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讲授
目 录
师父:
时间到,按照上节课的约定,我们学习学习《往生论》。那今天就把《往生论》的这个名字我们来说一说,《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因为《往生论》他就这么个译法,天亲菩萨就这么个译法。天亲菩萨这个著作这么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后人来译就这么个译法。
天亲菩萨所著的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他这个愿生偈跟长行是两段文字,“优婆提舍愿生偈”应该就是这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后面有长行来解释这九十六句偈子,它应该是两段。现在这个经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对这个偈颂的一个名字。那为什么后人这么翻译呢?也就这么翻译了。《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九十六句偈子,加上后面长行的文字,统称《往生论》。
那我们先谈“无量寿经”。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把《佛说无量寿经》“佛说”二字,就没有去加“佛说”,直接谈“无量寿经”。因为在我们佛教这一期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大家把佛教分成几段,或者说释迦佛取灭以后,结集经律论有窟内、窟外二种结集。
去过印度毗婆罗窟的人都知道,窟内就是个洞嘛,这个洞的内部现在已经坍塌了,集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就坍塌了。一个走廊还能深入一点,再往里面走就坍塌了。过去那个五百结集,阿罗汉结集的这个厅堂,里面很大的空间都坍塌了,毗婆罗窟。在毗婆罗窟上去有一个平台子,那叫大众部,就是大众部结集经典。还是同一个山,毗婆罗窟上面就有万众,有罗汉也有僧人,就称为大众。它不像这五百结集就是五百阿罗汉,是由大众部结集。有窟内、七叶窟内五百结集。在后面的三藏结集的这种最初的因缘呢,大家窟内、窟外结集完以后,大家类比文字相差无几,基本上是一样。
早期我们都是以窟内结集为标准版本,所以大家称为上座部。那时间过去称阿含、《阿含经》,或者说“九部”,经、律、论九部著作,它有九部,最初结集有九部。窟外结集就比较复杂一些,好比说现在很多人说这个大乘经典,当时在大众部就有结集。
那我们现在学这个《无量寿经》,那你在窟内结集的是没有它的。近代的人对这个评价说《无量寿经》是方等会上所结集的经典。佛教传到我们汉地形成了藏经体系以后,就把它分了另外几部:大集部,宝积部,华严部,涅槃部,般若部,那么这个是方等部。《佛说无量寿经》是方等部的一部著作,或者说一个经典。在我们中国的近代,尤其是“三藏”的这种分布中,就把它放到方等部。《无量寿经》或者净土教法就是方等部,或者说方等会上所谈,畅佛普度众生本怀之法。
这个普度众生啊,依佛教的教义教理来传播呢,实际就是原无众生可度,世尊亲证无众生可度,那就称为度尽众生。一切众生相,一切幻化因缘,无一法可得故,所以诸佛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无一众生可度。就是无一众生有实质,或者无有一法有实质。无有一法有实质,那我们大家就可以随着它这个最简单的教义来观察,什么有情、无情,二种世间。
不管什么样的事情来了、相来了,你观察它有没有实质,若是没有实质呢,那就与佛的这个教义合,或者佛的教义就显现了万事万物、情器世间的本质、真相。真相勿须说啊,说真相无相啊。真相就不设立言说,就是真相来说明事实嘛,真相自我显现就好了,所以“无一众生可度”是真相所现。
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观一四天下,或者说观一阎浮提,观一娑婆界,观二世界、三世界、百千世界,无一众生有实质,无一世间有实质,那要取灭了。一切法无有实质啊,过去称为实际地理(实际理地),或者说寂灭法界,就是本质法界。
在经典的记载中说,佛要取灭,这时候梵天来祈请世尊转妙法轮。就是欲界天的众王、天王来祈请世尊转妙法轮,世间、一切众生世间需要正等正觉之法,令迷相、迷执于事相的有情得以解脱,或者说成等正觉。世尊应诸天之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华严经》。所以在经部的评判中,先说华严,再说般若、宝积、大集、涅槃,若干种类。
那我们学的《无量寿经》呢,是佛谈真相之法。不光谈真相,他谈真相之用,所以一切现行皆是真相之用。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现象,所现的一切现象,或者十八界——根尘识所表现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真相。人不迷执,他自然生灭相续,表现他不可得这样一个事实,表现他性空的事始终实。万事万物,自我都显现真实,都在显现真实、表达真实。短寿众生或者说昧觉有情呢,只是迷于现象,滞留于现象,沉沦于现象,被迫于现象,不能自拔。所以形成了种种众生之类,若善、若恶、若无记,产生了器世间。
《楞严经》中,大家要是有时间了看看《楞严经》,就是讲情器世间何以产生,有这样的文字。众生都在显现这个真相的作用,那还需要佛来说吗?佛的这种广大智智呢,妙观一切无始无终。他了解到始终,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呢,始始终终。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开始、结束,始终,始终……所以众生在始终中轮回,佛在无始中觉悟。迷失于业相的人呢,在无始中轮回;佛在无始无终中觉悟,清晰地了解这个无始无终的轮回无有实质,清晰地了解有始有终的轮回无有实质。
为什么说有始有终与无始无终二种轮回呢?有的人了知自身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其他生命怎样的生死轮转。有的生命不了解,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生老病死,不了解,所以住于生死之中。
那“无量寿经”呢,它就是来展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面前呢,发超世之愿,干什么呢?不管令这个有始有终的轮回众生,或者无始无终的轮回众生,若知、若不知轮回的众生,回于究竟觉,于生命中运用得自在,不运用得休息。休息也好,运用也好,皆无所得,究竟解脱,或者大般涅槃,或者善用正等正觉之善巧,或者说成就十方诸佛。他来施教,使一切众生能觉悟这个世间,成等正觉,所以称为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或者说无限数的诸佛如来。那就讲一切众生啊,就是成就众生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就是使一切众生返还本源,正等正觉于生命、于器世间,他就说这样一个法。
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那这三个愿来展示他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在世自在王面前,来令世自在王给予观察无量世界的这种引导方便,就是佛世界,诸佛世界。所以世自在王如来引领法藏比丘观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诸佛利益世间的方便善巧。
他做了个总结,什么总结呢?把诸佛如来、所有的诸佛如来利生事业的方便做了个总结。什么样的总结呢?就是令一切众生参与如来会,皆成等正觉,就是所谓的无量寿如来会。那这个“无量寿”,就是一个现状、成就的现状。“会”,就是真正地把它显示出来,或者是这个方法把它表述出来,令一切众生皆有这样的途径,皆有这样的法可遵循。
“无量寿经”,法藏比丘成佛号阿弥陀,也就是无量无边诸佛的一个回归机缘,或者广说就是无量无边的诸佛会。会在什么呢?性德海中,本然如是啊!所以以诸佛眼见耳闻,以诸佛如来的这种所谓的八种智或者五种智,来观察世间、感知世间、运用世间、体验世间,就认知了如来会,就是无量寿如来会。
实际生命所担心,无外乎是长短。有的人、有的生命担心长久,何以故呢?多诸苦难故。佛在经典举的例子啊,好比说龙王。龙王的生命很苦,他有大身,大身。龙王有多大呢?我们一般看到,像这天上有云彩了,龙王欲行雨,想要布云,龙王哈一口气就把云给布起来了。这龙王身体有多大呢?过去人说见首不见尾。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或者普通的生命,看见头你肯定看不到它的尾,太大了。中国《山海经》中有比喻啊,说“鲲鹏展翅九万里”,那我们眼力可及有多大呢?这个龙要比鲲鹏大得多。我们一般描述的龙,就是那个龙的样子,五爪的龙,金龙、银龙,种种的龙,黑龙、白龙,那都是随众生业、随不同的业感召出来的一种幻相。
我们在这种种的生命中就认知这个世间呢,我们受我们的这种可见的业力的制约,时间、空间二种制约,受到极大的局限。诸佛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把时空的局限给击破了。整个法界可以说是一个,就像我们看水晶球一样,一个圆圆的球体,我们看什么四面八方都能看得到,就集中在这一个球体上。诸佛如来他有正等正觉的这样的圆满见,或者大圆满见,种种法界他需要看这个法界的总相、别相、对立相、无对立相,种种现象会显现出来。
那诸佛如来会,是阿弥陀佛所实达的生命的真相,就是生命最圆满的聚集,就是无量寿如来会。那他证得无量寿如来会这个功德了,称为阿弥陀佛。所以诸佛如来,在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一个因缘成熟下,十方诸佛皆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劝请本国的这些菩萨、不退转菩萨等等,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办如来会或者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无量寿经》我们以前也读了,文字上就有点滴的了解。那这个《无量寿经》呢,就讲了这么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故事。
天亲菩萨,天亲菩萨的故事大家以前可能都听过。天亲菩萨就是婆薮槃头,没有翻译。因为他有世亲也有天亲,世亲是他的姓,天亲是他的名。这个婆薮槃头有两种,就是要翻译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天亲菩萨后人有称世亲菩萨,也有称天亲菩萨的。没有翻译,当然就是婆薮槃头。
婆薮槃头所著,他来写了这么个著作,或者说以他的这种对《无量寿经》的一个接纳也好、体验也好,那就有这么一段文字、文章,他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就是不离《无量寿经》的本意,来描述这个法则、这个方法。什么方法呢?怎么来实践无量寿如来会,或者怎么实践《无量寿经》,或者怎么回归于无量光寿,运用无量光寿。
“优婆提舍”就是直接,他称为对法直接论述。他没有间接地说,没有比喻说、什么说,就是直接地来谈论,如佛一样地谈论《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对《无量寿经》的直接法上的一个论述,或者实践法则的方法的一个论述。所以他后面给它一个小的文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后面这三个字呢,就来表述这个方法叫愿,叫生,怎么愿生,愿生是他的一个中心,中心课题。一切众生,皆依愿而生,大家不知;皆依妄而生,大家不知。所以杂乱的业力造成了众生。诸佛如来纯粹的愿望,成就了诸佛正等正觉的功德。
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现在我们读这个经题的名字,它就这么样一个内容。《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偈颂的这个偈呢,不像我们中国的那个诗词呀什么,它重点不在于押韵,它不在于这个。所以我们这个佛教的很多偈颂呢,有很多优美的,有的也很朴实,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它并不是像我们中国的那些诗呀、词呀、颂啊,骈体文呐,不像那一类的文字。
中国这类文字呢,是过去唱诵用的。古人酒后或者到比较殊胜的风景、环境,或者说稀有的一个因缘、心情状态下都会唱诵。在我们传统的像《三国演义》之类的书籍上都会有,屈原的词啊、过去唐宋的诗词呀、诗呀词呀、绝句呀。他这个偈颂不是这个,他记述故事。就是把前面的文字作一个偈颂,浓缩性的或者说更加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这个环节,所以多有偈颂。说了故事再说一个颂,或者说一个颂再讲一个故事。
那《往生论》这个文字,九十六句偈子就是先说颂,后讲故事。先说颂,先说偈颂,再来用长行一点一点地来解释它。五念门,五种果门,三种清净心,三种善巧啊,就是三种菩提门、三种违菩提门法啊等等,来记述这一篇故事,什么九十六句偈子的故事,这么来记述。大部分人,很多人九十六句偈子很熟悉,但对后面的文字、长行的文字大家并不是太了解,很少人去读它。
在过去像九几年就跟大家交流《往生论》,很少人知道这一篇文章。零零年后还有人问我什么时间写这个《往生论》,因为啥呢?不是你写的你为什么天天讲这个东西呢?就是人对它的了解很少。在我们这个汉传佛教,它虽然是五经一论,三经一论,大家都在这个著作中这么样的印行都这么说,但真正修行净土的人很少认真地对待《往生论》,甚至很少人把它完全地读一遍。包括很多讲净土教法的这些法师们,也很少在意它。
这是什么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这样一个因因缘缘呢?我们都知道像在南传、在藏传,不学论无法可修。经,它一般的经的圣言量放在那儿了,他要去学论。学论干什么呢?学法。一切法从论中来,就是这些祖师们、祖师教言中一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论,就是对法的论述,就是怎么实践这个经典。大家实践了经典以后,再用圣言量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修。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因为过去的善知识为了使一代一代的这种所谓的心印相承,不出现什么谬误,所以把圣言量放在后面。直接依经来实践法则的人呢,从历史上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所以在世尊在世的时间里就有“论”这一部,经律论,有论这一部。论这一部是什么呢?就是对法的论述。
我们都知道,这些千部论主,就是天亲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千部论主很少,就几个,历史上就这么几个。这些千部论主,他们所作的著作实际就是对诸多的经典的论述,就是怎么实践这个法则的论述。
那在我们国内,为什么大家不在乎于这个论呢?或者不在乎对法的这些、历代的善知识们对法的这些表述呢?实际也在意,最主要是我们中国人善解不善行。过去说寒窗十年呐,都是读书,大家脱离了生活。读书人,一代一代的读书人,读书就读书跟生活是脱离的,养成了一个习惯,作解的多。所以中国的文字啊,什么文字到我们中国人手里都会做大量的注解,让你眼花缭乱。那在印度对经典的这个论、论述啊,我们现在在汉地大家比较容易眼见耳闻的,像《大智度论》,就是龙树菩萨对《般若经》实践的一个论述。到我们中国受到很大的或者很广泛的一个传播,但是很少人去把它当成一个法的实践的一个方法。把它当成一个字典,当成一个对种种名言的一个解释,没有注意到它是对法的论,对般若法的一个论述,对《般若经》的一个论述。
所以《往生论》到我们中国,从历史上到现在有记载的,认认真真地做过注解的就昙鸾法师一人,后面就悄然无声,就湮没在……就被我们这个华夏大地湮没了,就悄然无声,无声于世间。代代实践净土的人呢,很少去运用它。你从净土宗的历史中看看,扒扒捡捡,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之后,就很少人用了。所以一代一代的祖师很少人去碰,这些都是大祖师啊,很少人去碰。他从天台教、唯识种种教上去讲,讲净土的发心,净土的修法,但是很少人用《往生论》来谈净土的修法,我们去扒历史就知道了。
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中有,大家看那个有选择《往生论》的文句。他把五念门的前四门,三门、第四门做了个倒装,礼拜、赞叹、观察、作愿,他做了那么个倒装。大家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中,你可以查查能看到那一段文字。他把观察门放在作愿门前面了,就是把意业毗婆舍那、奢摩他,他把毗婆舍那放在前面了,把止放在后面了,把奢摩他放在后面。
为什么?我感觉是可能他那个时代的因缘,或者说他在实践这个教法中,认为观比止的实践来得更直接。要不然他为什么把第四门跟第三门做了个倒装呢?就是把作愿门放在观察门之后了。过去人肯定先修止后修观。他这是把这个止观倒了个个儿,先作观后作止。
观察它整个文字很短,就是人熟悉了,很快就把它读一遍。那世人就为什么会把它放弃了呢?或者说不用它呢?我读了一些这个净土法门祖师的一些著作,很少发现用《往生论》,很少发现。近代的印光大德,也是在他后期,生命的后期,杨仁山居士建立了一个书局,把从日本淘回来的一些书,大陆上或者说我们汉地里丢失的一些书籍,重新拿回来印刷,看到了这样著作,就是《往生论注》。《往生论》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汉地没有丢失过,《往生论注》没了。
我们去看看彻悟禅师的文字,那都是宗下大德的那种悟后心智方便,一尘不染。他的念佛的这个诗中,一百零八首诗也好,多少诗也好,很多很多的,写的念佛的一些内容很少,众生在里面染不上什么,读了只能清心,心里得到了一个洗礼,荡涤尘垢啊!那都是悟后的境言。
实际像天亲菩萨谈这个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是让我们作为普通人用得上的,抓得住的,可以反复实践的。
彻悟禅师,再往前面推,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中你去观察观察,没有《往生论》的痕迹。那都是后面的这些法师们呢、善知识师们呢,根据自己的修持所撰成的一些净土忏呐、一些念佛拜佛的一些仪轨呀。《净土十要》很多人读过。那再往前面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感叹,他闻到有这个经题《往生论注》,乃至说昙鸾师的名号,但他不见其文,心有向往而不得,就是得不到这个文字。因为战乱,到莲池大师那个时代就已经失传了,就是在我们汉地找不到。那再往前推、再往前推、再往前推,一直推到善导大师,这一代、一代、一代、一代的祖师们,没有依止《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来自我实践或者传授这个实践,就是间断太长,太久太久。
所以以前教授我的老师,给我提出来,就是不要读唐朝以后的东西,或者唐朝中间的这些内容要少读。那就能接触到善导大师的著作,能接触到昙鸾法师、道绰禅师的著作,要不然就接不上这个茬口,接触不到。因为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的祖师,从唐以来一直到印光法师末后(末期),就是有一点点的接触,或者说就一带而过也是。那其他这些祖师们都没有,一带而过的都没有。从宋朝到印光法师那个时期,有多少时空呢?大家可以算一算。有没有一千年呢?这个文字在我们汉地,或者在我们华夏大地就湮没了。
所以我们现在读到这个文字,是有一定的特定因缘。或者我们来学习实践这个文字,是有一定的福德或者有一定的宿世善缘,不然很难去碰它、碰触它。因为太多太多的净土的著作了,太多太多的修法了,太多太多了。那你说这个为什么还要提出来三经一论、五经一论呢?那历代善知识为什么还要提这个呢?内容我也是不得而知,就是不知道怎么来考究这个内容。
我跟很多学习净土教法的这些净土的修行者,有请教过呀、交流过呀,就一个真诚老和尚,在国内以前他做居士的时候,讲了二十多年《往生论》,出家以后年龄大了就没讲了。就接触这一个,知道《往生论》,讲《往生论》的法师。念佛人很多呀,大家处处寻求念佛的善知识啊,没能听到其他善知识谈论《往生论》,机会都没有,不要说学习了。
所以今天大家学习这个《往生论》呢,不要以为我们参与了,这就是一个很平常、很平淡的一个因缘,绝对不是这样子。我接触这么个《往生论》,起码说从九六年开始给大家交流,这若干年来,十八年是有了。没有,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个著作,那么简单地就让你去读或者学习,或者交流,实在是有一个很稀有的因缘推动,很稀有的因缘。
所以我们前一段学,我们就是比较间断性地把《无量寿经》做了一些提示、读诵。希望大家对净土法门有一个——随愿往生、临终往生,这两种不退转的法,做一个清晰的认知与选择,或者是说一个自我抉择。净土行人要是没有这个选择,没有这个清晰的认知,那我们怎么实践法则呢?你一定会自问。就是你不了解你实践的这个法则是一念往生,还是随愿往生,还是临终往生,这个不退转是怎么呈现出来的,那你实践个什么净土呢?
我们像刚才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乘愿即生嘛,随佛愿力即生啊!就是所谓的入于正定聚嘛,称名自归啊,即入必定。这个自皈依故,成等正觉。我们天天上课之前都要念一念啊,还要念三遍啊。那就是我们选择了,我们想选择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是”的功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哎呀!这个地方让我们动念不得呀,不动念也不得。动念不得,一动念妄想就来了,就会问自己:怎么随佛力即得往生呢?即得不退转呢?这个“即得”从哪儿即得呢?这妄念一动“即得”就丢失了,妄念一动就不知道怎么“即得”了,妄念一动随着妄念就流转去了。
所以这个阿弥陀佛本愿是不是让我们歇心呢?歇什么心呢?妄心还是真心呢?真心发动,妄心即歇,那就是所谓的住不退转呐,那就是正等正觉于世间一切现行。
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教法,你不去实践就成一个教理,你再不实践就是一个教义,再不实践就是一个说教,再不实践跟我们没关系。那《往生论》也是这样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我们是愿即下往生还是临终往生得不退转?大家要选择了,要认识了,要实践呐。我们自己对自己所认识的法则不认真、不在意,谁能对我们的生命负起责任、能认真起来呢?别人对我们认真起来意义又是什么呢?
诸位莲友,若出家的法师们,若居士,大家都应该认真这一个点。作为一个净土教法的实践者,愿生是随愿往生、即得往生得不退转,还是临终往生生彼国得不退转?我们要选择的。我们不能在这个地方似是而非地实践,不能迷惑地、彷徨地去实践,要不然浑浑噩噩阎王老子还在那个生死簿中给你记着账呐,那无始以来的业报我们还要承担啊,还难逃啊。那我们即下往生也好,舍报往生也好,生死簿上的名字没了,阎王老子找不到你了。因为你到阿弥陀佛那儿去报名去了,你到光明藏中去报名去了,阎王老子那种半黑半暗的这个世界中没有你了。你被大光所摄,心融入光明啊,身亦复如是。阎王老子在三界中找不到我们,就是己经超越生死。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道业上无所成就,对生死还没有太大的畏惧,生死关少啊。所以说这个时代就来教育我们了,战争!那像很多战争区域的人们,尤其像巴以战争,那残酷啊!死了多少万人那就死掉了,可能他们对生死有逼迫感了。要是我们大家麻木不仁,要么招致战争,要么招致饥谨,要么招致瘟疫。为什么呢?无名恶业相续故。减劫中啊,减劫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你不觉悟,恶业越来越炽盛;你觉悟了,那是另外一个共业中的别业,就是所谓的我们在减劫中行增劫事,行觉悟事,那就不一样了。要不然我们就在减劫中,受减劫恶业增加的果报。
这一点呢,莲友们,我感觉应该互换,起码说减劫中做增劫事,轮回中做解脱事,愚痴业中做智慧事,芸芸众生中做如来会事。
那我们下面学习这个《优婆提舍愿生偈》,就直接依法来体验往生。二种往生的第二种往生的一个体验,若即下体验,若临终体验。
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昨天我想一想,讲啥呢?这个本然的法讲啥啊,也没啥讲的,就不想讲了。不实践啊,讲也是戏论,大家要实践。不生不灭,不是无量光寿吗?
2024年7月20日
师父:
好,我们这一节课的时间又到了。
上节课我们把《往生论》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经题做了一个提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菩提流支所翻译的这样一篇文章。实际一个教法就要靠这些文章,因为世尊取灭了,就靠这些文字来流传。
“无量寿经”我们提到了,一切生命的本相、一切生命的源头,无量光寿。那我们怎么来认识生命的本质、源头或者说真相呢?这个经典、这一段文字就来提示我们怎么来认识、运用无量光寿,或者怎么学习无量光寿,实践、学习。“优婆提舍”就是讲一个方法。“愿生偈”,是这样一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落到一个法的结果上。愿生偈,我们汉地把它翻译成《往生论》。
好,那我们就看偈颂,这个偈颂有九十六句偈,我们把偈颂先读一遍,然后我根据这个因缘做一点提示。先把它读一遍。我来读吧!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钟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好,九十六句偈子读诵已毕,我们回头来看第一句,“世尊我一心”。天亲菩萨先用偈颂来阐述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或者怎么成就无量光寿这样一个法的实践,这是跟常规的方法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很多经典都是先说长行再说偈颂。他就这样讲了,那我们也就随着他这样一个讲法。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过去像昙鸾法师,他注解中就把这四句偈子作了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三门,这四句。我们知道有五念门嘛,跟我们约定有五种念门,看我们实践的成就,体验学习的成就,来用五念门作一个约定。
这个“世尊我一心”,要是读到归命(世尊我一心归命)是最合适,他作礼拜。我们一般的作礼拜,像我们说礼敬三宝,这个归命礼,古人讲归命礼,实际就是认知这个,“世尊我一心”的一个认知抉择。为什么称“一心”呢?为什么称“世尊我一心”呢?从文字最简单的处理,就是怎么能跟世尊、怎么归入世尊这一心呢?或者说怎么融入世尊这样的心念意识海中呢?或者说怎么融入诸佛如来的智海中呢?
