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大众分别解说”,你要忆持,把佛说的教导记忆下来传播给大家,并不说自己发明一套自己的东西。“广为大众分别解说”,是作种种比喻引导大家来皈依佛的圣言量、圣教上来,唯信佛语,唯依佛教,成就菩提。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
那这肯定是佛的愿力、威神力才能昭显出来。
〖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这是比喻,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金色,也没法比,我们看看太阳我们知道了,太阳跟这个阎浮檀金色是没法比的,百千万的阎浮檀金色又是不可比的,是什么样的光相呢,能消掉我们一切的分别执著。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
大家一定要看好,很多人现在就不相信佛力,龙树菩萨授过记,这个时代人不相信佛力。佛的报德肯定比你大,我们这么说,我们世间从省一级一级的往下看,省级领导比老百姓的权力就大得多,中央领导比一般人的势力就大得多,那这个势力是从哪来的?他这个力就比你大,报德差别,你信不信,这个报德差别在这搁着呢。“我今因佛力故”,很多人办事都需要一些社会上走门路,做生意干什么的,也是他力,这是佛力,觉悟之力。
〖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你看这些大士们为我们现世的有情,一一现这种福德,荫护我们,所以我感觉读这文字应该心存感激,要是没有大士的启发、启教,阿难不给我们读诵出来,不结集这三藏经典,我们今天干什么,没有这个机。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
那我们现在这么个因缘了。
〖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那一个叶,小叶就二百五十由旬,二百五十由旬就乘个三十,那你看这一个叶子有多大,就按我们的里数来算,大家可以算算那个莲华有多大。
〖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
一般我们看看太阳,有时太阳辉光出来的时候,像个圆影的东西,有盖。
〖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光明普照于极乐世界的这种黄金地也好,什么杂宝地也好。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
这个地方我们的心力早都不及了,要用思惟就不及了,只能随文入观。这个地方一定不要用思惟,一用思惟就产生障碍,你说一个须弥山有多大呢?一下就把自己障住了。
“如百千万亿须弥山”,一个须弥山我们的心力都不及了,就没法去设想,所以只能随文入观。过去人就读,不断的读,一遍一遍读诵,像善导大师提倡的就读《阿弥陀经》,有一天一百零八遍乃至说多少遍多少遍,乃至读十万遍,一百万遍,一生要发心读持。所以在读持的过程中得以入观,在读诵的过程中自然入观,因为非众生心力所及,非是心力所及啊。很多人做过这观,强迫心力去,不随文入观,出现故障。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这只能随观了。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你要用心力去设计它,那太累了。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
这个随意,随什么意呢?
〖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华座想,还没有见佛呢,还没有见观音、势至、阿弥陀佛呢。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前面那些描述是法藏比丘因地的愿力所成,所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就是法藏比丘的愿力所展现出来的。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
那就单观这一华座,所以这十三观个个叫你观一个,不许杂观,所有的观想必然成就。很多人看到广钦和尚在烧的过程中,看到烧出来白莲华,他们拍照的,实际就是老菩萨在承天寺就是一直念佛,住山念佛,观想,包括到鼓山西禅寺,他念佛就是不可思议,他都必然有这种因缘,就是烧出来的烟都是莲华,有人照相放出来的光相都是莲华。为什么呢?观想定,一切都是威德。要是我们天天想贪瞋痴慢疑,可能烧出来的是恶气,也可能是黑烟,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五万亿劫,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这个是啥说法呢?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个地方就是每一个观中,你就不能掺杂其他东西,你一杂真是……每天我在这拜的时候,我都想找一个观,结果拜不到十个拜就跑到其他观上去了,心力太散了。你看每天上午不是拜一阵子嘛,六时礼拜往生礼赞那个拜,拜不了十观我都把握不住自己,这观就跑了,或者打妄想了。我试了好多次,一个观想坚持到底都很难很难,那现在人的心就散,散杂,用不上力,并不是说不愿意照顾自己,不愿意照顾自己的念头,不是不愿意,愿意得很,拜着拜着就……
不知道大家试验没有,因为天天读这《观经》,我真是观着观着,不一定什么东西就把你岔跑了,的确是这样的,如实的说。可能大家善根深厚,也可能一观就进去,那太好了,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个人能观进去,可以带带大家,因为这观想必须得有一个人真正的启发。我在这个地方可不是启发大家只读读文
字,希望大家能站出来一个真正入观的人,能得这样的利益。
邪观与正观,还是这么说,不授受就是邪观,你自己发明的观,决定邪观。现在社会上人都说,他发明个啥,他建立个啥,我经常听到,现在这些善知识出的书,都是我创立什么法门,你没有办法。所以佛法历来的传播都是授受授受,一代一代不离经教的授受,一离开这个授受就不能成立,一离圣言量就不成立。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习法,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认真。
【七就华座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九。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已来.正明勅听许说。即有其三。一明告命二人。二明勅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
二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已来.正明劝发流通。此明观法深要.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漂流六道。汝持此观.处处劝修.普使知闻.同升解脱。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已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注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就此意中.即有其七。一明告劝二人时也。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大悲来应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四明观音势至以为侍者.表无余众也。五明三尊身心圆净.光明踰盛也。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岂将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
四从时韦提希见无量下.至作礼已来.正明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接足。斯乃序临净国.喜叹无以自胜。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
