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安居往生咒开示
19课 诸佛摄受
2025年7月16日
好,时间到,我们继续这一节《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样一个学习。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文句呢,十五句,文句不多,但它是一个陀罗尼句,就是在总持,一个总持法门,总持法门。我们要学一个总持法门呢,就要了解这个总持的意义、这个法门的作用力是什么。
总持,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区别于分别呀,区别于细分哪,它总持,总持。所以它称为拔一切业障根本,拔一切业障根本。
我们这个经题反复地提示大家呢,无外乎是让大家清晰我们现在念诵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等等,是一个陀罗尼,或者是一个总持法,总持一切业回归净土,就是拔一切业障。我们要了解了这样一个大乘总持法门的作用,那我们再实践这个法则就十分地有意义,就是我们就不会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时间,这个百十年,我们珍惜自己的实践这个法则的机会。
拔一切业障根本,这个“根本”我们要了解,佛教对这个业障根本呢,往往就是讲的是无始无明,就是一个所谓的烦恼、业障、我执等生死轮回那个根本,就是无始无明。这个无明呢,不是哪个时间有,哪个时间没有,不是这样子的,是无始无明。
我们一旦了解了无始无明,不是人类,也不是天类,也不是三恶道类,也不是声闻缘觉类,是一切有情所面对的无始以来的无明。
那我们这个陀罗尼的实践呢,就能拔除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这一点是我们实践这个法门的一个必须认知清晰的要点,要不然我们实践这个法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不相应。
它这个总持,总持的功德,就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或者业障根本,就是无始无明;拔一切众生的这个生死无明或者无始无明,这个无明根本。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点看得清、做得明,不是来消除我们哪一个人、哪一群人的无始无明,是拔除一切业障根本,就是拔除一切有情的无始以来的无始无明,令一切有情在这个拔除一切业障的这样一个总持法的这种运用中得生净土。
说这个大乘了义教,这个圆觉、圆觉于世间,都不是谈论的某个人、某个事、某个角度、某个层面,就是一举全体。说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一切归命无量光无量寿,那不是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说这个一点呢,我们要是实践清晰了,就了解这个不退转它的功德所在。
即得往生这个“即”,就是所谓的拔除一切众生业、无明业障、无明业障的根本,那就净土再现,所以呢得生净土。不是我们意识逻辑设计出来的内容,更不是现在人认为的功夫,不是张三勤奋的功夫,也不是李四勤奋的功夫,这不是功夫,这是一个所谓真相的传递,无量光寿来接引十方无明有情,安顿十方众生回于、回入真实法性的一个总持法,总持法门。
很多人说我念了以后,我有这个感觉、那个感觉,那这就不是实践净土《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很多人认为说,我念这个,身体好身体不好、相应不相应、功夫怎样,那跟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讲的不是一个事情。
这一点,我们学习《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经、这个经题特别特别地重要,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念诵这十五句陀罗尼句,念诵它是总持的什么样一个功德,我们要清晰。这个功夫呢,完全是阿弥陀佛的修德力所成,他的修德力就是性修不二的圆满的展示。这个圆满呢,令一切众生听闻他这个圆满的传递,我们能回到法性真实功德海,就是所谓的真如法性上来,就是所谓的得生净土。
这若干节课了,我们就反复地提这个名,所以大家每次念诵的时间要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好,我们继续来说它的文句。
前几节课,我们把这个“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这五句呢,我们作了一些提示。
