我们这种意识中的习惯,生活、色身、觉知的习惯,这个习惯慢慢的它就越来越厚了,就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对生死、对八苦三苦的认知,不及我们对贪嗔痴慢会产生迷失睡这样的习惯。
说起来这边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就很习惯很亲切,也很容易得劲。要说到要出离生死那就是很不得劲。包括对于生死引起警觉,人都怕死,那怕到不得了的地步,但是都不警觉。
我们对生死的警觉或者出离的愿望,没有我们对于业习的随顺力来的更强。实际上往生净土,它非常容易是在于有佛的愿力的成就。他已经都成就了,但是要命的是我们经常都是不愿意去。
昨天妙一问的那个问题:“我怎么样才可以有厉的出离心?我怎么才可以保持猛的出离心?”其实也很珍贵的,只是也用不着拿这个出离心来逼迫自己。但是真实的出离的愿望,现在很多时候会被业习淹没的或者被它减弱。每一天可能都在修行人的身上发生,相当于加减法每天都在做的。
所以我们就会麻木不仁。现在的财、色、名、食、睡或者贪嗔痴慢疑这样的一些见思二惑,其实这个见思惑是我们生命的一个主题。大家都知道见惑最主要是我们见解上的迷惑。很粗浅的解释,就是你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人生,你见解就是迷惑的。所以一出去你就乱了,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烦恼。
像我们这两天听到的基本上是同样的前来诉说婚姻带来的痛苦,家庭成员相处的痛苦,觉得我怎么这么不幸,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好,我的遭遇怎么这么惨。这个是见惑。我们不知道人生的境遇是怎么来的,所有的一切是自作自受。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那么见惑它就会带来思惑。
思惑,他是贪嗔痴慢疑。他就比较这个见惑叫做五利使。见解一出去后这个惑就形成。它是见解上面的一个问题,所以他非常利。那么五顿钝的就是贪嗔痴慢疑。即使你的见解改变了,但是你的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实际上不是突然之间就能够消失的,它就叫五钝使。
所以见惑和思惑是我们这样的凡夫最严重的困扰,完全把我们的生命都搞乱了。但是我们又无力自拔,还不能警觉。这个不能警觉,让我们在一生当中无限度的去沉沦的最主要的因。
但是我们很庆幸在这一生当中得到了这个难得的人生。因为人生是我们能够择法当中最殊胜的方便。他比较钝,是做人,实际上不是那么说那种聪明的。但是他也有一个稳定和选择的技巧。他有稳定的福德,他有五种遮障的福德,但是他有自己择法的广大的空间。就是人类的意识在十法界当中是最自由的一个意识空间。
所以人生难得。像一般我们学前行的时候,就会第一个就学暇满人生,就是人生难得。我们再来看一下十法界,地狱法界的众生,他因为一直都处于不间断的受苦、极苦的状态当中,所以说他没有办法来择法,因为他也没有闻法的机会。
另外一个他也没有时间来修行,他只有时间受苦。恶鬼道的众生饥饿驱遣,他随时都处于极度的饥渴,然后和焦虑四处寻找食物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也没有这样子的福德。那么作为畜生道的众生,比如像这妙宝不好好听法,在这扰乱他有听法的机会,也闻不了法。
你看我们其实讲课经常讲到以前在放光寺有一些蛇来听他们讲经,但是因为有其他的师父特别怕蛇,然后就把他们赶走了。然后有这个狗和羊都来听法,还每天做早晚课,但是也被人家赶走了,还被人家捆起来不坚决不准参加。在那边凄惨的一直叫。
师父有时候出去弘法,那些狗会咬住师父的裤腿,不让走,就拖在地上拖好多米,他都不松嘴。后来师父说:“你现在再来求我已经晚了,以前在干啥?”这都是过去的修行人,愚蠢堕落到畜生道,现在想闻法其实也很难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想让妙兔过来听一听。昨天妙兔一上来,然后狗就出来了,吓得一直都躲在箱子里不敢出来。这狗也是它就只能这种状态来闻法。所以畜生道它就是愚痴,还有闻法其实已经很难要修行已经很难了。
那么天界我们说它的特质是放逸,太好玩了,就只想玩。他心定不下来。虽然也有佛菩萨到天界去讲法,特别五不还天这佛要在那边讲法,有弥勒内院这些都有讲法。但是真正能够去闻法、修行的天人是少,不是没有是少的。
那么像修罗道成天就是干仗,互相打杀。他是因为嫉妒、争斗这样的因感得的这样的法界。修罗道就是打杀的,他也没有时间来修行。嫉妒心会遮障他的。所以说比较起来,实际上人类他是有苦也有乐,他有逼迫从事也有一定的自由。
所以他就有择法的这样的方便,有修法的这样的方便。他有比较稳定的福德,也没有说一个人怎么活到半道突然变狗的事。这种事还是很稀有。一般他是人还是很稳定的,这一生都是这个人法界的。那么它还有五蕴的遮障,实际上五蕴的遮障它也是一种福德。他就可以让他处于一种比较迟钝的这样的稳定状态,他好修行了。
世尊一直赞叹我们这样难得的人生,真的是真实语、诚实语。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感到人生了,但是我们自己经常不觉得它有什么珍贵。特别我们生活在大城市,抬眼一看到处都是人。那天听说青岛要成为5,000万人口大城市,我说完了。所以大家觉得人太多了。
但实际上比较其他道的众生来讲还是很少的。往往我们在我们的业习当中、选择当中徘徊当中不能自拔。人道的众生的特质就是犹豫徘徊。所以在你犹豫徘徊的时候,你就要看看自己,如实知自心观察自己。我确实是个人,因为我是如此的徘徊和犹豫,表示是你是典型的人。
因为我最近也是经常有接到一些菩萨,我昨天包括九儿给我发来很多关于他不能够抉择的这样的一个心态。选专业现在要选第二专业比较晚了,要不要出国,要不要那个这个时候要搞点别的社会活动怎么样的。他犹豫徘徊的特质特别的明显,现在这个当中不能自拔。
所以说不是说没有决断,而是可以决断,但是很快又会被习气所淹没。所以一件事情完了之后就会来下一个事情。所以我们都觉得人生很多时候不是奋斗带来的这种痛苦,而是抉择,不晓得怎么选择。