五从白佛言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正明夫人领荷佛恩.为物陈疑.生于后问。此明夫人意者.佛今现在.蒙尊加念.得睹弥陀。佛灭后.众生云何可见也。
六从未来众生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明其夫人为物置请.使同己见。
七从佛告韦提下.至当起想念已来.正明总告许说之言。问曰.夫人置请.通已为生。及至如来酬答.但指韦提.不通生耶。答曰.佛身临化.说法以逗机。不请尚自普弘.何论别指而不等被。但以文略故无.兼为之心必有也。
八从七宝地上下.至华想已来.正明教观方便。问曰.众生盲暗.逐想增劳。对目冥若夜游.远标净境.何由可悉。答曰.若望众生惑障.动念徒自疲劳。仰凭圣力遥加.致使所观皆见。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见也。欲作法者。诸行者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发露所造之罪.极生惭愧.悲泣流泪.悔过既竟。又心口请释迦佛十方恒沙等佛。又念彼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道此语已.更复至心忏悔竟已。即向静处.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既住心已.徐徐转心想彼宝地杂色分明。初想不得乱想多境.境多即难得定。唯观方寸一尺等。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犹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若心得定时.或先有明相现.或可先见宝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有二种见。一者想见。犹有知觉故.虽见净境.未多明了。二者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所见净境.即非想见得为比校也。
九从令其莲华下.至八万四千光已来.正明宝华有种种庄严。即有其三。一明一一华叶备众宝色。二明一一叶有众多宝脉。三明一一脉有众多光色。此令行者住心.一一想之.悉令心眼得见。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次想宝出多光.光成宝盖。次想华台.台上众宝及珠网等。次想台上四柱宝幢。次想幢上宝幔。次想幔上宝珠.光明杂色.遍满虚空.各现异相。如是次第一一住心不舍。不久之间.即得定心。既得定心.彼诸庄严一切显现。应知。
十从了了已下.辩观成相。
十一从华叶小者下.至遍覆地上已来.正明叶叶有种种庄严。即有其六。一明华叶大小。二明华叶多少。三明叶间珠映多少。四明珠有千光。五明一一珠光变成宝盖。六明宝盖上照虚空.下覆宝地。
十二从释迦毗楞伽下.至以为校饰已来.正明台上庄严之相。
十三从于其台上下.至妙宝珠以为映饰已来.正明幢上庄严之相。即有其四。一明台上自有四幢。二明幢之体量大小。三明幢上自有宝幔.状似天宫。四明幢上自有众多宝珠.辉光映饰。
十四从一一宝珠下.至施作佛事已来.正明珠光有不思议德用之相。即有其五。一明一一珠有多光。二明一一光各作异色。三明一一光色遍于宝土。四明光所至处.各作异种庄严。五明或作金台珠网华云宝乐.遍满十方。
十五从是为已下.总结观名。
十六从佛告阿难下.至比丘愿力所成已来.正明华座得成所由。
十七从若欲念彼佛者下.至自见面像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如前次第住心.不得杂乱也。
十八从此想成者下.至生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结观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
十九从作是观者下.至名为邪观已来.正明辩观邪正相。斯乃华依宝地.叶间奇珍。台莹四幢.光施佛事。上来虽有十九句不同.广明华座观竟。】
【七就华座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还是这三个过程,先给你把这个法门的名相给大家昭显出来,判别出来,辨别出来,然后给大家结一个结果,授受。
【即有其十九】
这写得比较细一些了。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已来.正明勅听许说】
许他说,你要好之一念,善思惟之,我给你说这个法,你要好好的思惟,善自记忆,广为流传,广为传播,干什么呢?就是传法,授法。除烦恼法,往往为这个末世也好,为现在说除烦恼法,干什么呢?就你听闻记忆,善自思惟,干什么呢?广泛的传播,实际是给大家都有这样的交待,释迦佛的确希望我们把佛法给传播开。能不能传播呢?我们自己要做不到,这观想的方法在我们这就断灭了。但你自己都没有信心,怎么个传播呢?所以信为功德母,信为首啊,你没有这个信,你自己都不信,你就没法传播,你自己再不行持,那更过分,所以有信有行才能传播。
像我们现在信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一般都可以,真是也可以持,也可以行,因为啥呢?简单易行,但是真正的毕生的精力,毕生的全部投入,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样唯有大势至能做得到。所以近代的人说,千百年来独出此一人,就是专持如来正印,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印光大德,把一生的精力就投入到这个地方,舍弃一切杂缘、因缘,看来看去就单树旗帜,单念名号啊,这太难了!善导大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进堂就是拼命的念佛,每日到堂就念佛,他并是说“我叫你念佛我不念佛,我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搞其他的去了”,不是,他的确是……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能把弥陀的教诲,自信教人信传播下去,还是有难度,这个难度就是自己不信。
“正明敕听许说”,敕听,许说,佛法的确这两个步骤特别重要。
【即有其三。一明告命二人。二明勅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
告诉这个法的过程。
【二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已来.正明劝发流通。此明观法深要.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漂流六道。汝持此观.处处劝修.普使知闻.同升解脱】
能不能呢?劝别人修持自己也得行持,就是这么简单,你自己不行怎么劝别人?“这观法好,我们大家修,可能我自己观不了,我就感觉到别人来观,因为我影响别人的因缘弱”,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审思。所以自己不行持,决定难劝别人,难回施给别人,观法修法亦复如是。可能是因为看《观经四帖疏》看得多,在这个地方,在归结处用得多一些,在这观法真是用得很少,那我们这里面要真正出这样的善知识了,能够观想……
这个直接的觉受,觉受不是不好,归入究竟真是好,要不归入究竟,真是迷惑众生啊,不能使人了生脱死,光在受觉上徘徊,一样会出事情。我说修密法肯定是好,念佛也好,修密法也好,都是了生死,能了生死都是好。一伙居士前天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们能不能修密法?”我说“好,善知识”,你咋个说呢?所以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名号谁都会念,有啥不好念,我们学这法是否安心了,你真安心吗?说着容易,实在是难。
“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现在的人,普遍贪图境界,实在是这样子,喜欢境界,一个人一说境界,大家眼睛瞪得大大的。有个照片上就是反光灯闪一下光,大家一片一片都趴下来了,你再大的善知识的教诲也不顶用,啥都不行。有些人就乘着大家这种心,搞一些虚假的东西欺骗众生,行不行呢?真是你莫迷信,要迷信会丢信心。所以有的人如痴如狂如醉,在那些境界中追求,结果呢,精神病医院是家乡,极乐世界等着他呢,未来等着他呢,现在可能是这一乡,苦得很,也可能是大权示现,但我不干这一套,常说境界,说着说着成神经了。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已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注想西方】
