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导读: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接受这个法,就得不退转的起步,就是果觉因心的起步。我们自力修持,借着佛的愿力,在实践自心的愿望,虽然做种种善缘,但它是根据自己作为的因缘来趣向往生彼国。这个地方把它剥离得清清晰晰了,那我们就知道果觉因心最为尊贵、殊胜、易行,即得不退是净土教法的一个根。
一个经典讲来讲去,它在流通什么呢?流通两种往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一念回归住不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若胎生,若化生。
(一)时代共业下,准确清晰依止《无量寿经》尤为重要
《无量寿经》的这个读诵、学习我们继续。
在我们学习净土的整个过程中呢,《无量寿经》来作为指导实践这个法门的一个根本依止,特别地重要,或者说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知。因为净土三经说、五经[29]说,不管怎么演化,它总是有一个根本依止。
在近代呢,这个净土教法的实践者,尤其大家知道集大成者,我们认为是印光法师。大家在印光法师取灭以后,称他为净土教法的十四祖。他之所以被修行实践净土的人们所皈依,来依靠他,就因为他在净土教法中的这种深入啊,实践啊,守护啊,传播啊,令世人能信服。所以他对《无量寿经》的这个评判,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是《无量寿经》所宣化的内容。
虽然净土教法在世间流传,有种种修法,或者有种种评价,三类说,所谓的三流也好,三类也说,远公流、善导流、慈愍流,这个,大家都经常听说,也有人去找资料,或者说在实践中去归类。那这个净土教法的《无量寿经》所传递的东西呢,这三流的内容,实际都是有的。
佛说一教法,《无量寿经》这个教法,大家或者历代的善知识们都会随类的理解、取用,我们这个时代亦复如是。但我们这个时代有个特别因缘,它不像那个没有战争啊,没有瘟疫啊,没有饥馑啊,就特别好的那种所谓的盛世——整个国际环境安稳的时代。或者说,大家在没有现在的交通、通讯的情况下,人们安居乐业啊,修行实践法则啊,消息的互通性差一点啊,人们的实践一些方法就比较简单,不那么交织。
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讯、网络交织很厉害,大家接收信息的量,那是巨大的一个信息量,包括对净土教法的学习啊,见闻啊,交流啊,这种量也是巨大的。所以往往呢,把人们弄得就会有一些不知所措,或者说在实践法中呢,就是种种讲法都说得那么:都有它的这种渠道啊,宣化者的赞叹啊。
像我们,可能很多人都听得很多,也许这样实践净土,那样实践净土,什么自力、他力、佛力,半自力、半佛力等等,说法很多。在纷纷攘攘中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到底依据什么样的一个经典、什么一个论著、什么样的一个体系来实践呢?大家都在摸索着,探索着,寻求着。
真正踏实地踏实下来,拿得准确去实践净土的人呢,大家观察观察左右,观察观察自己,真正老老实实地、踏踏实实地去实践一种方法的人,有没有呢?或者少不少呢?或者多不多呢?自己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认识。尤其这个时代的不定性,环境、因缘的不定性,变化太快时代,信息量太多。
尤其是这一场瘟疫,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报道瘟疫的第几波、第几波,现在很多人还是在面临着瘟疫对人的侵害,就是死亡啊,病重啊。整个国际社会虽然忽略了它的这种严重性了,已经适应了,像过去流感一样,人慢慢接受它了,但它还是在危害着人类。
这个时代呢,我感觉到对佛法、对法门的认知,清晰的认知、实践、选择就变得重要了。那在学习佛法、在实践这个过程中呢,我们观察呗,在这个三灾频发的时代,我们是不是需要迅速地把这个实践的法则拿得准、认得清?所参照的圣言量,或者这个法的体系的内容,我们要真正地知道它的初、中、后,知道它的缘起、结果。那我们实践这个法呢,就没有顾虑,就能整体地去投入。
随着实践净土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这个社会的种种的压力啊,尤其是在世俗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百姓家的人们啊,这个借贷啊,就是所谓的因为工作、生活的这种不安啊,国际形势的不安稳啊,很多人就负债啊,很多人生活很艰辛啊,很多人有车贷房贷的压力啊,很多人有身体不健康的压力啊。有一部分人有社会因缘不好啊,自己有种种疾病、难缘啊,或者说福德不具的一些心理障碍啊,再面临着三灾,你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不是应该得到佛法的认真地支持、学习、实践?你要没有准确的一个法则,那我们在这个时代是不是会变得很无奈,不清晰,很痛苦,又没有方法去解决这些痛苦。
所以净土教法,我们来依《无量寿经》,把顺佛愿、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往生彼国这样所谓的直取报土的一种往生;加上我们愿意发心“愿生彼国,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得不退转”,这种有三辈或者有九品等等,那我们就来认知。
(二)随顺佛力愿生即生
虽然我们反复讲,反复讲,还要讲,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使修学净土的人真要明确这一点,我们要走哪一条路?
