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06 随佛愿力得大安


2024年6月12日

导读:学习《无量寿经》重中之重,就是我们怎么来清晰随顺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愿力的作用,当下得以心智回归,识得本家本国,身在娑婆,心安极乐的殊胜利益、殊胜方法。

离开了佛的威神功德与他的愿力作用,我们的修持就是自力修持,择取自力的修持愿生彼国,基本上是舍报往生。

(一) 佛建超世之愿,回施众生究竟大安

我们继续《无量寿经》的读诵学习,《无量寿经》在我们华夏大地传播得很广,译本也多,我们现在读的这个译本,是康僧铠的本子。

大家都知道,近代有会集本[11],清末也有会集本[12],为什么有会集本呢?人们对《佛说无量寿经》的翻译方式有不同的认解。有的是便于读诵,有的是文句比较流畅,有的是记录得比较全面,种种都不一样。不管怎么说,都是佛说的。

《佛说无量寿经》,经题特别地重要。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版本呢,是《佛说无量寿经》。我们学习这个本子,最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的心明确起来,或者说发心明确起来。无量寿,本来是一切众生心之依止,生命之依止,或者说法界之依止。我们不了解,那释迦文佛就在我们五浊恶世宣化这个经教,来让我们清晰起来。

许许多多人念佛,可能是有许许多多的目的或者想法。要是我们来念佛,是因为本心自发之声音,或者说对我们本心的呼唤,或者本心的印契,或者说真心的美妙音声,或者说 “九界同归”的作用力。

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来学习《无量寿经》,实践净土教法,真正地清晰明了这个易行道,或者说易成无上道的一个易行法,那我们的目的,或者说学习的动力,我们就能清晰得见这个动力,或者认识无量光寿、运用无量光寿,或者识得本心的一个好方法,识得本心的一个好方法!

我们还把书翻到《无量寿经》下半卷。

最主要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呢,他的功德作用就是从下半卷开始谈的。尤其他的作用力——摄生三愿。在四十八愿中,佛发有摄生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他的摄生方便。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这三个愿呢,把他所有的愿就集中地表达出来了,这是他出世的超世愿望。实际就是以名号功德,或者说是以报德功德,回施众生,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或者说布施予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这就是他的超世之愿。他不是说“我说一法,令众生修行”,没有这样的,是把他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

他这个超世,就是超越一切世间的自然演化、修行演化。是中平呢,还是上升呢,还是下降呢?他是回施九界众生的一个平等的法则。

回施!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回施跟我们自身,佛给我们一个法、我们来自身修行,两者的关系看清楚。看不清楚呢,我们只能接受下面这个语言了,“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上一次下课,有人提出来这个五逆谤法,说为什么有五逆谤法?我经常会回忆起我过去一个一起念佛的同参道友,他提到这一点呢,他就感觉到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是阿弥陀佛所立誓愿里面的一个原有的内容,是本土的释迦佛为了遮护有情,把它添上去了。

同样是世尊说法,因为在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呢,阿弥陀佛是以报德回施众生的,他眼中没有任何的差异,十方九界众生没有差异的,当然也包括五逆谤法有情。就是十方一切有情,或者十方众生之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前面讲种种说法,那都是种种说法,但把这个外表都给它去掉,显示它的内涵、内容,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过去我这个同参道友就说,五逆谤法是释迦佛在说法中自然加进去的。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观察体验呢?我感觉可以作个参考。

因为这一点我们要作参考了呢,那我们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种圆满报德的回施,就能清晰地认知。要有“一切都能往生,只排除五逆谤法者”,这还是不圆满,总是有一些保留。就是五逆谤法者,哪怕是他们不离罪,但他也不能往生,那这也是障碍。

那说阿弥陀圆满报德,或者往生净土这个净土义呢,就是一切众生等,一切众生与诸佛功德等、寿命等。圆满,就圆满在这样一个根本功德上来了,圆满功德。

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文字呢,是释迦佛在说法中为了保护娑婆世界,或者说诸多有情。相当多的有情呢,五逆谤法、诽谤正法是特别普遍的。这个地方说诽谤正法,就是说对一乘法的诽谤。实际对圆满法的疑虑诽谤呢,是在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特别容易显现成就的。大家善于观察,尤其是末世众生。

自从那一次交流以后呢,我有这样的同感。在屡次交流净土的时候,就有同感——是本土世尊为了遮护有情,有这样的方便说。是不是呢?大家可以借助五逆谤法这个话来观察。

“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前面说“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因为讲了“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都是佛力不可思议的功德,令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怎么又加了一个五逆谤法呢?阿弥陀佛这个誓愿就是圆满摄化十方九界众生,同入无量寿如来会,为什么要加一个五逆谤法呢?