但是虽然如此,世尊我们贤劫以来,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是在我们人寿百岁疾苦之时来教化我们。乃至说世尊曲密遗教,现实是来饶益我们,让我们有法可依来处理生死苦海。就是在十法界当中让我们有一个择取的自在,或者是说在真、善法当中能够修持,在无上菩提中得以修持。
这种机遇是十分难得的,非常的难得。你如果没有佛来讲给我们,我们从娘胎里一出来,我们觉得人人都是这样,没有什么珍贵的。然后父母或者社会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考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然后再培养你的孩子走这条路。我们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那佛出世告诉我们不是这么狭隘的,不是这么短暂的,而是你生生世世已经活了无量劫了,你还将活下去,要永远活下去,只是以不同形式存在。那么也并不是说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就我们这么一个地球。十法界无比的浩瀚。
这样把生命它给我们拓展到无量无边,让我们就知道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一个什么位置。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现在能够得益于佛法是多么难得的机遇才会珍惜。你只有足够的珍惜过后,你只有难得到十分难得,已经不可能再有第二个这样难得的机会你才会警觉。
才会再从这种麻木不仁、这种无力自拔的状态当中奋力而起。所以说我们为什么我是一直比较强调要学佛法的基础。一来我们就学,有人告诉你念佛阿弥陀佛,你根本不知道这句阿弥陀佛的重量。你可能转身你就扔到后面是阿弥陀佛不知道。你真的有这个背景,你才会去珍惜。
这是分量极其重的。所以大家都是不可思议之人。特别我们现在到斐济过后,见到师父特别感慨。到斐济也很感慨,那是一个可以过简洁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基本上不是这个世间的生活状态。就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个地方还能够过这样简单质朴的生活,还有这样子的大德基本上绝迹了,在这里。
所以就觉得我们大家都是不可思议的福德之人,都是吉星高照之人,是福德人。真是的,特别能够接触到果地觉教法,还能够接触到果地觉教法的法主、法的持有人。所以大家都是就像阿弥陀佛一样的。
那么我们更加知道要珍惜因缘,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学修当中,实际上是积累了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都在现在得以展现出来。那么大家的学习是为了要了生死。那么在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出离生死、出离三界、成就菩提的难得的一个法义,我们来一起学习阿弥陀佛甚深的教法,使一切众生能够依法修持,必能一生承办的这样一个教法。
确实我们每一次学法之前都要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旷大劫以来,我们其实已经说曾经闻过佛法的。因为在大乘经典上像《大般涅槃经》都有授记。我们值遇小圣、值遇大圣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他都是用恒河沙劫的这样的授记来授记这样的众生。
我们现在能够听闻净土法门,特别能够听闻果地觉教法,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但是也是说大家实际上已经有旷大劫以来的善根福德的累积。“若不往昔修福慧,又是正法不能闻。”如果是说我们没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实际上你德闻尚且不能,更不要说生信能够起行。
所以我们如果说已经闻说过,“若有所闻,那早已出生死。”也可能我们这个当中有再来之人,我们就特别庆幸了。但如果没有听说,在这一生来听说的,依法修持就是此生是必定成就的。
《五念门》它是依佛的弘愿来宣化的。那么我们大家来学习和交流,也是完全依循于佛的大愿。就是阿弥陀佛,这个佛是特指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他在这一点上面是与其他的法门不共的,与一般的通途的教法不共之处。它是依阿弥陀佛的弘愿来修持的。这个是要做一个重点提示的。
大家在听课当中希望注意力要集中,因为这个事情是大事情。我们的时间是一瞬间就过了。现在大家特别能够感受到时光过得太快了。我们在安居的时候也是在这边安居的,一转眼就过了。
那么到斐济也是三个月,一转眼就过了。到这边回来一个月一转眼又过了。再过去四个月,一转眼又过了。现在也确实觉得如梦如幻了。随时都是一瞬间一晃就过了。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还早着。
你看那天我们回来的时候,我就觉得回来好像要待很久。我就觉得还早着突然想起来,那边突然想起来。我看一下飞机回去的时间一看是吓一跳。原来打算1月20号之前,结果一看飞机票在那都已经很少了,大概要买不到了。
然后再赶快订机票。然后订完机票那个程序天天提醒你倒计时还有多久登机。你就感觉到就像生命进入倒计时那种感觉。就是好像生命要到头了。时光如梭,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看看我们生命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大家能够聚集在一起,学法的时间是珍贵当中的珍贵。所以一定要万分的珍惜。
珍惜就体现在注意力要集中。因为我们这个是精要的学习,所以不会展开讲。基本上都是直接的就来讲。我们现在就直接讲长行,因为就不在前面的偈颂部分讲了。
长行一来就是进入到它下面的论曰:“此愿即明何意?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这个就是说直接来揭示我们的主题。因为前面的偈颂过了,后面有长行论曰。
