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5月3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大众: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上次课我们把这部经的“序分”里面,关于声闻众弟子,跟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声闻众弟子当中都是很有特点的,每一个弟子都有他的故事,给我们也有一些修行的启发。在佛陀一代讲经说法,这些常随众一直追随在佛陀身边,他们也都是法身大士所示现,助佛宣化,示现这样的一个声闻身住持佛法。接下来,就是菩萨众。
把声闻众摆在前面,有他的深意。因为声闻众他们是,佛法赖僧传,所以常随佛,现这个出世的相。我们要知道出家众显现这个相——出世之相,这个对世间人的价值极其重大的。世间人因为看到这个相才知道有三宝,表达的是三宝的这个出世的功德、解脱的功德、离苦的功德。这些都是因为这些出家众们,他们以戒法和合共住,常随佛学,才能够令三宝住世,所以他们列在前面。
下面就是菩萨众。菩萨众这里面“并诸菩萨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他列了四位大菩萨。
何名菩萨?菩提萨埵。“菩萨”的内涵极为深广,包括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称为菩萨。初发心菩萨,以及等觉菩萨,最高的菩萨位等等,这一切都在菩萨的行列之中。所以菩萨所示现的身份也未必就是人道众生,九界在哪一道里都有菩萨的示现,所以它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
只要你发了菩提心,像我们在座的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都可以称为菩萨;就算是你没受菩萨戒,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也算是菩萨,因为这也是一个菩提心的表达,所以菩萨的行列很广泛,形式上就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一些,不像声闻众、出家众,它在形式上是有很严格的一个比丘戒律的持守。所以菩萨众,他列在第二个这个范畴。
首先在菩萨众里面说到文殊师利,就是妙德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为什么把文殊师利菩萨列在最前面?因为文殊师利,他也是智慧第一,他表智慧。所以这部经,你别看《阿弥陀经》好像很短,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甚深智慧、佛陀注重智慧呈现的一部经典。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他是绍隆佛的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就是如果不是这个勇猛的、真实的智慧,就不能证诚这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无论是声闻众还是菩萨众,都把“智慧第一”列在最前面。大家不要小看净土法门,不要小瞧这个法门,有一些人误解净土法门,可能他们认为净土法门没有甚深智慧的内涵,其实是错的。这个就是把文殊师利菩萨列在最前面的一个原因,智慧第一,所以居首。
第二个,就是弥勒菩萨,阿逸多菩萨。你看《无量寿经》,佛虽然说是阿难祈问,但是他在下半卷都是对着弥勒菩萨咐嘱,咐嘱他把这个法门传递到未来。为什么?因为弥勒菩萨他是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他是等觉菩萨,“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
等觉菩萨的要务,就是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究竟严净佛国”,因为他要成佛了嘛,马上就要成佛了。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他都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他的悲愿,为他的愿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菩萨、学子,我们也发这样的誓愿:“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我们在现缘当中就是要发这样的心。依正二报是不二的,我们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你肯定希望他所生活的这个国土环境清净庄严、远离战争、远离苦难,菩萨他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阿逸多菩萨他很快就要成佛了,他的利生事业就要圆满了,那他也表法了,他列在这里面。就是净土法门可以成就他迅速地圆满这个“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誓愿,他可以仰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快速成佛,求生极乐世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菩萨众随学的。这是列在次。
接下来,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后面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就是旷劫修行没有暂停歇过,旷劫修行没有一刻停歇过,这我们其实还是蛮惭愧的,因为按照通途修行来说,真正发大勇猛心,三大阿僧祗劫不休息地去修持六度万行,这是菩萨所做的事情。
常精进,就是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没有疲倦。你看我们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你看看他们的传记,大家有机会就多去熏习,看看祖师大德是怎么修行的。这也是我们修行三皈依的内容,念僧的功德,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的确是这些了不起的善知识,他们为了修行这条路,为法忘躯,不休息,不疲倦,弘法利生,没有疲倦。这个说的是常精进。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有疲倦心,不要觉得好累呀、休息休息吧。当然我们有这种想休息的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你的誓愿不能退,你可以身体休息,但内心对法的向往、对解脱的向往、对成佛的向往、对利益众生的这个愿望,这个是不能退的。
所以我们每天睡觉之前也要随念三宝,早上醒来想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就是,你的誓愿是你毕命要守护的。我们常常念着自己的誓愿,我们随着我们的誓愿去引导生活,这就是依愿而行。
忆念你的誓愿,其实就是忆念你的体、戒体。我们各自都有受过了相应的戒律嘛,就算是你没受什么戒,你受的是三皈依,学的是三皈依,它也是一个誓愿,你要经常忆念自己的誓愿——从今以往,称佛为师、称法为师、称僧为师,这就是我们的誓愿。
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这条路上,誓愿不要退失,这是很关键很关键很关键的!你可以适当地休息,适当地调整,包括如果在寺院出家,你觉得最近状态不好,你请个假,不去上殿,休息一下,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你誓愿不要退失,不要出着出着家就觉得没意思,信仰慢慢退失了,那很可怜了。信仰一旦退失,在出家这条路上是很难走的,很辛苦的。所以无论出家在家,我们要珍惜我们对三宝的虔敬心、对三宝的信心,这个是关键。
这些菩萨们,他们就是在菩提这条路上,无论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逆境,它都是一个修行的增上缘,都是一个修行的动力,都是一个念佛、念法、念僧的机会,而不会因为有了违缘就退失对三宝的信仰。所以,我们要随学菩萨。
在修行这个路上,没有逆境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越与法相应,可能越会显现逆境,显现一些境界的考验,所以境界来了呢它是好事情。我们慢慢要养成这个思维习惯,就是你可能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就会有一些境界的考验,这说明你与法相应了,说明你现在正在走到了一条很殊胜的路上,你才会有一些境界的考验。
所以当境界来了,逆境来了的时候,我们这个念头如何作意蛮关键的。你不要把逆境当成坏事,把违缘当成坏事,总是希望顺。其实人一直顺,他不会在道心上有坚固的一个增上的作用,太顺了,人就很难生起勇猛心、念生死苦的心,很难一直是一种菩提心的一个增上。往往在逆境中呢,人们就能够激发这颗出苦的心、悲悯世间的心、为佛法精进地去修学这样的一个心愿。
所以这些“常精进”、“不休息”,不是说他身体永远不休息,而是他对法的意乐、对觉悟的渴望、对这样一个修行它能够解决众生轮回苦难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是不退的。
这点我们平常的人也能做到,不是说只有菩萨、这些大菩萨能做到。我们这一生,你无论如何不要退失信仰,这是必须要做到的。因为修行这条路,你无路可退,你要看清楚这一点。退回去,就是无尽的轮回;退回去,就是无量无边的苦难等着我们,无量劫的这种无意义的、无休止的循环。受够了呀!