方法开始了,来引导我们实践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那在后面的文字中长行中,他会来做很细致的解释。什么解释呢?“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阿弥陀佛应正遍知,德智遍于法界,周遍法界,无处不显。佛跟众生就是普遍约定,或者说佛的功德遍于众生心中,遍于法界。
我们不知啊,我们遍计于我们自身的作为,妄想啊,男女身啊,健康不健康啊,黄种人啊,白种人啊,出家人在家人啊,苦恼不苦恼啊,顺缘违缘呐,富有贫瘠啊。贪啊、嗔啊、痴啊,哪一点重、哪一点轻啊,我们就把那个业相、业习,认作一个自我了。
那天亲菩萨一开章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导引我们大家实践这样一个法则,那这四句偈子呢,来定乾坤呐,就是整篇文章究竟要说什么呢?说什么方法呢?天亲菩萨给我们作了个榜样,“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那这个礼拜、归命,什么呢?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我们都知道,如来是诸佛如来的第一个称谓,世尊是最后一个称谓,佛、世尊。一头一尾,他把他倒过来称,“世尊我一心”。那我们自己念诵也是这样,“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过去古德们作礼拜门、赞叹门。“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尽十方无碍光”是赞叹诸佛如来的功德、作用力,一个约定的事实。那我们跟这个如来约定,那就心回尽十方无碍光。那佛一心,佛心十方无碍,我们归命于十方无碍,这就是所谓的礼拜、赞叹。
为何礼拜呢?欲归命于此,与佛心相应。我们读,我们在读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愿意与佛无碍光心智融汇,就是所谓的“一心”,就是一心归命,或者归命礼。
那这个语言呢,是很直接地来导引一切佛子实践佛的事业,融入佛的无碍力中,就是融入佛的报德。那“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我们都知道,那无碍光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对阿弥陀佛功德力的一个赞叹,那也是我们修行或者念佛人应融入的、应随顺的这样一个力。“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力、是用,是一个修德,是一个作为的事实。
是不是作为的事实呢?那我们很多人前一段读《无量寿经》,虽然是略略地把它读了一遍。“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那是阿弥陀佛的一个名号。那我们来学天亲菩萨,“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赞叹。
学习净土呢,不是让我们来学知识的,是让我们来实践净土教法广利世间的事实,体验、实践、作为。不是让我们学一个高尚的话,或者说什么样一个知识。所以天亲菩萨这么引导我们,“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礼拜、赞叹二门。
礼拜、赞叹是有作用力的。礼拜者归命于此,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阿弥陀佛修德所成,我们归命于此,赞叹于此。赞叹有体验了就是赞叹,没有体验不是赞叹。没有体验,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赞什么?赞叹什么?所以说这个第二门赞叹门,就是我们去一心融入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力、修德力中。净土教法最大的特质,就是以佛的修德来启迪一切众生回入性德海。因为我们知道本性无异啊,众生迷执,所以佛才说法。让我们从业力中警醒过来。所以“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我们应作,是我们应该的体验。
“世尊我一心”,三无差别,来通过归命礼阿弥陀佛,或者说归命阿弥陀佛无碍光,体验于此,就是所谓的赞美功德,赞美此功德,融入此功德。那就是赞美此功德,发扬这个功德,什么功德呢?尽十方无碍。在我们意识法界中,这是没有障碍的。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障碍。有障碍是你的疑心,是你对色身现象的一个意识的疑虑回顾罢了。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大家要善于读诵、思维、观察、体验。这不是文句,这是陀罗尼句,这是教法,这是对我们心灵回归的一个直接的印契接引。所以它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对生命直接的一个接引。
“愿生安乐国”,作愿门就这么简单,这个偈颂。“愿生安乐国”,是佛愿,是众生愿,还是什么愿?这个愿有佛愿,有一切众生之愿,有本愿——就是依本而说之功德,所以一切回归安乐国。这个安乐国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无量光寿的本土,或者说一切生命的本家本国。一切生命莫不追求安乐,但他追求的安乐参差不齐。缺钱的认为有钱人就安乐了;缺权的人认为有权就安乐了;缺势的人,认为有威势就安乐了。很多人缺什么认为得到什么就会安乐。那这个安乐国呢,是究竟安稳一切众生的安乐国,安稳一切生命的安乐国,就是究竟大安的安乐国,不是我们缺失的东西。
大家有一个文句的自我的一个观察了解。“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四句偈子是一个法的总体的导引,或者说一个根本的引导。要不然天亲菩萨写这偈颂,后面那些文字干什么呢?他要把他的作为,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一切学习读诵的有缘。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把这个格调给定下来了,那后面他就会很详细地来指导我们,怎么归命安乐国,怎么作愿,怎么观察,怎么成熟这样的各个角度的体验。所以它这个五门,它会显示五门,后面长行中会给我们细致地来提示。
那这四句偈子直接接引到法的因缘上,把我们九界杂乱的心智、杂乱的业,让我们打包。不管你是多么地对自己业力的纠结,对自业、共业、他业的纠结,我们不要了,学天亲菩萨,“世尊——”,在世尊面前如是发愿、如是表达:“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生命融入于此,思维融入于此,言说融入于此,交流融入于此,作为融入于此,那就是“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融入于此,整个身家性命融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因为尽十方故,尽十方无碍故,所以得究竟安稳。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归命阿弥陀佛,或者归命无量光寿。因为无碍光,这个尽十方无碍光是对阿弥陀佛的赞美,所以说是赞叹门,赞叹门与彼光明相应,与彼功德相应,称为赞叹。就是我们生命融入于此,才能赞美阿弥陀佛。体验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才能真正地安心下来,休息下来;你那些虚妄的造作、自我的设计,才能平稳下来。
所以这个“世尊——”,在佛面前立如是誓,发如是愿,作如是行,如是回归,摒弃十方九界一切杂缘,“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思维于此,言行于此,交流于此,称为“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一点一定是我们来学习《往生论》的一个开端。没有这个开端,后面你学不进去。你学跟你没有关系,要有关系才行。
所以“世尊我一心”。我们要尝试着顺天亲菩萨这样立愿,我们也这样立愿;天亲菩萨归命,我们也学着来归命。天亲菩萨愿生安乐国,及至回归安乐国这个究竟安稳,或者说回入真相,得究竟安乐。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三门并开,接引一切有情。因为身业、口业、意业,是一切凡夫有情造种种业的关键问题,就是所谓的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这个地方转化成“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赞叹,作愿。把我们过去的身口意造种种业的习惯,直接转换成学习天亲菩萨,实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把身口意变作、转换作礼拜,身业礼拜;赞叹,口业赞叹;作愿,意业作愿。把我们的三业变成三种功德——礼拜、赞叹、作愿,这三种功德。什么功德呢?入佛智海,得究竟安乐,这样一个事业相,这样一个普利一切众生的广大事业相。不是我往生,不是他往生,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归命尽十方,净化尽十方,成就尽十方,所以是名无量光寿,生命的本体,一切众生究竟皈依之处——安乐国。愿生安乐国。
那我们学习《往生论》的目的就是把一切众生的三业,身口意三业,化作礼拜、赞叹、作愿这样的三种功德,入三种念门,见佛、赞佛、归命于佛;归命于佛、见佛、赞佛,往生安乐国土。是色身生?还是意识生?不,是本质生,是佛愿力生,是我们究竟思维观察生。
大家要善于观察,善于来做佛子事,做佛子行,来念佛忆佛。不是念业,不是念相,不是造种种业,造种种相,不是编排种种故事,是来学佛,念佛忆佛,做真佛子。归命于佛,方称佛子啊!佛所觉悟,佛所行地,佛所思维,我等当学习实践,融入其中,那是佛子行啊!
你皈依佛,皈依佛至真等正觉,那不就是来实践佛法吗?归命于佛法吗?那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念佛成佛不是理论,是念佛成佛!念佛成佛不是口号,是生命的回归,是生命的回归。我们作为佛子不能滥用其名啊!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天亲菩萨以他的十住的身份功德、千部论主的身份、意识,来导引我们如是作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天亲菩萨,千部论主,以他的文字方便,把他倒驾慈航的功德回施给我们。把我们学习净土教法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身口意何以运用,直接通过简单的文字,推给我们一个法则就是优婆提舍,让我们来实践。直接推送给我们一个法则。“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直接把这个法则推荐给我们,让我们体验,让我们实践,让我们生安乐国。
我们大家经常在底下听到很多莲友啊,很多学佛者会说我临终往生也好,我能不能往生也好,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往生。千辛万苦种种作为:闭关啊,念佛啊,行般舟啊,经行啊,百万念佛啊,做种种种种事情,就是一个担心——自己不能往生。天亲菩萨就直接把你推送到、你的身口意三业推送到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功德海中。那我们这个意业就不会乱动了,为什么呢?“愿生安乐国”依愿已归,心念已成,确认如此了,不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了。
现在念佛人学佛人就担心退转嘛,担心不能往生嘛,担心变异嘛,担心违缘嘛,担心迷失嘛,担心太多。所以天亲菩萨拉着我们的手,引导着我们的意识,抉择着我们的行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四句偈子中,有天亲菩萨的体温,有他的修德,有阿弥陀佛的圆满的修德,有释迦文佛不可思议的修德,有龙树菩萨不可思议的气息。通过这四句偈子,传递给我们身口意造种种业的有情,让我们把种种业收敛起来,把九界的业都收敛起来,融入阿弥陀佛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自在海中,就是安乐国中。
这真是有无量寿佛的体温,有阿弥陀佛的体温,一样有释迦佛的体温,龙树天亲的体温,也有历代祖师的体温。我们要感觉不到这个体温,那你那个心冰冷了,慢慢地给你暖热吧!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天亲菩萨如是依《无量寿经》本义、正法义,如是宣化,九界众生身口意三业,当礼拜、赞叹、作愿!正行“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是我们的行为,这是我们的意识,这是我们的语言,就是礼拜、赞叹、作愿。
若如是呢,那我们就能接受到阿弥陀佛“若不生者”大愿之印契,能接收释迦文佛彻底悲心——“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能体验到龙树、天亲手把手地牵引着我们,放弃诸不急之务,正行作愿,愿生安乐国。
你没有感觉到天亲菩萨拉着你的手吗?引导着你的意识吗?所以天亲菩萨用第一身份“我”,这样一个语言来跟我们亲切接触,让我们去体会这样一个教法,就是身、口、意这样一个实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们自己心里念一念,我们出声念一念,自己念一念,若默念、若出声。归命念、融入念、随文入观念、一心念。真有意思!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菩萨,你要是感觉到真没有意思了,那你就可以下去,去让你的身口意去做其他的东西。要有意思了,你自己应该念一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文字是实相啊,文字是导师啊,文字是诸佛如来化现啊,文字是法身啊,文字应化于众生啊,文句是实相之体啊。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真归命啊,真融入啊,真安乐啊!与佛一心,得究竟安乐;与佛一心,十方无碍;与佛一心,一切众生同归性德海。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好,适可而止了,不再念这四句了。那这四句偈子呢,天亲菩萨来导引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来归命礼。身业归命礼,身业归命无碍光如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是法,这是可行处,这是正思维,这是正行,这是佛子行,这是念佛人所念。愿生安乐国,安乐国究竟清净故。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直接安排在安乐国清净智海中,清净的这样一个法界中。
好,做一个简单的提示,大家没事了可以念念“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品味法味,回味无穷。
“尽十方无碍”,自在不可思议,消除一切众生执著之业不可思议,称为尽十方无碍光。我们运用之时,称为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谁运用融入这个尽十方无碍光呢,那谁就是所谓的如来。如来者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啊,消除一切众生执著故,得清净方便、清静回归、无碍回归,消除一切众生自设障碍。
如是之法莲友们多实践,要不然我们学习《往生论》有啥意义呢?没意思。学习还是为了使大家真正地去实践。真是诸佛菩萨加被,净土传承的这些诸佛如来、善知识加被我们,不要使我们在那个疑惑上、取相的业习上去纠缠,念自己的业、念自己的习惯、念自己的疑虑,念来念去那是不急之务啊,白白地浪费人生。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这个愿呢,过去我给大家讲过,说三种往生。佛修德往生,是我们第一往生的导师,是净土教法的根本;顺性往生,是一切众生往生的理由,是一切众生本分事,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本分事,顺性往生;顺观察往生,那我们后面要学习怎么来观察?怎么了解我们才愿生呢?就是彻底地观察十法界种种现象、种种因缘、种种差异,那我们就愿生性德海,性德国土,或者说顺性的国土。后面儿会有讲,通过观察愿意往生,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它会有这样的文句,让我们观察二十九种庄严,来抉择我们自身的一个角度信愿往生。
说的是三种往生,随佛愿往生,那是佛的真正的悲心,回施一切本有佛性的众生,同一佛性、同归佛性,同归佛性成就的国土,就是净土,极乐净土。所以三种往生,在这个地方简单一提,大家慢慢的,顺性往生,那一切众生往生都是无碍;顺佛愿往生,我们知道是顺佛的愿力观察世界,一切障碍不为障碍,所以万人万去;那随我们自身的愿望呢,我们要观察,因为我们个人都有执著啊,都有自己要说服自己啊。佛愿能不能说服你呢?有的佛愿也说服不了他,有的说性德海,这性德是什么?也说服不了,那要去观察,观察。后面我们看看,这马上就有观察了。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大家要谨慎这四句话,它是一个接引,无碍接引。通过我们这个前四句偈子,把众生身口意业接引到无碍光如来安乐国中,我们怎么来观察安乐国呢?这四句偈子是依佛的真实教诲,来导引我们观察彼二十九种庄严。
要是我们没有往生彼国意,没有往生彼国的愿,我们怎么去观察彼国土呢?因为我们有往生彼国的意,随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那愿生即生,那我们来观察彼国。所以就这样说,“我依修多罗”。修多罗有翻译,种种翻译。这个地方就是了义功德或者了义经,或者说契经,都可以。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这两个字特别重要,“真实”,“功德”。大家要注意啊,这些论主啊,这些千部论主啊,在我们佛教的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的。大家知道,经常说龙树啊,天亲啊,无著啊,实际再说不多了。千部论主很少出现于世,过去说皆是如来倒驾慈航啊。倒驾慈航,来此阎浮提,或者来此娑婆世界,演化于种种教法。龙树如是,天亲也如是。它这个“真实功德相”,就是不作虚说,随众生说那叫虚说,随机说。这个是真实功德相,就是究竟说,没有杂质。
“说愿偈总持”,这个说愿,就是希望大家有所审思、观察、悦可、融入,或者说支持这样的愿。“说愿偈总持”,说愿,用偈颂来说,用总持来说。“总持”,无量光寿总持一切生命,总持十法界一切业缘。若说圆满报德,没有问题啊;若说清净法身,没有问题啊,总持。诸佛如来总持世间呐,他的说教总持世间,教法总持世间,说法总持世间。那道德呢,总持世间,总持一切。过去这个没翻译,称为陀罗尼,称陀罗尼,这个地方说总持,就完全翻译了。
“与佛教相应”。这四句话为了告诉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如佛亲说。虽然说的是《无量寿经》实践的法则,但这个如佛亲说无疑。那他这四句话来接引我们消除无疑,以表师承。
“我依修多罗”是师承经典。“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依它这个经典的传承,了义教的传承,来源于佛陀的经教,来源于佛陀的所谓的无二无别的说法或者教法,这个体系。
这四句话呢,就是无疑接引。过去叫什么呢?传承之说。我讲这个法干啥呢?是来源于什么?“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最主要的显示天亲菩萨这个《优婆提舍愿生偈》是真实不虚的,不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意识来思考、观察的,是《无量寿经》之正义,或者说真义,传承。这四句偈颂表述天亲菩萨的传承。
后面就是我们这三种愿生中的观察愿生。我们要不观察彼国,那我们心中,你说佛力接引你就往生了,你说顺性往生就往生了,这也太易了吧?我们要给自己找点题、找点名目,因为虚妄的习惯,总要找点名堂。好,那这就“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来让我们怎么与性德相应,怎么与佛愿相应,再抉择往生。
后面是观察门。这观察门,这总共九十六句偈子,去了这八句跟后面的四句呢,有八十四句都在讲观察门。这观察门的篇幅最为广泛。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解决了我们一个什么呢?“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融入佛的智愿海中,见佛闻法;见佛,赞佛,得生彼国。它是个修法,它不是你想象的东西。怎么修法呢?你就这么走、你就这么走,你就这么实践,你就这么观察这么体验,这就是法。而不是你的思考,你想一想“我如何如何”,我想一想“我如何如何”,“我要求如何,我想象如何,我认为如何”。所以许多人呢,不去学佛法,去想象,去自己认为,自己设计,没有传承的一个妄想虚设。所以骄傲的不得了学一点佛,没有得到传承。所谓的传承,就是无疑清净传承。
它这第一个观察,“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讲的是什么呢?在他这个十七种国土庄严中,讲的是清净庄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胜过三界道,这是彼国清净庄严。我们都知道三界道是色界、欲界、无色界,我们通常的理论是这个。我也可以这么说,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超越这三界道,“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清净的功德,这个是一个观察。
我们做第二种观察,“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量,阿弥陀佛国土的量是什么呢?量的庄严是什么呢?“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众生心智中哪有这些东西呢?众生妄想哪个不是狭隘呢?我们观察观察,观察观察。
第一个是所谓的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超越三界,超越善业、恶业、圣业功德。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所以讲它的本质,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性功德。它的本质,它显现一个什么样的本质呢?“正道大慈悲。”摸摸我们的心,是正道还是大慈悲?还是正道大慈悲的结合?“出世善根生。”与一切世法无染,不是断灭世间,是与一切世法无染,称为性德。“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如来种性。性,性功德。这是十七种国土庄严中的第三个角度。
下一个让我们观察形相功德。“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什么形相呢?彼国土形相,像一个净光明满足的一个法界,干什么呢?像日月轮一样,这国土就是无量光佛刹,没有一丝阴影,光明充盈。有禅修的人,安定了,阴境一破就会出现光明境,就知道这个地方在讲啥。彼世界就是一个无尽光佛刹,没有一丝阴影,没有一丝障碍。形相,他的形相,国土的形相一丝阴影都没有。我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看到阴暗,处处看到光明,光明、阴暗总是相互在掺杂着呢。彼世界“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光相满足,无处不照,无处不显,那这又是一种观察。
这十七种观察让我们去分明了知,我们观察了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形成自心庄严;了解了融入尽十方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生安乐国的种种庄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让我们观察这种种庄严,了解自心本自庄严。
好,今天这个文字呢,我们就先提示到这一句,“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论。”文字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提示,缓一口气。
那《往生论》的学习,我希望大家下去多审观自心,念念是在无量光无量寿,还是在打妄想?打妄想没问题,交织在一起也没问题,但要了解我们心中主体的愿望是什么,太重要!就是身口意这个意业,我们要导引它,导引它做一个主动的生命。
我们虽然很多习惯,怀疑的习惯、取相的习惯、爱憎的习惯、人我的习惯、名利的习惯,这都没问题。我们要有个主动的人生的大的观念的一个主体思想,主体约定。我们跟贪嗔痴慢疑约定的多了,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干那些事情。我们现在跟阿弥陀佛做一个无碍的约定,圆满回归的约定,这个主体我们尝试着去作为,那《往生论》这个学习,就变得十分的简单,十分的简单,大家学习起来就有味道。要不然你搁这儿听着没味道,我搁这儿自娱自乐的也没意思,真是耽误大家的时间嘛。我们要融入其中才好。先要掌握我们的意业,融入,跟阿弥陀佛完整地融入的这样一个誓愿、这样一个愿望。我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入于阿弥陀佛的智愿海中、功德海中、依正二报中,就是往生彼国之抉择。心意的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改变了。那我们的口业,我们所谓的作为,就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意业来作为一个法的引导,那你的言说就会变化了。
所以我们下课以后呢,大家不要说这个课堂上听着“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下去就念叨念叨这四句话。念叨念叨这四句,天亲菩萨对我们的接引。念叨念叨天亲菩萨对净土教法的实践。念叨念叨我们怎么能“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怎么“世尊我一心”,怎么体验三无差别,念叨念叨。
其他的文字都是方便,我们慢慢的学习学习,那都没啥,最重要的是这四句偈子,真是很重要,很重要,值得大家去实践。
好,时间到了。
2024年7月24日
师父:
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一节课时间又到了,我们继续学习。
这个《往生论》,它主体就谈的往生,谈往生。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和我们中国人传统谈论的往生,内容差异很大。我们通过题目的学习,包括观察门这一些文字的学习,我们就能体会到,天亲菩萨所谈的往生呢,是让我们来跟阿弥陀佛约定。阿弥陀佛引导我们观察生命的本质、无量光寿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来随着这个观察礼拜、作愿、回向,往生彼国。那个所谓“往生”就是让它起作用,让我们这个自性的所谓的无量光寿起作用,本性起作用,超越现象对我们的制约。超越现象对我们的制约,使我们得解脱,使我们圆成佛道,或者说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何以故呢?无上菩提起作用故,或者说真相起作用。
让我们通过观察,观察要多角度的观察,从主庄严、眷属庄严、器世间庄严来观察,观察阿弥陀佛种种庄严功德,令我们的心庄严。随着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观察,一个角度、一个角度,来印契众生心,就是成就往生意。成就往生或者是说让我们认知、体验、融入无量光寿,或者说融入无量光寿依正二报,让我们体验自他不二的功德,超越我们对现象的执著,超越对现象的这种迷失,超越现象对我们造成的种种制约。
这个《往生论》呢,没有谈到一个所谓的死亡问题或者说什么问题。那他为什么不谈这个呢?他就谈“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佛教导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来让我们体会到佛法究竟要让我们干什么,我们作为佛子要做什么,就是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每天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想法是什么,业报是什么。那诸多莲友呢,很多时间就谈自己念佛相应不相应,烦恼不烦恼,清净不清净。佛法谈论的是一切生命的现象,一切生命共同运用的法则,就是所谓的佛觉悟世间、觉悟一切有情所成熟的法则。
那我们平时呢,在私下里都是讲自我的执著,自我的颠倒,自我的感觉,自我的什么利益,自己的得失想法、见闻觉知嘛。说起那些东西斤斤计较津津乐道,但那是个人的东西,就是个人都是现象。你说你个人的种种感觉、种种知见、种种业报就是一个现象,就是在种种生命中你那一个角度的感知现象罢了。佛法是超越了一切现象,在讲现象的本质。
所以许多莲友到一起,一张嘴谈不了佛法,只能谈自己如何如何如何。我的执著,我的知见,我的感受,我的现在的什么什么身体,我的情绪,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对别人怎么样……只能谈现象,谈不了佛法,就是觉悟有情,觉悟世间。
那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就是佛来导引我们觉悟生命、觉悟世间的方式、方法,不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他如何,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对九界众生,对一切生命作总结,对一切现象作总结,对一切生命有真正的责任,对一切生命共有的所谓的本质,我们去探讨、了解,那是佛子!每天都是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就是斤斤计较于自己的见闻觉知的现象,那就是一个芸芸众生,那就是个颠倒的自我,那就是一个深陷其中。什么其中呢?现象这个其中,不能自拔者。
昨天有一个莲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怎么说呢?就是要做大手术,有大的灾难呐,认为自己面临的可能就是生死问题。在这个大的生死择取的面前,很恐惧,很迷茫,很挣扎,又接触点儿佛法,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问我咋办。我写了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我给大家讲一讲。
因为人们超越不了这个地方,我们天天看着都是学佛的,都在玩自己皮囊那一点东西,超越不了。做个佛子,就是个空名字,就是不愿意去觉悟生命、觉悟世间,就是我这个皮囊有个什么感觉,我这个皮囊有什么变化,我这皮囊面对的是老、是病,天天就计较这些东西。
我是咋回的信呢?大概我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说,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我们少一点,这个生命就不完整。那我们只要生,不要老、病、死,这生命的大部分我们就会排斥,就会以为是负担,以为是难缘。所以大部分人呢,就是怕老、病、死的人呢,就会一生落于苦难之中,委屈、压抑、徘徊、排斥、怨、多病、多灾多难。为什么呢?老、病、死是生命的大部分内容。生与健康,这个时间是很短很短的,这个内容占我们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整个组成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我说君子或者智慧者呢,全部接受生命、尊重生命,就是尊重生老病死,坦荡于生老病死。贤人呢,善人呢,于此处安慰世间,对生命充满了喜悦、协调、平和。所以小人常戚戚,君子常坦坦。坦坦荡荡的那是君子,那就是生老病死的面对。
我说所以很多人就活在生命的极少一部分,他认为那一点是顺缘,就是生、健康。大部分时间就丢失了,大部分就是排斥,认为是违缘,老、病、死;就不断地对抗老、对抗病、对抗死,埋怨病、埋怨老、埋怨死;惧怕老、惧怕病、惧怕死。以此因缘呢,浪费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那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单体,要是不尊重生老病死的全部,只活在你认为的顺缘中,那你这一生,就多诸委屈、多诸责难,活在阴影中——所谓的老病死的阴暗中,你认为的阴暗,你认为的负面的东西。那你的生命大部分都在负面的状态下延续着。
所以佛、菩萨啊,都是把这个生老病死一如看待啊!他们正觉于世间,等持生老病死,圆满觉悟生命。他们那个生命不是自我生命,不是他的生命,是一切生命的一个总结。说生老病死,世尊观生老病死,观一切众生。不是说我有生老病死,我要解决。人进入狭隘的自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狭隘。所以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一切众生因缘去习法,去觉悟,去观察。那我们学习《往生论》呢,亦复如是。
