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与闻思


理想请教师父:不用信解和通过闻思树立正见,然后(究竟证得正见)果决而修,是否是一回事儿?

不用信解,不是说不需要闻思树立正见了。树立正见、了知果决,是运用果决的前提。这个地方大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现在 “迅捷” 被批判得比较厉害,大家就不敢听闻了,其实这一说法提得很好。不是说不需要闻思了,“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肯定是要闻思的,只不过闻思跟信解还是两回事。

闻思不等于信解,但并不说我们不要闻思就等于没有信解,或者我们不用信解。闻思是我们入佛法的方便,入佛法的一个前方便,也就是前提。就像我们皈依后要依止清净善知识,清净善知识的作用是什么?是听闻正法。因为我们一切善法都是从听闻而来,从而入到佛法。佛出世也是为了给众生显现佛法,开释众生误入的知见,引导他们悟入佛之见。

其中,讲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当然,佛也会用神通变化等种种方式让众生觉悟,但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讲,因为我们的耳根最敏锐,大部分人都是通过音声来入道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土,主要是以讲说佛法的方式让我们进入佛法,开始悟入 ——“入” 就是让你的心能够与佛法的内涵相融,从而回到本来面目。

所以听闻是一个方式,是一个方便,从这个地方让我们的心开始接纳佛法。但信解是我们的第六意识,通过耳根听闻后产生的声音印象,再用分别心来辨识它,建立所谓的对错、应该不应该、是这样还是那样的种种思维系统,最后让我们通过意识来决定该怎么做,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讲 “信解行证”,“解” 就是一个消解的过程,要处理到 “我” 这里,就像我们吃一个东西,吃下去之后要消化,这就是信解的过程。

有的人消化力特别强,吃了以后 90% 都消化了,清净力强,那么在运用的时候就能比较全面和深入;有的人消化不好,无法清净,在行为上所融入的部分就会比较浅,或者只是部分的。所以众生由于信解力不同,通过信解来入道,必然会走入分等级、分层次且漫长的过程。

在通途法门中,“信解行证” 的 “信” 是第一位的,但以凡夫的意识去信不可思议的佛功德,其实很难。现在这个时代,大家越来越不相信这些,总要求科学证据、论证,要让人信服才愿意去实践,所以一定是意识在前,行在后,由意识指导行为,这其实本来就降级了。

所以通途法门需要漫长的行持,讲究 “解行并进”:解到什么程度,行也只能到什么程度;但通过行持,又会对 “解” 有进一步的认知,促进解的深入,再反过来指导行持,如此循环推进,进度相当缓慢。而且必须要有具资格的师资力量,比如已经证果的师父,来看你的解行过程,指导你每一步是否正确,为你纠正偏差。

但现在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善知识,能碰到已经证果的善知识太稀有罕见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障碍特别严重,总要求善知识给我们解释,所以很难往前走。

而 “果决” 这样的法,完全无法用意识直接进入。如果能用意识直接切入,说明你已经转识成智了,可我们都还在分别心的蒙蔽之下。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接引佛,允许我们从分别心入道,但最终要引导到实相层面,所以净土法门的设置相当高妙。它不说什么道理,直接给到一个事实:有佛名阿弥陀,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称他的名就可以往生,往生后就可以成佛。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

你说要通过信解来理解,怎么念这六个字最后就能成佛?这没有道理,但它有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净土境界的描述都非常勉强,因为通途法门的 “信解行证” 体系中,大家习惯以此方式入道,所以很多人觉得 “信愿行” 是一个逻辑系统:信阿弥陀佛,愿意往生,然后念佛,最后成就。其实并非如此,这和 “信解行证” 还是两回事。因为如果阿弥陀佛不发大愿,你的 “信” 从何而来?

佛最初讲四谛法时,从我们凡夫能了知的身口意入手,大家就觉得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华严经》大家听不懂,如同聋人听雷?最后佛只好讲 “小学生课程”,即四谛法,大家一听就懂,很快证得阿罗汉果,因为四谛法与我们的身口意相关,一说身、口、意应如何,大家依教奉行就能证果。但越到后来,涉及到意识无法切入的 “果位” 境界,就更不是意识能介入的了。

但凡夫习惯从意识切入,别无他法,所以希望佛能给一个意识可攀缘的入口,阿弥陀佛因此建立 “南无阿弥陀佛” 的名号、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念 —— 这本来是 “立相”,名号有音声、有内涵,也是一种 “相”,但这是 “指方立相”,是方便,因为意识攀缘不上实相。《圆觉经》中说,用意识去攀缘圆觉,就像虫子爬在火上,只会被烧掉。但我们念佛时,是以意识攀缘可及的音声或文字,而这音声和文字当下就是佛果,这是阿弥陀佛法门特别不共的方便,并非陷阱。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由于修行习惯和先入为主的认知,或者一些善知识试图通过信解让大家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再引导大家修行往生,这条途径其实非常艰难,因为 “信” 本身就很难。《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指的就是让众生生信,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净土法门是从 “行” 入道,不用讲道理,让众生去体验,当体验到不可思议的境界时,自然生起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弥陀的加持,而非凡夫不可靠的信解 —— 今天理解了,明天可能又不理解了。