真是受够了,那今生一定要一个全新的开始,就是在这个生命彻底的这样一个全新的崭新的一条路上,要坚定地走下去。何况我们有这么多的同学伴侣,又有善知识,有法有三宝相伴,又有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易行的法门,所以心态上大家要认知到这一点,心态上一定要守护住我们的信仰,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这个末法时期考验蛮多的,在家出家考验都是蛮多的。所以,这就是菩萨他们给我们展现出来的这个榜样。
下面就是人天众,“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释提桓因,在天众当中以他作代表,他就是忉利天王。“等”是谁啊?就是其他的那些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无色界的诸天,一切的大众都来聚会,都是净土法门所摄受的机。净土法门摄机很广,它不只针对人道的众生,六道的一切众生,包括圣道声闻、缘觉、菩萨,都在它摄化之列。
到这里呢,“通序”就结束了。下面呢,就进入到“别序”。
别序就是这一部经它的一个序。这部经它很特别,它是无问自说,没有人祈问。你看在佛陀的经典当中,像这样的经还是很少的,几乎除了《阿弥陀经》,好像别的经没看过有“无问自说”的吧?所以这个法门极其地特别。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一句就是别序。就是佛没有任何人问,他自己告诉舍利弗。
说“从是西方”,就是从我们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这样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他连续说了两个“有”,一个是说有这么一个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呢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正在说法。
净土呢,它是一个从相上入手的法门。你看,上来就讲“有”这样一个世界、“有”这样一尊佛,它是从妙有契入的一个法门。有一些法门是从空性契入的,禅宗就是偏向于从空性入。所以禅宗修行一上来就是无分别,一切相不著,不著相契入空性,就见性嘛。
净土它是从“真空”所出的“妙有”的功德,从功德下手。阿弥陀佛证得的这个一切法本来空性,他从这个“一切法本空”处炽然建立“妙有”的功德,建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妙有”的功德这个力用来展现度生的事业,它是这么一个特点的法门,它这个妙有不碍真空、真空能出妙有,它是一体两面的。
实际上,禅与净土、般若与相上的妙用,它也是一体两面的,本质是一,作用、下手处有别。所以不要觉得净土不究竟,空性多究竟啊。其实都是我们的虚妄分别,空、有是一如的,能说“有”就不究竟?“空”就究竟?这是我们凡夫的颠倒知见。
真正的佛法,它是圆融无碍的,理事圆融、空有圆融。所以真正修禅的人,也不会轻视净土;真正修净土的人,也不会批评禅宗,都是相互赞叹的。因为你从“有”入,你还是回到毕竟空上来;你从“空”入,你还是会从空出有,广利有情。这才是真正中道了义的知见,所以那些真正开悟的禅师们,他们开悟之后,广行六度万行;开悟之后,广阅三藏十二部经典。他不会著在一个空的寂灭当中就完事了,那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
在这一点上,净土它是从一切法毕竟空而展现的佛功德下手,所以它是一个念佛功德的法门。那这里面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
这个“十万亿佛土”有多远呢?一尊佛所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所化,就一个教主。
“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大的一个概念,我们简单说一下。就是有一个须弥山,有日月围绕着须弥山,在它的山腰这个地方围绕,这个须弥山东南西北有四大部洲,这个叫作一个“小世界”,也叫“一四天下”。那么一千个“四天下”就是一个“小千世界”。那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不是。这个三千是指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大千世界”。
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宣化的、教化的一个区域。而我们地球,就是一个小世界当中的一个南瞻部洲,这么大一个地方。佛法的世界观多么地恢宏!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其实在整个法界当中,它又像一粒沙那么小。在像《华严经》这样的一个经典它会描述:就像一个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整个法界当中是无量无边多的,恒河沙又恒河沙的世界形成了“世界海”。华藏世界,那就是无量无边,而且它是重重无尽的。它这个重重无尽,从我们刚才说这样拓展下去,那整个空间是无限的,那全都是有佛,全都是有佛在宣化、在教化众生。
而这样佛法的世界观里,它不光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拓展,它是一个重重无尽的拓展,就是它在小与大之间也是交摄的。一粒沙中,在佛眼中看,它仍然含摄无尽的世界。所以佛“于微尘中转大法轮”、“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就是“一毛端”——一根毛尖上就能够显宝王刹。这是佛法的世界观。
你看现在所谓的量子力学,在以前佛经里已经讲的这么透彻了,小大相容,广狭相容,而是一个重重无尽的世界。依报与正报相融,正报当中展现依报,依报当中又有佛,依报就是这些国土、花呀……它里面仍然有无量无尽的佛。所以这就是佛法的重重无尽的一个世界观。
那在这样一个广袤的世界当中呢,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是很小很小很小的,所以大家不要眼光只局限在这么一个世界。你有这样一个开阔的世界观,你以大来观小呢,你的心量就会包容。如果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单位里面,一点事你就觉得不得了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这么广大,而且又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依止处。所以就再去看世间这些事情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知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个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这是从我们这边说的,从我们娑婆世界这边说的;你要从极乐世界里面说呢,极乐世界它是周遍在一切处的。
因为娑婆世界是有隔碍的,我们凡夫心它有这样的一个执著、分别,所以于我们凡夫的世界里呢,我们这样的一个世界在业相显现上它跟其他世界好像是隔开了,我们只能看到的就是凡夫人道,天道我们都看不见,这是因为我们业力所限,不隔而隔。
本来法界是不隔的,但是我们执著于坚固的业力,就隔在了这样一个业力的世界里。那既然我们隔开了,佛就随顺于世间这样的世俗谛,他就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往西过那么那么远,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佛说法呢,他有“四悉檀”嘛。第一个就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随顺世界众生的认知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而建立这样一个说法的引导,这叫“世界悉檀”。所以他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随顺我们有西有东的概念、一个世界有多大这个概念,他才这么讲的。
那你要是站在佛那个角度来看,站在极乐世界那个角度来看呢,它其实周遍整个法界,它是无碍的,没有障碍的。
这个我们要认知到,这就叫“第一义谛悉檀”。第一义谛,就是站在究竟处说的,站在了义处说的,站在真实处说的,那极乐世界就在我们一念心中,“去此不远”。
所以佛经它两面都说。这个就是佛说法的微妙啊!佛说法它不会只说一面而不说另外一面。如果他只说世界悉檀,只是随顺众生这边说,没有说究竟的呢,我们就会着实;如果只说究竟呢,不说世界悉檀来接引我们呢,我们又无法去与他接轨,无法去在我们世界里来安立这样一个修行的方便。
他告诉我们“西方”,所以我们就把阿弥陀佛就供在这个西方,“西方三圣”嘛。他会让你在我们的世界里就有一个安顿的次序,这样你就有便于修行,所以佛说法真的是很微妙。
“四悉檀”的说法,是天台宗关于佛讲经方便的一种说法,那就是世界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和第一义谛悉檀。佛说法同时具足这四悉檀。你看他在讲这个《阿弥陀经》的时候,他直接就告诉你,“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是从世界悉檀来建立的,它又汇归到什么上呢?汇归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实相上来。这理事就圆融了啊。
所以一个佛弟子,理事一旦圆融,你修行就没有障碍呀,你的见地就不会偏啊。如果你光执著一个事相,那你就觉得往生肯定是临死,死了之后才能实践的事情。那你现生无上的佛法大利——第一义谛的这样一个受用,我们就没办法去认知和实践,那以至于佛法就变成心外求法了,是不是?
所以,正见是很重要的。你能真正依这个法来实践的,它就是从相上下手,但是相不离你的心,它回归到实相的安顿上来,又不废除相的方便,这就是佛法的妙处。佛法是妙不可言啊,那你不能执于一端,不能执于一端。
执理废事,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的执理废事,有些人他就执著“唯心净土”嘛。执著唯心净土,就认为唯心净土才是高的。一说事相上的净土,他就废除这个东西,就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心本来清净,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不是“头上安头”吗”,这样呢就执理而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那你那个执著就是一个空理。
所以修净土的人,一定是从事上认认真真地去“愿生”,认认真真地去忆念佛陀,认认真真地去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能带领一切众生、引导一切有情共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随顺这样一个世界的引导、导向愿生。这就是佛说这一法,它是从相上下手的,指方立相,当相即道啊,这个相——这个西方本身就是一个道,解脱之道,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
所以佛法甚深微妙,不能以凡夫知见妄加测度,就认为好像执著一个西方不究竟。当然你不要执著于它,不等于说你不依这个法去实践、你不愿意生,这是两码事。
这就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从这儿开始就进入“正宗分”,序分就结束了。
“序”,就是一个经的开头,关于说法的一个时、一个处、一个众、教主、听法的人,一切因缘都具足了,然后佛就开始讲这个经了。由序开始,序结束,就正式进入这样一个法的开显。
“舍利弗,彼土为什么叫极乐世界?”佛问舍利弗。然后,“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呢,它没有一丝一毫的苦,没有众苦,纯粹都是乐,这就是极乐。极乐世界这个“极乐”,是不是说我们想象的每天就是享受啊、就是五欲啊,你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想要多少美女就多少美女,它是这样吗?它不是。
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感受的这个乐,它跟极乐世界所受用的乐有本质的区别。何以有本质的区别呢?因为娑婆世界所呈现的乐它是违性的,违性的乐不名为真乐,所以它叫坏苦,专业的佛法词叫“坏苦”,“坏”就是变坏的坏,它本质是苦的。
在三界当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乐,全都是苦,这个要知道,大家。三界当中,哪怕你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享受那样禅定的快乐,而且一“定”就是八万大劫,那个在我们凡夫世界里已经是极其妙乐的,但是从佛究竟实相的心来观察,它还是苦。
为什么是苦?因为它是散坏的,它本质是有漏的,它是由有漏心中感,它的因不是顺性的,所以它的果就是苦的。你种这个,怎么样能得到那个欲界的乐、色界的乐、无色界的乐?其实都是在凡夫二元对立心当中种的这些不是顺性的因,是被无明遮蔽下,在这个二元对待当中,我们种的一点善法、修的一点禅定,修的这样一些因感召的果。
因为它不是彻底随顺于本性的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这样一个开启而建立的因,所以它们就是变坏的,是无常的,是有染的,是苦的。
一般生到无色界天那样的境界里,很多人他就会认为这就是涅槃了,这就是解脱了。当他哪一天突然发现这个东西也会变坏的时候,会生起极大极大的恐惧和颠倒,又再堕下来,那种落差是无法想象的苦。就是你在一个循环当中,在一个变化当中,你站的位置越高,你那个位置失去的时候,那个痛苦就越大,有这个体会吧?
你普通老百姓还好,普通老百姓没做过什么国王、高官,你一辈子可能平平淡淡,也没有太大的这种落差的苦。一旦是哪天你坐到很高的位置上,做了一个什么省长、什么一个很高的官,突然间你落马了,被反贪给抓起来了,那种从高处跌下来的苦,变为阶下囚,人人践踏,他是受不了的。这种落差的苦,就会产生剧烈的痛苦。这个苦是怎么生的呢?是从那个乐的不究竟处生的,所以它叫“坏苦”。当你受用这个乐的时候,这个苦就蕴含在里面了,它本质就是苦的,你想想是不是?
