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一个法界心中会出现众生与诸佛?
实际这皆是幻化业,这皆是有情世间之游戏,对诸佛如来来说,众生业与诸佛业皆是游戏之业。唯众生迷失于种种业相、种种自我、种种执著、种种感受,以为实,所以说他们在业力中深陷,不能自拔。
佛说无量无边的经典教法,说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法则,皆是智者的游戏。法界心游舞世间,这称为“大圆满觉”,法界心是大圆满觉的一个本体。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人到戏园子里,到影剧院,去看戏啊,去看电影啊,博得一笑,一个时间的消遣,一个娱乐的消遣,金钱的消遣,这样的一个娱乐。
那诸佛菩萨呢,在无尽的法界、无尽的生命的这个大剧台中,法界的舞台中,就是十法界这个剧场中,他们是自在的,可以做导演、编剧,可以做演员,也可以做观众,也可以同时作为,就是所谓的分身无数,化身无边。所以他们是行自在,用自在,得自在者。
行自在,得自在,用自在,无一法可得,这就讲的法界心,法界圆明。若作容器想,若作容器观呢,就是这个大容器中,这个无量无边的容器中,包容着一切,含纳着一切,演化着一切。
印度人称为“本际”,佛教这个根本依止来破除本际之染著,本际可用,不可得。
若以有所得心,那就会陷入有限有量,法界心就会被无明执著、我执限制,产生困惑,产生烦恼,产生自我无限膨胀的这种邪见。
所以在佛教中,无一法可得,法界心亦囊括在其中。
为什么又说到观自在呢?它有其用,无其实,这真是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像风行世间,像龙卷风一样,可以破坏种种的建筑,在海中可以卷起惊天的大浪,可以把树连根拔起,但是它自身不可得。风的自身是不可得的,四大种本身亦不可得,那法界心亦不可得。
说“观自在菩萨行”,是法界心之用、之相,此相不可得。
依法界心行者,就是“观自在菩萨行”,但体没有固定的人、物、事,只有用者用时所显,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段讲的是法界心的妙用,法界心的心相。
我们通过心相、作用,可以观到法界心,就是一切诸佛如来,乃至十法界一切有情,未离法界心。如是观者,是为“自在菩萨行”。
这个自在,不会被一切诸佛如来的觉悟而增加、纯净、增大,也不会被一切迷失有情的恶业染污、减损,这就是自在者,自在的这种法界心的心体。其体广大,不可限量,称为无量,其体无边无际,不可以用时间、空间来作比喻。
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无量光无量寿。那个“观自在菩萨行”,实际也就是启用无量光寿,觉悟世间、行化世间者,那就是“观自在菩萨行”。
你说“观自在菩萨行”,行什么呢?我说这是念实相佛。因为啥呢?这就是智慧行,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所谓的无量光寿能照见一切皆空,度一切苦厄,用无量光无量寿能照破一切生死幻化,一切世间之业相,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体、相、用,我们通过相、用回观其体,原来体相用是一如的,没有什么差异。只是为了交流表达方便,认知方便,实践方便,我们来说“观自在菩萨行”之体,就是法界心之体;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说它的用。
通过用、相回观其体,其体自在,其体照见五蕴皆空,其体度一切苦厄,其体不增不减故,其体不垢不净故,其体不生不灭故,所以法界心圆明广大。
那我们讲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认识法界心体,通过心相、心用,识其心体,那我们就了解了法界心是无量光寿,法界心体是“一切唯心造”的这个心,就是法界心,含纳十法界,造就十法界,利益十法界,无得于十法界,而运用于十法界,无得失于十法界。
所以十法界虽有其界,但它不是一个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坚固的事实,只是妄想执著的深浅、多少,表达了不同的业报的差异罢了。这一切业,皆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十法界皆无有实质,称为法界心本自清净,就是十法界本无所得。因觉因迷,演化成觉悟世间与六道,种种世间。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认识法界心”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