就是说一来就是说“此愿偈明何以?”这个偈他在说啥?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什么意思?示现观彼安乐世界”。下面就直接把这个点出来:“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这个论它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视线观察安乐世界”。安乐世界当然就是指的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说得非常的明显。我们从安乐世界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就是我们的性德展现。
我们一直修净土的都知道,大家都是为了往生安乐世界。但是在普通的教法里面,都是把安乐世界就界定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在那边。所以我们要舍娑婆,然后生极乐了。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同时要明白安乐世界实际上是性德的展现。
就是说它跟我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像我们坐飞机,像宁波飞到青岛,代表安乐世界,就到那个那个地方跟我只是这么一个关系。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所以造成了在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跟自己的性德联系不起来,造成修行的一种脱节。
最后就好像现在有的人就是说求生极乐世界,跟上帝教差不多,就是去升天,这样差不多一样的。为什么呢?我就是要到那里去死后生天国,到一个安乐的地方,再也不用受苦了。这个是外道见解的净土修行。
怎么样才不是?你一定要知道安乐世界它的本质是我们性德的展现。这样一来就把安乐世界跟我们自己的关系就搞得非常的明白。也就是说它是你自心的一个展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不给他啰嗦那么多性德展现。
所以很多人说像《金刚经》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矛盾的。因为《阿弥陀经》不断的说到极乐世界的这种依正的庄严,黄金为地、宝树成林怎么样的。然后《金刚经》总是说“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好像这个是矛盾的。实际上这个完全是一如的。
为什么呢?我们的性德他就是通过极乐世界的庄严来展现的。是性德的展现。刚好我们内心的一个庄严相,它是以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展现的。因为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我们建的吗?不是。我们想要拉到自己这里也不可能。那里一砖一瓦都不是你建的。那都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通过他的修德来圆满展现的。
但是他的展现不是为他自己,为了展现他自己的性德,展现给法界众生。而是为了给我们无力展现自己性德的众生来展现。有一个现成的东西让你看。所以我们要依阿弥陀佛的愿往生极乐世界来得以性德的展现。
安乐国土它是以弥陀的修德显示的,造成的也好,衬托的也好,显示的也好,展示这样的一个性德。这个是十方一切诸佛世尊,没有用这样子的一个愿来摄受我们众生的。唯一阿弥陀佛世尊来展现的来回事给我们。
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无力修持的众生是超级珍贵的,这个性德,我们一定要知道是我们一切众生所具。这十分重要。如果不知道这一点的话,净土的修持它落入外道的见地的修持是必定的。你以上帝教的心态来修净土法门,你就会是这样的。
现在有很多心外求法的这样的一种论点。那么性德是我们本具,而极乐世界是我们性德的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在我们念佛这个前提下面所要知道的东西。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展示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性德。就是安乐世界。那不联系起来,确实我们讲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没有意义。
正是因为我们为了来了解我们本来的安乐。其实最后因为阿弥陀佛是要成就一切众生不退成佛。什么叫成佛?很多人也联系极乐世界,总觉得到那里不缺吃不缺穿,仅仅的限于此。真是我觉得我们众生的目光短浅。
实际上它不仅仅这些是为了解决我们暂时的安乐的问题,还有一个究竟的安乐。是要展现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我们大家都已经被尘垢染污得非常的严重,迷失了本来。所以无法得到永久的安乐。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愿大悲大智方便,都是为了来让我们最终能够回到我们的本来,来获得本应有的安乐。
安乐说起来现在是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回事我们的。实际上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众生本来是安乐的。一定要知道不是靠谁给你。你本来是安乐的,是因为你造作的习惯,一直想要去抓取什么东西而不得安乐。所以你迷失了造作的习气而迷失,迷失在现缘当中了。
