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无量寿经》,我们依着《无量寿经》来学习,来认知无量光寿,认识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这样一颗真心。
我们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这个方法修持的确关键在于念佛、忆佛。实际似乎大家都了解忆佛念佛的重要性,但是实践忆佛念佛的人并不是那么多。念佛名的人是有的,但念佛的功德、忆佛的功德、忆佛的愿力、忆佛不可思议的清净国度的人就少一些。为什么呢?一个法,我们要把它学习清晰、认识清晰,就像一条路,我们要到某一个目的地,就有一个清晰的路线,这个清晰的路线就是个方法。我们可以沿着这个路线到达目的地。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就很难完成我们对果觉因心的实践,或者说往生净土的实践。
净土教法这个根本,使一切众生参与这个如来会,或者成就这个如来会,就是无量寿如来会。我们学习净土的人都是很多啊,从各个角度来听法师讲啊、善知识讲啊、或者自学经典啊、论著啊、中国的这些祖师们的一些口诀啊、方法啊,千经万论、同指共宣。它就一个核心内容,是我们这些净土行人必须精准地去认识、去实践,要不然就很难受益于此。就是多在表相上去泛泛地念念佛,锻炼锻炼功夫,自己清净不清净、消除了多少业障、自己去除了多少烦恼、自身有什么样一个如法的行为等等。那跟这个“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就是跟阿弥陀佛果地觉的印契,到底有几分呢?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一点呢?怎么能深入地认知这一点来实践它呢?所以我们就拿经典,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拿经典,拿经典来学习认知。
那么我们还从下半卷的文字,依着文字,大家去观察、学习、体验、交流。《无量寿经》下半卷,我们还是从这个文字开始,不怕重复学。“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这一点是基础!实际顺性来说,没有众生不往生。众生皆在无量光寿的本位上,没有往生与不往生的说法。他就说了一个本位,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这是一个重要的根本。那我们一切学习净土教法的人也要从正定聚这个角度,来审思自身修学的下手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果觉因心。
果觉是就正定聚,这一点我们看不准,这个种子下去就出问题。就是我们一动念,一张口念佛,一动念思维,已经出错了,已经出现偏差了。那这个念佛法门,往生的功德利益来自于果觉因心,就是来自于正定之聚的回归,根源在一切众生从未离正定之聚。那一切众生从未离正定之聚,就是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是来起修一法,不顺性说,大事缘起不能成立,大事缘起必摄一切众生。净土教法是摄一切众生的,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无上心就是普摄一切众生,这一点很重要。
“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那这就是动态的缘起了。我们欲入如来会,一定要了解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在下面这个利益上——我们实践法则的利益上展示出来的。为什么这一段我们念了几遍了还在重复它?我希望多重复几遍,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视了,我们就去实践了。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大家一定要关心整个词语的内容,这里边没有生死,没有临终,只有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只有“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这个关键的一点。“闻其名号”是最关键的一点。“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他没有讲其他东西。“信心欢喜”,这个“信心欢喜”一定要知道,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是不可思议的佛威神功德!你一定不要去给自己说“我”,“我”建立了一个信心,“我”生起了一个欢喜。这一类众生,哪一类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使然。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产生了什么样一个效应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就是一念欢喜心!“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全部词里面没有临终,也没有生死之说,只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个“闻其名号”,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加被产生的事实,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本愿如是,这个地方是阿弥陀威神功德如是。什么如是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段文字贯彻下来,这里面没有临终,没有哪个人如何,而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使然。什么使然呢?就是如是。如是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功德利益与佛联系起来,与佛的威神功德联系起来,那就是果觉因心的运用成为一个现实了。