为啥物啊?极乐世界这种庄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堪忍世界,你对比啊。
【安乐慈尊知情故】
知众生之所需啊。
【则影临东域】
由西说东啊。
【斯乃二尊许应无异】
一赞一许,本质是一样的,一唱一和,表法无异,都是为了使众生生一个决定的心。
【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
互相辅助,昭显那种利益。
【就此意中.即有其七】
一个遣,一个垂手接引,释迦佛在这边说,娑婆世界三界火宅,无有安处,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垂手接引,所以二尊来相互地启迪于我们,一引一显,阿弥陀佛是引向,释迦佛来应显,干什么呢?一个目的,欲使我们直奔王家,出脱生死。
【一明告劝二人时也】
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凡夫,阿难是凡夫代表,韦提希是女人代表,因为阿难一直到佛取灭都没有显证阿罗汉果,他证须陀洹果嘛,所以五百结集的时间,迦叶尊者说他有七种过失,证果了你从钥匙锁孔里过来,你从那空隙里过来,所以他七日行法,困到极处了,头未沾枕之前,证阿罗汉果了,得空性自在,变化自如。阿罗汉果决定是变化自如的,我现在经常听到很多人说,那个人不可思议,阿罗汉哪,到后来啥都不是,我说你莫轻信,心性发心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作业修证这个时代真是有特大的障碍,我们大家不要轻说。
【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龙树菩萨有四句偈子说,“若人愿做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这真是有意思,这个应时即现身,你只要心愿做佛,你念阿弥陀佛,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龙树菩萨说这偈子说到直接处了。真正能感召,说心作心是也好,即心即佛也好,佛力不可思议也好,一时再现,同时归命,四句偈子说得特别地深刻。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韦提希夫人当下没有死掉啊。很多人说往生就是死嘛,一说“你叫我往生,你叫我死啊!”韦提希这段文字写得清楚,阿弥陀佛应声现身了,现身她也没有死掉啊,只是证无生法忍,证得往生,什么证往生?对往生生决定,生决定无疑,所以证得往生也。在整个《往生论》上都讲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即得解脱,即得安心,即得利益,没有讲一个说,哪个人吃了瞪眼怎么样,现在人大家这个普遍的因缘,当然这也是佛在《阿弥陀经》的悲心处,悲心处是啥呢?饶益这些实在执著到最后那一口气,没有一点把握的人了。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来说,最后有一口气他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剩下一口气了,憋不住了,没有了,那才撒手了,最后这一口气还要我呢,最后这一口气也不能没有我,你要没有我还受不了呢,对这一号人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垂手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个地方说的什么呢?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无量寿经》讲,“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经》上说,“若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即”就是当下,就是今生,就是现世,所以这个“往生”二字,深刻广大。现在人谈这两个字就谈龙变色,叶公好龙的多得很,平时“愿我临终无碍,我要能往生极乐世界才好呢”,但是一说往生二字都是“我还年轻呢”,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净土法门。
这往生二字我们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现在谈论往生的人特别多,谈死的也多,死心当然也是往生,舍弃自己无始以来的作业的串习这种力,归向于弥陀,南无阿弥陀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随顺弥陀的教诲,随顺佛的教诲,肯定是往生,往生的利益就现前。这个地方大家都要审思。
【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现在谁敢说这话呢?说这话那不拿刀子把你砍成肉片子嘛,不把你凌刑了,我感觉到只有善导大师敢说这话。
这个“立即”二字,韦提夫人就是一个证明,阿难就是个证明,阿难当时也没说瞪眼结束了,没有。不是可笑,看现在这世人的确这么说的,我听一个善知识这么说的,“现世愿意往生的举手”,没人敢举手,因为啥呢?你没人敢往生啊,还越说越吓人,所以这个就给人带来很多困惑,似乎往生就是死亡。那善导大师给我们作一个证明,跟《无量寿经》的证明是一样的,“诸有众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一念决定归命,一念永念,投入大海,滴水投海,永远你再也没有轮回的因缘了,依这种决定心、投入心、南无心,你再没有余地。像一个瓶子的空气,“啪”瓶子打碎了,你说我这一瓶子空气我要找,你再也找不到了,抱都抱不住你这个气。所以称念南无之时就是以空回空,阿弥陀佛全体再现,让你收罗去吧,想把你自己收罗都收罗不到了,再收罗都是捕风捉影了,如梦如幻。
佛在《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都有这样的文字,就是即得之利。但是现在世人不这么认为,这个极圆顿极圆顿之教被人搞得就是极小乘极小乘之修持,极小乘极小乘之法了,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是你不能把他给制死,制约死。“了义之了义之了义之教”,过去善知识说三个了义,广化寺印有一本《径中之径之径》,那上面善知识都是这么讲的,“圆顿之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径中之径之径”。哎呀,你说得那么大,结果呢,现前的利益都没有,现前的安心都没有,现前的发心都没有,现前的欢喜都没有,现前的随顺都没有,还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呢!不了义之不了义之不了义!真是把净土法门搞得真是不了义之不了义之不了义,因为这连声闻实践者都不如啊,声闻实践者还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受是苦呢。现在人不是,观法有我,观受是常,你连这个东西都落不上了,三法印都毁灭了,莫说实相印,现在人的修持三法印都靠不上,所以真是寄佛外道!话是虽重啊,要不然我们真是有的人混一辈子混个外道啊!
没有看《瑜伽师地论》之前,我以前我自己感觉到行法都是外道行,看到《瑜伽师地论》我后来我才老实了,后来真是不敢再……反正是经典怎么说我就怎么去做,再也不敢自己打妄想了。设计一大套,一步二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给自己设计得可清亮了,说我这一辈子要把它设计清楚呢。看了《瑜伽师地论》,一看,这纯粹是外道,有时连外道都不如,高一点的外道还有无住外道、智慧外道、解脱外道、涅槃外道,连外道都不如,一看,心发慌了。后来看到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心一下子感觉到南无佛耶,我说这一回可是过来了,再也没有自己的那些鬼名堂了,鬼窟的活计这一回不灭也得灭了,啥叫鬼窟呢?杂的这些事,反正在鬼窟里混得太久了,给自己编了很多故事啊!我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编,可能大家都比我有智慧,善根都深厚一些,真希望大家不要编它,那太苦了。我们出不了九十六种外道的边边,你不相信你看,拿九十六种外道一对比,逃不掉,你非想非非想你都靠不上,不相信,你总在想想想中,你还不要说非想非非想了,真是挺难的。我们现在很多学法的人真是很可怜啊!
