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15 汇报分享


2024年7月13日

导读: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讲的现象即真相,或者说真相即现象的一个契合,就是说理事不再去割开了,或者性修不再对立了,讲的不是我们死活的问题。

“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随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印契自心,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自性相应故,就没法退转。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此人,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就是我妄想纷飞,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看,进进退退。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你放弃了自己的执著、分别、业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了,那得不退转。

(一)当念往生与临终往生

慈法法师:上一节课,我们把《无量寿经》最后那一段文字读了读,这节课我们安排的,就是大家来回顾回顾。想发发言,想讲一讲的,就讲一讲,不管是居士、出家师父。我们学习这一段《无量寿经》,大家对净土教法有什么样一个整合也好,梳理也好,一个认知也好,讲一讲。谁想讲都可以讲,可以讲一讲。作为一个学习回顾,大家就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听一听。有感想的,可以说一说,有想法的,都可以发发言。

弟子甲: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一念往生和临终往生。临终往生就是三辈往生,它的标准很明确,就是有佛现前这个利益,就感觉已经得到了。但是,回想一下当下往生,就是一念至心回向这种往生呢,并不能做到说走就走、提前往生,是不是这个利益我现在并没有得到呢?如果想得到这种利益,是不是又要走到传统的老路,就是又要用功?这个地方请师父再开示一下。

慈法法师:当下往生或者当念往生,与这个临终往生,它们的差异呢,一个是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有众生随顺佛不可思议功德,印契自心,就是所谓的住不退转,因为自心、佛心本无差别的作用生起来了。它这个往生,跟你那个生死问题,跟你说那样一个“能不能走”,它不是一个话题,不是同一个话题。能不能走,是你说的现象。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讲的现象即真相,或者说真相即现象的一个契合,就是说理事不再去割开了,或者性修不再对立了。所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讲的不是我们死活的问题,不是说能走不能走、能来不能来,不是讲的这个。

用大白话讲,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开启了这一类有情,“其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30]”,开启了这一类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作用。他这个威神功德跟他契合了,给这一类的众生激活了,所以说他住不退转。

不是生死现象问题,你讲的这个是生死现象,你讲的是你的生死现象,你认为的谁来了、谁去了、谁走了,这是个生死现象。把生死现象跟真相割裂,那我们就临终再说吧,因为你临终就没有割裂的能力了,那个时间,阿弥陀佛的功德就会起作用。现在阿弥陀佛功德在你这儿不起作用,你心目中,现象就是现象,真相就是真相,真相跟现象没关系。

所以说呢,我们这一生就勤行诸法,若上辈、中辈、下辈,去实践愿生彼国,不愿生又没有路子,咋办呢?在这个三界六道轮回,人不甘心,愿生彼国。有点疑心,生边地疑城,因为没有选择呀。愿意生,没有疑虑的人,信佛智的人,化生;有疑虑的人呢,胎生。如此而已,那你就临终。

你这个谈的,是临终的话题,不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就是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妙用,你谈的不是这个妙用,你谈的是你这个色壳子、那个现象,来去、生死的问题。

像这一类的,像你这样坚持的人呢,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的,就是心里并不接受所谓本具无量光寿。

本具无量光寿是什么呢?

阿弥陀佛说,你闻名了,是为无上大利;你一心欢喜,至心回向,是无上大利。反正种种角度给我们讲这一念,大家不接受。不接受呢,那就发心愿生彼国。

所谓的愿生彼国的这个愿呢,是有保留的,就是我执著于现象,我修诸功德,但我哪一天到那个地方了,成熟了,我才舍弃自己的所谓现象的执著,就是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舍弃了现象的执著,阿弥陀佛就垂手接引。垂手接引,人就所谓的舍报往生,临终往生。

不接受阿弥陀佛来印契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誓愿、功德,那你就在现象上去找,那三辈往生是最合适的,或者说三辈也不行了,我们在九品上去找。

