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30

圆觉本起章》开示

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 撰

慈法法师乙酉年于保安寺开示

【原文】

夫欲运心修行。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先且渐修功成后。自顿悟。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普贤等十菩萨节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今则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窥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

根寻本末总有三重。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

二发菩提心者。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大愿尽修诸行。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皆为无分齐也。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诸佛同赞多劫不尽。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是以弥勒二百二十二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

三修菩萨行者。即已发心当修诸行。故善财所见诸善知识。一一云。我已先发阿耨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难思佛法即之于心。非向外求非数他宝。广有万行。统之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于止观意在斯焉。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

上三重因兼果成四。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论贯。始终亦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迥向菩堤因果圆满。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证即三四。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斯焉。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是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会普光明殿。皆斯义矣。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茅连茹。实藉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开示】

“夫欲运心修行,”你看这个文字多简单!你想修行吗?怎么修?运心修行!过去人这个文字啊!直指功德藏啊!“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真正!!!字字千金。不像现在人写的文字,一点味道都没有。“先须信解真正,以为其本。”

“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多云:”权宗是渐次修持,权教是渐次之教;非究竟说,非了义说,是为权宗。圆觉经所讲是总持法门,是实教,是真如门,非是权巧方便,但说一乘。“先须渐修功成后,自顿悟。”就是权说。

“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皆先顿同佛解,方能修证。”皆,就是必须、全部。顿同佛解,因为华严宗是以教相所表明,先起圆解,解后起修,大开圆解方能起修方便。很实在,很有力!

“故彼纵十信位满便成正觉,”华严经上的说法。十信位还未入贤位,未入贤位即可顿成正觉、便成正觉;信位即可以八相成道,转妙法轮,饶益有情。“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初地到十地,历位修行。

“故此文殊段中,顿彰信解之境。”信解就是开明圆解。这十二位菩萨中最初启教者是文殊菩萨,承佛威神功德,启释迦正因之教。“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一切修法离不开根本,即真正缘起。要不然缘起不真,果亦不真。“后普贤等十菩萨阶级显示,总别观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后面有五种根性种类、二十五种修行方法。

“今初言信解真正者,华严三圣观云:有信无解,徒增无明。”就是迷信。现在迷信的人挺多。要有信,要有解,信解得力方能正行。“有解无信,增长邪见。”若是滥解,无有信顺之守护,徒增邪见。这样的人妄自发明,恣解经教,自己没事解一大堆,徒增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起行之守护。

“今者顿信本有圆觉。”开始启我们正信了!“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这是本起,讲的本起章。顿信本有圆觉、本无无明、顿出生死,名为真正——这个信讲得直接明了,这地方是果地教,所谓本有圆觉、本无无明,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念佛也离不开这个。古来已久真正念佛人,不学圆觉经的十分少。他若没有这个印契,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觉,果地觉是什么?你没有一个可知、可察、可证的文字,就没有依从。所以要学圆觉经。

“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妄念修行。”现在妄念修行的人比比皆是,徒受其恼。“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他讲的异宗就是权教之说。

“三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这是法界缘起。法界缘起是清净圆明之缘起、圆觉之缘起。你不信圆觉之缘起,就是信邪。这从圆宗所说,非权所摄。这个地方说得十分肯定与直接,不粘糊!不模糊!讲法若模糊,你不知道怎么用。所以这个圆起章一定要学一学。

“复云成本起因者,最初发起之因也。然此经说因,意深文略。若不会通诸教,管测者信解难生。今于文前悬为开示,根寻本末总有三重。”他把这根末用三重来表达。

“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要了解圆觉性了,你有发菩提心之善巧。若这个次第一乱,发菩提心就模糊,无有遵循。所以先知一切众生本具圆觉,无散无坏,下面你再发菩提心。实际说本具圆觉,菩提心自然彰显。

“后修菩萨行。”你若是离开本无无明,无以起修,所有动念皆是造作。这是三个次第——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他写得特别清晰,无次第中的次第,就是圆满次第。这些文字特别得力!

“了觉性者,四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这后面文字是直接启用。“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直指根本!现在人在此处不敢清净守护——圣凡相异,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心学菩萨行。”这样自然归入圆觉性,发菩提心,依此修菩萨行。顿同佛解,修行无碍,触者皆菩提道业,十分得力!让人感到直指修行根本动源。

“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要知道没有什么虚实,也没有谁主宰谁!但看发心,但念所缘。

“不依此悟所作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若不依此圆觉性、本具圆觉性、本有圆觉性,若不知本无无明,依此顿出生死之真正信解,你就不能生起凡圣无异这种决定心智,不能从凡起修。生佛同体,同体岂有增减?!若不依此无始无终之圆满心智,无以引发无上菩提心,多是结业行为,你怎么举心动念也不是法界信,不能全体法界。你不能依信来行,一举法界全体再现,修行决定是结业。所以 自谓修行元是结业——这话说得了了分明。

“故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闻不信顺悟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入如来境界。”这是决定说,没任何含糊的,此生必得不退转甚深功德利益。若依顿解顿悟法门切入,一生决定能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得以成就之清净发心。

若闻此法,信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没说要经过多久多久,就是信解悟入之刹那,当下起修啊!