所以过去人学法先学三法印,先学三十七道品,百法明,就是先把路子,这个闻思修这先把路子看清楚,或者说有善知识摄化你,抓住你一步一步的让你修,指点你修持,才有一个正修行的路子,清净的一个传承引导你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现在基本上都是“我要干什么,你不要给我说什么,我能做成什么”,有人说,“我那些境界经典上都没有写出来”,我以前听见很多人这样说。我说,“哎哟,你大晃晃的,你看一看,你脚都找不到,你还你的境界,啥境界呢?”所以好谈境界的人一定要读一读《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一读了,你那个邪劲就歇下来了,自以为是那个劲就歇下来了。因为这个观法中最容易出现这种影相,我们每一个人要是观,只要少用一点功夫也能观,那这个正观与邪观大家一定要审思。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大悲来应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这是个大问题啊,当下就干脆舍报就对了,你说这阿弥陀佛不能轻易现身,这多好的机会啊!这释迦佛一说法,阿弥陀佛这一现身,你这阿难与韦提当下你怎么不乘佛这个愿赶紧赴机,往生弥陀的报德国土呢?这真是个大问题,我看这善知识咋个回答。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
你看我们抬头举足是不是这个物件,好好看一看自己的举心动念。
【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实际收容大家的心智,摄化大家,以弥陀的悲愿,虽然是在娑婆世界,弥陀的这种光明也在摄化着我们,不相隔离啊!要是当时这二位大德占便宜,我们肯定都完了,没这个机会了,当时阿弥陀佛一垂手,二人“嘭”一坐,结束了,这个经典也就没了。所以这个施教因缘,给我们现下留一个普摄的这种因缘,使这些杂居有情、凡圣有情同得饶益,咸被摄化。
这个因缘,就没有当下舍报这个大事,这个大事争论得还是很厉害的,经常有人在杂志上争论这一类事情。就是说现下往生还是临终往生,什么叫临终,什么叫往生,这个地方争论还是有的,能不能带业往生,讲了很多很多,都是这一类。我们在这把心地擦得明明亮亮的,一丝都不能有疑惑,一丝都不能有阴影,要不然到节骨眼上,别人跟你交流的时候你自己都混沌了,所以是摄化之别。
【四明观音势至以为侍者.表无余众也】
这就是比较纯净的观法。
【五明三尊身心圆净.光明踰盛也】
逐渐的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大家呢,真是你不相信可以观一观,作灯观也好,日观也好,只要有光明,你站那,用十分钟你想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十分钟以后可能就会真正的……你摄进来十分钟,那形相就会改变的,会生欢喜的。但是不要着魔就对了,就是不要染著。我说那种方法,肯定不是正观,不妨可以观一观,观其心净下来再来作正观,做个前导,因为我们心太难摄了,光明能摄心,光明最摄心。你看到灯光,尤其在黑暗中出现个灯光,就是大海上的人比较容易清楚,突然出现个灯塔,那人太欢喜了,黑暗中航线中迷失方向了,突然出现个灯塔,那就是救命,真太欢喜了。
现在在北方一些地方,观想出来还是比较多的,特别容易入静,挺方便的,就是面前点一盏灯,一个蜡,或者说一炷香,把其他杂缘都封闭了。大家有这个感觉,我们在黑暗中走路特别快,要到哪个地方,晚上走路特别快,白天走路,东张西望的走得慢,影响人的杂缘多,晚上你直直的到你的目的地去了,所以夜行路特别快。那我们要是真正的来审思一个东西,以一个点来观它特别好,所以观日轮也好,观什么也好,以一个点观特别好,容易引发这种利益,其他地方都是黑暗的,把其他的杂缘都斩掉,就方便一些,容易引发利益。
这个“踰盛”,观过的人就会有这种感觉,这个明亮开始是比较细一些,前年,我在房间里就这么观,反正就是那么个样子,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后面生贪著心了,心一晃动了就没了,心里一高兴就结束了,人一生贪心就不行,一生那个心就出麻烦。要是平平淡淡,不起不染,那就会得到一个不可思议。
【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
这是引导大家的。
【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
无漏光,我们这个世间,人为的光都是有漏的,都是有对待的,不是大光。
【岂将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
打个比喻说天金不能比。
【四从时韦提希见无量下.至作礼已来.正明韦提实是垢凡女质】
为什么加个“垢凡”又加个“女质”呢?就是不是圣人,肯定是大士应现的,你说哪个念佛的人不是佛法的应现者呢?那除非你不用,用佛法就衬托佛法的利益,那这个韦提是不可思议的人。
【不足可言】
为什么不足可言?她本来没有啥,但仗借佛力她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接足。斯乃序临净国.喜叹无以自胜。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
证无生法忍,这是往生的利益了,现下证往生,说来容易还是难啊!
课间开示:
这段文字分量就比较重了,越往后面越重,善导大师的好戏都在后面了,文字越来越重,越写越重,后面写的特别的跟现代人讲的决定是不一样,讲法越来越重,一直把我们凡夫的任何作业都给你剥得干干净净。以前我读的时候心里也难受,你善导大师也太那个了,什么杂毒之善,后来真是自我观察观察,思惟思惟,我们凡夫的作业,莫过于杂毒二字。
大家争论争论“明弥陀在空而立”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写得挺重的。现在人在这个地方跳陷阱跳得厉害,所谓的临终往生这个话题嘛,都是听一万个人都这么异口同声,“我现在好好念佛干什么,临终时候达到一心不乱”。你看《阿弥陀经》写得分明啊,“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现在人就是说“我要念”,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写的特别清楚,“系心称念,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加被我们的。现在人不相信这个,都是“我能达到”,你是什么能达到?你什么能达到?你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样的因缘能达到呢?这个地方搞不明白,就会走弯路的,反正这段文字搞不清楚对往生这个事情……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故事,他有个学生七十多岁了,临终了,不是临终了,就是不行了,让他老伴给他买肉吃,那他一辈子吃素讲经啊,他老伴赶紧给他姑娘打电话说,“你爹这念一辈子佛念毛病了,现在怎么要肉吃呢?”他姑娘回来,他说“孩子,你一点都不孝,你爹要吃点肉你都阻碍,你老伴对我一点都不好,你说我想吃点肉嘛,就吃点肉嘛”。“可你几十年都不吃肉了,你现在……”,“我现在就想吃肉嘛,啥都没有就想吃肉嘛”。他实在受不了了,赶紧给夏居士打电话,夏居士开个车就过去了。他一听知道咋回事了,魔障现前了,什么魔障?就是平时不信。“你几十年的功夫到哪儿去了?平时付出那么大的行持力到哪儿去了?到这时候你怎么提不起来了?”一听生惭愧心了,几十年熏习的东西激励出来了,后来这老菩萨回去了。
信愿行,信字放到后面了,行放得太重的时候,信愿反而弱了,颠倒了,走错路了,要施教,走错路了。这个是内部故事也好,外部故事也好,这个故事是有来源的。信愿行,信愿行,次第颠倒了,到时候那个信起不上了,信力没有了,佛力加持没有了,自己无始以来的业熟了,就说那临终的业熟了,临终人身体弱了,无始以来的业想吃肉了,就落到这了。
你看大家谈论的话题基本上都是这,“你不要跟我谈那个,临命终时你咋办?”我说“你现在咋办?”“不要管我现在”,“你现在都不管,你临终你还负责任吗?你现在都不尊重,你怎么能尊重临终呢?”千个人万个人都在引导人临终怎么办,现在都不管怎么办,就是没人管当下。这个极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了到什么时候呢?了到临终。他也不知道啥叫临终,临终在哪一时哪一刻呢?怎么个临终呢?你知道你能安安详详的坐着临终吗?你知道你无始以来的业,飞机不会炸你吗?炮弹不会落到你头上吗?这真是太可怜了!很多人不光这样临终,还要临终自己不要乱,还要有一帮人包围着我念佛,你真正能那样子吗?
