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我们继续来读诵《无量寿经》,读诵学习。
《无量寿经》这个著作,或者说这个经典啊,在我们华夏大地传播得很广,译本也多。我们现在读的这个译本是康僧铠的本子。
大家都知道近代有会集本,清末也有会集本。为什么会有会集本呢?人们对《佛说无量寿经》的翻译方式有不同的认解。有的是便于读诵,有的是文句比较流畅,有的是记录得比较全面,种种都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呢,都是佛说的这个《无量寿经》。经题特别的重要。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版本,是《佛说无量寿经》。
我们学习这个本子,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心明确起来,或者说发心明确起来。无量寿本来是我们的……应该是一切众生心之依止,生命之依止,或者法界之依止。我们不了解,那释迦文佛就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宣化这个经教,来让我们清晰起来。
许许多多人念佛,可能是有许许多多的目的或者想法。要是我们来念佛,是因为本心自发之声音,或者说本身对我们本心的一个呼唤,或者本心的一个印契,或者说真心的一个美妙音声,或者说一个“九界同归”的作用力。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来学习《无量寿经》,实践净土教法,真正的清晰明了,那这个易行道或者说易成无上道的一个易行法,那我们的目的或者说我们学习的一个动力——我们就能清晰得见这个动力。或者运用这样一个认识无量光寿,运用无量光寿,识得本心的一个好方法。
我们还把书翻到《无量寿经》下半卷。
这个最主要是佛成,阿弥陀佛成佛以后,他的功德作用就从下半卷开始谈的,尤其他的作用力。摄生三愿,在四十八愿中,佛发有摄生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他的摄生方便。这下面有三辈往生。
那究竟是……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大家知道那个“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这三个愿,把他所有的愿就集中地表达出来了,就是他出世的一个超世愿望。实际就是以名号功德,或者说是以报德功德,回施众生,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或者说布施于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这就是他的超世之愿。他不是说“我说一法令众生修行”,没有这样的,他就是把他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他这个超世,就是超越一切世间的自然演化、修行演化,是中平呢?还是上升呢?还是下降呢?他是回施九界众生的平等的一个法则。回施!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回施,跟佛给我们一个法我们来自身修行,它两者的关系看清楚。看不清楚,我们只能接受下面这个语言了。
所以我们学到“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上一次下课,有人提出来这个五逆谤法。说为什么有五逆谤法?我经常会回忆起我过去一个一起念佛的同参道友,他提到这一点呢,他就感觉到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是阿弥陀佛所立誓愿里面的一个原有的内容。是释迦佛,就是本土的释迦佛,为了遮护有情,把他添上去了。
同样是世尊说法,因为在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里,阿弥陀佛是以报德回施众生的,他的眼中没有任何的差异,十方九界众生没有差异的,当然也包括五逆谤法有情。就是十方一切有情,这十方众生之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前面讲种种说法,那都是种种说法,但把这个外表都给它去掉,显示它的内涵、内容,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过去我这个同参道友,这个老修行就说这个五逆谤法呢,是释迦佛在说法中自然加进去的。
那大家有没有这样的观察体验呢?我感觉到可以起码做个参考。因为这一点,我们要做参考了,那我们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种圆满报德的回施就能清晰地认知。一切都能往生,只排除五逆谤法者,那这还是不圆满,他总是有一些保留。就是五逆谤法者,哪怕是他们不立罪,但他也不能往生,那这也是障碍。那说这个阿弥陀圆满报德,或者往生净土,这个“净土”义,就是一切众生等,一切众生与诸佛功德等,寿命等。那个圆满,就圆满在这样一个根本功德上来了,圆满功德。
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文字是释迦佛在说法中,为了保护娑婆世界或者说诸多有情;相当多的有情,五逆谤法、诽谤正法是特别普遍的。这个地方说诽谤正法,就是说对一乘法的诽谤。实际对圆满法的疑虑诽谤,是在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特别容易显现成就的。大家善于观察去,尤其是末世众生。
自从那次交流以后,我有这样的同感。在屡次交流净土的时间里,就有同感。就是是本土世尊为了遮护有情,有这样的方便说。是不是呢?大家可以借助“五逆谤法”这个话来观察。“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像前面说“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因为这个讲了“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都是佛力呀,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令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怎么又加了一个五逆谤法呢?阿弥陀佛这个誓愿就是圆满摄化十方九界众生同入无量寿如来会,那为什么要加一个五逆谤法呢?