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一点,要多观察,多在运用佛力的这个角度上观察。

(二)随顺佛的愿力作用,当下即得利益

我们看看后面的文字。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前面的文字“乃至一念”是什么呢?“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前提,“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他不可思议的功德,是通过他的名号、愿力名号显现出来的,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这个呢?这是“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大家一定要观察这个文字,是有他描述的前提条件。

一个是“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个是“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实际我们今天学这个,安居学这个,最主要是把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摄化下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利益,与我们自身愿意往生彼国,通过修持选择,不同的方法选择、修持,所产生的往生的利益。

一个利益在当下,接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当下。一个是在临命终时。它们两个呢,一个自力的区别,就是到自力尽时,方显利益。

“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愿力功德所成熟的利益,就是现生利益,或者即下的利益。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真。若不认真呢,我们很多实践净土就是一个概念,不断地唠叨:临命终能不能真正地把极乐世界当作本家本国,能往生,临命终能不能往生,临命终能不能往生?

这三辈往生还都不是念叨这的。是择取了出家,择取了修诸功德,择取了我就日常生活,但是我临终是愿意往生彼国的,或者说我是愿意往生彼国的。他考虑不考虑临终,临终时一定能往生彼国。他选择了愿生彼国,回向往生彼国,而不是现在天天念叨我临终能不能往生、临终能不能往生。这是自力,自力择取,皆在临命终时,方显弥陀摄化往生彼国大利的一个修行方式。所以就是自力愿生,自力穷尽之时,随佛愿力往生彼国,随佛现前接引往生彼国。

这一点大家要善于观察,要对比呀。

学习《无量寿经》,我认为重中之重,就是我们怎么来清晰我们随顺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愿力的作用,当下得以“心智回归,识得本家本国,身在娑婆,心安极乐”的殊胜利益,殊胜方法。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我们穷其一生,愿生彼国。我们勤于出家生活,勤于作诸功德,维护三宝,维持道场。或者说不管怎么作为,我都愿生彼国,这个愿望“发无上心,愿生彼国”。“发无上心,愿生彼国”这两点不会变化。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垂手接引,若报身,若化身,若梦中。

大家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认不清楚这一点,很多人说我怎么修持就是不得利益呢?我怎么就是心不安呢?或者说就是不彻底,总感觉到有些什么不相应的地方呢?就是不知道我们在用什么力、随顺什么缘、成就什么法。这一点,我们大家引起重视。

很多人会说,我学这么久了,早知道这一点了。那太好了,我们早知道这一点,就会早得现下安心、真实安心。真正地把极乐世界当作本家本国,阿弥陀佛本心庄严、本心的全体显现,那我们再念佛,就在念自心真心妙用,清净、广大、圆满。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会再感觉到累呀,厌倦呀,或者说要赶多少数字呀,要怎么念怎么念哪。那我们就会随缘,随时、随因、随缘地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出声不出声的,用种种方法来念阿弥陀佛。做一个真正的念佛人,就是念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及其愿力妙用。所以,当下一念回归,阿鞞跋致,得不退转,心归极乐故,心即弥陀故,极乐世界本家本国故。所以说,你没有啥往生不往生,是决定往生。

真正了解这一块呢,我赞叹、随喜、礼敬。那是我们十分庆幸的、果觉因心的、实践的一个完成式,或者说一个圣言量的直接的支持与印契,会引发你无疑的实践,或者说不退转的实践,对法不退转的实践,即下的利益,或者往生大利。

(三)随顺佛力尤为易行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凡有三辈,这个描写得很清晰。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他这个条件就是十方人民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就是他大概地来划了三辈,或者说统筹地谈,有三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其有众生,欲于今世 ”,他这个提出来的“欲于今世 ”,这今生是临命终时,还是现世呢?都包含在内了。

