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05 阿弥陀佛威神功德


2024年6月8日

导读:净土念佛,省力就省力在不假于你的妄想,不假于你的设计、信解,全体地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阿弥陀佛以名号来作大布施,布施无上心、无上道业,印契众生无上道业,唤起众生本心妙用。

净土教法这个易行,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他的威神功德所设立的愿力。净土教法跟其他法则的不共之处,就在于佛的威神功德与愿力作用,对众生所起的、所给予的这个作用力,而不是我们自身修持力、自身的信解等等。

(一)生命的本质皆是无量光寿

我们这一节课是读经的,大家读一读,我们佛教徒学习一个法则,要有一个经典依止。果觉因心的修持,专门提出来这样一个方法,要是没经典的依止,虽然古德们有讲,要是不依圣言量来作基础,作个底色,大家深入实践的愿望啊,就会不那么深厚。

前几节课呢,我们把《佛说无量寿经》上半卷的文字读了一读,把阿弥陀佛因地,乃至他的成就,所发之愿,所成之果,做了一个描述。我们接着读下半卷。

【读诵】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曹魏康僧铠译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一段文字呢,过去很多讲经法师就把它跟摄生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是第十八愿的一个对称文,他们都这么讲。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这一段文字呢,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我们来学《无量寿经》,或者说净土教法来传播世间的,最主要的一个底色。

“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特别特别地重要,重要在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正定聚的问题。正定聚,阿鞞跋致,或者说道业的这种不退转的成就。正定聚,《无量寿经》把生命判成三类: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正定聚,说觉悟法界,在这个地方讲觉悟法界,实际就是皆无量光寿,因为彼国人民及佛,寿命皆无量光寿。《无量寿经》谈论的就是这个,不管是佛、菩萨、人民,寿命皆是无量,寿命皆不可称计。为什么佛、菩萨、人天等,都是一如的寿命呢?他讲到了本质,讲到了生命的本质,寿命皆无量,皆是无量光寿。那十方其他国土人民呢?依本质来说,寿命亦复如是。依本,他来讲“本”,说极乐世界是生命的本家本国。

我们要认识不到生命的本质,学这个教法很难。很多人呢,貌似一种我执也好,谦虚也好,习惯也好,认为我就是个什么什么什么,我就是个什么,根据“我是什么”的认知,来打造自己,或者说来不断地修一些增上的法则,来使自己自我完善。

十方人民,实际十方国土一切人民,本质寿命皆是无量。

这个地方讲“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生彼国者,是依本揭示生命的妙用罢了,就是有所回归。说往生彼国,生彼国者,就是识得本家本国者。

佛说那么多法,就说“三无差别”,说这。说三无差别,众生为什么有这么多法界,这么多生命现象,有觉有迷,有苦有乐,有凡有圣,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有这样的不同的执著,佛才说生命的本质,令一切众生了解生命的本质。所以,怎么入佛知见,很重要。

本质如佛是根本啊,一切众生本质如佛啊!

这个本质,我们不能丢。本质丢了,学佛的意义何在呢?所以这个地方呢,不容于、不允许退让,不允许你谦虚,也不允许你什么自卑。实际,我们识本达源,就是所谓的发无上心。

这一段文字,极为重要就重要在他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不过间接地说了,没有直接说。不像《圆觉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或者说如来藏性经中直接宣化,他不那样宣化。不那样宣化,其义无有差别。

“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那我们依本来说,一切众生依本来说,极乐世界就是大家的本家本国,寿命皆是无量。

这时候我们就会生疑啊,很多人都会生疑,生什么疑呢?就是所谓的疑烦恼无明,就会发起对现前所说的一个疑虑。佛教的这个中心议题,或者说代代相传的教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除我们这个疑烦恼、二元对立的习惯,令众生心智呢依佛知见,来返还于本源——极乐世界是众生的本家本国。

(二)净土教法不共之处——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及愿力作用

好,我们看下一段文字。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这一段文字呢,对果觉因心的实践特别特别地重要,或者说它就是根本的一个文字依止。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前面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这个地方讲“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阿弥陀佛因地有个啥样的愿呢?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名声不能传播十方,有不能听闻者,佛誓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十劫来,名号广传于十方,究竟无碍。

这个文字很有意思啊!“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很多人会断章取义,就是前一句后一句不相连了,就把“信心欢喜”往自己身上套,一套,看看自己没有信心,一问别人呢,别人也没有信心,他把这个“闻其名号”给丢了。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我们只要去想象,就会出现障碍;随顺他不可思议的功德,就会展示出来他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净土念佛,省力就省力在:不假于你妄想,不假于你的设计、信解,全体地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后面会有偈颂,“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佛本愿力”,这个是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就是他的愿力使然。我们知道他的愿力,“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以名号来作大布施,布施无上心、无上道业,或者印契众生无上道业,或者唤起众生本心妙用。

