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菩萨,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三皈依法要》。今天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是说法名。因为我们在三皈依的时候,我们会是一个生命的崭新的开始。体现在我们的这个名字上,我们在这个世界当中出生之后,父母会给我们起一个名字。我们在三宝当中出生的时候,我们皈依的证明师会给我们起法名。这个法名是对我们自己人生一个崭新的认识,是我们一个新的生命——法身慧命诞生的一个标志。如法地运用和安住就是生命新的起点,我们不再是迷茫困惑、不断地轮回的这样一种存在了。我们这个起点是智慧慈悲善巧的起点,无染无着、无畏无惧的一个起点,所以法名也是很重要的。
称自己的法名。我们在做皈依仪轨的时候都是各称法名,然后就要把自己的法名说出来。因为在我们的世俗生活当中,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一个名字,都是世俗的名字,代表着我们轮回当中的因缘。称法名,这个是我们在法中的如法的运用和安住的一个跟法有实际关系的这样一个名称。一般我们喜欢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在皈依的时候,它就是称法名,它就不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都要各称法名,弟子各称法名,这个就是代表我们这个新的生命。
称法名的时候一定要无畏无惧,要非常大胆的这样讲出来。因为我们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越圆满越充实越好。要通过这种无畏和真实来重新认识自己,这样诸佛菩萨就会来加被我们,为我们作证,作我们不坏的伴侣,我们就会得到清晰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身心世界,会得到安乐住。所以,开始可能会不好意思,或者是觉得很陌生,但是我们要在这里无畏无惧的来运用它。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对自己也好,或者跟三宝的链接也好,就是通过称自己的法名来祈求三宝对我们身心的加被。
这个法名的事情,很多菩萨有一个、两个、三个,其实它不再多,有些菩萨他是对法名可能上一个师父起的不满意,然后又要下一个他认为满意的师父,按照他的意思来给他起一个法名。 这个大家不要过分执着,就是这个法名一定得是合我自己的意的。
因为本来这是跟三宝的一个链接,如果是你的皈依证明师,他给你起的,那么在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这个汉传的它有各个法脉。有些法脉,它是有排班辈的,就是以一个什么字,加上你的一个俗名当中的一个字来起,这也是一种起法名的方式。有的,它是根据你的现前因缘来起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法名都要尊重,因为它是一种因缘法。什么人是什么法名,它确实是一种因缘法。在这上面,要生感恩,要生尊重,要把它跟自己的法身慧命联系起来,不要在这边挑拣,过分的挑拣。这个本来就不是一个皈依的心态。也不要觉得这个好听,那个好听,你不知道里面它的因缘。所以这是关于法名。
接下来就是三皈依的具体的内容。
第一个皈依佛——就会尽未来际,直到成佛,都得到诸佛不间断地加被。佛不舍离我们,我们也不舍离佛。在尽未来际,直到成佛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有生生灭灭的色身的变化,但是佛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的智慧,它也是我们生命本具的,它不会生灭,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皈依佛,宁舍身命,也不舍佛,他的智慧的教导和给予。这一个皈依佛是三皈依的第一个。
第二个皈依法——就是皈依如来的清净教化,有显说有密说,就是显教和密教,总之都是诸佛如来的教化。是为了启迪我们迅速地归入大觉。大觉悟,意思就是说是无上的正等正觉,迅速走出这个生死的苦海,给我们一个清净的安立。皈依法就是怜悯自己,怜悯众生,随顺诸佛对我们的悲悯和教化,不再依从分别执着的种种妄想邪说,依止清净的教诲,直至成佛,不退不失。
所以我们在皈依法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内心里面就是皈依至真等正觉。他为了启迪一切众生而讲出来的无量的教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法,他是为了启迪众生,能够回归我们的本来面目,那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皈依处。他有显有密,这个是不可以在这里去犯这种分别或者舍法的过失的,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皈依僧——是远离诤讼入和合海,平等安住,无有染着。所以这个僧,其实它最重要的、中心的、核心的理念是远离诤讼,清净和合,平等安住,无有染着。皈依清净贤圣僧,同时也应该平等尊重一切出家众。也说也要平等的尊重一切的凡夫僧。因为有贤圣僧也有凡夫僧,但是他们代表着远离诤讼、和合平等安住、无有染着,依圣道而行的这样的生命。其中有已证圣道的圣僧,同时也有未证圣道的凡夫僧。但不管是哪一种,出家众是启发我们的人,你不要在这里去挑拣他持不持戒,是凡是圣,他的形象就是圆顶方袍,这个是佛赐予的,是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形象,就能启发我们内在的平等安住、无有染着、清净和合的内在的佛性。他的行为、他作为的果报有他个人的因缘,但是他的这个形象的代表,是让我们能够启迪我们内在的清净圆满无碍的佛性。这一点是我们皈依僧的心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我们要平等尊重。因为我们一般容易去挑拣,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这是贤圣僧,这是凡夫僧,或者这个是我喜欢的,这个是我不喜欢的。这个是没有必要在这里去分别的。
我们特别是在三皈依的过程当中,这个皈依僧是指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因为僧,整个他是一个清净和合众,他也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但是对我们很多没有三皈依理念的,我们会说这个僧人那个僧人,其实只有和合众,而且是依戒依法和合安住,来住持佛法的称为僧。所以我们一说皈依僧的时候,不要想到是哪一个出家人,要特别的在这个地方注意。
我们很多人以为皈依就是皈依某一个出家人,这是我的皈依师。你的皈依师是证明你皈依的这样一个证明的因缘,不是皈依他个人。所以皈依僧绝对不是皈依某一个个人,他是皈依所有的依戒依法住持三宝的贤圣僧或者是凡夫僧,它是整体的。如果是你内心有这个概念,它是整体,你就会平等尊重。如果你不知道这是整体,因为僧是通十方的。我们有时候经常说十方丛林,十方丛林,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僧是通十方的。那么我们内在里面对于皈依僧,我们也会引发我们广大平等的尊重,而不落在眼前哪一个人或者是哪一些是你认识的,哪一些是你不认识的,这个分别和执着上面。因为这个是容易犯到过失,是在你的皈依的时候,你内心对你皈依的对境,就认识有偏差,会导致你的皈依体要受损,这个很重要。
这个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下面它是有具体的阐述。
皈依佛两足尊。两足尊,有一些菩萨不知道,说两足就是两条腿当中最尊贵的。其实这个两足是指的福慧两足,就是福报和智慧都是具足的。皈依佛,皈依福报和智慧都具足的尊贵的佛陀,因为他可以启发我们本具的福德智慧具足的内在。同时皈依佛,佛也是回施我们,赐予我们这个福德智慧具足。