这个所谓的“南无阿弥多婆夜”,用归命、用契入、用摄受摄伏都可以,因为它有多重义。我们这个地方来拣择,一般地这些过去的善知识都拣择了归命,就是归命,一切归命,一切有情归命无量光、无量寿如来,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切生命归于无量光、无量寿如来,“哆他伽多夜”,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一切生命归命于无量光寿如来,“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就是现在的心如是,心如是,说“即说咒曰”,就是咒是必行,就是说必行、说必成,它这个说必果,这样的一个“哆地夜他”(“哆他伽多夜”)。
“阿弥唎都.婆毗”,讲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遍照法界,清净一切或者说破除一切无明我执,就是法身清净。或者说阿弥陀佛这个光明遍照十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妙用现前,或者说现行如是。那这个呢,我们念诵这个,就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个人的生命,是所有的生命归入无量光清净法身,融入清净法身,一切生命作用于此。
我看他们古代翻译这个文字,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照十方国,智慧清净,于一切现行,或者说智慧清净法身。他这个“身”就是现行作用,就我们现在的人比较好理解,或者比较好接受,比较好观察。就是现行一切生命的作用,于无量光这样一个智慧行,就是遍照的这样一个智慧行。
“阿弥唎哆.悉耽婆毗”,它就讲的是报德,前面讲的是法身。报德,“阿弥唎哆.悉耽婆毗”,翻译的是圆满,这个无量义,无量义圆满于世间。或者说,就是一切愿望得以圆满,就是一切所发心得以圆满,或者一切愿得以圆满,称为一切义利圆满,成就于现行。就是阿弥陀佛报身功德圆满一切生命的现行,阿弥陀佛的这个圆满报德圆满一切众生的现行,就他所谓的报身圆满回施众生皆入圆满之报,“阿弥唎哆.悉耽婆毗”。
那再下面这一句,“阿弥唎哆.毗迦兰帝”,它讲的是他所谓的应化身,就是化身无量,使一切所谓的有碍有情呢,在阿弥陀佛的这个无碍化身功德的这种相应作为中,他的应化身相应作为中导引无碍,导引无碍。就是导引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无碍,无碍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称为应化。
“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陀应化身,就是化身无量,接引无量众生往生彼国,无碍往生彼国,他的这种化身的作用。
“阿弥唎哆.毗迦兰多”,讲的是阿弥陀佛这种法、报、化的功德,全显不动的性德,或者说法性不动由此彰显,安稳十方有情。有大德们翻译啊,就是说这个“阿弥唎哆.毗迦兰多”是无量寿全显真如法性,令有情安稳不动,或者说住真如法性不动。
那它这四个“阿弥唎哆”翻译过来,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化身、法性身,以清净、圆满、无碍、不动,安稳一切生命,安稳一切生命的现行。说它这个“拔一切业障”,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圆满的报德,清净的法身,无碍的化身,不动的法性功德的回施,使一切众生依本回归。
我们许多学净土的人都读过《阿弥陀经》,读过《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个是罗什大师翻译,一个是三藏法师玄奘法师所翻译,一个是意译,一个是直译。尤其直译呢,它就比较容易,就是我们容易比较直观地了解,说十方诸佛皆来摄受实践净土法门的一切有情,使他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诸佛,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同时授手,令实践净土的这样的有情得不退转。那样一个经典,大家可以读一读。
我们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古德们有讲,那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更精悍的一种、更加缩写的一种所谓的总持法,就是诸佛来总持一切众生来入如来会。
所以净土教法是一切诸佛摄受法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个呢,净土教法是佛摄受众生所成就的法门,说它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它是总持法,就是十方诸佛来总持众生的因缘,令其同生极乐。
