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053

第三十二集:无余承佛启用五智

我们礼敬三宝,来祈求加持!

种子的现行作用虽然是一个课题,但我们要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认知自己的举心动念、言说作为,就是三业中常能觉察了知心中所依。那么我们慢慢就可以无余地随顺如来种性,在以佛果地觉作现行因地心这个认知中生起决定解,生起真正择取,或者真正回归到周遍的究竟安乐的事实上来。如来种性会在我们生命中起到他的作用,把我们无始以来无明对自身的蒙蔽、制约以及带来的种种迷惑烦恼等业相有彻底觉悟与认识,达成对自业共业完整的觉悟、认识、实践,在自心光明中照耀觉知这一切无明业相,无染无著地出离无始以来的生死纠结、烦恼纠结、所知障纠结,让生命真正像佛陀一样得大自在方便的依止。

周遍性海无余接引,顺佛果觉就路还家

虽然通过了一个多月反复提示,今天我们还是提一提“无余”,无余是多么重要!我们无始以来习惯于我执与法执,这是在凡有情的普遍现象,或者说我们烦恼业习的一个特质。我们常念无余供养佛陀,说皈依三宝,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人喜欢称念种种佛陀的心咒、愿力、愿望,也提到无诤,但内心对他的回归或者说内心中本净本具的展示,在我们生活过程中往往会受一些蒙蔽。

这个蒙蔽是巨大的习惯势力,有极大的共性。要是我们从单体、个体或者个人上来解决这样的烦恼,声闻之路无疑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了生脱死入解脱道的捷径。方法得当,有真正的师长与环境可依,一生成办或者说真正步入解脱道,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在佛的授记中或者现行因缘中。

我们遇到了净土教法,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作因地心,这样来解决一切生命的所有障碍,即是根除无始无明。这个发心本身是大乘心,本身是圆满菩提之心。这样的认知乃至说皈依、依靠是无上的善巧——他不在自身意识作为上单一用功,他是在一切九界众生共有的业力业相上作彻底透视,以佛眼来看世间,来俯视九界。我们借助这样一个眼镜来看得清晰,佛陀给了我们一个知见——正确知见、解脱知见、究竟至真等正觉的圆满见,让我们运用圆满见来俯视十方九界一切生命的造作业相。

阿弥陀佛以他五劫的思维、二百一十亿国土的观察,建立超世愿望,就是予众生最殊胜方便的愿力摄化,令一切众生不离现缘而归于无上道,在这样就路还家的最殊胜利益上有直下认取。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无始无明这个业与诸佛如来之种性本质无二无别。这是一个契合处!这个契合有接引九界众生的真正方便,就是予以众生平等认取,就路还家,不加改造而直归无上道之事实的大圆满的契合。

他不是对某一类众生或者善根成熟众生,不是对某一界或者某一个特定因缘,而是对一切众生,所谓十方九界众生,作最不可思议的正等正觉的印契。这种印契的功德是圆满的,是无余的,是在一切业相中究其本质而彰显。这个彰显是靠他修德的亲证来说服、来接引、来印契、来展示这样究竟如实功德,没有任何杂质或戏论,彻底无余地令一切众生、令我们每一个众生从现行因缘就路还家,不加改造。为什么不加改造?他彻底揭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与一切众生业分如幻不实的究竟内涵。但这如幻的妙用差异令一切迷倒有情回归本质处,于此无二无别之本质处得到究竟安乐。

这样一个壮举震动了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感动了一切诸佛菩萨,能不能感动我们凡夫的心?就是我们对世界观或者法界观的认识了。我们真正了解了自业、共业,了解了佛陀亲证此不可思议正等正觉的至真如实之处——正观,善观,真正了解了,莫不归向!如同百川归海是必然,你的心也必然归于此事实功德上来,不假用力,法尔本然之事实会使我们造作的心、高低的心真正休息下来。真正在寂灭为乐这个接引口跨入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予一切生命对等如实的不二法门的回归。清净平等觉这种直下认取,是对每一个众生本际光明的亲切揭示作了一个彻底的无余的给予。

这种给予不是说在我们法性或者佛性之外附加个东西——不是这样!他揭示了一切众生与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称的根本处,即是性德处。这个词谈多了可能麻木,就是他法界体性的事实如是。我们有这样平等回归,九界差异一时融入平等智海——你的骄慢得到了休息,自卑得到了补偿,迷茫得到了清晰,凡圣得到了同归,九界得到了至真等正觉的如实认取!