是随顺佛力、佛愿,愿生即生,得不退转呢?
还是我们愿意实践自己现在所作为的东西,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接引往生,即得不退转?
对,我们要择取,要择取。
择取清晰了,好比我们择取自力修持了,三辈中,往生彼国有胎生、有化生,临命终时往生彼国有胎生、化生。那我们这个时期要选择化生最为方便,就是不疑佛智,随顺佛愿、佛力。虽然自力修持不舍,不愿意一念回归,或者说不能做到一念回归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我们就勤奋回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等往生彼国。
平时呢,把疑惑心要多忏悔、反思,不疑惑佛智。随顺佛智、佛愿,那我们自己自力这一生的作为尽头之时,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若以报身、化身,若以梦中,来垂手接引我等,咸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两个议案,或者这两个方法,选择了第一个方法,那就简单了,人从此歇心,于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不再去在里面纠缠高低、凡圣、大小、是非、人我,从此歇心,觉悟众生界,一切业缘来作利益众生事,所谓的不为自求念佛回施众生同生安养,不再去顾前顾后了。
那我们说愿生即生,因为佛力、佛愿住持故,远超众生自业的取向,是佛力使然,达成“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一个佛的果地觉产生的利益,或者说佛愿所成就的利益。
那我们就说为一切众生成佛念佛,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来觉悟九界众生所有的业缘,观察、审思、了解,回施一切众生无上道,与一切众生结无上道的这个缘。就是所谓的把佛的果地觉传向一切众生、印契一切众生,如此辗转不可穷尽,是为无量光寿这样一个法则的示现、实践。
自力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我们不愿意放弃自己这个“弃欲出家,行作沙门”种种自己的作为,对自己的作为,对自己的思惟辩解、善恶辩解,我们还要坚固这些因缘,没问题,那你就会选择自力,深信佛智,化生彼国。你一定不要去所谓的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住在胎生这样的宫殿之中,如珍宝牢狱,受诸这样的一个局限。
我们一定去那样辨识辨识“临终往生”,那我们就实践那个化生方便,就有极大的意义。胎生就有五百岁的障碍。
这一点有个认知,那我们就能踏下心来,好好地去实践这个法了。这个是我们这一节课的设置,我所发的一个愿望,或者最强的一个愿望内容。大家认知这个了,那我们以后就是若自力、若随佛因缘去实践教法,大家就选择清晰了,就不再那么多讲,那么多纠结,就去认认真真地实践法则。
因为这个地方的认知呢,要不依《无量寿经》,很难剥离,很难剥离。因为我们过去学习的大部分,就从我一样,我感觉怎样,净土三经、五经我们都去学习的,都去了解,都想找哪个角度去,都想去尝试一下,但都很难深入,很难深入。
那么通过这一期的学习呢,大家能在这个法的认取上——我愿意这么作为,或者说我对比着实践也可以,我一门深入地实践也可以,我就选择其中一个方法去实践。
(三)随顺佛力住持,是果觉因心的起步
像现在大家交流,我们尽量地引导大家依佛的威神功德住持,随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超越生死业力的纠结。把我们所有的善缘、所有因缘回向于弥陀的愿力,融入弥陀的愿力,依佛的愿力,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所以就是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就把我们的生死故事跨越了。
随念即往,愿生即生,佛力使然故,这个性德所显现故。那我们就得究竟大安,得不退转,来实践净土教法,就是常说的不为自求,不为自求!不为自求!!所以呢,“安清净心”“启用本具无量光寿”都是这一类的话,讲了很多很多很多,这么多年我们反复地讲,反复地讲。
也有人质问我,说“为什么你这么讲,是不是偏颇?”我说,实际那个自力修持,大家都在讲,不乏其人讲,也不乏这个作为者。但是这个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讲的人呢,不是没有,讲的就少一些。
所以说就反复讲,这几十年来就这么讲、讲、讲,目的就一个,希望我们来真正地了解《无量寿经》,它真正教导我们个什么?不管是临终往生,还是一念愿生即生。但愿生即生,要不依佛力、不依果觉因心,你实践不了。
那临命终时这个呢,人人都可以去,你不管有疑虑也好,用怀疑心生边地疑城也好,你有信心于佛,你自己修持,勤苦作为,都是临命终时往生了,那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可以实践。