说这个净土教法与其他法不共,与我们那所有的通途说法不共,全在于此,就是诸佛授手,成就众生,得以菩提道业。
那你说这个,不是说的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作为一个,这是约简版,略说,叫单一的说。总说,就是一切诸佛,十方诸佛授手众生,令其得生净土,拔除一切众生的业障、蒙蔽。
诸佛菩萨、诸佛如来,是这个陀罗尼的……就是这个总持法的这个力,完全来自于十方诸佛如来,这是广说。略说,就是来自于西方阿弥陀佛。
因为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人,对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呢,他不了解,就是不知道它这个广略二种这种内涵。当然像密教,它有密说,它有什么内密、外密、甚深密,我们不谈那个。我们就谈净土显教的这个广说、略说,我们就很容易地来了解这样一个法门,所谓的往生净土、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这个易行呢,来自于诸佛授手,诸佛摄受众生成就如来会,诸佛来成就众生圆满菩提,诸佛授手拔除一切众生、九界众生的业障,令其往生诸佛如来会的这样一个如来会的国土,就是说净土,就是诸佛会,这样一个教法。
那当然很多人去讲,你要持戒啊,你要修善事啊,你要诵经啊,这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这跟这个法门不一样,这个法门是诸佛功德回施众生、摄受众生,令有情成就如来会。它不反对你念佛,不反对你持戒呀、精进哪、作诸善缘哪,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啊,它不反对你那个自力的作为,或者说它不问你这个作为,是诸佛如来摄化、平等摄化一切众生的一个教法。
所以说很多经典呢,这个教法的经典是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的一个教授。它并不是说你九界众生谁善谁恶、谁是谁非,我来怎样地面对你,你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成就。它直接是十方诸佛授手,十方诸佛以自己的报德回施众生,令众生生如来家,就是往生彼国呀,得成无上菩提。
这个点,菩萨们,我们一定一定一定地把它反复地清晰化,就是所谓的十方诸佛授手,摄受众生,令生阿弥陀佛国土,或者令生无量光佛刹,成就无上道业。与我们自己要修什么、要做什么,是什么样一个关系?我们要观察清晰。
要观察不清晰,大家呢,很多人呢,就是在疑佛谤佛还不知,疑法谤法还不知,会很多说法,就与佛的经典不相应,与《无量寿经》不相应,与《阿弥陀经》不相应,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不相应。那你不相应,你自己编一个净土,或者说你自己认为一个净土,你自己理解一个净土,那跟净土这个依经教的传承是不是一回事情?我们要看清,要读得懂。
人们为什么会有斗争呢?会有攀比呢?会有不平呢?会有嫉妒呢?会有这种很多谬解呢?就因为大家每一个有情,或者九界众生中,不管是圣道、恶道、或者觉悟的这种,或者善道、恶道、圣道,不管哪一类的有情,这其中包括已经觉悟的有情,没有究竟菩提,那都在此类之中。
说蕅益大师讲啊,阿弥陀佛这个教法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这个“九界”,我们一定要明白,“九界自力”是什么个意思、是什么样一个概念,他们实践的是个什么样一个方法;十方诸佛授手,或者阿弥陀佛报德平等回施每一个众生,接引一切众生的这个佛力、佛的角度、佛的果德的作用,跟我们九界众生各自认为各自的量、各自那个现状、那个争议,是有多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要是不是十分清晰准确地搞得明白,实践净土就很难。
这个平等缘起,清净缘起,所谓的往生彼国正因就是正定聚的给予。正定聚的这个缘起,果觉因心的缘起,我们没有,那你再去作为也是你的业,不管你是九界众生哪一个众生,那还是你众生的业的相续,而不是拔一切业障根本这样一个陀罗尼的修持,这样一个总持法的修持。
接触净土教法几十年来,听到太多人对净土教法这样的理解、那样的理解,这样的说法、那样的说法。但相当多的就是把诸佛如来的大愿回施、愿力功德的摄受、报德的给予这个平等缘起丢失了,算计着自己所谓的自我修持的这种禅定啊、三昧啊,就是所谓的这种功夫成片哪,所谓的一心不乱哪等等等等等等,诵经啊,礼拜啊,拜忏啊,放生啊,种种善缘哪,什么因缘哪。那不是不行啊,大家那样说,不是不行,都在那样说,那跟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有没有差异?大家要观察。跟十方诸佛成就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号,或者十种功德具足圆满的诸佛世尊一样不一样?你那个发心作为一样不一样?不一样,那你怎么能圆成菩提呢?