所以我们都觉得做人想要做的快乐、幸福、自在、安稳。但是我们人人都觉得快乐自在、幸福、安稳是如此的难以得到。不管你有钱的人,有势的人,你有知识文化的人,你很难真正的获得安乐自在、幸福安稳。是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造作,造作的习气迷失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本具性德跟佛无二无别。我们本具安乐,不是外来的给的。所以你看这个就是不一样。现在的人造乐子比谁都强。从小就打游戏,为啥不打游戏就难受。打的时候就高兴。看电影,看电影就高兴,不看电影就难受。唱歌不唱歌就难受,唱歌了就不难受。
或者说出去旅游,种种的那种刺激来找那种感官的享受。但是一旦没有这种刺激了,就觉得十分的无聊。所以很多人长期以来觉得人生会是非常无聊的,很沉闷的,需要种种的刺激。乃至于现在西方中国这边也有吸毒的,吃迷幻药的。
你看现在到迪吧里面蹦迪的,他原来蹦迪就蹦迪,本身他们就觉得是很好玩。但是现在蹦蹦迪都觉得不好玩,一定要吃了迷幻药去蹦迪,然后才觉得好玩。因为他这样他会有种种的乐受。确实有的说禅修,禅修可以带来这种很多的觉受,可以到一些奇幻的境界。
有的人说不用禅修多麻烦,每天坐那多辛苦,我吃一颗迷幻药就达到了。我想想做啥做啥,想飞就飞。所以现在众生因为追求安乐是动物也好,做人也好,各个法界的众生都是他们的本能所驱使。因为本来就是你有的。
但是我们却真的不知道,我们就向外去追逐。本来的安乐被种种的造作种种造作的习气,把这种安乐给淹没了,彻底的失去了。所以这个是非常可悲的一种事情。所以真正的安乐阿弥陀佛建造极乐世界,给我们展现它本有的安乐。其实不是说当然安乐世界也是给我们这样一种外缘。
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外缘让我们恢复本有的安乐。所以你看那种小孩子,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喜欢小孩。小孩他的安乐在他出生以后,一个短时间还没有被这个世界追逐外在的乐趣的这种习气所染污的时候,它是本质具足安乐的。没事瞎高兴,一个人在那玩高兴坏了。
小孩子经常都是一个人在那乐的都不行了。大人觉得有什么好乐的,大人都笑不出来,整天脸都拉得老长,心上面已经千斤重担了。小孩子没有这些,他就本来安乐。所以人喜欢跟小孩子玩,是因为喜欢他那种天生的安乐。你就会受影响。因为你本来也有。当你在跟小孩子一起的时候,你忘记你是个大人的时候,你也像小孩子那样高兴。是不是?反正我就喜欢跟小孩子一起玩。
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我们被习气后淹没了。就是我们现在不清净了。我们有时候经常看着我们很感慨。我们觉得我们不清净了,我们不高兴其实不是的。古人讲一切世俗人之志,埋入业力之海底。就是我们每个人有个摩尼宝。这个摩尼宝包括能够出生一切功德和善巧,包括安乐自在。
我就体会过以前在跟波舟僧团的时候,就是天天念佛。他天天就是从早念到晚没有第二件事情。当你念上几个月之后,你不笑也得笑,你不蹦高得蹦高,没有任何烦恼。那个时候觉得一下回到了十五六岁。反正走路都得蹦高,一看树叶就跳起来去打就高兴。没事就高兴,不知道干啥就天天就是高兴。
为什么?因为念了几个月过后,你心障基本上其他东西都忘记了。你摩尼宝的功德,本来的安乐它自己显现出来了,都往出涌高兴劲。反正见人就想逗他,就觉得你怎么那么不高兴。我就体说是稍微体会过一点点的活力的加持过后,摩尼宝展现出来心上没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是很高兴。
他是从里面生出来的,不需要别人来刺激你,也不需要你看相声、看小品,或者有人硌着你胳肢窝,你才能笑得出来。是你自己就想乐,而且你想让一切人都乐起来。你看人家不乐,你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你愁啥?但是人家看你就像有神经病。所以你高兴啥?
埋没在业习业相业的沉淀重垢,就把我们埋没了。但是这个业本身是如幻的。你说埋没你又能够识破它。业相是如幻的,它就埋不了,也不需要拿个锄头一直挖,好像挖得很痛苦。其实本来安乐的心它能够运用弥陀的悲智方便给它开显出来。
本来弥陀也是以悲智方便来审视一切众生本具的法性,而展示一切众生的修德。原来就是对于带业往生就比较的疑惑。我说大家业障这么深重,都带到极乐世界,不把那搞脏了吗?阿弥陀佛怎么来处理这些垃圾呢?有我们这么特别是说到《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就是五逆十恶的众生往生。
以前可真难接受。阿弥陀佛你能接受,我可真不能接受这些众生。怎么办?怎么样才能度到这些众生?其实那个时候因为都没有认识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他本来具足。所以原来觉得阿弥陀佛这件事情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当真正的你能够去认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的时候,你就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说无一众生这个遗漏。
所有众生都要度脱,因为所有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见地是非常重要。在净土来讲的话,如果能够认识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么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必然的。是不是?那么为什么要展示性德?这个就是真正的大悲和大智。没有大悲大智,证不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安乐的真实。
那么安乐国土回向给大家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是说你是没有钱的人,给你拿钱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你永远都是穷人,给你多少你得用光。如果你是有钱人给你钱,你本来就是有钱人,你本具福德。所以我们说的是阿弥陀佛回施给我们。实际上是大家本具的。过个回施是用方便来给你开启而已。
