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15 汇报分享


祈问:

阿弥陀佛,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一念往生和临终往生。临终往生就是三辈往生,这个标准很明确,利益感觉已经得到了。

但是回想一下这个当下往生,也就是一念至心回向,这种往生呢,并不能做到说走就走、提前往生,是不是这个利益我现在并没有得到呢?然后如果想得到这种利益,是不是又要走到传统的老路,又要用功?那这个地方请师父再开示一下,阿弥陀佛。

师父:

当下往生或者当念往生与这个临终往生,它们的差异,一个是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有众生随顺佛不可思议功德,那就是印契自心,就是所谓的住不退转,因为自心佛心本无差别的作用生起来了。

它这个往生,跟你那个生死问题,跟你说“能不能走”,它不是一个话题,不是同一个话题。能不能走,是你说的现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他讲的现象即真相,或者说真相即现象的一个契合。就是说理事不再去割开了,或者性修不再对立了,所以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讲的不是我们死活的问题,不是说能走不能走、能来不能来,不是讲的这个。

用大白话讲,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开启了这一类有情——其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开启了这一类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作用。他这个威神功德跟他契合了,给这一类的众生激活了,所以说他住不退转。

不是生死现象问题,你讲这个是生死现象,你讲的是你的生死现象,你认为的谁来了,谁去了,谁走了,这是个生死现象。你把生死现象跟真相是割裂的,那我们就临终再说吧。因为你临终就没有割裂的能力了,那个时间阿弥陀佛的功德就会起作用。因为现在阿弥陀佛功德在你这儿不起作用,就是你心目中现象就是现象,真相就是真相,真相跟现象没关系。

所以说我们这一生就勤行诸法,若上辈、中辈、下辈去实践,愿生彼国。不愿生又没有路子,咋办呢?在这个三界六道轮回,人就不甘心,就愿生彼国。有点疑心生边地疑城,因为没有选择啊。愿意生,没有疑虑的人,信佛智的人,化生;有疑虑的人呢,胎生,如此而已。那你就临终。

你这个谈的是临终的话题,不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妙用。你谈的不是这个妙用,你谈的是你这个色壳子——那个现象来去、生死的问题。

就是像这一类的,像你这样的坚持的人呢,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的,就是心理上并不接受所谓本具无量光寿。本具无量光寿是什么东西呢?那阿弥陀佛说,你闻名了是为无上大利;你一心欢喜,至心回向,是无上大利;你闻名是无上大利,反正种种角度给我们讲这一念。

大家不接受,不接受那就发心愿生彼国。所谓愿生彼国的这个“愿”呢,是有保留的,就是我执著于现象,我修诸功德,但我哪一天到那个地方了,成熟了,我才舍弃自己所谓的现象的执著,就是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舍弃了现象的执著,阿弥陀佛就垂手接引。垂手接引,人就所谓的舍报往生,就是临终往生。

你讲的这个现象呢,那我们就取用不接受阿弥陀佛来印契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誓愿、功德,那你就在现象上去找,那你三辈往生是最合适的。

或者说三辈也不行了,我们在九品上去找。好比说谤法呀,五逆呀,恶意啊,恶心啊,乖戾啊,那不是说怀疑的问题了,是乖戾、对抗,我就跟你对着干、你跟谁对着干,这样的心就是三辈九品中去找。就是说一生作恶,无有善缘,此人临命终时,闻善知识开示“南无阿弥陀佛”,舍诸恶缘,心生忏悔,亦得往生,那就是下品下生。就是一辈子谤法,一辈子谤佛,一辈子诋毁,一辈子疑惑,一辈子攻击,那这样的人就是一生做诸恶业嘛,下品,三辈九品中那个九品中的下品。读读《观无量寿经》就知道了。