好比说,谤法啊,五逆啊,恶意啊,恶心啊,乖戾啊,那不是说怀疑的问题了,是乖戾、对抗,我就跟你对着干,跟谁对着干。这样的心理呢,那是三辈九品中去找,就是说一生作恶,无有善缘,此人临命终时,闻善知识开示“南无阿弥陀佛”,舍诸恶缘,心生忏悔,亦得往生,那就是下品下生。就是一辈子谤法,一辈子谤佛,一辈子诋毁,一辈子疑惑,一辈子攻击,这样的人就是一生做诸恶业嘛,下品,三辈九品中的下品。读读《观无量寿经》就知道了。

我就抬杠,用种种现象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随佛愿往生,我就是只有死了往生,怎样怎样的,这样的心理,或者现象上,人死了,人怎么往生、怎么往生,就是自己规定那一套,自己想法那一套,自己设计那一套,跟佛法一点点关系都没有。邪见、谤法、五逆、诋毁、斗争,就一生造恶嘛。造什么恶?那都是恶。

跟人抬杠,所有的人都拧着干,所有的人都对着干,你所有的东西我都用怀疑的心去诋毁它,那不是一生造恶吗?先恶自己的心,再恶自己的缘,再恶自己的报,对不对?这样的人恶一辈子了,最后没有办法了,快死了怎么办呢?痛苦、挣扎,没有归、没有依,这时候的心理,或者说有周边人劝我们,放弃恶缘吧,忏悔吧,下辈下品嘛。三辈九品中,《无量寿经》有写。

他提这个问题是普遍的问题,就是执相、取相修行。他这个取相,就取自己所谓的现象来驳倒一切,就一叶障目嘛,就拿自己现前这个妄想,来摧毁一切、抵挡一切、遮拦一切,因为啥?一叶障目。普遍,这是普遍现象。

我们要是心不歇下来,清净心生不起来,阿弥陀佛的愿力的作用呢,你自己用你的这个妄想,把它推跑了,蒙蔽起来了。

阿弥陀佛普遍接引一切众生,为什么诸多众生现行中不得利益呢?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要干出来个名堂,要得到个什么,要在现象上有个变化、有个增上,这都是五逆谤法,这都是邪见,染著于现象的一种一叶障目的作为。

所以,为什么十八愿 [31]写啊,说“乃至十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啥下半卷这么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啥叫五逆?啥叫谤法?

什么叫谤法呢?就是拿现象去诋毁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诋毁自性不可思议,诋毁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生,诋毁。啥叫诋毁呢?抬杠嘛,拧巴嘛,说出很多很多的不正见嘛。这样的人,临命终要是没有忏悔,那临命终就该到哪一道到哪一道去。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在你这儿,就是你自己说某种现象,你用这个现象去评价,你的现象意识去评价这个法则,那怎么跟你交流呢?

弟子甲:师父,经过您的开示,了解到现下能死不能死,或者能走不能走,或者退转不退转,都是变化的现象,都不属于一念往生的范畴。我交流的是三辈九品的往生的内容方式,不是这个前面的内容。

慈法法师:对,你可以读读三辈九品,都是这一类的思想,什么叫取相嘛。

弟子甲:那这个退转和不退转,是不是也属于这个范围?

慈法法师:当然了,当然了。你看,“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此人,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一个不退转是随着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印契自心,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自性相应故,他就没法退转。

那一个呢,就是我妄想纷飞,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看,那就是进进退退。所以,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你放弃了自己的执著、分别、你的业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了,那得不退转。

为什么说临命终时往生呢?就是我们执著于自己点滴的善根与恶缘,不管是恶缘,还是善根,你有一点一滴,你都抓住不放,你都认为我如何如何。所以,佛法就是要破这个“我”,人我、法我。我们破不掉,没问题。阿弥陀佛用这种方法,让我们随顺佛愿,印契自心;或者是说,你不随顺佛愿,你随顺佛愿,但你心里不认知这个东西,你挣扎、挣扎、挣扎,挣扎到你一生做善事也好、恶事也好,你只要有这么个方向,愿生彼国啊,忆念彼佛啊,那你都能往生。

你执著你的善缘也好,就是我修行,弃欲出家,行作沙门,供养三宝,乃至说不能供养,但我也发菩提心,也愿意生彼国,但是我不能作诸善缘,如此而已。这三辈一样,九品一样。

就是我不放弃自己的善缘,我去努力地作为,这是上两辈嘛;下一辈是我没有做啥善缘,我就是日常生活,但我愿生彼国,乃至临命终时,若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很多经典上写,就是这一类有情,“乃至生命垂危之时,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生”,就是一念回心,称为回心即往。