就是说你跟他一样有钱,你不用自卑。你也不用在这个上面去迷惑。如果我们大家没有在性德这一块给阿弥陀佛接轨。我们是一样品质的,一样品质的生命。如果没有,实际上他东西给不到你。你是因为有品质,大家是同类项,他回向给你才是有意义的,是有理由的。要不然是没理由的。他强加给你一个清净吗?就这么染污的众生,他怎么能够给你洗干净?强加给你一个解脱吗?强加给你一个得失吗?不是的。这个是本具的安乐,只不过我们已经都迷失了。
这一点一定要有一个认知。我感觉现在在我们修《五念门》的前面,大家要在这些上面,它是一个真正的实践。要认识我们心性本具。本具很多时候说来就成了口号了。但是本具什么?它有一些具体的一些性德的一些展现,就是本具安乐。
所以现在人很难安乐,是因为不知道是本具的。比如说我们修法,包括修禅定,其实我们是想要得到禅定的轻安这种安乐。实际上这个安乐不是外来的,确实是本来有的。只不过通过这样的一种方便给它展现出来。你安乐的程度跟你禅定的深度有关系。所以很多人说什么叫三昧?彻底的展现本具的安乐。
所以以前有些师父们讲,人家问什么叫三昧?他说就叫正受。什么叫正受?这正当的享受。其实这是人正当的享受。其他的我们说贪欲五欲六尘好,那个是不正当。因为为什么称为不正当呢?他心一直向外追逐,越跑越远。他越来越迷失,其实越来越失去了本具的安乐。所以成为不正当。
并不是说它是什么走了什么不正当的路径了。我们或者说是通过贪污受贿有那种非法的财务来源,然后去做的那些放逸的事情。真正的是因为它是一个远离我们本具的安乐。就是你有有钱,你不用自己的钱,你出去偷钱,这个是很没有道理的。你应该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用。
所以三昧就是正当的享受。这是你本来有的安乐。不是说修行的人必须苦拉拉的而苦。他苦修也好,他是为了开启本具的安乐。所以包括声闻圣者的寂灭为乐,实际上它是为乐的。大家只注意到寂灭,好像成天往那一坐像个死人一样的,对大家都比较冷淡。你们别来烦我。但是实际上它这个寂灭是为乐。
我们一定要知道寂灭为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他有本具的安乐在那里。因为这时候他管不到众生,但是他本具的安乐会通过开发出来。这个一定要认知我们。一旦认知佛性本具、安乐本具、一切本具的时候,你就有什么本钱呢?有巨大的信心来接受这个回施。
所以为什么有的修这个就是不得力?他还是一个向外攀援的心。那么世其安乐国土我们都知道他目的的所在,就是展示一切众生本来清净的最朴实的状态。
像这次到斐济就感受到那种朴实它的美。它是很深沉的一种原始的力量。我们现在看到大城市里面有些造作出来的,比如说人造景观。他模仿自然,他会做得很精巧。包括我们一些茶艺室装修得非常雅致和有人文的气氛。但是你比起来原始的那种美根本没办法比。
因为原始的美是特别大气的,特别厚实的,非常朴实的跟你的本心最相应的那种状态。我感觉在那不用干啥,那么就能够证道。不用太费劲。因为这个静本身就是本性的展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完美。感觉是极乐世界其实也绝对不是那种工巧展示的。
他就是本来清净的朴实的状态来接应我们。这个地方是悲智的接应。悲它的意思就是拔苦。真正的拔除我们这样被无明尘垢所蒙蔽之苦。我就感觉现在最苦就是蒙蔽。你自己根本不知道咋回事。你就是被蒙蔽了。这东西揭不开。锅盖要总是盖在头上,挺难受。
这种大悲它可以拔济。真是那种感觉给你。比如说在九界沼泽地你自己要拔拔不出来。得有阿弥陀佛拽着你的脑袋给你拔起来。还有大智的,一种大智慧的接应。这一点我们要能认知的清楚。
原来我们忆佛念佛,往生彼国,往生我们的本心。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昨天妙意问到师父什么是”就路还家”。其实就路还家说的就是这一桩事情。那么从事相上来说,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说就是依佛的本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叫就路还家。
那么从理上来说,这个路是我们的心路。从哪里往生?心里是吧?它是仗佛的愿力。但是在心里。那么往生到哪里?往生到我们的本家本国。回家嘛,这个家就是我们本来的这个佛性。所以往生与消归佛性是同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觉得我离开这里我就幸福了。你到哪里去?十方法界有出过你的心吗?
往生到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分事。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做的如实的事情。本分是如实。当然也是究竟。是这个事情最究竟的东西。昨天有一个小菩萨说到立志的问题。做什么都无聊,做什么都感觉没有意义。我说没有立志。什么立志?出国算不算立志?选专业算不算立志?我长大要做医生,做律师算不算立志?不对。这叫找职业。现在把这个都搞混了。我说要立志要立。什么叫立志?立最究竟的东西。这个叫立志。志向那个是士兴。
以前古时候凡是称”士”的人,什么人称为”士”?有理想的人。所以为什么我们儒家文化一直都比较鄙视劳动人民。他们都不能称为”士”。因为他们就是干活养家了。此一生就这样。虽然很淳朴,但是它不能称为”士”。凡是称”士”的人,他是有理想的人。那么最究竟的理想就是回归我们的本家本国。
那么从相上来说,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了我们的本家本国了。这个可以列为我们人生的志向。如果这个列为人生的志向,你做现下的当下的抉择,你就知道该怎么抉择了。就不会出现每一个抉择都那么的痛苦。到底到美国留学好还是到加拿大去。就这么个事情也要半天的迷惑。
我们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知道什么是最究竟的、如实的应该去做的事情。没有立起志向,没有发愿。所以说我们只做了一些虚妄的事情。你选东还是选西,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上去做这种虚妄的抉择,最后都是意义不大差不多。