所以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要知道佛是福德智慧圆满的尊贵的佛陀,那我们也是具足福德智慧的,我们是在这个上面能够生起安乐的心,饶益众生的心,于众生做无畏布施的,财富布施,常说安慰,就常常会安慰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有情,乃至于自己的仇人,作一个清净无分别的善巧者。所以皈依佛,其实呢,是把内在的佛的福德具足的这种庄严,就是我们自己也是具足的,皈依佛,然后把这样的一个具足来回施,饶益一切众生。
我们很多人也是做一个单向的,就是我们皈依佛,只是我们单向的去皈依佛陀,皈依这个福德具足的、智慧具足的、尊贵的佛陀。而不知道皈依佛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这个两足尊——我们内在的两足尊,在皈依佛的时候启发出来,然后回施给一切众生,就是把福德智慧回施给众生。要这样作意,饶益众生,作布施者。布施什么?福德智慧,布施圆满具足的福德智慧。像这一种皈依,它实际上在我们很多皈依的过程当中,都没有去做这样的一种作意的。因为你这种作意,实际上当下你这个皈依都是圆满的。因为具有自利利他,这种圆满具足的这一个心,这是大乘的一个皈依。所以它不仅仅是说是自利的。
皈依法离欲尊。因为欲是世间颠倒的欲望、无休止的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的欲望,使我们不能够安住于法益。所有的欲望都是让我们迷惑颠倒,无明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惑业苦。惑来自于什么?不能够正确的认知世间,迷惑然后造业,最后产生无量无边的苦恼。
如果依佛的大愿作为我们的信愿,就能明了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不能自见,诸佛的心不能得见,所以以愿来明心,用愿来表达自己的心,明了自己的心。
离欲尊——尊贵世间、利益世间、安乐世间、清晰纯化世间。所以这个法,我们皈依法就能够息止我们颠倒的欲望,让我们的心在法则当中安顿下来。我们生死苦恼都是跟欲望有关的。运用法则其实就是在我们的欲望颠倒、痛苦烦恼当中去运用。所以很多人皈依了之后,一生起各种各样欲望烦恼的时候,还是随自己的欲望去流转。皈依法就是在这种时候你要来皈依法则,运用法则,能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它的本来,这是法的作用。所以我们运用法则的时候就在清晰、在净化、在令世间安乐。因为安乐我们自心,也是安乐一切众生之心。让我们成为跟佛一样的离欲尊。离欲尊贵,当我们受到欲望的驱使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都非常的低贱。你是被欲望所驱使的生命,当你离欲的时候自然尊贵。所以要把这个离欲之尊施于世间,令世间真正的清净安乐。
皈依僧,众中尊。众中尊者,善于调和、善于安住、平等而不骄慢、不下劣,无染无著,智慧明达。所以皈依僧,僧是什么?众中尊。我们经常在念三皈依时也知道: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他为什么可以统理大众呢?因为僧代表着我们一切众生内心里面,他那种清净调柔、本来具足的无染无著、智慧明达的这种尊贵。性德的尊贵,是和合的,就是身心也是和合的,内外也是和合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和合的。为什么?因为性德本来和合故,它展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当中都是和合的。这就是重中之尊,也能够统理大众,这个呢,是我们归依的对境。
所以三宝的尊贵,特别僧宝的尊贵,他是来自于哪里?大家要清晰,不是说他们地位很特殊,而是这个本来是尊贵的,一切众生的性德本来是尊贵的。僧宝他是在守护这个,守护正法,就是守护这个性德。而通过他们的生命展现出来,所以他们成为重中之尊。
真正的佛教徒,他能够准确的认知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什么是皈依佛、什么是皈依法、什么是皈依僧,他就会真正的去尊重三宝。你会知道这个外在的住持三宝是来启发我们自己内在的一体三宝,外、内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这个尊重它体现在什么上?它不是说我们见了就是磕头,然后我们去供养,这些呢,它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而内在里面怎么样是尊重三宝呢?其实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安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尊重是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安住。那我们的这个智慧就会自然现前。
那我们大家目前是处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教这个时段,就是佛的化身显现入于涅槃。我们是生在佛后的,就是八难之中,就是没有生在佛前,是生在佛后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以大悲的愿力到娑婆世界来应化,做我们的导师,我们大家是同学、伴侣,不管哪一个出家众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我们都应该尊重和护持。不管哪一个丛林都应该护持。因为这个丛林里面都有诸佛的功德、有佛像、有经书、有出家众。
这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这个是在我们前面,三皈依前面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后来它就有一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这个“竟”就是完成时的意思,就是已经这样了,现在这个已经……,跟它加重语气,表示你已经皈依了佛,已经皈依了法,已经皈依了僧,你现在已经安住在佛、法、僧功德海,应该是安乐住。
它是给你一个就像盖章确认,让你不怀疑、不动摇、决定的皈依,宁舍生命也不舍这个皈依。因为生死之业可舍,三宝不可舍。其实大家真正的深入的学习三皈依,你会知道三皈依就是你的生命,它没有办法舍弃的,因为它是你的真实的生命。三宝是尽未来际的光明和智慧的安住。我们皈依了三宝,就远离了恶道,远离了横难,拥有安乐的人生,乃至尽未来际毕竟成佛!所以三宝是我们没有办法舍弃的。那么说宁舍生命不舍三皈依,其实表示了我们的生命,它真正的安住的地方。你就对于生死业呀,你平常的这些业习呀,现缘当中的患得患失呀,你就不会在那里纠缠挣扎,没有办法舍弃了。
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贪爱,对权力的贪爱,对人情的贪爱,这个仿佛都主宰了我们整个的人生的表面。但实际上它是表面现象,而且也是一时的需求,不是我们真正的愿望,只是我们某一个阶段的愿望。
我们真正的愿望是四弘誓愿。这个在皈依的时候,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特别是我们生在中华民族汉地,是一个大乘佛教的天下。所以三皈依也同时会发四弘誓愿,发大乘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就让我们的三皈依有了一个誓愿做引导,这个很重要。因为现在看起来呢,这个四弘誓愿对于我们普通的凡夫似乎是不可企及的,就是非常高大上的。但是这个誓愿在我们三皈依的时候发是很重要的,而且就是发自内心的去发。它是让你得到上品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心,就是用弘誓功德来引发我们三皈依的戒体。
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都没有说第一个说是我要咋样咋样。第一个就是大乘的这个发心,“众生无边”——它含纳了一切众生,“誓愿度”——用誓愿来保证,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愿望多大呀!
