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07 实践净土者的责任


2024年6月15 日

导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愿力摄受,是整个净土教法的根本。即得利益与临终利益的“分水岭”这个择取要是不认真,就在似是而非中。净土的责任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要把它传播,要把它实践下去!你要是没有这个责任感,这些分水岭你找不到。

为什么有三辈九品?为什么有“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个佛的愿力、功德,一个众生种种杂缘所现的因缘,大家要善于观察。

(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净土教法的根本

《无量寿经》,我们学习这个经典,来唤醒自心,唤醒众生心。

《佛说无量寿经》,通过前一段学习,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因地,阿弥陀佛因地的成就,及阿弥陀佛的摄生方便,本来往生或者往生的这个正定聚的功德……实际,一切法都从正定聚来引发出来的,就是诸佛功德引发出来的。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无有诸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是这个法的大事缘起啊!

三无差别这个话题,实际我们谈得很少,平时人们很少涉足这个地方,人谈论的基本上就是差别,差别现象。

三无差别,就是无量光寿这个本体,是一切生命本体的事实,我们现在呢,慢慢地来体会、认知这个事实,那就是念佛。实践这个事实,或者体验、融入这个事实,揭示这个事实,那我们就在实践念佛。

念佛这个方法,在我们华夏大地传播的历史,从经典到我们中国这个环境中,传播的就是这个弥陀教法。最早译的经典《般舟三昧经》,实际两千多年了。这个教法一来,最早期传播的经典《般舟三昧经》,就讲的是阿弥陀佛。

那我们汉传佛教呢,传播了很多宗、很多派,过去说大乘有八宗,那这个净土呢,又分了很多方法。大乘有八宗,净土有多少宗呢?

所以,在净土的种种修法中,我们想通过这一夏天的《无量寿经》的学习呢,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择法,或者说有一个清晰安心的择法。怎么能安心?怎么来择一个法?

《无量寿经》下半卷:

“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其后有“诸有众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中辈者、下辈者。

世尊先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什么又讲“诸天人民,欲生彼国,凡有三辈”?这一点,我们一定把它清晰地认知,不怕重复,不怕唠叨,把它认知清晰,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实际,“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或者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愿力摄受,是整个教法的根本。后三辈者,他也离不开这个。离开这个,没有佛名念,没有极乐世界生,他离不开这个。

所以说,他先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来加持有情,令有情闻名欢喜,乃至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作为净土法门实践的大事缘起。缘起成熟了,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果觉因心。

大家再念叨念叨果觉因心,跟念叨那个“无量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跟那个“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跟我们所常谈的果觉因心,大家给它联系起来。

那我们在念佛的这样一个因缘上,果觉因心的运用就准确了,我们择法就准确了。就会像善导大师一样安心、起行、作业,安心、起行、作业这个传承体系呢,我们就能认识清晰了。

说净土有三流修持,人都这么判定,我们也这么判定,远公流、慈愍流、善导流。

我们所有的修行、安心实践,皆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成熟,也就是所谓的果觉所成熟,果地觉所成熟。这一点我们认知清晰了,我们念佛就是所谓的依佛愿力念佛,果觉因心念佛,佛不可思议威神加被我们,推动我们念佛。就是佛念众生在前,我们相应佛念众生之心,就是佛念我们、我们念佛,心心相印,这样一个念佛方法。果觉因心就是佛念众生的心,这个功德、这个利益,我们赴约去了。

我们来迎合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这个约定,或者随顺他这个约定,体验、实践他这个约定,就形成了我们佛念众生、众生念佛——“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样一个相应的法则。那我们就不会苦苦地念佛,就是苦苦地念着,又没有安心;苦苦地去念着,又去追求着念佛之外的一些妄想。