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能有含糊的地方。那么我们如果一含糊就会丢失大利于当下。我们就会认为在为某种因缘念佛。你看现在很多人也念佛。念佛人还是比以前增加了。因为念佛法门在现在经过诸位大德大力提倡。其实念佛人挺多的。
但是你去广泛接触一下,你会发现很多人是在为某种因缘念佛。跟我们刚才说的是要回归本国,回归我们自性的家园是不一样的。好多人为了治癌症念佛。好多人为了消灾免难念佛。好多人为了挣一个什么功夫来应付很多种复杂的心态。
甚至现在有一种外道叫阿弥陀佛功。他们也念阿弥陀佛。他们要练功夫。世尊他是彻底的证实了一切众生本家本国本具安乐,本具清净,本具万法。所以这一点是果地觉起修的一个认知的基点。
它是从这里起修的。是从佛证悟了这一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的这一点上起修的来念佛的。跟普通的念个佛求加持消灾免难治疗癌症,或者是说甚至有人求升官发财都求。我们有一个亲戚每次打麻将就拼命念阿弥陀佛,保证我不要输。这些跟这些完全不同。
也不仅仅是为了逃到极乐世界也好,好好永远不受苦了。也跟这个也不一样。所以它起点就是果地。起点就是果地。诸佛所证无非如此。一切众生本具安乐,本具清净,本具万法。这个就是诸佛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果实了。
我们拿这个果实作为我们现在修行因地的发心。果地觉为因地心。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上面到底怎么用。什么叫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你接纳承认认可你以这个作为起点以来念佛。这个是果地觉的果觉的一个念佛。这个不一样的。
这个起步到家,确实是这样。你就在运用这一点。所以实际上诸佛所能给我们的财产就是为什么不接受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本上这个是本起作用。而在很多枝叶上末梢上去起作用。我们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乃至我们已经值遇了佛法,甚至值遇了难遭难遇的净土法门。我们还在浪费。
你看我们做了多少浪费宝贵生命的事情。或者说我们自以为做的这个事情还很合适。我们觉得自己还蛮精进的。是因为我们太短浅了。什么短浅?就是目光短浅。我们目光短浅,他就会停滞在自己现前的业习和所需上了。
然后有时候我们去跟人家讲净土法门,或者是说他来求你跟他一个解脱痛苦的方法。你教他念佛。很多时候是为了解决他现前的痛苦。就是他现前的业习和所需。所以这只是一个方便。不能一直停留在这里。
有好多人是因为生绝症,到处看不好。最后人家告诉他念佛也许能救你一命。那么就来念佛。有好多人也是因为其他的一个因缘遭遇到逆境了。解脱不了了。人家说你就像我们昨天看的《我的个神》你去找神。所有人都跟他说神才能解决。我们没办法。
然后他因为因缘来接触佛法实际上是可以的。所有的方便他都可以进入佛门的。但是如果你一直把这个当成了究竟,就停留在自己现前的业习,一个现前的需要就停留在这个地方。你就糟糕了。就是大材小用了。
所以昨天一个菩萨他就一直的就在纠结他的先生不学佛。先生还限制他出来。然后他家先生还在杀生。他家里面好多亲戚还在杀生。其中有两个得到癌症还在杀生。他就一直在这里停滞。为什么?因为他是因为得了很重的病。然后开始放生。开始念佛这样好了。所以他觉得他能够活下去。证明佛法有力量的一个实证。最后他就要所有的人来得到他这个利益。所以使劲的劝别人不要杀生。你要放生要吃素怎么的。
他这么做好不好?也好。是个善法。对不对?也不完全对。因为他已经学了好久了。到现在还停在这里。这就不对了。但是入门的时候是可以的。所以那天我跟他说我能活着。证明佛法是很殊胜的了。我说这个世界有好多人都活着。现在还在世的都叫活着。他们是不是都能证实佛法的伟大?
活着不算啥。活着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伟大了。因为毕竟不是安乐国。在这个地方停留。这不是安乐国。也不是极乐世界。你让你的亲戚们都吃素放生。然后都从绝症当中走出来。在这活得好好的。这就对了。你就高兴了。你先生你哪去他都放你去你就高兴了。你对了。这不是极乐世界。
所以说”不给我自由不平等”。怎么我说在这有什么自由?在三界之内全部都是不自由的。牢笼,三界的牢笼。你在时空里面都是被禁锢在里面的。那么你只有往生极乐世界能够得到究竟安乐。那么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反而不需要很多的现缘。
你心里念佛就可以了。他不让你走你陪着他。他看电视你念佛。他要爬山你陪着他。他爬山你念佛。没有人能够阻碍你的心往哪里去。你就念佛就好了。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一个究竟安乐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在我们的现缘当中警惕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会被现缘挂住。一个事情就把你障住了。其实你要知道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心是自由的。因为我们色身它生来就不是自由的。你必须受各种的业缘的牵引。他会让你到这到那。但是你的心是自由的。心在哪?是你自己说了算。
我们以前在经历文革的时候都知道。批斗就天天写思想汇报。你的思想是不是一颗红心向党什么的。其实写再多的思想报告。他的心在哪。你仍然管不着。所以我们要知道其实心十方法界都是你的可以去的地方。完全在于你自己。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佛法是最积极的。因为他了解心的作用。我们这样再看”见阿弥陀佛”。前面说了他是要生极乐了。是叫见阿弥陀佛。见佛的意义是什么?实际见佛和见性是无异的。见佛就是见性。平常我们经常特别宗门最强调就是明心见性。
很多人也是说净土不了义。也就是说你心外求法。你见佛是心外求法。实际上佛就是见心。这个是没有两样的。好像慈师讲课的时候说有个人做梦。梦到他在拜佛欣喜若狂。跑来告诉师父说师父我梦见我佛了。我在拜佛。师父说你在大殿天天见佛。天天的拜。你怎么就没有那么高兴呢?
