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我们来继续学习《无量寿经》。
文字呢,实际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最主要是我们要真正了解这通篇的文字,为了给我们说些什么,提醒些什么方法,方法的要点是什么,达到什么样一个目的,我们要了解这个内容。
那我们若干天对下半卷,“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这个呢,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对往生者的一个描述。所以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像这个上面讲的是一样的。往生彼国,皆住于正定之聚,就是阿鞞跋致。
不定聚那就是有进有退呀,邪定聚是恶道有情啊。那这个地方所讲所宣,告诉我们往生彼国皆是正定之聚,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生者利益皆是正定之聚。这个很重要!很重要!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下面这个十方如恒河沙诸佛如来,那就不是一佛二佛三佛、百千亿佛,是无数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呢,整个把净土往生的根本,像善导大师所讲,一切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那这个地方是经典上讲“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不可思议,下面就说他不可思议的功德。
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起的什么作用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这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所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在。他这威神功德就是这个样子的作用——闻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跟《无量寿经》那个偈颂,就是下半卷有偈颂,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讲的是一如的东西。实际也就是我们学净土传承的一个重要的传承的内涵。
我们称善导大师真正地使净土教法完整的净土宗立宗,他的教纲安立下来,有三个决定。那这其中一个,就是所有的往生皆是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个话题是不可回避的!要回避了这个话题,那人们念佛也好,修行预期往生也好,就会心里没有底,就没有相应的一个所缘的法则。那念佛呀,修行呀,就变得空洞,很容易使这些所谓的念佛人呢,在修行的过程中、实践的过程中会灰心意冷,或者说感觉到空洞、没有内涵一样的。就是忘失了或者说没有运用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或者说他的愿力,没有运用他的愿力。
因为没有运用愿力,这个地方就轻轻地说了一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它有两重的内容。不接受佛陀或者十方诸佛所赞叹的这种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不是五逆呢?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正法作用力啊!五逆、谤法,很简单的一个判定。
那其他的随顺佛的愿力者皆得往生,就随顺愿力修持,万修万人去嘛,愿生必生,这个是没问题的!所以“九界同归,凡圣同修”是佛的愿力使然,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使然。净土传承,它就传这个的!
多有这种五逆谤法之习惯者,那就自己要搞一套东西,他就不接受这个传承。那他又没有趣向,那又要择取念佛求往生;求往生呢,又不知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愿力的妙用。所以修行多是在迷茫挣扎中去修持,没有这个阿弥陀佛威神功德的摄化,造成了许多妄设的修持,实际造业的这样一个行为。
再者呢,就是为了遮护这一类的有情。虽然这一类有情呢,在这个正法中诽谤这个法则,或者疑虑这个法则。那后面佛又说了三种往生,三辈往生,那就是对这一类的人呢一个接引。所以这又有消除五逆谤法这样的一个恶缘,这种愿力功德、威神功德能消除众生五逆谤法的重罪,使他们有后面这三辈往生的机会。
所以“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一类人民呢,并不是真正知晓了阿弥陀佛威神功德,这个愿力功德,所以“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这是以自力自设。那说消除五逆谤法之罪的人呢,可能是比较得当。虽然在净土这个教法有五逆谤法这样一个因缘,就是不接受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但佛以愿力呢,因为他是顺性的愿望,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虽然有这样的重遮难,阿弥陀佛亦消除他们的遮难给予方便。什么方便呢?临终往生。所以三辈者,“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个地方念无量寿佛,也可能是忆佛,也可能念佛的名号。“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无时无刻不现其人前的,只是说若以影像,若以方便,若以种种智慧,若以慈悲,接引众生,即得往生。那这个呢,它就是临命终时。我们自身的所有的福德因缘,在这个阶段中已经不起作用了,就剩一个交接的东西了,就是把这一生的修持作为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说累积这所有的因缘、所有的功德,就是以所有的功德来祈祷或者说来唤醒或者来相应于弥陀的接引。所以临命终时,这个很重要!
那我们跟前面那个“阿弥陀佛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它的关键问题就是一个念佛随顺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那个“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即得往生。就是“随顺”愿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那这个是临命终时,你这个作愿啊,专念啊,修诸功德呀等等,都是为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样一个因缘。实际就是这个时间呢,你善根成熟了,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力因缘,回向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会垂手接引。“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一段文字呢,我们一再梳理,也要把它梳理清晰,就像把一个东西擦亮一样,慢慢要把它擦亮,要清晰它!