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一点,要多观察,多在运用佛力的这个角度上观察。
好,我们看看后面的文字。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辈。”前面的文字“乃至一念”是什么呢?“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前提。“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他不可思议的功德,是通过他的名号、愿力名号显现出来的。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这个,是“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者”。
大家一定要观察这个文字,它是有描述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是“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辈。”
实际我们今天学这个,安居学这个,主要是把这个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摄化下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利益,与我们自身愿意往生彼国,通过修持选择,不同的方法选择、修持,所产生的往生的利益。一个利益在当下,接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威神功德的当下;一个是在临命终时。它们两个,一个自力的区别,就是自力,到自力尽时,方显利益。那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个是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威神功德、愿力功德所成熟的利益,就是现生利益,或者即下的利益。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真。若不认真呢,我们修行实践净土,很多实践净土就是一个概念,不断地唠叨“临命终能不能往生,临命终能不能往生,临命终能不能往生……”这三辈往生还都不是念叨着的,是择取了出家、择取了修诸功德、择取了我就日常生活,但是我临终是愿意往生彼国的,或者说我是愿意往生彼国的。
他考虑不考虑临终,临终时就一定能往生彼国。他选择了愿生彼国,回向往生彼国,而不是现在天天念叨“我临终能不能往生,临终能不能往生……”这是自力,自力择取,皆在临命终时,方显弥陀摄化往生彼国大利的一个修行方式。所以就是自力愿生,那自力穷尽之时,随佛愿力往生彼国;随佛现前接引,往生彼国。
这一点大家要善于观察。要对比呀,这个实际就是学习《无量寿经》呢,我认为就是重中之重。就是我们怎么来清晰,我们随顺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愿力的作用,当下得以心智回归,识得本家本国,身在娑婆心安极乐的殊胜利益、殊胜方法。再一个就是,我们穷其一生,愿生彼国。我们勤于出家生活,勤于做诸功德,维护三宝,维持道场,或者说不管怎么作为,我都愿生彼国——这个愿望,发无上心,愿生彼国。发无上心,愿生彼国,这两点不会变化的。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垂手接引,若报身、若化身、若梦中。
大家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认不清楚这一点,很多人说我怎么修持就是不得利益呢?我怎么就是心不安呢?或者说就是不彻底呢?总感觉到有些什么不相应的地方呢?就是不知道我们在用什么力,随顺什么缘,成就什么法。这一点,我们大家引起重视。
很多人会说,我学这么久了,早知道这一点了,那太好了!我们早知道这一点,就会早得现下安心、真实安心。真正地把极乐世界当作本家本国,阿弥陀佛本心庄严,本心的全体显现。那我们再念佛,就在念自心,真心妙用,清净、广大、圆满。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会再感觉到累呀,厌倦呀,或者说要赶多少数字呀,要怎么念,怎么念。那我们就会随缘,随时、随因、随缘的在“南无阿弥陀佛”。出声不出声的,用种种方法来念阿弥陀佛,作为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就是念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及其愿力妙用,所以当下一念回归,阿鞞跋致,得不退转。心归极乐故,心即弥陀故,极乐世界本家本国故。所以说你没有啥往生不往生的,那是决定往生。
那真正了解这一块了,那我就赞叹、随喜、礼敬你。不了解这一点呢,大家要了解它。了解它,那是我们十分庆幸的一个果觉因心实践的完成式。或者说一个圣言量的直接的支持与印契,会引发你无疑地实践或者说不退转地实践,对法不退转地实践,即下的利益或者往生大利。
所以这个“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这个描写得很清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他这个条件就是十方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就是他大概地给他画了三辈,或者说统筹地谈,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其有众生,欲于今生”,他这个提出来的,欲于今生,这今生是临命终时呢?还是现世呢?都包含在内了。他这个地方又额外地作了一个提示,“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前面是有“愿生彼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这个地方提出来什么呢?“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前面是一个发菩提心,这个地方提出来愿于今世见无量寿佛。那这个“今世”是个什么样的一个理念,大家要清晰。