像我说我这慈法,突然我造恶业了,突然冲出去给汽车撞死咋办?那没有信你咋办呢?弥陀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成谎言了吗?那了义的什么呢?普度众生怎么畅佛本怀呢?我找不到这个因缘了,我感觉到这个地方不能感动我,不能让我生信,我说“我这个罪恶的凡夫,我就疑佛了,你给我带来个解释”。我们以前经常争论这个话题,我就做一个罪恶的凡夫,我就疑佛了,疑佛大慈大悲嘛,畅佛本怀嘛,普度有情嘛,极圆极利极顿嘛,了义之了义之了义嘛,你方便到极处,你给我带来个方便——我现在出去就被撞死了,我没有正念,你说我怎么办?你给我个方法,我要这样的方法。
我真是不敢放,我说什么时候,明天哪个因缘下山了,我过去恶业成熟了,一下就把我碎尸万段了咋办呢?我还坐那再正念一会,人家把你杀了怎么办?炮弹落到头上爆炸了怎么办呢?谁敢保证自己无始以来的业缘没有这个呢?目犍连还有被打死的因缘呢,舍利弗也有被打死的因缘呢,历代祖师这么多都被打死了呢,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违缘呢?你一生要成办,你无始以来的冤家饶你吗?不见得吧,反正我知道我的冤家不会饶我,我这一生要干,要随顺佛这种业缘,要把无始以来的业缘消完的。这个地方真是希望大家,我感觉希望大家要认真一点。
很多人认为自己“我没有,过去没做那个因,我不怕”,你怎么知道你过去没做那个因呢?你知道你几生几世呢?能不能告诉我呢?那目犍连是旷劫以前,他跟他媳妇睡懒觉,他母亲说,“太阳都出来了,你还不起来呢?”他媳妇说,“老东西,不死的”;他说,“你还说你还说,我把你打得像猪肝糜子一样”。好了,成阿罗汉果了,还叫外道把他打得像细糜子一样。
你认为你是个啥呢?你知道几世宿命啊?很多人就说这个大话,“我没有造那个业,我不会受那个”。你不要吹牛了,你比目犍连怎么样?历代祖师你比着怎么样?你有几代的宿命?你有八万大劫你都看不透,你不要说这个了。达摩祖师一看慧可那因缘,“你传法还有障缘,你把那个给打死了”,他就坐那,一看违缘,他说“不妨,不行了,这一生你就不要……”他两个老人家在商量问题呢,不行,法传完了,我还是不妨还他一命,所以就被人打死了。元符寺二祖塔,是他被打死以后扔到河里漂到那的尸体建的塔,元符寺我去过几次,这个河就是人打死了,撂到河里,冲到这了。
很多人想着这大德祖师那多辉煌啊,你不知道大德祖师替众生担多少业缘呢?这个地方不敢面对不行,因为我看到的人很多活着的人一个一个都死掉了,也有健康人,也有年轻人,也有病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我自己一天都不敢担保自己明天不死,谁敢担保明天不死呢?你只是不敢面对这个问题罢了,不敢往那想罢了。你敢担保你明天不死吗?你怎么知道你明天不死?很多人说“这儿没灾难,那儿没灾难”,现在全世界都是灾难,谁敢担保呢?你能不能担保呢?谁敢担保谁呢?
这个罪恶的世界,颠倒的世界,三界真是火宅啊!很多人打算明年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我说你还给我说你下一辈子吧,谁知道你明天是个啥样子?你有没有这样的紧迫感呢?明天结束了你怎么办呢?我说这个话尖锐一点,也可能尖锐,真希望大家参与参与。一般谈论问题都不谈,我遇到很多,不谈,我说你不谈,你心里必有这种因缘,不面对生死无常,你不管无常,无常也跟着你。
就我在这山上见到的,死的一个一个的,这边看,那边有两个人回来了,人死掉了,基本上一年安居死一个,一年安居死一个,那我说这是几年了,真是这样子的,还都是修持的人哪,还都是这个……
他们跟我说,来一个从色达回来的,那大德可有修行呢,五十年代的禅和子。那我看看,大家就给菩萨剃剃头,洗洗脚,换换衣服。我说“安居呢,不知道还能不能看”,都是这一句话,这几个老人家怎么都是这么雷同呢?都是看完了回来,明天就死,死了以后还很麻烦,因为这是在闭关的时候死的,你连门都没有啊,不是不修行,修行你该死也得死啊!
真修行,现在我还震撼呢,老人家两腿,一下不用手,手都不摸,“啪啪啪”那腿真柔软得很,我们真不行。我说“你怎么不提提精神呢?”“哎呀,就知道饿了,还提精神呢,只能靠佛力了”,就是这么几句。我们说了会儿话,谈了三十分钟四十分钟时间都是说“我饿”,要吃这要吃那,啥都不谈,啥佛不佛啊,还修持呢。以前一坐一星期的人哪,十五六个小时二十来个小时就是他的家常便饭,五十年代的老禅和子,我不知道名字,我不愿意谈名字,谈名字不知道是个啥业缘,你说人咋说呢,我们真是说不了。
大德修过破瓦法,修了五年破瓦法,张嘴就这一句话,啥话呢?“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我能不能吃点啥?有个吃的,能不能给我倒点热水,倒点凉水?能不能加点果汁呢?”就是一直说吃,什么都没有。“你怎么不讲佛?”“免谈!”我说“那你白修了”,激励一下。“大德想说啥?”我说“没有啥,你还是个念佛人吧?”“哦,对对对,哎呀陷到里面了,你们不知道已经陷里面了,真陷里面了。”他这一回神回过来念,就是饿啊,皮包住骨头,啥都没有,一个肚子了。
无始以来的业熟的时候就是临命终啊,管不住自己了,所以你要不念佛力,念的啥嘛?启用真是个大问题。不要认为这是别人的事,我看到这些有病的出家师父、在家人,越是难的人,我感到自己越庆幸,为什么呢?我的命亦复如是。很多人认为反正我还年轻,我精力也挺好的,不敢担保,小伙子们!不敢担保,你啥不清楚,谁也不敢担保。
那一天几个人去看那个菩萨,身体不好,我站那我只是心痛,我啥都没有,只是心痛,你没有啥可说的。释迦佛常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法人哪,耽搁于五欲,根本不知道人命过于山水。
【更益心开悟忍】
假设我们真是不在生死无畏中下手啊,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回心一念,好好的审思,其他那些枝枝叶叶的问题,真希望大德们放一放。生死事大,真正地处理干净了,再来做其他的事情,就是菩萨不为后有,方名世间方便,你还有后有因缘的时候,老老实实地来审思自己。
【五从白佛言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正明夫人领荷佛恩.为物陈疑.生于后问】
为了使我们后世有个启发。
【此明夫人意者.佛今现在.蒙尊加念.得睹弥陀。佛灭后.众生云何可见也】
所以我们这一点对大士的感激之心,对韦提大士的感激之心,对阿难这个加持,传播这个法义,对迦叶尊者这个五百结集,我们真正心生感激啊,要不然我们修什么?所以要不替我们启问,这个经典肯定是没有的,这一点感恩心生不起来,你再来念佛,还是生不起来。
【六从未来众生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明其夫人为物置请.使同己见】
把我们末世有情的一切因缘放到自己这个位置上来启问,使我们后代的人有个依托了。佛在世时很多菩萨、很多贤圣,都为我们启教,包括戒律,现在这个戒律就是我们末世人的事,纵有多犯,不得安稳,不知护命,不知善巧。佛说戒律,说“波罗提木叉如我等大士住世无疑”,干什么呢?为了使我们有个样子。不管哪一种教戒都是一样的,以使我们得一个安稳的依怙,所以先贤之恩,诸佛施教之恩,大家能感恩戴德啊,必能荷护如来家业,行持正教,要不然真是难。
【七从佛告韦提下.至当起想念已来.正明总告许说之言】
还是许说,所以佛每每许阿难,汝好依持,汝好依持,善思念之,善自思惟,然后广泛的传播。这个文字要不传播,末法时代不依圣言量,大家怎么来学佛法呢?