观察阿弥陀佛国土的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让我们回归圆满、清净、无碍的心智,那就是往生啊!观察回归。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认不清这一点,天天就在你那个皮囊里。你那个皮囊的感觉,天天就那一套,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想如是,做如是,说如是,一切就围绕这个躯壳子,这个我执。所以佛法第一个就破我执,破身执。尤其戒律,就是破我执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们的功课,出家人的生活,学佛人的念诵,都是为了破我执。啥破我执?就是我们深深地执著在自己的生老病死这个知见中,结果浪费一生,空过一生。所以我们有机会遇到佛法了,大家一定要珍惜正见呐!不珍惜,学也是学了,就是不珍惜的人学也就学过去了,学过去跟自己不相干,还是天天抱着自己这块儿皮囊,一直抱到老死,也不知道要干个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读到观察门,那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看看观察门来导引我们回归,心地回归。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讲彼国国土形相庄严。
下面的偈颂就讲种种事,种种事庄严,“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我们观察这文句,他不会让你落在某一个角度上,滞留在某一个角度上,让你观察它无所留著,那无著生心啊,是无著的一个观察。所以阿弥陀佛无著无碍,心智无著无碍,一切诸佛菩萨皆无著无碍。那我们就会滞留在我一个好感觉、一个不好的感觉,谁尊重我了、谁不尊重我了,谁赞叹我了、谁诽谤我了,我身体今天健康了、明天不健康了,那就会滞留在一个业相上,就会产生烦恼、对抗、排斥、怨言、不满。那这个不滞留。
妙色庄严,下面这一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妙色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触功德,“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所谓的功德庄严,就是给我们带来的所谓的力用,力用。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整个世间。所以我们称极乐世界为无量光佛刹,光佛刹。有时间我们去到一些特别明亮的环境中,特别干净的环境中,或者说极高的高山上,人到高原地区,青海啊,西藏啊,康藏地区啊,很高很高的山上。蓝蓝的天,光线就比较充足,人就能见到极细微、极细微的东西。你感觉这光,这个光是充满的,是透亮的。那我们在雾霾的环境中呢,就会生活恍恍惚惚的,那个光明、光相也是恍恍惚惚。
极乐世界的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让我们能观察到极细微的东西,所以“备诸珍宝性”,种种事、种种现相,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那我们看这个世界,我们看娑婆世界怎么看呢?就是寻找,我们会寻找某种东西,好的景象、自己喜欢的景象、自己听别人说的某个景象。那极乐世界是“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那你看到的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方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任何一个事物一个现象“无垢光焰炽”,就像我们大家看到很多珍宝,特别亮堂没有尘垢,那个样子“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草这个翻译反正有一点,大家对草没那么个感觉。“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人要去过草原了呢,草原上有一种草——马兰花,马兰花那个草你感觉就特别……这个描述的就能感觉到。因为这个迦旃邻陀呢,我们这的人不知道是啥,也没翻译,也没有标本。你要是到草原上见过那个马兰花,它长的都就是一大墩一大墩的,那个草看着很柔软的那个样子。它这个“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我们碰到它的任何一个东西,它这个宝性就会展示出来,就是随意性、随和性,随众生意乐所显现。“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触,这是触功德。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东西呢,触到什么东西,有软有硬,有能伤害人的,有能保护人的,什么东西都有。它在极乐世界的所触,所触之物能让一切有情感觉到这种所谓的“生胜乐”。好的触觉人感到细滑啊,像许多贪欲贪触的人都喜欢细滑,喜欢穿绸缎。像中国宋朝的人,实际就是普通百姓都有绸缎穿了,用的是黄金白银穿的是绫罗绸缎。绸缎就有那种特质,让触的人感触到。这儿的人穿绸缎的很少啊,现代人穿绸缎的少,古代人那个绸缎也凉爽。
水功德,这是三种事。三种事——水、地、虚空。这十七种功德中呢,三种事的功德他把它列出来,是在第八层功德中列出来,跟其他的不去契合,额外地列出来,让我们从地、水、空来观察极乐世界庄严。
水庄严,“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经典上写得就很细致,《无量寿经》上写得很细致,说这个水——人欲没足则没足,欲没膝则没膝,欲没胸则没胸,欲没颈则没颈,欲温则温,欲凉则凉;或者从上灌,或者从下灌,随意自在;水庄严,他讲弥覆池流泉。尤其印度人是热带,主体是热带地区,所以他对这个洗浴呀、冲凉啊,池水,就特别在意。那他这个描述也是对人们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一个描述。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讲它的这个景色、景象。我们人到湖泊有水多的地方,会看到那种光相,风一吹那个光相,“交错光乱转”,这个不知道大家咋个体会。
地庄严,“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我们站在窗子面前就容易去观什么。现在的建筑有这些内容啊,像高楼上可以透视很多地方,“观十方无碍”。“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安全、自在,任人去游行,有所保护。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讲虚空庄严。“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虚空,天乐不鼓自鸣。就是生命的特质,我们这个生命的特质出现了很大的障碍,飞行器会发生很多美妙的声音。
今天我看一个,记载美国航天飞机到太空、到月球,快降落的时间,有生命去敲他们的窗户,发出来有声音,很美妙的声音,噼噼啪啪的声音。那我们要作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自由的,不叫飞行他就是自由行走,没有障碍,这个地也好虚空也好。人类是没办法飞行的,所以人类只能借助飞行器,或者说现在有那种人穿上一种衣服也可以去飞,去从高处跳下去也可以飞,滑翔一样。我们人类的就是原本的功能,现在意生身上有那个功能,过去人讲中阴,中阴身也有那种功能。所以过去的人讲现在的人都活在中阴中,那很多人就抬杠了,那我们怎么不会飞?极乐世界的生命也好、物件也好,都不是像我们这样地固化着,这样的就这样(师摆动手)都在变化着,生命都是随意飞行吧。所以它有很多物件啊,乐器呀,生命的走动啊,都会发出很美妙的声音。我们有时候刮大风,一个电线,风一大就会发出很多声音。那人在飞行中呢或者生命在飞行中呢,或者物件在飞行中呢,它就会发出很多声音。极乐世界的声音发出声音呢,就是“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个声音就像《阿弥陀经》上说,无不在念佛、念法、念僧。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雨华衣庄严”,天降曼陀罗华,这天降华衣。这个“雨(yù)”是纷纷落下来的意思,是个动词;雨(yǔ)是个名词。这个地方的“雨(yù)”是个动词,是纷纷地,就是从虚空中纷纷落下来很多华丽的衣服,这个“衣”可能是一个描述,简单的描述。“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天上落下很多像花一样美妙的东西。“无量香普熏”,我们现在的这个污染,这个尾气,种种、种种、种种什么……二氧化碳,到处都是。称为“雨(yù)”庄严。为什么这个地方一定要读动词呢?这个跟它的文体有关系。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处处就有佛与菩萨、天人所聚会,所聚会处,就像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一些画,那个图像。佛慧,就是一个一个的那个化佛,领着菩萨们、天人们在一块,一个一个的地方。“除世痴暗冥”,佛陀的光辉来消除众生,所缘众生,就是阿弥陀佛光明照触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无量寿经》经中有这样的文字。“除世痴暗冥”,实际这个痴、暗、冥,讲的三界,讲的善的聚集、恶的聚集、圣的聚集。为什么圣的聚集在这称为“冥”呢?他跟佛功德对比而言,佛慧普照净化九界。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处处流传着美妙的梵声。梵声过去讲八不,八不音:不高不低,不雌不雄,不大不小,不急不顿。八不音,八不声,微妙闻十方。“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妙声庄严。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庄严中主庄严。“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这个器世间是阿弥陀佛所住持的世间,阿弥陀佛所住持。我们读过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阿弥陀佛住持呢?大家要去了解经文的这个广义、略义、深义,主庄严。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眷属庄严,一说到主就要说眷属。“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果觉因心啊。我们为什么念佛要用果觉因心行持正道呢?为什么阿弥陀佛要把自己的果地觉回施众生呢?就是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正觉化生。就是所谓的果觉因心,果觉作众生缘起,作我们的缘起。
我们一再提果觉因心,不是说一定要这么说,你不这么说,怎么往生彼国呢?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啊!《无量寿如来会》中有讲。那你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那你怎么往生呢?所以我们天天说我念佛怎么样了,我念佛怎么感觉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你能往生吗?你如何如何是正觉吗?觉悟一切生命现象,称为正等正觉。觉悟一切现象,是为正等正觉。你天天说你如何你如何你如何你如何,天天满脑子都是这个东西,你能建立往生彼国意吗?能建立往生彼国的正因吗?大家要思考好。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什么总是要讲这个?为什么要讲阿弥陀佛果地回施众生,“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以此为缘起,那就是往生正因。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受用。“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就是往生彼国的众生的受用,什么受用?“爱乐佛法味”,不以谈论自我的感觉为佛法,以觉悟世间为佛法,觉悟有情为佛法,悲悯一切,觉悟一切,了达一切智。天天我们就盯着自己生命中表现的某种现象,你怎么能正等正觉?怎么能了佛无碍智?怎么能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所以众生就是“无我不欢”,不谈论自己谈不了。那我们永远在“我”的、狭隘的那个“我”的意识中,不断地纠结,顺我者喜、逆我者嗔啊。
有菩萨说阿弥陀佛这个果觉因心这教法是真好,我做不到,我梦中还是颠倒的。我说那你念业你怎么不颠倒呢?你没有随顺佛力,你怎么能得安稳呢?你怎么能清晰呢?因为没顺着他说,就起嗔心了。嗔恨就是违背我者,那就是逆我者,不得了了;顺我者,这就是所谓的众生的执著呀。他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佛法味”,就是乐于觉悟一切世间,觉悟一切因缘,破一切现象的制约,消除一切众生的困惑。“禅三昧为食”,无染无著。三昧,等持一切因缘,所以清净等持,“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无难,无诸难。“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我们要随顺佛的愿力去实践去觉悟世间,你去观察你是什么样子。因为佛力住持,因为正觉住持,我们以前那个计较的身心恼,身心的障碍与烦恼了无所得,所以“受乐常无间”。
果觉因心的实践,随顺佛的愿力而不是随顺自己的现象,不是随顺自己的见闻觉知去纠缠,自己用不上佛法。随顺佛的愿力不是随顺你的业力、不去夸张你的业力,觉悟你的业力。好比说我们晚上睡觉迷失了,好比我们白天生烦恼了,好比说我们看到什么不顺了,身体不好了等等,这都是你的现象;你要随着这现象,你就生种种烦恼,你纠结这个现象你就会有种种迷失、种种不满。那我们随顺佛愿来观察这些现象、来觉悟这些现象,就是《圆觉经》所讲,“于一切时处不生妄想”,那我们随顺佛愿就不生妄想,那就随着佛愿观察。“于诸妄想不加了知”,妄想来了你也不去了解它,也不去认真、当真,不理它。“亦不辨其真实”,这是虚妄、这是正念还是不正念,不去观察,就是无著生心呐,那你就“受乐常无间”没有障碍。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天亲菩萨把这个地方说大义门,十七种庄严中的第十六门——大义门。什么大义门?说极乐世界的这个特定状态。“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因为它缘起是一样,皆依佛的果地觉来作缘起的,而不是依众生杂缘作缘起往生彼国,是皆依佛的愿力往生彼国,所以称“大乘善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所成,就是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往生彼国。现在我们很多人就纠缠自己,就是认为自己多能耐、多少理解、多少什么,多大本事自己能往生,或者不能往生。那不是大乘善根界,那是你自身的个体的因因缘缘。
“等无讥嫌名”,极乐世界往生彼国有情无有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像女人、根缺,就是人不管哪个角度不圆满,或者说有缺失,包括二乘人,就是声闻人,没有这样的名字,况且有这样业报吗?“二乘种不生”,并不是说没有二乘声闻乘现象。种,它这个种子不去成这个果,如此而己。就是极乐世界不需要你证阿罗汉果,可能你以声闻的身份去,有这种相,没有这种果。皆是大乘善根界,皆是大乘因缘,所谓的皆是佛的果觉所摄化。
那像我们这个世界,世尊讲有女人的世界就是地狱。他不是说女人是地狱,那有女人就有男人嘛!有对待这种心性的生命,人就活在很痛苦的地方。是不是?大家去观察。说这个女人,它并不是单说女人。很多的现代说平等智,它说男女平等,不尊重女性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这个内容,不是这个内容,不是这个成份。也有很多女性说佛教歧视女性,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它是观察整个生命现象说这种现象,不是针对女人、男人说的话。我们心智狭隘就会出现这个,谁说某个人了谁说某个事了,咔!就卡壳了。这一类因缘,是我们觉悟的因缘,不是我们计较的因缘,那就不是说这个事,是通过这个事我们来觉悟它。
所以这个世间人与觉悟者最大差别就是:一个是觉悟现象,一个是沉迷于现象、纠结于现象,就这么一点点差异。同样是现象,诸佛如来、菩萨、贤圣得解脱,得自在,得觉悟,以此因缘受恩于此;众生于迷失、固执、颠倒、加深这个现象,所以生诸烦恼,受害于此。一个现象为什么会有受益者有受害者?一个觉一个迷,就这么大的差距。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这个做了个小结。
这十七种庄严,我们上一节课从第四种庄严(形相功德庄严),“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后面“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是第五个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是第六种(妙色功德成就)。“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触功德庄严,第七庄严。三种庄严:水庄严,地庄严,虚空庄严。“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是第八种庄严(水、地、虚空三种功德成就)。“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雨庄严(第九种庄严)。“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第十种庄严光明庄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第十一种庄严(妙声功德庄严)。主庄严,第十二种庄严,“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眷属庄严(第十三种庄严)。第十四种庄严(受用功德庄严),“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无(诸)难,第十五种庄严。第十六种庄严,大义门庄严,“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第十七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你看他观察了十七种庄严,告诉我们什么呢?“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他这十七种庄严想表达什么呢?众生的种种角度,引导我们观察种种角度,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依报环境,作了种种描述,对极乐世界做了描述。“观彼世界相”,十七种世界相的庄严,来让我们看。“胜过三界道”,这是第一种庄严,到最后这个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来导引我们“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天亲菩萨他这个文字,就很简单地让我们来了解极乐世界,实际是满足一切众生需求的一个国土,或者说是个顺性的国土,最简单就是顺性的国土。
下去了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他讲得都很直接,后面的长行中,会有这四句偈子是什么、那四句偈子是什么,他有很细的分,很细分。我读的时候就简单地提示一下。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我们愿往生彼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闻名就愿意往生了,一般的人就做不到,就是说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做不到,那天亲菩萨就把它列出来——彼国种种庄严;观察彼国种种庄严来让我们接受,或者让我们了解,了解愿生彼国。“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里面讲了很多的细致的问题。像这个“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讲往生彼国的正因,讲这个。“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一个作为呢?大家“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我们在这个世界完全都能做的,我们觉悟每一个事,哪一个事相能影响我们觉悟呢?哪个事相能阻碍我们觉悟呢?没有。你观察,你能提出来一个,你说有一种事能让我们不觉悟,你可以去观察你去找,哪个事情能让你不觉悟?一切事情都是我们觉悟的对象,都影响不了我们觉悟,都在导引我们觉悟。你只要随顺佛的愿力,随顺“是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心智回归到具足,回归到阿弥陀佛所回施的功德因缘上,顺应佛的愿力,什么事情能挡住你的觉悟呢?没有一个能挡你觉悟,那你就会“爱乐佛法味”啊,就是说的觉悟世间;“禅三昧为食”,觉悟就是等持世间嘛,不生爱憎,等持世间。
任何事情来了没有爱憎,清晰了知,因为等持啊。正觉世间,等持世间,是为觉悟。我们一生爱憎,心识就跑了;一生爱憎,就生排斥、黏着;喜欢人就黏着,不喜欢的人就排斥,迷失了。现象就挡着你了,抓着你了,你没有“爱乐佛法味”,你不会正等正觉于世间。是为具足,具足——心如明镜一样的,光照十方。“净光明满足”嘛,那照一切世间,正等正觉于世间。光照世间,彻照世间,正等正觉于世间。那“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为什么不能做呢?不做就是我们动自己的心念了,那我们就在这个可思议的爱憎中去用了,对错中去用了。
文字处处你能看到极乐世界觉悟的一个特质。这个“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这个真实功德。“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极乐世界,或者说佛法的真实功德相。这十七种庄严也可以说是十七种角度,让我们体验自心庄严,因为佛心庄严与自心庄严了无差异啊!我们这样去观察佛国土庄严,就是观察自己心地庄严。因为阿弥陀佛把功德回施给我们了,他庄严他国度,就是他的功德就回施众生了,那你观察彼国庄严,庄严自心。
所以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那你这个自心是具足的,是“净光明满足”的,光耀十方,那你照耀什么地方,你接触什么圆满不圆满,你不会动摇啊!就是所谓自觉圆满,自觉清净。这个具足啊,这个本质具足是所谓的等持的根本方便。
说这个人受了具足戒了,受了具足戒了,不得了。过去说,一说受具足戒,那为一切天人师,所以大家就称某某师了。以前沙弥一般不称师,因为他没有受具足戒。受了具足戒了,大家要称师。见了说,某某法师,这个人受具足戒了。什么叫具足戒呢?他能等持世间了,因为他的心里的授受,就说你可以等持,你可以平静地、具足地观察一切世间现象,或者说作一切缺失有情的福田,说三界福田。过去人看见出家人,为什么就赶紧去供养礼拜呢?福田呐!他受具足戒了。他要守护具足的心智,就是等持世间,所以出家人过去就平静啊,清净啊,善良啊,圆满啊。为什么圆满?他们就是圆满。守护一个圆满的心,光耀十方,智慧慈悲利益世间,心性的具足故啊!受这个戒,什么戒呢?就是他要守护这个东西。
我以前供养过一次出家人,那时候没有学佛,也不知道什么叫佛法。有一个比丘尼,我认为是比丘尼,他们说不是,我不知道,供养了就喜悦得不得了,几天就很高兴。并不是说你拿一点钱怎么样,不是,不是那个,就是产生了极大的喜悦。这个喜悦并不是说供养人了才喜悦的,就是感觉到供养这么一个出家人,产生了这种喜悦。就管不住自己,很喜悦,心里就很喜悦,像结上一个佛缘了一样。后面三皈依,皈依以后才知道,的确这个缘很重要。从那以后看到出家师父就欢喜,就想着怎么给人做点什么,供养点什么,赞叹几句。为什么呢?他们受具足戒了,他们这个形象就代表着具足啊、清净啊,来安慰一切众生,作一切众生福田。怎么安慰呢?他具足,你看到他了,具足就感染你、印契你,他们也会教诲你,你也具足啊!虽然不直接这么讲,但是给我们一个具足的缘呐。
很多人心里潜在地向往着出家,实际就是那个具足戒最不可思议,所谓称为佛内眷属,直接就把众生拉到像佛一样的功德海中了。那他们要是承借这个佛力,承借戒德力,那这人不得了啊!要是说我身体如何、我感觉如何、别人对我如何、供养如何、磕头如何……那这就不是具足戒的守护者,这是“我”的守护者,那这个人开始负债了。别人把他当成具足者,他认为自己这缺那缺,还要受十方礼敬,那他就开始负债了。这索取一点名、那索取一点利,那不具足。所以我们为什么称出家人,称这个师、那个师呢?就是因为大家具足啊!受了具足戒了,受了具足戒你不运用具足,你不吃亏吗?你认为你病了,你身体好了,你身体坏了,你烦了,你不烦了;别人恭敬你了,不恭敬你了……那你守护的不是具足,你守护的是缺失现象,某个业报现象。
所以这个“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后面会讲到佛的庄严。
这十七种庄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的回施,即往生的一个事实,即往生的功德事实,即不退转的一个事实。那你不接受它,你就会玩你自己的名堂,你的感觉,你这个人怎么样?谁对你好?谁对你坏?你高兴不高兴?你有多大的本事、没有本事,你天天就会计较这个。没有守护具足,没有守护阿弥陀佛的给予,那出家在家都是一样。那我们接受不了佛的给予,那处处都在流转业中流转,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逸多,汝闻佛名,吾助尔喜”,助什么尔喜呀?“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是,若人闻我名号,干什么呢?持名号,干什么呢?称名自归,干什么呢?即入必定。那是佛的愿力使然啊!那我们随顺接受,愿力也使然,什么呢?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才是往生彼国正因!什么“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啊。
“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大家一定要想明白,这《无量寿如来会》上这个教诲。想不清楚,你还在那摆那一点自认为自己的修持,自认为自己的见闻觉知,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不愿意随顺佛愿,守护具足,感恩世间,总想在世间争夺点什么。因为你不满意,就要争夺呀。你具足你争夺什么呀?你只有布施的东西,只有光耀十方的东西,你没有争夺了。你这也不满足、那也不满足,你这样想表现自己、那样想表现自己,你不满足。你要世间争名争利,争是争非,争高争低,争凡争圣,说对说错。有一亿菩萨不闻此法而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心呐!
所以他这个小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我们这节课就把这十七种庄严念一遍。
时间又到了,下去大家要多多地观察观察这十七种庄严,来印契自心,自心庄严。
随顺佛力吧,随顺佛力!
(弟子:师父,这节课叫什么名字?)
随顺佛力。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慈师课后开示】
师父:这小伙子今天来的,昨天来的?
某某:昨天来的,师父,刚好我是有这一个多月的假期。来之前做了两个梦,先讲个故事啊。
师父:说说梦。说吧!
某某:我四月份的时候,有两次梦见师父。第一次做梦梦见师父,师父说,大概的意思就是:你是想家庭出家?梦里的大概的话啊,我说暂时想一个人出家。然后师父话里说,如果是家里做什么跟屠宰业有关的,就容易遇到麻烦,我说我是老师。
然后后面的内容大概是,到时候你过来问我,我说我想来听法。大概是这个意思,不一定是梦的原来内容。然后师父就问我说大概什么时候过来,我就说在七月份过来。师父当时还说,你来之后我带你去见当地的酋长,梦境里面就是这样,这么一个词儿,我说好。这是第一个梦。
第二个梦,大概过了一段时间,梦到师父在咱们国内的一个,应该类似我们老家那种土房子里面,在讲法,我是在窗口,没有进门,听到师父您在讲法。就这两个梦。
后面我就想:那就预示着我要来现场听师父讲法,要推开这个门进来听师父讲法。然后就来了,从三四月份的时候就一直想着来。
师父:除了他做梦,谁还做梦?(众笑)哪一天不是梦,你告诉我,哪一天不是梦?你就瞪着眼再真切,你一晃过去就是一个梦,他这不过是说那个梦,他认为是梦的梦。我们哪一天一晃过去、一晃过去不是梦呢?人生如梦啊!
所以这个梦,我们在梦中我们都不会选择,我们不选择佛力,不选择佛的果地觉,我们选择自己的妄想,你这人太差劲了!
梦中是选择最自由的,对不对?梦中能选择你还不选择?我们还能抱着自己的业力,抱着自己的烦恼去无限流转吗?无限地轮回吗?时间快。
某某:西安的某某师兄在我来见你之前,他托我给您带一个东西供养。
师父:给我写了几句话,给大家看看。
某某:我给大家读一下。某某师兄他这次听师父讲《无量寿经》,就特别感动。他知道我要来斐济见师父,他就用了一段时间来思维,然后写下他的感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师父千诺!亲演法教,彻畅佛怀,单提正印,示法如佛。甲辰安居,恩师斐济开示《无量寿经》,晰明净土真髄,点眼佛德、自力之别,全彰果觉因心,行法礼赞如是。”
师父:写的不错!
净土只能单提佛印,那没办法。单提正印。它称为正法眼藏,没有一点点办法,因为打一点折扣就没法讲净土。净土就是对全体众生、整个世间、情器世间的一个整体的真相认知,或者说整体的责任,它不是叽叽歪歪的哪一群人、哪一个人、哪一代人,它不是那样子的,它是对全体生命的一个大任。这个没问题,没问题,写的不错。
某某:某某师兄他多次谈到在师父您这里受到恩惠。我们俩见面次数不多,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真正的感动、触动,就是他会说真是感恩啊。他也常常会说,现在回想自身要多忏悔,然后现在只能是提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加持这个点。所以这里面,我们更多的还是提我们自身的这一点。所以某某这次过来,也就是感觉自身之前好像更多还是提自身这个角度。
师父:我们走不出自我的唯一因缘,就是我们对社会、对生命没有责任感,我们对“他”有责任感。我们把“我”,离开这个东西就不知所措。所以我们来学佛,来观彼世界十七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看佛干些什么,菩萨干些什么,他的国土都是什么。
走出自我,我们要走出自我,并不是说真正是什么走,就是不再执著于我如何、我如何、我如何了。佛如何,我们就看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去学佛如何、菩萨如何,我们把自己的身心融合于佛菩萨的作为中去、思维中去、言行中去了。
所以说入佛功德庄严,忘却了自我的那种丑陋啊,那种计较啊,那种种因缘、爱憎等等,渐渐就忘记了,实际就是超越了。你回头一看还有那么个影子,但它已经是个影子了,它所有的作为如梦如幻,皆是生灭相,没有实质。
现在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放弃自我,是没有方法啊!很多人不习惯于放弃,放弃这个东西咋办呀?(众笑)他不得不谈论他、说他、想他,对吧?说他想他的亲人,想他的周边,他只能这么干,他没有其他内容。
我说俄乌战争死那么多人,你念念佛,为他们念念佛。他说行啊!但下去了他不愿意念,他跟我啥关系?没关系。那边就是生死不得,对吧,生死都不自由。但这边的人,说你生一点悲心,为他们念念佛,回向他们像我们一样的安乐,没有战争。答应是答应,但是做的人很少。为啥呢?走不出自我,没有慈悲心,没有无我的智慧。啥叫无我的智慧?无我就有智慧了。人一有我就没智慧了,完全就没智慧了。染著嘛,“我”就是个染著相。染著于情,染著于事,染著于正确、是非人我,反正染著,所有的染著都是“我”。走出自我,他就没染著了。
所以佛给出家人授具足戒,你不要染著,你具足。那念佛人咋办呢?这世间人咋办呢?一般教诲也不直接说你具足,就净土说你也是具足的,因为你闻到佛名了,佛的功德就给你了,印在你心,你的心已经印契过了。所以闻法正行开始了,闻法正行就是果觉因心,就是闻法正行了。那你也就干净了,啥干净?具足了嘛!那就可以等持世间了,不再索取世间了,不再排斥世间了。我们对世间一旦不排斥、不黏著、不索取就是,那是什么?叫做等正觉、等持。
所以佛呢有大三昧耶成就,不出定、不入定,就是爱护一切世间嘛,就是等持一切世间,随众生机而说法就是等持世间方便。你说你缺失这个、他缺失那个、他缺失那个,他会告诉你真相,如此而已。三无差别是真相嘛,令一切众生得等持善巧。等持是个善巧,就是它会安稳于此。就是事情发生了,他不会起伏,不会在这个变化中排斥黏著,他不会。
所以为什么佛那么安详呢?雷劈死人了,佛还在那静静地坐在那儿。别人说你没慈悲,对不对?牛也劈死了人也劈死了,你怎么就没动静呢?所以佛智中无所见,佛业报中无所成。所以就佛的本身来说,他跟这没一点点的关系,联系不上。佛以悲心可以观察世缘,所以佛就用慧眼观察,以法眼观察。那可以跟他交流法则了,说这个人多少多少多少劫前造了一个什么事儿,雷劈他了,电打他了,那是他的业相。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就是这个业跟他有缘,就把他打死了。
所以佛具五眼,他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我们只有肉眼,我们的肉眼是浑浊的,不那么清澈,像我以前还得白内障看不见,浑浊。所以佛看、观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也好,视若父母也好,视若自己也好,就是等持,他在等持世间。他不会把人当成其他什么,他是圆满关系。
某某:和他是一样的?