“烦恼无尽”,因为我们要度众生呢,你自己烦烦恼恼的那怎么个度法呢?对吧?而且我们也是众生之一,烦恼其实本身就是众生的另外一个名词。“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要断烦恼,在这个内证上面,自觉分上面要完全的具足,就是断尽烦恼。
那“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我们要度众生,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呀,他们的习气呀,各种各样的惑业也是无量无边的,那就需要无量的法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因为为利一切有情成佛,所以我们要学一切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四弘誓愿发的时候,一定是要从内心发出来。因为就像我们现在觉得我就学个样吧,说一说,那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生命里面从来没有发过这种誓愿的,我们愿发财、愿升官,愿我什么什么时候达到我的人生什么什么目的,我们大家能想出来的,包括我们去看名人传呐,看什么古今中外什么什么。没有人是这样发誓愿的,只有在你三皈依的这样的神圣的仪轨当中给到你这个誓愿,让你的生命尽未来际,它有这个誓愿做引导,这个相当相当的重要。
在现在你还看不出来,在未来际某一天,也许你成就一些小果,也许你堕入到一些低谷,那这个誓愿会来唤醒你的。就像是证阿罗汉果的灰身灭智,入于有余涅盤的,那么诸佛都要用这个弘誓来唤醒他们,让他们回小向大。那么在大乘里面也是有一些修行的过程,它也会是陷入到一种仿佛所做已办不受后有,也发不起什么心,这个也是诸佛会去唤醒他,或者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会去唤醒他。那是通过什么唤醒呢?就说菩萨你以前发过四弘誓愿的,你忘了吗?这一念之间就会想起来我们曾经在什么什么时候,在三宝前我们发过四弘誓愿的。所以这个是相当重要,这是一个种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要认真。
那像阿弥陀佛给了我们清净安住,我们可以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发愿来跟佛相应——就是“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个是佛的誓愿,我们这样来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也会让我们就是契入到佛的愿当中,契入到佛的功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么我们就会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当中,做一个智慧的生命。色身当然会有生老病死,但是这个无量光寿它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我们在这里由誓愿来引导,或者我们专门就我们现在发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就我们本期的生命来讲,我们择取一个法门——净土果地觉法门,那我们就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当中,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择取。
真正做一个佛教徒,他一定是远离自私自利,远离狭隘、愚昧和我执的。他会成为一个广大、清净、无我的智者,以无我的心智来自觉觉他,饶益十方。
现在也有很多所谓的佛教徒,但是可能他只有一些表面的,比如说做过三皈依的仪轨,然后平常可能也带念珠,也上早晚课,也跑寺庙,也做法会,可能嘴上也念佛或者诵经,做种种的功德,但他是不是佛教徒,其实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佛教的正信,他是不是在这里是去趋向于或者去认知、去实践这个本来的清净、圆满、无碍的生命它的作用力。如果越来越自私,求这求那,越来越愚昧,看起来非常的迷信、颠倒。越修越是钻到我执和法执里面,这个他谈不到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皈依是一个甚深的缘起。我们一定对于三皈依的认知和我们随顺于这个引导,就是法师的引导来发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下面师父讲到文殊菩萨的这个发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愿大家要反复地念诵,这是文殊菩萨在诸佛前所发的成佛的大愿。显密的一切修法都离不开这个大愿。可以说无量无边的大愿都是从这个大愿发出来的。
因为文殊菩萨他是七佛之师,他只是示现为菩萨,他是诸佛的根本智的代表。所以这个愿它是一切愿的一个总集,就是代表着诸佛的根本智慧,一切众生的根本智慧。如果常念这个大愿,我们现世就会脱离分别执着的苦海、爱憎的苦海,以广大的智慧和慈悲饶益世间。
因为文殊菩萨的愿,我们从一字一句的去读诵,去把我们的心融进去,你就会发现它是究竟彻底的,是究竟彻底的。你看“我今发心”,这个“我”呢,它是一个就是令愿来流布的这个“我”,跟我们平常说的那一个自私自利的我,那个不一样。“我今发心”就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随顺的时候,就是你也是这个“我今发心”,就点的很清楚,这就是在标我们这个发心了。
“不为自求”,看第一个就是不为自求,这个一上来就是不为自求。所以看看我们好多人我们皈依也好,或者是做种种的功德事,我们那个一来就为自求的这个发心就跟文殊菩萨的这个发心是不相吻合的。这个发心是你心真的要发成这样,它不是知识。这一点大家在随这个发心去发的时候,是真的要不断的在你心里面去串习的。所以我今发心第一个不为自求。那不为自求接下来他详细的描述了怎么样是不为自求。
不为自求,求哪个呢?比如说“人天福报”,像我们很多人求保佑啊、求升官啊、发财啊,怎么样世间的种种的福报,或者有些人求升天,来世,有的人说佛教修来世,来世有福,或者来世升天呐。但这里说我不求这个人天福报,那也不求“声闻缘觉”,声闻呢结果阿罗汉、缘觉也可以修成辟支佛。这些阿罗汉的果位,不求!辟支佛的果位,不求!“乃至权乘”,权乘是指还没有真正的入到实相的这些方便善巧的菩萨法,这个也不求!不求做罗汉,不求做辟支佛,不求做权教的菩萨。就是权教它是不彻底的,它是一些方便法。
“诸位菩萨”,诸位就是各个位的菩萨。我们在学《华严经》的时候,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是参的不同位次的菩萨,信位啊,有这个回向位、行位,还有这个十地菩萨,我们说有四十或者是五十,后面的等觉、妙觉,再往后加这样子的。我们不管是哪一种就是判教的这个说法,总之都叫做诸位菩萨,这些都是不求的。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就把中间的,就是我们从一个凡夫然后次第成佛的中间的这一部分全部超越了。依什么而超越?以发心而超越。
下面就说了,那前面都不为了,为啥呢?“唯依最上乘”,最上乘是什么?无上心。唯依最上乘就是佛乘,就是一乘,就是《法华经》里面说的开权显实,唯依一乘,佛法只有一乘。其实前面这些都是方便,那就依究竟了,就不依这个方便了。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就是发的是一个金刚心。
“愿与法界众生”,这个没有说我发菩提心之后,我自己成佛,就这一点相当的要紧。愿与法界众生,是跟无量无边的法界的一切众生。下面“一时同得”,这些都是特别特别要紧的。一时同得——无先无后一时同得。因为本来一切众生本住佛位,只是不知啊,不晓啊。中间的这个过程就是由凡夫然后修行成佛,或者是说度化众生然后成佛,它都是幻化的,都是幻化的,并没有真正的前前后后。
所以这个发愿是相当究竟的。其实是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的是梵语的音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果。所以这个发心呢,它是非常究竟、彻底、广大、圆满。我们要不断地去反复地去念诵。
因为我们这样念诵的时候,我们第一个会脱开我们不断地求人天福报的心。虽然有很多佛弟子学了很久佛法了,也知道要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但实际上我们心里面真正感兴趣的都是人天福报。稍微出来一点世间的违缘,各种的不顺,身体上面的障碍,事业上面的问题,情感出问题了,马上就开始祈祷佛菩萨加持了,这些都是为求人天福报。还有呢,就是要自了,就是你那我可管不了,我都已经很苦了很烦恼了,我能够解脱,这最重要。所以这只能是声闻缘觉唯求自利。乃至全乘就很多人也特别喜欢做菩萨,喜欢去行菩萨的六度万行,而认为实有众生可度,这样一直都是在路上,这就是权乘。