世间人以有钱为乐,但突然你的财富一下子……你炒股嘛,有很多人炒股,前段时间的股市不是突然就暴跌吗?这些事情太多了,世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有钱人撑不下去了就跳楼了,他那种苦——无法接受这种落差,这就是世间所谓的乐,它不是究竟的乐。
你看我们有些人以为自己长得很庄严,以美貌为乐,但哪一天你不美了,你能受得了吗?你受不了。你习惯了认为自己很美,以美为傲,一旦你没有了的时候,那些天天喜欢美容,搞一搞,做美容手术,结果一下子做毁容了,有很多美容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呀,那她一下子就受不了,整个人就崩溃了。
所以不管是世间什么乐,只要你对它一染,你的苦就来了。那你说凡夫心就是有染,在轮回当中,你要无染就解脱了。就是因为你有染才轮回,因为你有染,你在这些乐当中,你必然受苦。世间的这些所谓的乐都不是真的乐,都是苦。
那极乐世界这个乐呢,它是没有这些副作用的,它是彻底顺性的一个乐。所以你在受用极乐世界这个顺性回归的快乐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它都是能够顺应你的觉性,而产生的一种觉悟的乐、一个菩提道业增长的乐、一个对你自心性德开发的这样一个乐。
你越乐,越与佛法相应;你越乐,越能够产生无尽的慈悲、无尽的那样一个利益众生的心愿,把一切乐带给众生的这样的心。这样的发心和他所受用的这样一个果报都是从顺性当中建立的,所以它就是真乐,“常乐我净”嘛,真正的乐。
我们要知道,因果这个东西你要抉择清晰。
你要是随顺于这样一个方向,所得的这个果是乐的,那你种的因也一定是乐的。就是如果你修因的时候,你是以一个染著的心来修,它是不可能对称一个极乐世界这样的果。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念佛这样的一个发心,它的确就是像我们学的《往生论》里面讲到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以这个为发心,它对称的果报就是这个。因果它是同频的呀,是在一个频道上才是因果相应。
而如果你种因的时候,你是强烈的一个贪染心、强烈的一个为自求的心、强烈的一个抓取心,以这样的心来念佛,那它跟那个果是不相应的;以一个恐惧心念佛,所以现在很多人念佛不安心,就是天天实际上活在一个恐惧当中,怕自己临终不能落在正念上,怕自己业障深重、佛临终不能来接我,怕自己不能往生,怕这个、怕那个,天天提心吊胆,逼迫自己,压迫自己,这样念佛,它不相应啊。不相应,你其实就是可惜。
所以学习《阿弥陀经》,学习这个净土法门,实际上是让你顺性来回归,顺性来认知生命的真相,顺性地来发心、来发愿。
所以蕅祖讲这个信、愿,他都是从顺性角度开显的。第一个“信自”,说的就是你性德本具,“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对生命顺性的认知上而发起的一个愿。所以这样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念佛,即得回归自性本具之极乐。
所以这个缘起很重要。这个发心,这个缘起,你是不是在这个频道上起修的?与这个果是不是相应的?那你相应,你当下自然是安心的呀,因果是贯通的呀,如是因如是果;那你不相应呢,你实际上那个频道没有与这个法门的频道产生链接,你是在一个自我处理过的一个频道上,那就修得很苦,走很多的弯路,结果还是不安心,还是觉得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佛法的学习呢,在这个缘起处、发心处才是关键之关键啊,关键之关键。
我们要认知到,极乐世界这个乐它就是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顺一切众生本性而建立的,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众生本具的佛性建立的一个大用的法,妙用的回施回施给我们,作为我们下手方便。你随顺这个缘起就是正因,随顺这个佛施设,不是随我们凡夫处理过的那个自我意识认为的那个东西。这就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你如果能够这样去实践法门,你在念佛的当下就会体会到佛法的受用。它的受用就在当下,你当下与佛法相应,就不与你的业力相应了,它就能超越我们的烦恼。所以佛法一定是能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烦恼的,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的,不然我们学佛干啥呀。你自身的问题解决不了,颠颠倒倒的这些都解决不了,所以很多人学着学着学着就不学了呀,就没信心了呀,因为他不受用。不受用,谁能坚持下去呢?它不像世间的东西,坚持到最后还能得到一个名利。
佛法你坚持来坚持去,也没有人给你钱,也没有名可以追求,它一定是要有受用,一定要有自受用。这个自受用就是与法相应,与法相应你就会“禅三昧为食”,法喜充满,内心安稳、自在、欢喜、轻松,远离烦恼还能自利利他,你就会越来越觉得佛法太好了。它是你自己真实需要的东西,那谁能动摇得了你信仰?
一切生命都渴望快乐,所有的生命都渴望快乐,所以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佛法,都需要究竟的快乐。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世间人忙碌的,无非还是想活得快乐一点、活得好一点,但就是你的方向找不到。明明想要的是快乐,天天制造痛苦的因,可怜不就可怜在这儿吗?他看不到真正乐的因是啥。世间人就是这样,想快乐呢,一切众生都想快乐,但是他由于没有智慧,没有接受佛陀的引导,偏偏把那些苦的因当成了乐。贪是苦的因,嗔是苦的因,这些抓取都是苦的因,而我们天天干的就是这些事儿,以为贪的越多越快乐,其实就是颠倒。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他先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它全体都是乐,然后他就详细说它怎么是乐呢。先从他的依报来说,先讲依报,依报就是国土,这个国土其实全体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是表法。从极乐世界这些依报所展现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是表你心地本具性德的功德的一个展现,它都是表法。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大乘法,它就是一个不断地认知自心本具功德的一个过程,不断地开启众生本具实相功德的这个过程。
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在佛出世、他成佛那一刻感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他四十九年的说法,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引导众生回归对这个本具性德的认知、运用、实践上来。
那净土这个法门也不外乎是这样子的。它实质上,从相来说讲的是一个好像是跟我们这个世界没啥关系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那么地美好,实际上它是托这样一个世界来显你的心,“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是它的用意。
因为我们虽然本具,但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来开发,你自己迷失太久了,已经封尘于这个厚厚的尘土之下了,被我们的无明、业习、烦恼给牢牢地遮盖住了,就是打不开。那佛有大方便,给你一个开启自心宝藏的方便,用佛的功德,用佛名号的功德,给你去开启你自心本具的功德。
所以我们通过对佛功德的一个认知去忆念他,这样的一个下手方便就能开启我们自心的功德,它是这么一个法门的施设。我们不了解自心,那好,你看看极乐世界什么样,你看看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庄严。它其实就是一个了解自心宝藏的过程。你自心原来具备无量无边的宝藏,原来你自心可以这样地庄严,你这样来忆佛念佛其实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它所说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表的是什么?表的是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什么?就是四念住或者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个当分来说呢,好像是小乘法。其实大小乘看你怎么看,你有大乘的见地,它当分,小乘法也是大乘;你没有大乘的见地呢,就算是给你一个大乘法,你也会把它学成小乘。所以,大小乘还是完全取决于你的心站在哪一个见地上来看。大乘法它也仍然开显这些东西,大乘法仍然是开显这个,只是大乘的四念处、大乘的四正勤、大乘的八正道。
在这个地方,它表的就是我们内心本来具足这些法,本来具足这些功德法财。佛法甚深微妙啊,他这个心所呈现的境与心是不二的,依正是不二的。
世间的哲学是不会达到这么高的一个认知水平,世间它所认知的世界跟心这个关系自古以来不都有两种争论嘛,要么就是唯心主义,要么是唯物主义。你们可能有的作老师的教过这些吧。唯心,就是认为心是主导一切的,心是主要的原因,而物呢,物是次要的;唯物呢,认为物、外在的境界、世界是真实的,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佛法讲,你执著物和执著心只是一个分别心的执著而已,其实境界与心它是一体的,如是心如是境,如是境如是心,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佛法说的是很妙的,你的心是在哪个因缘上,你就会显现哪个因缘的世界。
我们因为共同运用了这样一个人类众生的心,所以我们共同受用了一个人类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也不是实有。同样的一碗水,在我们人眼中看到的是水;在狗的眼中看的不一定是水;在鱼的眼中看,它就是它生活的空间;在饿鬼的眼中看,就是浓血;在天人眼中看到,就是琉璃。哪有实有的外境啊,都是由你心决定的。
你有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的发心、什么样的一个用心,就会对称感召什么样的境,它是因果不二。所以在佛教的这样的一个世界观里面,你如何能来认知你的心呢?你通过境界来回观你的心,就能看到你的心,它这个是很相应的。
我们无法了解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这个妙湛总持不动的这样一个与佛无别的心,那你就通过极乐世界的境来观心,就知道你的心——啊,我的心原来是如此清净庄严,这是我的家乡,我愿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把你的生命导向一个究竟解脱上来了,就是把我们的心回归到这个频道上、这样的一个缘起上。
我们无量劫都没用这个缘起,我们无量劫都是用哪些缘起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个为缘起在这里轮转不休啊。二元世界的缘起来认知,要么就是执著心,要么执著境,要么执著唯物,要么执著唯心,不就是干这些事吗?凡夫世界就是干这些事。所以我们这样的一个心,凡夫心就感召了一个娑婆世界、一个苦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灾难的世界,五浊恶世。所以怪不了任何人,只是我们心没有善用它而已,没有善用这样一个心,轮回在三有之中。
净土这个教法,就是把你接回来,从这个颠倒梦想当中接回到我们觉悟的这个心上来,远离颠倒梦想,从娑婆世界的幻梦当中把我们唤醒,醒过来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
你只是在无明大梦,在无明大梦当中编织了一个梦,你认为你的老婆、你的孩子很重要,你的钱很重要,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那只是做梦而已。你自己不愿意醒,那也没有人勉强你,你就继续轮回去吧。