【问曰.夫人置请.通已为生】
生就是后生,就现在我们这一代人。
【及至如来酬答.但指韦提.不通生也】
这是一种设难,给我们设一个问题,他这都是为自己嘛。
【答曰.佛身临化.说法以逗机】
佛为大善巧者,顺机施教,佛可以逗机,引机,发机,随机。
【不请尚自普弘.何论别指而不等被。但以文略故无.兼为之心必有也】
通请之说,因为这一段文字是佛告阿难,希望大家还是广泛的受持。这个许,给我们这个许,给阿难许,也可能是给我们这些如法行持的也可能许。佛若不许我们传播,那我们可能也就没法传播,你不依经典来传播,你就肯定不许,要依经教来传播佛法,饶益有情。
【八从七宝地上下.至华想已来.正明教观方便。问曰】
替我们设问。
【众生盲暗.逐想增劳】
就是随着无明业,心里的无明业追随着你,压迫着你,使你劳累不断。
【对目冥若夜游】
睁着眼睛跟瞎子是一样的,不见清净法义,所以多被宝所害。佛在经典上举了这么个例子,众生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黑暗中走到一个宝库里面,里面都是珍宝,种种庄严,但是在里面磕磕碰碰的被珍宝撞伤了,他还说“是不是被蛇咬了?”一下就昏过去了。那有智之人带来光明,说“你没有被蛇咬,你磕碰的东西都是珍宝所碰的,因为你无眼目故”。你睁开眼睛一看,到处是珍宝,生大欢喜,忘却痛苦。我们众生就是这种种的贪瞋痴慢疑的自我伤害,都以为被毒蛇咬了,实际不是,都是被珍宝所伤,都是自我的执著伤害的,一旦哪天睁开眼睛,得见得用的时候才知道欢喜自在。
【远标净境.何由可悉】
要是标的远呢,不给你写出来,你怎么能知道,怎么能熟悉呢?
【答曰.若望众生惑障.动念徒自疲劳】
善导大师真是清净眼目的人。“动念徒自疲劳”,像地藏大士所说的是一样的,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不是业就是罪,没有啥好说的。
【仰凭圣力遥加.致使所观皆见】
我们现在亦复如是,你莫认为说我要搞个啥名堂,你搞,没有佛力你咋个搞去。
【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见也。欲作法者】
下面的文字就重了,一定要看一看,这个法的授受。
【诸行者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发露所造之罪.极生惭愧.悲泣流泪.悔过既竟】
不忏悔清净决定不行,没有啥好说的,所以现在的人直接观不成,不光是佛在一个经典上说,千经万论都是这么说。那你要说我不要这个方便,我用其他法,单念佛行不行,了不起,但你要想观必须得忏悔。
【又心口请释迦佛十方恒沙等佛。又念彼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
我们凡夫生来可能就跟盲人一样,没有智慧眼,一定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不要饶恕自己,不要宽容自己,在这个地方要认真认真。
【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
“指授”,让佛来加被我们,祈请佛来加被我们,十方诸佛菩萨来加被我们,并不是自己要怎么样。
【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
这话写得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今顿舍身命”,这不是南无阿弥陀佛吗?就是归命弥陀啊!我们能不能顿舍呢?我们是不是把自己这一滴水投到大海里,把自己这一念妄念妄缘、无始以来这种颠倒的心,整个归到阿弥陀佛这种随顺上呢?阿弥陀佛的果德的随顺、愿力的随顺、回施的随顺上呢?有没有这么做呢?还有没有自己的名堂与妄想呢?自己要审思自己,不审思那这个还不成立。
【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
一定要注意啊,善知识们!这个地方不注意,可能大家真是会受苦。
这文字啊,“顿舍身命”,这一段文字,我真希望大家画一个着重号。
“仰属弥陀,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你要真在这个地方,这样的南无阿弥陀佛,你不安心也安心了,你真是一个靠倒佛的人,见与不见我都靠倒了。现在的人不见,我不见我不相信,所以不真是靠倒的人,不是南无佛之人,还南无自己见与不见。现在的人被这害的太多了,被自己的见闻觉知障碍了,所以妄自设障,现在修法的这样的特别多。要是像善导大师这样发愿,个个得欢喜,个个得现前利益。
后面的文字分量越来越重,就是直接从他心地流出来的对弥陀的这种唯一的依顺心、南无心,越来越重。因为下面的话越来越重,有时候我们自己提出来,一般来讲,遭别人恨,我说“这是善导大师讲的”。因为害怕特别重的话不用,要用上呢,怕大家伤害人,实际不是。真是这么说,不这么说,你不对自己你要留虚假之情啊,危害你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无始以来太会原谅自己了,一切有情太会原谅自己了,有一点可能都会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啊,对自己不真。这段文字比较重一些,所以今天不过去,就到这个地方,下去能看一看,思惟思惟。
【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
这段文字虽然很简单,要是把它当成法来运用,直接可以当成口诀来指导自己,引导我们自己的意识,指导我们自己的作业,特别地方便。因为善导大师直接是随顺着佛的教诲,行成就者,他的语言特别地深刻、真诚,没有委屈处,也没有所谓的泛泛的说教,都是直指当下的运用的大利。
“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与不见.皆是佛恩力”,现在我们在见与不见上的障碍比较大一些,大家学这个净土法门,看到很多人颠倒了,痛苦了,那就认为别人不行,肯定是没往生,就是妄判于人,疑惑佛力,那这个大雄大力就被你这个见见所遮盖了。人不知道人在这四十九日中也可能种种因缘得以度脱,你见到的也可能是一时的业缘成熟,所以非是佛愿力所摄,也非当体的当人的作业所成就。就是现在我们这个世人不与人作增上缘,多与人制造障碍。
走了很多地方,就这个见上,有瑞相大家齐声同赞,那就说净土法门了不起,一个人一颠倒,那就相互地诽谤,那就疑惑,那对净土法门就失去信心。善导大师直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信心与恩德的回施,见与不见属于弥陀了,我交给弥陀了,好感觉、坏感觉,逆缘、顺缘彻底回施,整体靠倒,这是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法门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环,最主要的一环,决定的一环。这一环你认同不了,下面那个愿行都是迷闷哪,无有啊,没有根。
所以安心起行作业,信愿行,三个本是一体啊,现在的人把它就废掉了,先要说“你说你做到哪个地方?”别人做到哪个地方,你怎么能妄测呢?你作为一个薄地凡夫你怎么能测度别人呢?你有什么资格测度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测度别人都是没有资格的,就是你证得阿罗汉果都不能测度别人,况且我们这些薄地凡夫?