这些呢,其实我们检点一下,我们都时时刻刻的可能都是堕在这些地方。唯依最上乘,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去用心的。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这样去运用,你就把这一个发心文这样念一遍,你的心其实立刻离开了分别执着的苦海、爱憎的苦海,马上就融入到文殊菩萨他的心中了。
我们发了这个愿,其实这个也是一个金刚种子,这是一个究竟彻底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然后我们就可以来运用了。就这样的三皈依是一个究竟、彻底、圆满、殊胜的三皈依。这个三皈依也可以说是一个果乘的三皈依。
像我们说唯依最上乘,我们不晓得什么是最上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什么最上乘?南无阿弥陀佛就最上乘了。这个本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发菩提心,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前面我们讲了阿弥陀佛的愿望:“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众生闻此号”,众生一听到——闻名啊,“俱来我刹中”。你看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他没有过渡,就是众生闻我名号就“俱”,俱是一个都不落,就来我刹中往生极乐。你看这个多么直接啊,这佛发的愿。其实也就是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就是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运用阿弥陀佛的报德。那我们现在再来发文殊菩萨的这个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我们就有了一个所依的一个地方。当我们在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其实就是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呢,是我们在运用三皈依,在运用果地觉一个最究竟彻底地方。
因为我们现在我们很多人说三皈依以后怎么办?你在三皈依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成佛的开始,就是在运用了。那么我们后面呢,就是跟着这个运用相续,就是安住在这种圆满的三皈依当中。
所以为什么说皈依法是我们从学佛的开始要一直到成佛。不是说我进行了一个三皈依的仪轨,我三皈依就圆满了。因为这个也是一个圆满的开始,它的中间是相续这个圆满,我们说初善、中善、后亦善,那后亦善也就是究竟圆满三皈依。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
就是说像师父他的三皈依法要的历次开演,他全部都是圆满的。为什么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三皈依法要,以前也跟大家一起学习过关于三皈依的一些法则。但是我们反思了一下,以前所学的法则就是次第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因为它那个是属于一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三皈依的一个法本。对于我们现在学果地觉来讲,他一切的所依,三皈依也是,我们知道所依佛、法、僧,它的这个内涵,它一定是在这个圆满处,在本质清净处,在这个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现缘的三皈依法,就能够引发和印契我们当下的圆满究竟,能够现前的就给予,也是实现自利利他的一个过程。恐怕就是师父的这种开演,他是非常的符合我们大家现在所学修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这也是我们这次重新来学习《三皈依法要》的一个发心。
我们学三皈依也好,或者学什么也好,他都是以果地觉这个角度来学习,来摄持的。所以让大家不会说我们说你本来学的是果地觉,因为果地觉的内涵实际上是非常甚深,非常浩瀚的,但是它有一个主轴,就是这个圆满的、本具的,当下他就是自利利他的究竟的这个特质,他是一以贯之的。要不然呢,我们很多莲友也好,或者是初学的朋友,就会产生一些奇异的疑惑。因为前段时间有一个初学佛法的小朋友,他就会在这个上面产生一些疑惑,就会说这个地方是这样讲的,那么这个地方又是这样讲的,这是不是通途法门呢?或者这是不是一个有矛盾的地方呢?这些呢,也是值得我们在这里去反思的。
现在大家重新来学习《三皈依法要》就可以非常清晰的,我们会在这里体验到。像我们的恩法,慈法恩师,他的历次的三皈依法要的开示,他都是究竟圆满的,他的起点就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他也在果地觉的运用上面可以给到大家,就是更加贴切的,更加生动的,也是打基础,同时也是一个究竟的一个所依、所指向、所确认的一个地方。
后面有师父在进行皈依仪式以后的开示,他说:你心里要缘一个无畏、无碍,缘一个必死——就是我早晚都得死掉,你也就不害怕了。这样再来看看世间,你就会用平和的心好好念佛,安乐大家。
大家有没有这个心态呢?就是无畏、无碍。就这三皈依仪式过后,我们得到三皈依的戒体,一个崭新的生命开始了。这个是一个无畏、无碍的一个所在,就是我们三皈依的这个体,也就是我们一切生命的本质,它是无所畏惧的,它也是没有障碍的。
另外缘一个必死,要让我们必死无常。就是念无常是我们修行当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就是早晚都得死掉,你就不害怕了,你就去面对它。因为我们所有的人,在我们的色身,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面对死亡了。就像一个婴儿,他一生下来,别人给他庆祝,另外的一个觉悟的人就说,他正在走向死亡,父母听了都不高兴,但是这是一个事实。我们都是贪生怕死,但实际上呢,应该要念死无常。那么让我们得到一个无畏,让我们得到一个可以去面对我们的生命的这种踏踏实实的一个心态。
这样我们就说人应该向死而生。现在很多人也是有这样的一些认知的。我们向死而生就是说你先把你的这个死安排好,然后你再来安排怎么生,你这个人生是很从容的。我们现在人不提死字儿,天天的就想我要怎么活。但其实一有一点什么灾难,或者是说突发事件,就是危及到生命的这些事情发生,我们都会很害怕,我们都会手足无措,非常的恐惧。其实我们如果先能够安排好这个死的事儿,然后我们再来面对世间,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会用三皈依来面对他,用平和的心好好的念佛来安乐大家。
因为因果成熟就是逃不掉的;因果没有,你想要找也找不来。但你要天天制造,天天攀这个缘,缘到极处的时候它就成熟了。所以我们一个三皈依的弟子,一个佛弟子要深信因果。你看现在有佛弟子不深信因果,这个很搞笑的,所以才会出现那种迷信,或者是说我们总是想要去改变现缘,我们不接纳现缘,抗拒现缘。我们觉得学佛就是为了我活得更好,我现在活得好,我将来还要活得更好。我死了以后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非常害怕现缘当中出现我们认为的违缘。其实呢,学佛第一个要深信因果,这个是佛教徒的基本正见——基本素质。
你看现在发生一个事,大家都会抱怨,或者我们对现缘不满。抱怨是说明你确实不知道这是因果成熟了;对现实不满,每一天都不满,对人身边相处的不满,对自己不满,对我们遭遇到的时代或者我们得到的待遇我们不满,这都说明我们不知因果。
因为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果报当中,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业报身。每一天所遭遇到的——内而就是心情,我们各种的感受;外而世界,全部都是果报。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成熟各种各样的果报。所以这个一定是一个最基础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因果观来看待世界,来看待自身,你首先你就会得到一个安稳,得到安稳。
哪么现在呢,我们很多人,因为不能够深信因果,所以说就在不停地制造各种各样的新的业,然后来让这个业果越演越烈。所以我们说业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佛性运作的作用力。但是大家不断地推波助澜,推波到这个地方了。像现在的各种的三灾八难频发的时代,战争、瘟疫、饥馑,我们大家内心都很害怕。
你看有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灾难片,我们都记不清楚了,从什么时候灾难片特别特别的受欢迎。其实是我们一个群体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的内心里面,群体的这种期盼灾难,这种不停的在内在制造灾难的这种群体心态。但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一个觉悟,不要去期盼它。大家都在念的时候,其实它也是一种心作心是。