这不光是个理解,不光是个概念,这将在我们的生命意识中成为一个事实,成为一个作用力,那成为一个法了,它就成一个法则,有它稳定的一个效应。

凡事一来,果觉在前,我们用心在后。虽说“前后之说”,是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佛力引领,佛的愿望的引领,果地觉的引领、印契,这个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事实,说的安心事实,说佛佛相念啊,众生念佛总有纠结。

果觉因心,那我们就不定位置,随顺佛的果地觉,所以说换一个位置来念佛,站在佛的位置上来念佛,或者站在佛的果地觉的位置上念佛,或者融入佛的果地觉来念佛。绝对不能忽略这一点!忽略这一点,我们千用功万用功,总是在打妄想,总是欲得个什么,妄想得到个什么。所以善导大师讲安心、起行、作业,方便,易行,简洁。

就是我们再多的妄想,别人再多的妄想、再多的说法,我们全然不顾,唯依佛果地觉来作根本依止,或者说我们的忆念、修行、实践的依止。所以过去这老一代人讲直截、直截了当,这个法门直截了当!直截了当,是不是直截了当呢?

念佛成佛,或者说果觉因心,自在成佛,不假增减,不需要什么变化。因为原来就没有什么生灭变化,生灭变化只是所谓的缘生缘灭之用,举心动念,能所所现,无有实质。

(二)实践教法的纯粹性

整个《无量寿经》,就是佛给我们推荐的开启一切有情无量光寿的一个方法,一个指导,一个约定。天亲菩萨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对一切有情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净土教法重在观佛的功德力、愿力,果地成就,因地之发心。

我们课前都会念一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弥陀佛愿力如是,直接给了我们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随顺愿力,就有如是功德,随顺佛的愿力!

要是不把这个方法去在生命中清晰地运用,那我们学的还是知识。知识是力量,你要是不用,它这个力量在哪儿呢?在哪一边呢?我们要用这个知识,要用这个知识作为法则来实践,所以我们不是学知识的,是为了实践这个法则。要是只是学这个知识呢,很多人就会把这个机会,尤其这个人身难得的机会错过去了,那就留了一个遗憾。

所以《无量寿经》宣化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或者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前导,也就是所谓的果地觉的一个功德相——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为什么学习净土,要用一些口诀、一些什么方法来提醒我们,但是我们在平时实践中,是不是依果觉因心在实践呢?要不这么实践,那我们对净土教法,所谓能体会到阿弥陀佛的这种授手、支持、印契,或者说这种温暖,阿弥陀佛的这种体感给我们传递的温度,那你接收不到。

我遇到许许多多学净土的人,后面去学南传啊,藏传啊,或者说唐密啊,很多就是想通过其他法门来安心,这些菩萨,我也推荐过他们去。因为念佛他深入不了,一念佛感觉到没味道、没意思,就是味同嚼蜡啊。为什么呢?就是不了解佛念众生,不了解佛心功德,不了解佛愿的这种不可思议。有的了解了,也可能想去体验体验其他法门的作用力,但我观察啊,少,大部分人还是不安心,在净土教法上。

就是这一点,佛念我们这个愿、这个功德、这个果地觉,我们不甚去了解,或者观察得少,了解得少。平时念佛呢,一味地念佛念佛就打妄想,念佛念佛就自我设计,念佛念佛就自己要搞什么、要对治什么,享受、品尝、体验佛的果地觉的机会丢失了。

回忆起来,以前早期在念佛堂念佛,常常有那种感动,常常有那种莫名的感动,有时候会痛哭流涕,有时候会激动不已,有时候感觉到有难言的幸福感、喜悦感,有那种深入、安稳,或者说内观的一个推动,说不出来。后来接触了《往生论》,感觉到有角度可以交流了。

若干年来,我看大家在实践这个教法中呢,实际就是这个纯粹性不够。纯粹性不够,妄想来了,就随着妄想去设计一些东西;业习来了,随着业习又设计一些东西。这个“安心、起行、作业”的传承,果觉因心的这个印契,这个起步,没有准确的作为。