“故论中亦先开示二觉,次令发三心,后方修五行。显著若是,幸不踟蹰。”踟蹰是徘徊的意思。

“二发菩提心者。”下面告诉我们菩提心。“既悟圆觉,则堪发大心为万行本。”心者,策励有情!你虽知圆觉性,若不引发菩提心,不堪运用圆觉,不能启用如来藏。“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为所依。”我们现在学任何法都离不开菩提心,不能昧失菩提心。

“然有心体、心相、心德。”宗密大师不可思议,让我们触摸得到这个心。我在广化寺时,每天去书里捞摸菩提心,说菩提心是什么?查啊查啊,作了几本笔记,能运用的菩提心还是没明白,没有具体的菩提心怎么拿得起用得上?不能说文字没讲清楚,只能说不当我的机。记几大本子,只要碰到菩提心的文字都抄下来,后来把它烧了。若是不烧,印出来,都是关于菩提心的文字。

后来碰到这个地方,还抄什么啊!这里面讲得很明白,就几句话。怎么讲明白了?心体、心相、心德。以前搞几本子都没明白,太多了,太繁杂,反而失心了,越看越不知讲什么。那时刚学佛,根性不纯熟。

“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体,就是你能感觉到、碰得到的。“大愿是总。”愿力能策动人心,是总。“悲智是别。”悲智是手足,大愿是体。

“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悲智是愿之所用,是为别,总别之说。华严宗这一脉教化,一讲就是总别、别总,或者因中果、果中因、宾主、主宾等,或者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愿是总,就是大愿是主,悲智为宾,主一现前,宾为所用。所以有大愿者,必具智悲。大愿啊!

没有愿,做事马马虎虎。有人说我怎么老想睡觉,啥也不想做?没有愿!没有愿他就不想做事,麻木不仁。所以大愿是主、是总,悲智为别、为宾。我加的宾字,好清晰判定。愿者乐欲——没有这种意乐之心、向往之心,人做什么事都做不成,掉到无明窟、无事窟里了。

“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说发心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著。”这是一种表法。“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大智是正念,无所执著;深心是大愿,乐一切善法,如四宏誓愿之说。

“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若没有大悲心,我们修法总不相应,总没有力量。有人说我坐的可舒服了,念佛气息可均匀了,可静了——这样的人永远不成佛道!没有拔济众生苦难之心,贪图修法之安逸,但为自身修持,多以法堕入世俗,不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但这样人现在一把一把的,我以前也那样子。坐在山窟窿里,别人来磕头,还装模作样把人撵走,说我静修呢!静静坐着舒服啊!一坐一天,有时天人给你唱首歌,可好听了,真舒服。那个红绿鸦趴在石头窗上叫,我说红绿鸦不要叫,今天又来人了,讨厌!一会儿上来一群人,说给法师顶礼,我说去!扰道人心!红绿鸦趴在窗上一叫,一两小时人就上来了。贪图安逸时你不知多安逸,但那成不了佛道。所以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心:救护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

“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没有差别。“谓约悲愿,则大悲尽度众生。”不漏一个!有人说那个人糟糕死了,把他撵走,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那样发心不平等。

“大愿尽修诸行。”有时我们修法感觉这个法可修、那个法不可修,实际你能不能修一切法?利一切众生?心量一大,舒适安乐自在威神,不假修持,本具圆明。

人往往不相信这个。他们来问我说法师你修什么法那么自在?我说你打多少座了?他说五千座。就是不知本心圆明功德啊!发心不明,修法总是无益。你们修心中心的菩萨,学学圆觉经本起章,保证再一上座就放光了。

“约大智,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大智表现是什么?了无染著之心智!

“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维摩诘经所说。分别菩提之见,这个菩提心分要彻底舍弃。“皆为无分齐也。”所谓圆满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佛法门离不开这个,末世修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心。要离开,这一生没有成就的份,难有机会。过去在次第修持中,必有贤圣摄化。否则渐次修持必得退转,进一退九,多生懈怠。

“心功德者,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何以故?虚空无量无边,圆觉性无动无染,真实不虚。“诸佛同赞,多劫不尽。”十方诸佛一时赞叹此发心者,这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都守护,一切菩萨为伴侣,你根本不会畏惧。这不是夸张!