这九品中,最彻底的就是一念回心,回心即往。

那过去的善知识为什么让你精进呢?就怕你这一念,你平时都不培养,到那个时间,你乱了手脚,迷闷了自心,更加迷闷了,就这一念回心,这一念愿生的心也生不起来了,也没有这个机遇了,也没这个因缘了,就随着恶业现象就奔走了,牛胎、马胎,不知道哪一胎去了。

(二)三辈往生的差异

弟子甲:师父,明白了。还有一个三辈往生的问题。上辈者,他是现其人前;中辈者,是化现其身。这两个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差异?

慈法法师:差异很大,差异很大。一个是阿弥陀佛接引,直生报土啊,就是舍报即生报土。按照经典上记载,按照过去人判,若有报土,若有化土、边地疑城,这是有差别的。

起码边地疑城的差别,经典上描述得很清晰,此人生于边地疑城,胎生故,胎生故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不能行诸佛事。虽然活得像天人一样,在那儿安稳,但是不能供养三宝,不能见佛。说此人忏悔,忏悔自己疑惑佛智的这种恶作,得见彼佛。五百岁在边地疑城中。

你查文字去嘛,有差异的。

弟子甲:师父,我说的是上辈和中辈的区别。

慈法法师:上辈跟中辈也有差异,因为啥呢?一个是弃欲出家,弃欲出家本身就是报德,就是从我们现缘的报德与佛相应,出家人就是佛相嘛。

弃欲出家,他把世间世俗的欲望啊、因缘啊、杂缘啊,他不管怎么地,只要这么做,现象上起码有做了,就是身相已经出家了,内心要行持佛法,那就直生报土,就是阿弥陀佛报身接引,生于报土,直接就是化生,化生圆满。后面那是胎生、化生、边地疑城啊,或者什么的,那描述都是有的。

古人判,为什么要分报土啊,什么同居土啊,什么化土啊,什么法性土啊,常寂光土啊等等,为什么那么分呢?是因为众生心所的变化。因为法由心生啊,你坚持那种心理,就会折射出那种因缘。你丢尽了,你那个因缘舍尽了,佛的愿力,我们自性的显现,或者说自性弥陀功德的真正回还,那与弥陀完整地整合了,就是我们的自性弥陀与弥陀之功德、弥陀的报德完全地契合,那就是称为报土。

为什么弃欲出家此生功德不可思议呢?因为他能使正法住世啊,教法、道场能使众生来安住一个因缘学法啊。没有僧众,就没有道场。没有道场,教法传递就会出现违缘,就会不安稳。所以呢,有僧众,有道场,有僧法的代代相承。羯磨法如佛住世无异啊,那跟不出家就不一样啊。

自力修持的差别,他就说你自力,他就说你自力的作为的内容,他就讲你的自力嘛,自力之别。

你自力选择出家了,这个形象与佛等啊。过去说,穿佛衣、吃佛饭、行佛事业,出家人那是本分。出家,本来就是说佛语、思佛思、行佛行、做佛事,他们的所有规范的东西,都是佛所行处嘛,所以说称为比丘戒,或者具足戒。这个没啥怀疑的,这没有啥疑虑。

下去多读读那个三辈九品。

(三)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不动不摇

弟子乙:学《无量寿经》,过去也一直在学这本经,我一直在一个问题上问过很多师父,都没有给我一个特别清晰的——就是这句话:“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这个偈子,《无量寿经》有这句话。

这次听完师父讲《无量寿经》,我内心里面对这句话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但还不是特别地清晰。我先说说我的感受,期望师父在这点上再帮我清晰清晰,开示开示。

这个偈子是“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这个“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当初我理解是没有人能够做到,易往而无人嘛,是不是没有人、很难有人做到一念印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师父一再跟我们讲这个果地觉,开启我们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让它启用,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相契合。把念的这个佛,不是把他看成一个外在的,或者一个内在的,而把他看成是与自性相印契,这一念印契就是不退转。因为认得本来面貌,回归自性本家本国了,这一念印契就得不退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状态。

但是这句话里面,“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是不是这种“印”,就是师父说接引的这一类众生,可以直接印契,可以直接激活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就是完全抛开现象,任何一个现下都不影响他对本质的认识,对佛性周遍、平等、本性、佛性功德的这种认识和印契。

我讲得比较乱,就是我内心里对这一句话,是不是这种状态的众生特别少,或者是很难,要不然,佛经里也不会说“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这个“无人”,就是很难有这样的人。虽然我们知道了这个理,但是真正一念印契,开启自心的无量光寿,就是在这一点上怎么能够让自己认为呢?