有个居士给我发消息说,你节节课都这么讲,我听着就是说,再用自力就不好意思了。我说,是啊,要是不好意思用自力了,我们真正地来赞佛、忆佛、念佛了,那就行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要不然,天天这么讲,它的意义是啥呢?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这个事情呢?大家要回忆回忆,观察观察,自己是不是安心、起行、作业?是不是在运用果觉因心念佛?是不是真正地佛力住持在指导着我们身口意的行为?要不是,那你还没有步入这个念佛法门,或者说《无量寿经》下半卷讲这个“十方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心,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你可能还是在五逆谤法的这一个氛围内。

(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实际这八个字要念一念啊,就知道他为什么讲“十方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后面这个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要是没有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去作为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意识言说,看看是干什么的?你对照对照,是不是五逆?是不是在诽谤正法?跟自己对对号,不跟别人对号。

为什么我们接触这个教法而不去实践它呢?不去实践,是不是五逆呢?是不是诽谤正法呢?我们要认真观察观察自心的这个举心动念。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施教授手的东西,我们不去实践、不去运用、不去接纳、不去关注,那我们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五逆呢?

彼国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为什么佛要讲这个呢?

我们乘佛的愿力,随顺佛的功德,果地觉因地心,那就是一念不退转哪!那我们平时念佛,是不是进进退退呢?进进退退,是不是因为五逆谤法造成的结果呢?这个五逆中,起码是逆佛,逆佛正教啊,逆佛正法,是不是?大家要善于观察。

最后这个设置,原来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又说“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不愿随顺佛的愿力,不愿意果觉为因心,不愿意接受这种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自己愿生,自己要设立一个愿生,这三辈,都跟我们自心的选择有关系了。

第一个是不可选择的,没法选择,“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第一个推荐的是什么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啊!他的威神功德就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啊!

那不被这个摄受,不被这个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摄化,这一类的人是什么人呢?是五逆谤法之人吗?很有意思。我们生活在无佛的时代,投生在五浊恶世,诸多作为中,可能五逆谤法是我们多生以来的一个很恶劣的习惯。

但净土教法呢,阿弥陀佛以他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摄化十方有情,乃至五逆谤法之类。他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那你要是在其他方法下,五逆谤法者怎么来修行呢?多诸烦恼,多诸障碍,修行无所成就啊,因为被拒于法外。唯有净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说呢,有这么样一个净土教法的特质。在其他教法中,像五逆谤法之类有情,是难以修持的,障碍重重。

所以,这个净土教法不得即得利益者,那此生修持,心心回向,愿生彼国,虽然有五逆谤法的这个过去的恶缘、恶因、恶果,依佛的这种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摄化,此一生亦得成就,说舍报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作证接引,令生彼国。是不是?大家要观察,善于观察。

你不相信,你现在修行其他法则,你试一试吧。要是在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功德的随顺上,不得利益,那我们就去实践实践其他法,你看看你是不是烦恼重重、障碍重重、业力重重?是不是,自己去观察。

我以前到念佛堂的时间,那个老管堂师父跟我讲,哎呀,现在人的福报不行啊,在念佛堂呆不了三天啊。出家师父,云游的也好,进单的也好,常住的也好,什么也好,学生也好,三天的很少啊,到念佛堂念三天佛的福报都没有啊,就给我这样讲。他说你很年轻,要发心念佛啊!我说我没问题,我说在这儿住,我就一直在这儿念,没问题。我这一句话,管堂师父就抓住我了,不让走了。

因为以前广化寺那个习惯就是,不管是哪儿的僧人,进到那儿,就先去念佛堂,去念念佛。因为常住上的念佛人少,佛学院念佛的人少,那念佛堂呢,有几个老人家。经常像念一支香、两支香的很少人,因为念佛念不下来,就念个《阿弥陀经》,念个《往生咒》,然后念个简单的仪轨,大家就坐不下来,人太少。老管堂师父就特别地遗憾,说现在人的福德因缘薄少啊!