“故善友翻礼童子,罗汉推敬沙弥。虽始终不殊,而先心难矣。”举两个典故,为了喻法。说有沙弥发大乘心,欲拔一切众生苦,同成佛道。阿罗汉一看,这沙弥德相圆满,顿时生起礼敬之心。所以发心之刹那,威德者所见。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人发无上菩提心,十方诸佛一时起座。关键你不信,你看不见,你说我动啥心念谁也不知道,实际十方诸佛一时了知,你相信就对了!不相信就慢慢来吧。

所以先者为难。何以故?诸佛不过是先发心者,我们都要同入此心,诸佛只是先发此心、先证此心、先用此心、先传播此心者,是为尊贵、为难发、为稀有,为我所顶戴、所皈依,这才皈依佛。要不然我们有同样的心智皈依他干什么?所以先心之难得。

“是以弥勒二百二十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本起因也。”他举这个说法,先同圆解,初了圆觉性,次发菩提心。前面讲根寻本末总有三重,这三重的前两重,说此二门正是本起因。第三重——

“三修菩萨行者,即以发心当修诸行。”你有信解没有行持,像美餐具足,还会饿死,因为没有法味呀!

“故善财所见善知识,一一皆云: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这个发心之后,所有遇到的善知识都能导引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时不管他是老人、孩子、外道,你就知道尊重一切了。不是说那是个小孩你不要尊重他、那是个外道你不要尊重他……要发起广大尊重之心,如密乘里所讲一样:时时得见一切有情皆是上师再现。发起这广大圆满心智之守护,平等一味之供养、爱乐、尊重。

念佛法门是念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人人皆佛之心智守护。这么好的东西供养大家,有点于心不忍,本来我想把这个东西装在口袋挺好呢!(众笑)

“然对上了悟,即是依理而修。”了悟即是顿同佛解。了悟,虽是解悟,不可思议,实是以菩萨为伴侣——你能这样解悟,菩萨就是你的伴侣,诸佛就是你的根本守护者,这没啥好说的,你于无上道决定得不退转。我们真是庆幸啊!遇到宗密大师这样大善知识于我等开清净教言,实在令人感动!所以即是依理而修。

“对上发心,即是以行酬愿。”善哉!以行酬愿!酬什么愿?诸佛之大愿,原来我们不离凡夫身就可以行诸佛之大愿。这讲得明了清晰。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就可以行了。要不然我们说以佛愿为己愿是大话,与你了不相干。以行酬愿!在一些法门中但讲佛心是众生,众生即佛体,不离此体即成佛道。你敢吗?不敢就慢慢来,次第修。这么好的文字,这个好的法呀!

“难思佛法,即之于心。”难思——用你那妄想心去分别了知太可怜了,永远没法了辨。“非向外求,非数他宝。”是自家珍宝。

“广有万行,统一三学,要唯定慧。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止观义在斯焉。”缺一个膀子就不能飞。所以有愿就要有行,有所了悟就要亲证。“此第三门,即普眼章以下皆是。”在圆觉经中普眼所启教。“上三重因兼果成四。”这第四重是其功德利益。

“故我清凉大师答顺宗皇帝所问诸经了义论贯,始终亦如次,全同此四。一明识不思议境,使信解居怀。二真正发菩提心,令栖志高尚。三巧安止观,万行助修。四回向菩提,因果圆满。”宗密大师是华严宗第五祖,清凉国师是华严第四祖师。这是清凉国师所答。回向菩提,因为一切万行不离菩提,菩提指导一切万行,是为圆满。

“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随根修证,即三四。”清凉国师排布四重义,又分成这两段。“是知显示从凡至圣,始终炳著者,莫尚斯焉。”从凡至圣,炳著,是能清晰看到。

“若约从本起末,摄末归本,论因果者,复成四句。”他总结成四句话。“一所从之本是因因。二起末正是其因。三摄末正是其果。四所归之本是果果。”后面他有解释。

“然一与四但是觉性。”一四所解——因因与果果,本是因因与本是果果,讲的是觉性。这个说法你可以对照。中间说正是其因、正是其果,或者说起末、摄末,是运用过程。“故华严所宗性因性果。”就是不假造作,全体大用。性非修证,性非不修证。非修证,非不修证,说修证有造作相,说非修证有断灭相。所以此处非是对待说,是真如说,所谓果果与因因之说。

“是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通达无碍;因果无逾始终,始终畅明因果。“初心即得菩提,果后犹称菩萨。”因赅果海就是初心,就是与佛果等知等量。证佛之后还为菩萨,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净土一法彻彰于此,说念佛时是成佛时,成佛又是菩萨,虽用佛果尚是菩萨。