要从心里面把灾难平息下来,是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大家都把自己的心智平和下来,那种对灾难的传播,各种的预言啊,又要怎样啦,又要怎样啦,其实这种传播恐慌本身就是造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里来运用三皈依。让一切的业报成熟的时候,它能够去皈到它的本质上面。那么我们相应的那一种恐惧就会慢慢的平息下来。就包括以前2012的时候说世界末日怎么怎么样,很多佛教徒也很恐慌,存米存面、存蜡烛,然后不晓得躲到哪里,要去念佛求往生也好,或者是说如果幸存下来要怎么地怎么地。
其实真正学佛的人,真正三皈依的人,他应该远离恐惧,坦然面对。而且也应该怜悯更多的苦难的众生在灾难当中无法安歇的心灵,和他们无法安顿的这个色身,为一切众生来修行、来念佛,来把这一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就是内在一切众生是本具智慧、福德、安乐、清净,这些回施给他们,这个才是一个三皈依弟子应该做的。
所以三皈依,它长期以来,我们皈依弟子都有特别多的偏见、误会和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这个三皈依、去运用这个三皈依。所以现在我们在每一次学习的时候,都会结合我们怎么样来运用三皈依。三皈依是可以运用的,就是这样的在现缘当中去运用,所以三皈依是非常的殊胜的、圆满的,可以起大用的一个地方。它是真的每一个生命彻底的改变,就是从一个世俗的这个层面回归到本质层面,而同时可以用这个本质来利一切众生的一个所在。
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一起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三皈依法要》学习
明果法师
(02)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菩萨,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三皈依法要》。今天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是说法名。因为我们在三皈依的时候,我们会是一个生命的崭新的开始。体现在我们的这个名字上,我们在这个世界当中出生之后,父母会给我们起一个名字。我们在三宝当中出生的时候,我们皈依的证明师会给我们起法名。这个法名是对我们自己人生一个崭新的认识,是我们一个新的生命——法身慧命诞生的一个标志。如法地运用和安住就是生命新的起点,我们不再是迷茫困惑、不断地轮回的这样一种存在了。我们这个起点是智慧慈悲善巧的起点,无染无着、无畏无惧的一个起点,所以法名也是很重要的。
称自己的法名。我们在做皈依仪轨的时候都是各称法名,然后就要把自己的法名说出来。因为在我们的世俗生活当中,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一个名字,都是世俗的名字,代表着我们轮回当中的因缘。称法名,这个是我们在法中的如法的运用和安住的一个跟法有实际关系的这样一个名称。一般我们喜欢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在皈依的时候,它就是称法名,它就不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都要各称法名,弟子各称法名,这个就是代表我们这个新的生命。
称法名的时候一定要无畏无惧,要非常大胆的这样讲出来。因为我们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越圆满越充实越好。要通过这种无畏和真实来重新认识自己,这样诸佛菩萨就会来加被我们,为我们作证,作我们不坏的伴侣,我们就会得到清晰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身心世界,会得到安乐住。所以,开始可能会不好意思,或者是觉得很陌生,但是我们要在这里无畏无惧的来运用它。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对自己也好,或者跟三宝的链接也好,就是通过称自己的法名来祈求三宝对我们身心的加被。
这个法名的事情,很多菩萨有一个、两个、三个,其实它不再多,有些菩萨他是对法名可能上一个师父起的不满意,然后又要下一个他认为满意的师父,按照他的意思来给他起一个法名。 这个大家不要过分执着,就是这个法名一定得是合我自己的意的。
因为本来这是跟三宝的一个链接,如果是你的皈依证明师,他给你起的,那么在特别是大乘佛法,我们这个汉传的它有各个法脉。有些法脉,它是有排班辈的,就是以一个什么字,加上你的一个俗名当中的一个字来起,这也是一种起法名的方式。有的,它是根据你的现前因缘来起的。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法名都要尊重,因为它是一种因缘法。什么人是什么法名,它确实是一种因缘法。在这上面,要生感恩,要生尊重,要把它跟自己的法身慧命联系起来,不要在这边挑拣,过分的挑拣。这个本来就不是一个皈依的心态。也不要觉得这个好听,那个好听,你不知道里面它的因缘。所以这是关于法名。
接下来就是三皈依的具体的内容。
第一个皈依佛——就会尽未来际,直到成佛,都得到诸佛不间断地加被。佛不舍离我们,我们也不舍离佛。在尽未来际,直到成佛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有生生灭灭的色身的变化,但是佛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样的智慧,它也是我们生命本具的,它不会生灭,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皈依佛,宁舍身命,也不舍佛,他的智慧的教导和给予。这一个皈依佛是三皈依的第一个。
第二个皈依法——就是皈依如来的清净教化,有显说有密说,就是显教和密教,总之都是诸佛如来的教化。是为了启迪我们迅速地归入大觉。大觉悟,意思就是说是无上的正等正觉,迅速走出这个生死的苦海,给我们一个清净的安立。皈依法就是怜悯自己,怜悯众生,随顺诸佛对我们的悲悯和教化,不再依从分别执着的种种妄想邪说,依止清净的教诲,直至成佛,不退不失。
所以我们在皈依法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内心里面就是皈依至真等正觉。他为了启迪一切众生而讲出来的无量的教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法,他是为了启迪众生,能够回归我们的本来面目,那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皈依处。他有显有密,这个是不可以在这里去犯这种分别或者舍法的过失的,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皈依僧——是远离诤讼入和合海,平等安住,无有染着。所以这个僧,其实它最重要的、中心的、核心的理念是远离诤讼,清净和合,平等安住,无有染着。皈依清净贤圣僧,同时也应该平等尊重一切出家众。也说也要平等的尊重一切的凡夫僧。因为有贤圣僧也有凡夫僧,但是他们代表着远离诤讼、和合平等安住、无有染着,依圣道而行的这样的生命。其中有已证圣道的圣僧,同时也有未证圣道的凡夫僧。但不管是哪一种,出家众是启发我们的人,你不要在这里去挑拣他持不持戒,是凡是圣,他的形象就是圆顶方袍,这个是佛赐予的,是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形象,就能启发我们内在的平等安住、无有染着、清净和合的内在的佛性。他的行为、他作为的果报有他个人的因缘,但是他的这个形象的代表,是让我们能够启迪我们内在的清净圆满无碍的佛性。这一点是我们皈依僧的心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态,我们要平等尊重。因为我们一般容易去挑拣,这个持戒,那个不持戒,这是贤圣僧,这是凡夫僧,或者这个是我喜欢的,这个是我不喜欢的。这个是没有必要在这里去分别的。
我们特别是在三皈依的过程当中,这个皈依僧是指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因为僧,整个他是一个清净和合众,他也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但是对我们很多没有三皈依理念的,我们会说这个僧人那个僧人,其实只有和合众,而且是依戒依法和合安住,来住持佛法的称为僧。所以我们一说皈依僧的时候,不要想到是哪一个出家人,要特别的在这个地方注意。
