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 日
导读:净土修持的关键,在于念佛、忆佛。“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顺性来说,众生皆在无量光寿的本位上,没有往生与不往生的说法。
果地觉的威神,我们来随顺使用,随顺得入,随顺印契,那就超越了所谓的临命终时这样一个我们自我建立的业力概念。常常忆念于此,若持佛名,若念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念果地觉因地心,若念佛的愿力等等,这是忆佛念佛,十分重要!
(一)净土修持的关键在于忆佛念佛
我们依着《无量寿经》来学习,来认知无量光寿,认识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这样一颗真心。
我们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这个方法呢,修持的关键,的确在于念佛、忆佛。似乎大家都了解忆佛念佛的重要性,但是实践呢,忆佛念佛的人不是那么多。念佛名的人是有的,但是念佛的功德,忆佛的功德,忆佛的愿力,忆佛不可思议的清净国度,这样的人就少一些。为什么呢?
一个法我们要把它学习清晰、认识清晰,就像一个路,我们要到某一个目的地,就有一个清晰的路线。这个清晰的路线,就是个方法,我们可以奔着这个路线到达目的地。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很难完成我们对果觉因心的实践,或者说往生净土的实践。
净土教法这个根本,使一切众生参与这个如来会,或者成就这个如来会,就是无量寿如来会。
我们学习净土的人,从各个角度来听法师、善知识讲啊,或者自己去自学经典、论著啊,中国的这些善知识、祖师们的一些口诀、方法啊,千经万论,同旨共宣。它究竟的核心内容,我们这些净土行人呢,必须精准地去认识,去实践。要不然呢,就很难受益于此,多在表相上去泛泛地念念佛,锻炼锻炼功夫,自己清净不清净,消除了多少业障,自己去除了多少烦恼,自身有什么样一个如法的行为等等。
那跟“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呢,就是跟阿弥陀佛果地觉的印契呢,到底有几分呢?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一点呢?怎么能深入地认知这一点来实践它呢?
所以,我们就拿经典,这是最好的方法,拿经典来学习、认知。
(二)一切众生从未离正定之聚
我们就还从下半卷的文字,依着文字,大家去观察、学习、体验、交流。
《无量寿经》下半卷,我们还是从这个文字开始,不怕重复学。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这一点,是基础,是基础!实际顺性来说,没有众生不往生,众生皆在无量光寿的本位上,没有往生与不往生的说法。他就说了一个本位,“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这是个重要的根本。那我们一切学习净土教法的人呢,也要从正定聚这个角度,来审思自身的修学的下手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果觉因心。
果觉,就是正定聚!
这一点,我们看不准这个种子,下去就出问题,就是我们一动念,一张口念佛,一动念思惟,已经出错了,已经出现偏差了。
这个念佛法门,往生的这个功德利益,来自于果觉因心,就是来自于正定之聚的回归,根源在于一切众生从未离正定之聚。一切众生从未离正定之聚,就是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是来起修一法,不顺性说,大事缘起不能成立。大事缘起,必摄一切众生,净土教法是摄一切众生的,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无上心就是普摄一切众生,这一点很重要。
“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就是缘起了。
我们欲入如来会,我们一定要了解,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或者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在下面的这个利益上,我们实践法则的利益上展示出来的。
为什么这一段我们念了几遍了,还在重复它?我希望多重复几遍,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视了,我们就去实践了。
(三)一念欢喜,真实安心,是佛威神功德使然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大家一定要关心整个词语的这个内容。这里面,没有生死,没有临终,只有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只有“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这个关键的一点。“闻其名号”是最关键的一点,“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他没有讲其他东西。
“信心欢喜”,这个“信心欢喜”,你一定要知道,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是不可思议的佛的威神功德。你一定不要去给自己说“我”,“我”建立了一个信心,“我”生起了一个欢喜。