“善财初后,俱托文殊智身位地始终,同会普光明殿,皆斯义矣。”就是说在普光明殿中,始终作业不离圆满菩提,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本起之义泛释难明,故此一章拔茅连茹。”若解释太多就麻烦了。茹是根。“实籍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虽稍繁,为后纲领。”

以如来随顺觉性念佛

(相关开示汇编)

在如来藏性教中彻底揭示一念正因之事。圆觉经就是文殊菩萨在佛陀大光明藏中,礼请佛陀世尊加持,来与一切众生开成佛之道。十二菩萨相继出现,请世尊说种种法则,令众生圆知圆见,顿成佛道,出离生死苦海,入如来随顺觉性。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就是如来随顺觉性,无上菩提心即为果觉心。整个大义门教化中都是劝我们舍弃无始以来造作之心,随顺无上道业之智,就是诸佛之愿。所以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乎?

净土教言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在如来随顺觉性的观察中,果地心果地愿的回施、普摄之中,普利十方,无取无舍,平等对待。作为凡夫,我们能接受这种清净平等教言,就是南无者;不愿意接受,就是疑虑者。我们平时在善恶是非得失之中取舍惯了,人多有不平等的回馈与感知,多不愿意如实平等清净觉。所以昙鸾法师借用天亲菩萨的文字,天亲菩萨借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清净平等。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哉!这两段文字前者是如来随顺觉性,后者是我们怎么运用如来随顺觉性来观察万事万物,观察世间,运用现缘。这实是念佛最好的指导性口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果地觉从哪儿表述出来呢?这段文字叙述得十分清晰,他是陀罗尼教,即口诀教。所以《圆觉经》是如来藏性教以口诀形式出现的大陀罗尼门,你若当口诀来熏修与运用则十分方便。

我们一定要依传承,依经典,依历代祖师清净教言守护。真实实践,成就守护。莫依妄想,莫依善,莫依恶,莫依凡,莫依圣,莫依得、莫依不得。这些东西都是你的见闻觉知性所虚妄设立,无有实法,枉受轮回。

所以在传承法则中无法可得,洗涤众生心垢,在种种法则中予一切众生除疑。何以故?实无一法可得,你莫去觅寻!所以清净安住、无染安住、平等安住、真实安住、无畏安住、信顺安住,一时度脱。

如《圆觉经》中如来随顺觉性,一切业于一切时处现前而无畏无惧,清净延续,南无阿弥陀佛,皆是觉性显现,无挂无碍。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见困惑、烦恼业习一时散坏于世间,你再也不去沉沦了。沉沦是苦啊!所知障苦,烦恼业习苦,业力强制苦——欲断业力之强制亦是苦,欲成圣心苦,欲成善苦,欲成恶更是苦上加苦,凡有所求皆是苦。

在阿弥陀佛教言中,一切所求归结于南无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回施之中,清净安住,是为大求。所以无所希求圆满求,就是顺性发心,但依法性。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摘自2006年《往生论注闻记》)

以前提倡《圆觉经》有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是我也喜欢读《圆觉经》,广化寺倡印的《圆觉经》《大乘起信论》合订本,早期我就带在身边。到这以后,有一个讲《楞严经》的师父过来说:你答应我一个事,我祈请你传播《圆觉经》。我说我喜欢读。他说还要传播,引发大家来读。他每天就来磕头说这个,我说我答应。第二个因缘,《圆觉经》揭示如来随顺觉性。我们能看到诸佛如来的觉性是什么,何为圆满,他后面有一个修法,与净土修法是一样的教法。“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这就像我们现在安心念佛、无染念佛、心不留住念佛,他的教法体系一模一样。就是此人于末世不入邪见,入如来种姓故,随顺如来觉故。凡夫觉性、未入地菩萨觉性、入地菩萨觉性我们都不管了,我们只用如来觉性来念佛,就有一个相互启发与印证。

这个问题是自力与佛力的一个交织。《圆觉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善导大师讲:“见与不见皆是佛恩。”你得念失念,皆回到顺佛愿得解脱的佛恩角度了。就像我们对善事恶事,皆回到无自性这个角度得以安稳——在善恶、苦乐、顺逆交接之时,在无量的对法中,你直观其无自性,就回到本上来了。不管它是顺缘、恶缘,善观其性,回心一念,见其无自性,得到安稳。同样无论念与不念、得念失念,佛念我等无有舍离。因为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应该怎么安慰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修行的路子了。

得念失念,回心念佛。得念失念,回心一念,回于本源,本自解脱。得念失念,皆是佛恩,皆为佛所照摄,佛所存念,佛所涵养,佛所载负。这个根本不丢失,我们就会安心。你一说自己没有念佛,就开始自责与痛苦,责怪多久就痛苦多久,就产生多大恐惧——这都是你对佛陀,对佛住法界身的一个诋毁、割裂。我们随时回到阿弥陀佛法界身中,认知这个,或享受这个、体验这个。我们每时每刻没法舍离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光明,这个法性的智海,法性光明,即是周遍光明。你没法舍离,无始以来我们怎么折腾都舍离不掉这个东西!