实际上因为我们就是那种分别。这是一回事情。净土教法见性与见佛是同一说的。所以见阿弥陀佛实际上这个地方的见佛跟我们谈的见性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佛的功德就是性的功德。见佛和见性无异是什么?说佛功德即性功德等性功德。
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就无疑会抉择一个东西。就是一个理念。原来我们念佛是在念性。如果不抉择。你看我们经常是这样子的。念佛是念一念。然后一不念佛了或者正在念佛就正在起各种烦恼。这念佛跟你的心好像没有关系。这就因为在这里没有一个抉择。也没有一个连接。其实念佛就在念性。
我们在随顺性德。就像昨天菩萨说他不准我出来。我出来是学佛呀。我说随顺你先生?我就不能出来学佛了。其实他就不太知道随顺佛到底是在随顺什么。随顺佛是在随顺性德。不是说哪有佛的形象在组织学法。我往那奔那叫随顺佛。所以我拼死了都要往外奔。我才不管你。
佛的功德与性功德是等量的。是划等号的。那么我们随顺得入。很多人不知道咋随顺。一定要是顺我们的性德的。念佛一定要随顺性德。那是真正在念佛。如果念佛一切是一切处都拧着。那不是念的佛。那是念拧巴。所以越念越拧。
所以为什么现在好多念佛人会念到死胡同里头去了。念到全家人都反对那里头去了。这就是我们念了一个拧劲佛。那也是佛拧劲了就难受。因为他没有随顺性德。那么我们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原来我们在念性德的功德与作用。
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的国土。观察阿弥陀佛的性德。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德。所以以相来显性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早晨被悉师父来谈论中观。很多确实是他比较注重”诸相非相”。但是你要跟他讲”当相即道”。他在这里很难承认。他总觉得净土是不了义的。
总觉得有个阿弥陀佛。有个极乐世界好像挡住他什么东西了。要扫得一干二净。没有了。他觉得舒服了。这下敞开了。其实从这可以看到就是偏空这一边了。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不了义是吧?你要能够回到”当相即道”那才是。
所以要说”开悟不求生净土,保管老兄欠悟在”。其实这个是以相来显性不可思议的。以相显相是什么?是镜像庄严相功德相。以相显性是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从这里切入的话,就会知道不仅是极乐世界的一真庄严。乃至于说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皆是如来智慧德相的庄严显现。
所以以前庄严总觉得漂亮叫庄严。现在才知道一切都是庄严。一切都是性德的显现。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说到”化娑婆为极乐”。好多人比如说搞人间佛教。就觉得那是不是要把这里建成极乐世界。其实永远不可能。但是你可以化娑婆为极乐。”化”字怎么化?就是你知道娑婆世界一切的显现乃至高低不平。坑坎砂砾这些垃圾堆臭不可闻的这种东西都是性德的庄严显现。是在这个层面来说的。
并不是说给这里搞的黄金为地、宝树成林这个搞出来都是电子版的。他不是极乐世界那样的景象的。我们要是不了解。大家一定会小看净土法门。所以说宗门也好。或者是说其他的一些法门也好。来小看净土法门。都是因为没有在这个上面进行一个认取。
如果能够在这上任取。就像那些祖师所做的事情。他其实就是让这些真正小看净土的人能够不得小看净土。要不然大家觉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斋公斋婆做的事情。我们是什么人?现在很多人经常特别现在人师父说随便拉一个人出来。那是知识文化比过去的帝王将相都好。只要百度百科全书什么都在上面。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越堕落越骄慢。我们拥有知识越多。只成为我们堕落之因。就是骄慢。我们觉得我们一生善根一生福德。我们这么聪明的人怎么能够去学斋公斋婆的念佛。这个时候实际上小聪明。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念佛法门的超胜他的不可思议。
所以为什么祖师他很多时候他非常着重在这上面来开演。是因为这个是让大家对于净土法门有一个认知。那”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这个彼国是我们故有之国土。就是我们本来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是一个客居之地不容易。
我现在觉得比较好。当我离开了家乡出家。然后在一个寺院又到另外一个寺院。然后又离开寺院。然后又到处走。甚至跑到南太平洋那边去了。然后又跑回来,这样多跑几个地方过后。一下子就知道这里不是故乡了。因为你一直出生就待在故乡。会觉得那是故乡。
我现在真没有那种感觉。谁说四川绵阳。我觉得跟青岛宁波是一样的地方。真是这样的。人家觉得师父这里是不是跟四川一样。我说差不多内心没有多余的感受。因为知道所有这些地方只是客居之地而已。昨天看《我的个神》。他为什么要用外星人的角度?