要是没有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那我们学习净土,就不用学了,直接学禅宗就好了,直接就是自心是佛,就去参,就参“自心是佛,何以现行”“是觉是迷”,那我们就去参话头,去参禅就好了,作种种止观修持就行了。

净土教法这个易行,就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或者他的威神功德所设立的愿力。上半卷讲,究竟愿故、坚固愿故……那六个愿故,那么一大排字,就是他这个愿,威神功德,就是他的愿力。“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他这是愿力使然。

要是没有佛的愿力,整个净土教法就坍塌了,那跟其他自力法门没有啥差别,那没有啥差异了。往往我们就会忽略这一点,因为学其他教法习惯了,习惯于我们由教去信解,用自身所学习、所感知,或者说师长的引导,来信解,那就参差不齐。

净土教法呢,一定是以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及愿力加持,带来的信乐啊,欢喜啊,往生啊等等。他这个“闻其名号”,实际就是愿力功德、威神功德。这个名号就是他的愿力威神功德使然,使我们听闻,听闻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他不谈某一众生,诸有众生。当然,你说这个善根成熟与不成熟,这是有差异的。“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实际很多人是闻所未闻,就是所谓的“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他自己去蒙蔽自己,没有接受阿弥陀佛的愿力罢了,或者说没有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罢了。随顺佛的愿力,听闻彼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这都是自然引发出来的所谓的随顺的利益。

我们这一个角度,一定要关心,一定要关心!净土教法究竟跟其他法则的不共之处在什么地方?就是佛的威神功德与愿力作用,对众生所起的、所给予的这个作用力,而不是我们自身修持力,或者自身的信解等等。

所以那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它是净土教法的特定的一个点眼,就是让我们看得清晰,了解这个法则的一个要点。这个要点,这个要点,这个中枢!要没有这个中枢,我们就打不开通向极乐世界的大门。我们一直在自力、自力的修持中,自身的见闻觉知中,去衡量自己学法的利益。

他因地那么多作为,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的了解,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威神加被下,法藏比丘来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了解诸佛度生方便,经历四十二劫,然后五劫思惟,建立超世之愿,依愿修持,所成就的功德,就是他的威神愿力功德,威神愿力。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一定要知道这个超世愿。“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不成等觉,为啥呢?

“名声妙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传十方干什么呢?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予究竟道业,予一切众生于究竟道业。

那他这愿力成就了,成就了啥作用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所有的东西,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愿力加被所成熟的,或者说“不为大施主”这个施主所布施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阿弥陀佛的愿望呢?没有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没有极乐国土;没有极乐国土,也没有我们极乐国土的这个修法,我们这个弥陀信仰就无从建立。

那现在呢,我们很多人依自力修持,行不行呢?后面会讲的。但阿弥陀佛“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这样的一个誓愿,我们不了解这个誓愿,我们所有的修行,那就回到自力修持上,净土教法的根本内容——就是依佛愿得成就、依佛的回施得成就,这样一个易行道就不成立了。大家要慢慢地去在这个地方观察,因为这经文太容易带过去了。

所以,历代善知识传播净土,传播些啥呢?尤其像龙树、天亲,他们要讲些啥呢?愿力、威神功德使然,就是我们所有展示出来的随顺佛的愿力,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所产生的往生的效应也好,阿鞞跋致也好,皆正定之聚也好,你就了解它的内容了。你在随顺中,就了解它的内容了。你要是不随顺,用你的自力见闻觉知,用你自己的信解,你永远把你堵在你现量的业力的这个范畴中。

我们这一夏天,或者说我们这若干节课中,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果觉因心实践呢,就不成为一个空洞的话了。说果觉因心,结果呢,还是用的自己凡夫的心作因地心,或者说还是用我们现量的心作因地心,那你这个念佛不成立,佛的无上功德的回施,你没有接受。

认真!这个地方必须得认真!慢慢地磨,也得把大家磨下来,这个必须得认真!不认真,这个易行道不行啊!这个易行道,你念着阿弥陀佛,你想着还是难(nán)事,还是难(nàn)事,还是你那些业力业习,不是正定聚的功德,不是唯佛是念的功德,不是果觉因心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议的愿力使然。转不过来,一生成就阿鞞跋致,肯定自己给自己设了个难题;转得过来,佛的愿力与威神功德,在我们生命中就起作用了。