师父:不能那么说(师笑),在他这个圆明的法界中,或者说无碍光的法界中,也可以说他一物不见,也可以说他庄严、观察到了庄严的法界,观察到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庄严,也可以说一物不得。
这么说,佛心非我等思维建立。他五种眼,就是他五种方便建立,或者五慧,五种智慧。他建立了不同的东西,不同角度,什么时间用什么,不用的时候是什么。
大家说性空,是一个描述。一般人的性空,说现象有之时,即是性空妙用。觉悟的人只要现象一出来,它的本质托付的那个力量就出来了,这个幻生幻灭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就不计较了。
那我们在现象中就计较,是对我有益是对我有害啊?是爱我,是憎我呀?我们很多分析就来了,这就叫分别心嘛,虚妄分别,开始颠倒妄想了。
实际佛法很简洁、很明了地告诉我们的心与佛心是没有差别的,阿弥陀佛回施的报德就是跟大家心没有差别。那大家开始产生疑惑了:怎么没有差别呀?对吧?你怎么这么样、我怎么怎么样。他就开始告诉你,你要有差别,我回施你一个无差别,行不行?但很多人还是不接受,不接受,那我的国土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就是既得利益他不要,他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所以他设了很多……你看这个《往生论》整个就是慢慢来,反正怎么能让你往生就行,怎么能回归到自心庄严上来就行了,充分地认识自心,如此而已。
我们兴奋于某一个事情,好比说兴奋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总认为有什么可得,那个动力就驱使我们去不顾遥远,什么都不顾,认为什么可得。那净土教法无一法可得,但它给你个真实。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中,什么世界充满火,当过此求此法,干什么呢?来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执著、缠缚,入光明藏,入法藏,回入具足心智,往生彼国,自然的一个回归罢了。
实际并不是难事,都是大家那个紧张憋着的那个劲,那个才是难,难,设置了很多难;把业力、把自他、把种种因缘、把回忆当成一种力量,那就造成了很多障碍,尤其坚固自我,造成很多障碍。实际我们就是走不出这个自我,无始以来培养自我,所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建立强化自我,壮大自我,背道而驰。
你看,人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糟糕,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反正是越来越糟糕。因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自我,那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越来越封闭在这个壳壳里面的感知、见闻觉知中了,就越来越狭隘了。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大家争夺的意识越来越强,似乎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了,实际人贪心越来越大,对物质对外在的东西需求越来越渴望,对内在的具足越来越丢失了。
所以战争来了,饥馑来了,瘟疫来了,人心招致来的,感召来的。
2024年7月27日
师父:
我们来学习《往生论》,实在是为了我们这个道业有所认知、实践。
上节课,我们把《往生论》的九十六句偈颂中的观佛十七种国土庄严,我们读了读,作了一些提示。整个《往生论》的叙述无外乎是真相,叙述了一个真相、一个实相、一个所谓的如来功德庄严。实际大家没有离开过实相。这《往生论》不是我们心外的文字,也不是心外的文句,实际就是心地庄严的一个描述,不过是净土的描述与其他方法有些差异罢了。
好,有这个文字的,把这个书打开,我们继续上一节课的文字。
那我们把十七种庄严做了一个简单的提示,“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他作了一个观察彼国庄严的一个回归,就是所谓的“愿生彼安乐国”。因为我们只要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有佛愿力之愿,有顺性这样的愿生之愿。
我们自身这个角度最为重要,就是我们观察,我们观察彼佛庄严令心回归,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这种愿生的愿望,就是与佛约定的契合,就是报德约定的契合。这在净土是个不共法,与其他一切法的不共之处。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的愿,是顺性愿。这两点,就是愿生,所谓的本质往生是一定没问题的,佛愿往生没问题的。我们每个单体与佛的这个接引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的愿有没有连接,这个约定最重要,这个约定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实际整个《往生论》,尤其是观察门,让我们每一个有情来与阿弥陀佛作约定,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约定。能不能接受这种约定呢?那让我们来观察二十九种庄严。前面讲了十七种国土庄严,让我们来了解、来参与这个约定。
实际愿往生,就是你的约定成立了。我们单体要与阿弥陀佛摄化十方有情往生彼国、无碍往生彼国的这个愿、与顺性这个愿契合了,那我们就安心了,就有皈依处了,身心有所皈依。你观察清晰了,了解清晰了,思考清晰了,各方面都清晰了,那“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他作了一个小结,所谓的小结,就是来让我们观察观察,是不是在这个地方能安心,或者说来守护这个约定,或者说来参与这个约定。
大家都知道世间人做生意呀,人际交往啊,都要签一个合同、合约、契约。物质的交换呐、房地产的交换呐,什么样的交换都要有一个契约、合约。那阿弥陀佛,他以他的悲智方便与一切众生做了一个约定,他主动约定于一切众生。那众生的回馈,就是我们的回馈就变得特别地重要了,就是所谓的往生——不管你是往向往生、返向往生,你这个往生有没有约定呢?没有约定,那你心就不安;没有约定,那我们就不安。
怎么安呢?约定!阿弥陀佛与法界有情来做了一个约定,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以自身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全体——就是修德的全体,作了一个与一切众生的回馈或者约定,或者来印契一切众生心,都可以。那我们接受不接受、印契不印契自心,就是我们来不来、个体来不来约定这个事情。那就是所谓的自受用中,我们是不是在运用果地觉作因地心。
这一点呢,我们净土行人或者念佛人就要观察得到这一点。因为阿弥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说了种种愿,像四十八愿。那这儿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我们作为一个有情、单体有情,参与了阿弥陀佛或者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印契,或者接受了阿弥陀佛的回施,或者说接受了阿弥陀佛的这个约定,身心得以安乐,就是说有依止,称为往生的约定,往生的一个认知、抉择。
那我们在这个十七种国土观察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小结,所谓的有这样一个回顾,有一个认知。那我们看下边的这个“佛的八种功德”的文字,就是偈颂的描述。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座功德成就)佛的八种功德。前面叙述的是他的这种环境,所谓的器世间;这讲的是所谓的情世间,就是主与眷属功德。主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讲世尊这样一个所谓的座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缘起,安住之处,处所,座庄严。
“相好光一寻,色相超群生。”(身业功德成就)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为什么这个地方写的“相好光一寻”呢?“色相超群生”?它这“一寻”就是佛的这个身。佛这个身,我们说百亿国土。过去有记述,对阿弥陀佛身相的记述,圆光或者白毫光相百亿国土。实际就是法界藏(zàng)身阿弥陀佛,或者是法界藏(cáng)身阿弥陀佛,整个法界就是阿弥陀佛身。这个“相好光一寻”是根据人的心智的一种描述,大家能接受的一个状态。“色相超群生”这个群生是十法界一切有情。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口业成就(口业功德成就),“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口业。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心业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心,阿弥陀佛的心智“同地水火风”,像四大一样,虚空无分别,拥塞在法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显。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大众功德成就)就是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功德的角度,大众功德,称为。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上首功德(上首功德成就)。“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对观音、势至等上首弟子功德的描述。
主功德,“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主功德成就)这是上首与佛住持这样一个极乐法界,所以“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这是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的一个记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是佛不虚住持功德,也是个小结,那是佛功德的一个小结。
像“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这是对十七种国土庄严的一个总结。什么总结呢?“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观察了彼佛国土,愿生彼国。
那这佛八种功德庄严,就是称为不虚作住持。“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是对阿弥陀佛住持功德的一个总结。
前面是观十七种国土庄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来让一切有情参与观察彼国,与阿弥陀佛作一个往生的、愿往生的约定。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印契一切众生,就是一切众生都有这样的因缘,都有这样的回施、印契的因缘。我们接受了,就是我们明确的了解了、接受了,那“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那这个八种功德它归结到“不虚作住持”,所以“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跟《无量寿经》那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内容是一样的,不过换个角度说。
所以“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这告诉我们佛的功德真实住持法界,所以没有空过者。我们现前的每个莲友,因为观佛的这种种相好庄严,我们也在佛的愿力的摄化下,没有空过的。“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能令速满足”,果觉因心满足众生之需求。就是在佛陀的功德海中,一切众生需求皆能得到满足。因为无上心中或者说清净法界中,具一切功德“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因为他这文字的次序就是先介绍国土庄严,观察门介绍国土庄严、十七种庄严,后面就是所谓的情世间庄严,就是主功德、眷属功德。那介绍了阿弥陀佛主功德庄严,那下面就会介绍菩萨功德或者菩萨正行,菩萨功德庄严。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以前接触过一些法师们在谈论这菩萨四种正行。实际这个返向往生,我们念佛返向往生,就是第五门,就是菩萨四种正行把第五门表达得十分的充分。第五门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故”。那菩萨四种正行就是把这个内容换了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因为我们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功德海中,就是每个人都在愿力功德海中,所以愿意往生,随佛愿力即得往生,就是如水归海,愿生即生。你只要不坚持自己的分别知见,不坚持自己取相的那种习惯,或者说一叶障目的那种习惯,那你融入弥陀愿海,随顺佛力,那我们就知道“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那一切菩萨所有念佛的功德,就是所谓的安乐国清净的功德,“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住持世间利益有情,不为自求。因为具足缘起或者果觉缘起故,实际果觉缘起就是菩萨正行之发起。菩萨正行发起,实际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也就是所谓的出功德。
这些角度我们要去常思维观察,因为它这就是观察门嘛。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若是我们随顺佛不可思议愿力功德融入其中,就是佛力住持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就是“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那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作为都能安稳世间,光耀世间,就是像须弥山一样安稳世间。人若不为自求,所有作为就是利益世间,净化世间。这是菩萨第一种正行。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菩萨第二种正行。若是愿生即生,随佛愿力,或佛愿力住持故,果觉因心是实践,那就是“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那就我们随顺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入法性海,得不退转,念念时时,遍普诸佛会,供养诸佛如来,利益诸群生。就是所有作为、言说、意识,直接与诸佛菩萨融汇在一种功德海中,如是光光相应,所谓的“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人一旦从果觉因心这个角度去随顺佛的果地觉,去实践观察,不为自求,广大心智的妙用就舒展开来了,我们就了解这些语言在说些什么。那我们要是被取相、被自身的业、被自己的爱憎所牵引制约,那你就会“这说些啥呀?”你就没有跟你广大真心、实相心去相融、相印契,那我们就不了解这说些啥。这是第二种菩萨正行。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是雨华衣庄严的一个善巧,就是普供养一切诸佛功德,赞叹一切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菩萨正行中供养诸佛、赞叹诸佛,普供养于一切。菩萨正行第三。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收尾了,讲菩萨正行的一个小结。就像那个十七种国土庄严一样“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像佛的八种功德一样,不虚作住持“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四种庄严,他也作了一个总结。什么总结呢?“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就是返向往生,就是无佛国土,我愿皆往生。这是个小结,就是菩萨正行的一个小结,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记述,或者说出功德实践法则的一个善巧。那这四种菩萨正行,他的小结就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那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的观察,我们有一个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与阿弥陀佛的约定,我们建立了,莲友们都建立了,那就是说所谓的“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因为啥呢?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想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包容一切众生的心智,直显诸佛本怀的、或者说本愿的功德,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真实利益,所以“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愿生彼”,就是展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接纳十方有情,就是所谓的器世间庄严。
佛八种功德所总结,“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那我们观察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有一个总结,愿生安乐国。那这个佛的八种功德,我们一个总结。因为“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说佛的本愿力,我们要善观佛的本愿力,就是果觉因心呐。
处处不离果觉因心的教诲,因为不管是十七种国土庄严,还是主庄严、眷属庄严、器世间庄严,皆是引导我们观察佛的果地觉,佛的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令我们的心庄严。因为阿弥陀佛的果地觉,阿弥陀佛是自知自明的,我们来观察、来了解,实际是佛的回施,佛的依正二报的回施,情器世间的回施,主眷属的回施,功德的回施,令众生心庄严,就是佛之功德庄严回施众生。那我们是有情一份,我们也来接受这个回施,所以“遇无空过者”。
那菩萨四种庄严——四种正行,正行归结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净土的教法不是我往生、他往生,是一切众生本来往生;一切众生随佛愿必然往生;我们清晰观察佛的国土庄严、眷属庄严、主功德庄严,依愿往生。所以本质往生,随愿往生,随我们观察功德庄严自心,得以往生。
那这个就是给我们作了这样一个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所以说观察门有这么多文字。九十六句偈子占的比例太大了,来让我们了解观察门的重要。所以阿弥陀佛引导的这种妙观引导、妙观智,在五方佛的称谓中,称西方阿弥陀佛为妙观智、妙观察智。因为一切众生具有、具足妙观察智,佛以愿力开启我等本具的这种所谓的性,或者说俱生智,开启我们的俱生智就是妙观智。妙观智众生是丢失不掉的,就是心中自有其宝藏,佛愿一打开就行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印契、打开,为众生开法藏,来使我们回归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
那这十七种国土庄严的观察,阿弥陀佛八种功德的观察,菩萨四种正行的观察,给我们做了一个归结,那他就有个收尾了。后面的四句偈子就作了一个收尾,“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目的——“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从这个九十六句偈子我们观察到了,这里面只介绍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身口意,国土,依正二报,情器世间,这些庄严、愿力不可思议的作用,让我们来观察了解、印契自心,引发自身与佛功德的契合。此庄严,非此庄严,是众生本心庄严,愿往生必然具足此庄严。我们愿往生的心,就具足这样的庄严,因为彼依正二报,我们愿生即生。因为极乐世界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不过是阿弥陀佛顺众生之本,设立了这样一个国土,顺性建立一个国土,接纳十方有情,顺性接纳十方有情。所以“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这上面没有哪个能往生哪个不能往生,九界同归,就是“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作这个偈颂,“愿见弥陀佛”,不是他见,是愿见。“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是什么愿呢?本愿。阿弥陀佛依顺性建立这个本愿,接引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从未离本呐,就是从未离开法性、佛性、觉性或者自性,从未离开过。虽有无明妄想相续的业习,但毕竟是无常无我的这样一个虚妄之法;我们了解了真相,顺佛的这个本愿,揭示一切众生本心庄严,就是本心究竟所显,所以这个“愿见弥陀佛”,这个“愿见弥陀佛”是唤醒一切众生愿生安乐国,所以“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普共诸众生”,他不讲哪一类众生、哪个众生,“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愿见是召唤一切众生顺性愿生,顺佛愿愿生,顺究竟观察,对佛的国土、成佛的这种国土,依正二报,情器世间,主眷属的种种作为、种种角度的观察,令自己的心回归此庄严,也就所谓的往生。回归此二十九种庄严,那就是“愿见弥陀佛”,愿见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安住于彼国依正二报。原来彼国非彼国,是众生本家本国。
通过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就是让我们了解彼国土庄严,是佛顺性所立,此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让我们清净平等觉,回入清净平等觉。本愿往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平等缘起,究竟回归,就是所谓清净平等的觉悟,就是诸佛如来亲证清净平等觉悟,回施众生,令众生自然回归,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花开见佛悟无生。原来我们觉悟就是悟无生;回归真相,即是悟无生;无修修,即是无生妙用,就能去除、超越一切烦恼。
这个总结,这四句偈子作了个总结。不管十七种国土庄严、佛八种功德庄严、菩萨四种正行,他们那三个小结后,作了一个“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那这九十六句偈颂呢,他这四句做了一个总结“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天亲菩萨这整个九十六句偈颂乃至《往生论》,以果地觉回施众生的一个方法、一个善巧;令我们实践,令我们能无修修,顺佛愿力究竟安心,顺佛愿力得见无生,随顺佛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安乐世间有情、一切有情,安稳世间一切有情。所以“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我们把这个九十六句偈子作一个简单的记述,大概说二十九种庄严,乃至五念门的文字——“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赞叹、作愿这前三门。
那第四门就是观察门,“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开始引导我们步入观察门,“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有八十四句偈子在介绍观察,观察彼国庄严,令众生心智回归庄严,就是所谓的往生。我们观察佛庄严,引发自身庄严。佛庄严回施众生故,令众生心智庄严,所以愿生安乐国。因为彼庄严摄化令其回归,那是本家本国故,所以认得本家,回得本国,究竟安心。
那这九十六句偈子,把五念门给我们做了一个描述,那我们在念诵的过程种作了一些提示。后面这个详细的文字,详细地对九十六句的法则,五念门的解说,五种门的解说,天亲菩萨会来引领我们一步一步深入。
因为这九十六句偈子,比较容易读诵,相信很多莲友们都会背、会唱,因为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会唱。但你要知道这二十九种庄严,是佛国土庄严,是真相的庄严,是真相的妙用,或者说是无量光寿妙用。人人心智中皆有无量光寿,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量光寿,都未离无量光寿。生命若离开无量光寿,生命无所依从。所以每个不管你是分段死、变易死,生命都没有离开无量光寿。不过依愿顺性展示的生命呢,真切地表达了无量光寿。那我们学佛不过是回归无量光寿,生命从未离开无量光、无量寿。
这样我们把生死变幻呢,就当成一种生命游戏了。那我们在生命游戏中就无所畏惧、无所排斥、无所迎合,那你就不再追求生,怕老病死,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大部分人活在这个不安之中,你没有必要了;活在这个畏惧中,活在无穷无尽的缺失的追求中,你就没有必要这样受这个苦了。那我们就忆念无量寿佛,印契无量寿佛,与无量寿佛同生同相续。所以就念佛忆佛,入佛智海。原来其无量光寿,是一切生命来源的、出入来源的一个真正生命之体,或者生命根源。那大家活得就大方了,不再把各个个体当成对立的东西,所谓的自赞谤他呀,自利损他呀。你损害任何一个生命都在损害自己,饶益任何一个生命在饶益有情,那也是饶益你自己,自他本来不相隔离。
所以你看人呢,嗔恨别人的时候,自身受伤害;恶语相加的时候,自身受伤害。第一个受伤害,然后再伤害别人;动恶念,恶的思维也是那样子;善呢也是这样子,自身先受善之益,然后回施与人;爱,爱之益,自身先受益,再回施与他人。那无量光寿呢,所以我们同享这个无量光寿;生命无尽地变化,大家同享无量光寿。
那这九十六句偈子,我们作了一个读诵,简单的提示,那我们来看天亲菩萨怎么讲吧。
因为这前面引用了十七种庄严,国土庄严,主庄严,眷属庄严,这都是天亲菩萨判定的。我们不过读诵的时候把它给提出来了,如此而已。
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天亲菩萨的这个口啊,嘴巴很大,说话很厉害。他说无量寿修多罗,实际就是契经。“无量寿经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我们看了《无量寿经》,这个前面有《无量寿经》这个本本对吧,《无量寿经》那么长,他就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把它说完了。
那我们怎么了解他说完了呢?他下面就用长行来给大家解说,怎么把它说完了。是啊,我们说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庄严,四种菩萨正行,这二十九种庄严,是说完了,也作了一个总结“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原来他这个偈颂,就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以佛愿力故,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这偈颂目的很清晰,就是总结嘛很清晰。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礼拜、赞叹、作愿,后面的愿力成就“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前四句中,尤其作愿门,“愿生安乐国”,跟这个“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前面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不是谈天亲菩萨一个人一样,或者谈个人愿望呢?后面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讲到所谓的“往生安乐国”的真义,就是一切众生咸得往生。
那“世尊我一心”,他作了一个表率,作了一个样子,“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说若自愿、顺性愿、佛愿,三者结合。这个“世尊我一心”,我们要单说天亲菩萨,就是天亲菩萨发了这样一个愿,什么愿呢?愿生安乐国。佛愿接引没问题的,顺性表达没问题的,自身这个抉择没问题的。人要做三种角度的观察了解,愿往生彼国,安心、踏实,没有疑义。他会成为一个信仰的动力,在一切顺缘违缘中,在生老病死变化中,能自在运用,那这成为一个信仰觉悟的方法。要不然我们没有这种信仰抉择,人在变化中,生老病死中,重大违缘中,人就会否定信仰、否定教法,随业流转。
所以这九十六句偈子,“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他这个“修多罗”,翻译的比较多,我查了查《佛学大辞典》以前查过的,他有很多说法,这个修多罗。说“了义经”可以称修多罗,也可以翻译成“契经”,翻译方法若干若干个角度。我感觉说,《无量寿经》这个修多罗呢,在这个地方“了义说”比较方便。就是无量寿经了义说章句,或者说圆满章句,了义的法则这样的章句,就比较有意义、意思。因为这个修多罗意思太多,要说跟前面的相应、相呼应,“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无量寿经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这个比较契合。他为什么要改变一个,他不译说《无量寿经》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说无量寿修多罗呢?了义句,或者圆满句,或者圆满教法章句。圆满教法的章句,他这个意思就引申了。
“我以偈颂总说竟”,就是没有剩余的,很完整的,把《无量寿经》所叙述的法则讲完了。怎么讲完了?他后面来提示怎么讲完了。“总说竟”,没有余地的。过去的善知识也好,世尊教法也好,没有余地,没有似是而非,说法没有余地,他不留余地,不留一个很大的晃动的空间,没有!教令众生如法正行,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他自已设问了。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无量寿经》的了义教法的内容,他说些什么呢?“论曰”,自己设问。“此偈诵明何义”,这个自设问,代替大家设问。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大家一定要看清楚这文字。“示现观彼安乐世界”,你看我们对那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主功德庄严、四种菩萨正行,这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观彼安乐世界,这是观察彼二十九种庄严,见阿弥陀佛。
这个地方的见佛,是阿弥陀佛国土二十九种庄严的描述,让我们见主功德庄严、眷属功德庄严、国土功德庄严,就是来观察彼佛国土,见阿弥陀佛,一定要小心。所谓的近门,大会众门,见佛赞叹。跟现在人说往生见佛不一样。现在人说往生是要死掉,要带着色身去,要变成这个宝地那个宝地。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干什么呢?示现彼安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干什么呢?见阿弥陀佛。
天亲菩萨直接把我们引领到阿弥陀佛国,通过二十九种庄严,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庄严,四种菩萨庄严,引导我们在佛国里游览一圈,就是所谓的“示现彼安乐世界”,引导我们在安乐世界作种种观察、种种了解,见阿弥陀佛。希望大家关注这一点。
我们读《无量寿经》,不是让我们读那个文字的,“阿弥陀佛国土在此十万亿佛土”不是,它就如在目前,在我们心意法界中是没有距离的、没有时空的。引领我们的心,引领我们的心意,来步入佛的法界、佛的国土,或者说回到我们本家本国去看一看,见见阿弥陀佛。天亲菩萨说话特别决绝。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他要干啥呢?“示现观彼安乐世界。”就是示现安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引导我们去一步一步地去看一看、观察观察。就像我们到一个游乐园里去观察、去看,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旅游、去看、去观察。你心意法界中是没有障碍的,是没有距离的。要是我们突不破自己的心意障碍,就是说自己心意设置了障碍,执著于自己的成见,那这个引领就不成就,那只能说是文字的一种描述,跟你没啥关系。
“愿生彼国故。”后面这个话,就说愿生彼国故,这个作了一个对这偈颂的一个总结。他这个什么总结呢?我说这个论把《无量寿经》说完了,说完了内容是啥呢?“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又归到这个愿生了,愿生!