我们一说到自力就有盲点——睡着了怎么办?没有感觉了怎么办?这都是觉知的盲点,这个盲点是自设的,你拥有别人不见得拥有。很多人会假设很多东西,假设以后他当真了,就很真。很多人可能根本不顾及这些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盲点,所以得念失念皆是佛恩,这最为方便。这样就比较容易体验到佛住法界身的周遍,光明遍照的普遍,佛念众生不舍的涵养,法性光明的圆满与真实性。我们念这个才能与佛相应,我们念不周遍的光明就不与佛相应了。我们若不念佛住法界身、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念的就不是阿弥陀佛。这是自力佛力交织的问题,是需要用功之处。得念安心,这是自力所显;失念安心,这是佛力所显;得念失念皆安心,这就是佛力圆成。这个地方要细细地捶打! (摘自2011年《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如来藏性经在汉地流传最广的是《圆觉经》,其中讲了四种随顺觉性——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这个随顺是什么?随顺法性、随顺教法、随顺因缘所现的差别思维与运用方式。如来随顺觉性我们可以读读,一切对待一时泯灭,回入平等清净觉中来,彻底彰显清净平等觉。无量寿清净平等觉——这个《无量寿经》经题彰显了果地觉内容,让我们来认知果地觉,这是我们学习果地觉的一个真正认识。读如来藏性经这一类经典,会对我们有完整的启发。此类经典认为所有学佛者学佛的最根本动力就是我们有佛性,我们本来的东西在召唤我们。这个缘起就特别亲切、真实、彻底、不泛滥。我们去观察它就会体会到它对我们心灵的呼唤和我们心灵的回归。这样念佛就带来了一种喜悦、意乐、愿意做的事实。

《圆觉经》提示如来随顺觉性——如来在法性随顺上彻底的表达,就是平等一味的表达。他随顺了法性,其觉性也随顺了法性,法性与觉性无二,所以愿望、作为与法性无二。如说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诸戒定慧与淫怒痴俱是梵行——即现行即本净而表达的无间功德。心理脆弱者对此要慢慢消化,这也是一种习惯。要是我们真正在即心即是、即显现即解脱上认知了,那么五种功德门的学习就很简单,一心专念也很简单,莲华藏世界也很简单,以光明智相校正自己现行也很简单,赞叹弥陀势在必然了。

在《圆觉经》中如来随顺觉性之后有一段文字,就是直指大用的一种说法——“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即是于诸妄境界不相染著、无所留住,这样的人过去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是流畅无碍的做法,不是肆无忌惮,是清晰明了,直指现前一切皆是实相妙用,不于生灭差别中有丝毫留住。这样的人虽身同凡夫,亦行如来事。这是方法之异。你用哪个方法都没问题,哪个纯熟用哪个就行。

念佛法门就是直指大用,不假修饰。因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假修饰的,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修饰的东西,只是用。用什么?安心——清净心、无染心、圆满心。《金刚经》中常讲这种“无所住”的智慧妙用。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中一样是直指大用之方便。所以他有三种无染清净心。第一个是依智慧门,远离为自身求安乐,就是入智慧门的无染清净心,就是直指大用。无染清净心就是直指大用——于想法无染、作为无染、言说无染。这个地方没有丝毫肆无忌惮。很多人说我被救度了或佛摄化我了、我一定能往生了,就开始肆无忌惮。要是随顺法性,“肆无忌惮”无从觅踪迹。烦恼的放纵,你找不到它的因缘,它不可能产生。那都是假借佛的名义去完成自己的恶业,与佛法不相干,是不成熟的游戏或世俗堕落罢了。直指!直指!《圆觉经》中那段话可以读读。(摘自2012年《现行果地觉——为利众生而成佛》)

这段文字谈四种随顺觉性之如来随顺觉性,所谓果地觉,或者如来觉悟与认知世界、法界的方便。我们看到这段文字还是很遥远,会混混沌沌把法界东西揉到一起。要是读阿弥陀佛教法中“十方九界,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凡圣同修”,我们会感到亲切。要是依“一切时不起妄念”等修法,会如聋如盲,不知何以下手。让我们念阿弥陀佛实相功德名号,或取其法身、色相等称念阿弥陀佛功德,随顺法则修持。这皆有机会,皆有因缘,皆有方便,皆有进趣。若心力及者,可以直入实相功德,取实相称念佛名;依佛修德观于实相,令我等现业具依报德中回顺法性,得以法性平等安乐住;若心力次者,可以观佛法身,念佛种种不共法中善巧,令我等依念佛报德趣入法身分而令心解脱、令心安乐、令心休息;再次,心智弱者,依其三十二相八十随形,随其相好功德,得入佛之方便,令心休息,亦趣入实相,得以平等清净安住。这三个法则皆有阿弥陀佛报德接引、安慰、摄化。