我们很多人以为皈依就是皈依某一个出家人,这是我的皈依师。你的皈依师是证明你皈依的这样一个证明的因缘,不是皈依他个人。所以皈依僧绝对不是皈依某一个个人,他是皈依所有的依戒依法住持三宝的贤圣僧或者是凡夫僧,它是整体的。如果是你内心有这个概念,它是整体,你就会平等尊重。如果你不知道这是整体,因为僧是通十方的。我们有时候经常说十方丛林,十方丛林,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僧是通十方的。那么我们内在里面对于皈依僧,我们也会引发我们广大平等的尊重,而不落在眼前哪一个人或者是哪一些是你认识的,哪一些是你不认识的,这个分别和执着上面。因为这个是容易犯到过失,是在你的皈依的时候,你内心对你皈依的对境,就认识有偏差,会导致你的皈依体要受损,这个很重要。
这个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下面它是有具体的阐述。
皈依佛两足尊。两足尊,有一些菩萨不知道,说两足就是两条腿当中最尊贵的。其实这个两足是指的福慧两足,就是福报和智慧都是具足的。皈依佛,皈依福报和智慧都具足的尊贵的佛陀,因为他可以启发我们本具的福德智慧具足的内在。同时皈依佛,佛也是回施我们,赐予我们这个福德智慧具足。
所以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要知道佛是福德智慧圆满的尊贵的佛陀,那我们也是具足福德智慧的,我们是在这个上面能够生起安乐的心,饶益众生的心,于众生做无畏布施的,财富布施,常说安慰,就常常会安慰自己的亲人和周边的有情,乃至于自己的仇人,作一个清净无分别的善巧者。所以皈依佛,其实呢,是把内在的佛的福德具足的这种庄严,就是我们自己也是具足的,皈依佛,然后把这样的一个具足来回施,饶益一切众生。
我们很多人也是做一个单向的,就是我们皈依佛,只是我们单向的去皈依佛陀,皈依这个福德具足的、智慧具足的、尊贵的佛陀。而不知道皈依佛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这个两足尊——我们内在的两足尊,在皈依佛的时候启发出来,然后回施给一切众生,就是把福德智慧回施给众生。要这样作意,饶益众生,作布施者。布施什么?福德智慧,布施圆满具足的福德智慧。像这一种皈依,它实际上在我们很多皈依的过程当中,都没有去做这样的一种作意的。因为你这种作意,实际上当下你这个皈依都是圆满的。因为具有自利利他,这种圆满具足的这一个心,这是大乘的一个皈依。所以它不仅仅是说是自利的。
皈依法离欲尊。因为欲是世间颠倒的欲望、无休止的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的欲望,使我们不能够安住于法益。所有的欲望都是让我们迷惑颠倒,无明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惑业苦。惑来自于什么?不能够正确的认知世间,迷惑然后造业,最后产生无量无边的苦恼。
如果依佛的大愿作为我们的信愿,就能明了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不能自见,诸佛的心不能得见,所以以愿来明心,用愿来表达自己的心,明了自己的心。
离欲尊——尊贵世间、利益世间、安乐世间、清晰纯化世间。所以这个法,我们皈依法就能够息止我们颠倒的欲望,让我们的心在法则当中安顿下来。我们生死苦恼都是跟欲望有关的。运用法则其实就是在我们的欲望颠倒、痛苦烦恼当中去运用。所以很多人皈依了之后,一生起各种各样欲望烦恼的时候,还是随自己的欲望去流转。皈依法就是在这种时候你要来皈依法则,运用法则,能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它的本来,这是法的作用。所以我们运用法则的时候就在清晰、在净化、在令世间安乐。因为安乐我们自心,也是安乐一切众生之心。让我们成为跟佛一样的离欲尊。离欲尊贵,当我们受到欲望的驱使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都非常的低贱。你是被欲望所驱使的生命,当你离欲的时候自然尊贵。所以要把这个离欲之尊施于世间,令世间真正的清净安乐。
皈依僧,众中尊。众中尊者,善于调和、善于安住、平等而不骄慢、不下劣,无染无著,智慧明达。所以皈依僧,僧是什么?众中尊。我们经常在念三皈依时也知道: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他为什么可以统理大众呢?因为僧代表着我们一切众生内心里面,他那种清净调柔、本来具足的无染无著、智慧明达的这种尊贵。性德的尊贵,是和合的,就是身心也是和合的,内外也是和合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和合的。为什么?因为性德本来和合故,它展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当中都是和合的。这就是重中之尊,也能够统理大众,这个呢,是我们归依的对境。
所以三宝的尊贵,特别僧宝的尊贵,他是来自于哪里?大家要清晰,不是说他们地位很特殊,而是这个本来是尊贵的,一切众生的性德本来是尊贵的。僧宝他是在守护这个,守护正法,就是守护这个性德。而通过他们的生命展现出来,所以他们成为重中之尊。
真正的佛教徒,他能够准确的认知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什么是皈依佛、什么是皈依法、什么是皈依僧,他就会真正的去尊重三宝。你会知道这个外在的住持三宝是来启发我们自己内在的一体三宝,外、内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这个尊重它体现在什么上?它不是说我们见了就是磕头,然后我们去供养,这些呢,它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而内在里面怎么样是尊重三宝呢?其实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安住,这个很重要。真正的尊重是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安住。那我们的这个智慧就会自然现前。
那我们大家目前是处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教这个时段,就是佛的化身显现入于涅槃。我们是生在佛后的,就是八难之中,就是没有生在佛前,是生在佛后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以大悲的愿力到娑婆世界来应化,做我们的导师,我们大家是同学、伴侣,不管哪一个出家众传播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我们都应该尊重和护持。不管哪一个丛林都应该护持。因为这个丛林里面都有诸佛的功德、有佛像、有经书、有出家众。
这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这个是在我们前面,三皈依前面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后来它就有一个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这个“竟”就是完成时的意思,就是已经这样了,现在这个已经……,跟它加重语气,表示你已经皈依了佛,已经皈依了法,已经皈依了僧,你现在已经安住在佛、法、僧功德海,应该是安乐住。
它是给你一个就像盖章确认,让你不怀疑、不动摇、决定的皈依,宁舍生命也不舍这个皈依。因为生死之业可舍,三宝不可舍。其实大家真正的深入的学习三皈依,你会知道三皈依就是你的生命,它没有办法舍弃的,因为它是你的真实的生命。三宝是尽未来际的光明和智慧的安住。我们皈依了三宝,就远离了恶道,远离了横难,拥有安乐的人生,乃至尽未来际毕竟成佛!所以三宝是我们没有办法舍弃的。那么说宁舍生命不舍三皈依,其实表示了我们的生命,它真正的安住的地方。你就对于生死业呀,你平常的这些业习呀,现缘当中的患得患失呀,你就不会在那里纠缠挣扎,没有办法舍弃了。
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贪爱,对权力的贪爱,对人情的贪爱,这个仿佛都主宰了我们整个的人生的表面。但实际上它是表面现象,而且也是一时的需求,不是我们真正的愿望,只是我们某一个阶段的愿望。
我们真正的愿望是四弘誓愿。这个在皈依的时候,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特别是我们生在中华民族汉地,是一个大乘佛教的天下。所以三皈依也同时会发四弘誓愿,发大乘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就让我们的三皈依有了一个誓愿做引导,这个很重要。因为现在看起来呢,这个四弘誓愿对于我们普通的凡夫似乎是不可企及的,就是非常高大上的。但是这个誓愿在我们三皈依的时候发是很重要的,而且就是发自内心的去发。它是让你得到上品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心,就是用弘誓功德来引发我们三皈依的戒体。
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都没有说第一个说是我要咋样咋样。第一个就是大乘的这个发心,“众生无边”——它含纳了一切众生,“誓愿度”——用誓愿来保证,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愿望多大呀!