他说这一类众生,哪一类众生呢?“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使然。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产生了什么样一个效应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就是一念欢喜心。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全部词里面,没有临终,也没有生死之说,只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闻其名号”,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加被产生的事实,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本愿如是。
这个地方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如是。什么如是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段文字贯彻下来,这里面没有临终,没有哪个人如何,而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使然。什么使然呢?就是如是。如是什么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功德利益与佛联系起来,与佛的威神功德联系起来,那就是果觉因心的运用,那我们就成为一个现实了。
果地觉的威神,我们来随顺使用,随顺得入,随顺印契,就超越了所谓的临命终时这样一个我们自我建立的业力概念。我们自身修持呢,不假佛力的功德、愿力的功德、果地觉的功德,我们自身设计,那就在临命终时,往生大利才能现前。
希望这一点,大家要辨识得十分清晰!不怕费力,不怕耽搁时间,就在这个地方忆佛念佛,就在这依经忆佛念佛,依经了解果地觉究竟是什么。常常忆念于此,常常去念叨于此。若持佛名,若念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念果地觉因地心,若念佛的愿力等等,这是忆佛念佛,十分重要!这个,超越了我们临命终时那样的一个界定,把那个界定给打破了。
要不然,我们很难体会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很难体会到阿弥陀佛本愿如是。不是念佛,我们在念业力;念业力念不动了,临命终时嘛,念不动了,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那就是自力修持的自我障碍。你也愿意往生啊,你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啊,你也去修持啊,但阿弥陀佛不垂手接引,你那个自力就没有耗尽,你那个自力就障碍着你见佛闻法。
那我们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扫除了障碍,随顺了佛力,就果觉因心的实践,但在即念即时,心作佛时,是心是佛,心随佛愿,往生无碍。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跟这个经典上写的是一样的,“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正定聚,必定聚,得不退转。就是不退转之道,果觉所成,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如是,威神功德如是。
我们念叨这个地方,才是念佛;我们忆佛这个地方,才有忆佛的功德,才能打破我们“临命终时利益现前”的这个自设障碍。我们一定要善观这一点,不善观这一点呢,我们就会自设障碍。实践三辈没问题的,九品也没问题,那是自力的取舍。
佛力摄我们同入弥陀报土,善导大师经常这样讲,我们去读善导大师的著作,依佛愿力皆生报土嘛。
为什么说这是净土修法的关键呢?有这个关键,我们就会安心。不管你是自力修持、临命终时也好,你也安心;不管你是现下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即得安心也好,真实往生也好,即得往生也好,皆得安心。
这个安心,太重要太重要!就是依佛愿安心,忆佛念佛来安心,佛果地觉来安心,就是果觉因心。这就是净土教法的核心问题!
今天上午在这个群体里,我们谈论净土,有居士就问:我一天给自己规定多少佛号,我这样念多少多少佛号,来接受佛力。
实际呢,要是把“我念多少声佛号,多少因缘,来接受佛力”,为什么我们不摊开来,全部接受佛力呢?或者融入佛力呢?为什么一定要念佛的时候才接受佛力呢?佛力周遍啊!为什么念佛这个时候才是接受佛力,其它时候就不接受佛力呢?
就是我们对自力啊,对自力的执著特别坚固,我们的分别心特别强。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也要思惟思惟,明明是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我们也要思惟思惟,要给自己画个圈圈。所以说,我们自身的自力,要是不散坏,不随顺佛力,我们一定坚持自力的行持。
我们随顺佛力,坚持自力的行持,就没问题,因为啥呢?像溪水入海一样,像溪水入河一样,我们必然有一个准确的回归,那都没问题。但你要是纯粹自力修持,修着修着就不安心了,修着修着妄想纷飞,业力变幻。
这一点,大家通过这个文字,我们不断地去校正,就像打靶一样的,去三点一线,不断地越来越精准,像那个狙击步枪一样,我们越来越调整得准确,把它调整准确。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校不准,就打不准那个靶;打不准那个靶,就不是正法,就跑偏了。偏到哪里去了呢?五逆谤法!后面这两句话挺重的,就是你打不准靶,就不是正法。打不准,打不中,就是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五逆谤法!