所以,一个是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的实践,就是接受这个法,就得不退转的起步,就是果觉因心的起步。
我们自力修持就不是果觉因心的起步,是借着果地觉,借着佛的愿力,在实践自己的心的愿望,就把自己想作为的东西去做出来,想作为的目标做出来,做、做、做,临命终时,我们这个做呢——自己的力量用完了、用尽了,佛就会垂手接引我们。
因为,你虽然作种种善缘、种种因缘,虽然说你愿意往生,但你对自己的作为,善恶是非的作为,取相的作为,你舍不得。好比说,像《观经》上讲,读诵大乘经典,种种种种因缘,自力的那种观察、作为等等实践,它不是九界同归,它不是“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佛力住持,它是根据自己作为的因缘,来趣向往生彼国,所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
这一点要是辨识不清楚,总是把它们混淆,一旦混淆,那“佛力住持,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的这个果觉的作用,我们现下就用不上,那一念即得往生用不上了。用不上,你打妄想,你说怎么能一念往生呢?怎么能九界同归呢?怎么这样人能往生,那样人能往生呢?你就会有很多疑虑,那你就是在自力,怀疑佛智、怀疑佛愿这样的一个怀疑的过程中实践这个教法。那所谓说的,又没有其他的路子,你只有照这个路子去实践了,边地疑城嘛,五百岁不见佛,是能往生彼国的,五百岁不见佛。
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把它剥离得清清晰晰了,那我们就知道,果觉因心最为尊贵、殊胜、易行,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不退转”,即得不退!即得不退是净土教法的一个根。
那你说我自力修持没有,临命终时往生彼国,见佛闻法,得不退转。你即生没有啥不退的,因为自力中就是进进退退,你那个思想,这疑虑、那想法,这疑虑、那想法,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今天感觉如法、明天不如法,这就是自力的多变性。
这一点,反复讲,反复讲,讲了,我们今天依止《无量寿经》,大家去对自己决定负责任,对有缘决定负责任。我们不管是交流、实践、作为都依圣言量,依《无量寿经》来判定自己的法的选择,来跟别人交流我也依止着经典交流,而不是我认为、他认为。
以前有人质问我,说你法师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说:不是我这么讲的,是经典上这么讲的,经典上这么教导的,论著上这么教导的,善知识过去这么教导我的,那我就那么个实践,那么个交流。
是不是呢?安居这个好的日子,稳定的日子,尤其是借着出家人的福德因缘,这些莲友们大家就有一个学习《无量寿经》,来剖析一念往生、临终往生,临终往生的化生、胎生之别,我们把这个“别”——差别给它分辨清晰了,分辨清晰它。
在净土择法上,我们一定要认真,一个是佛力住持,一个是我们自己发心。
自己发心,个人发心,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修诸功德,这是上辈往生;不能出家的,修诸功德,种种作为,愿生彼国,中辈往生;不能修诸功德的人,愿生彼国,临命终时,梦中梦见彼佛,往生彼国。
往生彼国成就阿鞞跋致,这个特点一定要看到。
你的心里经常进进退退的,那你要观察,你一定是自力修持者。那我们心中安稳、安心的这个因因缘缘中,每日每天中的变化中,他都能安心、不造作,“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每念个佛、实践个善法,一个作为也好,或者举心动念也好,他会觉悟九界,利益回向九界,同归于无量寿佛,而不是我往生、他往生,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那就是佛力住持这一念,这一念,是九界同归之一念,凡圣同修这一念,咸得往生这一念。是咸得往生,不是你往生、他往生,是“佛力使然,咸得往生”这样一个效应,这样一个佛力的功德,那我们就一定在随顺佛力住持阿鞞跋致,实践阿鞞跋致这个法则。
(四)依经教实践观察,使自己择法清晰
要是这一点有疑惑了,我们就反复去读经典,实践交流,依经教实践交流。尤其是依经教实践交流的时间,我们就特别地安稳。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谁有疑惑了,就去读读经典,对照对照,为什么佛在经典这么讲呢?你在实践过程中,你就了解了。
像天亲菩萨《往生论》中,对《无量寿经》的解说,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他的身、口、意、智、方便智的这个作为,他为什么那样讲呢?为什么不舍一切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呢?为什么这是回向门呢?为什么有入功德,我们自身的利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为什么要礼拜、赞叹、作愿呢、观察呢?为什么谈自受用入功德呢?他这个往生的内容是什么呢?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一切众生同归安养,以本愿力故。