单看如来随顺觉性,依我们凡夫心智发心与观察思维来实践《圆觉经》之修法,与净土法门依佛报德、依三势念佛之修法,有不可思议差别。在念佛法门中安稳,有相可取,有相可用,有相可依。对取相有情、取法有情乃至超越色、相、法者皆有方便。若钝根利根,三根普被。这是净土一法殊胜功德所在。通过《圆觉经》的学习可以对比。你也可以根据《圆觉经》尝试实践,了解自己心地所依法则,修至静轻安、三摩钵提乃至禅那,以如来三业成就菩提。可以实践!若不如是,依佛报德念佛成就极为方便殊胜。

皆是了义教法,圆顿真实。但净土教法中有阿弥陀佛报德摄化、报德给予、报德回施,这是不可思议的内容。这种接引消除我们畏惧与障碍,使我们远离诸多泛空、断灭、常见的阻隔,一时圆成心地所依。所以依法得安乐,净土教法十分方便。《圆觉经》这类教法亦不可思议,对过去利根有情十分方便,但对我们末世杂缘炽盛、知见坚固者,欲趣入实相功德,少有所得。在净土中,若下势取、上势、中势等,皆可依佛报德圆成菩提。

这个地方给大家一个对比,作此法会收尾。大家在以后择法实践中,可以看到圆顿教法中,像如来随顺觉性后讲——若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你是那样实践,得方便;若不得方便——念佛——依此法则亦得方便,有佛报德摄化故。这多了一层佛陀功德摄化的实质修德内涵,于我等作无畏给予、无畏摄化,令我等无畏地圆成菩提。(摘自2013年《净土生活——一切现行皆是法性功德如实作用》)

许多人读过圆觉经,其中有四种觉性随顺。若是众生听善知识教诲,了解世间如幻不实,趋向于对觉性的观察,这一类人是众生随顺觉性。照了觉知如梦如幻,对幻觉有所认同,去除世间顽愚的执著与固执,他就有随顺觉性的善巧,是众生随顺觉性,心得清净,对法有清晰认知。菩萨随顺觉性,有观有照,对事情能观能照,在观照中行观照方便,遇见事能逾越世间常见断见的埋没与迷惘。有观有照,对生命运用就能行菩提萨埵,有不可思议之觉悟力,即是观照力,止观二法得方便。这一类菩萨有个障碍——有止有观,止观为碍。所以利处正是钝处,利处无碍处是他的障碍处。有登地菩萨所行方便,知一切法不可得之事实,法如筏喻,接引众生,无有一实法。登地菩萨真正断除一切烦恼,解脱无始以来的一切烦恼重担,有这一类菩萨对法性觉性的随顺。

一切皆是究竟觉,一切障碍皆是究竟觉等等一大套文字,是如来随顺觉性。所以一切对法一时散坏,地狱天堂无异净土等等。这种说法是诸佛如来广大清净心境,随顺觉性所显境界。实际我们学阿弥陀佛教法,是诸佛如来随顺觉性之广大境界回施,令一切众生随顺广大回施,用这种境界力、因缘力、随顺力来作为与观察世间。逾越众生随顺觉性、菩萨随顺觉性、登地菩萨随顺觉性,直指究竟觉来审观世间,或者融入究竟觉审观世间。这个角度差异很大。

所以,若是无物更何用照?这个地方实是作为中照了觉知的方便。方便什么?来接引众生。从众生觉性、菩萨觉性、入地菩萨觉性乃至诸佛如来随顺觉性这样体证法则或者增上法则中,我们会看到不同角度,或者随顺不同觉性会产生不同效果。他用的是一个觉性,但是效果有很大差距。我们平时的凡夫有情,完全没有随顺觉性,完全在随顺着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随顺着烦恼,随顺着见思二惑在迷失罢了!佛陀这些教诲,无疑都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随顺觉性方便与功德藏。(摘自2014年《传心法要闻记》)