果地觉的威神,我们来去随顺使用,随顺得入,随顺印契,那就超越了临命终时这样一个我们自我建立的业力概念。那我们自身修持呢,不假佛力的功德、愿力的功德、果地觉的功德,我们自身设计,那就在临命终时往生大利才能现前。
希望这一点大家要辨识得十分清晰,不怕费力,不怕耽搁时间,就在这个地方忆佛念佛,就依经忆佛念佛,依经了解果地觉究竟是什么。常常忆念于此,常常念叨于此,若持佛名,若念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念果地觉因地心,若念佛的愿力等等,这是忆佛念佛,十分重要!这个超越了我们的临命终时那样的一个界定,把那个界定给打破了。要不然,我们很难体会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很难体会到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不是念佛,我们在念业力。念业力念不动了,临命终时念不动了,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那就是自力修持的自我障碍。你也愿意往生啊,你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啊,你也去修持啊,但阿弥陀佛不垂手接引,你那个自力就没有耗尽,你那个自力就障碍着你见佛闻法。
那我们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扫除了障碍,随顺了佛力,就是果觉因心的实践,但在即念即是!心作佛时,自心是佛;心随佛愿,往生无碍。“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跟那个经典上写的是一样的。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正定聚,必定聚。“得不退转”,就是不退转之道,果觉所成,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如是,威神功德如是。我们念到这个地方才是念佛,我们忆佛这个地方才有忆佛的功德,才能打破我们“临命终时利益现前”这个自设障碍。我们一定要善观这一点。不善观这一点,我们就会自设障碍。
实践三辈没问题的,九品也没问题,那是自力的取舍。佛力摄我们同入弥陀报土。善导大师经常这样讲,我们去读善导大师的著作,依佛愿力皆生报土嘛。
为什么说这是净土修法的关键呢?因为这个关键,我们就会安心。不管你是自力修持临命终时也好,你也安心;不管你是现下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即得安心也好,真实往生也好,即得往生也好,皆得安心。这个安心太重要太重要了!就是依佛愿安心,忆佛念佛来安心,佛果地觉来安心,就是果觉因心,这就是净土教法的核心问题!
今天上午在这个群体里,我们去谈论净土,有居士就问:我一天给自己规定多少佛号,我来这样念多少多少佛号,来念佛来接受佛力。实际呢,要是把我念多少声佛号、多少因缘来接受佛力,为什么我们不摊开来全部接受佛力呢?或者融入佛力呢?为什么一定要把我念佛的时间来接受佛力呢?佛力周遍呀,为什么把我念佛那个时间接受佛力,其他时间就不接受佛力呢?就是我们对自力的执著特别坚固,我们的分别心特别强。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要思维思维。他明明是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我们也要思维思维,要给自己画个圈圈。
所以说我们自身的自力要是不散坏,不随顺佛力,我们一定是坚持自力的行持。那我们随顺佛力,坚持自力的行持就没有问题,因为啥?像溪水入海一样,像溪水入河一样,我们不愿意一个准确的回归,那都没问题。但你要纯粹是自力修持,修着修着就不安心了,修着修着就妄想纷飞,业力变幻。所以这一点,大家通过文字不断地去校正,就像打靶一样的,去三点一线,不断地越来越精准,像狙击步枪一样,我们调整得越来越准确,把它调整准确。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要想校准了呢,就是知道校不准就打不准那个靶,打不准那个靶就不是正法,就跑偏了,偏到哪里去了呢?五逆谤法!后面这两句话挺重的,就是你打不准靶就不是正法。打不准,打不中,就是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五逆谤法!这样是不是说得有点重呢?大家用重锤敲一敲,震撼震撼自心,是不是能浮出一点,让我们来遵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来做因地心。
所以昙鸾法师讲,善导大师也在讲,道绰禅师也在讲,此处无所畏惧呀,因为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回心即往,乃至五逆谤法之类。所以后面又有三辈。
“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者”。这开始说到我们自力的选择的问题了。选择者有三辈,大家注意,上辈中有个列举:“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变化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大家一定读得清晰的。他这个自力修持呢,不管你是哪一辈,愿生彼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临命终时,往生彼国,莲华化生,得不退转。这个时间,不退转是建立在往生彼国,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彼国。
我们读到前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没有临命终时。我们这一点一定要辨识清楚,辩识不清楚你一定出问题,你就不知道自力与佛力的究竟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自力随顺佛力会成就什么?我们自力修持会成就什么?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完全融入,是个什么样的功德?大家要观察得清晰。