远离诸勤苦啊,从明入明,从乐入乐,这是佛愿力、威神功德使然。要不然,我们还是在自己业力、业力那个认取中苦苦挣扎,不管你装多像,不管你多么认真,你还是苦不堪言,心灵中除了苦还是苦。

(三)随顺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行佛事业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四句偈子要多念!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要多念!要不多念呢,很难实践净土。这一段文字要是启发不了你,你很难实践净土,你实践的不是净土,你实践的是向往净土。你向往净土这个教法,但你并没有去实践净土教法。

净土教法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是众生现前入如来会,就是“正定聚,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就是一念往生即得不退转,就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使然。不是你的见闻觉知,不是你自我业力的设置,不是你认为你那个修行的现量。

这个地方很吃力啊,这个地方很吃力。若干年来,二十多年来吧,跟很多法师争论,争论的都是这一点,大家交流,交流的都是这一点,就是佛力与自力的问题。

我们自力,就是所谓的如法不如法、安稳不安稳、信与不信、清净不清净、勤奋不勤奋、放逸不放逸,这就是我们自身的所谓的说法,自我说法。

净土修法,就是佛的愿力、威神力使然,使什么然呢?“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是皆住于“正定之聚,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小心哪!不小心,我们没有实践净土教法,我们在实践自己认为的净土,而不是阿弥陀佛以威神功德、愿力建立的净土,或者说一切众生的本家本国那个净土。

整个经典的、教法的总体机制呢,一定是以佛的愿力、威神功德所彰显出来的作用,十方九界众生随顺得入。这个点,这个点,这个点,历代善知识也好,历代实践这个教法的人也好,终将在这个地方受益,要不然,其他地方总是兜圈子。

我们不怕费事,我不怕费事,这个地方再费事,也要弄得大家慢慢地清晰,果地觉因地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念佛内容?实际大家本来清楚,最主要是习气一犯出来,就开始糊涂了;自力的意识一泛出来,邪见就生起来了,骄慢、疑虑就生起来了。

大家默念五分钟“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自己念一念。一定要念,一定要念,放放松念,对,心里存念它,那四句偈子大家应该都会。

(默念五分钟)

为什么要念它呢?念这个文字,再念这个“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成立了,这个话就成立了。

一念往生,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成就,成就众生。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成就众生,一念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要关注这一点,一定要关注这一点!不关注这一点,我们念佛没有相应者,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相应者,阿弥陀佛不给我们回应,我们是单向地、在打妄想地念佛,没有回应。

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使然,使什么然呢?“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是这样一个内容:“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文字特别容易带过去,因为下半卷一开章就讲这两段故事。佛告阿难,其有生彼国者,皆住于正定之聚,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一开章讲这,一带就过去了。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你了解了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的内容,那念佛不退转就成为事实了。在我们实践这个法的联系上,我们跟佛的愿力威神功德就建立了一个正面的约定,就是我们承认这个功德了,我们认取了这个功德。

所谓的十念、一念往生,愿生必生,哦,原来往生不是难事。

是因为佛的愿力,不是难事。

是因为佛的威神功德,使修行者实践这个法则不为难事。

要没有佛的威神功德、愿力成就,就是个难事!

有意思。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必须得解决!第一节课我起个名字,说“势在必行”,你必须得解决!哪怕落个恶名,你也得解决。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皆是阿鞞跋致,皆是正定之聚。

我们如是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愿力,得不退转念佛,那只有为众生念佛了,不为自求了,这个方便就会现前。所以,菩萨会行此巧方便,只为那些骄慢懈怠者、不曾多生见佛者,回向于这样的功德了。

所以,果觉因心,不为自求啊!果觉因心,怎么还为自己的功夫、为自己念佛、为自己安心、为自己这个那个去修行呢?

哦,原来仰仗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念佛,即得不退转,住于正定之聚,干什么呢?饶益十方有情,念佛作为。不再打拼你那一点见闻觉知了,不在自力那个小算盘上去斤斤计较了,你可以行大方广之佛事,“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可以行这样的广大佛的事业。

原来,念佛就是来体验佛的事业,我们就换了个角度,来行佛事业!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愿力,行佛广大的事业!普利十方的事业,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事业!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果觉因心,不可思议威神愿力所成就。慢慢地转。

(四)认真实践果觉因心,安顿自身,安顿有情

以前我读《无量寿经》,读到这个地方就容易不再读下去了。因为一读下去,又开始三辈了。因为下面讲的东西,特别适合我们的心,为自求的心,就是自力信解特别容易了。

念佛法门,在这个地方是特别特别特别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易行的根本,全在于佛的威神功德、愿力成就众生!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最简单。像水,想成大海,融入大海最为方便。这一点,我们要盯不死,我们那个业力习惯就会牵着我们的鼻子,兜圈子!绕弯子!貌似念佛,实在造业,因为没有随顺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成就故。

这是每一个念佛人的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责任啊!