也许自己有点不放心,我觉得道理上我是认识了,可是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安心的。这样认识的话,就会很安心,安心、起行、作业。但是这种安心又不稳定,比如说,当时认识到的时候,很欢喜、很安心,但过过呢,又不太安心,认为自己又放逸了,早课没做或者晚课没做,自己心里又会纠结一下,好像这种安心不稳定,不安心也会冒出来。

这种时候,是不是自己并没有完全印契对于佛愿总持的一念印契?我不知道师父听清楚了没有,我表达得有点乱。

慈法法师:听清楚了,说得很好,听清楚了。这个菩萨谈这个事呢,世人各争不急之务,各争不急之务。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易往而无人”,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的一种表述,在谈了这个五恶五痛五烧,作了这么一段语言。“易往而无人”,不是无人,往者皆往,生者皆生,没有哪个不生的。

疑惑者自疑惑啊,无有他疑惑。疑惑者就是我们的自力、自业的一个坚固执著,造成了一会儿信、一会儿疑,这就是所谓的自力相续,他没有不退转这个说法。

佛力住持,即得不退,三无差别一时启用,即得不退。三无差别怎么能退呢?说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时时觉悟世间、觉悟九界,所以九界同归,无有遗漏。

自力呢,疑惑者自疑惑。他人?你不能说你疑惑,一切人都得疑惑嘛!说自疑惑,自障碍,如此而已。所以呢,进进退退,自力选择,自力的执著习惯的一种选择罢了。

下去多读一读自力临终往生,(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住持,即得往生,得不退转。

一个临终往生彼国,得不退转;一个乘佛愿力,乘佛不可思议功德印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佛力住持故。

一个是自身业力、自己的习惯进进退退,无以把握,所以说呢,称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此类有情呢,不能说是真实安心,就是在安心与不安心中徘徊,样子是一会儿安心、一会儿不安心,这就是自力的样子;一会儿如法、一会儿非法,这就是样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这就是自力修持者的一个选择。

佛力住持,得不退转,不动不摇。所以九界业相一时现前,觉悟;一个一个地现前,觉悟;他唯有乘佛愿力住持,只有觉悟这样一个任务了,或者只有觉悟这样一个作为。他不在这里面判定是非、人我、对立等等,如法非法,安心不安心,因为佛力全然如是啊,一切皆是佛力加持所成熟的现缘,就是觉悟的现缘。

好,时间到了,我们这一节课就这样,阿弥陀佛!

 课后开示

慈法法师:最初学习这个坐,就要活动,下座一定要活动,不要怕,这没有啥丑陋的东西,一定要活动,要认认真真地活动。

活动,没有麻呀不舒服的那个记忆了,站起来;有那个记忆,还有那个感觉,就不要起来。一起来,下次坐的时候就又产生一点点障碍,再一次,积累、积累、积累,坐着坐着人就不舒服。一次一次地把它消除了,人就没那个记忆,上座可能就会随缘,就有未曾有,每次坐都不一样。要不然,我们就会沉浸在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记忆的积累上。

只管活动,不管怎么地,我把它活动得就没有那个记忆了,耐着心,这个没啥丑的,就只管活动。没有那个酸啊、胀啊、痛啊,那个感觉找不到了,这时候就可以撤[32]了。要不然,很多人若干年就去不掉这个东西,这不行那不行的。需要活动。

听一听,在乎理解的,还是多,在意实践的,少。法是实践的,不是理解的。人呢,学法永远是在理解,所以我们汉地人学法,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

你看藏传佛教,要你加行,磕大头去,那没理解,磕大头理解吗?十万个大头,你咋理解呀?没法理解,磕!曼达,那个咋理解?没法理解。念十万遍百字明,理解啥?念!对吧?就把你愿意理解那个妄想给你抹去。