我就抬杠,我用种种现象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随佛愿往生,我就是只有死了往生,怎样怎样的,这样的心理。或者现象上,人死了人怎么往生、怎么往生。就是自己规定那一套,自己想法那一套,自己设计那一套,跟佛法一点点关系都没有,那一种邪见、谤法、五逆、诋毁、斗诤,那种心理,一生造恶嘛!造什么恶?那都是恶。跟人抬杠,跟谁抬杠?所有的跟你抬杠,所有的跟你拧着干,所有的跟你对着干,你所有的东西我都用怀疑的心去诋毁它,那不是一生造恶吗?先恶自己的心,再恶自己的缘,再恶自己的报,对不对?这样的人恶一辈子了,最后没有办法了,快死了怎么办呢?痛苦、挣扎,没有地方,没有归、没有依,这时候的心理或者说有周边人劝我们放弃恶缘吧、忏悔吧,下辈下品嘛,三辈九品中,《无量寿经》有写。

他提这个问题是普遍的问题,就是执相、取相修行,他这个取相就取自己所谓的现象来驳倒一切,就一叶障目嘛!拿自己现前这个妄想来摧毁一切、抵挡一切、遮拦一切,因为啥?一叶障目。普遍,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们要是心不歇下来,清净心生不起来,阿弥陀佛的愿力的作用,你自己用你的这个妄想把它推跑了、蒙蔽起来了。

阿弥陀佛普遍接引一切众生,为什么诸多众生现行中不得利益呢?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要干,要干出来个名堂,要得到个什么,要在现象上有个变化,有个增上,这都是五逆谤法,这都是邪见,染着于现象的一种一叶障目的作为。所以他为什么十八愿写“乃至十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啥下半卷这么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啥叫五逆?啥叫谤法?什么叫谤法呢?就拿现象去诋毁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诋毁自性不可思议,诋毁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生,诋毁。啥叫诋毁呢?抬杠嘛,拧巴嘛,说出很多很多的不正见嘛。那这样的人,就是临命终要是没有忏悔,那临命终就该到哪一道到哪一道去。没问题!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在你这儿就是你自己说某种现象,那你用这个现象去评价,你的现象意识去评价这个法则,那怎么交流?怎么跟你交流呢?

(弟子:师父,经过您的开示,我就了解到现下能死不能死,或者能走不能走,或者退转不退转,都是变化的现象,都是不属于一念往生的范畴。我交流的其实是三辈九品的往生的内容、方式,不是这个前面的内容。)

对,你可以读读三辈九品,都是这一类的思想。什么叫取相嘛!

(弟子:那这个退转和不退转是不是也属于这个范畴?)

当然了,当然了,当然了。你看,“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此人,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一个不退转,是随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印契自心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自性相应故,他就没法退转;那一个呢,就是我妄想纷飞,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看,那就进进退退。所以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你放弃了自己的执著、分别,你的业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了,那得不退转。

为什么说临命终时往生呢?就是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点滴的善根与恶缘,不管是恶缘还是善根,你有一点一滴你都抓住不放,你都认为我如何如何,所以佛法它就是要破这个“我”,人我、法我。

我们破不掉,没问题,阿弥陀佛用这种方法让我们随顺佛愿,印契自心。或者是说你随顺佛愿但你心里不认知这个东西,你挣扎、挣扎、挣扎,挣扎……就是你一生做善事也好、恶事也好,你知道有这么个方向,愿生彼国呀、念彼佛呀,那你都能往生。

你执著你的善缘也好,就是我修行,弃欲出家,行作沙门,供养三宝;乃至说不能供养三宝,但我也发菩提心,也愿意生彼国,但我不能作诸善缘,如此而已。这三辈一样,九品一样。

就是我不放弃自己的善、善缘,我去努力地作为,这是三辈嘛,这是上两辈嘛;下一辈是我没有作啥善缘,我就是日常生活,但我愿生彼国,乃至临命终时,若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很多经典上写,就是这一类有情“乃至生命垂危之时,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生”,就是一念回心,称为回心即往。这九品中,最彻底的就是一念回心、回心即往。

那过去的善知识为什么让你精进呢?就怕你这一念你平时都不培养,到那个时间,你乱了手脚,迷闷了自心,更加迷闷了。这一念回心,这一念愿生的心也生不起来了,也没有这个机遇了,也没这个因缘了,就随着恶业现象就奔走了,牛胎、马胎,不知道哪一胎去了。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那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三辈往生的问题。上辈者,他是现其人前,然后呢,中辈者是化现其身,这两个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差异?)