所以很多人把这个特别法门,就是印光大德讲那个“特别法门”,经典上讲“希有之教”,这个希有之教就是诸佛授手,或者阿弥陀佛以报德回施众生,作众生修行平等缘起。这跟我们自力修持,自己发心——你自己要发什么心,你自己要修什么事,你自己要什么作为,那个角度、缘起是不是一样,我们大家真要观察清晰。
我们坐在地球上,坐地日行八万里而不知。佛的愿力承载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呀。这个呢,通过这个教法让我们了解,我们乘佛的果觉回入无量光佛刹、回入阿弥陀净土,回入无量光佛刹的速度是什么?一念间。不是光速,也不是超光速,不是音速,也不是超音速,不是一个小时一千里,不是一个小时五百里,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的速度。
所以呢诸佛圆满报德成就的力,跟我们想象的力的差异,跟我们自认为的现量的作为缘起的差异,大家要认得清晰。认不清晰,总是颟顸地、笼统地说没有啥差异,作为起来可就烦恼不能自伏、业障不能超越,业障根本还深深地扎在我们那个业力行为中。
这一点呢,我们每一位莲友呀,大家兆载永劫啊,若不是往昔福慧因缘,的确是于此究竟法,就是十方诸佛授手的法,难得难闻哪!佛在《无量寿经》说那么多,如是教、如是行、如是作、如是成就,如是的功德,难得难遇[1] 。为什么呢?把这个果地,就是十方诸佛授手的这个平等缘起,阿弥陀佛果地回施的这个缘起、这个清净平等的缘起,或者这个安心、发心,来作我们的安心、发心起步,这是一个大事因缘。要不是以这为缘起,称不上大事因缘。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观察,要十分平和地、十分冷静地、十分负责任地、十分地多角度地依经教来审思,来了解。
要不依经教审思了解,那为什么说十方诸佛来授手?为什么说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称赞此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称净土是一切诸佛摄受法门?你实践净土就实践净土呗,为什么说一切诸佛摄受法门,或者诸佛摄受法门?为什么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地方为什么重(zhòng)提果觉因心?
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不是外缘,是内心,让我们内心、心接受这样一个,我们的因,作为我们的心、因、因心来运用,使这个因心开花结果。佛以果来酬我们这个因,或者说让我们明白这个心,明白佛的果地觉是我们的心,这是重要的,特别特别重要的。
说他把这个法、报、化、法性功德呢,就是诸佛通过兆载永劫的实践,圆满了因地的愿。他顺性立的大愿,回到了清净法性身功德海中,来所谓的应化十方没有障碍地实践,观察到法性不动的真实,来传递给众生,令有情识得真如、识得本心、识得无量光寿,那就能破无始以来的无明、破无始以来的不安,使我们回到安乐国中、回到无量光佛刹中,住佛所住,行佛所行,思佛所思,念佛所念。
所以呢果地觉,佛的果地觉,在这个陀罗尼句中,它是通过法、报、化、法性四个角度,来给我们谈他的果地觉,来引发我们的现行。“身”,就是应化身来印契我们,圆满报身来圆满我们,清净法身来清净我们,不动法性来安住我们,令我们得安乐住,使九界众生同归无量光佛刹,同归阿弥陀佛清净国土。
这个呢,把四身功德,或者三身功德与性德给我们彻底地展示出来,让我们了解,我们怎么来现行比对,现行置换,现行融入,现行归命,现行契合,现行运用。
果地觉为因地心,很多人就是没办法去……“这么多年果地觉因地心,啥是果地觉,我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就讲的法、报、化、法性这四个角度,来让我们认识佛证得些什么,我们怎么来与他相应,来随顺、来融入、来实践、来体验这个果觉因心。
因为《往生论》是通过身、口、意、智、方便智,依《无量寿经》作了一个法的直接提示,让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来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让我们体验实践弥陀报德的自受用与回施众生的他受用,自他受用,圆满二种受用,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亲菩萨用他那个《往生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来用五念门、五种门来提示众生,怎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实践这个念佛法门。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告诉我们“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那样的一个净土实践,就是所谓的往生、还向往生二种,出功德、入功德,入功德、出功德,让我们圆满净土的实践。