那这个也是,“往生彼国,于七宝中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一段文字大家要看这上辈者,是我们专注于自力的修持,又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个地方一心专念无量寿佛,不光是他的佛名,忆佛念佛亦在其中。佛的愿力的忆念,国土的忆念,你像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是一样的,观察彼国庄严,这都是忆佛念佛。这个地方专念无量寿佛。现在我们汉地的修持呢,就是专念名号,这是善导大师之后提倡,大家以持佛名为方便。他这个上辈者,是以念佛为方便。这个念佛呢,是专念无量寿佛的这种功德、国土依正二报,如五念门所修所描述的,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都可以来念。
他下边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大家要关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一定要看到“今世”,它没有说舍报往生,没有临命终时、其人临命终时,没有这个。他说“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今世,不是临命终时。是今世,今世的某一个阶段,不是临命终时,他没有把这个临命终时放在这个地方。“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这个多了一个无上菩提之心,后面翻译还有无上菩提心。在《无量寿如来会》中就不是这样,其他经典中没有,只有这儿提到无上菩提之心,其他都是发菩提心,他这后面翻译也都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但这个地方呢,额外区别,上辈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个地方呢,是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是很奇特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大家要注意。
那这个菩提之心,可以说前面的菩提之心有自力的成份,就是自身愿生彼国。这个无上菩提心呢,就不是自身,自身“我”愿意往生。他无上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心。所以后面的翻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要注意这一段文字。
所以现在呢,就是用自力修持的人,发无上心,现世中见佛者也有,古来以久也有。这一类的有情,是不是三辈之内的有情呢?大家可以观察。因为三辈都说临命终时,皆谈到临命终时。大家善于观察,它为什么要加这一段?我们先不管它。看后面的,“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这个在其他译本中没有这个“无上”,也是“菩提心”。我查了查五种原译本,这有五种原译本,无量寿经原译本我查了查。其他的经典,这个“三辈往生中皆以发无上菩提之心”呢,就不是这样的,就是“当发菩提心”。这个(康僧铠译本)一样翻译成无上菩提心。要是那个了,上辈往生中间这一段故事就不成立了。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这还是临命终时,化生,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那就是中辈。那我们能不能引申一下,康僧铠这个译本,是不是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又暗含佛的果地觉的运用呢?因为唯有佛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果觉因心作为无上菩提心的依止,那就远超自力了。这个自力修持啊,很难谈无上菩提之心。为什么善知识们把果觉因心当成净土修行的起行呢?或者说安心的方法、发心的方法呢?因为果地觉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无上菩提心,内容充分可见、完整。就是我们通过实践了解,可以完整地了解这个无上心,这一点大家善于辨识就行了。
那这个上辈往生、中辈往生,皆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做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这个里面没有写不退转。这个也是临命终见佛往生,智慧功德,没有写不退转,应该也有这个内涵。
我们把这个三辈往生,为什么要反复地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摄化的有情做对比呢?这几天、这几节课都这么,我一直不愿意跨过这一步。我希望大家真正能明了地分析清晰它。清晰了,我们知道一个是闻佛的威神功德,闻佛的本愿力,得到的本愿力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加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个是临命终,往生得不退转。我想这一点文字,大家还是能分析清晰的。
有不清晰的,这两个因缘不清晰的,大家可以谈论谈论,谁都可以。这几节课,我希望就这两点,大家能清晰,我们就好择法了。有没有不清晰,在这个地方就是似是而非的?大家可以说一说。没有了,有啥想法,自己清晰了,也可以说一说。学习,大家要有一些变化才行啊。
(学习分享文字略)
师父:
历代祖师对净土法门都有评判:“一切法门无不还归于此法门”。
这是一个法界缘起。它有它的特定性,尤其是在我们华夏大地,广泛传播这样一个究竟教法,来使一切众生同归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全显佛力妙用,这样一个唯佛是念的这种……