差异很大,差异很大。一个是阿弥陀佛接引直生报土,就是舍报即生报土。那按照现在这个经典上记载啊,按照过去人判啊,若有报土,若有化土,那你边地疑城,这是有差别的。起码边地疑城的差别,经典描述得很清晰。此人生于边地疑城,胎生故。胎生故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不能行诸佛事。虽然活的像天人一样,在那儿安稳,但是不能供养三宝,不能见佛。说此人忏悔,忏悔自己的这种疑惑佛智的恶作,得见彼佛,五百岁在边地疑城中。那你查文字去嘛,有差异的。

(弟子:师父,我说的是上辈和中辈的区别,因为下辈……)

上辈跟中辈也有差异,因为啥呢?一个是弃欲出家,弃欲出家本身就是报德,就是从我们现缘的报德与佛相应,出家人就是佛相嘛。弃欲出家,他把世间世俗的欲望啊,因缘啊,杂缘,他不管怎么地,只要这么做,现象上起码有做了,身相已经出家了,内心要行持佛法,那就直生报土。就是阿弥陀佛报身接引,生于报土,直接就是化生,化生圆满。后面那是胎生。

化生,要么是边地疑城啊,或者什么的,那描述都是有的。古人判,为什么要分报土啊,什么同居土啊,什么化土啊,什么法性土啊,常寂光土啊,等等。为什么那么分呢?是因为众生心所的变化。因为法由心生啊,你坚持那种心理,就会折射出那种因缘。你丢尽了,你那个因缘舍尽了,佛的愿力、我们自性的显现,或者自性弥陀的功德真正地回还,那与弥陀完整地整合了,就是我们自性弥陀与弥陀之功德、弥陀的报德完全地契合,那就称为报土。

所以出家,为什么弃欲出家,此生功德不可思议呢?因为他能使正法住世啊,教法、道场能使众生来安住一个因缘学法啊!没有僧众,就没有道场,没有道场,教法想传递就会出现违缘、就会不安稳。所以呢,有僧众,有道场,有僧法的代代相承,羯磨法,如佛住世无异啊!跟那个不出家就不一样啊。

自力修持的差别,他就说你自力,他就说你自力的作为内容,他就讲你的自力嘛。自力之别。你自力选择出家了,他的形象与佛等啊。过去说,穿佛衣、吃佛饭、行佛事业嘛。出家人那是本份,那他们不行怪不得别人,对不对?但是出家本来就是说佛语、思佛思、行佛行、做佛事。他们所有的规范的东西,都是佛所行处嘛。所以说称为比丘戒,或者具足戒。

这个没啥怀疑的,这没有啥疑虑。好,下去多读读那个三辈九品。

祈问:《无量寿经》有这句话,“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这个偈子,期望师父帮我再清晰清晰、开示开示。

师父:

听清楚了。说的很好,听清楚了。

这个菩萨谈这个事呢,世人各诤不急之务,各诤不急之务。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易往而无人】,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的,他的一种表述。在谈了五恶五痛五烧,作了这么一段语言。

“易往而无人”,不是无人,往者皆往,生者皆生,没有哪个不生的。

疑惑者自疑惑呀,无有他疑惑。疑惑者就是我们的自力自业的一个坚固执著,造成了一会儿信一会儿疑,这就是自力相续,他没有不退转这个说法。

佛力住持即得不退,三无差别一时启用即得不退。三无差别怎么能退呢?所以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时时觉悟世间、觉悟九界,所以九界同归,无有遗漏。

自力呢,疑惑者自疑惑。他人,你不能说让一切人,你疑惑一切人都得疑惑吗?所以自疑惑、自障碍,如此而已。所以进进退退,自力选择,自力的这种执著习惯的一种选择罢了。

下去多读一读,自力临终往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住持,即得往生,得不退转。一个临终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一个乘佛愿力、乘佛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印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故。