因为那时候呢,对净土教法不是那么了解,也念佛,念佛是因为看到别人念佛带来一个影响,一个记忆影响,并不是自己要主动地发心,这么念佛。也念佛,对念佛还有一些误解,起码直观上还有误解。

这多少年以后,经常想起管堂师父这个话,人念佛三天的福德因缘都没有。真是看了多少人,一群一群、一筏子一筏子的人,来来往往,来来往往,念三天的人十分稀少,就令人十分地遗憾。

念佛法门这么直接,这么了当,这么真实的一个安心方法,为什么没人去做呢,实践呢?几十年过来了,不是人不愿意实践,是人深入不了,人的方法不精准,多在五逆谤法上用功夫。

实际念佛,就是随顺佛力啊,忆佛念佛,忆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成就,念佛不可思议的愿力,这就是念佛啊!念佛,念什么啊?

诽谤这个,怀疑这个,尤其是我们的妄想心,诽谤正法者多。十有九个都会说过,起码心里想过“念佛没有用”,那一个不敢说,只是不敢说罢了,心里有想,不敢说,如此而已。那是不是五逆呢,是不是谤法呢?

“佛告阿难,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

听好,“诸有众生”,我们每个人包括在内啊。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要仔细,要仔细观察,这个地方要仔细。

若干年来,接触很多很多念佛的人,接触过很多团体,尤其是念佛的团体。早期,念佛团体多得很啊。我接触最大的团体有八万人念佛,就他这一个团体,扯、扯、扯、扯、扯,有八万人念佛。若干年以后,这个团体剩二百人。这个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一对夫妇,跟我来谈,说法师,是怎么回事?我说法则不能深入啊,不得其利益啊,你不让他去找南传的法师,你不让他去找藏传的法师,你不让他学东密台密,你不让他去学这些东西,他不可能啊,他不安心啊。

(四)即得利益与临命终时的分水岭

很多人认为呢,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跟自己没关系。你要跟这个经典的语言联系联系呢,十有九个就有关系。那一个没关系,他自己是否认自己没关系,实际还是有关系。被自己这个五逆的恶业、谤法的恶业所遮蔽,不能即下获得利益啊。

所以佛说“诸有众生,愿往生彼国,凡有三辈”,只有那个愿,但是那个愿是自身认为自身生起的一个愿,而不是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成就的愿。

那三辈就舍报之时,佛现前接引此类有情,这也是三根普被啊,这也是普被,这也是一个方法啊。其上辈者,下辈者,所以说三辈九品由此而开源。

因为五逆谤法者,自遮其利益啊,不得现行的利益,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得现前利益,多是五逆谤法之遮障。佛于此众生不舍,故说凡有三辈者。此人在业报尽处,阿弥陀佛应约垂手,接引此人,证实必得往生之功德。

释迦文佛说法,他也在因果这个铁律中,因为众生坚固于因果,或者昧于因果不能自拔,深昧于因果或者执著于因果,不能自拔,无明蒙蔽,昧于因果,坚固执著于因果,自我意识执著坚固,所以五逆谤法者不获即下的利益。

即下利益没关系,所以还是不安心,说师父,我念佛用不上啊,我用不上力啊,你看我念佛还是有病啊,念佛还是不发财,念佛还是不安心,念佛儿女还是不当官,不这个、不那个、不顺当,孩子婚姻情感啊,这样那样。嗯,不知道是五逆,还是谤法,还是谤法五逆。

大部分人不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没有用,佛法没有用,念佛没有用”,嘴上没有说,心想着“没有用”。为什么呢?他要自己拼点命,努点力,作为点什么,有点什么个样子。

所以世尊说临命终时,上辈者、下辈者、中辈者,阿弥陀佛以报身、以化身、梦中之身,来悲悯有情,作证于此,说你能往生,你愿生嘛,就能生。虽然多有现前利益遮障,但是临命终了,你的这个业力不能自制了,佛来垂手接引。