我们汉地人这个理解厉害。实际汉地人没法学密乘的东西,没法学,大部分人都学不了,就是这脑壳壳太容易理解了。我的理解、他的理解,你看,这说理解的多,说我实践、实践的过程如何的人,少。

净土教法,它就是一个实践的法则,称为念佛嘛,念佛、忆佛。

你看他们说这个,都是没有念佛,没有忆佛,都是“我”感觉、“我”认为、“我”理解,那跟念佛就不一回事情。

念佛忆佛,实践,让他休息。越休息,你念佛、你忆佛、拜佛,你就很轻松,很直接,很亲切。你想得多,你拜佛、念佛,实际不是正行了,妄想在指导着你的作为,结果还是个妄想。

所以,这个念佛特别简单。

为什么印光法师讲那个《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 ”,你这样念一念。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什么呢?我们天天在这儿熏,熏什么呢?忆佛念佛。而不是我打妄想、我打妄想,我理解、我认为。

我理解、我认为,永远就那个德性,所有说理解、我理解、我认为的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没有让他休息。所以,这一类人就很难忆佛念佛,只能说“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临命终时”,只能这么的。

这一类人只能这样子,自己的这种业习他放不下,他没有机会放下。佛说,你放下,我给你完整的功德,他说不行啊,我得作为,我不作为,再完整跟我啥关系?他心里这个东西特别坚固,就是常规教育的意识嘛。

他不知道忆佛念佛就是实践,就是在修行。他认为我打着妄想,妄想设计一个东西,才是修行。结果就远离了这样一个教法的实践,不是念佛忆佛,而是打妄想念佛,打妄想拜佛,妄想在前,妄想引导着他的所有的作为,所以称为临命终时。这样的人,只能把命耍尽了、耍完了,这时候才行,才起作用,得不退转的功德才会有机会,所以称为舍报往生,执著于业报,舍不得。


[1]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2] 指法师受严重的疾病困扰。

[3] 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须造作行圆满。

 烦恼菩提本一如,觉悟起用动念间。调御自心善抉择,从容处处妙吉祥。

[4] 蕅益大师五十六岁时示疾,曾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

[5] 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佛号唤娘亲,娘亲救我出苦海,佛光接引出尘埃。

 ——出自歌曲《极乐世界是我家》 演唱 :付笛声/任静 词曲:入川法师

 另有:

 一声佛号一声心,身是莲花,心是莲花,处处菩提。为人在世多行善,悲天悯人感苍天。无我乃舍己,慈悲即助人。

 一声佛号一声心,明心见性,明性见佛。红荷碧水听蛙鸣,不问炎凉月独明。长叹尘情世态薄,人心难似莲心清。

 一声佛号一声心,百转千回,灵随乐涌。心存佛音,感念系之。善良的召唤,醒世的恒言!

 一声佛号一声心,须信心深佛更深,梦眼未开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沉沉。

 一声佛号一声心,落落圆音闻现今,何事世间痴汉子,犹将黄叶谤黄金。

 一声佛号一声心,山自高兮水自深,不落宫商闲曲调,钟期未必是知音。

 一声佛号一声心,法藏门开深复深,万论千经都话尽,分明题目只而今。

 一声佛号一声心,格外投机句甚深,无限含灵毛卓竖,大家齐着顶门针。

 一声佛号一声心,叶茂由来根自深,不借东风些子力,优昙香绽古丛林。

 一声佛号一声心,觉海灵源勿浅深,四十二重因果相,都庐不堕去来今。

 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

 一声佛号一声心,向上全提入髓深,临济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恼丛林。

 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

 ——《一声佛号一声心》彻悟大师著。

[6] 《金刚经》原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7] 原文:“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8] 无量寿经“东来最早,译本独多”。绵历八代,八百三十二年,凡十二译。现存五译,分别是:《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约公元一七九年;《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约公元二五三年;《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约公元二五二年;《无量寿如来会》,唐三藏菩提流志译,约公元六六六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天三藏法贤译,约公元九八零年。七佚分为为:后汉安世高译,曹魏帛延译,西晋月支法护译;东晋西域竺法力译,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刘宋宝云译,刘宋罽宾昙摩罗蜜多译。