阿弥陀佛在因地五劫中就做一个事:观察诸佛度生方便,来予一切众生作直下就路还家的最胜功德的给予,不加改造。这可能是最难得最难得最难得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每个人改变自己习气、改变自己生命状态,或者说装出来个样子、修出来个样子、做出来与别人不同的样子……不用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之处。很多人想着我有语言上或者知见上、形体上、功能上的超常——不用,我们人人有超常,个个如是,其本质是一如的,这是最重要的无上认取。就是平等安心与平等觉悟的佛知见的直下开示,所谓三无差别的开示。

那种骄慢、自卑、徘徊的心清晰了、平和下来了,修补平和了,人就能清净平等地觉悟这个世间,能无余地安排生命所有差异,令生命所有的差异回入平等智海,一切因缘回入无碍方便这种极大善巧中。我们在这种印契教法中,相续生命中会逐渐袒露出本具本净之心智。就是贫人衣里明珠真正拿出来,让他放光,不再受压抑、骄慢、徘徊这种贫瘠的侵害。

无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忏悔自身,也不是改变别人,也不是标新立异,也没必要把自己压抑到什么样子——我们能不能直下在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平等处有回归的消息、回归的机会、回归的认取?这个回归就是无余的随顺。所谓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他列举这五个角度把一切因缘都列举进去了,让我们就是随顺佛不可思议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来作彻底印契。

阿弥陀佛在因地所有观察与作为,都是为利一切众生。他不像我们过去谈到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所度有情的差异,说哪一类有对应机遇——谈到报身佛所度,是一个群体;化身佛所对,是一个群体;法身佛所对,是一个群体。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不,九界众生同被此愿摄化,同被这种法性认取的给予来印契。这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使我们高低心、压抑心、迷失心起作用的支撑点,把我们无始以来被压抑的习惯、委屈的习惯、张扬以后疲惫的习惯、迷茫的习惯都真正给了清晰的、抚平的、休息的彻底接引,即是无余的接引。阿弥陀佛教法中没给任何一个众生一个不许之处。

在读四十八愿中,很多人在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说什么人都能往生就这一类人不能往生!那么九界同归会受到一些阻碍,会有生涩之处。这个生涩是不是会产生,是不是一个事实?这恰恰是来令一切众生明晓了知佛的无尽悲心——让我们关注这一点,突破这一点!这个“除”若说是开除、摒除,那一定不是阿弥陀佛顺性展示的功德。开除是我们凡夫的嗔心、不平的心、还有障碍的心、还有某些角度不许的心产生的认知。这个地方会有生涩,会产生疑虑,会产生对这一类有情的阻隔。

善导大师的解释比较权巧,他说这一类人是佛的悲悯,怕他久远劫中受苦,来制止他五逆谤法:若是五逆谤法,摄令还归;若没有做,就不要做。顺性来说,十方九界众生与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性德是一如的。此一如不可思议,在任何一个大乘经典上都是决定直指的知见所在。法华经中一说就是大事因缘,诸佛出世就这一个大事因缘——说一乘教接引众生,皆以大白牛车。说三乘是演化方便——令众生于法能得安乐住,不生怖畏,有个方便接引,但给予的都是一乘。

往往我们这个意识或者分别对待的心智中,对极恶者、极善者、谤法者等等有许与不许。对善,我们感觉许、许可,就是任、听任;对恶、极恶行,像五逆谤法之说,我们心中有不许。这个不许不是佛不许,不是法性不许,是我们知见于因果上的认取不许——此处是无余的,能在众生最后这一点业分中,乃至菩萨声闻种种不可思议修持的因缘中、不对称的最极致恶缘中,世尊以无碍智顺性彻底揭示,契入一如性,来令一切众生不许之处亦得安乐。

我们稍一举心一动念,在此处就会产生晃动或疑虑。因为阿赖耶识的记忆中对善缘、对胜缘、对我们认为正确作为方式等等的许可;对五逆谤法乃至诸多恶缘、极恶缘的不认、不忍、不许——这个不许,恰恰是众生在这个业分密度极大地方的一种事实认取。因为它密度太大、沉淀太厚实,我们就认为是坚固不变的。

佛以无碍智,顺应性德,摧毁一切障碍,摧毁一切缠缚,作狮子吼,作无畏说,住诸佛顶首楞严光明藏中,示现大威德善巧,圆成法界曼达,就是于法界众生一切皆作清晰接引,同入如来会;就是一心照了觉知,彻底认知了生命根源,运用了生命根源。我们作为末世众生,在释迦佛遗教中能听闻这样圣教,可以审思观察这个就路还家究竟有多么不可思议,不离现行而归于无上道究竟是什么样教法,九界同归究竟是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善巧,揭示了什么?