人坚持自力的作为已经到尽头了,称为临命终时。生命都顾不及了,你还顾你自己那种妄想是非吗?顾不住了。所以佛现其前,接引令其往生。

《阿弥陀经》实际也有讲,最主要是大家翻不过来那个个儿。“佛告舍利弗,诸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就是即得利益,一心不乱是即得利益;“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这是没有得即得利益的有情,在临命终时没法挣扎了,自己那个力量耗尽了,阿弥陀佛来垂手接引,来予你安心。

那个弥陀寺,他们说建个什么身呢?我说修一个坐像,三尊坐像,为啥呢?那是报德身,希望大家能现实利益中获利啊。

一定要临命终时来接引,这就是所谓的三无差别没有信,我们不会信正法的,心地被遮障了,被恶业遮障了,不会信的,不会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威神功德,果地觉的这种成就。所以,我们现实的利益就不得,就遮蔽在自己,要奋斗、要挣扎,自己要作为个什么,才能如何如何,所以一直挣扎到命终时。但你还愿意往生啊,你还有个所谓的往生的择取啊,你还要安顿自己的身心啊,把极乐世界作为一个身心的安顿啊,说暗合佛的愿力的约定,但即得利益没有,现下利益没有,就要拖到你那临命终时。

所以很多人呢,就临命终时还是不相信,因为啥呢?一直修着我临命终时还不能往生、临命终时不能往生,一直这么个概念中,到临命终时还是手忙脚乱,还是遮蔽自己。所以很多人一辈子努力,也可能是个边地疑城,《无量寿经》下半卷后面有讲那个边地疑城。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们要是不了解佛的这种究竟的悲愿,对即得利益、即下利益,随顺这个利益,与我们渐修——舍报、佛接引那样一个利益,这个利益的差异,我们要观察得到,那你择法可能就会清晰起来了,你就不会坚持五逆谤法的那种择取了。

五逆谤法那种遮蔽,我们就不会信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所谓的“因果互酬,圆满功德”,我们不会相信啊,不会接受啊,只会在自己的边见中去挣扎、去摸索,法眼未开啊,就是闭着眼睛去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一点,大家善于观察。

五逆谤法不是哪个人,没有特定哪个人,但我们在这个法的择取上,你可以审观,有没有五逆谤法的这样的一个遮障?佛是有大愿啊,消除这种遮障,还给予方法。所以大部分念佛人就相信这种三辈九品,那你就择取了临命终时,佛垂手接引。

像彻悟禅师、永明延寿大师,像善导大师,他们都是在现世中接受了佛的愿力,他们直下的利益就现前。像近代的印光大德呀,你回观回观这些历代祖师,大家之所以奉他们为净土祖师,基本上都是在现生中,已经了解了这个安心的方法。像善导大师所说安心,昙鸾法师讲“在心、在缘、在决定”,他们都了解了这样一个法的准确的运用,心法的运用。

心法无难易啊,无远近啊,无凡圣啊。历代祖师都走的是那一个路子,即生、即下的利益,才说净土教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才赞叹“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

许多教法中,一旦有五逆谤法,我们实践起来障碍重重,实践任何一个法障碍重重。在这个净土宗,佛愿力使然啊,除五逆谤法。他这个除五逆谤法,是你这个遮障呢,并不影响你实践自力念佛,因为啥?你自己要消除这个障碍。因为什么呢?佛最终在你舍报之时,来给你做一个最终的证明,就是你一定能往生。但你这一直不相信,那舍报的时候,你的自力的挣扎结束了,佛就垂手接引你,说“其人临命终时”。

现在很多老年人念佛都是这样子,不念呢,没有方向;修其他的,修不来了;不选择安心极乐世界呢,就迷闷;选择呢,又得不到即下的利益。所以这种矛盾心理、疑虑的心理,还要念佛,还不安。