实际真是特别,没办法跟其他法比较,它不是比较的法门。因为全盘是佛的这种愿力功德的回施,阿弥陀佛回施一切众生无上菩提道业,这样一个回施,它跟其他法门有根本的不共。其他法门你怎么地你就要有你自身、自力实践的这样一个必然。这个地方就是个接受,我们学习这个法门就是个接受的过程,一个接受过程。好,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它所宣化的这个果地觉,是法藏比丘因地所发大愿,来悦可一切大众,以缘此法完成无量大愿。阿弥陀佛因地发的愿,就是他把他的无上的成就来回施一切众生,使一切法界众生因为他的回施而全体地成就佛道,无有遗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啊,这是一切世尊所见。阿弥陀佛令一切众生共入如来会,这是佛力使然。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是佛的愿力使然,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有如是的功德与利益。
那我们随顺佛的果地觉来作因地心,那也就是所谓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什么样的等蒙摄受呢?每一类有情,都是等蒙摄受的一个对象;咸得往生,这是一个根本的动力。所以说像《观无量寿经》说,“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光明遍照,摄念佛众生不舍。”
那你说为什么说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为什么摄念佛众生不舍呢?实际念佛时,就像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一样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念佛众生就在用“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大利,这样一个功德。
那没有念佛的人呢,也在这个因缘中,只是没有成熟显现出来,如此而已。那一切众生呢,很多有情还是在没有学佛的状态,没有信仰的状态,迷闷的状态,种种呢,这也是等蒙摄受的对象,这也是咸得往生、毕竟往生的对象,最主要是还没有成熟。
那我们把阿弥陀佛的这种果地觉呢,来回施法界有情。我们通过自己的接受,自身的安心,觉悟世间的这个方法,来回施一切众生,就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就是把佛的这种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力量、效果,在我们这个角度去实践、去传播,去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是地辗转,无有穷尽,是为无量光寿的妙用,广传于世间,那就是净土教法广传于世间。
这个净土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咸得往生,那就是化十方为净土啊。一切众生皆归于无量光寿的生命,就像极乐世界的生命一样,皆无量光寿。无量光寿必然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寿命无量。在随着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功德的回施,一切众生的这种所谓的自性弥陀必然展示在一切生命面前。
阿弥陀佛!
某某:
在“忆佛”这个地方,能否请师父再给大家提示一下一个下手处,能够有一个实践的相续性。
师父:
把《往生论》的观察门念一遍,基本上就会知道忆佛的重要性了。观察门就是从“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一直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整个都是在讲忆佛念佛的内容。不复杂,不要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实际在《往生论》中讲得最为方便。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把我们怎么来实践净土讲得头头是道了。
我们面临着违缘中人,就是有灾难的有情,战争呀、饥馑呐、疾病啊,或者死亡啊等等。面对种种有难缘的有情呢,不管他们怎么样,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都应该把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普摄十方有情的愿力、功德,来回向这一类的有情。念这一类有情的名字,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在他们的意识法界给一个助缘,给一个圆满——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佛功德力的一个助缘,就是究竟功德的一个助缘,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们怎么接受、怎么样的一个样子,你现在先放一放,就是念众生业力的因缘先放一放,我们来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这一类的有情。
就在这不断地回向念诵的过程中,我们就了解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安心,对一切众生放心。因为回施一个圆满的功德,令一切众生回归到圆满的本位上,那我们就心安、安心。安心于此,依法安心,回施功德。这样就是有一个法的安心,依法安众生心,安自心。或者依法来安众生身、安众生心,或者安九界身,安九界心,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来依佛力安众生心,回向给我们所牵挂的有缘。
好,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