这样,是不是说得有点重呢?大家用重锤敲一敲,震撼震撼自心,是不是能复苏一点,让我们来遵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来作因地心。所以昙鸾法师讲,善导大师也在讲,道绰禅师也在讲,此处无所畏惧啊。因为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回心即往,乃至五逆谤法之类。
(四)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与自力修持三辈往生
后面有三辈,“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这开始说到我们自力选择的问题了,选择者有三辈。
大家注意,上辈中他有一个列举。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大家一定读得清晰的。这个自力修持呢,不管你是哪一辈,愿生彼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临命终时,往生彼国,莲华化生,得不退转。这个时候的不退转,是建立在往生彼国,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彼国。
我们读到前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没有临命终时。这一点,一定要辨识清楚。
辨识不清楚,你一定出问题,你都不知道自力与佛力究竟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自力随顺佛力会成就什么?我们自力修持会成就个什么?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完全融入是个什么样的功德?大家要观察得清晰。
这个也是往生彼国,于七宝华中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段文字,这个上辈者,是我们专注于自力的修持,又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这个地方,“一心专念无量寿佛”,不光是他的佛名,忆佛念佛亦在其中,佛的愿力的忆念,国土的忆念,就像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是一样的,观察彼国庄严,这都是忆佛念佛。这个地方,专念无量寿佛。
现在我们汉地的修持呢,就是专念名号,这是善导大师之后提倡啊,大家以持佛名为方便。他这个上辈者,是以念佛为方便。这个念佛呢,是专念无量寿佛的这种功德、国土依正二报,如五念门所描述的,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呢,都可以来念。
他下面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大家要关注。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一定要看到“今世”,他没有说舍报往生,没有“临命终时”“其人临命终时”,没有这个。他说“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今世,不是临命终时,是今世,今世的某一个阶段,不是临命终时,他没有把“临命终时”放在这个地方。
“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他这个呢,多了一个无上菩提之心,后面翻译的,还有无上菩提心。在《无量寿如来会》中,就不是这样,在其他经典中也没有,只有这一块提到无上菩提心,其他的是发菩提心。
但是这个地方呢,额外区别这个上辈者。(前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个地方呢,是“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这是很奇特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大家要注意,要注意。
这个菩提之心,可以说前面这个菩提之心有自力的成分,就是自身愿生彼国。这个无上菩提心呢,就不是自身“我愿意往生”,无上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心。后面的翻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看吧。
这一段,大家要注意,要注意这一段文字。
现在用自力修持的人,发无上心,现世中见佛者也有,古来已久也有。这一类的有情,是不是三辈之内的有情呢?大家可以观察。因为他说三辈,都说临命终时,皆谈到临命终时。大家善于观察,他为什么要加这一段?我们先不管,看后面的。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在其他译本中,没有这个“无上”,也是“菩提心”。
我查了查五种原译本,五种无量寿经原译本,我查了查,其他的经典不是这样的,就是当发菩提心。这个(版本)翻译成无上菩提心,要是那个了,上辈往生这一段故事就不成立了。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
这还是临命终时,化身(佛),生彼国,得不退转。
“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这是中辈。
那我们能不能引申一下呢?康僧铠这个译本,是不是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这又暗含佛的果地觉的运用呢?因为,唯有佛发无上菩提心。果觉因心作为无上菩提心的一个依止,那就远超自力了。自力修持啊,很难谈无上菩提之心。
为什么善知识们把果觉因心,当成净土修行的这个起行呢,或者说安心的方法呢,发心的方法呢?就因为果地觉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无上菩提心,内容充分、可见、完整,就是我们通过实践了解呢,可以完整地了解这个无上心,完整地了解无上心。
这一点,大家善于辨识就行了。这个上辈往生、中辈往生,皆是临命终时,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个里面没有写不退转,这个也是临命终见佛往生。没有写,但是也有不退转,应该有这个内涵。