这是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我们要是不想在现生中解决这个生死大事啊,心很粗糙,就一带过去了。尤其在五逆谤法这样一个,说分水岭也好,说即得利益与临终利益的一个“分水岭”,我们这个择取要是不认真,就在这个似是而非中。

(五)安心为要务

可能我们这个时代共业中,人五逆谤法的这个遮障啊,极为成熟。一谈到三辈九品,人就欢喜啊,接受啊,就感觉到顺心啊,相互评价啊,自我评价啊,就感觉到有参照啊。

上辈者,弃欲出家,行作沙门,做诸功德,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好参照啊!

中辈者,不能弃欲出家,但他可以做种种护持三宝啊,护持道场啊,做诸善法啊,也是发心一向专念,愿生彼国啊。好参照,参照的东西,能找得来啊!

下辈者,不能做诸功德,也不能出家,但是也要发无上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也要愿意生彼国。

所以呢,在梦中、化身佛、报身佛来接引这三辈有情。发心勇猛,自我发心勇猛的人,弃欲出家了,阿弥陀佛以报身来接引;不够猛烈的,佛以化身接引;再差一点的,以梦中接引。

这是个大事,不是大事就过不了这一关,这么多念佛人,这么多念佛人这个利益,怎么这个安心就是不现前呢?进进退退呢?一会儿安了,一会儿不安了呢?一会儿怕这个,一会怕那个,一会要学这个,一会又学那个,自己晕晕乎乎的,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好呢?不知道什么是急务呢?

佛为什么说众生各争不急之务呢?什么是急务呢?所以这些善知识们讲,学习佛法,安心为要务啊!

我们为什么不安心?为什么又不在安心这个要务上去认真呢?这有方法安心,为什么我们不在这个不退转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上去用用功夫、去用用力呢?去随顺呢,去实践呢,去在意呢?为什么在五逆谤法的遮障下去认取自己呢?

五逆谤法,佛不舍呀,说五逆谤法,回心即往啊!

愿生,你这一生愿生,实践、实践、实践,这一生,自力浪费尽了,消耗尽了,作忏悔缘,佛接引啊。不作忏悔缘,你一生念佛愿生,也可以生啊,愿意修行,回向于此,也可以得生啊。只是潜在地我们运用佛的功德,没有明确地接受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遇到一个居士,特别认真一个居士,已经去世了。这个居士特别较真、特别认真,就谈论这个,有一年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一段故事,他就发短信啊,很长很长的文章,来谈论这一点。我说这也不得了,你真正能在这儿关注。

像我们了解佛力超越九界之力,能摄化九界众生业缘,能融化掉九界的一切障碍,那我们真正就能体会到佛力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用。要是你只是把它当一个理论,这么说一说,跟你没关系,不建立关系,那就是个理论,那我们还是在行三辈九品。三辈九品,亦得往生,但即得利益中,就是在你这个因因缘缘上,你总是徘徊,你总是纠结。

这个居士跟我说,那你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给大家把它彻底撕开,讲清楚呢?我说,一直在讲,就是撕不开,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讲,也讲,年年讲,这一段文字年年讲,有机会就讲。

讲了,人就是一哄,热闹一阵子,下去了该怎么自己干什么干什么,该自己干什么干什么,就是五逆谤法那个障,那个障力、障缘显现得十分炽盛,因为啥?还是不安心,还是唠叨唠叨,哎,师父,我干啥好啊?我做啥好呀?我住哪儿好啊?我念什么经好啊?不安心!安心的人,做啥都自自然然地做了,随缘不变嘛,不变随缘,那就是安心者的一个特征。

不安心!所以五逆谤法之缘啊,盛行于世间。不说你五逆谤法,现在也五逆谤法,可能是我们过去不五逆谤法,但你心中这个障一直在障着你,使你即得的利益就是显现不出来。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因缘就显现不出来;“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样一个效应、过程就是出现不了,就是表现不出来,就在“凡有三辈”这里面游历其间。出家好,在家好?这样修好,那样修好?总是无法无天啊,自己就是犹豫、迷惑、徘徊、彷徨,进进退退。