后面这一段文字呢,有特殊的因缘,他也没有提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他说你此生愿见。“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这个呢,他没讲临终,这有个特定。在佛的愿力的接引下,在自身的这种所谓的愿于今世见佛,也不是临命终时那一个所谓的今世,就是在今世中见佛。
这样的修持者,大家也知道,在《净土圣贤录》中,在一些传记中有不少这样的修行者。远公大师可能是大家印象比较清晰的,屡次见弥陀世尊,见世尊就见佛闻法,就启教,等等。那这个呢,就超越了三辈,没有安排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摄化的那样的一个,纯粹随顺佛愿力那种即得的利益。这个是“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这一段文字呢,我就专门查了现在还存在的那五种译本中几个版本,就这一段话的内容,这一段话内容挺独特。它可能就是在这个修行中,在佛力摄化,纯粹佛力摄化与我们自己业力选择的修持中,这种不定的一个状态。要精进勇猛,又随顺佛的愿力,或者在这个地方有多是相似,与自力、佛力都运用相似的东西,愿于今生见佛,就是现世,今世见佛。这样的菩萨呢,就没有把他放到三辈,也没有把他放到纯粹佛力摄化,随顺佛力摄化那儿,来做了这样一个处理。没有判定。
在《清净平等觉经》中,文字比较清晰,三辈者皆有发菩提心。唯有这一段,“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就是这个地方有个发“无上菩提之心”,其他的都是发菩提心。我就反复地对比对比,想找出它一点点的文字上的差异。那这一个呢,就是有与佛力、自力不那么定性的勇猛者,今世能见佛,就不是临命终时能见佛。见佛,他们并不是见佛就被佛接引走了,见佛以后可以闻法,继续他们的修持作为,后面才有舍报往生的这样的说法。像远公大师这个记录就比较简单。像善导大师也有这样的内容,见佛然后就启教于佛。见佛形象,礼敬诸佛,礼敬佛陀,或者说见极乐世界种种景象。那这个文字呢,它不摄三辈,大家要有一个概念。也可以这样去实践,我依佛力愿此生见佛,不是舍报之时见佛,来见佛闻法,大家可以去实践。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眞佛.与诸大衆.现其人前。卽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这个中辈者。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一向专意”,专意,意念的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梦见,这个下辈者,也不是报身,也不是化身,是梦见彼佛。这个呢,就要求不是那么高,就是说也不能出家,也不能行作沙门做诸功德,也不能去护持道场,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只是说还在正常生活下去发菩提心,念无量寿佛名,乃至十念、一念来念于彼佛,愿生彼国。
我不知道梦佛这个概念,大家是个啥样的?他这个临命终见佛,怎么说呢,人到临命终时,比我们现实还要清晰一些,过去人说有十几倍、二十几倍。比我们现在清醒者的这种意识、感知、敏锐性要强二十几倍,有人说十几倍,说法都有。要是有人修持,有意生身成就,或者说元神呀,中国道教人讲的那个元神、阴神、阳神,不管哪一神出窍,都比我们现前这个状态敏锐得多一些,尤其是意生身,那它敏锐得很。敏锐,中阴身也敏锐。道教讲把它细分了,我们佛教讲的就是所谓的中阴。敏锐,就比我们现在还要清晰。
那我们平时要是有忆佛念佛、愿生彼国的愿望呢,那我们舍报之时,就是说舍报了,丢弃了这个生命,还没有新的选择,还没落地,这个中间就称为中阴,中阴也很敏锐。所以要是我们对净土教法生起信心,愿生彼国,不管是依佛力佛愿,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愿望修持,就是自己清晰思维、择取了,都应该安心于极乐。
因为啥呢?到中阴状态,你死亡一定有个中阴过程的。起码说大部分人没有像“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摄化”那一类有情,那个就是随愿即生啊;也没有像“发无上菩提心”那一段文字那个说法,精进勇猛、现世见佛,那他们也是跨越了色身对我们的制约,能见佛。这里面见佛有几种因缘,佛愿力是增上缘,佛报德力加持为增上缘,持佛功德名号为增上缘,乃至说禅定为增上缘,有的人是修德的报德为增上缘,也有众生以梦为增上缘,在梦中得见,都是有的。
这一段文字呢,我们通过若干天的学习,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家把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闻名号,愿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一套要是来自于佛力,人的这个疑惑就会荡涤一尽,就会住于正定聚。为啥说往生彼国皆住于正定之聚?那特别重要!因为随顺佛的愿力,愿生彼国,随顺这个愿是佛的愿力使然,生彼国者,皆得不退转,那就是正定聚。