但是佛一直悲悯我们,他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来唤醒我们,让我们回归本心的圆满,本来是佛的庄严,本来如此清净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他这样地来施设这个法门。
所以他上来就跟舍利弗直接告诉他,他自己是问不出来的,二乘的解脱的人——阿罗汉都问不出来。唯有彻底醒过来的觉者,他能知道觉悟的法界是什么样子的庄严,就是佛法界的庄严,所以他直接就告诉这些梦中的人,极乐世界是这样这样这样的,你们应该发愿、应该回归。
《弥陀经》是不是这么一个施设?!就是佛直接用他的圆满智慧告诉你。
先告诉你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
然后,告诉你正报的庄严,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彼国人民皆是无量光无量寿,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然后,又告诉你应该发愿。你如果信的话,你相信我佛语的话,你要发愿,不光是我一个人这么说,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怕我们不信呐,我们只颠倒执著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然后告诉你,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汝等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还是告诉你这是真的,这是佛眼所见,你只要随顺,你就回归。
最后,在结束的时候跟你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句很重要,就是告诉你,你发愿就生:已发愿就已生,今发愿就今生,当发愿就当生,皆得不退转,都是不退转。
这真是振聋发聩啊!因为它就是以愿来标心,以愿来回归、导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门槛、条件。
因为你随顺了佛语,随顺了佛真实的功德,你愿意生。这一念“愿生”是不可思议的,你想想是不是啊?我们在无量劫颠倒的世界,把这些世界都当真了,突然跟你说,你有如此地庄严,你的生命如此地尊贵,像佛一样地尊贵,这是你的本家,你能够生起欢喜、好乐、我想去,这是多么大的善根。那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善根,所以愿生即生。
佛最后就赞叹了,赞叹这个法门难说难宣。不但说我在这个世间说此一法是为甚难,十方诸佛也赞叹我,能在娑婆世界这么苦难的世界、这么颠倒的世界“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然后,这部经就讲圆满了。
这部经的脉络很清晰,是很清晰的,就是佛功德直接告诉你,佛的境界直接告诉你,是你自己现量境界无法触及的,只能他授予你。
那他授予你,你随顺他就好了呀,你接受这个事实,你愿意生那就必得往生,所以完全是一个佛力住持的法门,不是你自力能达到的。你问都问不出来,何况你自己能想到?
所以我们不要用我们自己凡夫的心来处理、来揣测、来想怎么样是往生怎么样是不往生,搞出一大堆凡夫的东西,自设障碍,其实都不是,就是你放下我们自我设定的那些这不能那不能,你就是随顺佛愿,安住于佛语的引导,那人人皆安乐。你本家本国你想回来,谁能挡住你?你本来如是,你想认取它,谁能挡住你?就是这样。
佛告诉你:你本来是佛;佛告诉你:极乐世界是你本有的家乡,你愿生就可以。你不在那里颠颠倒倒,自设障碍,总执著于你那个业力是真实的,我业障深重啊、我孩子放不下呀、我这那的……你不还是把这个世界当真了吗?如果你能放下我们自我设定的这些东西,随顺佛语,随顺佛愿,认取我自心本具,那你一念回心,谁能挡住你呢?谁也挡不住。所以往生这件事情的确是谁也挡不住。
它这里面描述的这些功德,其实全都是告诉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本来如是,它在表法,一一庄严全体是自性的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里面又描述了我们生处,生在莲花当中,而这个莲花就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所生出来的。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也是表法的。八功德: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除饥渴,八者长养诸根,这是八功德。那七宝也是对应七科道品。
这些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自心本具之无量的功德,它映现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无尽的妙宝,无尽的美妙的色彩斑斓。其实这是勉强用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来类比,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现量地见到极乐世界。如果哪一天真正现量见到了,你就会发现娑婆世界的语言是很贫乏的,没办法真切地描述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佛就只能随顺我们世间的这些珍宝来描述,世间的这些东西来能让我们认知。
那你接受这个随顺就可以了,没有问题。你这样去忆它,这样去念它,也自然就会与佛的引导相应。它都表达的是什么?表达自性“微妙香洁”嘛。
什么是“微”呢?它那个质地不是很坚固的这样一个,像我们娑婆世界的金银虽然都是宝,琉璃、钻石,它质地是坚硬的,坚硬谈不上“微妙”。它那个质地是极其柔软、透明,没有硬的东西,不会是让你觉得很冰冰凉,像很重的东西你天天拿着它也不舒服,你家有很多金子,但还是很辛苦的。所以这些娑婆世界的苦,在极乐世界是一点点都不会有的,这就是说“微妙香洁”啊。
从你的六尘所对的六根,感受到的完全都是妙乐,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染著。娑婆世界六尘所对六根的时候,根尘识相接会产生触,而这个触就能生受,受就会生爱,你就会爱取,就会染著在上面,就会生苦的因,娑婆世界真的就是这样。所以一切的六尘都是你要防范的,你要真正修行,你要防止在这里面起染。
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因为它是心性的一个顺性地展现,产生的这种乐全都是顺性的,你不需要防范,到那儿你就尽情地享受,它给你带来的都是六根愉悦的滋养,顺性的法味乐的一个展现。
所以你看它所描述的风吹铃铎产生的美妙的音声啊,都是唤醒你念佛念法念僧的。当你坐在这个莲花上感受到七宝池八功德水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池里面去洗澡、去游泳,你想要这个水盥头,水就盥头;想让它至腰就至腰,至颈就至颈,想让它到哪儿就到哪儿;想让它凉一点、热一点都随心所欲。但是它都不会产生染著之乐,都会让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都会启发你的觉性。这是它的快乐,“微妙香洁”。
所以他总结说,“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他每说一段庄严就会赞叹一下:“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那这个功德庄严呢,它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所成就,全体都是佛功德所成就,所以他能够遍严四土、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那佛呢,以他的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大行作众生多福之缘,能令信愿持名的众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你看佛说这个“如是功德庄严”,它不是跟你没关系,它讲的就是你实践本身的心与它这样一个功德的相应,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只是说这个功德是由佛作为一个增上缘来带起,带起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
那往生的因其实不在于说你自己的业力修到了什么程度,而是说你随顺佛功德,接受佛功德,以佛功德作为一切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功德作为一切众生多福德之缘,全体都是佛功德所成就的。那他的佛功德能够令信愿持名的众生成就,“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所以蕅益大师所开显的净土的修法,不是我们现在人经常说的这个你自己要去积累资粮,“你资粮不够啊,业障深重啊,要去积累资粮”,它是完全是随顺佛功德。
我再把这段给大家念一下。“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用的是一个“令”字,“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就是以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本质,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就是他的功德作为增上缘,“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你看说得是不是特别地透彻、特别地了义。说的是不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全佛即生”,全体佛就是你的心。“即生”嘛,“即”是当下的这个即,“生”是众生的生。“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这是净土法门的点眼、要义!这是你修行要守护的一个见地,在这个地方不能迟疑,不要被一些不是这个说法的知见所乱。
知见很重要。知见,就是你的眼目,你的下手,能不能决定在这个地方行。你要这样去行,任何人动摇不了你往生的信心,任何人动摇不了;你要不这样行,你要是接受了那些,说你要积累资粮、你业障深重啊、你功夫还不够啊、你还不够善啊、你要先把人做好才能往生啊……如果你接受这些说法的时候呢,你心一定就会落到凡夫心的分别上去了,一定会落到自我批判、自我不够好、我还不够强、那我要努力地集资粮然后换取临终佛能不能来接我还不一定……就落到一个迟疑,一个不定,一个担心,一个凡夫心的分别,就会落到那里去。
法它是给你决定的,法是给你出路的,佛法是给一切众生出苦的一个光明大道,不会有迟疑的东西。你看我们的祖师苦口婆心地讲这个信愿行,他是这么讲的,菩萨们,我再给你们念一遍,这一段大家要记住,这一段大家真的要记住!
他说:“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佛是以他的功德作你修行的增上缘;然后,“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你念佛的当下是佛功德令你安心,令你念念成就这个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这是已经成就的,你才靠得住啊,已经成就的佛果、圆满的功德它不会再变异了,九界众生都可以仰凭的;“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的意思;然后“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你念佛的时候带起你自心佛的功德庄严,这不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吗?全体以佛的功德,安我们现前一念心,“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净土的真实义!