我们的见闻觉知不可靠,不可信,那怎么办呢?你只能整体靠倒佛,随顺佛的愿望、佛力得以成就。那妄自评判,浪费生命,贻误自他,那太可惜!这现在是整个我们在净土法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多少人的信心,挡住了多少人对净土法门的真诚的向往,这个利益。在这个地方大家能整个身心的靠倒呢,顿舍身命,“今顿舍身命”,就是告诉我们今顿舍生命,并不是叫我们自杀掉,也不是叫我们把这个色身废掉,就是舍弃自己无始以来的眼耳鼻舌身意这种执著,阿赖耶识积攒的这些见识的执著,整体的靠倒佛果,再来用六七识观察世间,幻幻化化必不可得,归于清净法义,彻底随顺弥陀的这种果德回施,真正的安心起行作业,起行起随顺行,作如来无漏业,即身就得决定的成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不是妄语,这跟我们上午学那妄语戒是不一样的,这全体是仗弥陀的回施、弥陀的果德、弥陀的加被。好比说飞机的速度真快,并不说我飞行的速度真快,你说我亲证了,我现在一天能跑一万里地,你肯定是个妄语者,那你说你坐飞机跑一万里地那没什么,那赞叹飞机有什么呢?这个地方要是撕不开,那就还会带来很大的……代步工具可以使你到达你要去的地方,这个速度虽然不是你走的,不是你两条腿的速度,的确可以把你带过去。所以未证而证,未得而得,得以真实安稳。所以佛的给予,这个地方特别地可怕,搞不好呢,狂妄的人认为自己得到了,自己怎么样了,那可就是出事了,出大问题了,所以纯是佛恩佛力啊。
【道此语已.更复至心忏悔竟已】
前面讲忏悔,这个忏悔与发愿最为重要,标明心智。
【即向静处.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前面讲过手怎么放,脚怎么放。
【既住心已.徐徐转心】
这真有意思,善导大师把这个观察称为转心,我们凡夫心看的都是杂染的东西,让我们观这个极乐世界说是转心,回心哪,转心。
【想彼宝地杂色分明。初想不得乱想多境】
就是系一境。
【境多即难得定】
你要是想的多,那你肯定是心力不够,转不了心。
【唯观方寸一尺等】
就是举的面积小一点,我举的那个例子,点一个灯,点一个香,一个蜡烛,那就方便。
【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
这真是如苗渐增长,就像那个小树一样,修观那就是一点一点来,这必须,没有人说我一步就迈到那个地方。大根性的人太少太少,宿世善根意识成熟的人,有,太少太少,这是所谓的通说,得慢慢的来。
【唯万事俱舍】
这是一个要诀,修观的要诀就是舍弃杂事、杂缘,必须得舍,你心里看东看西的你根本没法修观。所以过去人就置于死地,那才能修观,把你丢到哪个山洞里去,丢到哪个地窖里去,丢到哪个绝境里去,就给你那么一碗饭,给你那一点东西,你行不出来就不行,逼其心智啊。
像我们现在的人,宽松得要命,就是念会佛睡会觉,你说你要修观成就,太难了。人这个自我把持力,要是夏天,人容易困,这个时候就是说人能把持梦的最好的时候,实际人昏沉的时候就是梦,六根一闭塞,一懵懂,就开始出现梦幻觉,阴境嘛。那你要现在能把持住你这个因缘,那你这个梦可能特别清晰,在梦中跟白天是一个样,那你人的生命一下就扩展了一半,那别人一天活十二个小时,你能活二十个小时,这可不开玩笑。我们很少人能去把持,白天念念佛修修供似乎还能把握一点,到晚上真是把握不了。
【犹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
修观真是,像一些大德画那画一样的,把眼睛堵起来,耳朵堵起来,头蒙起来,也可能是真方便。过去人我们说很多习禅定的人就搭一块布,把其他根都闭上,眼睛就低垂,这样就比较方便,摄心于鼻脉,那就方便了,就很容易把这个心识收回来,比较好把握。
【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
就像波浪一样。
【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若心得定时.或先有明相现】
这个是很自然的现象。你看我们一般身体粗重一去掉,就忏悔,业的意识的粗重、身体的粗重一忏掉,人身体马上就轻松了,这个轻安自然就会身体宽松,思想意识就放松起来,境界光相自然都会现前。
【或可先见宝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有二种见】
两种正受。
【一者想见】
这是因三昧,“想见”就是通过不断的思惟思惟,观想观想,就想啊想啊想啊,依着文字想啊看哪,就会出现境相。
【犹有知觉故】
就是与想观连到一起了,这是因三昧,就是因正受,正思惟可以发起正受。你看我们要是思惟大悲,普利天下众,你心也生轻安,也欢喜;你知道万法无有自性,无一法可染著,你也是生欢喜,悲智轻安都会生喜的;那你以寂灭轻安,你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无来无去,无增无减,你正思惟亦得禅那轻安、寂灭轻安。这种思惟的确使你马上得到一种安慰,这还是觉知安慰,这叫因三昧,一样可以发起利益,我们日常如是正思惟,利益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观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情,正思惟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虽见净境.未多明了】
因为你有这个觉知的障,觉知还是个障碍,我们不想了,没觉知了,似乎这个境界就没了,也就没法发起了,或者说就不能运用它,但是有个主动性,我随时可以提起来。所以过去说作意思惟处是为不净处,七地以下的菩萨,做再大的善因善缘他都要作意,觉知性的运用。这个跟八地以上的菩萨的报德的转化就不一样了,他不用心智了,直接就引发饶益有情大威德善巧,不需要作意,所以称为净行菩萨,那就是直接的三昧不出三昧了,他行法不行法就不出三昧了。像诸佛如来不出三昧,他从来就不起那个菩提座,他恒常坐此菩提座,惠利十方,随机感应。
【二者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
这是果三昧,所谓的果三昧就是正受三昧,不是从自己引发出来的,它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那心地清净自然昭出来的正因。
【所见净境.即非想见得为比校也】
这是广大不可言喻了。这个想还是有限度的,因为你这个觉知性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这个思惟觉知性就受阿赖耶识的控制,它是有限度的。就是你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样的文字,有广大的引导,你随着文字去思惟,还是有框的。那这个果三昧呢,那就没法限了,它不可局限,它因为没有觉性,没有这种觉,阿赖耶识的这种自我限制,它是广大无边的,所以非所想的那个境界所能比较。一般有正受的人,的确很难描述,可能你看看经典都是作喻说,打个比喻,仿佛,若是这样,似乎这样,给你一个比方,给你一个引导。
【九从令其莲华下.至八万四千光已来.正明宝华有种种庄严。即有其三。一明一一华叶备众宝色。二明一一叶有众多宝脉。三明一一脉有众多光色。此令行者住心】
这摄化于人哪,人看到光明的时候摄化于人。你看我们有时候看到那个彩云,挺好的,一种引导,增上的引导。
【一一想之.悉令心眼得见】
善导大师这个文字,写的是心眼,非是肉眼,要不假肉眼心眼也不得开,所以有眼目还是有个方便。
【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次想宝出多光.光成宝盖。次想华台.台上众宝及珠网等。次想台上四柱宝幢。次想幢上宝幔。次想幔上宝珠.光明杂色.遍满虚空.各现异相。如是次第一一住心不舍。不久之间.即得定心。既得定心.彼诸庄严一切显现。应知】