他这个地方又额外地做了一个提示:“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前面是有“愿生彼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这个地方提出来什么呢?“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前面是一个发菩提心,这个地方呢,提出来愿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这个“今世”是什么样的一个理念,大家要清晰。

“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里面似乎有自力、有佛力,为啥呢?这个地方发无上心,前面那个发菩提心。无上菩提与菩提心,有没有差异呢?大家都知道菩提心,普通的说法有三类,声闻菩提心,菩萨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把前提看清楚。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里面呢,没有什么发心不发心,只有他所依的是什么呢?他依止的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以“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地方讲得十分明确,他的缘起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说“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里面呢,最重要的他没有谈发心,只谈随顺,或者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产生的效应。超越了众生的……这里面没有所谓的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什么心也没有。

我们以前也会谈,实际果觉因心,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果地觉,所以说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他的果地觉来作为我们念佛的一个支持。我们念佛,是这个东西来支持的,支持什么呢?支持我们念佛,支持我们愿生彼国,支持我们回向,支持我们得不退转,支持我们在随顺这个法则所得到的利益,就会全体显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或者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或者他的愿力功德不可思议。

这一点,大家就要反复地去观察、对比,不要草率,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草率。

一个是愿生,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发菩提心。那释迦佛又在这个地方讲,在上辈者后面又讲:“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又给你在上辈者提出了这样一段故事。

在上半卷中有一段说,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实际这个“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跟这一段话是联系着呢,是一样的内容,只是说佛的威神力所成就,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所成就。那这个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建立的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没有讲是我们在现生临命终,也没讲其他的,就讲“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见树得三种忍,举了这个例子,其他的愿也都是这样的例子,都是来自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文字引过来呢?就是我们不能离开佛的威神功德与他的愿力作用。离开了,那我们的修持就是自力修持。自力的修持效果是个什么样子,与借着佛力、运用佛力、随顺佛力是个什么样子,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中辈者,其功德次如上辈者也,这是中辈者。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下辈者就简单,更简单一些,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发无上菩提之心,跟作诸功德, 或者选择出家等等呢,他不硬并在一起。

发菩提心,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实际严格地来讲呢,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这果觉因心最为明确。要是这三辈往生,我们以果觉因心来实践,就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来专念修持,完全是可以的。感觉比这个“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因为认识无上菩提心不容易,随顺佛愿力特别容易,随顺佛的果地觉容易。

无上菩提心,一般的人认识不清晰。我在过去学习的时候,无上菩提心用了很多年的功夫,感觉自己也是就拿不准。一念把它总结出来,一个概念把它总结出来,能运用出来,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未离菩提心,不容易。

(四)愿生即生与三辈往生

我们看看这个,下半卷一开始: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与三辈往生,他为什么要有这一段与三辈往生这一段?

我们好好地静一静,思考思考,也可以私下里交流交流。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相互交流交流,可以思考思考,也可以说一说,交流交流。

【现场交流】

某师甲:师父,为什么前面是“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为什么后面又会有三辈往生的说法?依着之前您讲的法则来思惟的话,前面是讲的随顺佛愿,随顺诸佛菩萨的威神功德的一个圆满了义说;后面的是因为众生习惯了妄想、分别、执著,然后顺众生的妄想分别,随顺众生说。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呢,结果都是一如的,都是皆得往生无量寿国,“愿生彼国,皆得往生”,都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慈法法师:三辈往生,分明讲的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你怎么跟经典讲的不一样呢?