因为只有外星人非常清晰的知道这不是自己地方。所以他也拜神他是为了回家。但是地球上这些人拜祭先供养做各种礼拜。它是为了实现在地球上的利益。所以它们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他心里头没有一点对世间的留恋。时时刻刻想到要找到遥控器。
他也挺相净土法门的。为什么?是来接他。是不是失去这个联系了接不了。我们现在也是按部来接。我们因为并不是我们这样展翅飞去的。得有人接。所以得要遥控器按着还有按遥控器得找到这个。所以这个是我们故有的国土转认识。其实是需要心理上真正的去完成。
你看我们比如说好多人昨天在讨论出家的问题。我师父一定要出家说两眼泪这么长。但是他一直特别执着度他的家里的那几个人。其实这不叫出家的心态。这叫在家的心态。他就剃了头。还是在家人成天顾他家里几个人。这个很麻烦。
我们也是口口声声说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实际上非常执着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都是你觉得特别好。特别想改善。特别想要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如果你能够把心搞过来。像印光法师经常也是提示大家的。那一首诗”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西山任彼恋”。我原来特别喜欢这一首诗。”应当发愿望山”第一个就是要大家发愿”应当发愿”是什么原因”客路西山任彼恋”。客路。这个地方是客居之路。认彼恋让别人爱去吧。
他们愿意在这留恋。在这建设美好家园。让他们去。自己一定要知道这是客居之地。其实这个是不容易养成的一种心态。所以现在越来越知道出家法的尊贵。就是因为他慢慢的这种生活方式。它会让你真正的产生这种心态。这是客居之地。哪里都不是你的家都是暂住的。
那么只有把这样的一个客居的心养成过后。你愿生彼国就像外星人PK。他那种急迫一切办法想尽了。就是唯一的目的我要回去。甚至后来他虽然爱上那个姑娘了。但是他还是要回去。”愿生彼国”,愿,这个就是心。愿是心。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心生彼国。愿生彼国就是心生彼国。此故固则就是故有。我们愿生彼国的心是故有的。是本有的,不是我们现在才发的。
因为为啥?就像PK一样的。本来他就不是这儿的人。所以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不是现在才有的。实际上是他本有的。我们认识到阿弥陀佛所证的报德是我们本具佛性的一刹那。他有的这种本有的功德就能够起到作用。那就成为发心。
所以大家看师父讲的这一句话。他来界定什么称为发心。就是我们认识到阿弥陀佛所证的报德,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的一刹那的时候称为发心。我们原来觉得我已经发心往生净土了。但是你没有这种认知。其实还不能成为发心。
就像那天我突然认识到。只有歇心才是发菩提心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一样的。以前认为发菩提心是一种造作。你要干点啥了。人家就叫你发心了。妙华发心管理往生论群。明悉发心管理你就接住了。群主好像觉得我要干个活。这叫发心。
现在知道发心在净土的”愿生彼国”的发心,是你认识到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展现的一刹那,你去认知这一点的时候就叫发心。因为你必定回归了,你认识这个的时候你必定去印契了。就一刹那往生已经完成了。在我来看那么回事。没有这个的话,我们说求生净土那种是相似的。不称为发心。发心是你发现了你原来那颗心。
不是发馒头的发心,只有这么一坨要发成这么大一个心。高大上那个东西你不能凡夫。然后突然变得好像很伟大。所以最后就变成虚伪法、造作法。真正的发心是发现自己原有的心。发现极乐世界是我们本来的家园。发现是本来这样就回去。好简单的事情。认识和认知一刹那。这一刹那就完成了往生的过程了。
为什么?它是固有的本有的。所以往生为什么容易?因为是本来往生。这样怕的是什么?认识不到。所以为什么在焦虑当中。像昨天妙玉说”我怎么才能够特别迫切保持这种迫切”。你迫切个啥?你坐在那上面。坐在一头牛上面抓着牛角。这念的阿弥陀佛。像抓着牛角使劲问”我怎么能找到牛”。你告诉我怎么能找到牛。我告诉你骑在牛上。你现在我们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但是如果有人提醒你。你坐在牛背上。你手抓着牛角。你一看是这样就完成这个过程了。这就是认识的重要。认识一刹那的发心就成熟了。说”初发心即成正觉”。现在你就知道了。我们有的人说不对。我发心离成就还远得很。是因为他以为发心是造作。当然了越造作越远。那就远得很菩提路远。
真正的发现是发现本有这心。一发发心成就了。因为这个过程印契。以水印水,以空印空。你不要认为我有很久的发心。再久也没有用。你再不减也没有用。反正我就像有人说”你不要太早跟我说净土法门。我临终你再跟我说。我这些什么前面那些矛盾犹豫都不用了。我就直接往生了”。
实际上久也没有用。不久也没有用。你说不要去取巧。一发心就等于正觉没问题的。这个地方怎么讲?发心即菩提。发心即菩提是真实不虚的。《华严经》讲”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后面41位菩萨如梦如幻。发心就是菩提它是等量的。它是不是增减的。
所以我们也觉得就是说”明心见性”的问题也是这样的。好多人说分分见分分证。实际上这是一个相似的说法。就说你看天空。你比如说我先看了一厘米的天空。看两厘米。你睁大一点最后才看到天空。你一睁眼就看了全部了。就是这样的。
所以他发心的时候是发现本具之心的时候。他跟菩提证本具之心是等量的。是不能增减的。我们也是往生之心。它也是俱全的。不是说我先发了一点点往生的心。我再发一点点。它真正的就是你发现你本具的极乐世界都是你本具的。所以这个叫法简单快捷。快不快快一刹那就成就了最快的。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越往下堕落。所有的节奏都在变快。现在人的性格特点不论谁就是着急。不是你的个人的性格。是社会的属性。是减劫在业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下坡的时候就越来越快。包括轮回都加快了。
然后受报的速度加快了。以前的鸡被宰要养几个月。现在两个星期被宰已经这么大了。因为有什么有激素。一打进去呜呜就涨。所以你们小孩子喜欢吃炸鸡腿。或者就是一个礼拜就可以长出来那么肥一条腿。然后就炸开吃了。受报的速度越来越快了。然后人心越来越急躁了。忙着去受报。忙着去还业急急忙忙的。
你看现在哪个人不是急急忙忙的。父母也是急急忙忙逼着孩子干啥。小孩子也是那样子。所以如果在这个年代用一个要缓慢成佛的法。要大家都安静下来。性格都训练的慢慢的在成就的。我看就一个人都没招了。
那么所以净土法门它占据了先机。它比这个快还快。它就是一刹那成就。我们学东西要是兜圈子。耍花架子。给大家说你今天干啥明天干啥。就是弄很多卖机关的东西也没问题。斗来斗去的都是可以有很多的方便很多的手段。
但是阿弥陀佛不欺瞒大众。他也是要知道大众在一直在往下滑的过程当中。已经没有时间机会来兜圈子。耍花架子了。那么就给了我们最直接的教法,已经过点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大家一起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