[9] 《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

 《大方广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获得正觉十年后,于灵鹫山,应金刚慧菩萨而说。经中宣讲了一切众生恒常具足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教义。经中代表语句:“我以佛眼而观见,一切有情住佛位, 是故我常说妙法,令得三身具佛智。”

[10]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出自宋·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偈》

[1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12] 《大阿弥陀经》,宋王日休(王龙舒)会集。《无量寿经》,清初彭绍升(彭际清、彭二林)会集。《摩诃阿弥陀经》,清咸丰魏源(魏承贯、魏默深)会集。

[13]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观经四帖疏》)

[14] 谓道心之艰危。以水、火二河喻众生之贪、嗔,以中间之白道喻清净愿往生之心。道心之危,如人行狭道中,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观经四帖疏》)

[15] 佛告跋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 (见《佛说般舟三昧经》)

[16]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岀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见《观经四帖疏》)

[17] 《善导大师临睡观念法》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

 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18] 《慈云忏主净土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渡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19] 《往生净土忏愿仪》宋遵式撰。一卷。此书是据《观无量寿佛经》等净土诸经论撰集而成的一部往生净土法事仪轨书。分十科:(1)严净道场;(2)明方便法;(3)明正修意;(4)烧香散华;(5)礼请法;(6)赞叹法;(7)礼佛法;(8)忏愿法;(9)旋绕诵经法;(10)坐禅法。

[20] 《宝王三昧忏》(夏莲居)

 释迦教主、弥陀本尊,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从于今日,立深誓愿:未作之罪,不敢复造。已作之罪,愿乞除灭。(节选)

[21] 指慈法法师为《佛说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合订本所写的缘起文。其内容为:有莲友提出倡印佛说无量寿经、往生论合订本。由此感召深研弥陀信仰。了解净土易行内涵。随顺佛内誓外愿。体验佛自他受用。认取五门修法。出入功德。成就往返往生。清晰抉择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接受实践依佛愿力九界同归凡圣共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净土法则。精准传递弥陀果地觉。回施十方有情为因地心。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酬的果地教言。开启众生本具无量光寿。运用于现行的直接支持和圣言量的印契。以此资助念佛行人远诸戏论。从易行处着眼观察学习。以期现生随佛力得不退转。普摄群萌同生安养国。圆成无上菩提。如是等大事因缘。记述为叙。供养净土教法的实践守护传播者及一切有缘。

[22] 经文原文: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23]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将信、解、行、证,列为《华严经》总纲。信,谓对三宝具有正信;解,谓对佛法义理获得正解;行,谓依法修行;证,谓由修行而证果。(来源百度搜索)

 教行信证,教指无量寿经,行指南无阿弥陀佛,信为信南无阿弥陀佛之信心,证者往生极乐,得涅槃之证果也。(见《佛学大辞典》)

[24] 指《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一,为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25] 经文原文:“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见《佛说无量寿经》)

[26] 指《无量寿经》。

[27] 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28] 指《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惟念法比丘,乃从世饶王。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世世见诸佛,垓数无有量。

 不废宿命行,功德遂具成。世界名清净,得佛号无量。国界平夷易,丰乐多上人。

 宝树若干种,罗列丛相生。本茎枝叶华,种种各异香。顺风日三动,翕习如华生。

 堕地如手布,杂厕上普平。一切无诸山,海水及诸源。但有河水流,音响如说经。

 天人入水戏,在意所欲望。令水齐胳肩,意愿随念得。佛寿十方沙,光明普无边。

 菩萨及弟子,不可算称量。若欲见彼佛,莫疑亦莫望。有疑在胎中,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台座,叉手无量前。愿欲遍十方,须臾则旋还。惟念彼菩萨,垓劫作功勤。

 本行如此致,得号懀世尊。佛兴难得值,须臾会难闻。讲说士难遇,受学人难得。

 若后遭末世,法欲衰微时。当共建拥护,行佛无欲法。佛能说此要,各当勤思行。

 弘此无量誓,世世稽首行。

[29] 净土五经,分别指《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

[30] 原文: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见《佛说无量寿经》)》

[31] 原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见《佛说无量寿经》)》

[32] 指单盘、双盘下座。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