我们把这个三辈往生,为什么要反复地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摄化的有情,作对比呢?这几天、这几节课,我一直不愿意跨过这一步,我希望大家真正地、明明了了地分析清晰,能明了地分析清晰它。清晰了,我们知道,一个是闻佛的威神功德,闻佛的本愿力,得到的本愿力、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加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个是临命终往生,得不退转。
我想这一点文字,大家还是能分析清晰的。
(五)课堂交流
有不清晰的,这两个因缘不清晰的,大家可以谈论谈论,谁都可以。这几节课,我希望这两点大家能清晰,我们就好择法了。有没有不清晰,在这个地方似是而非的,大家可以说一说。有啥想法,自己清晰了,也可以说一说。学习,学习,大家要有一些变化才行啊。
弟子甲:这两天我在学习这个课的时候,对“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一个自己的体会,给师父汇报一下。
第一个,刚开始我理解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像师父讲的,属于释迦文佛的对机说法。后来和一些师兄在讨论的时候,(说)如果不随顺佛愿,其实就是五逆谤法。因为在五浊恶世里面,在我们学习果地教法里面,可能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佛菩萨的示现,第二个是“南无”这个当机者。
师父这两天讲的,我感觉跟原来风格不太一样,师父可能要下重手了。我自己辨识到现在,就像善导大师讲的那个话一样的,一是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13],这一点就是对应自身是五逆谤法之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可能还没有讲得这么重。“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其实也是暗指,在当今这个时代,自己就是五逆谤法。
第二个就是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摄受众生,无一例外皆得往生。就是没有别的路了,自己是五逆谤法。其他的任何的法门,包括弟子原来也接触过一些善知识,也尝试过一些方法,觉得自己可能修成,也尝试过,后来证明了那完全是走不动的,也有人走得动,可能是化现的人吧。
所以,现在听师父讲下来,我唯一的感受就是:不随顺佛愿就是五逆谤法。但反过来想,我们的法门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即使自己五逆谤法,阿弥陀佛也是摄取不舍。就是说,认识到自己是五逆谤法之辈的同时,我们也能认识到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们也是在无量寿如来会里面,认识到自己的五逆谤法和无量寿如来会是一体同时的。
在这个时候,从道理上,弟子觉得有一种安心,道理的安心,自己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了,五逆谤法之辈,就是罪业最深重的一个人,你还想什么呢?自力,你能做什么呢?除了念佛忆佛以外,没有别的路。就像二河白道喻[14]一样的,二河白道喻就是一条白道,这条白道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道了。所以,退到这一步,针对师父这次开示,对“五逆谤法”,弟子有这么一个体会,从这里面得到一个安心。
慈法法师:很好,很好!对,我们不能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愿力,或者说不能随顺实践果觉因心,那我们实际就在五逆,实际选择的作为,基本上是谤法,诽谤正法嘛。所以,如来正法藏接引一切众生同归无上道。说得很好!
弟子甲:我现在有一种感觉,就是净土法门,像印光大师讲特别法门,通途法门,其实这两个不是并列,就是净土法门是最后唯一的一个法门,包括通途法门最后也要进入净土法门,才能真正成佛。这是我个人现在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啊,师父?
原来听过一个大活佛讲过,也提过这个意思。他说,最初成佛的佛,第一个传的是净土法门,然后再传显教、密教。我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当时我的感觉,净土法门和通途法门,好像大家是可以选择的。听到今天,我感觉这个路是没办法选择的,就是你修自力法门,最后也要进入净土法门,才能真正成佛。
我觉得(如果)五逆谤法的人没办法救,那这个佛法肯定是不圆满的。所以,我第二个体会就是说,净土法门不是和通途法门并列的一个法门,它就是最终的通向成佛的唯一之道。
慈法法师:对,历代祖师对净土法门都有评判,“一切法门无不还归于此法门” ,这是一个法界缘起,有它的特定性。尤其是在我们华夏大地,广泛传播这样一个究竟教法,来使一切众生同归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全显佛力妙用这样一个唯佛是念。实际真是特别,没办法跟其他法比较,它不是比较的法门。
因为全盘是佛的愿力功德的回施,阿弥陀佛回施一切众生无上菩提道业,这样一个回施跟其他法门有根本的不共。其他法门,你怎么地,你就要有你自身自力实践的这样一个必然。这个地方就是个接受,我们学习这个法门,就是接受的一个过程,一个接受过程。
弟子乙:师父,我很长时间,一直就是靠自力念佛,一直念得特别纠结不安。通过这几节课您的开示之后,明白了念佛,就是我们学果地觉要在哪些地方用力,把注意力放在佛这边,放在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上,随顺佛愿,随顺佛力。
以前也学过一些,很多时候听了之后呢,可能潜意识都当成一个知识来学了,没有在随顺佛愿上去用力。通过师父这几节课的开示,弟子内心有一个很大的感动,有一个很大的信心,知道依经,依《无量寿经》,一定在随顺佛愿上,随顺佛的功德上去用力,不能再在自己自力的这个习惯上来用力。
慈法法师:阿弥陀佛。很好,很好。