希望大家能够树立正知见,得大安心,安心起行,你就自在,你是一个真正的自在的念佛人。
好,我们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开示时间:2025年5月3日 开示地点:江西南昌善逝禅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大众: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上次课我们把这部经的“序分”里面,关于声闻众弟子,跟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声闻众弟子当中都是很有特点的,每一个弟子都有他的故事,给我们也有一些修行的启发。在佛陀一代讲经说法,这些常随众一直追随在佛陀身边,他们也都是法身大士所示现,助佛宣化,示现这样的一个声闻身住持佛法。接下来,就是菩萨众。
把声闻众摆在前面,有他的深意。因为声闻众他们是,佛法赖僧传,所以常随佛,现这个出世的相。我们要知道出家众显现这个相——出世之相,这个对世间人的价值极其重大的。世间人因为看到这个相才知道有三宝,表达的是三宝的这个出世的功德、解脱的功德、离苦的功德。这些都是因为这些出家众们,他们以戒法和合共住,常随佛学,才能够令三宝住世,所以他们列在前面。
下面就是菩萨众。菩萨众这里面“并诸菩萨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他列了四位大菩萨。
何名菩萨?菩提萨埵。“菩萨”的内涵极为深广,包括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称为菩萨。初发心菩萨,以及等觉菩萨,最高的菩萨位等等,这一切都在菩萨的行列之中。所以菩萨所示现的身份也未必就是人道众生,九界在哪一道里都有菩萨的示现,所以它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
只要你发了菩提心,像我们在座的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都可以称为菩萨;就算是你没受菩萨戒,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也算是菩萨,因为这也是一个菩提心的表达,所以菩萨的行列很广泛,形式上就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一些,不像声闻众、出家众,它在形式上是有很严格的一个比丘戒律的持守。所以菩萨众,他列在第二个这个范畴。
首先在菩萨众里面说到文殊师利,就是妙德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为什么把文殊师利菩萨列在最前面?因为文殊师利,他也是智慧第一,他表智慧。所以这部经,你别看《阿弥陀经》好像很短,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甚深智慧、佛陀注重智慧呈现的一部经典。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他是绍隆佛的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
“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就是如果不是这个勇猛的、真实的智慧,就不能证诚这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无论是声闻众还是菩萨众,都把“智慧第一”列在最前面。大家不要小看净土法门,不要小瞧这个法门,有一些人误解净土法门,可能他们认为净土法门没有甚深智慧的内涵,其实是错的。这个就是把文殊师利菩萨列在最前面的一个原因,智慧第一,所以居首。
第二个,就是弥勒菩萨,阿逸多菩萨。你看《无量寿经》,佛虽然说是阿难祈问,但是他在下半卷都是对着弥勒菩萨咐嘱,咐嘱他把这个法门传递到未来。为什么?因为弥勒菩萨他是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他是等觉菩萨,“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
等觉菩萨的要务,就是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究竟严净佛国”,因为他要成佛了嘛,马上就要成佛了。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他都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他的悲愿,为他的愿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菩萨、学子,我们也发这样的誓愿:“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我们在现缘当中就是要发这样的心。依正二报是不二的,我们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你肯定希望他所生活的这个国土环境清净庄严、远离战争、远离苦难,菩萨他就是要做这样的事情。
阿逸多菩萨他很快就要成佛了,他的利生事业就要圆满了,那他也表法了,他列在这里面。就是净土法门可以成就他迅速地圆满这个“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誓愿,他可以仰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快速成佛,求生极乐世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菩萨众随学的。这是列在次。
接下来,乾陀诃提菩萨,就是不休息菩萨。后面常精进菩萨。
不休息菩萨就是旷劫修行没有暂停歇过,旷劫修行没有一刻停歇过,这我们其实还是蛮惭愧的,因为按照通途修行来说,真正发大勇猛心,三大阿僧祗劫不休息地去修持六度万行,这是菩萨所做的事情。
常精进,就是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没有疲倦。你看我们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你看看他们的传记,大家有机会就多去熏习,看看祖师大德是怎么修行的。这也是我们修行三皈依的内容,念僧的功德,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的确是这些了不起的善知识,他们为了修行这条路,为法忘躯,不休息,不疲倦,弘法利生,没有疲倦。这个说的是常精进。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有疲倦心,不要觉得好累呀、休息休息吧。当然我们有这种想休息的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你的誓愿不能退,你可以身体休息,但内心对法的向往、对解脱的向往、对成佛的向往、对利益众生的这个愿望,这个是不能退的。
所以我们每天睡觉之前也要随念三宝,早上醒来想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就是,你的誓愿是你毕命要守护的。我们常常念着自己的誓愿,我们随着我们的誓愿去引导生活,这就是依愿而行。
忆念你的誓愿,其实就是忆念你的体、戒体。我们各自都有受过了相应的戒律嘛,就算是你没受什么戒,你受的是三皈依,学的是三皈依,它也是一个誓愿,你要经常忆念自己的誓愿——从今以往,称佛为师、称法为师、称僧为师,这就是我们的誓愿。
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这条路上,誓愿不要退失,这是很关键很关键很关键的!你可以适当地休息,适当地调整,包括如果在寺院出家,你觉得最近状态不好,你请个假,不去上殿,休息一下,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你誓愿不要退失,不要出着出着家就觉得没意思,信仰慢慢退失了,那很可怜了。信仰一旦退失,在出家这条路上是很难走的,很辛苦的。所以无论出家在家,我们要珍惜我们对三宝的虔敬心、对三宝的信心,这个是关键。
这些菩萨们,他们就是在菩提这条路上,无论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逆境,它都是一个修行的增上缘,都是一个修行的动力,都是一个念佛、念法、念僧的机会,而不会因为有了违缘就退失对三宝的信仰。所以,我们要随学菩萨。
在修行这个路上,没有逆境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越与法相应,可能越会显现逆境,显现一些境界的考验,所以境界来了呢它是好事情。我们慢慢要养成这个思维习惯,就是你可能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就会有一些境界的考验,这说明你与法相应了,说明你现在正在走到了一条很殊胜的路上,你才会有一些境界的考验。
所以当境界来了,逆境来了的时候,我们这个念头如何作意蛮关键的。你不要把逆境当成坏事,把违缘当成坏事,总是希望顺。其实人一直顺,他不会在道心上有坚固的一个增上的作用,太顺了,人就很难生起勇猛心、念生死苦的心,很难一直是一种菩提心的一个增上。往往在逆境中呢,人们就能够激发这颗出苦的心、悲悯世间的心、为佛法精进地去修学这样的一个心愿。
所以这些“常精进”、“不休息”,不是说他身体永远不休息,而是他对法的意乐、对觉悟的渴望、对这样一个修行它能够解决众生轮回苦难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是不退的。
这点我们平常的人也能做到,不是说只有菩萨、这些大菩萨能做到。我们这一生,你无论如何不要退失信仰,这是必须要做到的。因为修行这条路,你无路可退,你要看清楚这一点。退回去,就是无尽的轮回;退回去,就是无量无边的苦难等着我们,无量劫的这种无意义的、无休止的循环。受够了呀!