那我们很好检验,我们在这个法的实践上有没有这样地随顺实践呢?有了,你就不会有退转的疑虑,或者退转的畏惧,或者退转的现象。
经常你会疑惑、徘徊于此,那我们可以用不是三辈往生那个,“发无上菩提之心,愿意现世见佛闻法”,来抉择于此,那个是很好的一个方法。过去善知识多在那个地方突破,就是不能直接随顺佛的愿力即下往生成就正定之聚,也去祈祷佛的愿力加持,自身也去勤奋修持,先于现世见佛,见佛闻法,以除自己那个疑虑。啥疑虑?不信佛啊!说信佛,实际是无奈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劝慰罢了,并不是真正的信佛,不是真正的信佛因缘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我们这里无始以来疑烦恼粗重,在种种因缘中,哪怕是对佛、菩萨、贤圣的因缘中,亦是多生疑虑,多设障碍,不得见佛,不得住于正定之聚这样的功德,没能见佛闻法,所以多生疑!
这个要处理清晰了,那我们就是临命终,这一生我们随顺佛愿,也要知道自己的力量的修持,也放舍不了自己的力量修持,随顺佛愿愿生彼国。那也不用担心,阿弥陀佛这个三辈往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只要不离这个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善导大师说的这个“专复专”重要了,这个专复专特别重要了。因为这三辈往生都是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修什么功德,那也都是愿回向往生彼国,至心愿往生彼国,修诸功德也是为了愿生功德。这个一向专念很重要的,专复专的东西很重要的。
所以说这两个都不落地,这样的学佛人、学净土的人呢,往往就会打退堂鼓,就寻找其他法则去了,或者说用其他法来填充自己所谓的学习净土的这样的一个缺失。就是自力修持不安心,佛力加被不安心,二种安心呢,都不健全。对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又不在意,愿生彼国这个回向心不真切,所以人就不安心。许多修行净土的人呢,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
那这一段文字,要把它搞清楚,我们不管是随顺自力,还是随顺佛力,还是一半随顺佛力、一半随顺自力,这几类都没问题。最主要是愿生彼国最为重要,要有这个愿,你自身要有这个愿。所以“究竟愿故,坚固愿故”。我们要是没有究竟坚固的守护实践,自身的愿望与佛的愿望的深刻地了解,对净土这个法门的修法往往修着修着就会去……因为不安,没有安心修法啊!
所以它这个“发菩提心”就是安心呐!实际我们现在说果觉因心呢,是最简单、最简单地来消除……或者说来把这三辈往生与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往生做一个自我审核、审判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你用哪个方法都行,因为即下安心是个最殊胜的方便。因为观佛愿力啊,“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天亲菩萨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都是讲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直下利益。
我们对这个生不起信心,乃至一念安心就生不起这个信心,生不起,有疑虑。对这个一念安心,随顺佛愿力安心,往生阿鞞跋致,这种力量、这种运用没法深入、没法仔细,那我们就用三辈实践。
要是用果觉因心来实践这哪一类法则,就是把它变成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那就变得简单了,起码说安心、起行、作业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我们对念佛的利益,这个易行的根本、果觉因心这个根本在意了,我们也不管他是哪一辈往生了,那就是只管耕耘,不去看现前的什么因缘,不去计较它了,那我们就念佛不再念业了,就很容易体会到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这个功德。那我们就在念佛忆佛中,很容易体验到得不退转这样的一个净土教法易行的一个根本所在,很容易体会。
经典的支持,圣言量的支持很重要。我经常回忆起我刚刚接触佛法念佛的这个过程,从无意识地主动念佛,到去寻找理由想找信解念佛,我为啥要念佛呢?虽然别人劝啊,怎么怎么的,那为啥念佛,要说服自己,就去查资料。实际都是用有疑的心去查资料,查、查、查。
真正地在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这个誓愿中对自己有一个撞击了,心就安顿下来了。别人再说什么法,说什么教,说什么说什么,他不能动摇你这样一颗本自具足的心了,或者说阿鞞跋致这个心。这个心念不是你修证来的,是它法尔本然的一个显现罢了。怎么显现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这样一个洗礼也好,摄化也好。这一点,特别特别地重要!特别重要!