弟子丙:师父,我最近一直在想“五逆谤法”。您提示我们一定要自己观察自心,我发现五逆谤法像骨牌一样,大家一推就推下去了。
有一件事让我很感触,有一位老菩萨听您的法很精进,她就跟我讲净土,讲得特别好。她讲完之后,我说你也回向你儿子也能念佛、皈依,她马上就声音高八度了,就说他怎么怎么……我当时心都凉了,我说我们都在干啥啊?都特别会说,但心里好像不是那么想的。我自己就对这位老菩萨有了意见,就特别不想跟她交流佛法了。最后还是您的教导说,“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唯我是凡夫”,像个螺丝一样,又把我拧回佛力住持上了。然后我就随顺这句话,经常忏悔对她的过失,心里对她的评价,觉得她还是佛菩萨,唯我是凡夫。
我们在交流中,很容易滚到自己的认识中去了。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是在五逆谤法的,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这样认知对不对?就是大家都是佛,就是随顺佛力住持;不然,自己的想法评价,都是五逆谤法。这在我们生活中真是生生不息啊,像波浪一样,如果不随顺佛力,它就把我们掩盖了。也请师父给我们作个开示。
慈法法师:《无量寿经》所宣化的这个果地觉,是法藏比丘因地所发大愿,来悦可一切大众,因缘此法完成无量大愿。阿弥陀佛因地发的愿,把他的无上成就回施一切众生,使一切法界众生因为他的回施,而全体成就佛道,无有遗漏。
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啊,这是一切世尊所见。阿弥陀佛令一切众生共入如来会,这是佛力使然。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是佛的愿力使然,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有如是的功德与利益。
我们随顺佛的果地觉来作因地心,也就是所谓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什么样的等蒙摄受呢?就是每一类有情,都是等蒙摄受的一个对象。咸得往生,这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所以《观无量寿经》说,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光明遍照,摄念佛众生不舍。为什么说摄念佛众生不舍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为什么摄念佛众生不舍呢?实际念佛时,就像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一样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念佛众生就在用“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大利,这样一个功德。
那没有念佛的人呢,也在这个因缘中,只是没有成熟显现出来,如此而已。很多有情,还是在没有学佛的状态,没有信仰的状态、迷闷的状态,种种呢,这也是等蒙摄受的对象,这也是咸得往生、毕竟往生的对象,最主要是他还没有成熟。
那我们把阿弥陀佛的这种果地觉呢,来回施法界有情,我们通过自己的接受,自身的安心,觉悟世间的这个方法,来回施一切众生,就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就是把佛的这种“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力量、效果,去实践,去传播,去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是辗转,无有穷尽,是为无量光寿的妙用,广传于世间,那就是所谓的净土教法广传于世间。
这个净土,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咸得往生,那就是化十方为净土啊,就一切众生皆归于无量光寿的生命,就像极乐世界的生命一样,皆无量光寿。无量光寿,必然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寿命无量。再随着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的功德的回施,一切众生的这种所谓的自性弥陀,必然展示在一切生命面前。
弟子丁:这两天和师兄们谈论这几节课的内容,觉得知道自己是五逆谤法者的同时,即是回入弥陀愿力、随顺佛愿的时刻,之前连自己是五逆谤法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彻底地随顺佛愿了。所以很感恩师父这几天的开显,让我们知道原来自己就是一个五逆谤法者,所以,我们才一念回心,才愿意皈投佛愿,彻底地舍弃自己的这些想法,彻底地皈投佛愿。由一个五逆谤法者,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五逆谤法者,也是随顺佛愿的时刻。所以感恩师父的开显,让我们随顺佛愿得大安心。
慈法法师:阿弥陀佛,很好。
弟子戊:弟子想表达一下自己对三辈九品和愿生彼国即得往生,这样一个差别在哪里。
“佛告阿难,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这个地方,就是大家闻其名号,他就随顺了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和阿弥陀佛具足的功德。这个时候,他随顺这个功德,愿生彼国了,他就即得往生,就是师父讲的“闻名欲往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他就是随顺如来功德了,所以他当下就住不退转。
那么下面衔接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衔接上了下面的三辈九品。中间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说除非你不信,除非你不信阿弥陀佛这个功德,闻即往生,或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载负我们,就是直接随顺得入,那不信了,他就是五逆诽谤。