以佛誓愿现行五智,无余供养细观体验

在许多教言中对阿弥陀佛的称赞,认为他是导引一切众生直下运用俱生智,即是妙观察智。很多人学过五智善巧,或者说五方佛坛城,对这些教诲有认知,都知道西方阿弥陀佛妙观察智方便成就。成就什么?他揭示了直下以妙观、深观、正观世间的方便。像我们说九界同归,就是妙观方便:以佛心妙观九界,妙观十方九界一切业来自于法性之海,一切业一切生命现象莫不从法性中流出——真正妙观于此,平等安住,平等智会产生,会直下运用出来,令心安住,圆满照耀世间。圆满智、法界体性智,一切现行本质如佛——但揭示本质方便这样一个现前功德,令心如实安住,那么一切现行都是不空成就。五智圆彰于现行,即是后得智与俱生智一时彰显。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教法誓愿,他彻底展示了这种极大善巧。这地方不是凡夫心,不是骄慢心,不是压抑心,不是分别心,就是以他圆满清净之性德、性修不二之事实给我们一个印契,给我们一个传递,给我们一个借助,给我们照见、觉察、了知世间的殊胜善巧,我们能不能运用?

阿弥陀佛有这样誓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他是兆载永劫地以此印来印契法界众生,以此不可思议愿力导引一切众生回归于无上道——就你现行!现行的这种平等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这里面没有自卑的东西,没有骄慢的东西,没有犹豫徘徊的东西。所谓接引九界众生平等回归,圆满印契,我们在众生的压抑、骄慢、徘徊三业中很难看到它的支撑点,不管我们用哪一个习惯或者偏重哪一个习惯。所以随顺这样教诲,直下于无上道作一回归。这与众生业分是一滴水、一碗水、一盆水、一缸水还是净水、染水、毒水等等全不相干,入海皆为海水。他直下揭示它本性的事实,以性体而彰显一切现行妙用的实质皈依。

为什么一切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他这个威神功德就是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的最殊胜之处,令我们把骄慢压抑徘徊这些众生迷失烦恼的习惯、烦恼的根源直下回入平等、妙观这样圆照圆见的善巧上来。这样的教法免除了凡圣,所谓凡圣同修,九界同归;免除了善恶是非人我等等对法造成的疑惑,令一切众生平等安住。他是平等印契,平等接引,揭示法性之事实没有差异——他没办法安排差异的果报。所以在一切差异果报中平等回归,皆于无上觉中就路还家,直显本心本具之事实。

这是佛德所彰显,是佛修德的彻底彰显。他就为了这一个事情,为了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印契证实于此,以种种方便力、誓愿力来令一切众生平等觉悟世间,妙观世间。把我们俱生智或者性德直下激活,把我们过去的俱生烦恼直下地推入了俱生智慧中;就以他平等接引、平等印契这样不二的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的无畏布施、无畏善巧,唤醒了每一个众生本具之心,同入如来会之事实。

无量寿经下半卷中那一段文字十分感人!佛告阿难:十方无量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诸有众生”,他不是说某一众生,这是阿弥陀佛之威神。他这个威神来自于什么?他的修德。修德是什么?展示一切众生法性平等一味的事实。他把他的修德彻底地平等地嘱累给每一个众生,犹如一子,布施给我们。没有任何偏颇,没有任何亲疏,没有任何凡圣,没有任何择取,就是平等给予,即是无余给予了众生。

我们不无余地接纳,还用自己的分别知见、自己的修证、自己的感知、自己的好恶等等,可能还会滞留在自己的业力或者见闻觉知中不能自拔,阻碍阿弥陀佛圆满给予的现下利益。像人蒙着眼睛不见光明,看不清自己前面这种广大不可思议的法则。那是固步自封,令自己受到障碍了。依佛陀这种无余的给予,我们能不能无余地接纳?有人说大家都往生了,这个世界不是没有轮回了吗?你不用操这个心,有人轮回。就像说人人都出家,这个世界不是没饭吃了吗?都是多操心!

阿弥陀佛无余地接引,我们无余地接受,就是如来会,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善巧的确为一切诸佛所赞叹、所证实。在这个地方若是思想上有疑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可以多读。就是玄奘法师直译的阿弥陀经,多读一读。那个经典虽然很短,他对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作了一个彻底揭示,十方诸佛来证实这样一个诸佛摄受法门的实质内涵,就是一切诸佛都为这个法作证。十方面诸佛,各出广长舌相,来证此不可思议之功德。

有时我们的思维会出现一些局限。每天功课中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深入经藏会使我们心开意解。尤其大乘经典这种相互证许的推动,十分重要!你说没有时间读,那你有时间干什么?你也可以实践念佛,也可以实践五念门这样的推动,也可以读读经典,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样的经典。

读经少会有什么困惑?我们这些专门学习佛陀教法的人,就会得不到充分圣言量的支持;体会不到世尊对我们带着体温的智慧力、方便力、善巧力的支持——你体会不到,不会感动。没有这个,多念佛来培养这种感情也很重要。在这上面没有感情,没有宗教情怀,我们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冷冰冰的法性会出来——你对冷冰冰的法性有个认知,冷冰冰的法性不见得给你起作用!他会起什么样作用?我们可以审思!