那这个呢,是以他的四个角度,无量诸佛乃至阿弥陀佛的四个角度,法、报、化的角度、法性不动的角度,来揭示果觉因心你怎么来现前地融入实践,就是归命、契合、摄伏、供养、礼敬。最弱的是礼敬、供养,那你是结缘;归命,那就开始实践了;契入,完全一如;那摄伏,自他二种运用,自运用回向众生,摄伏。那就以无量光寿这个果地觉来现行中,一切众生的现行中来作果觉作因心,果觉、佛的果觉作因心。佛的法身的果觉,报身的果觉,化身的果觉,法性不动的果觉,让我们现前去体验、融入、契合,以这个因缘来观察一切九界生灭幻化,运用九界生灭幻化,了解一切业无所属,让我们的生命自由、广大、方便运用起来,不在某一界,不在某一界困惑之中了,令我们从任何一界中解脱出来,在十方法界中得自在行,“如佛无碍智”,无著无碍,游化十方,圆明一切,清净一切,无障碍于一切。就是我们的生命也像佛的生命一样,广大、圆满、清净、自在,安稳十方。说这是个重中之重。
那《无量寿经》那么讲,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用《往生论》那么讲,这个龙树菩萨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么讲,那么讲、这么讲、这么讲都没有离开《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教义,就是所谓的净土教义,就是诸佛授手,成就众生,圆满菩提;佛果作因,成就众生,摄受众生,成就菩提,与诸佛同入如来会。
所以说我们不管读《无量寿经》,还是读《阿弥陀经》,还是读《往生论》,还是读《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都讲的是一个内容,佛的果地觉我们现前用,我们现前来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果觉因心平等缘起,九界众生皆作平等缘起,是为“九界同归”;九界众生凡圣同修,是同用佛果作为因地心,说称为“凡圣同修”;“等蒙摄受”,皆以诸佛授手故,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佛力,是十方诸佛功德力,是圆满功德力、清净功德力、无碍功德力、不动功德力,非众生妄想,非九界的众生所有的善力、所有的觉悟力、所有的恶力恶缘,不是这样的。
说唯有诸佛,佛佛相赞。说我们读《无量寿经》,十方诸佛都去遣送自己国土的大菩萨们、有情们来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听受教法,疾速圆满菩提。四维上下,诸佛如来,莫不如是,就是所谓的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当然这么多年来,与很多善知识啊,以前因为像我们都是念佛人嘛,大家一起都相互地还有那种责任哪,有那种尊重啊,有那种真诚啊,来相互地辩论、争论这个净土,希望大家能得到阿弥陀佛净土教法一代一代的这种真正依经依教的传承,或者说阿弥陀教法的心髓能传递下来。这个果觉因心就是它的心髓呀,传递下来,使众生所谓的“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样一个平等缘起的修行,这样以佛力作因心的一个大修行,超越了众生所有的自力修行那个修行的模式。
这么多年的确有很多大家的交流,不同的角度的说法。说很多人就迷惑,迷惑在这个人犯戒呀,那个人不如法呀,那个人修行没有得到三昧呀,那个人不读诵大经,那个人杀生啊,那个人做种种非法事啊……大家陷入这种个人业力现量的争议上了,没有去念佛,没有缘佛的果地觉去觉悟自身、觉悟他人。
争议的都在自我的现象、他的现象、自己所谓的如法非法的现象上来,就是我们自力作为的现象上,就是所谓的业障,这个业障上来、现象上来,大家搁这儿不断地纠结,自力的自我的纠结,共业的纠结,交织业的纠结。五浊恶世中,越纠结越混乱,越混乱越纠结,结果大家说的是实践净土的人,结果越来越不净,越来越烦恼重,识心越来越重,越来越自赞谤他,越来越自是非他,越来越嫉妒烦恼,越来越世俗。
许多人就实践实践着佛法——所谓的“佛法”,实践着自己认为的那个法,结果就慢慢慢慢变得比世俗人还要迷失的,比世俗人还要世俗的,比世俗人还要糟糕的。那为什么呢?是没有真正地去实践阿弥陀佛那个《无量寿经》的教法。
龙树菩萨所传的“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那个心、因,要有那个心、因,他就能成佛。人呢,不管这个,只管张三好李四坏、这个形象那个形象、这个作为那个作为,大家争论不休、斗争不休、攀缘不休、嫉妒不休,往往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惑。