因为从日观开始,一直水观,到宝地观,到宝莲华观,这一一的观想使我们有一个深入的次第。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作日观,所以说这只能把文字透视给大家,大家哪个人有善因善缘,可以去行持,没有因缘了看看善导大师把他归结到什么地方,我们再来运用。
【十从了了已下.辩观成相。十一从华叶小者下.至遍覆地上已来.正明叶叶有种种庄严。即有其六。一明华叶大小。二明华叶多少。三明叶间珠映多少。四明珠有千光。五明一一珠光变成宝盖。六明宝盖上照虚空.下覆宝地】
就是这个宝盖光明不光是往下照,上面也是照无尽虚空。那这种状态就是说我们要是以思惟心态,那极受限制,要是人能在初禅中,能出个欲界定,也就方便一些。因为我们现在在这个学法的这种使用之中,学五停心法的人太少,反正是走了很多地方,看到很所谓精进的人,不知啥叫五停心。的确是这样,就是最初的法益都没有,没办法,下面修观根本不可能,就没有因缘。所以大家要真有个机会呢,能次第的行持行持也是很好的。
【十二从释迦毗楞伽下.至以为校饰已来.正明台上庄严之相。十三从于其台上下.至妙宝珠以为映饰已来.正明幢上庄严之相。即有其四。一明台上自有四幢。二明幢之体量大小。三明幢上自有宝幔.状似天宫。四明幢上自有众多宝珠.辉光映饰】
以辉光为饰,这不入观,的确只能读文字,怎么也不好解释,谁也不好解释,也没法解释。
【十四从一一宝珠下.至施作佛事已来.正明珠光有不思议德用之相。即有其五。一明一一珠有多光。二明一一光各作异色。三明一一光色遍于宝土。四明光所至处.各作异种庄严。五明或作金台珠网华云宝乐.遍满十方】
他从五个方面来展示,展示这个所谓施作佛事。极乐世界的所有庄严,并不是为了使大家迷闷,贪图享受,是给大家带来所谓的清净的法益。
【十五从是为已下.总结观名。十六从佛告阿难下.至比丘愿力所成已来.正明华座得成所由】
就是由法藏比丘愿望建立。
【十七从若欲念彼佛者下.至自见面像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如前次第住心.不得杂乱也】
他这一观一观的深入,作细微的解释。因为善导大师他用了十年的禅观,把它细分下来,细分下来我们要不入观,这细分对我们来说可能没有力量。以前读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感觉到不愿意读它,所以大家在一起读一读,还有个激励,还有个机会。一般读到这,感觉到跟你没关系你就不读它了,它种个因缘,我感觉到起码说有个好的因缘,以后有因缘了,发起来了,那么借着这个因缘可以做一个种子,做一个启发的动力。
【十八从此想成者下.至生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结观成相.即有二益。一明除罪益。二明得生益】
这讲得分明,念佛也好,观想念佛也好,称名号念佛也好,两种利益是决定的:除罪障,得生。现在一般人就是说念佛就是除罪障,得生这个意义他不说了,得生是你临终,你要乱了你咋办呢?你怎么能生呢?现前这个圆满的二力被人割裂了。
用圆教发心就是一举全体,那你称念时就是成佛时,就是度生时,就是往生时,决定不隔离的。信愿行,你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行,这都是不隔离的东西,你强去隔就不是圆教了。因为这是极圆顿极圆顿之教啊,就不能切割这三个东西,要把它切割开来,那就不是圆教的教化,也不是净土的教化,也不是佛的果德所证。佛的果德绝对是圆满的回施,那你要是把它切割开来,作次第的回施,或者说你作修持的回施,那这个地方跟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最初因缘发生违背,违背了净土法门的教化,就是违背了这种传播、这种传承。
我们看历代对净土法门的判法都是第一开示净土一法,以佛果地觉为众生因地心,一开章都是这样的话。所以大乘闻思修都是一体的,它不是切割的,但是我们现在一般的信是信,扔一边,愿是愿,又是一回事,行是行,又是一回事,三个不能联系起来,那可能就太难,佛果也就被我们打得支离破碎了。
所以这个两种利益是同时得到的,除罪的当下就是得生的利益,得生的利益就表现在除罪上,它是不相隔离的。不过是把它分开说,以饶益这些怯懦、认为罪恶深重的有情,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你观想这个能消无量亿劫生死重罪。干什么呢?就使你那个罪恶感放下来,使自己得生的现前的利益,所谓的安稳的利益,安心的利益,决定往生的安慰,决定投奔的给予,决定摄化的给予,决定不退转的给予。所以说这二益是相连着的,不是相隔着的,除罪的当下决定是往生的利益,往生的利益决定就是能除罪,不除罪你何以得这个往生的利益?本是一体的,两个面罢了。
【十九从作是观者下.至名为邪观已来.正明辩观邪正相。斯乃华依宝地.叶间奇珍。台莹四幢.光施佛事。上来虽有十九句不同.广明华座观竟】
因为观是我们个人的修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的这个因缘,当然缘佛所说,缘佛的施教来观,人的觉受千差万别。所以利益来说是究竟之义,因为那个觉受是辨识,是一时的因缘,利益归结到佛的这种给予上,是同等对待,归到自性清净,从法性来说,运用他的报德来摄化归入,所以这个地方是无二无别的。这个地方人就会归入所谓的清净平等安稳处,远离骄慢,远离下堕,远离这种下劣心。
《无量寿经》两句话特别的提示于人,“清净平等觉”,整个经题开始的也是这样的教化。我们这个世人心不平啊,一说到清净就不愿意清净,一说到平等心中就更疑惑,那就是打脱不了,那怎么能一样呢?实际说的本质是一样的,现在的用处不一样,用处不一样才是凡夫心,凡夫心再现出来的不一样,所以极乐世界的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那罗延身皆得自在。
大家还强行不一样,所以才说九品,九品莲华为父母,实在是大家不允许了。“你要真正一样我就不往生了”,真有这样的人,“我这么修持,这么大的善根,你跟我一样?”这都是善根的人;要是恶根的人,说“哎呀,我跟你一样,大德,我太庆幸了”“算了吧,你不能跟我一样”,一般这样的心还是比较重。
所以这个九品莲华的确是个安慰处,佛要是所证的果德肯定他不是这个九品排布的,的确是以弥陀的大白牛车彻底地回施的,但你要鹿车、羊车,给你个大白牛车你害怕,实际坐上来都是大白牛车,人是不甘心这一点。佛深知众生的劣性,所以方便对机说,说三辈,说九品,在这个地方惹恼了多少大德们,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都允许三辈九品,所以大家也都得允许,那你安心,必须得安心在清净平等上,要不然你真不得安心,不得真实利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面的文字可就重了。
〖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给我们定格了,我们现在都在佛身中,这是决定的,你哪个人说“我出法界”,我们可以举举手,没有人能出法界。佛是法界身,亲证法界身,因为三身具足嘛,报德所依决定是法性身,决定无疑的这个东西。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看我们心里现在想的是个啥,那你要是说佛这个愿力入你心中,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欢喜了,你念一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就欢喜,就相应,能启迪这种圆满,与佛相应,你心中就有佛的这种种性光明。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