就是没有感恩戴德这种温度、这种活机、这种机制,我们念佛冷冷冰冰的,诵经冷冷冰冰的……你什么也感觉不到活活泼泼的法益实质内涵,就是其作用力。我们会受到空前的限制,就是自己的分别、执著、割裂习惯一旦冒出来,马上会制约你的正信,制约你的现行,制约你这种就路还家的胜缘。

所以说无余,在一念法中提到“一时无余供养”。这很容易溜嘴,就是我们一念就出来了,不需要费力气。说无余供养、一时无余供养,自己还该干啥干啥。因为自己还属于自己,无余供养不过是个口头禅。那样不能深观细致地了解自己真实供养的作用力,所谓真实心中细观于此。像我们把一个东西奉献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体验?没有认真过!若不认真,无余供养就是随便的谈资,其后业习依旧,这个法则就贻误人了,变成很荒唐的言说,没有实质内容与力量。

“无余供养阿弥陀佛,一时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安住极乐,得不退转”,你在这个不退转中、阿弥陀佛愿力海中,有什么样真正观察与体验?我们无余地供养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你拿逻辑也行,推导也行,观察也行,你可以体验体验!不要说无余供养以后就结束了,要无余地供养去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要在这个不退转处去观察与了解。

这时候再说佛愿,你欣然接受,佛愿如己愿,己愿如佛愿。我们读四十八愿也感到欣慰。为什么?因为这每一个愿都是利益一切众生。一旦融入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海中,性具、本净之心自然成熟;这种成熟他只能为利众生去称念佛名,去有一切作为与善巧。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什么?静止在一个状态不可能,因为生命在相续中的,他有作为。这些作为,说不为自求、为利众生故、为利众生而成佛,似乎是水到渠成的心的特质。我们再读四十八愿,再读无诤,是那么亲切,那么有温度,那么有力地支持你身口意的表达、作为与思维程序。

“无余”需要体验、需要观察,不要溜口地念完。有菩萨跟我说他念了八万遍一念法,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说到无余,感到这个词能代表南无的特质,皈命、回归、融入等等,有这个名言的感知,但在这个名言推动下的实质作用,就是现行作用体验不深。所以我们不如在这个地方生涩一点,慢慢地观察,不要轻易滑过去。

我们对这个地方的体验与认知会给现行带来知恩感恩的善巧,或者说就路还家。就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怎么迈这个脚?一时无余供养,一定是路在脚下!融入这样的智愿海,我们才能了知一切时处现行功德的不可思议,才能了解一切作为的无差异性、九界同归的事实、凡圣同修的根本所依。

为什么能凡圣同修?他依止的是什么?这种无上道的教法,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断地体会佛陀恩惠、佛给予的大安、佛给予的至真等正觉的缘起,与我们性德怎么契合,怎么令我们彻底安心而远离压抑、骄慢、迷失、徘徊、彷徨,或者觉悟压抑,觉悟犹豫彷徨,觉悟骄慢。此平等觉是无余摄化,是一时无余、往生无余、回归无余供养的特质现象。你若有保留,犹豫徘徊会出现,骄慢自卑会出现,爱憎、凡圣、是非会出现。

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种性,十分容易照见无始无明在我们生活中、意识中、言说中的表达,十分能令我们如实地知自心,心业所现。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法则,给我们每一个有情带来同一的平等的回归路子与法则。

大家都是同参道友,同修同证的机会那么平和地呈现在每一个莲友面前;不管我们是亲、是疏还是什么样关系,法则都是那么平等、那么慈悲地事实给予。令我们过去所有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凡凡圣圣同归这个事实上来,就是九界同归。你就能平等安心,能入佛无碍智,能众罪消灭,能成熟一切众生就路还家的这样一个路头、这样一个认知、这样一个实践与选择。

诸位莲友!在这个教法面前我们都是莲友,皆是正觉华化生,就是依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令自己身心出生,而不是依止过去的父母、业力生身。所谓不离凡夫身就路还家,不离现行烦恼就路还家。这究竟有多么快、多么疾速、多么直接,大家去分析,去认知,去实践。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