“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里面似乎有自力有佛力。因为啥呢?这个地方发无上心。前面那个发菩提心,无上菩提与菩提心有没有差异呢?大家都知道,菩提心这个普通说法就有三类:声闻菩提心,菩萨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把前提看清楚。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里面没有什么发心不发心,只有他所依的是什么呢?他依止的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以“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地方讲得十分明确,他的缘起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说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里面最重要的,他没有谈发心,只谈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产生的效应。超越了众生的……这里面没有所谓的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什么心也没有。那我们以前也会谈,实际果觉因心,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果地觉,所以说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他的果地觉,来作为我们的念佛的一个支持。我们念佛是这个东西来支持的。支持什么呢?支持我们念佛,支持我们愿生彼国,支持我们回向,支持我们得不退转,支持我们在随顺这个法则所得到的利益。就会全体的显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或者他的愿力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一点大家就要反复地去观察、去对比,不要草率,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草率。
一个是愿生,我们这个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发菩提心。那释迦佛又在这个地方讲,在上辈者后面又讲,“是故阿难,其有众生,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这又给你在上辈者,提出了这样一段故事。
在上半卷中,我们有一段专门念,说“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实际(跟)这个“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跟这一段话是联系着呢,是一样的内容。它只是说佛的威神力所成就,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所成就。那这个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建立的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他没有讲这个是我们在现生、临命终,也没讲其他的,就讲“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跟他这个见树,得三种忍,实际它这是个例子,举了这个例子。其他的愿,也都是这样的例子,只是说都是来自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文字引过来呢?就是我们不能离开佛的威神功德与他的愿力作用,离开了那我们的修持就是自力修持。自力的修持效果是个什么样子?与佛力——借着佛力,运用佛力,随顺佛力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要有一个清晰、明确地认知。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中辈者,其功德次如上辈者也,那是中辈者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下辈者就简单,更简单一些,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之心,跟作诸功德,或者选择出家等等呢,他这个呢,他不跟他硬并在一起。发菩提心,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实际严格地来讲,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这果觉因心最为明确。要是这三辈往生,我们来以果觉因心来实践,就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来专念修持,完全是可以的。感觉比这个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因为认识无上菩提心不容易,随顺佛愿力特别容易,随顺佛的果地觉容易。你认识无上菩提心,一般人认识不清晰。
我在过去学习的时候就是,“无上菩提心”用了很多年的功夫,感觉自己就拿不准。一念把它总结出来,一个概念把它总结出来,能运用出来,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未离菩提心,不容易!
我们看这个,下半卷一开始,“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欲三辈往生,他为什么要有这一段?欲三辈往生这一段?大家呢,我们好好的静一静,思考思考,现在可以私下里交流交流。
就是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低头说一说,相互交流交流,可以思考思考,也可以说一说,交流交流。放光寺登上那个视频,我看一看,大家怎么交流的,相互地说一说。
某师:阿弥陀佛,师父,为什么前面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后面又有三辈往生的这个说法?