“烦恼无尽”,因为我们要度众生呢,你自己烦烦恼恼的那怎么个度法呢?对吧?而且我们也是众生之一,烦恼其实本身就是众生的另外一个名词。“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要断烦恼,在这个内证上面,自觉分上面要完全的具足,就是断尽烦恼。
那“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我们要度众生,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呀,他们的习气呀,各种各样的惑业也是无量无边的,那就需要无量的法门来帮助他们。所以因为为利一切有情成佛,所以我们要学一切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四弘誓愿发的时候,一定是要从内心发出来。因为就像我们现在觉得我就学个样吧,说一说,那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生命里面从来没有发过这种誓愿的,我们愿发财、愿升官,愿我什么什么时候达到我的人生什么什么目的,我们大家能想出来的,包括我们去看名人传呐,看什么古今中外什么什么。没有人是这样发誓愿的,只有在你三皈依的这样的神圣的仪轨当中给到你这个誓愿,让你的生命尽未来际,它有这个誓愿做引导,这个相当相当的重要。
在现在你还看不出来,在未来际某一天,也许你成就一些小果,也许你堕入到一些低谷,那这个誓愿会来唤醒你的。就像是证阿罗汉果的灰身灭智,入于有余涅盤的,那么诸佛都要用这个弘誓来唤醒他们,让他们回小向大。那么在大乘里面也是有一些修行的过程,它也会是陷入到一种仿佛所做已办不受后有,也发不起什么心,这个也是诸佛会去唤醒他,或者是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会去唤醒他。那是通过什么唤醒呢?就说菩萨你以前发过四弘誓愿的,你忘了吗?这一念之间就会想起来我们曾经在什么什么时候,在三宝前我们发过四弘誓愿的。所以这个是相当重要,这是一个种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要认真。
那像阿弥陀佛给了我们清净安住,我们可以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发愿来跟佛相应——就是“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个是佛的誓愿,我们这样来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也会让我们就是契入到佛的愿当中,契入到佛的功德,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么我们就会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当中,做一个智慧的生命。色身当然会有生老病死,但是这个无量光寿它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我们在这里由誓愿来引导,或者我们专门就我们现在发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就我们本期的生命来讲,我们择取一个法门——净土果地觉法门,那我们就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当中,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择取。
真正做一个佛教徒,他一定是远离自私自利,远离狭隘、愚昧和我执的。他会成为一个广大、清净、无我的智者,以无我的心智来自觉觉他,饶益十方。
现在也有很多所谓的佛教徒,但是可能他只有一些表面的,比如说做过三皈依的仪轨,然后平常可能也带念珠,也上早晚课,也跑寺庙,也做法会,可能嘴上也念佛或者诵经,做种种的功德,但他是不是佛教徒,其实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佛教的正信,他是不是在这里是去趋向于或者去认知、去实践这个本来的清净、圆满、无碍的生命它的作用力。如果越来越自私,求这求那,越来越愚昧,看起来非常的迷信、颠倒。越修越是钻到我执和法执里面,这个他谈不到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皈依是一个甚深的缘起。我们一定对于三皈依的认知和我们随顺于这个引导,就是法师的引导来发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下面师父讲到文殊菩萨的这个发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愿大家要反复地念诵,这是文殊菩萨在诸佛前所发的成佛的大愿。显密的一切修法都离不开这个大愿。可以说无量无边的大愿都是从这个大愿发出来的。
因为文殊菩萨他是七佛之师,他只是示现为菩萨,他是诸佛的根本智的代表。所以这个愿它是一切愿的一个总集,就是代表着诸佛的根本智慧,一切众生的根本智慧。如果常念这个大愿,我们现世就会脱离分别执着的苦海、爱憎的苦海,以广大的智慧和慈悲饶益世间。
因为文殊菩萨的愿,我们从一字一句的去读诵,去把我们的心融进去,你就会发现它是究竟彻底的,是究竟彻底的。你看“我今发心”,这个“我”呢,它是一个就是令愿来流布的这个“我”,跟我们平常说的那一个自私自利的我,那个不一样。“我今发心”就现在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随顺的时候,就是你也是这个“我今发心”,就点的很清楚,这就是在标我们这个发心了。
“不为自求”,看第一个就是不为自求,这个一上来就是不为自求。所以看看我们好多人我们皈依也好,或者是做种种的功德事,我们那个一来就为自求的这个发心就跟文殊菩萨的这个发心是不相吻合的。这个发心是你心真的要发成这样,它不是知识。这一点大家在随这个发心去发的时候,是真的要不断的在你心里面去串习的。所以我今发心第一个不为自求。那不为自求接下来他详细的描述了怎么样是不为自求。
不为自求,求哪个呢?比如说“人天福报”,像我们很多人求保佑啊、求升官啊、发财啊,怎么样世间的种种的福报,或者有些人求升天,来世,有的人说佛教修来世,来世有福,或者来世升天呐。但这里说我不求这个人天福报,那也不求“声闻缘觉”,声闻呢结果阿罗汉、缘觉也可以修成辟支佛。这些阿罗汉的果位,不求!辟支佛的果位,不求!“乃至权乘”,权乘是指还没有真正的入到实相的这些方便善巧的菩萨法,这个也不求!不求做罗汉,不求做辟支佛,不求做权教的菩萨。就是权教它是不彻底的,它是一些方便法。
“诸位菩萨”,诸位就是各个位的菩萨。我们在学《华严经》的时候,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是参的不同位次的菩萨,信位啊,有这个回向位、行位,还有这个十地菩萨,我们说有四十或者是五十,后面的等觉、妙觉,再往后加这样子的。我们不管是哪一种就是判教的这个说法,总之都叫做诸位菩萨,这些都是不求的。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就把中间的,就是我们从一个凡夫然后次第成佛的中间的这一部分全部超越了。依什么而超越?以发心而超越。
下面就说了,那前面都不为了,为啥呢?“唯依最上乘”,最上乘是什么?无上心。唯依最上乘就是佛乘,就是一乘,就是《法华经》里面说的开权显实,唯依一乘,佛法只有一乘。其实前面这些都是方便,那就依究竟了,就不依这个方便了。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就是发的是一个金刚心。
“愿与法界众生”,这个没有说我发菩提心之后,我自己成佛,就这一点相当的要紧。愿与法界众生,是跟无量无边的法界的一切众生。下面“一时同得”,这些都是特别特别要紧的。一时同得——无先无后一时同得。因为本来一切众生本住佛位,只是不知啊,不晓啊。中间的这个过程就是由凡夫然后修行成佛,或者是说度化众生然后成佛,它都是幻化的,都是幻化的,并没有真正的前前后后。
所以这个发愿是相当究竟的。其实是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的是梵语的音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果。所以这个发心呢,它是非常究竟、彻底、广大、圆满。我们要不断地去反复地去念诵。
因为我们这样念诵的时候,我们第一个会脱开我们不断地求人天福报的心。虽然有很多佛弟子学了很久佛法了,也知道要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但实际上我们心里面真正感兴趣的都是人天福报。稍微出来一点世间的违缘,各种的不顺,身体上面的障碍,事业上面的问题,情感出问题了,马上就开始祈祷佛菩萨加持了,这些都是为求人天福报。还有呢,就是要自了,就是你那我可管不了,我都已经很苦了很烦恼了,我能够解脱,这最重要。所以这只能是声闻缘觉唯求自利。乃至全乘就很多人也特别喜欢做菩萨,喜欢去行菩萨的六度万行,而认为实有众生可度,这样一直都是在路上,这就是权乘。
这些呢,其实我们检点一下,我们都时时刻刻的可能都是堕在这些地方。唯依最上乘,我们可能真是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去用心的。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这样去运用,你就把这一个发心文这样念一遍,你的心其实立刻离开了分别执着的苦海、爱憎的苦海,马上就融入到文殊菩萨他的心中了。
我们发了这个愿,其实这个也是一个金刚种子,这是一个究竟彻底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然后我们就可以来运用了。就这样的三皈依是一个究竟、彻底、圆满、殊胜的三皈依。这个三皈依也可以说是一个果乘的三皈依。