某师甲:不管是哪一种,都能够愿生即生啊。有的是于今世见,有的是临命终时,但不管哪一种,大家心里面都能够得到往生的一个认知。大家习惯了分别。

慈法法师:一个利益呢,就是我们业报未尽,往生的利益不容易现前。就是我们自己在修呀证呀,要回向,把这个发心修行的功德、作为的功德要回向往生,回向往生。舍报之时,人的福德因缘尽了,阿弥陀佛会现其影相,报身、化身,乃至梦中垂手接引此人,令其往生。

这个呢,要清晰这一点!不清晰,我们混淆了,就是“都一样”,都一样,那前面说那话就废话,我们那个果觉因心也就成废话了,没有用,那就随顺这个三辈往生就行了。

三辈往生大家好理解呀,容易理解。就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实践。现世呢,要是老想着这个临终往生,能不能往生是个自设障碍。要是愿意往生,愿意临命终时往生,所修诸功德回向这个临终往生,这三辈都能往生,没问题的。

老担心自身的业力,担心自己临命终时不能往生,真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就是你的自设障碍故。你看现在很多念佛人,他到临命终时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敢舍报,不敢面对死亡,怕死。

大家思考思考,对比对比。

一个是愿生即生的即下利益,因为是佛的威神功德所成就,随顺佛的愿力所成就。

一个是随顺自己的所谓业力尽与不尽的这个愿望所成就。

我们只要择取自力的修持愿生彼国,基本上是舍报往生。你不舍报,你怎么能往生?你没有往生的利益,就是佛不现前垂手接引,你不相信你自己能往生。往生的利益不现前呀。

大家把那一段文字对比对比,对比对比。慢一点,这个不怕慢,慢一点,大家多思考,多提问,多疑问,多辨识。

这个地方辨识清楚了,学习净土真是很容易。要是辨识不清楚,学习净土很累的,很多人走的很累的路子。说易行道,很多人行的就很难行很难行,把它当成参禅来参,把它当成念功夫、修功夫来修。结果呢,阿弥陀佛的回施,报德的回施,为众生作大安、作布施的东西,大家不接受。自己在那搞东西,搞事。

某某师谈一谈,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某师乙:师父,这事其实思考了好长时间,有好多次也都想向您请教。我觉得跟某师说的也差不多。一个是随顺佛愿,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是即下往生的利益,果地觉即下往生的利益。还有一个就是随顺众生的分别、差别业力说,在相上的一种往生。但我想,如果是在现下这一念的往生,果地觉的应用中有受用了,那么你可能就会安住在佛愿中,这是我的一个初步的想法。

慈法法师:谁想说了,说一说。希望都说一说。

弟子甲:师父,我记得您之前也讲过这段。前面这段,就是大家愿意随顺佛的威神功德,然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直接顺着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愿为己愿,相当于去运用自己的这种本具的无量光寿,就相当于以佛心印自心。

但是如果众生不愿意去随顺佛的愿力的话,怎么在净土上受益呢?然后他就有所谓这种三辈之说。

特别有意思的是,刚才师父也提示嘛,上辈者他加了一句话,中辈跟下辈,就没有上辈最后那一句话,就说“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就这段文字,中辈和下辈就没有说,但是上辈他有说。佛肯定是最希望众生直接来随顺佛力,以佛愿来印自心,肯定最希望是这样子,众生就能直接随顺。

如果不能随顺的,他又分为上辈、中辈、下辈。不能随顺的这些人,怎么能让他再往果地觉为因地心去靠呢?然后他就补了后边那段文字。

顺着这块儿,就感觉挺有意思的。光看上辈这块儿,其实佛还是在尽量地往回拉众生,想让他去用果地觉为因地心。但是一到中辈、下辈的话,他就不说这话了。因为你已经不愿意随顺了,再说可能也就没啥用了。所以在上辈的时候,他会加这么 一句话。

顺着师父这个引导,再看经典的话,就感觉佛那种悲心——想把究竟利益给予众生的这个心,通过这个文字有点感受。他其实最想是让你用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但是你用不用得上,愿不愿意舍弃自力的话,只能是佛引导你,你愿不愿意去接受,那就看自己的这种意愿。

慈法法师:大家都说一说,考虑考虑,要思考思考,过过脑子。这些文字对比呢,起码要过过脑子。

上辈以后呢,提这个文字说现生来见佛,现生见佛,今世嘛,“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舍报是不是今世呢?舍报是今世之末了,今世很长啊,要按照一百岁来说也很长。

说要是我们随顺佛力,是不论时间的,随顺之时即得利益。

实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那个时间你彻底地放弃了,因为你放弃了自力,或者说自力必须被放弃了,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临命终时往生彼国。

跟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所摄化,本愿所摄化,随顺本愿功德,即下即得往生,作阿鞞跋致,这个利益大家一定要把它观察清晰。观察不清晰,我们就是会似是而非地实践这个法则。或者说今天这么去做,明天那么去做,感觉到为什么就会这么不稳定呢?