这边依着一些之前您讲的法则来思维的话,前面是讲的随顺佛愿,随顺诸佛菩萨的威神功德的一个圆满了义说。后面是因为众生习惯了妄想、分别、执著,然后顺众生的妄想分别,随顺众生说。然后呢,但不管哪一种说法呢,结果都是一如的,都是皆得往生无量寿国,愿生彼国皆得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阿弥陀佛,师父!
师父:三辈往生,分明讲的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此人,你怎么跟经典讲的不一样呢?
某师: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愿生即生啊。有的是于今世见,有的是临命终时,但不管哪一种,大家心里面都能够得到往生的一个认知。大家习惯了分别。
师父:他一个利益呢,我们业报未尽呐,往生的利益他不容易现前。就是我们自己修呀、证呀,要回向,把发心修行的功德、作为的功德,要回向往生。舍报之时,人的福德因缘尽了,阿弥陀佛会现其影相,报身、化身、乃至梦中,垂手接引此人,令其往生。
这个要清晰这一点,不清晰,我们混淆了。都一样,都一样那前面说的话就是废话,我们那个果觉因心也就成废话了,没有用,就随顺这个三辈往生就行了。三辈往生大家好理解呀,容易理解。就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实践。
虽然现世呢,要是老想着临终往生,能不能往生,是个自设障碍。要是愿意往生,愿意临命终时往生,所修诸功德,回向这个临终往生,这三辈都能往生,没问题的。
老担心自身的业力,担心自己临命终时不能往生,真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就是你的自设障碍故。你看现在很多念佛人,他到临命终时也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敢舍报,不敢面对死亡,怕死。
大家思考思考,对比对比。
一个是愿生即生的即下利益,因为是佛的威神功德的所成熟、成就,随顺佛的愿力所成就;一个是随顺自己的所谓业力尽与不尽的这个愿望所成就。
我们只要择取自力的修持愿生彼国,基本上是舍报往生。你不舍报,你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往生的利益,就是佛不现前垂手接引,你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往生的利益不现前呀。
大家把那一段文字对比对比,慢一点。这个不怕慢,慢一点,大家多思考,多提问,多疑问,多辩识。这个地方辨识清楚了,学习净土真是很容易。要是辨识不清楚,学习净土很累的,很多人走的很累的路子。
说易行道,很多人行的很难行很难行。把它当成参禅来参,把它当成念功夫、修功夫来修;结果呢,阿弥陀佛的回施,报德的回施,为众生作大安、作布施的东西,大家不接受,自己在那搞东西,搞事。
某某师谈一谈,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某师:师父,这事儿其实思考了好长时间。有好多次也都想向您请教。我现在不太成熟,但是我觉得跟刚才某师说的差不多。一个是随顺佛愿,随顺佛的威神功德,然后不就着我们自己的业力,是即下往生的利益,果地觉即下往生的利益。还有一个就是下面那些随顺众生的分别、差别业力说,在相上的一种往生。但我想如果是在现下这一念的往生,果地觉运用中有受用了,那么你可能就会安住在佛愿中,这是我的一个初步的想法,师父。
师父:对,谁想说了?说一说。希望都说一说。
某某:阿弥陀佛!师父,我记得您之前也讲过这段,说前面这段说希望大家愿意随顺佛的威神功德,然后去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愿为己愿,去运用自己的这种本具的无量光寿,相当于以佛心印自心嘛。但是如果众生他不愿意去随顺佛的愿力的话,他怎么去在净土上受益呢?然后他就有所谓这种三辈之说。
特别有意思的是师父刚才也提示嘛,上辈者就会加了一句话,刚才看了一下,中辈跟下辈就没有上辈最后那一句话。就是说“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就这段文字,它是中辈和下辈就没有说,但是上辈他有说。但你要是顺着这个,佛肯定是最希望众生直接来随顺佛力以佛愿来印自心。肯定最希望是这样子,众生就能直接随顺。
但是如果不能随顺的,就所谓的这里边不能随顺呢,它又分了上辈、中辈、下辈。不能随顺的这些人,他怎么能让他再往果地觉为因地心去靠呢?然后他就补了后边那段文字。
所以顺着这块儿,就感觉挺有意思的。他这块儿你就光看上辈这块儿,其实佛还是在尽量地往回拉众生,想让他去用果地觉为因地心。但是一到中辈下辈的,他就不说这话了。因为你已经不愿意随顺了,再说可能也就没啥用了。但是他在上辈的时候他会加这一句话。
顺着师父这个引导,再看经典的话,就感觉佛的悲心,想把究竟利益给予众生的这个心还是通过文字有点感受。其实最想让你用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但是你用不用得上,你愿不愿意舍弃自力的话,只能是佛往这儿引导你,你愿不愿意去接受那就看自己的这种意愿。所以顺着师父的,再来看这段文,还很有意思,阿弥陀佛!
师父:嗯,对。大家都说一说,考虑考虑,要思考思考,过过脑子。这些文字对比呢,起码要过过脑子。
上辈以后呢,提这个文字说,现生乃见佛,现生见佛。今世嘛,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舍报是不是今世呢?舍报是今世之末了,那今世很长啊,要按照一百岁来说也很长。
所以要是我们随顺佛力是不论时间的,是随顺之时即得利益。实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那也是那个时间你彻底地放弃了,因为你放弃了自力,或者说自力必须被放弃了,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临命终时往生彼国。
跟那个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所摄化,本愿所摄化,随顺本愿功德,即下、即得往生,作阿鞞跋致,这个利益大家一定要把它观察清晰。观察不清晰,我们就会似是而非地实践这个法则。或者说今天这么去做,明天那么去做,感觉到为什么就会这么不稳定呢?
某某:我觉得重点在“回向”这个角度。一念回向,这就究竟回向,然后“三辈”这就是三辈回向,它里边都有回向这个概念。回向就是说就把自己现在的业力和未来的业力全部就有了一个安排。一念安排和三辈安排都是三种不同的安排方式。
我觉得这样,不管是哪种方式,它就是把未来全部交代了,未来的业力全部就规划了,可能就是这个角度,师父再给提示提示。阿弥陀佛!