本愿力是什么呢?果觉因心是什么呢?不舍一切众生是什么呢?我们就要实践观察,实践观察,念佛实践观察。
持名念佛也好,观察,从身、口、意、智、方便智中,我们去观察、了解、赞佛、发愿、礼敬、愿生等等,都可以实践、观察,观察、实践。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地在净土这个教法中,使自己择法清晰。
我在实践自力,没问题,但我这个“愿生彼国”清晰准确,此一生善缘皆回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所有的善根善缘,心心回向,那我愿生彼国,没问题啊,说临命终时。我们读过经典上,诸大菩萨发愿也都是临终,愿我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国。你看很多经典上,很多论著上都会有这样的语言,《普贤行愿品》上也有这样的语言。那干什么呢?告诉一切有情,我们大家一样的,业报一舍,往生阿弥陀佛国。
那我们随顺愿力,有没有舍业报往生彼国的内容呢?实际你随顺佛的愿力,舍与不舍皆生彼国。因为啥?佛的愿力摄受故。就像这个人健康不健康,上船了,船一样把你载到彼岸。佛力摄受,他不管你其他的,他是同归,同归同生。说佛力,我们一旦谈到同生安乐国,这个同生、同往,这都是佛力住持,不是我们自己要干什么。所以这个佛力住持很重要,我们要细细地观察。
我感觉我讲这一段儿,我想再把上一节课我们念那段儿文字,再念一遍。一百三十六页的最后一段文字: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大家一定要仔细这些文字,因为像这一类的文字在《无量寿经》中,下半卷屡屡地说起来,大家一定要关注它。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终不退转是两种嘛,一个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个是临命终时舍报往生,得不退转。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这是嘱累啊,这是嘱累,实际就是流通,流通分的一个总说。
一个经典讲来讲去,它在流通什么呢?流通两种往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一念回归住不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若胎生,若化生。
这两种往生中,这一念往生,最为难得,最为难信,最为易行,最为难信,难以宣化。若因缘成熟者,随顺即得。所以这个法是随顺得入,而不是信解得入,信解得入不了。
当然,后面的这个三辈往生,信解完全可以成立的,“复有三辈”。“复有三辈”,那就是所谓的信解往生者。因为很多人不信解是不去作为的,但是你那个信解就是诽谤正法、违逆佛教、违逆佛果,靠你自己的理解去做,所以你那个精力挣扎尽了、到头了,佛来接引你。
是不是那样子呢?要认真地观察自己的举心动念,认真地观察经教所摄。世尊说这话干什么呢?为什么会诽谤正法?什么是正法呢?佛为什么要说正法呢,佛说方便法呢?接触不了正法,佛说方便法。方便法呢,你那个挣扎业力尽的时候,那正法就现前,正法利益就是不退转的利益就现前了。
一切诸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就是正法功德。九界众生所有的善恶凡圣的作为,不能称为正法,只能趣向于正法,或者违背于正法。是不是这样子?也不要去听信我说什么,大家要读经,依经典来认知实践。
(五)常读经典,依圣言量修持最为直接究竟
上节课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请那个法师继续读,还剩一点点文字。
【读诵】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经文呢就这个,就是作为最后的语言了,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这个《无量寿经》啊,本来就是劝发众生或者印契众生无上正等之心,无上正觉之心。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
得这个漏尽定,漏尽意解。
“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
在常规的教法中,说得不退转就是登八地,就是成就八地的这个不动地菩萨,成就这样的功德。
“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我们要了解啊,这个一切佛菩萨都是以立誓、立愿而庄严自身,成就教法。那我们现在也学佛立誓,像五念门中有那个第三门,就是所谓的发愿门嘛!称为作愿门,让我们来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若随佛愿力往生;若自力修持,心心回向,临命终时愿生彼国。这个作愿很重要。