弟子乙:我觉得重点在“回向”这个角度。就是一念回向,究竟回向。然后“三辈”,这就是三辈回向,里面都有回向这个概念。

回向就是说把自己现在的业力和未来的业力,全部有了一个安排。一念安排和三辈安排,都是三种不同的安排方式。我觉得不管哪种方式,他都把未来全部交代了,未来的业力全部就规划了。师父再给提示提示。

慈法法师:没问题。我们随着自己的角度来认知、来应用,都可以的。随类而解,没问题。

这一段文字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重要。重视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支持,这个支持越清晰越好。清晰,就会有力啊。我们实践净土有理有据,效果就不一样了,你这个作为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弟子丙:师父,我觉得释迦佛为什么要说这两个部分,我代入自己,我感觉到是因为很多人第一念闻到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其实都是已经相信的。因为第一次听闻,然后是不可思不可议,没有一个习惯的反应说“我相信”或者“我拒绝”,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听到了以后觉得很欢喜,其实已经蒙佛的摄化。

那就是前面这一段:“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可能好多人第一念听到的时候,就挺欢喜的,愿意往生,已经蒙佛摄化。

但是时间一久,或者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或者有一个习气的反应,哎,我相信、我不相信,或者我有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自己更相信,就开始有自己的执著。然后释迦佛就说“三辈往生”,让自己可以代入,自己的执著可以有一个对应,就可以去修行。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会有这个区别。

慈法法师:很好!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接受这个法则。最主要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往年都有讲,但还是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弟子丁:师父,弟子思惟了一下,对比了一下这个文字,觉得在佛那里他是平等摄化的,他没有分别嘛,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然后众生又是在一个着相的状态,所以呢,释迦文佛他就讲了这些上根、中根、下根。其实也不仅仅只是这三辈往生,其实是有无量无边的往生的这种位次吧,应该是。

所以弟子觉得,如果是说随顺佛愿来往生的话,可能是要对佛的这种功德要多多地了解,因为他这个就是随顺佛愿,随顺他的功德,他本有的功德而往生的嘛。但是像这个三辈往生的话,他就是要靠自己,就像师父说的是自力的功德,所以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弟子在反思师父为什么要让大家去看《往生论》什么的,因为《往生论》讲的都是佛的功德。我们对佛的功德生起了绝对的信心的话,了解的话,自然而然会随顺佛的功德,这样,往生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实一切众生都是自然而然地去往生,但因为众生的这种分别心太强了,他有自己的一些取舍的东西,就导致跟阿弥陀佛之间的这种连接可能有隔阂,不能相应。

某师丙:有疑,他在后边出现这个东西,就是疑嘛。疑,他就是疑自,不敢承担,到临命终的时候,一看也没办法,他就靠到佛那儿去了。如果在当下承担的话,当下就有利益嘛。可能有三种疑吧,疑自、疑法、疑人,疑佛什么的,也有这个关系吧,师父?

慈法法师:是有,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

某师丁:师父,弟子也提一下,因为这篇呢,就是正定之聚呀。后面这个三辈呢,都是在徘徊中,有择取,有不择取,他就没有像第一个就是皆住于正定之聚。正定之聚就是他就没有第二条路。

印光法师有一段就是“身虽在娑婆,心已在极乐”,他这个标相就是一个正定之聚。这个世间的相,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的,它有变化、不变化,但是这个月的本体已经彻底地显现出来了,他不会再随着这个世间的现象有所飘动,那么就是正定之聚。像后面这些呢,随着世间因缘,有善,有修善,有不修善,有出家、在家,这个缘就变得特别地复杂。所以依着阿弥陀佛这个愿力彰显呢,他是正定之聚。

弟子戊:在三辈里边都说到临终往生,就都有这两个字,都是在求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就侧重点嘛,就是以众生边,觉得就是更倾向于吧,或者说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现下的利益都不怎么强调,很多人求的都是临终。因为这个三辈里面特别明显,就是都写的是临寿终时,中辈也是,下辈也是。