像我们说唯依最上乘,我们不晓得什么是最上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可以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什么最上乘?南无阿弥陀佛就最上乘了。这个本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发菩提心,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前面我们讲了阿弥陀佛的愿望:“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众生闻此号”,众生一听到——闻名啊,“俱来我刹中”。你看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他没有过渡,就是众生闻我名号就“俱”,俱是一个都不落,就来我刹中往生极乐。你看这个多么直接啊,这佛发的愿。其实也就是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就是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运用阿弥陀佛的报德。那我们现在再来发文殊菩萨的这个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我们就有了一个所依的一个地方。当我们在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其实就是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呢,是我们在运用三皈依,在运用果地觉一个最究竟彻底地方。
因为我们现在我们很多人说三皈依以后怎么办?你在三皈依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成佛的开始,就是在运用了。那么我们后面呢,就是跟着这个运用相续,就是安住在这种圆满的三皈依当中。
所以为什么说皈依法是我们从学佛的开始要一直到成佛。不是说我进行了一个三皈依的仪轨,我三皈依就圆满了。因为这个也是一个圆满的开始,它的中间是相续这个圆满,我们说初善、中善、后亦善,那后亦善也就是究竟圆满三皈依。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
就是说像师父他的三皈依法要的历次开演,他全部都是圆满的。为什么这次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三皈依法要,以前也跟大家一起学习过关于三皈依的一些法则。但是我们反思了一下,以前所学的法则就是次第的东西是比较多的,因为它那个是属于一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三皈依的一个法本。对于我们现在学果地觉来讲,他一切的所依,三皈依也是,我们知道所依佛、法、僧,它的这个内涵,它一定是在这个圆满处,在本质清净处,在这个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现缘的三皈依法,就能够引发和印契我们当下的圆满究竟,能够现前的就给予,也是实现自利利他的一个过程。恐怕就是师父的这种开演,他是非常的符合我们大家现在所学修的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这也是我们这次重新来学习《三皈依法要》的一个发心。
我们学三皈依也好,或者学什么也好,他都是以果地觉这个角度来学习,来摄持的。所以让大家不会说我们说你本来学的是果地觉,因为果地觉的内涵实际上是非常甚深,非常浩瀚的,但是它有一个主轴,就是这个圆满的、本具的,当下他就是自利利他的究竟的这个特质,他是一以贯之的。要不然呢,我们很多莲友也好,或者是初学的朋友,就会产生一些奇异的疑惑。因为前段时间有一个初学佛法的小朋友,他就会在这个上面产生一些疑惑,就会说这个地方是这样讲的,那么这个地方又是这样讲的,这是不是通途法门呢?或者这是不是一个有矛盾的地方呢?这些呢,也是值得我们在这里去反思的。
现在大家重新来学习《三皈依法要》就可以非常清晰的,我们会在这里体验到。像我们的恩法,慈法恩师,他的历次的三皈依法要的开示,他都是究竟圆满的,他的起点就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们现在重新来学习,他也在果地觉的运用上面可以给到大家,就是更加贴切的,更加生动的,也是打基础,同时也是一个究竟的一个所依、所指向、所确认的一个地方。
后面有师父在进行皈依仪式以后的开示,他说:你心里要缘一个无畏、无碍,缘一个必死——就是我早晚都得死掉,你也就不害怕了。这样再来看看世间,你就会用平和的心好好念佛,安乐大家。
大家有没有这个心态呢?就是无畏、无碍。就这三皈依仪式过后,我们得到三皈依的戒体,一个崭新的生命开始了。这个是一个无畏、无碍的一个所在,就是我们三皈依的这个体,也就是我们一切生命的本质,它是无所畏惧的,它也是没有障碍的。
另外缘一个必死,要让我们必死无常。就是念无常是我们修行当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就是早晚都得死掉,你就不害怕了,你就去面对它。因为我们所有的人,在我们的色身,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面对死亡了。就像一个婴儿,他一生下来,别人给他庆祝,另外的一个觉悟的人就说,他正在走向死亡,父母听了都不高兴,但是这是一个事实。我们都是贪生怕死,但实际上呢,应该要念死无常。那么让我们得到一个无畏,让我们得到一个可以去面对我们的生命的这种踏踏实实的一个心态。
这样我们就说人应该向死而生。现在很多人也是有这样的一些认知的。我们向死而生就是说你先把你的这个死安排好,然后你再来安排怎么生,你这个人生是很从容的。我们现在人不提死字儿,天天的就想我要怎么活。但其实一有一点什么灾难,或者是说突发事件,就是危及到生命的这些事情发生,我们都会很害怕,我们都会手足无措,非常的恐惧。其实我们如果先能够安排好这个死的事儿,然后我们再来面对世间,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会用三皈依来面对他,用平和的心好好的念佛来安乐大家。
因为因果成熟就是逃不掉的;因果没有,你想要找也找不来。但你要天天制造,天天攀这个缘,缘到极处的时候它就成熟了。所以我们一个三皈依的弟子,一个佛弟子要深信因果。你看现在有佛弟子不深信因果,这个很搞笑的,所以才会出现那种迷信,或者是说我们总是想要去改变现缘,我们不接纳现缘,抗拒现缘。我们觉得学佛就是为了我活得更好,我现在活得好,我将来还要活得更好。我死了以后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非常害怕现缘当中出现我们认为的违缘。其实呢,学佛第一个要深信因果,这个是佛教徒的基本正见——基本素质。
你看现在发生一个事,大家都会抱怨,或者我们对现缘不满。抱怨是说明你确实不知道这是因果成熟了;对现实不满,每一天都不满,对人身边相处的不满,对自己不满,对我们遭遇到的时代或者我们得到的待遇我们不满,这都说明我们不知因果。
因为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果报当中,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业报身。每一天所遭遇到的——内而就是心情,我们各种的感受;外而世界,全部都是果报。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成熟各种各样的果报。所以这个一定是一个最基础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因果观来看待世界,来看待自身,你首先你就会得到一个安稳,得到安稳。
哪么现在呢,我们很多人,因为不能够深信因果,所以说就在不停地制造各种各样的新的业,然后来让这个业果越演越烈。所以我们说业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佛性运作的作用力。但是大家不断地推波助澜,推波到这个地方了。像现在的各种的三灾八难频发的时代,战争、瘟疫、饥馑,我们大家内心都很害怕。
你看有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灾难片,我们都记不清楚了,从什么时候灾难片特别特别的受欢迎。其实是我们一个群体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的内心里面,群体的这种期盼灾难,这种不停的在内在制造灾难的这种群体心态。但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一个觉悟,不要去期盼它。大家都在念的时候,其实它也是一种心作心是。
要从心里面把灾难平息下来,是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大家都把自己的心智平和下来,那种对灾难的传播,各种的预言啊,又要怎样啦,又要怎样啦,其实这种传播恐慌本身就是造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里来运用三皈依。让一切的业报成熟的时候,它能够去皈到它的本质上面。那么我们相应的那一种恐惧就会慢慢的平息下来。就包括以前2012的时候说世界末日怎么怎么样,很多佛教徒也很恐慌,存米存面、存蜡烛,然后不晓得躲到哪里,要去念佛求往生也好,或者是说如果幸存下来要怎么地怎么地。
其实真正学佛的人,真正三皈依的人,他应该远离恐惧,坦然面对。而且也应该怜悯更多的苦难的众生在灾难当中无法安歇的心灵,和他们无法安顿的这个色身,为一切众生来修行、来念佛,来把这一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就是内在一切众生是本具智慧、福德、安乐、清净,这些回施给他们,这个才是一个三皈依弟子应该做的。
所以三皈依,它长期以来,我们皈依弟子都有特别多的偏见、误会和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这个三皈依、去运用这个三皈依。所以现在我们在每一次学习的时候,都会结合我们怎么样来运用三皈依。三皈依是可以运用的,就是这样的在现缘当中去运用,所以三皈依是非常的殊胜的、圆满的,可以起大用的一个地方。它是真的每一个生命彻底的改变,就是从一个世俗的这个层面回归到本质层面,而同时可以用这个本质来利一切众生的一个所在。
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一起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