实际安心,果觉因心,祖师们都讲了,他最主要把经典的这样一个修行方式纯粹下来了,给我们纯粹下来了。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呢,也可以说是我们学习净土的一个核心问题,要解决掉。解决了,我们不管是自力修持,还是佛力修持,这些假名字都不太起作用了。我们就不需要再用功夫,什么自力、佛力,什么愿力,什么力,这个力那个力,你心里很清晰地来实践这个念佛法门,起码这个安心念佛成为事实了。这一段文字能弄清楚,这个是没问题的。
好,我们还往下面读,继续读。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衆.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衆.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
彼土菩薩衆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複然
彼土菩薩衆 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 各賷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鹹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繞三帀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無量心 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 動容發欣笑
口出無數光 徧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 三帀從頂入
一切天人衆 踴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諸佛告菩薩 令覲安養佛
聞法樂受行 疾得淸淨處
至彼嚴淨國 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名顯滿十方
奉事億如來 飛化徧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若人無善心 不得聞此經
淸淨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 則能信此事
謙敬聞奉行 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此法
宿世見諸佛 樂聽如是敎
聲聞或菩薩 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涯底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瞭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淨慧知本空 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 如是致淸淨
壽命甚難得 佛世亦難値
人有信慧難 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 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 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 必過要聞法
會當成佛道 廣度生死流
这一段文字,讲得十分有意思。它五种原译本中对这一段文字,有的讲得很细致,有的讲得比较有概括性。我们还来读文字。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这跟前面那个文字讲的是一样的。为什么诸佛莫不赞叹呢?“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那后面偈颂就讲这个的,实际就是一切诸佛、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这个无极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四维上下呢,一切诸佛莫不如是。他这个功德的这种记述来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佛二佛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一切诸佛莫不如是。前面《无量寿经》有讲,说阿弥陀佛光明照无量世界,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说阿弥陀佛,所有的一切诸佛菩萨贤圣莫不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
那说这个是生命,阿弥陀佛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体,生命的真相。我们要是在这个地方呢,随顺经文,有所观察,那心归于此,就是我们的种种心念、种种意识回归于此,那往生就是必然呐!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国土嘛,他的这种报土。那阿弥陀佛的这种生命现象、作用功德、威神利益,就是一切生命的根本依止。那往生这个事情呢,就不是一个造作出来的事情,也不是一个要努力不努力的事情,是一个必然!往生彼国是必然,只是勿落人后。所以说我们就会去勤奋一点儿,实践这个,于早见佛闻法,如此而已,勿落人后。有一个译本中就说,净土修法是功德必然啊,只是劝人勿落人后。一劫二劫千百万劫落在人后,多受其苦,勿落人后!