大家要注意这个文字,要注意这个文字。这是他一个总结,后面他要把“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来作一段一段的分析,一段一段的引导。后面的文字开始提示我们了。
“云何观。”观是什么呢?“云何生信心。”实际观即是信心;观彼种种庄严,就是信心;彼庄严的成就,就是我们的信心所依。他这个信不是空穴来风的一个东西,不是无理由的一个,不是一个无源之水,是有来源的,什么来源?二十九种庄严,来展示真实心性之庄严,真实心性妙用庄严,让我们回归于真实心性。
无量光寿是心性庄严的一个聚集处,那个国土庄严、眷属庄严是他的细分,无量光寿是一个总相;“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誓愿,是我们没有离开过真相、认知真相、善用真相的一个誓愿,“南无阿弥陀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大家一定关注一个点,它有个“行成就”,这三个字特别有份量。就是对二十九种庄严,有充分的了解了,对礼拜、赞叹、作愿有实践了,下面这句话“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他没有说死啊,也没有说什么临命终时,也没有说当念往生;他只是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大家要观察,他把这种随佛愿往生,现世见佛临终往生,种种往生不退转,见佛往生,它是总结的一个讲法。不像《无量寿经》那样劈开说了:诸有众生闻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随顺这个愿力、不可思议愿力,愿意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是随佛愿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复有三辈,其上辈者中辈者下辈者,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发无上菩提心,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那这两种往生,我们上一节课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两种往生认识清晰,才能实践净土。
那这个地方呢,他干脆给你这么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这有什么异同呢?大家要观察观察,要善于观察。
《无量寿经》的说法,实际不是那么容易实践。你看很多人都说,我学净土怎么样怎么样,不容易实践。就是他比较概括性地作了个总结:若随佛愿即得往生,若随自己业力修持临终往生。它作了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性的说法。这两大类往生,一个是随愿得不退转;一个是随临命终时,往生彼国见佛得不退转。
那这个地方是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是细分了,他很细致。他很细致地让我们去实践,若随佛愿——往生,若自己修持——往生。我们大家下面能分出来的,这两种发心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词儿,关键词“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这个“成就”是佛的成就。你要是认不清这一点,你想说你修自身成就,你认为自身哪个成就?我们只是随顺佛功德成就,就是“行成就”,就是果觉因心。要离开这样一个点,那我们这个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纯粹的像其他法门的修持了,跟净土不相干了。就是离开了佛的愿力,离开了佛的国土庄严的摄化,就是那种庄严的信心建立。那我们去实践这个法就很难很难的,很孤苦,实践起来总没有啥相应的东西,很孤苦。很多人就会很挣扎,很无望,越弄越不安稳。
所以这个章句一开始,一开始都很重要,文字很重要。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这个论要解释,解释的什么内容?内容是什么?要说些什么?“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这个《往生论》,把愿往生当作那么重要、那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所谓的顺愿回归还是顺自身修持因缘往生彼国,就是舍自己所谓的业力因缘,业力因缘尽处,往生彼国。这两个角度,我们大家一定要观察清楚。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这文字、文句值得我们细细地去读诵,去认识,去了解。
“何等五念门。”
为什么我说这个“行成就”是佛的成就呢?后面会有讲的。因为他讲的是,不管哪一门都是在赞佛、礼拜佛,作愿还是佛,观察还是佛的国土,回向还是佛的功德、佛的本愿,没有离开佛的成就。所以说这个“成就”二字呢是佛成就,是佛的果地觉。
我们看看,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大家一定要看清晰——五-念-门,念门!人念佛不知道怎么下手,这地方念佛了!从五个角度来念佛,从五个角度来执持名号。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他这个“生彼国意”是礼拜的结果,“生彼国意”是礼拜的内容,“生彼国意”是礼拜的作为。要不然不称礼拜,你那个身业没有归命礼啊!归命礼就是生彼国意,生彼国意契入弥陀愿海、契入弥陀愿力,是彼国意。降服一切世间现象对人的制约,破一些相,是往生彼国意之意。安住阿弥陀佛的愿功德海,是往生彼国意的内容的延伸。就是后面几念门,都是这个意业,这样一个身业归命礼的一个相续。
我们只有礼拜,没有归命,没有往生彼国意的完整的建立,那你这个礼拜不是礼拜,你就不过是在玩弄你的皮囊。磕一万个头,把头磕破了,没有用!健全、建立、体验了往生彼国意,是身业礼拜的推动、内容、相续、结果,其意周全啊!愿生安乐国那个愿,这个意的引发,到发愿门它就完整地整合了,依愿满足,依愿清晰,依愿安稳,依愿充盈,无所缺失。
2024年7月31日开示
师父:
因为安居时间很快,我们看能不能把剩的一点文字学一学。
上一节课,我们把这九十六句偈子作了一个结束,然后依修多罗章句天亲菩萨作了一个讲解,念到了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往生论》主体五念门跟五种功德门稍微有一点点的差异,一个就是所谓的念即得;一个是讲的是五念门的这个方向的引导,让我们成熟后面“念即得”的善巧。
五念门,这五种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大家一定要观察到,天亲菩萨他讲这个法呢,好比说身业,讲身业的一个作为,他作为是个什么呢?“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礼拜结果是什么呢?“为生彼国意故。”他这个作为一定有一个过程,有个结果,有过程有结果,“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门句子拉得长一点。“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如来名。”很多人念佛说,我念佛念一句佛号念到底,或者佛号念不下去啊。你看他这个念佛是什么呢?“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南无阿弥陀佛——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阿弥陀佛光明名号,阿弥陀佛有十二光明名号;我们学习《无量寿经》,说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乃至不可思议光佛,十二光明如来,来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是无量光这样一个如来,这个如来就是种种功德、种种法力、种种善巧,就是他这个名号中有如是佛的修德成就。
“光明智相,如彼名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往生论》讲尽十方无碍光,那都是阿弥陀佛的名义。在《阿弥陀经》中讲,为什么称为阿弥陀佛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与阿弥陀佛的种种光明相应,与彼名义相应,这样我们称如来名是以赞叹门、以口业赞叹来称念佛号,印契众生,所以“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不是为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为了就这么个念,念多少遍或者念个什么。这个地方讲的很简单,“与彼名义相应,与彼光明智相相应”。文字很简单,大家知道这个念佛方法。
我们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个“相应”很重要很重要。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实践这个赞叹门,我们这个念佛不名念佛,或者口业称名号就没有意义。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作愿门。心念,身、口、意,这是意业。“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作什么愿呢?九界众生毕竟往生。这个“毕竟往生”是个什么样的念呢?就是我们常谈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常讲的“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咸得往生之意。
佛愿力功德如是,那实际我们也就发这样的愿。实际就是佛常发愿,像我们这个功课上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那我们也作如是的誓愿,干什么呢?“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要做作愿门,持名,持名来做作愿门。就是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当常作愿,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那也可以以持名来做作愿门。因为我们汉地的所谓修行者呢,把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持名号为方便。所以说这五念门也都可以作持名想,持名来作愿,就是我以这种愿心来持名,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我们看到天亲菩萨的文字中,他不讲生死,他不作那样的交代。他只作一切众生谁礼拜,那是为生彼国意;谁赞叹,是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相应,与彼名义相应。这个是赞叹,或者是持名念诵。那我们持名念诵,心常作愿毕竟往生,我们念佛就毕竟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跟那个生死,他不谈这个东西。
实际在修法中,谈生死这个边缘事的很少。那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为什么谈这个生死事呢?大家要注意,就是所谓的“临终往生”是特别一个点,就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点、容易理解的点。说那个“念即归,念即生”,基本上断了很多人的后路,或者说实践法则的这个接口因缘;所以为了利钝全收、三根普被、利益一切有情故,实际还是照顾大部分人这样的心理接受的因缘、执相接受一个因缘,来宣化净土。它是这样子的。
那我们要了解天亲菩萨他那个时代,正法之际刚过,他还是像法时代,或者也有说他是正法时代的七百年,正法之末。所以他们这样讲呢,因为那个时间人的善根,因为离佛还没有那么远,相对还是很成熟的,所以说他这个讲法,大家就普遍能接受。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说临终往生,大家就普遍能接受。所以随愿力往生、一念往生、愿生即生,这样一个心作心是的法则,就被人的形象所堵塞,被人执著于现象的这种取舍,就把这个路给堵着了。所以一念往生,他就要求你这个相那个相,所以就用相来阻碍这个法义的展现,取相来一叶障目,这个我们大家要观察得到。
“如实修行奢摩他”,就是说止九界众生业,唯归如来会。净土的教法就是令一切众生入如来会,令一切众生同入如来会。他不是说前后次序,他说“勿落人后”。像菩萨发愿都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顺性展示生命的根本妙用,就是超越一切现象的制约。所以这个地方的“奢摩他”这个“止”,这个止是止九界众生流转,唯归无量寿如来会。“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就是把清净法界或者一真法界如实展现,就是真心庄严。净土就是一个真心庄严的妙用国土,或者繁荣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前边这三个门,就是一句话两句话就把它带过去了,实际他讲得就很直接。后五种门、五种功德门他就着重讲这个观察门上,像念门注重于观察门。因为不观察彼国的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如来法的善巧,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要往生彼国,或者说心地庄严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无量光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依正二报,或者情器世间什么样的一个真实样貌,我们看不到;所以心无所回归,还在自己的妄想业相中流转,没有一个皈依处。所以那个愿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让我们种种地观察,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使我们成就往生彼国的愿望的一个落实。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这一句话很有分量。我们只是说,大家认为的观察就是用我们的眼执著于这个世俗的习惯,看这个现象、那个现象。不是,这个地方智慧观察,实际就是清净心观察,或者说远离一切分别执著的这样一个习惯观察,就是直下地观察,或者是无染著地观察。
“正念观彼。”我们通过对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的观察呢,使我们校正自己的心念,称为正念善巧;对阿弥陀佛主功德的观察,我们心智守护的正念当依附于此,或者说印契于此。菩萨四种正行,那我们就以这个菩萨正行来倒观我们平时的思维、言说、作为,实际使我们立起正念。
“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毗婆舍那”的翻译,最简单的是观。“奢摩他”一样,就止、观二法。内观,把“毗婆舍那”翻译成内观的比较多(此处音频师父原话是“奢摩他”,这里根据上下内容判定是口误,故更正为“毗婆舍那”,在此说明)。内观,它是讲智慧观、正念观。这个智慧观与正念观,就是所谓的内观善巧。原来极乐世界的这个观察,是我们内心功德的一个,或者说通过外相——极乐世界的这个相貌的观察,了解了内心庄严,这就是内观;或者说无内无外。依观察彼国庄严,庄严自心,就是内观庄严。心智回归,使我们的心有所归向,就是归向安乐国土。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通过观察、观察、观察……种种角度观察,器世间、情世间,种种庄严,种种真实功德,我们有个了解。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就是我们观察彼庄严从三个角度: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就是主功德庄严功德;眷属庄严功德就是菩萨庄严功德。以庄严自心,就是智慧观、正念观。观彼,以了晓自心庄严,或者真心庄严,或一切众生真实心中生起的庄严。因为阿弥陀佛代表一切生命的根本相貌,或者说一切真实的一个样子,那我们观察阿弥陀佛,就了解生命的真实样子;观察菩萨行为,就是他的眷属,正觉华化生的这些眷属们,未离佛愿所成。他们的作为,四种功德,大家会看,后面的文字会读到。
彼国土庄严,所谓的情器世间来庄严自心。谁来庄严自心呢?智慧观察,正念观彼者。那谁来往生呢?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谁来往生彼国意、建立往生彼国意?那谁礼拜谁建立。就是说实践这个法则,与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相应,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谁来实践,那就谁这样的作为。观察者亦复如是。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第五门。观察门是第四门,第五门“云何回向”。他在介绍五念门,大家要知道这个五念门是个什么样的角度,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那第五门就是回向。“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
那这时候也可以持名。观察彼国庄严能不能持名呢?也可以持名,就是持名观察。过去叫忆佛念佛。我经常听到人说,我只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忆佛很重要,他不知道怎么忆佛。观察彼国土,回忆彼国土的种种庄严。
我们读了经典以后,或者读了《往生论》以后,有记忆“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那你持佛名中你就有这种回忆。你说我念着佛名还回忆吗?那有人念着佛名可以回忆;就是念一句佛名开始回忆,不念佛名也可以回忆,也跟念佛名功德无二无别。所以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
实际我们大量的时间要是忆佛念佛,没事了就念一念这个偈颂,心系于佛,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没事了持句名号,没事了忆佛念佛。你打妄想的时候,你念念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跟别人比高比低、想是想非的时间,念念佛、忆忆佛有啥不可以呢?
他这个回向门,就是讲一个“心常作愿”。作愿干啥啊?“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往生安乐国土干什么呢?“回向为首”。毕竟往生回向众生,毕竟往生的功德回向众生,毕竟往生、无所障碍往生回向众生。实际就是说,以众生本性功德或者说觉性,透过一切众生障碍现象、现象的障碍,令众生往生无碍,回向为首。那我们交往一个人说,你能往生吗?你有往生的因缘吗?你有破相的善巧吗?你了解“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吗?不了解。那我们就把这个功德回向给此类有情;那我就回忆种种有缘、种种有情,回向为首。把念佛、以佛愿的功德、以佛无碍的功德、圆满的功德回向一切有缘,令一切有缘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是为了自己往生,也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令一些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无所障碍,就是“回向为首”。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求一心,不求开悟,不求神通,什么也不求,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无所障碍,那就是回向。所以“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所谓的返向往生,就是说“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无碍的愿力、圆成世间的善巧、令众生入如来会的殊胜誓愿回施众生,以此愿力回施众生,就是往返于一切无佛法世界中。或者说无佛法的世界我们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展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功德。
那这五门呢,天亲菩萨给我们做了很详尽的解释,大家欲实践这个《往生论》,因为我们就有一个简单的口授、提醒,那你再去实践就很方便了。我以前学《往生论》,自身讲有障碍,一个老和尚就帮我提醒提醒,提醒一下,一下就没有障碍了,就是自己自我设计的那个疑虑就丢失了。那就随着这个传承,别人的一句话的力量,或者说这个教法、这个文字、法卷的这个力量,就可以认真去实践了。
第五门“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很多人认为:我们念佛,自己还管不了自己,怎么帮别人呢?这就是——帮别人的时候以利他为自利,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完全地了解了“同生安乐国”的这个事实,阿弥陀佛的愿力善巧;所以这是出功德门。前四门入功德,这一门出功德,告诉我们怎么来回向众生,成就大悲心。所以这个大悲心就是建立往生彼国之正因,你自往生、他往生,这里面都会成熟。
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回施阿弥陀佛圆满的愿力,那我们自身还会有什么障碍呢?障碍不成立了。所以超越了我们识心思维作解的那种处处有障碍、能生不能生的那种自我假设,群体业力的假设,九界业力的自设障碍,突破了那个障碍。所以在完整的净土修法中,有入功德自往生,或者说实践法往生,或者说有这种回向一切众生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回向修持。不为自身,这个回向功德就是不会为自己什么禅定、什么神通、什么一心不乱、什么见佛啊,什么都不为,就为“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样的一个悲愿,把阿弥陀佛的愿力回向一切众生。
那把五念门做了介绍。因为前三门就是他一带而过了,讲了这五门,他又开始讲观察门了。“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怎么来观察阿弥陀佛的庄严功德呢?为了庄严众生自心,或者令众生自心得以庄严,或者要了解一切庄严本无差别,就是清净庄严;所以这个佛国土的庄严,是一切众生真实心中生起的庄严。我们因为无明业习蒙蔽自我,不得此庄严;被蒙蔽、被业相所蒙蔽故,被无明业力所牵制流转于六道。所以这个地方他就来教导我们来观察。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什么不可思议力故?以佛庄严,庄严众生世间。学了五念门,学了天亲菩萨这个引导,我们就很容易轻易地接受乘佛愿力、愿生即生的这样一个佛法教诲,而不是取相地去分别——我念了佛了,我怎么这儿没有琉璃宝地啊、大家怎么没有光环啊、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就不会依众生的业力、业习思维来作修法了,你会根据他的教诲来了解愿生即生的这个事实是什么。原来愿生即生是心智回归,佛力使然,法力使然,真相使然;破一切相见真实功德,破一切众生所执著的现象障碍,那就是所谓的国土庄严,我们自然得见国土庄严。这个见,非我们的眼识见,非你的识心见,称为不可思议力,“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就是把我们那个妄想,无始以来执相、颠倒妄想那个执著那个习惯,接引到不可思议的清净国土,或者清净的教法海中,或者智愿海中。
所以诸佛如来的功德法力大家不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妄想、执着、习惯去判定一个东西,结果习法不得其利益。“念佛即得往生,我怎么还心不安?”你看,把念佛跟自己的不安,不知道自己这个不安是无常的,不知道念佛随佛的功德,你这个不安能消融在佛功德中;你能了解你这个不安的现象是虚妄相、不可得相,那这个了解了,往生之意自然就现前。所以这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力。众生的所有的障碍都在识心思议,识心执相,颠倒相续,令我们迷倒于世间现象,迷倒于爱憎、是非、凡圣等等二元法中。这一点,大家要善于观察。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这一点,这个摩尼宝,“如彼摩尼如意宝性”。摩尼宝在佛教中很多地方都会谈起,它会称众生意乐而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若要财宝者它降财宝,若要知识、什么物件、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器皿,摩尼宝自然就会出生这些种种,众生需求种种能满足。所以称为相似相对法故,它跟这个摩尼宝是一样的。它不可思议力就像一个摩尼宝,我们说清净缘起就如摩尼宝,或者说不动心智犹如摩尼宝,不动心智。大家常谈说心生万法,这个真实心,不可思议的这个心,能生一切法,就是摩尼宝性。因为一切事业相,一切出世间相,一切功德,皆来源于法性功德。摩尼宝,摩尼如意宝性它能称众生意,就是“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个话就是摩尼宝性。
“相似相对法故”,像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心里的动态像照镜子一样,心里动态就会出来,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心生万法,心生种种相生。那开众生法藏,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海,让我们乘佛的这种国土的庄严、眷属庄严、主庄严,来让我们回入不可思议法界,了解心相光明,本质一如。就是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一切众生心地的本质庄严,令我们照见自己,如镜照物,我们照一照,所以称为“相似相对”,如镜照物。
就像戒律一样;出家人为什么修行容易呢?他的戒律细致,他戒律很细致。在家人的戒律就比较宽泛。五戒,甚至你听闻了五戒,菩萨戒你听闻了以后,你很难有学习、实践,细致的机会没有,很少。因为你没有那个团体,或者你没有那个深入学习的福德因缘,再一个它的细分不够。那出家人他就特别细,他细致到什么呢?走路、着装、吃饭、念头,很细致。
你看像五篇七聚,七聚的两个戒条,它就是动念的问题了。你动念了,没问题!你动念了忏悔就行了,它给你个方法。你怎么动念,动念多久,你怎么来相续,怎么来忏悔。一念怎么忏悔,一念犯过失了,一念怎么忏悔。它最简单的称为越毗尼啊,吉罗罪,很细微的很细微的小过失,动个念头,没有其他的作为,动个念头它有方法,教的很细。
过去说上座下座、走路、吃饭、托钵、洗漱、上楼、下楼、入聚落、跟人交往,托钵时间六默然,每一个地方都有教授。它细致的,称为“相似相对法故”。就是世尊是这么做的,让你通过戒律照见你自己的行为,你要根据这个行为去做,那就是如法的,你在行佛事业;你不这么做,那你就在行你自己的业力,它称为“相似相对法”。
它讲得很细,越细它越好做。我就学得细致一点,我都学得很细致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特别容易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很容易引发禅定。为什么呢?他不费心呐。他讲得很细致,每个点都给你讲到了。像女众的三百多条戒,那讲得更细致了。着装,内衣怎么着,讲得很细致很细致的;你的生理状态、什么状态什么状态都给你讲到。所以容易修行,容易成就。
那我们念佛观佛,观彼世界的种种庄严,成就不可思议的力。不可思议的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观察彼国像如彼摩尼宝性一样,跟我们心地相对,我们去观察。像四种菩萨正行“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让我们观察自心,观彼庄严,观彼菩萨所正行来令自心正行,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把彼菩萨的正行当成镜子,来照见自心、照见自行,或者引发自身的这个行为参照,“相似相对法”。
因为我们的观察能开我们的法藏。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无量光寿的国度是什么;我们不了解真心,生命的真实状态,这样的国土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生活内容是什么样的。他把这十七种国土庄严、菩萨庄严跟诸佛庄严,来让我们看到,来了解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要展开它的作用是什么样子,所以它成就不可思议的力。因为观察彼国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就是为众开法藏。这个法藏要通过佛的庄严功德来打开,让我们来观察了解,慢慢地我们知道自心庄严是个什么样子,或者是真心庄严是什么样子。这个真心庄严就把你那些妄想设计,虚妄修行、虚妄自我的一种修行目标、状态啊,给你引导到正行上来,智慧念、正念念的这种功德海中来。
因为这个观察呢,使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的正念成熟起来,就是正观正念,或者说无染著的观。你观着观着,你这个染著的习惯就被它洗礼了,被它代替了。我们以前妄想设计的习惯,对于这个现象执着的习惯,就被这些净观、正观、不染的观来洗礼。所以“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这一点呢,就是大家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观察,要不然这些文字这么长,观察来观察去,观察它干啥?人就没那个耐心。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他把这十七种给我们解释。
“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从十七个成就,彼国土庄严功德成就,给我们从十七个方面来讲解它的庄严,让我们去观察,以成就不可思议的力故。成就我们心智不可思议力故,为我们打开法藏,或者打开极乐世界的庄严的大门,让我们去观察彼国。
那下面的文字它就解说十七种庄严功德。文字挺长的,因为这观察门的量就比较大。今天我们就把十七种庄严功德的名字念一念,下一节课我们就把十七者庄严功德的偈颂内容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就到这个地方。(网络连线略)
师父:
上一节课我们把十七种庄严功德这个名称念了一遍,我们今天就把这个十七种庄严功德的偈颂内容,来一一地读诵提醒大家。
这个书本一百五十九页,十七种庄严功德“十七庄严功德,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下面他就开始,把十七个庄严功德给我们来一一列出。
第一个,“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这个“故”,在这个偈颂后面加了一个“故”,大家要关注这个“故”。“庄严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他的清净功德全在于“胜过三界道”这样的一个内涵,“胜过三界道故”故说庄严清净功德成就。那我们在世俗中生活,我们的举心动念、意识言说,是不是在三界道内呢?要是,那我们就观察彼国的这个庄严,了解清净庄严的功德来洗礼心垢,就是三界之业。
第二种“庄严量功德成就”。清净缘起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三皈依就是一个清净的依止,什么清净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个清净依止,我们学佛由此引发什么呢?自性三宝的成熟与运用。清净功德成就。
“庄严量功德成就。”量,彼世界量。“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量功德,彼世界的量功德;我们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心量、作为之量、意识量是个什么量?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在用什么量做人呐。若出家、在家,若工作、生活、言说、修行,我们的环境是个什么量?心量是个什么量?大家要善于观察啊。实际这些观,就是对比观,如实观,如一观。那这二十九种庄严让我们观什么呢?观彼世间相,了解自心;以此依报庄严,了知自心庄严。量功德成就。
我们这个清净功德、清净缘起。所以在一切不二法门中,皆以清净缘起作为真实缘起。所以阿弥陀佛这个世界呢,它就依清净功德缘起,实际也就是《无量寿经》所宣化的,阿弥陀佛报德宣化的就是清净平等觉。实际就是法身功德、法性展现,令一切众生回归法性安住,妄心全歇,寂灭现前,得心智安乐,那就是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有这个经题。
上午在现场课中给他们谈,阿弥陀佛的报德接引,功德全在于“清净平等觉”的回施,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究竟休息,为作大安。所以有的《无量寿经》翻译的就是《清净平等觉经》有这样的经题。那《无量寿经》呢,说《无量寿经》之真体,就是说阿弥陀佛的真实给予,究竟妙用于清净平等觉,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
那我们经常读一读《清净平等觉经》,那我们知道:举心动念未离清净平等,一切言行起作未离清净平等。若离,种种妄业由此生起,动念、能所、业就产生了。让我们去觉悟一切众生的动念、能所、业、业相续,所以清净平等觉。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法则,予一切众生作大安,真实大安啊!不是我们造个什么业,弄个什么名什么利,弄个什么心计,能得到那一点心灵的那一种阴谋诡计的窃喜,那一种阴暗的窃喜,那个不是、那不是安乐。究竟大安!怎么考究,怎么面对,历史怎么源远流长都是大安,真实安乐,所以寂灭为乐啊。清净平等觉。大家应该珍惜关注这一点,所谓的“观彼世界相”,了解自心,了解善用自心。
三“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庄严性功德,为什么把这个地方放成性功德成就呢?谈清净功德成就,谈量功德成就,谈到性功德成就——就是本质啊。这本质是什么呢?——“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那举心动念是否是善根?是否是出世善根?出世善根当维护;世俗业缘若善、若恶,当觉悟,当警惕。不这样我们怎么得安乐呢?怎么得解脱呢?怎么自利利他呢?我们拿什么资本自利利他呢?
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在这个地方“出世”呢,九界皆为世间,所谓的三圣道、三善道、三恶道,这就是世间。彼国,若不定聚、邪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故,彼国皆正觉华化生。这个地方说的这个善根、这个性功德呢,就是所谓的唯一佛乘,唯一佛乘——出世善根的唯一佛乘。大家以为贤圣之善根,以为世间善法,给个小钱啊,给个帮助啊,给个安稳的话啊,以为善根;五戒啊,十善啊,以为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就是所谓的清净相续,广大无边际的量功德的相续。
所以这个清净缘起特别重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举心动念,大家就观照得清晰,就用我们通过“观彼世界相”来一条一条地观察了解。训练成熟了,我们的举心动念、他人的举心动念,就是外境因缘、内心动作,我们了了分明,分明不可得,觉悟于此,所以“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形相:“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说彼世界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那形相是什么形相呢?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整个净土的刹土,光明充满。这个在一般人修法中,它有一个次序,就是得法方便,身心充盈,就是过去讲“法喜充满”。这个地方讲“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那我们观察自心,是不是影畅表里呢?是不是净光明满足呢?所以他这个说如摩尼宝性,“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极乐世界让我们观察,怎么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什么呢?如摩尼宝如意宝性。我们的心性、举心动念就在起作用,什么作用呢?你的举心动念。那我们以果觉因心,忆佛念佛,或者观察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所依缘生法,生什么法呢?如彼如意摩尼宝性。
观彼庄严,观彼“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了达自心顺性,就是清净缘起,其量无边,胜过三界道。根据它的量,根据它的这个清净功德,根据它的性庄严,我们来了解彼世界的样貌,所谓的形相庄严功德。“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很多人实践过禅修啊,一般的念住就会有净光方便。就是这个大光普照,人就会入光明界,所谓的光明界就是影畅表里,无所阴影没有阴影,一望无际,光明充盈。那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啥,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那我们可以观察自心,是不是影畅表里?是不是光明透彻?还是有所染垢,还是有所执著,还是胜过三界道清净圆满,广大无边际?