在佛介绍三辈之前,就是刚才师父一直强调的——“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在这个前边,佛没有说临终不临终的,就是现下的利益,“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这个往生,可能师父一直在讲说,我们果地觉为因地心强调的是现行,我们怎么接受佛的功德,来作为我们现行实践的因地心。

这几年实践吧,就觉得确实是属于:自力实在是修不了,靠自力我真是没有那个能力。从这一点上,那我就念佛吧。就在念的过程中,慢慢可能在佛力摄受、佛力加持下,依佛力去照见,说一切法本不可得,法生本无生,回到这个地方。

那对现行往生果地觉的运用,觉得说,那依佛力来照见现行,就像我们平常这个回向偈子:“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须造作行圆满。烦恼菩提本一如,觉悟起用动念间。调御自心善抉择,从容处处妙吉祥。”觉得我们这个回向偈就是现行往生,以佛力来照见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内涵,就是在现行中去了解、去观察,说一切法本来圆满、本来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没有缺失,回到“现行总集自解脱”上面,不再去分别,接受阿弥陀佛的给予,去观察。

龙树菩萨那个偈子,我们经常在念佛前都在念,说“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龙树菩萨给我们的一个易行道的开示。龙树菩萨在另外一个论,龙树菩萨讲菩提心是什么,他引用的《庄严菩提心经》里面说:若见一切法不可得,即得菩提。都是在强调现行我们怎么样回到一切法不可得,回到生本无生上面,就在这个现下,我们去体验佛法给我们的利益,去体验其实一切法本来都是圆满的。

慈法法师:果觉因心。

某师戊:不论是三辈之前,还是表达的三辈,其实都是只能依佛愿才能往生,只能依佛功德力才能往生。只不过是说,三辈所表述的,是佛给众生的一个方便说法。既然都只能依佛的愿力功德才能往生的话,那这个地方只是说,这三辈是方便众生自我认取的。就是说上辈者是认取这个出家功德,中辈者虽不能行作出家功德,他还以种种比如说其他的修塔之类的功德,下辈者有他能自身认取的功德,就是给众生一个方便自我认取的角度罢了。但是根本来讲,完全都是只能唯依佛的愿力功德才能够往生。

慈法法师:我们上课前念那个“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是十分准确的。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是,愿望如是,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如是,什么如是呢?它就产生这样的力量——“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无量寿经》呢,三辈之前讲那个“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内容是一样的,皆是依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威神,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威神,欢喜信心,一念往生,住不退转。

那后三辈呢,就是“其有人民,愿生彼国”,其他的人民愿生彼国所展示的内容,就是他择取的出家啊、在家啊,能作功德、不能作功德,这三类有情。

某师戌:弟子有两个角度观察,一个是从佛讲法的角度,那他有畅佛本怀说和随顺众生说。佛的本怀肯定是要给予大白牛车这样的一乘 ,但是因为需要对应不同的众生有一个接引方便,就会跟他们先说羊车和鹿车。

那么还有一个角度,就从众生的择法这一边。师父以前作过比喻,说其实目的都是入大海,但是我们只有随顺。就是长江能入大海,黄河能入大海,我们得顺着这一条河才能入大海,所以择法特别重要。如果不能清晰择法的话,就会像在两条河之间的运河,它入不了海,就在里边一直徘徊。

那么从净土的角度,就是有难行道、易行道,这个判教体系就特别重要,是帮助我们可以择一个法,可以深入实践。因为一直跟着师父,对于师父说的易行道,至少我们现在大家了解的比较多。难行道,可能知道的一个是慧远大师,他们最初结社就是三辈九品。还有慈愍流,所有的修行都回向往生。至少我自己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很清晰地把难行道这里应该怎么修行、怎么样成就,讲清楚。

所以在择法上面,可能就是因为师父说的一些观察,就是随顺师父观察,就是这个时代人的需要,这些角度来观察,也从自身的实际的一些感知来观察,好像理所当然的择了这个易行。

但在难行这一块,其实我有挺多疑的,就不知道这条路怎么走通的,中间到底究竟有多难,还不是特别地清楚。

慈法法师: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师父:好,时间到了,因为我们大家还有课程,我们就把这一节课结束了。好,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