这一点呢,我们每位莲友可能都有经历,我想我跟大家没啥差异,都有这样角度、那样角度的观察。那我们遇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了,我们来认识果地觉,我们来认识果地觉,来实践这个果觉因心的修法,那大家这个莲友都称得起了。我们见面就不会去把过去记忆的好坏亲疏、是非人我去耿耿于怀,那就没有必要了,那你就轻松了许多。你慢慢地看到这些如幻的业、九界如幻的业、生灭的业,那我们来接受佛的果地觉,安心于此,用心于此,抉择于此。那我们这个莲友,大家这个莲友、菩提道友、金刚兄弟,名副其实了,一定名副其实了,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同一缘起故,同一正因故,同一用心故。那说“莲友”,没有妄语,没有异语,也没有绮语,真实不虚啊。
大家再见面,那就是握手言欢,言欢什么呢?同一,都是同志啊,同一心智啊,同一修法呀,同一缘起呀,同步啊,都同步啊。同步在什么呢?果觉因心哪。那再也不必要相互指责、相互训斥、相互嫉妒、相互不满、相互是非,这些东西都消化了,都回入到平等缘起上来了。那我们就莲友和合,那我们就是道友、莲友,到一起就可以言道了,到一起可以交流我们这个平等缘起在现行中所运用的深浅、多少,我们可以交流了。那真是有朋来自远方,有朋来那不亦乐乎,那我们就真有喜悦的东西了。
大家真是同一缘起了,同一心性,同一运用了,那就同一师学,大家不是莲友吗?那从此呢,人相互的疑虑、伤害、斗争、是非、毛病、矛盾在这没有意义啊,毫无价值。那我们就会正常地随着生活来作为,该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什么,该怎么交流怎么交流,那就能所谓的平常心相处、慈悲心相处、智慧心相处、尊重心相处,所以“正觉华化生”啊,同坐莲池啊。那我们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实践,净土教法的实践,那就成为很清晰的一个事实。
那我们通过结社,通过大家念佛的莲友们的交往,慢慢地跟那些我们周边的所有的——所有的信佛的不信佛的,所有的种种有情……我以前写过“携亲朋怨怼,悉入光明域”,什么叫亲朋啊?那是平等缘起。“悉入光明域”,什么叫光明域啊?缘起就是光明啊,缘起就是清净啊。一切幻相、一切业相在这个地方都融入无量光了,一切不安、长短、是非都融入无量寿了,一切晃动、变异的心智都在“法性不转不动”这个真如功德中啊。
那我们了解净土教法,它这个别于通途教法不是故意说,我们要故意说它“别”,是我们要把它清晰地认知得到,我们才用得上。你认知不清晰,似是而非,你把你自己所有的作为、善恶、是啊非啊、这个那个记那么清晰,你不了解果觉因心的因心这个缘起,那就会出现一个大的反差,就是通途修法中个人的现量那么重要。
这个净土教法是果觉因心,果觉酬还九界众生的因,是平等缘起,跟那个每一个人的现量缘起那个差异,那个(自力)有差异、有争论。这个(净土)教法呢,平等缘起,皆以佛的果地觉来作我们的缘起、作我们的因心,没有争论,没有矛盾,没有差异,同一起步故,同一心缘故,同一所依故,那大家只有法的喜悦的支持、交往,没有其他因缘。
那我们要用所谓的通途的修法,各人有各人的量,各人有各人的感知,各人有各人的守护,各人有各人的这种现状,推动模式不一样,所谓缘起参差不齐、修行作为参差不齐、果报交流参差不齐,所以多诸争论,多诸是非。
净土教法呢,远离诤讼,平等缘起,果觉因心。
那很多修行人呢,他就把佛的果地觉、把佛的教诲当成一个外缘,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心智。净土教法不是,它就直接拔除一切业障,以佛的无量光来拔除你的一切业障,以无量寿来安稳一切你的迷失、不安,以法性不动来印契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虽然种种轮回现象,但本质不动啊,一念究竟回归,在究竟运用上回归。
所以它称为圆顿之圆顿教法,不能虚设呀!了义之了义教法,不能虚设呀!所以称为无诤法门,称为陀罗尼教法!也就是“为众开法藏”,就是打开众生如来藏的一个善巧,直下地翻众生的八识,转成佛的八种功德,直下!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令一切根本得生。总持一切众生,总持一切有情,这就是佛力所成,佛的果地觉所成!佛力总持一切众生业,来成就无上菩提,就是所谓的诸佛摄受法门。这个总持就是摄受啊,说这个“南无”就是摄受义啊,摄伏啊,摄受啊。
我们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持诵这个,要反复审思、了解,不作保留地了解“平等缘起”。一切莲友,这就所谓的“九界同归”,那个同归是以佛力使九界同归;同修,“凡圣同修”,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佛力使然,非我们自力的得失取舍,是佛力的完整地表现,我们随顺得入。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値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爲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敎。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