后来在终南山一个寺庙里,给几位出家师父和居士读了一遍圆觉经。那时每天必然禅修十二个小时以后才能读。就是我每天上座十二小时,下座再给大家读讲。当时我没鼓励大家传播,我的地方语气比较重,加上录音机吱吱啦啦,录不清楚。但还是有人不断整理,很多批人在整理,一次次我把稿子烧掉、扔掉……大概第十几次把稿子送给我,感动我了,感到可能大家需要。我就作了祈祷,要是整理中有喜悦、随顺、顺缘、吉祥的征兆,或者实践与作为中有征兆,就可以印刷。他们给我讲了几个征兆,那就印吧!就是现在看到的《圆觉经读讲》。

如来随顺觉性是如来随顺觉性所观察到的法界种种因缘、种种事实。我们现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要同样观察,同样珍惜自身、他人、共有的一切业相,顺性观察。如来随顺觉性之观察正是我们念佛人必行之现行法则。过去叫以经教印心、以教印心——就是有这个经典支持,可以这样实践,你没有畏惧。不然我们有畏惧。不是说让你去杀盗妄淫,也不是让你放纵贪瞋痴慢疑,是让你了知其性德如是,觉性本质如是,法尔如是。对此要有深刻细腻的了解。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哉!这段文字直接宣化果地觉之事实——如来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随顺什么?随顺一切业相,了达一切业相本质法性之事实。就是平等审观的事实、如幻审观的事实、无一法可得的事实、圆观世间的事实。此事实不可思议!我们再看现行,自业、他业、共业,原来都能融入弥陀愿海,都能放广大庄严不可思议周遍之光明。此光明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圆满报德,也是他修证而成就的事实。因为彻底展示了法性平等一味的事实。

这样我们能共入弥陀法性智海、修德智海。你再念南无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九界众生同得往生,会有亲切感。你再看自身业、他人业、共有业、贪瞋痴等等,皆生尊重心。所谓尊重心,就是皆能往生,无所障碍。依佛圆满报德印契故,依佛圆满报德接纳故,滴水还海故,能令我们所有的平等性一时成熟展现,圆满觉悟一时圆成。这样来实践这个随顺法则、恭敬法则,得入如来智海。我们就有实践与认知的殊胜机遇。

机遇就在时时处处每一个现行之中。佛法之亲切,那些知其理而不知其用的距离、玄妙的障碍,就一时在现行中可以运用觉悟,运用法性,运用正观察;使淫怒痴、戒定慧、诸善缘等等一时融入平等,一时展示其本质的平等、本质的清净、本质的具足。这样我们称为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念佛者,会行之无愧,感利十方,真正抉择此教法。我们通过这个文字印契,就是依经教来印契我们所讲法则,有这样对称,实践中会无畏。

用经典印契心智比较简单——以经印经、以经印心,容易实践。为什么以此经典印契自心?因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汉地的如来藏性经,宣化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事实。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是净土教法的特质,就是法藏、如来藏。如来藏的确可以指导现行,尤其是果地教言——果地教言可以说是藏性教言,是直接打开、揭示,不假于你什么修证而成就。

后面还有一段文字,是实践角度。我们就能体会上面所讲若自业若他业若共业皆当尊重的依据。这个依据不是说从如来知见中当尊重,是从法则中来尊重我们现行。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段文字讲随顺觉性——这不是随顺佛报德,就是随顺觉性;我们在没闻净土教法、没有闻弥陀回施的情况下,一样可以随顺觉性如是修持;在现行一切业相生起时,是这样的殊胜法益或殊胜功德。借助圆觉经来提示与佐证,证实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净土法实践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是有来历的,真实的,我们于一切了义经中皆可拿来佐证净土。你说净土还需要佐证?你证实越清晰,实践越方便,这没问题!在任何一个传承中,一定要用经典来印证,就是以经印心,以教印心,以经抉择自心,心行得法。否则容易草草笼统地认识法则,不能抉择。(摘自2015年《无量寿如来会——如实知自心》)

后记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被妄业蒙蔽流转于六道。一切众生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释迦佛在世时,佛陀直接加持,一声“善来比丘”,当即须发自落,证阿罗汉果。然而末法时代,贤圣隐伏,邪说盛行,正行者稀,圣道难行。佛祖授记,末世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陀灭度七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示教于无佛时代,开显难易二门:佛力摄受往生净土易行,自力修持断惑证真圣道难行;继而天亲菩萨以《往生论》开显净土五门修法;而我们本家本国阿弥陀佛再来的长安光明善导和尚,直宣无量寿佛真意:所谓一切众生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彻底彰显净土真谛。

古德云:经教不如言教,言教不如身教。当今时代去佛甚远,知识爆炸,邪说盛行,以外道为法、以病为修等乱象,使得一切大众出离三界之通途,变得障碍重重,出离无望。普觉菩萨替我们启问佛陀:末世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去何等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坠邪见。今有华首放光寺上慈下法法师,随顺佛愿,畅佛本怀,弘扬净土。倡导一切有情,乘佛愿力,享佛果德,毕竟往生,安心净土,使一切大众先归家来,行化自在。