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种种事。它没有列举,种种事,什么种种事啊?没有列举。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一个角度,什么样的一个因缘,“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像我们谈论那个“遇事即在弥陀愿海中”,遇事即得圆满清净,遇事得解脱。那我们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所有的因缘“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所以具足缘起也好,清净缘起也好,这个地方是一个形象的描述。什么形象的描述?种种事的一个形象描述。描述什么呢?备诸珍宝性。
我们在这个世间呢,经常会匮乏啊,打妄想,需要这个、需要那个,这个不满足、那个不满足,所以就不安稳。索取啊,妄想啊,贪图啊,建立啊,闲不下来啊;那“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的这种世界观没有。心性啊,环境是一个大缘,对吧?我们说外缘嘛,外缘遇境,遇境啊,觉了自心,如镜照物,就是一尘不染嘛。所以就会出生诸境界力,这给我们一个境界力的召唤,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所以像我们受具足戒啊,闻名是为具足啊,念药师佛名,是为清净具足啊,还具三聚戒啊,念楞严咒,如狂风吹拂一切尘垢,令心还归清净啊,具足安乐啊,这都是一个方法的善巧。
六“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妙色,这个地方谈妙色。“无垢光焰炽”,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无垢,无垢无著,心智本相嘛,人人心智本来如是。但我们把那个心现在用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每个人都要警觉自己,怎么用心。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那彼世界的这种……来印契我们心智,无垢。“垢”,就是我们的意识沉淀,意识积累,意识的计较,意识的执著,意识的相续,那就形成了尘垢。积累的尘垢,意识相续的尘垢,以意识的计较为自己意识的这种相续,就是蒙蔽于其中,那就不是妙色了,粗重色,诸粗重烦恼。
说“明净曜世间”,自利利他很重要啊,自利利他。学佛的人要没有利他之心,有害他之心,那就是恶人相处啊!你在这个地方住着,受不了这个法益,不能(得)自身利益,给他人带来利益,那就是恶人相处嘛。那大家心里……说我们是同参道友啊,出家师父啊,莲友们啊,所谓的“无垢光焰炽”,我们真正无垢地认识自心,运用自心,那就能光曜世间,利益有情。
那我们在世间呢,像出家师父不为自求,舍欲出家,行作沙门,净行相续,自利利他。过去出家人的本分就是法则,法则的守护、法则的实践、法则的传播;所以过去的人见三宝,见佛宝、法宝、僧宝,礼敬尊重啊;见莲友们皆以法则交流,洗涤心垢,令道德增长,依法安慰,所以善说安慰者。依法故,善说安慰。什么安慰呢?法则的交流。不是说把别人弄糊涂,自己也糊涂;让自已起嗔心,别人起嗔心,然后去做诸恶作,相互伤害。所以菩萨戒有讲啊,初发意菩萨,当远离诸恶难缘。干什么呢?发心脆弱故啊。那这是极乐世界庄严,只有利益世间的这种庄严。
七“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触功德。我们这个人类最大的毛病,尤其出家师父啊,可能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触”,就是身、这个身业的问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身——触。比丘身,身相不破,那这个触呢,处处有染,人就容易犯诸过失。你看他这个触功德讲什么呢?“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胜乐,犹如无漏三昧,寂灭安乐,清净安乐,等持安乐,游戏自在安乐,变化之安乐。过去说五眼六通也都是安乐,就是慧用方便,妙用世间。“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八“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这种庄严它分了三种。“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我们世俗人面对的环境,也是地啊、水啊、虚空啊。他给我们列出来,额外列出来,这是第八种功德成就,他把它列出来分三类。
那十七种功德,第八种功德分成三类就十九种功德,附加了两个。这个所谓的依报庄严或者说彼国土庄严,分十九种。这个地方分三种嘛,只是说这个地方额外地列出来。
“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水功德成就。上善若水,这是中国人对水的认知。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乱转。”这个《阿弥陀经》里描述的比较多,莲花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各种颜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他描述这种水上莲花。实际极乐世界描述的,是顺应各个生命的这种角度来展示的法界庄严。像我们人类,我们人类所看到的庄严,它这翻译的文字也好什么也好,所突出的东西就是我们人类所关注的。大家很多人到过有睡莲的地方,有莲花的地方,有荷花的地方。荷花是很高的那种,杆子很高。有莲花,基本上挨着水平面不高一点就开花了,睡莲之类的。莲花,荷花,我们一般的人很多在热带就是,莲花比较多,北方荷花比较多。大家看苞苞很大举得很高,结很多莲子什么的。这都是我们人世间的一种现象,他描述这个。
因为莲花化生是极乐世界的一个描述,莲花化生。我们这个三辈九品,尤其是三辈九品的往生,莲花化生,胎生、化生,皆以莲花来作为依托。“九品莲花为父母”,很多歌词上就这么唱。这是水、莲花的一个描述,就是光光相映,光乱转,这个地方描述的。
我们要了解我们内心,所谓的上善若水嘛。我们心目中又有多少圣洁的莲花呢?是哪一品呢?还是随佛愿力呢?随佛愿力,即得往生。那我们发愿,上辈、中辈、下辈者,临终往生得不退转。现世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提示大家,就是这一点。
他们让我起个书名,我昨天给他们起个书名,什么书名呢?说《读无量寿经 提示净土二种往生》,大标题是《读无量寿经》,小标题《示二种往生净土》。就是若随佛愿即得往生,若随我们的业力——自己那个想法,自己那个做法,又愿生彼国,又发心,又修行一辈子,舍报,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不这样那跟你没关系。二种往生。
那我们作为念佛人,二种往生总要有个择取啊,总要有个实践的方法呀,总得有一个衡量的法则呀。要没有,你在修什么呢?你在学什么呢?你在念什么佛呢?你是个糊涂,无明心怎么能念佛呢?怎么念的佛?那我们就不知道上善若水的这个善,我们心智中这个善,莲花跟我们有缘无缘呢?“花开见佛悟无生”嘛。
讲极乐世界的这种庄严来接引十方有情,器世间如是啊。莲花承接,若胎生、若化生、若即得往生。“即得往生”是什么样的一个果报呢?经典上讲了没有呢?得不退转是果报,说于十方世界示佛法如佛得不退转,于种种业力得不退转,于种种现象中得不退转,若入功德得不退转,若出功德得不退转,往生即得不退转。大家要有一个衡量。庄严水功德成就。
第二种庄严地功德成就。“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庄严地功德成就。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了解这个词,对我们大城市的人生活,这东西太简单了。什么临海啊,临个水库啊,临山什么样的,或者高山上建个什么房子,或者平地上建个高楼啊。地功德成就,“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杂树异光色,它这个“杂”是七宝之杂。我们读《无量寿经》说有的树是以什么白银为根,什么黄金为干,什么玛瑙为枝,什么……反正七宝组成一个一个的树,互相组合,就是称为“杂”。杂树异光色,种种宝树。宝栏遍围绕,极乐世界讲堂称什么?七宝讲堂。过去有人翻译,说暗喻七菩提成就。七宝讲堂,乃至七菩提成就,七种菩提成就称为七宝讲堂,那是个说法。所以根据我们世俗人、有情所能见的环境,来作彼国庄严功德的描述。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阿弥陀经》上怎么讲的?说风吹种种乐器,不鼓自鸣,皆发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那这个地方“宣吐妙法音”。那我们要了解,我们所触及的皆是法身功德。我们也处处闻妙法,见妙法,随顺妙法,所谓的清净缘起,周遍一切时处。那这虚空功德,虚空就是周遍意啊!罗网遍虚空——周遍意。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过去人念佛呢,就会念到一个最简单的境界。过去有人也这样说,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我这一生遇到若干若干的这样的比丘啊、比丘尼啊、居士啊,大家因为以前专门干这个事,就是大家就经常交流,有人念就会念得不管什么时间、听什么音声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地方“宣吐妙法音”什么妙法呢?顺应众生之闻声、闻音,皆令究竟菩提。就是我们闻其名号“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你看这个就是宣吐妙法,这个阿弥陀佛名号宣吐妙法,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得究竟解脱,究竟安乐。那这个地方一样给我们来提示,我们看到、所触及到的虚空,每一个音声都在宣吐妙法;每个声音的发布,都是妙法的广传。心净故一切法净,我们心中还在茫然中,那一切净法令心清净——令心清净。
它那个水庄严、地庄严、虚空庄严念完了,那我们就接着下面。就是把第八庄严分三个,地、水、虚空庄严,这个虚空庄严念完了。
九“庄严雨功德成就者”。这个地方就是稍微提醒点,雨yù,这个雨yù,普降。动词,普降。“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彼世界的这种环境呢,普降华衣庄严,普降华衣“雨华衣庄严”,庄严世间种种因缘。像我们现在供佛的时间,我们在佛堂里啊在作很多法会的时间,就会有幡啊、盖啊什么,很多用绫罗绸缎来做幢幡来作什么,来作台布,来作什么一些装饰,来庄严我们的环境。
极乐世界是自然天雨,天雨,雨这个华衣,自然庄严,庄严大地。“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无量香普熏”,现在我们一般上殿,拈个香,什么沉香、檀香、什么香,拈个香干什么呢?过去这个香在法会中会有种种香,种种通知的方法。我们现在开会,打板呐,击鼓啊,打犍槌,或者人下通知,现在有手机人发短信。古代怎么办呢?燃香。好比说通知一小世界人,通知一中世界人,一大世界人,一大千世界人;一国土,二国土;一佛土,二佛土,三佛土,百千佛土,它就用不同的香。这香一点燃,法界普熏,所以它说“无量香普熏”。这个香下通知用的,或者说法益广布,也称为香普熏。
我们现在很多香,不光不能除人烦恼还给人增加了烦恼;不能净化自心,还给人带来了这个烦恼的东西。因为啥呢?化学的东西多了,造假的东西多了。过去的香一点燃,人心就静下来了。像一个大的法会,十万人八万人,香一点,人的共识达成了,这一个香味把大家的共识全部回拢到一个香味吸收了。大家都感觉这么清凉,这么芬芳,这么沁人心扉,令人喜悦。所以就把大家的思想统一了,这时佛再来讲法啊,宣化这种“八不”音声啊,广利有情。
“无量香普熏。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极乐世界它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自然妙法,广传世间。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实际时时刻刻也经常会闻到妙香味。很多人、念过佛的人都知道这个妙,这个香,不可言喻,令身心安乐,环境安乐。很多念佛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然有人恶臭啊,令人不堪交往啊,人一见面就想跑啊,人心慌啊。像那种恶臭的气息啊,腥臭的气息啊,让人不堪接受的气息啊,那也有。因为啥?人贪嗔痴慢疑炽盛的时候,就有那种不可思议的味道。那人持戒清净啊,念佛清净啊,修法清净啊,令人喜于交往。大家你看看,我们周边的出家、在家男女众、莲友们呐,有的人大家都喜欢跟他交往,为什么呢?心智善良,法行自然,令人喜于交往。那有人就不喜于交往,一交往心就乱了,烦恼了,没有嗔心起嗔心了,没有疑虑生疑虑了,没有是非生起是非了。本来平静,弄得不平静了;本来条理,变成混乱了。当然就是有些人欲使天下大乱啊,然后去浑水摸鱼,就制造混乱东说西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人,那就不愿意亲近他。是不是那样子呢?那大家观察。
“无量香普熏”,我们修学大乘教法,一定是安稳世间,大事化成小事,小事了之无事。心智清净,予人清净,予人安乐;自身清净,令心清净,法界清净。所以一人清净,心智清净;心智清净,法界清净,常在寂灭海中安乐游戏。就是无所得中作种种法,行种种事业。“无量香普熏故。”
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光明功德成就。哎呀,遇到那个人,人一说话就是心智开明啊!我们念那个佛,实践那个法则,心智明了啊!一切心结、障碍,得以消除啊!予法就是光明,“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他举太阳的例子。佛慧明净日,天空干净,太阳出来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大圆满的修持中,见到这样的景象称为圆满净相。
以前鸡足山经常出现,慢慢人多了,很少出现了。我以前去五台山去一次,三天,整个就没有一丝云,只有太阳。太阳高照,天空净朗,没有一丝云彩,过去称为净相。净相是什么呢?就像日月同时出现,就是日月为坛城之相。就是你这时候修法,称为自然坛城。念佛成就,观想成就,作一切法都容易成就。所以人一观,今天日月均出、日月都在,这时候修法,就是自然坛城,不假羯磨,就你不用去故意结界,也不用去故意设置坛城,不用费工夫,这天地自然坛城就成就了。那这个“佛慧明净日”,这个净日二法,大家要了解,佛的智慧就像净日一样。
“除世”,三善道、三圣道、三恶道这个“世”。“痴暗冥故。”痴业,大家知道是什么;暗业,大家知道是什么;冥业,大家知道是什么。极细微的这种阴影,过去说尘沙惑,说个冥字,冥。所以等觉妙觉以下,皆有这个冥业,就是极细惑之业,极细微之业。荡尽这个细微业者,就是如净日一样的“净光明满足”。“暗”大家知道,不是大明,也不是说十分看不到。暗,这个光有点暗,似清不清。说世间徘徊于善恶无记业中,就称为暗,徘徊,不那么确定。“痴”就是恶业呀!一般我们说畜牲业为痴业,很多人作痴业作得顽固得很呐!嗔业。贪、嗔、痴,贪业,这只举了一个例子,痴业,就是愚痴业,三恶道者。所以“痴暗冥”代表着三恶道、三善道、三圣道,它是一个代表的言词。
所以佛慧朗照世间,普利九界。光明功德,佛的光明功德能成就九界众生。所以我们学佛功德,学佛的这种发心,果觉因心。果觉因心要普利九界啊,你那个言说,是不是利益九界呢?普摄九界,是不是普摄九界呢?能不能除痴暗冥呢?除痴不行啊,除暗也不行,除冥也不行,要全除,那我们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者啊。那就是“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这彼国土的这种庄严功德,所谓的光明功德,就真实地我们来充分地运用实践。
光明功德。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等等,无量光明嘛,此光明是我等真心光明啊!所以此光不能遍照痴暗冥,那你就是没有运用果地觉,那“闻名即往生”成立不了。那我们等你舍报,再来佛接引,再来得不退转,再来运用果地觉。
实际净土教法,它的确是简单化了,对,简单化了。我们天天念那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那就是所谓的“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皆悉到彼国”,我们一般人大家念的都是“我怎样怎样、他怎样,我的感受怎样、他的感受怎样。”没有“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没有彰显佛的愿力。就是说,不是“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不是这样的一个周遍功德,不是所谓的“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所以文殊是千佛之师、百佛之师、七佛之师,过去七佛皆是以文殊为师啊。干什么呢?发心,智慧发心,清净发心,圆满发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念佛者应用之心。那你就不会计较于我他,在家出家,人对我好坏,我怎么对付这个对付那个,就不那样费心操劳,果报还归自身。我们要善观察,“除世痴暗冥故。”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极乐世界法音流布啊,果觉教法,法音流布。所谓的法音流布,就是无间施,无间的用,无间的展示。无间,啥叫无间?称为无间修吗?还是阿弥陀佛的性功德,或者圆满报德周遍摄化呢?或者无间摄化呢?真知佛恩,这个无间意即成立了,无间修,佛恩周遍啊,无有间断。
他这个地方讲“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阿弥陀佛这个法界有此功德,妙声功德。所以说我们一般人就用那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来申明这个妙声,报德妙声。净土行人多在念佛持名这个妙声上,印契世间,印契有情。不是印契自身呐,是印契法界。心佩法印,印契世间,果觉因心嘛!所以说易行之法全在佛力,易行之法全在佛乘,易行之法如来所作已作,我等随顺安住,妙用无穷。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我们能不能把听到的音声,皆作念佛、念法、念僧之声呢?皆作印契具足的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之声呢?若能,我们的烦恼从何生起啊?无修修是不是自然建立啊?寂灭为乐是不是自在游戏啊?分明于现行事业而无染著,是不是得自在啊?微妙,妙声功德成就。
十二“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主功德成就,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嘛,这些清净海众啊,观音势至啊,无量的种种生命为眷属。主功德、眷属功德。那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呢?“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主功德。阿弥陀佛住持的法界,这个器世间是阿弥陀佛所住持。法身功德各现情与无情,就是情器二世间皆是佛的法身功德成就。
我们一般的说这个报德,讲依正二报圆满,讲情器世间,把佛、情世间与器世间分开,建立依正二报。那法身就没法分了,法身怎么分呢?头头脑脑、事事相相、情与无情,皆是法身呐!你怎么分呢?分不了。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就谈这个见佛的问题。有个居士说见佛,因为念佛啊、行般舟啊没有见佛,心生困扰,来问我。我说这个法身啊,法身功德周遍啊,无处不显啊,破一切相即见法身佛啊,一切相无染著即见清净法身佛啊!那阿弥陀佛这个“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实际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正觉阿弥陀来住持我们的身心世界。
基督教啊,伊斯兰教啊,其他宗教,他们说主啊、上帝啊,唯以一真。佛教不这么讲,佛教是自性弥陀啊。怕你有自卑感,说自性弥陀周遍法界,自性弥陀与我们说的住持弥陀无二无别。为什么要说自性弥陀呢?怕佛教徒迷失啊,对抗啊。现在很多人就是对抗心强啊,今天想打倒这个,明天想打倒那个,干什么呢?对抗心呐。打倒别人踩上一只脚,这是对抗心啊。世间人就玩这游戏啊,单位想把领导给打倒,黑社会的头目想把另外一个头目打倒,搞企业的想把另外一个企业击垮,都是打倒。一个国家想把另外一个国家颠覆,家庭里相互地斗、颠覆,用种种技巧,种种方法,种种弄,都是这么作为的。颠覆别人,自己站立起来了。这不是觉悟者住持的。
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把阿弥陀佛打倒,是阿弥陀佛来住持心智,觉悟啊,觉悟世间。所以你看佛教呢,它讲个“孝”字,佛教的传承主要是个“孝”字,什么孝呢?就是阿弥陀佛给予众生全体功德,实际是众生自性所映现。这就是大恩于众生,而不计较于恩,这就是大德。
社会上的人呢?世俗的有情呢?就是把别的国家打倒,把总统打倒了,把国王打倒了,把一把手打倒了,自己上位,然后就得意洋洋,认为怎样怎样,中国人说叫“篡党夺权”。这就是社会的一个罪恶现象,就是把自己养的父母,养活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成长的人,有权的、有势的人打倒,或者说自己怎样怎样,然后去上位。黑社会性质,社会性质,世俗恶业。
佛法不是这样的。他就讲个“孝”啊,孝为至道。这个孝就是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果觉因心就是个行孝的方法,一佛印契一佛,佛佛相承,如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报佛深恩。啥是报佛深恩呢?把佛的功德如是接纳、如是传播,那就是报佛深恩啊!
我遇见若干个学佛人都是这样的,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起这么样大的嗔心、起这么大的想法呢?我说不要走社会的路子。社会的路子就是认为你自己达到一个目标,你以前的羡慕的目标,你就上位了。你一定是发错心了,那不光危害你,还使你恶业相续,你还危害你这个团体,危害跟你有缘的人。因为这种心念一旦决定,以恶作为心智好乐。很多单位,很多寺院,很多团体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呢?这些人想在这里面搞什么名堂,搞什么作为,就是世俗恶业心智相续啊。
《梵网经》上讲“孝为至道”。你看我们佛教有成就的人,都是极孝顺之人。我们都知道释迦佛成佛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要回去扶棺。为了报他养母这样一个因缘,原来就不允许这个女众出家的,女众三次祈请,不许。那为了报他母亲恩,阿难就说这话了说:汝母啊,养育于汝,汝成佛,当度脱此人。世尊静默,默然。想了想说,没办法,那就授八敬法。说:汝女人,多变,等等等等。若他开这个先例了,后面的人就会走这个路子,会使正法就早灭五百岁。阿难就来祈请嘛。
世尊观想,菩提树下成佛,他呢感谢菩提树给他遮风避雨。站着面对菩提树七日,感恩菩提树,使他成就清净道业。经行路,因为给他带来助缘,他在经行路上走了七日七夜,干什么呢?以报此路给他的道德载负的支持。这个去过菩提伽耶的人都知道啊。所以整个佛教的传递过程,就是这个“孝为至道”。
所以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住持,那我们就多赞,礼敬。今天上午我说了一段礼敬三宝的话,礼敬僧法的话,就是说,僧人,一切僧相皆是我等福田,不管此人何以作为,皆是世间法幢。讲了这么一段。他们问我说,你为什么老是赞僧呢?我说不得不赞呐,因为有僧法住世、有僧人住世,正法才住世啊!虽然说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一人僧,说是能做种种羯磨事来成就僧法。一人不为,一人只能算一个僧人,你不能说你是僧。你不是僧伽耶,僧事你做不了的。虽然有“心念法”等等,但很多事做不了,因为没有僧团,我们就做不了事。所以五人僧在边地能代表诸佛住世,可以传戒啊;十僧在中国能代表诸佛住世啊。当礼敬僧!这不是故意的,是僧有恩于我。
那我们学这个净土教法呢,阿弥陀佛住持我们的心智,有恩于我等。果地觉的回施,究竟大恩呐!是不是呢?大家要观察啊。我们遇到这样的一个法则,是不是应该感恩于世尊呢,阿弥陀佛呢?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痴暗冥呐。果觉因心,九界同归啊,凡圣同修啊,等蒙摄受啊,咸得往生啊!
大家要善于观察。所以这个“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个主功德的成就呢,我们观察观察。阿弥陀住持我们的因缘了没有?举心动念离开了阿弥陀佛的住持了没有?
观此境知自心呐,如镜照物啊。这些境相,这些教诲,就是让我们观自心的。“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大家这个文字可以下去默念默念。
2024年8月7
师父:
这节课时间到了,我们就接着上节课的文字。
《往生论》十七种庄严的第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我们就接着这个文字来学习。
这十七种功德它是通过对这个器世间,或者对阿弥陀佛国土的十七种角度来展示其庄严,让我们唤醒内心庄严。一切凡夫有情的内心庄严,或者说顺性的庄严功德,因为我们这个无明蒙蔽啊,就被封印了或者沉睡不起。贪啊、嗔啊、痴啊、慢啊、疑啊、不正见啊,种种五恶五痛五烧的五浊恶世的恶态,在我们这个世界充斥着,所以就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那极乐世界这种种庄严,让我们来对比或者唤醒我们自性庄严,或者自心庄严。
它的缘起就在于阿弥陀佛顺性建立的这个国土,或者说圆满依正二报的这个功德,给一切众生最直接的对接,就是所谓的性功德。所谓的性,在众生这一边不减,在佛这一边不增,那就称为本性、本质。就是不管佛也好,众生也好,心性也好,它的本质是没办法对立的。所以这个三无差别的本质,来给我们对接。那他这个修德的庄严,我们去通过文字去观想、去观察,就能唤醒我们内心这种庄严。他虽然是通过种种的庄严来描述着不同的角度,任何一个角度都没离众生心。佛心、众生心、众生业,三者本无差别。这个佛出世、一切诸佛出世就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说佛称为圆满觉者。
我们的觉悟总是复杂的得很,表现的得参差不齐,喜怒哀乐,所以众生的这个觉就是残缺不全呐。那我们通过对极乐世界的观察,令我们的心智庄严唤醒起来,就是说与佛相应,与佛功德相应。实际我们平时念佛忆佛,实践这个法则,就是与佛相应。与佛相应它是有理由的,所谓的理由就是大家常说的理。依本说就是依理说,依真相说就是依理说。依理说,来展示、来引导我们,三无差别,那这个佛的庄严与我们内心的本质庄严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差异的。
这一点一旦我们有个认同,那就能入佛知见,或者说入佛庄严,入佛不可思议的法力功德海,或者愿力海,或者庄严海,或者自受用功德海,或者说步入觉悟法界。因为我们的这个无明妄想习惯,已经成了一个习惯,它就蒙蔽。凡有事相就是蒙蔽自心。看到一个相,就有一个现象蒙蔽我们,就所谓的执著,这个妄想就会相续。
那这个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无始以来这个本性的住持,或者说法性的住持,或者法身功德的住持,任何一个有情没办法脱离的。所以过去称为“法身周遍”,就是无处不显不用,那就是法身功德。在我们这个无明业习的惯性下,显现是众生业,那也没有离开法身功德或者说法性功德,从没有离开过称为无量光无量寿。任何一个生命,任何一个体,单体的体质,他不管怎么作为,他离不开这个。离开其体,无以显现。所以“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这个“故”就是没有离开过。
所以我们现在人学佛,他用这个识心分别,说:哎呦,我安心了,哎呦,我见佛了,我念佛了,我这个很清醒,这个时间很糊涂……就是这种分别执著的六、七识的作用,就是我们在这个作用上了,沉浸于此了。那我们回到阿弥陀佛“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个角度来观察自心,观察生命,依本回归,那就是自显解脱啊。以前念个词儿说“现行总集自解脱”,就是一念三千,或者说一念永念是为真实之念。念念变异是众生流转啊,流转之相。一念永念就是无量光寿,就是六祖大师所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来具足,能生万法等等等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这个法王善住持呢,是真实说,是理说。那我们顺应这个理,理事不二,那就是所谓的悟处。众生悟处无外乎是回归,就是我们常说:哎,这个事情我心开意解了,这个事情过去结的结松开了。净土讲的往生,回归意;往生,或者是自显意。无有增减,展示其无碍光明。法王善住持故。
净土为什么它省力呢?它这个教法为什么省力呢?就是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故,它的根源就来自于这一点。性,一切众生同,我们用不出来,所以阿弥陀佛以他的修德展示出来了。性德一如,行无差别,这就是往生。我们的心行无差别的回归,不管什么河的水,融到海里就是大海,回归于所谓的水应回归处,或者生命所依之处,那真相就袒露,说人人无量光,人人无量寿。
为什么这么说呢?往生彼国,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如是寿命,一切众生亦如是寿命。就是彼国人民寿命与阿弥陀佛等,实际就是回归真实。它这个省力处,就是佛讲的无量光寿,就讲我们生命的本质作用的启发、回归、运用。所以称为往生意,“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为什么说往生是法界同生呢?他不说张三生、李四生呢?就是“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光明遍照。那现在世人为什么说这个人往生,那个往生呢?那世人之心呐。佛为什么说临终往生呢?一切众生乘佛愿力愿生彼国,皆得往生。顺应众生心智执著、所取舍表述的,不这么表述,许多人以这个理解的概念上,他就会拒绝,拒绝此类教法。所以对这一类的人,钝根也好,谤疑者也好,作一个利钝全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我们一定要关心净土教法,它这与其他教法为什么不同?你看诸佛出世都是一个大事因缘,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啊,入佛知见成就清净道业嘛,就这么一个大事因缘。要不然他出世没有意义啊,他是为了表达比众生高尚,那就毫无意义了,那就是其他宗教的那种主啊、上帝的设置。佛他不设置这个;他要设置这个,那与佛教的整个教义就违背了。所以这个清净平等觉,是一个根源性的一个教诲。
为什么阿弥陀佛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皆共赞叹他呢?他这个誓愿,是他观察诸佛度生方便,总结出来一个最简单、最方便、最直接、最究竟的教法——接引众生,摄取不舍。“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所以在这个法界中,以报德圆满之身,以法身功德之本,摄化十方有情,令一切有情得以成就。
他就易在他眼目中,他的功德海中,一切众生皆是如来会参与者、一分子。他只是个接引者,接引大家回入如来会。一切生命得遇这个教法,就是如来会之一分子。未接触你也是,你只是不知罢了。这个不知,所以佛就以圆满的报德,以名声的传播,以自己誓愿之力融入心性之中,召唤一切众生,所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悟深远”,他所传播之处,闻名无不愿往生彼国,为什么呢?像水归低处是一样的,顺性所致。往生彼国是众生心性所致,它省力就省力在我们一切众生的心性所致,就是极乐世界啊,就是性德海啊。
以前我写了一段文字说,“皆愿觉未觉,共入性德海”。阿弥陀佛他就这么个愿望,或者说他发的愿就是——不管你觉悟没有觉悟,他的功德,他出世,他这个成就,就是令众生共入性德海。“我本来就在性德海中。”对,你本来就在性德海中你不知,他这个垂手接引或者说令你往生,就是共入性德海。实际就是法界有情同归安养,就是令一切生命得究竟安乐,称为极乐世界。这个究竟安乐,无有退转。
我们的生命,你看我们生命中的“受”,过去比丘要观什么,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这个干什么呢?观事无常,观心无常,观这干什么呢?让我们从之中解脱出来。观,那我们观察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这个住持法界,要了解这一点。这是个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际他种种庄严都是这个环节,只是说他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阿弥陀佛“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的这样一个法界。
我们都知道《华严经》中讲了很多很多世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名称,什么莲花藏世界。那我们在现世中讲太阳系啊,银河系啊,多少多少银河系啊,多少多少什么对宇宙的这种人为意识的描述,那跟这个诸佛菩萨境界力、功德力、圆满觉悟力所产生的境界,它不是一个角度,它不是一个……
我们现在就是意识力。我们自己这一生以来,就是过去生都不相连了,你没有宿命嘛。你的记忆中过去的东西就被封杀了,或者说很多渠道很多角度封杀了,只有我们的识心的这一生的记忆了。大部分人起码是这样,有过去的记忆很模糊很模糊,突然闯进来一点信息消息很模糊,似是而非。就是我们被自己这一生的识心,极为有限的识心制约住了。
所以我们观察的东西,像我们现在用科学,用现在人所修行的那一点作为等等,受到极大的局限。所以佛菩萨说经说教,来展示他们圆满观察、了解、运用这个世间的角度、方法与内容,就是不让我们受局限。这一点是净土教法的极特质、极特质的地方。
实际我想一想,我回忆回忆我学净土,我一直想推翻净土这个教法,我一直想推翻它。就是因为最初感觉到这个说法,我感觉像持戒啊、修行啊、三密相应啊等等等等,禅宗的说法啊,我感觉他有他的这个……念佛这个,念一句佛怎样怎样。实际查了很多经典,就是希望找到另外一方面的东西,结果都是赞叹净土的。很少,祖师有。好比六祖大师说,东方人犯错往生西方,那西方人犯错怎么办呢?因为他没有广泛地涉足经教,他就是在他那个现量的角度上会那么说,他不知道阿弥陀佛这个东西方是怎么设置的。所以“菩萨不能知佛智,犹如从生盲”,他没有证到那一点,他就看不到这一点。
我查了很多资料,种种角度,但是越查越没办法离开这个。因为整个佛教的教义讲的就是三无差别,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为了证实这个,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就是回入圆满觉。你越查他就是这么一个出世正因,他没有其他因缘出世,他不是为了其他的。但其他宗教你一涉猎就知道了,那就不一样,他们很多说法。好比说这个世界人太苦了,他们来拯济、来救济这一群人了,这样的说法比较多。出现一个先知,出现一个上帝、上帝之子来救我们来了。佛的教法根本不是救你的,他让你“回家”。其他宗教都有原罪,都有原罪。佛教你没有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一切法不可得。
以前我的主要时间,实际念佛之外就去查资料。我认为我有疑心,我就要把它处理掉,就去查、不断地查,查来查去,念来念去……那疑虑没有了,你就不是正信也好,什么也好,你没有疑虑了,那就念佛了,自然就念佛了。没有疑虑了,你不念佛你干啥?我们不念佛,你就念贪嗔痴慢疑。你放心了,因为我们的念很难息止,你停不下来。说歇心即菩提,你说我歇不了。刚好念佛嘛,对不对?歇不了就念佛呗,念得让它休息就好了,满足它嘛!它一天生一万个念,你就念一万声佛;十万个念,就念十万声佛。你试一试,以一念代万念,万万念中入一念。原来一念能满足一切,念念无别啊!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净土这个教法,的的确确是超胜十方,的确是阿弥陀佛的超世之愿。诸佛不赞美真没办法,一切众生皆得赞美。你不赞美也不可能,因为啥呢?它直显一切众生真实心性,妙用无穷,若回归者无不赞佛,你不得不赞。佛法这个特质,他不是来救我们的,说拯济群萌这是顺应众生的那种残缺,那种压抑,那种不满,那种委屈等等,那个自我坚固的状态设立的一个说法。干什么呢?你有那种表述,心中总是有残缺的东西。所以佛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生命,说佛教不是神教,不是一神教,就是这么个真实讲。佛是汝心,他不比你高明,真心回归。
他这个就是无所建立的一个法则,所以说无从毁坏,你毁坏不了他。很多宗教都有一个——我们说有“结”,有一些死角,有一些你拐不过来的东西。佛教他不给你设置,他给你讲生命的本性,那你去考究本性就好了。从本性上入手回归,从本性上认知现象,从现象回归于本性本质。他路很近,都是捷径,或者说他举心动念就没离这个。
好,我们看第十三种庄严,“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眷属功德成就。实际一切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一切生命不管短还是长,都是无量光寿的眷属。那你也可以把自己尝试着,你说我不作他的眷属,你试一试,那你是什么?所以这个眷属功德来展示了一切生命的真实归依处,所以他说正觉华化生。
《无量寿如来会》经典上讲,“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故。所以彼国无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之聚”。“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所以我们现在喊的口号,提的最多的就是果觉因心。实际许多经典上有这么讲,但“弥陀接引”这个果觉,这个接引、垂手接引,不舍一切,那只有弥陀这个教法,他的特点,他的誓愿特点,就是他的修德的特点。我们常谈这个说,原来果觉因心,念佛,念佛,念佛,实际是念佛的果地觉,念佛的愿望,念佛的依正二报。那我们现在念佛的庄严,国土庄严,就是所谓的忆佛念佛。
“如来净华众”,我们以果觉因心即入如来位。这个位置不是造出来的,不是说在我们生命额外有个什么东西,不是。如如相应,事事相应,事事等,等觉于此;凡有事相,凡有因缘,展现之时等觉于此,对等于此,不迎合不排斥。等持在这个地方讲有点弱,这个弱似乎缺失点什么。但也能表述,就是从我们意识中也能表述一个角度说,它称如来功德,如来。众生唯分别心,有亲有疏,有喜有怒,有喜有忧。我们看到的东西是那样子的,那不是正觉于此,是分别于此,所以远离如来功德。就是诸佛如来觉悟的第一个作用起,就是如来。他十个称谓,就是他的功德次序,所成就的功德次序。那我们果觉因心,运用果觉因心,那你接引十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接引的对象,都是对等的对象,那我们就能如来心智观察世间,接纳有情。所以它是“如来净华众”。
“如来净华众”,一定把这个“如来”看准,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正等于此——如来。不坏其相,不坚固这个相,不去分别这个相,了了分明,不分别这个相。就是人在这个东西看得很清楚,但是没有给它起名字,没有判定它好坏、善恶、喜忧,没有判定它,但清清晰晰,了了分明。