“于将来世,当成正觉。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
这个来描述佛说经法,这个是常态。不知道有没有菩萨经历过这个什么六种震动之类的,大光普照这一类的景象?有一些人呢,就有一些修证啊,在一些法会中啊,佛前呢,礼拜的时间呢,静的时间,就会有这样的得遇。
“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就是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教法。我们在这个时代实践净土呢,我感到净土这个法在这个时代的传播,的确是难得难闻,也是最当机的这样一个因缘,或者机遇。
我们知道,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积经》中有讲,有无量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得闻。我们得闻这个法了,我们若择取自力、佛力;若现前一念,随愿往生;若临命终时往生彼国。最好选择化生,勿选择这个所谓的胎生。若自力修持,临终往生呢,我们要选择化生,不要生边地疑城,受那五百岁的那个不见佛、不闻法的苦,那个难缘。
所以我们择法呢,要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式方法,或者说看清那个因果了,我就择取哪一个因果。知其因果,行其方便啊,你知道这个因因果果了。
那我们现在谈到果地觉为因地心呢,实际就是直生报土。实际就是现前一念随佛报德,把我们一切报业、报德安住在阿弥陀佛的报德之中,所以说得不退转。或者融入阿弥陀佛的报德之中,以佛的愿力住持,令心得不退转。现行业报,不断地在回归着所谓的极乐世界,不断地在回归,什么不断呢?因为我们生命呼吸还在相续着,你要一念回到自力中呢,你就认为我又如何、我又如何。那佛力住持呢,我们就不断地觉悟它、认知它,不可得地认知它,不可得地觉悟它,在这个不退转中体验、觉悟一切众生的业缘。
就此呢,我们随着这个经文的读诵,我们对这个法,尤其是下半卷,《无量寿经》下半卷,他特别重要地告诉我们这些文字,大家要细细地去读,实践读诵经典特别重要。
虽然我是挑挑拣拣地给大家读一点,提示一点,希望大家呢,要认真实践这个法了,就常读经典。圣言量印契啊,洗涤我们的疑惑心智,就是不定的心智,依圣言量修持最为直接究竟。这时候不得其方便了,请诸莲友,请教诸莲友诸善知识,来启发我们,但依圣言量最为方便。
开始我们怎么不直接推荐圣言量的这个内容,去讲五念门啊,去讲历代善知识的安心、起行、作业啊,在心、在缘、在决定啊,讲这么多善知识引导的法则,为什么呢?就是在铺陈。
哪一天我们真依止圣言量实践这个法则,我们就变得简单了,不需要东参西学、东寻找西寻找了,就直接把《无量寿经》的这些教义教理,我们去实践就好了,直接。不再通过中间的人为的传递了,我们就直接来深入这个圣言量,直接受佛指导、实践这个净土教法。
因为大家借着僧众的安居,所以说谈不上讲,所以说就读一读,跟大家读一读《无量寿经》,以引导大家呢,实践法则也好,读诵经典也好,来去……读诵经典是为了我们实践法则,实践法则是让我们真正地了解经中的含义,经中的真正内容是什么。
尤其是在净土教法中,《无量寿经》特别值得我们去没事读一读,有时间读一读,多思惟的时间读一读,念佛的时间读一读。对我们有一个纯粹的教法的给予,或者说这样一个指导。
那我们把《无量寿经》呢,就这样地读一点,我们提示提示大家,希望能引发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净土、实践净土中呢,把经典作为第一参考。我们学不通了、弄不懂了,去找善知识,找古德们的著作,或者我们在现前的莲友中要交流啊,相互的支持、实践啊,这样就很方便很方便。
很快,寺院又要短出啊,又要打七啊,这个那个的,所以说我们在这个空闲——安居的这前一段时间呢,我们把它就读讲读讲,借助寺院安居的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这个后盾,这个稳定的因缘,这么读一读。
关于《无量寿经》这些文字呢,大家有什么疑虑,有什么……我讲的地方或提示的地方,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说法,下一节课大家就可以提了。下一节课大家就提一提,我们来回顾回顾,再交流交流。大家可以扒资料,可以找问题,可以自己思考观察都行,我们下一节课就来给大家交流这个。
下去我们可以议论议论,实践实践,观察观察,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在乘佛愿力往生问题上,即得往生的问题上,临命终往生的问题上,化生、胎生往生的这个结果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实践、选择啊,都可以交流,都可以交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