我们要对这个法门负责任啊!

我们对实践这个法要负责任啊!

对阿鞞跋致要负责任啊!

对一生成办要负责任啊!

要有责任感,要荷负如来的家业啊!

这一法门的大事缘起,全在你一个人要承担,你要不承担,这个法门就坍塌了啊!每一个弥陀信仰者,都需要这样的承担!

说不动摇社会,不动摇因缘,而成就无上菩提,皆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使然,随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及其愿力成就,疾速满足无量大愿,不为自求,发无上心,这都成为事实了。

再张嘴说“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得离九界之苦,圆成无上菩提。我们念佛、作为、思惟、意识,那都是像《悲华经》所宣化的,释迦佛的因地是一样的了,我们就行释迦佛的因地事业,回施一切众生无上心,又是一大事缘起。

自力计较啊,为自求计较啊,你不计较也得计较,你不由自主地就会斤斤计较,时时计较,事事计较,小算盘打得准得很啊!说话似是而非,混混淆淆,不能清清晰晰的,为什么呢?没有随顺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成就,随顺我们的业力、业习了。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一转身就扮演像佛一样的,来令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生彼国,这样一个大功德相。我们怎么来有这样一个大方广之心呢?清净、圆满、无碍之心呢?只有依佛的威神功德、愿力,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愿力,就有这样的效果。若不然,那都成大话了,空洞,没有内容。若随顺佛的威神功德及其愿力,我们逐渐就会体验到诸佛如来的大方广的作用,普利一切的究竟功德。

这样一个思想的概念,一旦有所变化,我们再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充分地、具足地展示了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内容,展示出来了。

就像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一样,动了个念,买了张机票,登上飞机,实际这都是一念使然,就到北半球了;北半球的人亦复如是,动了个念,那一念相续,就能来到南半球。这都是飞机所载负,令人南啊北啊,自在往来。靠我们的自力,怎么办呢?这一生,我们想从南半球到北半球,难!这一生,北半球的人想到南半球,也难!我们想一想,在没有轮船、飞机那个时代,难不难?这么遥远的路途中,不知道卡在哪儿,人也可能就亡掉了,也可能就退心了,也可能就止步不前了。

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以名号功德而显现出来,摄化十方众生同生彼国,皆入如来会。原来,讲这个万德洪名、摩尼宝号,它是由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组成,展示实相妙用、真相妙用,接纳十方有情回入平等觉清净法界、圆满法界、无碍法界。

所以净土教法,全谈佛力,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方法使然。

大海,你看那个功德,它就是不动的功德,接纳十方,百川都入海。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以无量光寿的功德接纳十方一切生命回归。

愿力,威神功德!

那我们这时候再念几声佛号,念十声佛。

(众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要有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被,我们再持名号,说阿鞞跋致,说一念往生,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你没有啥疑虑。因为有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成就使然,你没有啥疑虑,你疑虑啥呢?但是我们要谈到自身因缘,念诵的见闻觉知,什么样的说法都有。

所以下半卷这一段文字呢,特别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当然我们还会往下面学习,学习了,我们慢慢地分析清晰,自力、佛力,易行、难行,究竟在哪个地方?看得清楚了,我们自我择取就好了。择难者,有难的福德因缘;择易者,自有易的福德因缘。那我们择取就行了。

所以我们念佛,念佛这个法门的要点,果觉因心,一定要清晰,果觉因心。每次念佛之前呢,真正有一个清晰的观察,观察所依,我们再去念佛,在生活中去实践每一时每一刻,觉悟每一时每一刻。

现在我看些新闻,我为大家庆幸在哪一点呢?我们这些人能坐在这个地方,来学习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来培养我们的这个信仰。我看那些新闻,真是很多人因为没有工作,不管是国内国外的,没有工作,为贷款焦虑,为负债焦虑,为儿女花钱焦虑,为儿女难养焦虑,为房贷焦虑,为生存焦虑。在这么个焦虑的时代,大家能学到这样一个易行道,就是乃至一念随顺,一念随顺即得方便,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易行法呢?一念回归,即得不退转。在我们这样一个繁杂的时代,信息量大的时代,这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仰仗阿弥陀佛威神功德、愿力的这样一个实践方法,我们要认清了,不管何时何地、任何因缘下,你都能做到不惊不怖,起码有方法来安顿自身,安顿自心,或者安顿有缘。见到太多焦虑的人们了,焦虑没有方法解决,那形成了真正的烦恼,真正的恶报、恶业啊。