真是受够了,那今生一定要一个全新的开始,就是在这个生命彻底的这样一个全新的崭新的一条路上,要坚定地走下去。何况我们有这么多的同学伴侣,又有善知识,有法有三宝相伴,又有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易行的法门,所以心态上大家要认知到这一点,心态上一定要守护住我们的信仰,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这个末法时期考验蛮多的,在家出家考验都是蛮多的。所以,这就是菩萨他们给我们展现出来的这个榜样。
下面就是人天众,“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释提桓因,在天众当中以他作代表,他就是忉利天王。“等”是谁啊?就是其他的那些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无色界的诸天,一切的大众都来聚会,都是净土法门所摄受的机。净土法门摄机很广,它不只针对人道的众生,六道的一切众生,包括圣道声闻、缘觉、菩萨,都在它摄化之列。
到这里呢,“通序”就结束了。下面呢,就进入到“别序”。
别序就是这一部经它的一个序。这部经它很特别,它是无问自说,没有人祈问。你看在佛陀的经典当中,像这样的经还是很少的,几乎除了《阿弥陀经》,好像别的经没看过有“无问自说”的吧?所以这个法门极其地特别。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一句就是别序。就是佛没有任何人问,他自己告诉舍利弗。
说“从是西方”,就是从我们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这样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他连续说了两个“有”,一个是说有这么一个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呢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是正在说法。
净土呢,它是一个从相上入手的法门。你看,上来就讲“有”这样一个世界、“有”这样一尊佛,它是从妙有契入的一个法门。有一些法门是从空性契入的,禅宗就是偏向于从空性入。所以禅宗修行一上来就是无分别,一切相不著,不著相契入空性,就见性嘛。
净土它是从“真空”所出的“妙有”的功德,从功德下手。阿弥陀佛证得的这个一切法本来空性,他从这个“一切法本空”处炽然建立“妙有”的功德,建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妙有”的功德这个力用来展现度生的事业,它是这么一个特点的法门,它这个妙有不碍真空、真空能出妙有,它是一体两面的。
实际上,禅与净土、般若与相上的妙用,它也是一体两面的,本质是一,作用、下手处有别。所以不要觉得净土不究竟,空性多究竟啊。其实都是我们的虚妄分别,空、有是一如的,能说“有”就不究竟?“空”就究竟?这是我们凡夫的颠倒知见。
真正的佛法,它是圆融无碍的,理事圆融、空有圆融。所以真正修禅的人,也不会轻视净土;真正修净土的人,也不会批评禅宗,都是相互赞叹的。因为你从“有”入,你还是回到毕竟空上来;你从“空”入,你还是会从空出有,广利有情。这才是真正中道了义的知见,所以那些真正开悟的禅师们,他们开悟之后,广行六度万行;开悟之后,广阅三藏十二部经典。他不会著在一个空的寂灭当中就完事了,那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
在这一点上,净土它是从一切法毕竟空而展现的佛功德下手,所以它是一个念佛功德的法门。那这里面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
这个“十万亿佛土”有多远呢?一尊佛所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所化,就一个教主。
“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大的一个概念,我们简单说一下。就是有一个须弥山,有日月围绕着须弥山,在它的山腰这个地方围绕,这个须弥山东南西北有四大部洲,这个叫作一个“小世界”,也叫“一四天下”。那么一千个“四天下”就是一个“小千世界”。那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不是。这个三千是指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大千世界”。
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宣化的、教化的一个区域。而我们地球,就是一个小世界当中的一个南瞻部洲,这么大一个地方。佛法的世界观多么地恢宏!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其实在整个法界当中,它又像一粒沙那么小。在像《华严经》这样的一个经典它会描述:就像一个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整个法界当中是无量无边多的,恒河沙又恒河沙的世界形成了“世界海”。华藏世界,那就是无量无边,而且它是重重无尽的。它这个重重无尽,从我们刚才说这样拓展下去,那整个空间是无限的,那全都是有佛,全都是有佛在宣化、在教化众生。
而这样佛法的世界观里,它不光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拓展,它是一个重重无尽的拓展,就是它在小与大之间也是交摄的。一粒沙中,在佛眼中看,它仍然含摄无尽的世界。所以佛“于微尘中转大法轮”、“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就是“一毛端”——一根毛尖上就能够显宝王刹。这是佛法的世界观。
你看现在所谓的量子力学,在以前佛经里已经讲的这么透彻了,小大相容,广狭相容,而是一个重重无尽的世界。依报与正报相融,正报当中展现依报,依报当中又有佛,依报就是这些国土、花呀……它里面仍然有无量无尽的佛。所以这就是佛法的重重无尽的一个世界观。
那在这样一个广袤的世界当中呢,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是很小很小很小的,所以大家不要眼光只局限在这么一个世界。你有这样一个开阔的世界观,你以大来观小呢,你的心量就会包容。如果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单位里面,一点事你就觉得不得了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这么广大,而且又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依止处。所以就再去看世间这些事情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知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个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个世界是极乐世界,这是从我们这边说的,从我们娑婆世界这边说的;你要从极乐世界里面说呢,极乐世界它是周遍在一切处的。
因为娑婆世界是有隔碍的,我们凡夫心它有这样的一个执著、分别,所以于我们凡夫的世界里呢,我们这样的一个世界在业相显现上它跟其他世界好像是隔开了,我们只能看到的就是凡夫人道,天道我们都看不见,这是因为我们业力所限,不隔而隔。
本来法界是不隔的,但是我们执著于坚固的业力,就隔在了这样一个业力的世界里。那既然我们隔开了,佛就随顺于世间这样的世俗谛,他就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往西过那么那么远,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佛说法呢,他有“四悉檀”嘛。第一个就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随顺世界众生的认知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而建立这样一个说法的引导,这叫“世界悉檀”。所以他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随顺我们有西有东的概念、一个世界有多大这个概念,他才这么讲的。
那你要是站在佛那个角度来看,站在极乐世界那个角度来看呢,它其实周遍整个法界,它是无碍的,没有障碍的。
这个我们要认知到,这就叫“第一义谛悉檀”。第一义谛,就是站在究竟处说的,站在了义处说的,站在真实处说的,那极乐世界就在我们一念心中,“去此不远”。
所以佛经它两面都说。这个就是佛说法的微妙啊!佛说法它不会只说一面而不说另外一面。如果他只说世界悉檀,只是随顺众生这边说,没有说究竟的呢,我们就会着实;如果只说究竟呢,不说世界悉檀来接引我们呢,我们又无法去与他接轨,无法去在我们世界里来安立这样一个修行的方便。
他告诉我们“西方”,所以我们就把阿弥陀佛就供在这个西方,“西方三圣”嘛。他会让你在我们的世界里就有一个安顿的次序,这样你就有便于修行,所以佛说法真的是很微妙。
“四悉檀”的说法,是天台宗关于佛讲经方便的一种说法,那就是世界悉檀、对治悉檀、为人悉檀和第一义谛悉檀。佛说法同时具足这四悉檀。你看他在讲这个《阿弥陀经》的时候,他直接就告诉你,“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是从世界悉檀来建立的,它又汇归到什么上呢?汇归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实相上来。这理事就圆融了啊。
所以一个佛弟子,理事一旦圆融,你修行就没有障碍呀,你的见地就不会偏啊。如果你光执著一个事相,那你就觉得往生肯定是临死,死了之后才能实践的事情。那你现生无上的佛法大利——第一义谛的这样一个受用,我们就没办法去认知和实践,那以至于佛法就变成心外求法了,是不是?
所以,正见是很重要的。你能真正依这个法来实践的,它就是从相上下手,但是相不离你的心,它回归到实相的安顿上来,又不废除相的方便,这就是佛法的妙处。佛法是妙不可言啊,那你不能执于一端,不能执于一端。
执理废事,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的执理废事,有些人他就执著“唯心净土”嘛。执著唯心净土,就认为唯心净土才是高的。一说事相上的净土,他就废除这个东西,就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心本来清净,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不是“头上安头”吗”,这样呢就执理而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那你那个执著就是一个空理。
所以修净土的人,一定是从事上认认真真地去“愿生”,认认真真地去忆念佛陀,认认真真地去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能带领一切众生、引导一切有情共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随顺这样一个世界的引导、导向愿生。这就是佛说这一法,它是从相上下手的,指方立相,当相即道啊,这个相——这个西方本身就是一个道,解脱之道,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
所以佛法甚深微妙,不能以凡夫知见妄加测度,就认为好像执著一个西方不究竟。当然你不要执著于它,不等于说你不依这个法去实践、你不愿意生,这是两码事。
这就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从这儿开始就进入“正宗分”,序分就结束了。
“序”,就是一个经的开头,关于说法的一个时、一个处、一个众、教主、听法的人,一切因缘都具足了,然后佛就开始讲这个经了。由序开始,序结束,就正式进入这样一个法的开显。
“舍利弗,彼土为什么叫极乐世界?”佛问舍利弗。然后,“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呢,它没有一丝一毫的苦,没有众苦,纯粹都是乐,这就是极乐。极乐世界这个“极乐”,是不是说我们想象的每天就是享受啊、就是五欲啊,你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想要多少美女就多少美女,它是这样吗?它不是。
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感受的这个乐,它跟极乐世界所受用的乐有本质的区别。何以有本质的区别呢?因为娑婆世界所呈现的乐它是违性的,违性的乐不名为真乐,所以它叫坏苦,专业的佛法词叫“坏苦”,“坏”就是变坏的坏,它本质是苦的。
在三界当中其实没有真正的乐,全都是苦,这个要知道,大家。三界当中,哪怕你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享受那样禅定的快乐,而且一“定”就是八万大劫,那个在我们凡夫世界里已经是极其妙乐的,但是从佛究竟实相的心来观察,它还是苦。
为什么是苦?因为它是散坏的,它本质是有漏的,它是由有漏心中感,它的因不是顺性的,所以它的果就是苦的。你种这个,怎么样能得到那个欲界的乐、色界的乐、无色界的乐?其实都是在凡夫二元对立心当中种的这些不是顺性的因,是被无明遮蔽下,在这个二元对待当中,我们种的一点善法、修的一点禅定,修的这样一些因感召的果。
因为它不是彻底随顺于本性的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这样一个开启而建立的因,所以它们就是变坏的,是无常的,是有染的,是苦的。
一般生到无色界天那样的境界里,很多人他就会认为这就是涅槃了,这就是解脱了。当他哪一天突然发现这个东西也会变坏的时候,会生起极大极大的恐惧和颠倒,又再堕下来,那种落差是无法想象的苦。就是你在一个循环当中,在一个变化当中,你站的位置越高,你那个位置失去的时候,那个痛苦就越大,有这个体会吧?
你普通老百姓还好,普通老百姓没做过什么国王、高官,你一辈子可能平平淡淡,也没有太大的这种落差的苦。一旦是哪天你坐到很高的位置上,做了一个什么省长、什么一个很高的官,突然间你落马了,被反贪给抓起来了,那种从高处跌下来的苦,变为阶下囚,人人践踏,他是受不了的。这种落差的苦,就会产生剧烈的痛苦。这个苦是怎么生的呢?是从那个乐的不究竟处生的,所以它叫“坏苦”。当你受用这个乐的时候,这个苦就蕴含在里面了,它本质就是苦的,你想想是不是?