为什么很多宗教或者说佛教也特别提倡我们去禅修呢?或者说禅定的修持呢?因为禅定的修持中,有这样的一个进趣方便。我们读龙树菩萨的故事,龙树菩萨就是经常以他的三昧力,就是等持力,来利益世间。人需要什么他就幻现成什么,慈爱三昧呀、净月三昧呀、火光三昧呀,他用种种的,就是大家需求什么,能使有情得到安乐,他就会示现什么三昧力,于诸三昧得自在。他随时都在这个如来功德海中,所以接受一切。对一切的接受,他称为欢喜地嘛,初地就是欢喜地。接受一切,满意一切现行,如来功德。
“如来净化众,正觉华化生故”。正觉华化生,所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大家一定要清晰这一点。《阿弥陀经》上怎么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果觉因心,那是什么样的善根?就是圆满的根性、种性嘛,所以正觉,或者正定聚。“正觉华化生”。正觉,如来正觉,这是我们常用的词啊。
在净土宗会经常体会到,只要你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来正觉、等持,那我们经常会体验这样的一些角度方便,眷属功德。那我们这个往生,原来这个乘佛愿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乃至一念,愿生彼国。他越加越多。实际我们的念随顺佛愿、随顺佛念,入佛愿力海,那“即得往生”又有啥不可以呢?我们所有的不可以,就是染著于自己现量的一个业相、一个感知、一个理念,做判定。所以那是五逆呀,谤法呀,成立了。
我们来了解,第十三种庄严。
第十四种庄严,“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受用,“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那极乐世界所有的生命,他们都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实际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哪怕你刹那、刹那间地运用,你用一点,你去体验,那都是等持功德,或者如来功德现前。不增减于现行,就是等持于现行,现行就有加持力。“禅三昧为食”,这个“三昧”呢,等持的内容,就是等持一切业相的内容就充分一些。“为食”,生命得到不断的支持。
受用功德成就。那我们实践这个净土教法,实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来愿生;随顺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庄严功德,愿生彼国,即得不退转。那你去体验那个融入的过程,那个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作用力是些什么。就像那个眷属功德跟这个受用功德是一样的,“正觉华化生”,这个是“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个地方讲的佛法就是一乘法啊,就是佛的果地觉啊,就是佛愿力所成就啊,不是九界众生任何的一个角度,凡圣皆不是。这个角度大家要善于去体验,善于去体验,观察体验,观察体验。
第十五个庄严,“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实际这世间人都追求这个。“无诸难功德成就者”,那就是大吉祥嘛,对吧。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无诸难功德成就。那我们只要不是实践佛法,尤其是一乘佛法,你实践其他法,种种苦难总是伴随着呢,是不是,大家可以去了解、去实践、去对比。无诸难,因为圆满一切觉,成就一切道,等持一切因缘,它不会有难缘。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称谓?《阿弥陀经》有讲啊,“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名极乐”。我们要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苦无处觅寻呐,佛力不可思议故。
第十六种庄严,“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大义门,他这个地方设置,作了个设置,就来给我们讲那一个概括的、宏观的,给我们举个例子。
“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这一段文字稍微有点长。实际就是让我们来对娑婆世界这种种缺失、种种讥嫌、种种不平等的事、业报、现象——大义门,远离诸讥嫌名、讥嫌过。名尚不闻,况且有这样的过失呢?所以它这个偈颂呢,“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净土果报”,你看它提到这个,净土教法的特质,就是平等的特质。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总是,大家就是什么示现、怎么表达都是不平——思维不平,言说不平,作为不平,生活不平,寿命……什么都不平。实际对得意者呢,顺势者呢,有权势者呢,他就拥护这个状态;缺失的、受压抑的人呢,内在就有反抗的这种潜在的意识。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就出现了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这样的阶级概念,社会概念。娑婆世界是这样,极乐世界那就是所谓的净土果报,离这些种种讥嫌与不平,它举三个例子。
为什么把二乘人放到这里面呢?在大乘教法中,对二乘总是重呵。因为在释迦佛的教化的过程中呢,最早传播阿含的经,这个教法呢,是比较普遍的。建立僧团什么,尤其上座部的这个经典中,基本上都是声闻乘的这种内容。他很快地使这一群自利的、或者是自我善根成熟的有情,迅速就证果了。证果要是没有大乘心性,他们很快就取灭。证得阿罗汉果,他就会取灭。就是这些如幻的业中,大家的争斗啊,这个取舍啊,毫无意义。他识破了一切幻缘,那寂灭为乐就是他的果;阿罗汉这个果就是寂灭为乐,他这个果位就到那个地方。
所以大乘教法他希望呢,能不取生死,不住涅槃。这就是大乘心性,就是无量光寿。无量光寿最充分地展示了大乘教言的精神,就是不取灭,不入众生界。他不排斥众生界啊,但他也不取灭。他就不证,不去证于这个实际地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广行佛事,利益有情。
所以一般说菩萨都是应化。最早释迦文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经典记载也是菩萨应化于此世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以正等正觉之功德,应化这个世间。无量光无量寿,就是菩萨真正的生命的依止,就是他不住生死,不取涅槃,那他就是无量光寿。
实际整个大乘教言呢,它都归向于极乐,大家读经典就知道了。以前不查经典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处处指归。这许多大乘经典都归到弥陀、弥陀教法、弥陀果土上来,或者净土教法上去了。为什么呢?就是大乘精神所指,就是不取涅槃,不住生死。
菩萨六度万行啊,他不会取灭,他不会去什么。在这个生命浩瀚的无量光、无量寿的这种生命海中,它实践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法则,实践这样的。阿罗汉就是他证得,三果再一进趣,他就要取灭,以寂灭为乐。他证得、证实了这个实际地理,就是一切不可得,亲证这个东西了,寂灭为乐。世尊取灭时呀,阿难去问世尊,说世尊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世尊取灭了,我们以什么为师?以什么为住呢?世尊就说四念住嘛。那叫四念处,也叫四念住,那就有寂灭这个事实,寂灭为乐。
所以大乘教法的这个独特性,所以有教与教之争。大乘佛教不呵斥、不阻碍这个声闻乘,他称声闻乘为根本乘。在许多密乘的真正的大阿奢黎或者说成就者,他们也了解,藏传佛教称为根本乘,就是佛法的根本。那这个不断地广大妙用的舒展,就展示出来这种大乘教的殊胜、密乘的殊胜。那它殊胜什么?就是从自利中走出来了。经教之异。
“无诸难”,二乘是个难缘,自利结束了,取灭了,无利生事。所以声闻自利,无利他事,就是缺失悲心。我们这大乘教有三个东西,智慧、慈悲、方便。它三个缺一个都是外道,智慧外道、方便外道、慈悲外道。所以很多人修偏了,专修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专修智慧,所谓的修空啊、什么的,称为外道。什么叫外道呢?不圆满,心外立法了。
那女人这个苦,大家都知道,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女性这个苦,这个苦就是说现业报中的苦。它这个对比说,作了个对比。它并不是说否定女性的什么,不平等,不是这个。他就说业报,就是从业报这个角度,大义上粗略地这么说,广义上这么说。
“根缺”大家都知道,根缺。实际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啊,就是人寿一到万岁以下,基本上都是不健全之人。就是我们的东西不健全,人的寿命这么短,就是不健全。你活不了那么长时间,你活那么长时间,受不了那个罪。那个罪让你活不了那么长时间,就是缺失的东西,不完备,人活得又累、辛苦。
这一段文字,很清晰地给我们做了一个提示。“大义门”。不光是没有这三种受用,没有这三种体,也没有这三种名。彼国连诸恶名听闻的机会都没有,它是名极乐,极乐国土。那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是不运用果地觉因地心,那到处都是这些讥嫌,相互讥嫌呐,不满呐,指责呀!
那最后一个庄严,十七种庄严的最后一个庄严,“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为什么这么讲呢?极乐世界,我们读四十八愿,它就是满足众生愿所设立的。从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从三恶道来说起,“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开始讲,一直到“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得不退转”。
过去就是这四十八个大愿中,就是把众生所有的愿乐,恶道众生一直到菩萨,所有的愿乐都安排满了。大家读读四十八愿就知道了,彼国土是以四十八愿建立出来的嘛,所以说在这个地方讲“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所以“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我们就回顾四十八愿就行了,修行者具足五眼六通啊,三明四智啊,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呐,即得总持啊,所以我们就能随顺实践果觉因心啊,就是这样的誓愿。修行者,渴求神通者,宿命者,渴求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受用,寿命长久者,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就是把九界众生的愿乐呢,通过四十八愿的设立,圆满了这样一个……它这个国土都能满足四十八个愿的角度中的内容,就是众生愿乐。所以往生彼国能满足一切众生愿。
尤其是跟大家交流净土的时候,有人跟我这么说,说其他的都好解决,尤其情感没有解决掉。这一生要留个遗憾,情感这个事,过去就过去了。有的人呢,认为自己的事业,我不趁着这一生做完,以后去做呢,谁知道以后是啥样的?就是要拼命地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来补缺。这一类人呢?没问题。往生彼国,你可以建立别愿,就是短誓。二十二愿中讲啊,说他方菩萨往生彼国,你要是有愿望呢,你可以发短誓愿,完成你这些事情。往生彼国以后,你来完成你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返还此土。能吗?能。不能,那“一切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它满足什么呢?他那四十八愿,真是每一个角度都考虑到了,都考虑到了。
就是我感觉大家认为这一生的缺失,他需要补上。很多人,我告诉你,补不上,越补越多,越补越多,尤其是痴情的女子们要小心!越补越多。因为那个东西呢,它就是个波动性,你可能越认为缺失,你后面受到的伤害越大。那我们要是真是坚守那个东西了,也一定要发愿此生要往生,你回来再做那个事。往生彼国,不违安养入娑婆嘛,不是有讲啊。你再去完成这个事,说这话也挺生涩。
那这十七种庄严呢,他用这个作了一个结,第十七种庄严就是作了一个总结。你观察彼国呀,就是观察这些庄严那些庄严,就是为了满足一切众生这种所谓的需求——众生的愿乐,故称极乐。十七种庄严。
他后面会讲啊,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他为什么要分开讲呢?是让我们多设立一些角度。那这十七种庄严呢,最后一切能满足啊,或者说一切所求满足,这样一个设置,来作了一个总结。极乐世界的设置就是满足众生之需求,众生之愿乐。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没事儿了,我搞个什么事儿。他为了满足十方一切有情的愿乐,设立了这样一个国土,就是顺性设立嘛。他不为自己就是顺性设立。这是十七种庄严的一个结,收尾。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这语言啊,这些论师的语言特别有力,翻转过来很有力。“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利益满足十方一切众生的愿乐,是阿弥陀佛自身利益成就。
他把十七种庄严功德的这种,“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功德成就,大的扩及到一切众生因缘上来,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大功德成就,所以就是利益他功德成就故。那就是第十七个庄严讲的“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来利益一切众生,满足一切众生的愿乐。那你往生彼国,就能满足你一切的愿乐。
那刚才说,你往生彼国后,再来倒驾慈航或者返回娑婆,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业、未了缘。那是假设,你先去再说。你去了再来看看,你自己都笑自己了,对吧?猴子捞月嘛!我们不是猴子,就感觉到猴子可笑。但你要是猴子的时候,你还会去捞。为什么猴子要捞它呢?它以为真实嘛,它才捞它;它要是知道那是水的倒影,它也不捞,对不对?我们以为有实呀,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你以为有嘛,你才去捞,才去抓它嘛!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实际我们想抓的东西,那里面都有,极乐世界。就是所谓的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这就是不虚作的,不是一个虚夸的,后面会讲不虚作住持。
那这十七种庄严功德呢,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做了一个简单的提示,大家下去了,没事了可以读一读这些文字文句。它真是给我们一个很安稳的、一个文句的指导,文句法身,文句实相,文句印契。要相信,它要是印契了,你就方便了。
(弟子:师父,还没起名呢?)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满愿,极乐世界是满一切众生的愿,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只要讲净土,就马上一身汗,我就受不了。好,下课!寻呐,佛力不可思议故。
2024年8月10日
师父:
我们这一节课的时间到了,我们继续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把“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这一大套十七种,“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作了个总结,小结。这十七种国土庄严,来描绘无量寿佛国土第一义谛殊妙境界。什么妙境界呢?前面就说十七个方面,来谈论这个妙境界。“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自他二种利益,以利益他成就为根本,来描述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这十七种庄严,来次第给我们展示极乐世界国土庄严,描述众生心地庄严,或者说世间真相庄严。我们继续下面的文字。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我们通过前面十七种国土庄严功德成就,学完我们来接着学习、观察阿弥陀佛的这种主庄严功德成就,这八种,来观察他这种情世间庄严。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来揭示阿弥陀佛的这个座功德,本起功德。“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所谓的缘起安稳殊胜。阿弥陀佛这个无量,他这个无量佛无量光,无量的这种功德。这个无量,来破除一切众生有限有量的、众生心智的这种约束,来作一切众生学佛功德、印契自心的一个殊胜缘起。“座”,载负一切,承载一切。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地方写的“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为何这么写呢?为何这么讲呢?阿弥陀佛这一寻是他自身的这个身臂,两臂,这两臂伸开,这样一个圆形称为一寻,是阿弥陀佛他这样的一个一寻。“色像超群生故”,超群生这个群生是十方九界众生,所谓的众生之类,超越了一切众生之类。相好,身业功德成就。
三,“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成就——微妙闻十方,梵声悟深远故。阿弥陀佛名号若不能广传者,誓不成正觉。广传什么呢?若一切时、一切处有障碍者,他不愿意成佛。所以他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以他这个广传的愿力名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力、实相力、报德力,这种名号功德广传十方,无不通达,梵声闻十方。“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口业功德成就。
四,“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心、法界心、真心、实相心,同一名词。那这个地方心业成就,就是他的愿力成就的这种无一法可得,同地水火风,遍布法界,普利一切,平等安住,平等普利。“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阿弥陀佛的这个广大圆满的报德又称为平等清净觉、清净平等觉,远离一切分别心,成熟圆满觉,普利于十方。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五者,“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大众功德成就,彼国的种种天人等等。“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所以极乐世界皆正定之聚,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清净智海生”,一切天人,所有来源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阿弥陀佛的果地愿力,接引十方有情。所以这种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第六,“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描述上首功德。我们谈上首,多谈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为上首功德。谈二菩萨的这种功德,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他的上首眷属。
第七,“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第七个,他的主功德成就,所谓的大众围绕,瞻仰礼敬。
八者,“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这个整篇文字,他在总结处,到第八种佛的功德,他就会作个总结,什么总结呢?不虚作住持功德。“观佛本愿力”。我们学习《无量寿经》有“其佛本愿力”,我们平时念诵的有“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那这个“本愿力”,是一个内容。“遇无空过者”,我们遇到的是佛的本愿力,而不是我们的想象力,也不是名言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本愿力的作用——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功德大宝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这话的分量就比较大一些,内容也就包括的比较多。“即见彼佛”,那前面八种功德就是让我们观佛见佛。你说我没有见佛啊?他那八种功德,就是佛的内容,就是我们见佛的内容,观佛的内容。尤其是第八功德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就是“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我们见的什么佛呢?是法身佛还是报身佛,还是化身佛呢?那这八种功德,从各个角度来给我们介绍,来让我们见彼佛,“即见彼佛”,观彼佛就是见彼佛啊。
那很多莲友会把这个见佛,自己做了一个设置。这个地方的见彼佛,就是让你观彼佛的愿力,观佛的种种功德。从他的座功德、身业功德、口功德、心功德、大众功德、庄严上首功德,乃至主功德、不虚作住持功德来见佛。所以称为“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所以要接前面的句子,“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个地方谈的很清晰,是观佛本愿力。我们要观佛这个本愿力使然,使什么然呢?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未证净心”,过去说净心菩萨称为入得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十地。三贤就是所谓的净心菩萨。“未证净心菩萨”就是普通人。“毕竟得证平等法身”。因为啥?佛的愿力使然,就是所谓的阿鞞跋致。“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那个寂灭平等,无有退转。实际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生忍,无生功德,回入无生法界,寂灭平等故。那佛的愿力是什么?大家读过“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讲的就是这一段儿故事。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就是所谓的往生见佛。这个地方就是观佛愿力,就是所谓的“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所以这个“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佛的本愿力使然。
现在的人念佛呢,往往就是观察自己的业习、业力、执著、现象的习惯,来评价自己所谓的见佛也好,修行净土的利益也好,往生、未往生也好。而不是说观佛本愿力,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或者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都是佛的本愿力功德的随顺,观佛,随顺,融入于此。所以“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这一段文字很用力,大家要没事了可以多读一读。因为这种菩萨善巧呢,就是说天亲菩萨这种善巧呢,很容易把我们随着这个文言导入真实法益。我们把它当成法则,来导入真实法益。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那这八句是来讲如来主功德的这个角度。“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自利利他,世尊这个功德,自受用与他受用是具足的,自利利他。他这个自利就是利他的完成,也就是自利的完成;自利的完成也就是利他的完成,就是他这个本愿力的功德所示现的这种内涵,所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所谓的庄严就是成就,就是事业相,我们也称为报德。他这个主,主功德的八个角度的报德所显就是功德庄严。
“次第成就,应知。”就是一个一个的来谈。从佛的座功德、身功德、口功德、心功德、大众功德、上首功德,乃至说主功德、不虚作住持功德,这八个方面来谈论,所以称为“次第成就,应知。”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这个地方的文字有很仔细的引导。“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那“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那这个利益,得到这样的利益,或者作这样的观察,作对佛八种功德的观察,见彼佛。未证贤位菩萨,行位、住位、回向位这些菩萨们,未证这个位置的菩萨们,已证这个位置的菩萨们,与登地的菩萨们,都同得什么呢?寂灭平等。
这些菩萨们有些什么作为呢?观察彼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大家要观察,“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菩萨往生彼国,行佛所行啊,广利众生。
“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第一种正修行,所谓菩萨不为自求。不为自求,那你的作为是什么呢?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个《往生论》,来实践菩萨四种正行,就是返向往生,你作些什么呢?不为自求就是返向往生,就是出功德。出功德,那我们念佛、实践净土,干什么呢?有四种正修行,“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于无量世界,常安住极乐,身不动摇,遍满十方,来化作佛菩萨,如须弥住持世间。“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令一切于浊恶世间烦恼众生花开见佛,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于烦恼中成等正觉。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这是菩萨四种正行啊,所谓的不为自求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什么悲心呢?作种种佛事。“安乐国清净”,那就是不为自求啊。“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不为自求者,念佛人一定是普利法界啊。“开诸众生淤泥华故”我们要是念佛人,不为自身利益,不为自身得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那你的念佛、你的所有的实践法则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令众生出烦恼成菩提。所以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这一切作为都是不为自求。不为自求的前行下,所能成就的这样一些法益,所以“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清净国土,不为自求。念佛修行,那就是转无垢轮,作诸佛事。
“二者彼应化身”,那我们念佛不为自身,那生命的作用是什么呢?所以“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那我们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阿弥陀佛,它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佛的功德的作用。那我们念佛人,都在激励传递表述这种作用。所以果觉因心,佛的果地妙用广传十方。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那很多人说,我念佛不为自身,那为什么呢?念佛不为功夫干什么呢?不为往生干什么呢?所以这个返向往生中有讲,菩萨四种正行中有讲。为啥说正行呢?就是让我们这些念佛人去实践的,去观察自心。你说你做不到,做到做不到你不要管,你随佛的愿力、随着果地觉去观察自心,随着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观察自心妙用,观察果地觉妙用。他来展示安乐国清净的这种功德。菩萨在这安乐国土中做些什么呢?做不为自求的事,拔一切众生苦,开众生淤泥华故,能灭除一切众生苦。所以不前不后。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不去追求某个人那个苦、这个苦、哪个苦,不为自求,心无所执,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一切众生。
“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因为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光照十方,遍至十方,教化众生,不舍不弃。所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你不为自求的念诵,它就有这样的功德与作用。佛的果地觉,在众生运用实践融入的过程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这个寂灭平等的妙用不可思议,展示了菩萨四种正行。
“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五念门中的第五门。为利有情,为利有情运用果觉因心来实践教法,菩萨正行由此而生。佛的本愿力,融入佛的本愿力,体会佛的本愿力,随顺佛的本愿力,所产生的功德,庄严功德。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开众生淤泥华故,拔众生苦,这一念及一时地来一切世间普照诸佛会,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那是广大殊胜供养。
“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果觉因心来展示它的不可思议的果觉内容,随顺这个内容、消化这个内容、体验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呢?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所以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是为供养一切诸佛,是为恭敬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是为“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是为“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菩萨的这种正修行功德,处处以佛的本愿力而展示菩萨如何正行。菩萨的正行是什么?所谓的不为自求,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随顺佛的果地觉,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不舍一切世间,不舍一切法界,利益一切众生,拔一切众生苦,供养诸佛、赞叹诸佛、礼敬诸佛,无有分别,无余的供养。
“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说我们一切净土行人,当如是随顺佛本愿力,观察佛愿力庄严,就是他的修德庄严。随顺他的这种果觉我们来作因地心,来体验、来融入这种不可思议的开众生淤泥华、拔众生苦,恭敬、供养、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大会。 那我们要作为一个为自利,随顺自己的凡夫的烦恼作因心,那这些文字跟我们没关系,丝毫的关系也没有,你一读呀,这不是我们应该行的。说不为自身求安乐,所谓的往生已毕,或者说入功德已毕,随顺佛的愿力,体验佛的果地觉的不可思议的庄严功德,菩萨当有四种正行。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这又作总结了,这些菩萨干什么呢?最重要的汇接到这个地方了。“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那我们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往生彼国干什么呢?佛的因地功德,佛的圆满报德作我们因地的缘起。因地的缘起,四种菩萨正行,把它展示出来了。因为我们念佛,不为自求念佛干什么呢?这四种正行,告诉我们都是些什么内容。你不为自求,或者说入功德已,法已经修行,不需要再实践了,那我们就来做菩萨四种正行;或者说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就由这种四种菩萨正行的功德的展示。
尤其是第四个,过去学习净土,他们这个出家人、居士拿明信片、卡片,他们也给我印了几百张,我说印啥?他们说印啥?我说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到哪了,别人说你叫什么呀?什么名字呀?干什么呀?就把这个卡片发给别人。“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所以说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不为自身安乐,欲令众生得离苦啊,那是果觉因心的一个实践者。所以返向往生,行此方便,就是菩萨四种正行。要不然我们不知道,不为自求那我们干什么呢?不为自求做什么?让我们观察彼,彼菩萨,彼国菩萨。所谓的观彼菩萨,就是往生自利解决的问题,自受用已经解决了,就是“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很多人念佛,为自己念还行,为众生得离苦念,他没有参照呀,没有参照,不知道为众生念有什么意义呀?那这四个正修行功德呢,就是它的真正的内容。说“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果觉因心,如是妙用;回向门,或者说返向往生,如是妙用。我们念佛,念佛实践法则,果觉因心的实践原来有这样的作用。“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哦,原来人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离什么苦呢?拔一切众生苦、灭除一切众生苦。干什么呢?我们念佛,一心一念。因为阿弥陀佛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他的报德,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修行方便所作。我们念佛,种种念佛的方法,种种忆佛的方法,不为自求,实践净土,只有这样的事情,开众生的心源,灭除众生苦。所以“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无余,那我们念佛,不为自求,作为原来是为一切。“照诸佛会大众”一切法界中,一切法界中的一切诸佛如来,这个法会,我们都能无余地去供养、去礼敬、去赞叹。“雨天乐华衣”,就是所谓的普遍,无余普遍的供养。“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不为自求,原来这个菩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就是不为自求。凡夫不为自求不行呀!所以有前四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让我们回到自利功德海中,自受用中。那这个地方呢,回入自性海中,所谓二十九种庄严,让我们回到这个自性功德中。干什么呢?了解自性功德圆满者的作为。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菩萨四种正修行功德,所以大家一定要看明、要认清这一点。虽然还在观察门中,这是二十九种的后四种观察,就是菩萨庄严功德,就是所谓的正修行功德,也就是彼国菩萨他是这种作为的。那我们作为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者,果地觉那也就是入功德海,因地心就是入功德海怎么来实践净土。我们天天念的说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为因地心;很多人说果地觉为因地心,但自私得不得了,比世俗人还自私呢。你说他是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者呢?自己要问问自己,别人评价没有意思,自我观察、审思。很多人不学佛法还好,学佛法比其他人更自私、更专权、更加残酷、更加心狠、更加偏激,那一定要小心。所以我们果觉因心的实践,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那来不为自求、不为自身求安乐,这四种菩萨正修行功德。
像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就是菩萨正行者。你感觉到自己作为果觉因心的这个为自利、为自安心学,那你多关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门,多观察,多在这里面儿运用、运用。尤其是这个菩萨四种正行,让我们看看果觉因心是怎么实践的,走出自利的这样一个坚固的、细微的或者说粗重的我执,能消除这种烦恼、这种执著,来令自身得到解脱。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那我们学习果觉因心,不是——没有事情就一个口号、一个口号的喊,让别人提示。我听到有菩萨来参学,周边的其他人对我们这个学佛人的评价,说学佛人比其他人都自私、更加自私,举了很多例子。相互不帮助啊,遇到困难,遇到障碍、难缘了,大家都躲起来啊,视若无睹啊。看见别人受难,有障缘,都不去帮忙啊,不去管呐,等等等等很多事情。我们这个果地觉因地心的学习者,一定要警觉呀!是不是我们真是学了这个东西反而更自私啊?变得更加的这种,不要说慈悲了,更加夸张的这种世俗的自我守护。我们每一个人要自我审观,看别人没有用啊,要观察观察自己。这个菩萨提出来以后,真是个菩萨!需要我们来反省反省。我与大家都需要反省,反省、观察,都需要。不是吗?要不然我们学这些,那跟自己有啥关系呢?