一个是自身业力、自己的习惯进进退退,无以把握。所以说呢,称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此类有情不能说是真实安心,就是在安心与不安心中徘徊,样子是一会儿安心一会儿不安心,这就是自力的样子;一会儿如法一会儿非法,就是这样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这就是自力修持者的一个选择。

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不动不摇,所以九界业相一时现前——觉悟;一个一个地现前——觉悟。他唯有乘佛愿力住持者,只有觉悟这样一个任务了,或者只有觉悟这样一个作为。他不去在这里面判定是非、人我、对立等等,如法非法,安心不安心。因为佛力全然如是啊,一切皆是佛力加持所成熟的现缘,就是觉悟的现缘。

好,时间到了,这一节课就这样,下一节课再说。好,阿弥陀佛!

【课后开示】

最初学习这个“坐”,就要活动,下课一定要活动,不要怕,这没有啥丑陋的东西,一定要活动。要认认真真地活动,活动没有麻呀、不舒服的那个记忆了,站起来。

有那个记忆,就还有那个感觉就不要起来。一起来,下次坐的时候就产生一点点障碍,再一次积累、积累、积累,坐着坐着人就不舒服。

一次一次地把它消除了,人就没那个记忆,上座可能会随缘,就有未曾有的、每次坐都不一样的那种……要不然我们就会沉浸在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记忆的积累上。

我们只管活动,不管怎么地,我把它活动就没有那个记忆了。耐着心,这个没啥丑的,只管活动。怎么活动,就是没有那个酸啊、胀啊、痛啊,那感觉找不到了,这时候就可以撤了。很多人若干年就去不掉这个东西,这不行、那不行……需要活动。

听一听,在乎理解的还是多,在实践的少。法是实践的,不是理解的。人呢,学法永远是在理解,所以我们汉地人学法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所以你看藏传佛教他要你加行。磕大头去,那没理解。磕大头理解吗?十万个大头你咋理解?没法理解,磕。曼达,那个咋理解?没法理解;念十万遍《百字明》,理解啥?念。对吧,就把你愿意理解的那个妄想给你磨去。

我们汉地人这个理解厉害。实际汉地人密乘的东西没法学,大部分人都学不了,就是这脑壳壳太容易理解了。我的理解,他的理解。你看这说理解的多,说我实践、实践的过程如何的人少。

净土教法它就是一个实践的法则,称为念佛嘛,念佛,忆佛。你看他们说这个都是没有念佛、没有忆佛,都是“我”感觉、“我”认为、“我”理解,那跟念佛那就不一回事情。念佛忆佛,实践。

让它休息。它越休息,你念佛、忆佛、拜佛,你就很轻松、很直接、很亲切。你想的多,你拜佛、念佛,实际不是正行了,你妄想在指导着你的作为,结果还是个妄想。

所以这个念佛特别简单!为什么印光法师讲那个《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他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你这样地念念,那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什么呢?我们天天在这儿熏,熏什么?忆佛念佛。而不是“我”打妄想,“我”打妄想,“我”理解,“我”认为。我理解我认为永远就那个德性。所有说理解、我理解我认为的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没有任何休息。这一类人就很难忆佛念佛,只能说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临命终时,只能这么地。这一类人只能这样子,就是他自己这种业习放不下,他没有机会放下。

佛说你放下,我给你完整的功德。他说,不行啊,我得作为,我不作为,再完整跟我啥关系?他心理这个东西特别坚固,就是常规教育的意识嘛,他不知道忆佛念佛就是实践,就是在修行。他认为我打着妄想,妄想设计一个东西才是修行。结果这就远离了这样一个教法的实践,就是不是念佛忆佛,而是打妄想念佛、打妄想拜佛。妄想在前,妄想引导着他的所有作为,所以称为临命终时。这样的人只能把命耍尽了、耍完了,这时候才行,才起作用,得不退转的功德才会有机会,所以称为舍报往生,执着于业报,舍不得。

2024年7月13日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