那些个颂呢,过去这个大乘经典都有这个习惯,说一段长行,就开始要说偈颂,就是再把它通过歌颂的方法再说一遍。颂,有唱颂之说,声音可能会起伏变化一些。过去老一代人读经呢,他就用梵文读,像这颂呢,他也可以用梵文读。读出来呢,梵文就有颂、歌颂的那种,所以它的文句就比较精炼。我们现在大家这种读诵经典已读习惯了,都是直白的一种念诵。
“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一切诸菩萨,各赍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
我们读《往生论》的那个四个菩萨正行:“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为什么一定要提这四段故事呢?就是不管是你往生不往生、用自力用佛力,你要能随顺四种菩萨的正行,跟你心没有矛盾、没有疑虑了,那你一定是随顺佛的愿力,一定随顺果觉因心,或者一定是发无上心,或者说阿鞞跋致的力量,会使我们能在这个文字的念诵中随文入观,或者说随顺文字引导自心。要不然就抵触,抵触。这上面讲那个,也都是这样的。
你要是没有这个,所谓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一念往生,随顺愿意往生,即得住不退转。要有这个,你读这些文字,那你就不会有疑虑,不会有对抗,不会跟你没有关系,那我们就能体会到随顺佛愿,即得往生。
实际就是荡涤我们的疑虑罢了!我们不会把自己的疑惑,当成自己思维的一个——所缘。那我们会缘佛的果地觉,或者缘佛的愿,来观察这些文字,来念佛,那阿鞞跋致的功德就会现前。荡涤我们的疑虑习惯,安心,安清净心,以清净心来读诵经典啊,念佛啊,交流啊,那就是以正定聚的这个姿态、这个角色来作为。
所以就是安心、起行、作业,或者说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不是念自己的业力、见闻觉知如何如何,退退转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它不是说我念我们的退转的这种业力习惯,那就发生一个巨变。
所以它这个呢,“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这个无等伦,我们不会再有什么对比的,谁修行怎么样,谁修行不怎么样;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这个疑虑啊,退转啊,对比啊,就是我们的生死的蒙蔽啊,我们生死的蒙蔽。
“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严净土,安住无疑,那就是往生净土,也是清净心生起妙用。因为人人都具足清净心呐,我们在佛的威神加被下,能用这个本自具足的清净心,那我们就能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愿望如是,我等亦如是愿望。”干什么呢?来因发无上心。因发无上心,果觉因心嘛。“愿我国亦然”,阿弥陀佛的愿望如是,我们的愿望也如是。要我们是真念佛人,这都是自然而然地会形成,我们随顺这个文字,自然而然地印契自心,唤醒自心。而不是东想西想,这设计那个设计,认为自己能信解多少。
“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那要是我们在因地,就在我们的现行中,依佛的愿,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切世尊那都会以无碍手、无碍光、无碍智来为我等摩顶授记。“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这就是加持力,这个加持力。那你说我怎么看不见呢?看不见,看不见也有加持力。人呢,依自己的见闻觉知阻碍自我,所以他就不能随顺。佛呢,就给这样一个授记。
“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那往生彼国呢,那就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我们往生净土啊,实际就是这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依本回归啊,是最重要最重要我们的一个究竟清净、究竟安稳的心智的抉择。佛就要一路让我们抉择三无差别!我们学佛就要抉择三无差别的,佛力来推动我们抉择。要是打妄想,用你那分别执著的心去想,求证一个什么三无差别,那难了。所以这个佛力,佛力使然。所以佛来授记也好,加持也好,佛力来印契我们也好。所以呢,“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作佛,法尔本然呐!这一点我们要认知不清楚,人的骄慢心“我要作佛”,或者说使人骄慢“你是佛他是佛”,这个本身说法就出现问题。
但三无差别又如何讲呢?所以诸佛如来都是平等见,清净觉。我们的觉悟,我们的知见呢,它不平等,也不清净,多是二元对立,疑惑相续。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众生业的最致命的地方,最重要的一个致命的地方。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佛如是有这样的净土,我们求这样的净土。“必成如是刹。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一切诸佛如来出世,他并不是说他造了一个佛,他造了一群佛,他是佛他再造了一群佛,那就不是佛法了,那叫克隆了,是克隆术了,那不是佛法。“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佛是给我们来抉择,帮助我们来抉择法尔本然。这个我们要善于观察、念诵、实践,善观察。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所以说平时我们为什么一张嘴就离不开这个“我”呢?大家要好好地回忆回忆。不了解法性,不了解性德,不了解本具,就会说自己那一套,自己识心所熏染的东西。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它这个“疾得”呀,就是所谓的乘佛愿力。要是没有佛力,要是没有往生彼国的这种修持,没有安养国的这种修持,人想一生成就的法很少很少的。在藏传佛教中,或者在唐密中,现在的东密台密中,有一生成佛,句下成佛,念下成佛的都有。因为没有所谓佛力的这种不断地摄化。因为阿弥陀佛就是以他愿力的摄化,来摄化我们。我们反复地去折腾,他也是摄化不舍。阿弥陀佛最重要就是摄化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呢,这个“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国”,就是令大家亲近阿弥陀佛。