(六)净土教法的设问与责任

对,这一节课我们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前后衔接。

“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把这个联系起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面世尊又说,“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没有谈佛力,也没有谈佛愿,只是谈“诸天人民,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辈。”我们联系联系,把这一段文字呢,思考思考,联系联系。当然也不需要一定拿本本,就大概这三个概念:

一个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中间夹杂一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面呢,讲“阿难,诸天人民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上、中、下三辈。把这三段故事联系联系,看看它们的差异。

为什么一个谈“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没有谈临命终时,没有谈生死问题,顿超生死。为什么又谈“诸天人民,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辈”,上、中、下三辈。中间夹了一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什么要把这五逆、诽谤正法放在这个中间,放在这样一个隔离带?到底是什么隔离了我们不能“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什么隔离了我们,让我们去做“凡有三辈”?

我们不管是行上辈、中辈、下辈,哪一辈愿意往生,这都在净土摄化中啊,都在佛的教诲中啊!是什么让我们来做这个三辈的选择?临命终时,佛来安慰我们,接引往生彼国,显其往生大利,而不是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一段文字,大家下去要讨论讨论,思考思考。自己不讨论,自己也要经常思考思考。

净土的责任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要把它传播,要把它实践下去!

你要是没有这个责任感,你自己实践不了,你对这个法的了解不够完美、不够完善、不够彻底,这些分水岭你找不到,为什么有三辈九品?为什么有“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你不愿意了解整个教法,你没有对这个教法有彻底的责任感,你就不了解这个教法,你荷负不了这个法则对你,或者你对它的一个责任,那你就对一切众生没有责任,对这个法界没有责任,那你对自身有责任吗?

很多人学这个法,并不是说他不愿意学,他愿意自己实践,但他就是不愿意承担整个净土教法这样一个大因缘!你不愿意承担,你就不了解,不求甚解,你就不能深入,不能细致,不能从各个角度去完善这个教法对我们的一个支持,不得其利益。你没那个愿望、那个动力,去深入了解各个方面,为什么佛这么讲法?这个完整的体系你不愿意了解。

为什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说净土的。

为什么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一个佛愿力功德,一个众生种种杂缘所现的因缘,大家要善于观察。

所以,我们要不愿意承担这个法门的责任,你自身对这个法门的实践,那是十分浅薄的,十分偏颇的,十分自私的,只求己利,不愿意负担责任。所以现在很多人出家啊,受戒、学佛也好,只担其名,不要其内涵,你就不受其益,得不到它真正的支持。好,这句话重了,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课后开示

弟子甲:师父,这节课叫什么名字?

师父:责任!学习净土教法,没有这个责任感,没法学,学不进去。阿弥陀佛,我咋没成家;阿弥陀佛,我怎么没有这个;阿弥陀佛……天天算账,算不来。责任!特别重要。

我遇到的这些我的老师们,或者说在净土法门真深入的人,真都是责任感,没有其他东西,他们就是个责任感,没有其他的,就是个责任!什么责任?要把净土去实践、传播下去呀,他们就是个责任,没有其他的。

就是我们对净土教法的一个责任感,没有这个责任感,深入不了,你没有精力深入,你想搞点其他的东西,太多了,对不对?我们好玩的东西多得很。世俗人就贪图自己的娱乐啊,不愿意深入。

实践净土的责任,实践净土者的责任,或者念佛的责任。

你看,很多法师什么的,都很认真地去修学,但是这个责任,这个承担,“我要是不学、不深入、不实践,这个法就灭了”,这个概念没有。每个人都担着法界的,对不对?你每个人就是个法界啊,法界心啊!

要认真,菩萨们!这个角度要认真,不认真思考很麻烦。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