那我们学习这个果觉因心呢,这样一个“一念回归,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尤其这个不退转的法则,我们要把它认真实践,来安顿自身,安顿有情。

好,这一节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课后开示

弟子甲:师父,您在这节课当中,提到关于阿弥陀佛愿力的这种庄严与殊胜,不动摇社会,也不动摇现缘,就能够即下解脱与自在。想祈请师父在这个地方给弟子们再深入一下。

慈法法师:愿力、威神力跟我们自力有差异的,你一定要实践中才能观察出来,不实践观察不出来。

我们要是随顺佛的威神功德、愿力,或者说果觉因心这个实践,随顺实践,你就能体会到,什么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什么不退转,什么清净缘起、平等缘起,什么寿命无量,你这个脑袋瓜子不用理解,你就接受了,你会接受。因为啥呢?跟理解没关系了,我们会接受这个教法,这个佛的功德与内容。要不然,我们乱想,念着佛乱想,“我怎么老打妄想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总妄想,念佛就容易打妄想。

随顺佛的愿力呢?随顺佛的威神功德呢?那你就观察,他的威神功德在做什么,经典上就讲他的威神功德嘛。

他后面讲三辈,就讲若有众生这样、那样、那样,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你也可以那样选择。我们可以不选择我们的自力作为,可以选择佛的威神功德、愿力,也可以选择我们自身要做什么。你实践自身的那个东西,你体验体验,那里面有难度,因为小算盘多,我怎地、我怎地、我怎地……天天要打这个算盘。

这个地方就是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愿力使然,我们去随顺他、观察他,不打小算盘了,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解放了,悄悄地解放了,不自觉地把自己超越了,就是佛力不可思议。

这得实践,不实践很难,不实践很难。

弟子甲:师父,今天这一段,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最核心的一段。

慈法法师:实际就是他的威神功德所显现的内容。诸佛赞叹的是什么呢?就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他愿力的功德。愿力功德,是他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你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太不可思议了。是他的不可思议的愿力达成的一个事实,你随顺,就是这个事实。你不随顺,后面就是三辈往生,就是你临终受益,就是终身修持,临终受益,这不是佛出世的本怀。

佛希望你闻法就受益。你看,“善来比丘”,都能闻法受益,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闻法受益呢?一定要等到死那一刻钟才佛垂手接引。那就是自力的一个期盼,自力的一个积累,但那也要随顺佛愿、佛力。佛没有发愿接引你,你总是见不了佛,你没地方往生。

但这个地方,直接彻底地随顺佛力的功德,佛的果地觉因地心嘛。这个不一样,彻底地用了一个完整的回归、随顺的方法。

那个就有自力的挣扎,我挣扎挣扎,挣扎到临命终时,没有挣扎的东西了,算了吧,往生吧!三辈九品都是那样子。我能挣扎一天是一天,这不是人心嘛,对不对?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难讲呢?就是它不合乎人心,它是佛心使然。

弟子甲:那跨度太大了。

慈法法师:跨度大。所以它是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佛的愿力成就,我们要用信解,太难了。我造一辈子业,多少生的业,这人都造这么多的业,怎么都能往生呢?!怎么能跟佛一样,都是无量光寿呢?!人心不服啊,不平啊!

所以净土教法,过去的大德们,像禅宗这些大德,过去像彻悟禅师啊,永明延寿禅师啊,很多禅师,他们证悟以后,一实践,就说:天哪,这么好的方法!他们就把他们那个禅宗,禅和子都来了,“念佛!”为什么呢?这么好使。

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那个四料简[10]嘛。“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他们真看到这一点了,要看不到这一点,万修万人去是不成立的。

佛力就是万修万人去,自力就是万中无一二。

因为你一万个念头中,你有一个“一念能往生、愿往生”的愿望,你观察观察,都是颠倒、颠倒,颠倒的东西多,颠倒的多。

真正我们没办法颠倒了,堵死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吧!”我们放逸就放逸在自己的业力还没有尽,总想自己弄出来点啥名堂,如此而已。自己给放在哪一个、哪一类上来,说三辈者,哪一类嘛,对吧。这一类、这一类、这一类……出家的,这一类;不能出家,行诸善法,这一类;连善法也不能行的,这一类。分成类了,还都是自力的挣扎啊。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