师父:没问题。我们随着自己的角度来认知、来运用,都可以的,随类而解没问题。这一段文字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重要。重视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支持,但是这个支持越清晰越好。清晰就会有力啊,我们实践净土有理有据,效果就不一样了,你这个作为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某某:阿弥陀佛,师父好!师父,我觉得释迦佛为什么要说这两个部分。我代入自己,感觉到是因为很多人第一念闻到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其实都是已经相信的。因为第一次听闻,然后是不可思不可议,没有一个习惯的反应是“我相信”或者“我拒绝”,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听到了以后觉得很欢喜,其实已经蒙佛的摄化。
前面这一段“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可能好多人第一念听到的时候,就挺欢喜的,愿意往生,已经蒙佛摄化。但是,实践一久,或者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或者有一个习气的反应,哎,我相信、我不相信,或者我有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自己更相信,就开始有自己的执著。
然后释迦佛就说“三辈往生”,让自己可以代入,自己的执著可以有一个对应,然后就可以去修行。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会有这个区别。
师父:嗯,很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接受这个法则。最主要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往年都有讲,但还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某某:阿弥陀佛,师父听得到吗?阿弥陀佛,师父,弟子就是思维了一下,对比了一下这个文字,觉得就是说在佛那里,他是平等摄化的,他没有分别嘛;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然后众生又是在一个着相的一个状态;所以呢,释迦文佛他就讲了这些上根、中根、下根;其实也不仅仅只是这三辈往生,其实是有无量无边的这种往生的这种位次吧,应该是。
所以弟子觉得如果是说像随顺佛愿来往生的话,可能是要对佛的这种功德要多多的了解,因为他这个就是随顺佛愿,随顺他的功德,他本有的功德而往生的嘛。
但是像这个三辈往生的话,他就是要靠自己。就像师父说的,是自力的功德,所以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弟子也就是说,在反思当中,师父为什么说要让大家就去看《往生论》什么的,因为《往生论》讲的都是佛的功德。我们只有对佛的功德生起了绝对的信心的话,了解的话,那自然而然会随顺佛的功德,而这样的话,往生就是自然而然的。
其实一切众生都是自然而然的去往生,但就是因为众生的这种分别心太强了,然后就是他有自己的一些取舍的东西,所以就导致跟阿弥陀佛之间的这种连接,可能就是有隔阂,不能相应,大概弟子就是这样子的。阿弥陀佛。
某某:前面这个有疑,他在后边这个,出现这个东西是疑嘛。疑,他就是疑自,不敢承担。然后到临命终的时候,一看没办法,他就靠到佛那儿去了。如果在当下承担的话,那就当下就有利益嘛。可能有三种疑吧,疑自、疑法、疑佛疑人,也有这个关系吧,
师父:是有,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
某师:师父,弟子也提一下。因为这篇呢,就是正定之聚呀,后面这个三辈呢,都是在徘徊中啊,有择取有不择取,他就没有像第一个就是皆住于正定之聚。正定之聚就是他就没办法,没有第二条路啊。
印光法师有一段就是“身虽在娑婆,心已在极乐。”就是他一个标相,就是一个正定之聚。他这个世间的相,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的,它有变化不变化,但是这个月的本体已经彻底的显现出来了,它不会再随着世间的这种现象有所飘动,那么就是正定之聚。
像这后面儿这些呢,随着世间因缘,有修善有不修善,有出家在家,他这个缘就变得就特别的复杂。所以依着阿弥陀佛这个愿力彰显呢,他是正定之聚。所以师父,有这么一个角度。
某某:阿弥陀佛,某某也分享一下这个角度。就是说某某刚才注意了一下,就是说在三辈里边都说到临终往生,就都有这两个字,都是在求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就侧重点呢,就是以众生边觉得就是更倾向于吧。或者说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现下的利益都不怎么强调,然后都很多人求的都是临终,因为这个三辈里面特别明显,就是都写的是临寿终时,中辈也是,下辈也是。
那在佛介绍三辈之前,就是刚才师父一直强调的,“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前边佛讲的是没有说临终不临终的,就是现下的利益,“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那这个往生,师父一直讲说,我们果地觉为因地心强调的是现行,我们怎么接受佛的功德,来作为我们现行实践的因地心。那某某可能觉得,这几年实践吧,确实是属于自力实在是修不了,就是靠自力我真是没有那个能力,从这一点上可能我就念佛吧。就在念的过程中,慢慢可能在佛力摄受,佛力加持下,依佛力就照见,说一切法本不可得,法生本无生,回到这个地方。
所以说这现行往生,果地觉的运用,某某觉得说,那依佛力来照见现行,就像我们平常这个回向偈子“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需造作行圆满。烦恼菩提本一如,觉悟启用动念间,调御自心善抉择,从容处处妙吉祥。”
某某觉得我们这个回向偈,就是现行往生,以佛力来照见说,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内涵,就是在现行中去了解,去观察。说一切法本来圆满、本来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没有缺失,回到“现行总集自解脱”上面不再去分别,接受阿弥陀佛的给与,去观察。
而且龙树菩萨那个偈子,我们经常在念佛前都在念,说“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龙树菩萨给我们的一个易行道的开示。
龙树菩萨在另外一个论,也是龙树菩萨的,龙树菩萨讲菩提心是什么?他引用的《庄严菩提经》里面说:若见一切法不可得即得菩提。都是在强调现行,我们怎么样说回到一切法不可得,回到生本无生上面。就在这个现下我们去体验佛法给我们的利益,去体验说其实一切法本来都是圆满的,阿弥陀佛!感恩师父!