避开这个难点,直接去行,念 “南无阿弥陀佛”,体验到不可思议的受用后,信心自然升起,这种 “信” 非智力所得,而是弥陀加持而生。但弥陀加持的信心有时也会动摇:看到有人往生就相信,看到有人念佛没往生就怀疑,人们总在这些上面计较。只有实践中体验到的,才是不退转的,所以要从行入道,而非从信解入道。

就像有位菩萨,因烦恼而用法修行,通过念佛体验到法喜,觉悟到自己贪著世间的问题,这种信解是体验佛力后产生的,并非舍弃信解,而是不让凡夫的分别心在错误方向上发挥,先体验佛力。体验佛力后,在佛力加持下自然产生 “胜解力”,这不是平常的信解。

这也不是说不用听闻了,我们听经论、传承,还是要通过听闻,但实相的义理不是让我们去理解,而是去随顺。随顺也有方便,比如对文字相有基本认知,这也算信解,但不必强求解释清楚实相 —— 未证实相的人无法解释,只能依文字义理去实践。

最终的体验,包括对娑婆世界、业习等的恍然大悟,都不来自意识的信解,而来自佛力加持,突然拥有胜解力,这不是自己修成的。如果说有陷阱,那就是离开佛力加持,我们的信解最多只能让意识往正确方向走,但每个人对 “实相” 的意识认知差异极大。佛不是让我们停留在意识认知上,而是通过方便直接切入实相本身,在念佛中体验,这是净土法的关键。

不要过度运用意识的障碍,而要用意识作为接引。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就是通过意识让我们抓住名号、攀缘西方极乐世界、忆念佛的功德 —— 这是意识能做的。但要说用意识去了解阿弥陀佛的生命本质、极乐世界的存在状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意识在此的作用是攀缘佛号、佛的功德(如经典所介绍),再通过心的攀缘直接体验实相,从意识介入到无分别的本心状态,这就是往生的过程 —— 从意识往生到无生的本心,而非停留在意识上。

过度解读西方极乐世界没用,连阿罗汉用一劫时间思维佛的智慧,尽其神力也无法测知;菩萨也不能了解佛智,唯有佛与佛才能了知,这是金刚经明确决断的。想用佛以下的思维去明白佛,佛早已告诫我们不可,凡夫却仍要钻牛角尖,这本身就是无明。所以如果能顺佛语,把意识心放到一边(它除了造业没多大用处),随顺教法去行持,自然会拥有胜解力,这才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师父就讲过,特别是法师们学得多,意识用得太多,不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因为 “解门开,悟门堵”—— 解门一开,做什么都想搞明白。《如来随顺觉性》中说 “与妄想境不加了知”,值得我们思维:意识搞不明白的,进入无分别的本心后自然明白,如同大圆镜照物,而非思考所得。

师父以大悲心制止我们过分在信解上发挥,是为了让我们摆脱轮回中长久的习惯,不再在意识上着力,直入佛的光明中,这真是大悲心的体现。很多人不理解,比如有位菩萨问该选哪个咒或法门,我说 “念佛”,他说我慈悲,因为其他人不理他。他们体会不到师父的慈悲:不让人走岔道,在歧路上截住,引导心进入光明之处,而非停留在飘摇昏暗的意识中,最终入到大光明的本性里。

关于胜解,师父也说过,不用担心开不了圆解,实践念佛时,反而会对原来研究的经论产生很深的领悟。我自己有体会,以前研究经论不得要领,深入念佛实践后,有时会瞬间明白以前的困惑,这不是一般的信解,而是佛力加持的信解。

我们不要走极端:一说信解就害怕,连 “理解”“了解” 都不敢说,换成 “认知”,这没用;也不要过分发挥,因为一切都只是路上的风景,尚未到家(未开发如来藏的神圣功德)。不是不让说,分享修法体验时可以说,但要注意避免互相染污 —— 比如有人分享体验后,别人会攀比 “为什么我没有这种境界”,进而追求境界,这会染污心性。

所以,信解可以用,但不可滞留其上,用完就放下,让心保持清净空明的状态。大家搞清楚这一点,就不会害怕提到信解了。有的人现在连 “信解” 二字都不敢说,怕挨骂,其实师父的用意是不让我们在分别心上滞留,换个词不挨骂也没用,关键是随顺教法,放下私心杂念。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