下面说,如果你不信呢,你不知道佛愿的这种平等载负、佛的功德摄受,你只是愿生,但不知道随顺佛愿就可得生,那就有三辈九品的差别了。这个三辈九品,上辈、中辈、下辈,那就是少一些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才有一些差别,那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才不能即下随顺佛的功德,所以才有三辈的区别。
慈法法师:嗯,很好,阿弥陀佛。
弟子己:这几天听了师父《无量寿经》的开演以后,对佛愿力使然这样一个畅佛本怀、果觉因心的教法,与三辈九品的分水岭,彻底地清晰了。也知道了为什么以前我们在课堂上向师父启教、汇报,会被师父拍的原因,就是我们开口处、动念处,就远离了果觉因心、佛愿力使然这个缘起,我们完全和他没有产生链接,没有在这个地方随顺,没有在这个地方直接来接纳佛威神功德使然的作用力达成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样一个事实。
通过随顺师长开示以后的这样一个反观,最后认知到,佛愿力使然的这个地方当仁不让,直下地来接纳,随顺体验九界同归的这个果地觉的作用力,还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样一个法的直下地给予,所以特别的感恩。
这一次,对果觉因心教法的这个特征,它的下手处,它应该怎么去相续,它相续所依,就特别地清晰,所以特别感动,就是感觉每一节课都直击我们的心灵,师父反复在这个地方,悲心迫切地来给我们辨析,让我们自己随顺着师长的引领,真的在这个地方清晰起来,能够如实地去依法实践真正的果觉因心,这样一个佛愿力使然的这个地方,直下承当,真正实践果觉因心这样一个易行道。而不是以前那种有夹杂,就像刚才某师兄讲到五逆谤法,其实以前真的不知道什么贸牛[15]啊,混日子啊,谤法啊,以前觉得还和自己没关系,后来发现一个都没跑掉。
经过这一段时间师长的开演,自己随着师长引领的观察、思惟,这个地方就特别清晰,也特别震撼,也特别感恩。
慈法法师:阿弥陀佛,谈论得很好。
弟子庚:师父,今天您在这堂课上提出忆佛念佛,我们接纳了佛果地功德的回施,实际上生命的主题就剩下忆佛念佛了。
这个忆佛念佛,弟子在实践当中,或者是跟别人交流当中,感觉到不是很清晰。比如说“忆”和“念”,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净土大多的实践当中,大家喜欢称名念佛。在忆佛这个地方,能否请师父再给大家提示一下下手处?
慈法法师:把《往生论》的观察门念一遍,基本上就会知道忆佛,忆佛的重要性了。
观察门,从“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一直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整个,都是在讲忆佛念佛的内容。
不复杂,不要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实际在《往生论》中,讲得最为方便,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把我们怎么来实践净土,讲得头头是道了。
弟子辛:昨天正好遇到一个境况,弟子的婆婆住了抢救室。在每一个当下,弟子就会判断,就像您说的这个狙击步枪能不能准确地运用。婆婆完全也不念佛,也没有做过积福报等等一些事。如果我们按照判定,她不可能在这个状况下去念佛。
那对弟子的提醒跟觉悟就是,如果不随顺佛愿,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呢?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对弟子的加持非常大。众生本性都是佛,对自己的心念是非常安心的,不管她当下是处于什么境况,痛苦也好,挣扎也好,或者说她可能就是在面临生死的那一瞬间,只要依佛愿,众生他的心性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她一定会有她自己的一个安住的地方。
所以,这个对弟子应该说是觉悟的一个事相吧,也请师父可以给予一些指点。因为,许多人不管是自力念佛,还是如何念佛,他至少是在念佛,那么往往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他可能没有机缘去念佛。没有念佛的这些人,难道佛就舍弃他们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佛愿的作用力,就非常地殊胜。
慈法法师:我们面临着违缘中人,就是有灾难的有情,战争啊,饥馑啊,疾病啊,或者死亡啊等等,面对种种有难缘的有情呢,不管他们怎么样,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都应该把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普摄十方有情的愿力、功德,来回向这一类的有情。念这一类有情的名字,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在他们的意识法界,给一个助缘,给一个圆满,“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佛功德力的助缘,就是究竟功德的一个助缘,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们怎么接受,怎么样的一个样子,你现在先放一放,就是念众生业力的因缘先放一放,我们来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这一类的有情。
就在不断地回向念诵的过程中,我们就了解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安心,对一切众生放心。因为回施一个圆满的功德,令一切众生回归到圆满的本位上,那我们就安心,安心于此。依法安心,回施功德。
这样,就是有一个法的安心,依法安众生心、安自心,或者依法来安众生身、安众生心,或者,安九界身,安九界心。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来依佛力安众生心,回向给我们所牵挂的有缘。
好,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