2000年夏安居结束后,西安大圆寺常住为求佛法正行之路,为令正法长久住世,为使大众拨云见日得佛正法眼明,顿出生死苦海,特派释续觉、高淑芹、郑光三位代表,前往云南鸡足山迎请法和尚来西安大圆寺,开显佛陀圆觉妙义。

法师在大圆寺用五天时间,依圆觉经为大众开示净土一法妙用,大乘圆觉了义。将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息用五个次第,一次性圆满给予。正显佛愿、佛力、佛恩所在。若有闻者、承担者、运用者,当下即是佛陀全体功德的再现。彰显净土非常规之法,使一切大众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当时在座之众听法感觉如醍醐灌顶,千年污浊得以荡涤,身心畅快,如丽日照破千年暗室。顿觉此法非同一般,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行成的定格:大家认为修是无上法,不知无作无修才是无上乘教化、最上乘给予,不知一切众生本证圆觉、本来是佛的这种最殊胜的教化。在会大众欢喜踊跃,认为此法绝不能尘封,深愿其能弘传开来,让一切有缘共沾法益,使一切法归一切处的教化成为永不干枯的洪流,一直流淌到弥勒佛出世,乃至尽末来际。

此讲义先后有山东、云南、上海、新疆等诸多居士,根据录音整理过文字,均未付印。这次菩提眼小组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整理成册,即将面世,也了却了我们多年的心愿。小组同修嘱我写这篇文字,见证讲经缘起。讲经过程中天显瑞相,龙天欢喜。在此,也祝愿一切有缘法众得法眼净,不被任何异见、异解、异行所惑乱,同享佛陀彻底悲心之给予,同得往生大利!

三宝弟子郑光合十

2011年7月佛欢喜日前于山东枣庄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1] 2000年中秋前后,应终南山大圆寺大众殷勤启请,师为大家开示了《圆觉经》内容。在师所言,此次是与大家读诵学习,尚不能称为讲经,以古来讲经皆有一定格式与诸因缘成熟,所以称为读讲。虽是读讲,亦是圆觉本义宣流,学人乃至能恭敬受持一句两句,依教奉行,必出生死,成大菩提。

[2] 帝网珠:帝释天于天宫中所悬宝网之珠。宋代凝然法师《五教章通路记》述帝网珠为: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日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印光法师《复高邵麟居士书二》中说: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3]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4] 《观经四帖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5]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6] 《梵网经》云: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7] ∴,近似的梵文写法,读音为“伊”。

[8] 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作八风。

[9]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佛有四种答:一定答,谓决定以实答也。二分别答,谓分别果报而答也。三反问答,谓反问于他而使其答也。四置答,谓弃置而不答也。

[10] 在佛教中有三量说: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不用思维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知。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言教才知。又有非量说,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是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

[11]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一般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12]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3] 《佛说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又云: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14] 《佛说无量寿经》云: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15] 中峰禅师念佛诗中说: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16]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勉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1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尔时阿难,闻佛说彼作法苾刍菩萨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刍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现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18] 圭峰宗密大师著作中,关于圆觉经的著述现存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

[19]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20]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21] 弘一法师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盖自云栖后,法化之广,未有如大师者。

[22] 《妙法莲华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23]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24] 彻悟禅师语录: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25] 传印法师在《天台六即佛义》中说:圆教初住位的菩萨,据其所破的一分根本无明,获证的一分三德法身,其功用是能在一百个佛土中大作佛事。若有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示现八相成道]以度脱之;若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即为普门示现而度脱之。如是圆教第二住菩萨能于一千个佛土、第三住菩萨能于一万个佛土大作佛事,如同别教初地菩萨以上,位位增胜其法身妙德。

[26] 《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27] 《佛说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28] 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9] 尊贵的帝洛巴、那洛巴两位祖师。

[30] 印光法师在复周群铮居士书》中说:须知一代所说,皆属自力法门,乃通途教理。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不能现在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又于《净土指要》中说: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31]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32] 传统中说太阳,为阳之盛。所以有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之说。

[33] 《五灯会元》卷六载: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嘉州巡捕官奏:本部路傍有大古树,因风摧折,中有一僧禅定,须发被体,指爪绕身。帝降旨,令肩舆入京,命西天总持三藏以金磬出其定。遂问:何代僧?曰:我乃东林远法师之弟,名慧持。因游峨嵋,入定于树。远法师无恙否?藏曰:远法师晋人也,化去七百年矣。持不复语。藏问:师既至此,欲归何所?持曰:陈留县。复入定。帝制三偈,令绘像颁行。偈曰: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何劳木作皮。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