世间人以有钱为乐,但突然你的财富一下子……你炒股嘛,有很多人炒股,前段时间的股市不是突然就暴跌吗?这些事情太多了,世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有钱人撑不下去了就跳楼了,他那种苦——无法接受这种落差,这就是世间所谓的乐,它不是究竟的乐。
你看我们有些人以为自己长得很庄严,以美貌为乐,但哪一天你不美了,你能受得了吗?你受不了。你习惯了认为自己很美,以美为傲,一旦你没有了的时候,那些天天喜欢美容,搞一搞,做美容手术,结果一下子做毁容了,有很多美容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呀,那她一下子就受不了,整个人就崩溃了。
所以不管是世间什么乐,只要你对它一染,你的苦就来了。那你说凡夫心就是有染,在轮回当中,你要无染就解脱了。就是因为你有染才轮回,因为你有染,你在这些乐当中,你必然受苦。世间的这些所谓的乐都不是真的乐,都是苦。
那极乐世界这个乐呢,它是没有这些副作用的,它是彻底顺性的一个乐。所以你在受用极乐世界这个顺性回归的快乐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它都是能够顺应你的觉性,而产生的一种觉悟的乐、一个菩提道业增长的乐、一个对你自心性德开发的这样一个乐。
你越乐,越与佛法相应;你越乐,越能够产生无尽的慈悲、无尽的那样一个利益众生的心愿,把一切乐带给众生的这样的心。这样的发心和他所受用的这样一个果报都是从顺性当中建立的,所以它就是真乐,“常乐我净”嘛,真正的乐。
我们要知道,因果这个东西你要抉择清晰。
你要是随顺于这样一个方向,所得的这个果是乐的,那你种的因也一定是乐的。就是如果你修因的时候,你是以一个染著的心来修,它是不可能对称一个极乐世界这样的果。你在因地的时候,你念佛这样的一个发心,它的确就是像我们学的《往生论》里面讲到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以这个为发心,它对称的果报就是这个。因果它是同频的呀,是在一个频道上才是因果相应。
而如果你种因的时候,你是强烈的一个贪染心、强烈的一个为自求的心、强烈的一个抓取心,以这样的心来念佛,那它跟那个果是不相应的;以一个恐惧心念佛,所以现在很多人念佛不安心,就是天天实际上活在一个恐惧当中,怕自己临终不能落在正念上,怕自己业障深重、佛临终不能来接我,怕自己不能往生,怕这个、怕那个,天天提心吊胆,逼迫自己,压迫自己,这样念佛,它不相应啊。不相应,你其实就是可惜。
所以学习《阿弥陀经》,学习这个净土法门,实际上是让你顺性来回归,顺性来认知生命的真相,顺性地来发心、来发愿。
所以蕅祖讲这个信、愿,他都是从顺性角度开显的。第一个“信自”,说的就是你性德本具,“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对生命顺性的认知上而发起的一个愿。所以这样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念佛,即得回归自性本具之极乐。
所以这个缘起很重要。这个发心,这个缘起,你是不是在这个频道上起修的?与这个果是不是相应的?那你相应,你当下自然是安心的呀,因果是贯通的呀,如是因如是果;那你不相应呢,你实际上那个频道没有与这个法门的频道产生链接,你是在一个自我处理过的一个频道上,那就修得很苦,走很多的弯路,结果还是不安心,还是觉得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佛法的学习呢,在这个缘起处、发心处才是关键之关键啊,关键之关键。
我们要认知到,极乐世界这个乐它就是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顺一切众生本性而建立的,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众生本具的佛性建立的一个大用的法,妙用的回施回施给我们,作为我们下手方便。你随顺这个缘起就是正因,随顺这个佛施设,不是随我们凡夫处理过的那个自我意识认为的那个东西。这就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你如果能够这样去实践法门,你在念佛的当下就会体会到佛法的受用。它的受用就在当下,你当下与佛法相应,就不与你的业力相应了,它就能超越我们的烦恼。所以佛法一定是能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烦恼的,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的,不然我们学佛干啥呀。你自身的问题解决不了,颠颠倒倒的这些都解决不了,所以很多人学着学着学着就不学了呀,就没信心了呀,因为他不受用。不受用,谁能坚持下去呢?它不像世间的东西,坚持到最后还能得到一个名利。
佛法你坚持来坚持去,也没有人给你钱,也没有名可以追求,它一定是要有受用,一定要有自受用。这个自受用就是与法相应,与法相应你就会“禅三昧为食”,法喜充满,内心安稳、自在、欢喜、轻松,远离烦恼还能自利利他,你就会越来越觉得佛法太好了。它是你自己真实需要的东西,那谁能动摇得了你信仰?
一切生命都渴望快乐,所有的生命都渴望快乐,所以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佛法,都需要究竟的快乐。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世间人忙碌的,无非还是想活得快乐一点、活得好一点,但就是你的方向找不到。明明想要的是快乐,天天制造痛苦的因,可怜不就可怜在这儿吗?他看不到真正乐的因是啥。世间人就是这样,想快乐呢,一切众生都想快乐,但是他由于没有智慧,没有接受佛陀的引导,偏偏把那些苦的因当成了乐。贪是苦的因,嗔是苦的因,这些抓取都是苦的因,而我们天天干的就是这些事儿,以为贪的越多越快乐,其实就是颠倒。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他先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它全体都是乐,然后他就详细说它怎么是乐呢。先从他的依报来说,先讲依报,依报就是国土,这个国土其实全体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是表法。从极乐世界这些依报所展现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是表你心地本具性德的功德的一个展现,它都是表法。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大乘法,它就是一个不断地认知自心本具功德的一个过程,不断地开启众生本具实相功德的这个过程。
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在佛出世、他成佛那一刻感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他四十九年的说法,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引导众生回归对这个本具性德的认知、运用、实践上来。
那净土这个法门也不外乎是这样子的。它实质上,从相来说讲的是一个好像是跟我们这个世界没啥关系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那么地美好,实际上它是托这样一个世界来显你的心,“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是它的用意。
因为我们虽然本具,但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来开发,你自己迷失太久了,已经封尘于这个厚厚的尘土之下了,被我们的无明、业习、烦恼给牢牢地遮盖住了,就是打不开。那佛有大方便,给你一个开启自心宝藏的方便,用佛的功德,用佛名号的功德,给你去开启你自心本具的功德。
所以我们通过对佛功德的一个认知去忆念他,这样的一个下手方便就能开启我们自心的功德,它是这么一个法门的施设。我们不了解自心,那好,你看看极乐世界什么样,你看看极乐世界有什么样的庄严。它其实就是一个了解自心宝藏的过程。你自心原来具备无量无边的宝藏,原来你自心可以这样地庄严,你这样来忆佛念佛其实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它所说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表的是什么?表的是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什么?就是四念住或者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个当分来说呢,好像是小乘法。其实大小乘看你怎么看,你有大乘的见地,它当分,小乘法也是大乘;你没有大乘的见地呢,就算是给你一个大乘法,你也会把它学成小乘。所以,大小乘还是完全取决于你的心站在哪一个见地上来看。大乘法它也仍然开显这些东西,大乘法仍然是开显这个,只是大乘的四念处、大乘的四正勤、大乘的八正道。
在这个地方,它表的就是我们内心本来具足这些法,本来具足这些功德法财。佛法甚深微妙啊,他这个心所呈现的境与心是不二的,依正是不二的。
世间的哲学是不会达到这么高的一个认知水平,世间它所认知的世界跟心这个关系自古以来不都有两种争论嘛,要么就是唯心主义,要么是唯物主义。你们可能有的作老师的教过这些吧。唯心,就是认为心是主导一切的,心是主要的原因,而物呢,物是次要的;唯物呢,认为物、外在的境界、世界是真实的,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佛法讲,你执著物和执著心只是一个分别心的执著而已,其实境界与心它是一体的,如是心如是境,如是境如是心,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佛法说的是很妙的,你的心是在哪个因缘上,你就会显现哪个因缘的世界。
我们因为共同运用了这样一个人类众生的心,所以我们共同受用了一个人类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也不是实有。同样的一碗水,在我们人眼中看到的是水;在狗的眼中看的不一定是水;在鱼的眼中看,它就是它生活的空间;在饿鬼的眼中看,就是浓血;在天人眼中看到,就是琉璃。哪有实有的外境啊,都是由你心决定的。
你有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的发心、什么样的一个用心,就会对称感召什么样的境,它是因果不二。所以在佛教的这样的一个世界观里面,你如何能来认知你的心呢?你通过境界来回观你的心,就能看到你的心,它这个是很相应的。
我们无法了解我们本具的妙明真心、这个妙湛总持不动的这样一个与佛无别的心,那你就通过极乐世界的境来观心,就知道你的心——啊,我的心原来是如此清净庄严,这是我的家乡,我愿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把你的生命导向一个究竟解脱上来了,就是把我们的心回归到这个频道上、这样的一个缘起上。
我们无量劫都没用这个缘起,我们无量劫都是用哪些缘起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个为缘起在这里轮转不休啊。二元世界的缘起来认知,要么就是执著心,要么执著境,要么执著唯物,要么执著唯心,不就是干这些事吗?凡夫世界就是干这些事。所以我们这样的一个心,凡夫心就感召了一个娑婆世界、一个苦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灾难的世界,五浊恶世。所以怪不了任何人,只是我们心没有善用它而已,没有善用这样一个心,轮回在三有之中。
净土这个教法,就是把你接回来,从这个颠倒梦想当中接回到我们觉悟的这个心上来,远离颠倒梦想,从娑婆世界的幻梦当中把我们唤醒,醒过来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
你只是在无明大梦,在无明大梦当中编织了一个梦,你认为你的老婆、你的孩子很重要,你的钱很重要,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那只是做梦而已。你自己不愿意醒,那也没有人勉强你,你就继续轮回去吧。