师父:果觉因心!
某师:师父,弟子汇报呢就是不论是三辈之前,还是表达的三辈,其实都是只能依佛愿才能往生,只能依佛功德力才能往生。只不过是说,三辈所表述的就是佛给众生的一个方便说法。
因为既然都只能依佛的愿力功德才能往生的话,那这个地方只是说,这三辈是方便众生自我认取的。就是说上辈者是认取这个出家功德,中辈者虽不能行作出家功德,他还以种种,比如说其他的修塔呀之类的功德,下辈则有他自身认取的功德,他就是给众生一个方便自我认取的一个角度罢了。但是根本来讲就是完全都是,只能唯依佛的愿力功德才能够往生,阿弥陀佛!
师父:嗯,对,我们上课前念那个“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是十分准确的,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是,愿望如是,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如是。什么如是呢?它就产生这样的力量——“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无量寿经》呢,三辈之前讲那个“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内容是一样的,皆是依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威神,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威神,欢喜信心,一念往生,住不退转。
那后三辈呢,就是“其有人民,愿生彼国”,其有其他的人民,生彼国所展示的内容。就是他的择取的出家啊、在家啊,能作功德、不能作功德,这三类有情。
某师:阿弥陀佛!师父!弟子有两个角度观察,一个是从佛讲法的角度,那他就是有畅佛本怀说和随顺众生说。
那么佛的本怀肯定是要给予大白牛车这样一乘。但是因为需要对应不同的众生啊,有一个接引方便,就会跟他们先说羊车和鹿车。
那么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众生的择法这一边。师父以前做过比喻,就是说其实目的都是入大海,但是我们只有随顺;就是长江能入大海,黄河能入大海,我们得顺着这一条河才能入大海,所以择法特别重要。如果不能清晰择法的话,他就会像在两条河之间的运河,就是它入不了海,就在里边一直在徘徊嘛。
那么从净土的角度,就是有难行道、易行道。这个判教体系就特别重要,是帮助我们可以择一个法,可以深入实践。
因为一直跟着师父,对于师父说的易行道,至少我们现在大家了解的比较多。其实弟子这边,反而就从择法的另一面难行道,可能知道的一个是慧远大师,他们最初结社就是三辈九品。还有慈愍流,所有的修行都回向往生。
但是周围的,可能我自己的因缘,好像接触到的没有把这两块讲清楚了,也有很多人在说,但是至少我自己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很清晰的把难行道这里应该怎么修行,怎么样成就讲清楚。
就像比如说我们出家人学戒,您给我们讲的,从解脱知见直接反过来,来观察戒定慧、解脱,这个我们接触了。然后我们也接触过南传了,他怎么样从戒生定、生慧。然后我们也知道中间为什么我们难行,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中间有很多险道嘛。但是必须有一个成就者帮你,不管什么样的修行,你走错了,他得马上得有人把你拉回来。那难行道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修行,但净土这边,难行道,就是有很多人在讲,我也不太搞得清楚,到底谁能把难行道讲清楚的,可能是我自己接触的这个因缘。
所以在择法上面,至少可能就是因为师父说的一些观察,就是随顺师父观察,就是这个时代人的需要,这些角度来观察,来择的这个;也从自身的实际的一些感知来观察,好像很理所当然的就是择了这个易行。
但在难行这一块,其实我有挺多疑的,就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通的,中间到底有多少,究竟有多难,还不是特别的清楚。阿弥陀佛!
师父:好,时间到了,因为我们大家还有课程,我们就把这一节课结束了。好,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