“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授记,这授什么记呢?“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我们最常念的,也是《无量寿经》的一个点眼。授记就说授这么个记,什么记呢?“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实际一切众生都是因为佛的愿力而闻佛名,生起往生彼国的愿。不过有的人就不承认这一点,就认为是自己愿意往生的,所以说他就有时候愿意往生,有时感觉不能往生了,自己这个多变的念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这就所谓的不违安养,度化众生。实际返向往生这一门的修持,就是出功德门,就不再为自求,只为饶益有情故来念佛、修法,这就是所谓的这样一段故事。
“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因缘,只是成就无上菩提。有的本尊修法,它就直接来起这样一个作用。或者菩萨四种正行,起到这样作用。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大家认为这都是闲话,一定要小心。他圣言呢就是真实言,他说的就是如实的话。因果是这样的,他会这样说。
“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就是闻正法,有谤法,有信法者。哪怕像净土这个教法,你谤法了,阿弥陀佛也摄取你,这个是特别法门就特别在这个地方了。因为其他法则,一旦是自力修持,无有佛愿摄取不舍的这样的因缘呢,一旦谤法,你自身就舍离了,善知识也舍离你,很奇特。它会形成那种障碍,就是五逆谤法的障碍,就舍离了,很奇特的。
阿弥陀佛有这个誓愿,特定的誓愿,除众生的五逆谤法之罪,摄取还令有个清净的一个缘起。所以其有人民欲往生彼国,有三辈者。那就是把你这个谤法、诽谤正法的因缘呢,有个直下的以佛愿来遮这个过失、来消除这个过失。
我认识一些讲经法师,比较有慈悲心,或者说真正的有菩提心的出家师父,他们真都会发这样的愿:愿众生之业,与我有缘,我以种种念佛修行,或者说以佛愿力,来消除如是众生障碍,令其获法生欢喜。就是帮助有缘消除障碍,这是他们的这种与有缘结缘的一个主体心理。过去这样的讲经法师呢,都有比较大的成就,就有比较深刻细腻的作为。没有这样的愿呢,慢慢地那个私心啊,疑虑心呐,自我培养的东西就会使自身负累,乃至说出现重大违缘,很多人就落难缘,被政策啊,被恶的果报啊,种种因缘限制、制约,受到制约。这一点呢,也希望我们这个念佛人呢,要知道善心的重要性,或者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或者果觉因心的重要性。这一点要清晰!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这一段文字,实际分量特别重特别重的,也说得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内容。要不然,我们就很容易认为,我们信仰净土了、实践净土了,就不以为然。实际能信仰净土、听闻净土,尤其闻正法,闻到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悲愿功德,那闻到这样的法能欢喜信受、认真实践。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这也是让我们放一放信解的那个习惯,随顺佛的愿力去实践。所以“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就是佛啥愿,我们也发个啥愿。“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佛发这样的誓愿,我们也发这样的誓愿,随顺佛愿故。随顺佛愿,就是念佛的最殊胜的方便!以前有一个日本的阿阇梨法然,这样一个大德,他就写了一本《选择本愿念佛集》,讲我们要依着佛愿来念佛。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这个在一个版本上说,这是我第一弟子。
“是故当发意。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成佛道,度生死流。成佛道,干什么呢?一定要知道我们成佛道的重要内容——去利益十方有情啊,供养十方诸佛啊,来度尽生死之流啊。这个内容呢,大家要有一个不断地反思。
尤其这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佛的授记方便。你这样做了,那就一定是“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这都是一样的内容,这很重要啊!像佛发什么愿,我们也发什么愿。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这都是很重要的偈颂。“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我们看到不喜欢这样教法,对立啊,诽谤啊,疑虑啊,等等,就知道这样的人呢,应该调整他的善心,帮着在戒律上有所认知;或者说要见佛啊,来消除我们的障碍;要奉行啊,消除我们自己假信解而障碍自我的一个习惯。实际这段偈颂呢,挺重要挺重要的!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好用!平时我们念佛了,把它四句偈子一念诵,去念佛,就有极大的方便。许多人就不念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就把它四句偈子念一念,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
当然个人的功课、个人的作为,最主要是要了解佛的愿力不可思议,而不是我们自身的业力不可思议。要是我们的业力不可思议,就会阻碍自身。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们再来看业力,业力就变得所谓的洪炉片雪,我们就好处理了。这一点呢,大家要去有个反复地思观。
好,时间到了,我们下一节课再说。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