但是佛一直悲悯我们,他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来唤醒我们,让我们回归本心的圆满,本来是佛的庄严,本来如此清净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他这样地来施设这个法门。
所以他上来就跟舍利弗直接告诉他,他自己是问不出来的,二乘的解脱的人——阿罗汉都问不出来。唯有彻底醒过来的觉者,他能知道觉悟的法界是什么样子的庄严,就是佛法界的庄严,所以他直接就告诉这些梦中的人,极乐世界是这样这样这样的,你们应该发愿、应该回归。
《弥陀经》是不是这么一个施设?!就是佛直接用他的圆满智慧告诉你。
先告诉你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
然后,告诉你正报的庄严,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彼国人民皆是无量光无量寿,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然后,又告诉你应该发愿。你如果信的话,你相信我佛语的话,你要发愿,不光是我一个人这么说,十方诸佛各出广长舌,怕我们不信呐,我们只颠倒执著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然后告诉你,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汝等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还是告诉你这是真的,这是佛眼所见,你只要随顺,你就回归。
最后,在结束的时候跟你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句很重要,就是告诉你,你发愿就生:已发愿就已生,今发愿就今生,当发愿就当生,皆得不退转,都是不退转。
这真是振聋发聩啊!因为它就是以愿来标心,以愿来回归、导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门槛、条件。
因为你随顺了佛语,随顺了佛真实的功德,你愿意生。这一念“愿生”是不可思议的,你想想是不是啊?我们在无量劫颠倒的世界,把这些世界都当真了,突然跟你说,你有如此地庄严,你的生命如此地尊贵,像佛一样地尊贵,这是你的本家,你能够生起欢喜、好乐、我想去,这是多么大的善根。那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善根,所以愿生即生。
佛最后就赞叹了,赞叹这个法门难说难宣。不但说我在这个世间说此一法是为甚难,十方诸佛也赞叹我,能在娑婆世界这么苦难的世界、这么颠倒的世界“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然后,这部经就讲圆满了。
这部经的脉络很清晰,是很清晰的,就是佛功德直接告诉你,佛的境界直接告诉你,是你自己现量境界无法触及的,只能他授予你。
那他授予你,你随顺他就好了呀,你接受这个事实,你愿意生那就必得往生,所以完全是一个佛力住持的法门,不是你自力能达到的。你问都问不出来,何况你自己能想到?
所以我们不要用我们自己凡夫的心来处理、来揣测、来想怎么样是往生怎么样是不往生,搞出一大堆凡夫的东西,自设障碍,其实都不是,就是你放下我们自我设定的那些这不能那不能,你就是随顺佛愿,安住于佛语的引导,那人人皆安乐。你本家本国你想回来,谁能挡住你?你本来如是,你想认取它,谁能挡住你?就是这样。
佛告诉你:你本来是佛;佛告诉你:极乐世界是你本有的家乡,你愿生就可以。你不在那里颠颠倒倒,自设障碍,总执著于你那个业力是真实的,我业障深重啊、我孩子放不下呀、我这那的……你不还是把这个世界当真了吗?如果你能放下我们自我设定的这些东西,随顺佛语,随顺佛愿,认取我自心本具,那你一念回心,谁能挡住你呢?谁也挡不住。所以往生这件事情的确是谁也挡不住。
它这里面描述的这些功德,其实全都是告诉我们自心本具的功德,本来如是,它在表法,一一庄严全体是自性的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里面又描述了我们生处,生在莲花当中,而这个莲花就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所生出来的。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也是表法的。八功德: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除饥渴,八者长养诸根,这是八功德。那七宝也是对应七科道品。
这些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自心本具之无量的功德,它映现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无尽的妙宝,无尽的美妙的色彩斑斓。其实这是勉强用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来类比,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现量地见到极乐世界。如果哪一天真正现量见到了,你就会发现娑婆世界的语言是很贫乏的,没办法真切地描述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佛就只能随顺我们世间的这些珍宝来描述,世间的这些东西来能让我们认知。
那你接受这个随顺就可以了,没有问题。你这样去忆它,这样去念它,也自然就会与佛的引导相应。它都表达的是什么?表达自性“微妙香洁”嘛。
什么是“微”呢?它那个质地不是很坚固的这样一个,像我们娑婆世界的金银虽然都是宝,琉璃、钻石,它质地是坚硬的,坚硬谈不上“微妙”。它那个质地是极其柔软、透明,没有硬的东西,不会是让你觉得很冰冰凉,像很重的东西你天天拿着它也不舒服,你家有很多金子,但还是很辛苦的。所以这些娑婆世界的苦,在极乐世界是一点点都不会有的,这就是说“微妙香洁”啊。
从你的六尘所对的六根,感受到的完全都是妙乐,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染著。娑婆世界六尘所对六根的时候,根尘识相接会产生触,而这个触就能生受,受就会生爱,你就会爱取,就会染著在上面,就会生苦的因,娑婆世界真的就是这样。所以一切的六尘都是你要防范的,你要真正修行,你要防止在这里面起染。
极乐世界就不一样,因为它是心性的一个顺性地展现,产生的这种乐全都是顺性的,你不需要防范,到那儿你就尽情地享受,它给你带来的都是六根愉悦的滋养,顺性的法味乐的一个展现。
所以你看它所描述的风吹铃铎产生的美妙的音声啊,都是唤醒你念佛念法念僧的。当你坐在这个莲花上感受到七宝池八功德水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池里面去洗澡、去游泳,你想要这个水盥头,水就盥头;想让它至腰就至腰,至颈就至颈,想让它到哪儿就到哪儿;想让它凉一点、热一点都随心所欲。但是它都不会产生染著之乐,都会让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都会启发你的觉性。这是它的快乐,“微妙香洁”。
所以他总结说,“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佛在讲这部经的时候,他每说一段庄严就会赞叹一下:“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那这个功德庄严呢,它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所成就,全体都是佛功德所成就,所以他能够遍严四土、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那佛呢,以他的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他的大行作众生多福之缘,能令信愿持名的众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你看佛说这个“如是功德庄严”,它不是跟你没关系,它讲的就是你实践本身的心与它这样一个功德的相应,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只是说这个功德是由佛作为一个增上缘来带起,带起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
那往生的因其实不在于说你自己的业力修到了什么程度,而是说你随顺佛功德,接受佛功德,以佛功德作为一切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功德作为一切众生多福德之缘,全体都是佛功德所成就的。那他的佛功德能够令信愿持名的众生成就,“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所以蕅益大师所开显的净土的修法,不是我们现在人经常说的这个你自己要去积累资粮,“你资粮不够啊,业障深重啊,要去积累资粮”,它是完全是随顺佛功德。
我再把这段给大家念一下。“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用的是一个“令”字,“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就是以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本质,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就是他的功德作为增上缘,“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你看说得是不是特别地透彻、特别地了义。说的是不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全佛即生”,全体佛就是你的心。“即生”嘛,“即”是当下的这个即,“生”是众生的生。“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
这是净土法门的点眼、要义!这是你修行要守护的一个见地,在这个地方不能迟疑,不要被一些不是这个说法的知见所乱。
知见很重要。知见,就是你的眼目,你的下手,能不能决定在这个地方行。你要这样去行,任何人动摇不了你往生的信心,任何人动摇不了;你要不这样行,你要是接受了那些,说你要积累资粮、你业障深重啊、你功夫还不够啊、你还不够善啊、你要先把人做好才能往生啊……如果你接受这些说法的时候呢,你心一定就会落到凡夫心的分别上去了,一定会落到自我批判、自我不够好、我还不够强、那我要努力地集资粮然后换取临终佛能不能来接我还不一定……就落到一个迟疑,一个不定,一个担心,一个凡夫心的分别,就会落到那里去。
法它是给你决定的,法是给你出路的,佛法是给一切众生出苦的一个光明大道,不会有迟疑的东西。你看我们的祖师苦口婆心地讲这个信愿行,他是这么讲的,菩萨们,我再给你们念一遍,这一段大家要记住,这一段大家真的要记住!
他说:“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佛是以他的功德作你修行的增上缘;然后,“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你念佛的当下是佛功德令你安心,令你念念成就这个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这是已经成就的,你才靠得住啊,已经成就的佛果、圆满的功德它不会再变异了,九界众生都可以仰凭的;“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的意思;然后“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你念佛的时候带起你自心佛的功德庄严,这不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吗?全体以佛的功德,安我们现前一念心,“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净土的真实义!
希望大家能够树立正知见,得大安心,安心起行,你就自在,你是一个真正的自在的念佛人。
好,我们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