我们把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就是观察门作了这样的读诵。为啥这一次《无量寿经》跟《往生论》说读诵呢?就是读一读,让大家能有一个教法的依止,实践教法的依止。不知道这个,你讲来讲去、讲来讲去,是什么呢?依经、依论,他们讲些啥,经典上讲些啥,圣言量上讲些啥,《往生论》讲些啥,我们去参照着实践,提醒提醒,所以是读诵。也避免别人说那些非法的话,或者相互疑惑啊、诋毁啊,所以跟大家一起学习读诵,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好,看下面的文字。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果地觉给我们讲出来了,阿弥陀佛的愿、愿力、就是他的愿心嘛,愿心庄严。原来这二十九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就是果地觉究竟是什么呢?这讲他的这种所谓的国土庄严、眷属庄严、佛功德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来告诉我们果地觉的依正二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让我们来了解愿心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心如是。干什么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也发这样的愿。这原来是愿心庄严,愿心——心地的报德、心地的事业相所成熟的内容。
原来十七种国土庄严,佛的庄严,四种菩萨正行庄严,就是让我们彻底地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就是愿力所产生的事业相,阿弥陀佛愿力的事业相。那我们随顺他的果地觉,就是他愿力的事业相,融入这样的功德海中,体验这个功德的作用。我们去观察它干什么?就是融入印契,就是二十九种庄严来庄严自心,令心庄严。我们随顺佛的愿力,观察、体验、融入,所以依佛愿念佛,依佛愿了解佛的果地觉,依佛愿庄严世间、庄严有情、庄严法界。所以这个非自力的设计、想象,非自力所能及。这一点大家要观察得清晰。
“略说入一法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这入一法句,所谓一法句者,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让我们回入无生法界,回入清净法界,回入平等安心法界。出入功德,唯一大事因缘。入佛功德,佛的功德印契众生,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如来所作应作,我等随顺安住。是不是无生无作呢?是不是无为法身呢?这一法句“法”者妙用于此,称为“句”。什么妙用呢?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它展示了无为法身的妙用,使一切众生回入“法本法无法,无法无非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的一个清净法界,有为而不染的一个无为法界,生生灭灭无所得的法界。所以法身功德“无为法身故”。
我们一说果觉因心,就成个泛泛的名词了。那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功德的观察,通过礼拜、赞叹、作愿,前四门的实践,我们了解了果地觉的二十九种庄严,了解了礼拜、赞叹、作愿融入的这个过程妙用。观察彼二十九种庄严,依彼依正二报的庄严,来了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庄严功德,使我们融入阿弥陀佛愿力功德海,果觉因心。那我们再说果觉因心,你就不是一个泛滥的、没有内容的、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果觉因心了。那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入功德;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皆有皈依处,印契处,安乐处,发挥它的妙用。什么妙用呢?果觉因心的妙用,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妙用。
所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为清净句”。这么多这么多语言,总结起来说,就是令一些众生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把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转换成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融入果地觉,来以果地觉作现行缘起,那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的妙用。或者说回到清净法身,这个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让我们回到这样一个功德海中。他这个引导,这种礼拜、赞叹、作愿,尤其是观察门,这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器世间的观察、情世间的观察,让我们了解主眷属的功德,来了解佛的果地觉的种种内涵,就是依正二报的内涵。我们再对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就不那么空泛了,有所依止,有所观察。说菩萨不为自身求安乐,那我们不为自身干什么?这有参照了,菩萨有四种正行,我们了解了,果觉因心。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器世间、情世间的二种清净,来清净众生心,使我们染污的心有所回归。开众生淤泥华故,让我们清净回归,拔除众生苦,消除众生苦。这种不可思议的利益,果觉因心的实践,我们要在这地方有清晰的认知。
所以这个十七种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我们观察十七种庄严,彼国土庄严功德来清净自心,清净法界。阿弥陀佛的报德的清净,他这个报业的清净,我们来实践果地觉,来令我们的报业回归于此清净。那众生世间清净,主功德成就、菩萨四种功德成就——众生世间清净,来令我们所有的意念作为回归这清净义。所以清净缘起,平等安心,清净缘起。那我们再做事,果觉因心原来就是清净缘起,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有的作为不染不著,利益世间。说无为法身,就是清净法身。
这个地方呢,法身就讲的清净,法身义也就是清净义。还归于清净,还归法身。法本法无法,《付法偈》就讲的法身功德。以佛的报德摄一切众生回归法身功德,所以未净心菩萨与净心菩萨、登地菩萨、地上菩萨,皆能毕竟归于寂灭法身,寂灭平等。这个平等意,平等法身,清净法身,我们经常会念这样的词,要了解。
我们今天就把这二十九种庄严,观察门,作了这样一个读诵提示。希望我们每一个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莲友们,来随顺教法实践净土,来随顺天亲菩萨乃至《无量寿经》所指导的方式、方法来实践净土,不要去编造自己实践净土的故事。那我们就能迅速地了解净土教法指些什么,讲些什么,让我们实践些什么,能体会些什么,入其不二法门。所谓的就是于佛的报德,果地觉为因地心,于果地觉作不二的回归。这个文字的学习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2024年8月14日
师父:
这节课的时间到,我们继续上节课的文字。上一节课,我们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这一段文字,天亲菩萨来提醒我们,我们在实践观察门的这种情器世间的观察,或者说止观——作愿来作奢摩他实践;观二十九种庄严来实践毗婆舍那;就是广略修行。止观二法呢,过去也就是说“广略修行”的两种方法。广者,那就是像我们说毗婆舍那的种种观察,就是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广泛地观察,那作为一个广泛的法的实践。略者,唯说意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我们心常作愿,来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来实践这种佛如是誓愿,我们来观察、随顺、实践这个誓愿,作为广略二法。那这个广略二法,是随顺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功德,就是所谓的果地觉,我们现在常谈的果地觉因地心。
那我们再实践这个法,就能成就柔软心。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调柔自然,得大自在,唯佛心如是。就是大自在的柔软心,无所对待,正等正觉,称为柔软心。那在佛以远呢,都不能称为柔软。虽然有差别,有强硬者,有柔软者,有相对柔软者,但与佛相比都不能这么称,就是果觉因心之善巧。
“如实知广略诸法。”我们来实践,依愿载负一切、摄服一切,那就是略法;广法者,种种观察、种种作为,来观察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就是让我们来观察佛的国土庄严,佛的这种所谓的身口意业的庄严功德,让我们了解,使我们有巧方便回向众生的这样一个善巧,有这样一个法则。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这后面讲得很具体,“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种门,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这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平时要是没有学这个《往生论》,念佛人拼功夫,拼念多少时间,拼不吃饭、少睡觉,拼这些东西。但这个地方是讲菩萨怎么来实践五念门。“所集一切功德,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所以往生极乐,原来净土往生极乐是拔一切众生之苦的一个果报。不是说我往生他往生,这是净土的一个功德,不是。所以菩萨已经知道,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回向众生,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种功德。“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文字读懂,“共同生彼安乐国土”。
那平时人们议论的、关心的,就是我的功夫如何,我的持戒如何,我的念佛如何,成片不成片,开悟没开悟,见佛没见佛。这个地方,原来是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国土。我们能回忆起来,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看,原来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不为自身住持安乐,这是佛果觉因心的妙用,这是我们修行净土的一个实践内容。
“摄取一些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果觉因心的实践,这是净土一个法则的成就。那打破了我们平时我念佛为功夫,我念佛为开悟、为神通、为自己有啥善巧、自身了生死等等,这种为自身安乐、为自身解脱、为自身成就的修法。所以成就菩萨巧方便回向,就是拔一切众生苦,愿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土,这是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实际整个净土的修行,那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去能随顺佛的果地觉。因为拔一些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生安养国,这是净土的功德,这是佛的愿力成就。我们实践净土要没有佛的这个愿力成就,就是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得生彼国,那这个净土教法不成立。那不是念佛法门,那是念你要了生死,你要往生,你要成功夫,你要得解脱,你要得禅定等等;那就不是净土法门,那就是我们个人的一种追求。所以这个地方的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因为往生净土是大菩提成就,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就是大成就、大菩提成就。那我们怎么去随顺他的大菩提成就呢?就是巧方便回向。我们把所有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功德,随顺佛的这种修德所展示出来的效果,就是庄严、功德庄严,回向众生,往生彼国,同生彼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大家读一读。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大家想一想,我们有几时几刻不是为自身求安乐的,是为一切众生,为了饶益有情,我们设立的这样一个心智;或者说不为自身求安乐,就是一个智慧,就是无染清净心,就是清净缘起的一个相续,具足缘起的一个相续,果觉因心嘛。要不然,我们所有的修行就在造业。造什么业呢?你那个无上菩提心认知不了,或者说果地觉你认知不了,你都用自己的妄想虚设追求功夫、追求成片、追求开悟、追求神通、追求自己往生、追求什么什么,这一切的追求都是为自身求安乐。那你又认为有这么个缺失,有这么个法可得,那你就出现这个所谓的染污心,我执染污,违菩提门。所以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这一点大家应该回顾回顾,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干什么?要正面面对这个的。
平时我们经常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大家都这么说,但是到实事上,哪一个人为别人得安乐呢?不为自身呢?不为自身的安乐去作为呢?要想好,要不然我们学的东西都是学的东西,自己作为的——遇到事了,看哪个人比较自私,看哪个人比较自私的厉害,看哪个人更会用嗔恨心、爱染心。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因为天亲菩萨把它写得就很细致。智慧门。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他这个慈悲门呢,是拔一切众生苦。不是说张三对我好,我拔他的苦;李四对我好,这一群人对我好,那一群人我看不上,我要帮着这个人离苦、那个人离苦,其他人跟我没关系。拔一切众生苦,“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这一点我们要观察。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
智慧门,不为自身求安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所谓的智慧,就是我们平时为自求的东西,就是认为自己有所求,心受染污了。就是识心染污,缺失的一个染污,一个执著,那就为自身求安乐,就是追求我怎么完善自己。修行也是为了完善自己、壮大自我,使自我更加坚固,更加地这种人间的完善,或者事业上的完善,等等等等。那这个那就远离智慧;我们没有拔众生苦的愿望,那就远离慈悲。拔一切众生苦,这个是没有保留的。所以净土教法或者诸佛如来出世,都是为了一切众生、一切有情。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那这个跟智慧门有多大的差距呢?他这里面有怜悯众生,有远离自身健全的追求,有智慧有慈悲的综合运用,这称为方便门。怜悯众生,所有修法作为怜悯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那就是智慧门、慈悲门的一个综合的实践成就,所以称方便门。
“是名远离三种违菩提门相违法。”为什么说菩提门呢?五念门就是五种菩提门,三种菩提门,来揭示我们以果觉因心是最佳的发无上心实践教法的一个殊胜行,它易懂、易实践。我们参照着佛的果地觉、佛的誓愿:“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可以自己去实践,来观察一切众生,若有这样一个愿力,随顺实践,住正定聚,得不退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那这是发起广大殊胜的利益。《往生论》上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他进趣、向往、面对的都是一切众生。那这个菩提门法呢,就是来利益一切有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远离了三种违菩提门,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避开了违菩提门,那成熟了随顺菩提门法。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教法的果地觉,我们去理解是很难的,但随顺是很容易的。我们造个船,去使自己渡海很难。我们乘船很容易,乘船就是随顺船的功德就行了。那我们要是自己修行就是造船渡海,造船渡海是十分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有很大的时间,财富的积累,技术的积累,有很多程序。那我们就乘船,随顺这个船的功德,那我们就很容易实践。所以,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就是智慧门。“以不为自身求诸安乐故。”这是无染清净心。在大乘经典上,最多讲的就是清净缘起。因为我们要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法无有自性,它就会回到清净缘起上来,所以称为发心。或者说运用清净心,运用性空缘起,这称为发心。运用这个力量去作为、去观察、去实践,那我们就开始有实践法则的机会,所以清净心。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安清净心,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心所显,拔一切众生苦。那我们在实践念佛也好,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哪一门中,我们有没有用拔一切众生苦的心呢?我们往那一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有没有“拔一切众生苦”的这种念诵的愿望或者观察的愿望呢?有了,那果地觉就成立,果地觉为因地心,“随顺菩提门法成就”就得以成就了,那远离违菩提门法。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这一点我们看啊,原来拔一切众生苦,就是所谓的胜大菩提。“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教法就是说的大菩提,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究竟安乐在什么地方?就是摄取众生往生彼国土,所谓的乐清净心。“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他这讲的,你看前面讲的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这个地方还讲的是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这个满足。他这个随顺满足特别重要,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果觉因心的这个内容,就是我们来实践净土,随顺实践,而不是其他的方式。
教下的人,他特别注重于学习教义教理。干什么呢?以达成大开圆解的理论方便。圣言量的基础,就是各个理论基础你都有了,你突然联系到一起了,就是大开圆解无所不能。在文辩上,在文字辩解能力上你没有障碍了,这时候开始起修了。教下的人开始讲经、辩经、立论,他有智慧了,开始起修了。那我们念佛的人呢?要来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就是随顺果觉因心。实际他只是没那样提,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它注重于在随顺二法上,随顺。但我们现在个人呢,我要干啥,我要干啥,我要干啥,我要干啥……那你就随顺自己的业力相续,而不是随顺佛的愿力的一个作用。所以这个无染清净心就被染污了;安清净心我们就泯灭了,没有令众生得安乐的愿望。那乐清净心,来令一切众生究竟往生彼国,或者发无上菩提往生彼国,这样一个净土修法。净土修法就是如来会,不是说哪个人生、哪个人不生,不是那样的。净土,净土法,实际就是同入诸佛如来的圆满报土。这个在判教上,善导大师有判。在善导大师这么判之前呢,很多判法,方便有余土,这个土那个土,报土,同居土,常寂光土……很多说法。善导大师就说,乘佛愿力同生报土。他就来断定这样一个法则的依止,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应知。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智慧门嘛,般若。“般若摄取方便。”智慧成就方便,般若摄取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我们要有为自身求安乐,没有安众生心,恭敬供养自身心,那要是有这三种心,那我们就远离了菩提门法,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大家都要善于观察,那你要是没有这个,你在临终三种往生上,你都不成立。不要说随佛愿力即得往生,那你就没办法去品尝这种法味。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用一个状态来描述妙乐胜真心。在佛教,胜、真二法用得最多。胜者能胜一切法,能胜一切世间法,胜;真者,能面对一切如幻有为法,真实妙用。
“应知。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我们这几种心经常运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或者说清净佛国土的相续功德就是这样的利益。
“应知。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这又提一次,“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这个就是以果觉因心会形成一个随意自在成就。因为五种门都是果觉因心实践方法,我们前面虽然讲的很略,大家可以自己仔细的观察。因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以佛的果地觉,以佛的依正二报来展示的,都是以果地觉来展示的作用。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随顺果地觉为因地心,随顺法门。
实际我们中国这些祖师们,提果觉为因心的,反而没有读天亲菩萨的著作。这一代一代祖师们相承相辅,他们就会传果觉因心的说法,但是很多没有去传播《往生论》。像我们近代大德印光法师,也是在他老年以后,才遇到《往生论》,包括《往生论注》,这两种著作的倒流,从日本请回来他才见到这个著作。他早期也是没有碰到《往生论》这样的,他实践的也是功夫上的东西多。这个全然不让你去用功夫了,让你去认真随顺果地觉来实践,觉悟世间。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过去人把它判,有这五种果门,前面是念门,这是果门。“一者近门。”特别形象了。“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就像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随佛功德来入佛功德,来了解自身利益所在,就是自受用所在,称为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他这更形象一些,来解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何以实践。就是果地觉果地觉,我们怎么了解果地觉呀?他这就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来让你了解,你在实践这个法则的时候,到哪个状态了。
“入第一门者。”入,他叫你随顺得入。“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没有任何的间隙,没有任何的道理。怎么是入门呢?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就是所谓的近门,你已经进极乐世界这个门了,近门。这里面没有你的信解,你要信解,你脑袋瓜子转不动。所以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你就这么做这么随顺,没有你的思考,没有你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样,什么道理。所以这五种门成就,心作心是,心作心是,都是以这样的功德来展示的。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你已经到佛前了,观音势至、清净海众、阿弥陀佛就在你目前,所以入大会众数。“入大会众数”,你一定是极乐世界一分子了。这里面有道理吗?谁来讲道理?就是佛的愿力,果德成就使然。那个念门中,就是口业赞叹,称如来名,与如来光明智相相应,入彼大会众数。此名入第二门。他一定把你拉进去,入,随顺得入。随顺果地觉的力——愿力、佛力,你随顺这个,就会入大会众数。依彼如来,“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依他的光明智相修行,而不是你的想象修行。赞佛功德与彼光明智相相应故,那是所谓第二念门。这个是入大会众数的一个入第二门,是名入第二门。这是念佛呀,这是念佛的法门,念佛的修行。我们以前想象的修行,想象的念佛,跟这全然不一样。是不是呢?你可以回忆回忆。
“入第三门者,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花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一心专念,作愿生彼,菩萨呀,这是佛愿!佛愿如是,我愿亦如是,这不是作愿生彼吗?一心专念,专念佛愿,我们也来作愿生彼。第三门,所谓的作愿门嘛。这个奢摩他,就是我们观察这个、观察那个第四门中的观察。这个地方所谓的奢摩他,就是以“止”来使九界同归,所谓的“寂静三昧”。乘佛愿力,我们九界众生的心归入“寂静三昧”。愿力,唯依愿力起作用,所以愿力止一切众生业,令一切众生同生安养。“寂静三昧”,就是所谓的九界众生业力已止,唯显佛愿,称为“止”。这个止的作用,止九界业力这种循环,唯佛愿力起作用,“止”这称为“奢摩他”。“寂静三昧行”,令九界众生业回入寂静海,以愿力展示妙用。佛的愿力展示妙用,或者愿生彼国的愿展示妙用,“得入莲花藏世界”。《华严经》对莲花藏世界有描述,大家可以查一查《华严经》,是名入第三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就是观察门,我们说二十九种庄严一一作了个观察。实际原来观察彼庄严,受用种种法味乐,就是观察佛的依正二报、情器世间的庄严,让我们体会佛果地觉的果报的内容,或者果报庄严,让我们体会这种法味乐。佛的果位,这个果报,圆满的报土,有什么样的法味呢?那二十九种庄严的种种角度、种种角度,什么性的、量的他的所有种种功德,主眷属功德等等,让我们去体验阿弥陀佛修德或者报德种种的法味、种种的圆满、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所谓是名入第四门。他四门已经到屋门,已经在房间里,这个收藏那个收藏,他种种自家的宝藏展示出来了。屋门,第四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观察门。他这为什么用毗婆舍那呢?毗婆舍那有内观的翻译,所谓内观。那你观察极乐世界这二十九种庄严怎么成内观呢?原来彼世界果报与我们内心庄严无二无别。他这个观察,毗婆舍那,也称广法。广泛的观察诸佛功德,来使诸佛的功德引发成熟我们的自心庄严,或者说了解众生心——真心庄严。诸佛如来代表一切众生真心圆满相,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啊。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这说的有点玄妙了。“回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以本愿力故,以阿弥陀佛本愿力故,示应化身,回入生死烦恼林中。要没有这个本愿力回向,这一段文字就离我们太远了。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我们这个身不再去业力相续了,以果觉令心相续,那就是示应化身。不以业力身为自身相续,以果地觉,以佛愿力、随佛愿力令心相续,那就说的“示应化身”。此身转化了,非业力身,以佛果觉为因心,令心相续,这么串联一下。要不然大家就会固化地思维:我是个凡夫、他是个凡夫,怎么能应化身呢?所以说它这称为返向往生的一个,以倒驾慈航或者以往生来回施众生,就是所谓出功德;不再去为自身往生而念佛修行了,来以本愿力回施众生。我们刚才念的那个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众生回施这个本愿力,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以本愿力回向故。你看,我们看到整个五念门的修法,五种门的修法,没有离开佛的本愿力,没有离开佛的果地觉,没有离开佛的愿,没有离开佛的光明功德,没有离开佛的应正遍知。就是果地觉,不管情器世间,来作底色,就是以它为因,来做众生往生彼国的起步。是名出第五门。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原来我们实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是自利成就,是实践净土的往生,自身往生。原来拔一切众生苦,不为自求等等等等,这是佛的愿力功德使然,我们随顺得入,得入什么呢?所谓净土行人入功德,入净土,往生净土。这第五门呢,回向众生,拔一切众生苦,回入生死烦恼林中。你看我们现在就不用动身往生了,不用动身相我们就回来了。干什么呢?说无来无去弘扬净土,若入功德、若出功德,皆是念佛法门的实践,净土教法的实践。
这个文字呢,十分清晰、简洁。大家去念佛实践的时候,只要按照这种所谓的果觉因心,或者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转换成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以佛的果觉为因心的实践,出入功德一定得自在的。他后面会讲。
“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净土教法原来是“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他二利,圆满成就。随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实践这样的一个法,迅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文字呢,他归结到“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你不这么实践,你不知道什么样的速度。不离本座、不动当念,就是疾速成就啊。他这个“速”啊,这各人去类比去了。所以佛的教法,非增减法,非有为法,非得失法,他讲的所谓的真相功德。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呢,就把五念门、五种行门来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就是入功德、出功德的提示,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个文字提示。那大家依法而行,就能疾速得到一个净土法益。
可能很多人,读《往生论》读得很少,我们读得再快,就比你不读要强。下去我们再来以这样的法则去实践果觉因心也好,去实践念佛法门也好,你就能作为一个真正的净土行人,就是出入净土皆不可得。所以不离本座,体验正等正觉功德,或者说出入功德自利利他。这就是净土修法的一个完成式。因为我们平时听到也好、交流也好、自己想像的东西也好,它跟净土教法有很大的距离。好比说“三种违菩提门法”,安稳自身,没有饶益众生的心,没有拔众生离苦、令众生得究竟安乐的心,就是为自身安乐、为自身放逸、为自身功德利益来作为。这一点呢,很少人能……你想不到的,你也观察不到的。所以“远离三种违菩提门法,成就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这就是净土的这样一个广大行持,就是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好,今天就是念得快一点也好慢一点也好,大家下去再去学习《往生论》呢,就比较轻松一些。毕竟这样就是读一读,大家有这么个音频,大家有这么个交流,再去实践净土随顺得入的这样一个方法,就知道“佛力住持阿鞞跋致”的实践方式方法、内容了。身业怎么做?口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做?方便智业怎么做?怎么往生入功德?怎么出功德?返向众生,回向一切众生究竟菩提怎么来做?怎么来拔一切众生苦,令众生得究竟安乐?那我们就有净土念佛法门的实质内涵了,就是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的内涵是些什么。那我们有理论,天亲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口诀的参照。
那这节课呢就到这个地方,因为安居马上要结束,他们要自恣,盂兰盆会,很多出家师父都很忙啊。我们就在这个安居马上圆满的时事,把《无量寿经》《往生论》啊,做了一个最简单或者说最快速的一个挑挑拣拣的读诵,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提醒,带来一些实践净土教法、认知净土教法、能完整的实践净土的一个提示,一个传承提示。你没有这个传承,你就会胡思乱想。道听途说的那些方法,你实践得再多,得利益者少,真正安心者少。有传承,我们认真实践,很容易得到安心,很容易往生与返向往生,就是自利利他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样一个事实。
好,那我们这一课就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谢谢大家!
2024年8月17日
回向
九界同归 凡圣同修
等蒙摄受 咸得往生
一切功德皆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